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历史考前抢分基础知识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一、明清时期阶段特征(1368~1840年)明清时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在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农业上,赋税制度变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高产作物引进,缓解人地矛盾。手工业上,专业化发展:市镇兴起:民营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商业上,长途贩运;商帮出现,农副产品商品化;白银货币化。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清经略边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使中国日益落后世界发展潮流选官: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思想: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体现君主专制的色彩;儒家思想活跃,明清民主启蒙思想萌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发展: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与近代自然科学。文化:明清小说(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书法、绘画艺术星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并存。外交:明清辉煌与社会停滞。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中西差距拉大;西学东渐带来冲击;受到西方的殖民势力的冲击(台湾)。民族关系: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总体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专制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弊端进一步暴露;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强化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社会转型因素进一步发展,但总体已落后于西方。同时期的世界:西方早期三大运动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宗教改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纵向联系则是中国近代化前夜,经济、思想文化都出现了近代化因素,但尚不足以突破传统政治和社会体系。从总体看,经济总量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发展水平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知识梳理】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掌握票拟之权,司礼监掌握批红之权,宦官比内阁更多获得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重要结论:内图大学士充当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重要结论: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3)设立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方式便于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明清地方行政制度明朝:废“行中书省”制度,改成“三司分设”管理。职能:①承宣布政使司负责行政;②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③都指挥使司负责军事。特点:“三司”分权,分别只听命于中央号令,互不统辖。评价: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对强化中央集权,稳定地方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发展:至明代中后期,朝廷派出总督、巡抚到到地方节制三司。后来,成为地方政府实际首脑。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边疆政策:①设理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事务。②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中央委派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边疆开发,融合民族关系。5、明代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由于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2)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南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3)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明朝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6、清代国家疆域的奠定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巩固东南边疆一一统一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2)巩固东北边疆一一雅克萨之战: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3)巩固北部及西北边疆一一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4)巩固西南边疆一一加强对西避的管理A.确立册封制度:①册封达赖,②册封班禅。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B.驻藏大臣: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遗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C.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普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拓展: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改士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5)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6)清朝的版图与区划A.清朝的疆域: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莫定。B.地方制度:在清朝疆域内,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或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二、经济: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1.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警等高产作物。(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但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4)土地制度:明清之际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但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但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5)赋役制度:明朝:一条法。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影响:①纳银代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②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③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清朝:更名田到摊丁入亩。概况:固定丁数。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溢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雍正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人头税。意义: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人口滋长,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拓展:随着新航路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手工业生产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工场和自由底佣劳动出现,资本丰义萌芽产生。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拓展:明代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纺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的发展(1)货币经济: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会分工。(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5)区域分工: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城分工趋势显现。(6)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7)赋役变革: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和清朝推行“摊丁入亩”法,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从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性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转型。拓展:白银输入中国原因:①葡萄牙: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参与中日之间的丝银留易,获取大量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②西班牙: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了中国。(2)影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也逐渐形成。(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拓展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领域表现农业作物品种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种植结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经营方式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时间:明朝后期地点及行业: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特征: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发展:在清朝继续发展商业货币变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商人群体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如徽商、晋商工商业市镇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的原因:①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②西欧用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③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经济新现象的局限:①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主导地位②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拓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经济:①农业: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制普及到全国,经济作物普进种植,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地租代替实物税,实行赋役征银。②手工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政治:促使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同时也使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思想文化:思想领域出现李资、黄宗羲等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君主专制腐朽统治的思想家;文学、书法、绘画艺术深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1,思想(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2)李赞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拓展:程朱理学在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频逆色彩。李资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黄宗羲: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①积极性: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经世致用的的学风和实践,有利于后世学术的发展。②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1)传统科技辉煌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②农学:《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传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突破,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3.文学艺术时代背景: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政治统治的黑暗腐朽、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背景下,明清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最为著名戏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3)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徒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利玛窦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一些开明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高考突破】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社会的影响(1)政治方面: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斗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设置了广州十三行,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2)经济方面: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甘薯与玉米的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一条鞭法”等赋税改革。(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二、明清市民阶层的壮大及其影响(1)“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2)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①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②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③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④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⑤市民意识觉配: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中国古代科技未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原因(1)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2)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阻碍了科技进步。(3)思想文化上: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科技人才短缺。(4)中外交流上:封建社会后期,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5)根本原因: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四、明清社会转型旧传统新因素政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因发展,莫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经济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文化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明清社会影响因素有利因素: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②思想文化:出现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③阶级关系: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受到冲击;④社会观念:原有规制思想观念、社会习俗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不利因素:①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②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③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五、14世纪至18世纪60年代的中西对比转型原因: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中外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代议制形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启蒙运动兴起,自然科学诞生。项目明清(农业文明)西方(工业文明)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中国社会处于由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阶段。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封建统治渐趋衰落。英、美、法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西方少数国家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与西方相比,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国际贸易日益繁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思想文化厉行文化专制:理学占统治地位;出现早期民主思想,传统儒学受到批判;文学艺术繁盛。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科学科学技术发展趋于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近代实验科学产生国际关系推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斗争西方殖民者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并开拓了市场;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六、东学西传与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