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_第1页
2 《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_第2页
2 《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_第3页
2 《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_第4页
2 《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了解古代的书信知识。

2.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3.学习革命前辈“为天下谋永福"的高尚情操,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情语缱绻

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汤显祖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钱钟书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来回答你,你准备要听了吗?——林徽因

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全是你。——余光中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可是因为你,我希望有来生。——周总理

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余光中《绝色(诗歌)》

(2)以学生熟知的两位才女引出林觉民

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

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

二、基础知识

1.解题

与妻书,即写给妻子的信。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下面,我们按照谁在写信、为何写信、如何写信三个板块来了解文学常识。

2.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后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广州起义前三日,与妻诀别,在香港于手帕上写就《与妻书》,又作《禀父书》,一并托友人密致家人。作品有《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天资敏慧: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且少有大志,不屑于科举。13岁应父命参加科举童生考试,可他志不在求取功名,提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愤而离开考场。

胸怀大志: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新式学堂),接触了民主革命思想与自由平等学说,大量阅读了当时的进步书刊,如《民报》《浙江潮》《猛回头》等。思想激进,致力于暴力推翻满清政府。眼见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林觉民四处传播革命思想。在一次活动中,他声泪俱下的演讲了一篇名为《挽救垂危之中国》,大呼“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他口齿伶俐,演讲极具煽动性,引得台下学生热血沸腾。

夫妻恩爱:18岁的林觉民听从父亲的安排迎娶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陈意映。时年陈意映15岁,父亲是清末举人,两家书香门第,门当户对。两人不仅在生活中琴瑟和鸣,在思想观念方面,更是一拍即合。

投身立业:林觉民崇尚新思想,兴办了一所女学,动员同族女眷接受新式教育,包括他的妻子陈意映和堂妹林孟瑜。林觉民除了教她们旧学,还传授西方的思想文化,介绍世界局势,抨击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鼓励女同学们放脚。在他的影响下,女学员中有很多人放开小脚,走出家门,求学于刚成立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林觉民认为读新报能充实头脑,建立了一个读报所,号召大家聚集一处共同阅读进步报刊。陈意映为了支持他,挤出家用充作活动的经费,购买了《革命军》《猛回头》等革命读物供大家阅读。

日本留学:1907年,林觉民奉父命自费去日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留学。当时两人的长子依新才满周岁,正是最需要找人照顾的年龄,陈意映却告诉丈夫,尽管去追求学问,家里的事情无需挂怀,有自己一人就够了。在日本留学期间,林觉民深受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影响,成为了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依旧发挥着他的演讲才华,以同盟会代表的身份在日本各地巡回演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积极起义:1911年1月底,林觉民得知黄兴等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遂义无反顾回国响应。先赴香港,后回福建老家召集革命志士。其间,林觉民曾返乡一次,他躲藏于福建西禅寺中制造炸药,将炸药装到棺木中,打算运往广州,支援起义。陈意映曾挺身而出,要求装扮成寡妇护送棺材随行掩护,可是因为怀孕只能作罢。两人决定,林觉民一人奔赴广州,陈意映则在福建待产。1911年4月24日,在狭小的赁屋内,林觉民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

慷慨赴义:在起义前动员大会上,林觉民登台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最后他神情坚毅地说道:“此举若败,死者必多,但定能感动同胞。”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在双方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被流弹击中腰部,倒地竭力被俘。

当时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问林觉民,已经受到了严刑拷打的林觉民,虽然遍体鳞伤,依旧态度从容,侃侃而谈,从世界形势讲到革命道理,从清吏暴政讲到百姓疾苦,最后他说清朝不过是苟延残喘,日薄西山,不用多久,便会倒在革命的浪潮之下。

张鸣岐不禁叹道:“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若留给革命党人,实为后患,必杀之。"就这样,年仅24岁的林觉民,5月3日在广州天字码头英勇就义,他面不改色,大笑道:“吾今日登仙矣。”

3.写作背景

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黄兴率领120余名敢死队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经过一昼夜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近百名革命志士牺牲,后由爱国人士潘达微出面将烈士骸骨寻获安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取“菊残犹傲霜枝之意”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在起义前三天,林觉民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宋.陆九渊《语录下》:先生之文如黄钟大吕,发达九地。真启洙泗邹鲁之秘,其可不传耶?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而高妙。

杜鹃啼血: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4.文体知识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深深的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书信: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

如:《诫子书》——诸葛亮

《与妻书》——林觉民

《报任安书》——司马迁

《傅雷家书》——傅雷

《从文家书》——沈从文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这封书信第一句为:意映卿卿如晤。“如晤”,如同见面,旧时书信用语。“见字如晤"是一种提称语,它源自古代书信中的一种问候语,常用于古代书信的开头,用以表达对收信人的亲切和思念。

(1)古代传统书信的构成

构成:提称语、时令语、叙别语、正文、珍重语、请安语、落款敬辞。

示例:

(2)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的起首是称谓,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表达敬意的词语,例如“台端〞、“台甫”、“大鉴"、“勋鉴”等,这类词语就是“提称语〞。

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①用于父母:膝下、慈鉴、道鉴等;

②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

③用于师长:函丈、道席、坛席、撰席、尊鉴等;

④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有道、文席等;

⑤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⑥用于夫妇:俪鉴等;

⑦用于女性:芳鉴、淑鉴、妆鉴、慧鉴等。

(3)古代书信的时令语

1.春

春加黍谷,暖恰花间。(一到春天,万物复苏,天气暖和,宛如被花包围。)

东风解冻,丽目舒和。(东面吹来的风融化冰冻,和煦的阳光让人心情舒畅。)

2.夏

熏风乍拂,化日方长。(刚刚刮起南风,炎热的日子开始变长。)

载酒听鹂,剖瓜却暑。(喝着酒听着黄鹂的叫声,切西瓜吃来解暑热。)

3.秋

水天一色,风月双清。(碧水蓝天是同一个颜色,风清爽月明朗。)

4.冬

日行北陆,春到南枝。(虽时值冬天,但春天已经爬上了梅花的枝头。)

(4)古代书信的珍重语

近来寒暑不常,恳祈珍重自爱。(近来天气忽冷忽热,请多保重。)

气候多变,伏乞珍卫。(气候变化激烈,请注意养生。)

乍暖犹寒,尚乞珍摄。(天气好容易转暖,但时有寒流来袭,还请注意养生。)

节令失常,寒暖无定,万请自爱。(气候不正常,冷热没有定数,请多多保重。)

忽冷忽热,殊以为念。(天气一会冷一会热,让人很担心。)

(5)古代书信的请安语(结束语)

春祺夏安(春日吉祥、夏日平安)

秋绥冬禧(秋天和气、冬日欢喜)

谨付寸心,希垂尺素。(我给你写信了,希望你也能给我回信。)

诸不具伸,应俟面会。(信里就不多说了,等我们见面再说。)

现代书信格式:

字音字形

会晤wù眷属juàn称心chèn能彀gòu栖息qī筛子shāi

肖像xiào应和hè旁汝bàng模拟mó哀恸tòng禁受jīn

疏通文意

第一段文意: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和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随着笔墨一齐流下,简直写不下去,想要放笔作罢,又怕你不谅解我的苦衷,认为我忍心抛掉你去死,认为我不知道你是不希望我去死的,所以就忍住悲痛为你说说我的心声。

第一段文本解析:

1.作者写作《与妻书》的目的和当时的心情怎样?

第二段文意:

我非常爱你,就是这爱你的心念,才使我勇于走向死亡。我和你相识以后,常常希望天下有情之人都能结成夫妇;但是现在满地都是血腥,街道上都是恶狼走狗,有几家老百姓能称心如意地生活呢我像白居易那样眼泪打湿了青衫,我学不了忘却喜怒哀乐的圣人!《孟子》书中讲过,作为仁者,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要把爱你的心扩大,帮助天下的人爱他们所爱的,所以敢于死在你前,不顾念你。你要体谅我这种心情,在痛哭流涕之余,也要想到天下的老百姓,应当也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为天下人去谋求永久的幸福。你千万不要悲伤!

第二段文本解析:

1.本段涉及哪些典故?所用典故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

典故一:司马青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极度悲伤之情。

典故二:太上忘情

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

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典故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2.作者因怕妻子“不察吾衷”而作此书,集中体现“吾衷"的是哪一句话?他如此深爱妻子,又为何做出了赴死的决定?

第三段文意:

你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说过:“与其让我先死,还不如你死在我前头呢。”你刚听这话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婉言解释,虽然不认为我的话对,却也没话可说。我的意思大致是说像你这样软弱,必定经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死在前,把悲痛留给你,我心不忍,所以宁愿你先死去,我来承受悲痛。唉!谁知道我最后还是比你先死去了呢?

第四段文意:

我实在不能忘掉你呀!回忆后街的房子,进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个小厅,厅旁的一间房子,是我和你双宿双栖的地方。新婚三四个月,正值冬月十五前后,窗外疏梅漏过月影,依稀掩映,我和你并肩携手,低低切切私语,什么话不说呢什么心事不谈呢到今想起来,只剩下泪痕了。再回忆六七年前,

第三、四段文本解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追忆的夫妇生活中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第五段文意:

我确实愿意和你死在一起,只是从今天的形势看,天灾可以使人死,盗贼可以使人死,国家被瓜分的那天可以使人死,奸官污吏压迫百姓可以使人死,我们处在今天的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使人死掉,那时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吗还是你能这样即使可以不死,可是分离失散见不了面,白白地在两地使眼睛望穿、使骨头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看见过破镜能够重圆那可比死还要痛苦啊,对此又有什么办法呢今天我和你幸运地双双健在。天下的人们不应该死而死的和不愿意离散而离散的,数也数不过来,像我们这样富于感情的人,能忍受得了吗这就是我敢任性去死不管你的原因。我今天死而无憾,国家大事成功与否,自有同志们在。依新已经五岁,转眼成人,你要好好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肚里的小孩,我猜测是个女的,女孩必然像你,我心里十分安慰。也许又是个男孩,那也要教导他把父亲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那么我死后就还有两个意洞在啊。万幸,万幸!我家日后必然非常贫困,贫困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清静过日子也就是了。

第五段文本解析:

1.本段涉及哪些典故?所用典故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

典故四:眼成穿

语出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旧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意思是极目远望,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典故五:骨化石

语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典故六:破镜重圆

事见唐朝孟棨qǐ《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各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bì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

2.林觉民“诚愿与汝相守以死”,后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他是如何陈说理由的?

3.结合文本,找出作者对妻子提出的“三嘱”,思考这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

小结:

第六段文意:

我现在没有什么话对你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也会用哭声和你相应和。我平生不相信有鬼,现在又希望真能有。现在人又说有心灵感应,我也希望他们的话是真的,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可以依偎在你旁边,你不必因为没有伴侣而悲伤。

第六段文本解析:

1.在“三嘱"的基础之上,作者又表达了怎样的“三愿”?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第七、八段文意:

我平生未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不对的地方;但是说了,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心。我牺牲一百次也不怕,但是使你担忧,的确不是我所忍心的。我非常爱你,所以为你设想的唯恐不够。你幸而嫁我,可又多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幸而娶了你,又多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说到底我是不忍独善其身的。唉!这条手绢很短,可我的情意很长,我没有说完的,还有万语千言,你可以自己去想象体会这些话。我如今不能见到你了!你不能忘掉我,那就时时在梦中寻找我吧!伤心啊!辛未三月二十六日夜晚四更天,意洞手书。

家里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懂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该把我的意思了解透彻才好。

第七段文本解析:

1.本段涉及哪些典故?所用典故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

典故七:独善其身

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2.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何说“幸得对方,不幸生今日之中国"?

第八段文本解析: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陈意映是清代名宦陈若霖的后代,其父是举人陈元凯。她自幼识字读书,作文吟诗,看懂此信显然毫无问题,为何作者还要请“诸母"对其指教呢?

作者为了提醒“诸母”在自己为国捐躯后,能够多多陪伴、照顾、开导、劝慰已身怀六甲的妻子。在最后这简短的、看似不过是段补充说明的文字中,亦可见作者为夫之细心,对妻子之深爱。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此书信的原因和悲痛之心。

第二部分(第2—5段),作者回忆恩爱往事,反复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与不舍之情,抒发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情怀。

第三部分(第6—8段),写了死后灵魂伴妻的愿望,再次倾诉对妻子的眷恋和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

主旨探究

1.结合评价,请思考:世殊事异,时过境迁,为什么今天《与妻书》仍然能令我们感动?

这是一篇唱出人民心声、具有动人心魄力量的千秋名作。——当代诗人顾甫涛

数十年来一直传诵人口,激动人心,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爱国主义教科书中富有魅力的一页。——作家卢斯飞

全篇以质朴的语言,直抒心声,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和谐统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景云

主旨:这封绝笔书通过诉“爱妻"之情和说“舍妻”之理,表达了烈士对妻子的挚爱和对革命的忠诚,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将儿女私情和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革命志士牺牲自己,为天下谋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补充:

情深不寿

1911年5月19日,林觉民牺牲不到一个月时,陈意映因为悲痛过度,诞下了早产的遗腹子。因林觉民在信中曾写“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林觉民的字)在也”,陈意映给孩子其名为仲新,取“改天换日,迎来新中国”之意,这便是林觉民的志向所在。

依新与仲新两子虽然给陈意映带来无限的宽慰,但是,对丈夫林觉民的思念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林觉民牺牲后,陈意映无法承受这样沉痛的打击,数度想要轻生,在林觉民父母的苦心劝慰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可是,究竟还是因为悲痛过度,陈意映在两年后因病离世,去世时年仅23岁。

五、艺术特色

1.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本文以抒情为主,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向妻子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

抒情:抒发了对妻子之爱与对天下之大爱,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与儿女情长抒发得淋漓尽致。

记叙:记叙了对于夫妻美好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