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3_第1页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3_第2页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3_第3页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3_第4页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1课《春》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思维发展与提升:.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文章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的探讨,体认作者在《春》中“清隽简约,贮满诗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春天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文章,概括文意,体会散文的结构之美,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设想

《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意在让学生学会欣赏写景散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写景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让他们学会有层次、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法国有一位雕刻家,叫罗丹。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处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觉察。”确实,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美。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暖和,带来了生气,带来了力气。

一提到春,不觉想到诗人杜甫的"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一提到春天眼前就仿佛呈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秀丽风光。

今天先学习《春》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使他的心境较为平淡恬静,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江南美好的境地,因此,他写下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散文名篇。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1.齐读正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朗润(lǎngrùn):明亮滋润。

酝酿(yùn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卖弄(màinòng):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喉咙(hóulóng):泛指喉腔。

应和(yìnghè):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嘹亮(liáoliàng):声音清晰圆润而响亮。

烘托(hōngtuō):文中是“陪衬,使明显突出"的意思。

风筝(fēngzhēng):一种玩具,用一张轻质材料铺粘在框架上,通常还带一条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长线牵连下,飘扬空中。

抖擞(dǒusǒu):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健壮(jiànzhuàng):健康强壮。

呼朋引伴(hūpéngyǐnbàn):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huāzhīzhāozhǎn):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学习诵读方法:借助节奏停连、语调的轻重、高低、快慢、长短五个方面的处理,体现四声音调平上去入多重变化,产生音乐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表达丰富的情感,尤其是诗歌的韵律美更是如此表达出来的。

3.播放视频,听名家朗读。

4.学生个体展示朗读情况,教师评价、反馈,并进行范读。

(1)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例如: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二、整体感知,全文分析

(一)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盼春,领起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7):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苏醒、生机勃勃、花草树木争春、人们迎春的景象。

第三部分(8-10):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对朱自清其人其文的评价:

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朱德熙:“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

春之美,离不开语言,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一起品味《春》的语言之美吧!

二、朗读课文文本探究

学生选择一副自己喜欢的图画进行展示,朗读、赏析,教师再进行补充。

我最喜欢图,你看,“(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赏析)_________________。

预设:

(一)春草图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明确:拟人,旺盛的生命力;“钻”,破土而出的挤劲儿和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质地鲜嫩,色泽明亮;“满是的”长势旺盛,生机勃勃;

特点:嫩、绿、满、软。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明确:侧面描写,侧面表现春草的生机勃勃,带给人欢乐,洋溢着春天的活力。

(二)春花图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明确:拟人,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喜爱之情。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明确:比喻、排比,色彩绚丽,万紫千红,喜爱之情。

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明确: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虚写。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明确:“成千成百"写出了蜜蜂、蝴蝶之多,“闹”写出了蜂围蝶阵的场景之盛,侧面表现花香之浓。

5.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明确:比喻,“遍地"表现了野花之多。繁密,色彩亮丽。

教师追问:这一部分描写春花,在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按“树上繁华—树中昆虫—树下野花”的顺序,从高到低描写春花,富有层次感。

(三)春风图

1.思考:这一部分描写春风,在感官的调动上有何特点?

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听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明确:引用,比喻。春风的温暖、轻柔。

3.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明确:拟人,“卖弄”,鸟儿在春天的欢快,春风的悦耳动听。

(四)春雨图

江南春雨之妙,妙在___。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明确:比喻、排比,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喜爱之情。

2.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侧面描写,春雨的洗礼,色彩之美。

3.傍晚时候,上灯了……在雨里静默着。

明确:动静结合;“静默”,拟人,烘托了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

*师生一起总结《春》的写景方法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形象。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富有层次感。

3.调动多种感官写景。

4.融情于景,诗情画意。

(五)迎春图

1.朗读指导: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人们都在做什么,具有怎样的精神状态?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天上风筝v渐渐多了,地上孩子v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v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v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明确:“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憧憬。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引用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启迪人们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引出赞美春天的主题。

3.小组合作,品析余下四幅春景图

运用刚刚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4-7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顺序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景到人,由正面到侧面由上而下、由实到虚、由正面到侧面由触觉到嗅觉再到听觉由近及远、由景及人由点到面,由景及人

语言拟人、排比;“钻”和“偷偷"等拟人、比喻、排比;“闹”“飞"眨”等(体味语言生动形象的感染力)引用、比喻、拟人;“抚摸"等比喻、拟人;“笼”“逼"等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用叠词

特征嫩、绿、多、软百花竞放、鲜艳芬芳、多而闪耀柔和、芳香、悦耳细密、轻柔、绵长充满活力

感情喜爱喜爱喜爱喜爱喜爱

三、品味春之情

如此用心的观察,如此优美的语言,我想朱自清对于春的情感一定是热烈地、炙热地、那么带着这份情感,大声地朗读最后三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最后这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

比喻、排比。

(2)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哪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的春分别有什么特点?

预设:

初春——“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仲春——“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

暮春——“力"(充满活力)。

这三个句子组成了一组排比句,比喻精巧,意义深远。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不仅形象地写出春天走向盛大的过程,还是,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尤其是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更是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文章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3)除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你还读出来朱自清的什么情感?为什么朱自清写的是四季中的《春》呢?

预设:

昂扬乐观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有所期待,才能勇往直前:心怀热忱,方能乘风破浪。我希望每一位学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有追求、有希望,你只管保持热爱,向光而行,自会有水到渠成的惊喜,向上吧!少年们!

四、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提出问题】不仅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令人陶醉,自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雅客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春的独特感受。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资料助读】

春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胡《寒食》)

春草: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古今大家同手笔

【资料助读】

时片段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完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片段二: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虞世南《咏风》

片段三: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鲁迅《社戏》

学生齐诵段落,找出选文写景与课文的异同点,赏析并交流展示。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了解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事物,有质的差异,但两者之间又必须有某种相似之处。

六、课文总结

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严谨和美妙。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