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大通县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建筑是有形的视觉艺术,音乐是无形的听觉艺术,二者似乎是两条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但近年来,无形的音乐与有形的古建筑,从相交到相拥再到相融,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也开辟出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路径。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共通的美学信息和美学法则。建筑艺术塑形于空间之内,音乐艺术流淌于时间之中,一个表“象”,一个展“意”,看似不同形态的艺术呈现,却在形式上有着相同的节奏韵律感——它们都是在空间与时间的扩展中形成的艺术。在我国,建筑的“筑”字,最早指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我们先人眼中,建筑如同巨大的乐器,能巧妙演绎自然的声音,让人们产生奇妙的听觉体验。其实,将声学原理引入建筑设计中,整个建筑的确就能变成一个巨大的乐器。比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在建造中巧妙采用了声学中的传音原理,会产生“回音”效果,而且声音悠长,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回音壁俨然成为一个“大乐器”或者一个音乐建筑。在国外,黑格尔曾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也曾说:“建筑所引起的心情接近音乐的效果。”这说明,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密切关联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和美学法则。如果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便可从音乐中或者从乐谱中看到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相似之处。建筑虽然是静止的,但它有高低、起伏、疏密、间隔等变化,这种变化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旋律感。古建筑不仅是砖、瓦、木、石等材料的物理组合体,还是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能够为音乐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古建筑背后的文化通过音乐作品得到阐释和传播。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可以较好地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思想、文化与历史,带领人们通过音乐语言感受古建筑的魅力。一座古建筑往往是某一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一木一瓦一柱均记录着历史的更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同时,不同地方的古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的气候环境、地域文化。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洋环境影响,其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如福建土楼、广东客家围屋都是沿海地区建筑的代表。北方的古建筑又是另一种风貌,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庄严肃穆的孔府孔庙便是其中的代表。那么,如何用音乐讲述古建筑的故事、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文化?跟古建筑一样,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与古建筑,它们背后的地域文化是相同的。因此,创作中,有的音乐家会以人们熟悉的民间音乐为基础,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表达人们对古建筑的独特感知,赋予古建筑特殊含义。比如,由北京民族乐团打造的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以北京特色曲调为音乐语汇,让听众在变化的节奏与音韵中,感受钟鼓楼、永定门、神武门等古建筑背后的人文韵味和文化内涵,进而领会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所承载的厚重历史。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在结构上有相通之处。除了选用极具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作为表现手段,音乐家还会根据古建筑与音乐在结构布局和节奏韵律上的相通性来建构作品,以音乐结构的布局展现古建筑的布局。取材于福建土楼的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就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同时,作品还将个性化的声部结构与灵动的旋律结合,运用《新打梭镖》《唔怕山高水远》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独唱、树叶独奏等多种艺术形式,在现代交响乐丰富的音色变化中展现土楼的层次感与色彩感。古建筑是砖、瓦、木、石等不同材料的组合体,而音乐作品尤其大型交响乐作品的演奏往往也是不同乐器相互组合或配合的结果。因此,利用乐器音色的不同,将不同乐器有机组合,能够构筑起立体化的音响空间。这种立体化的音响空间与古建筑在感官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听众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看到”古建筑、“触摸”古建筑,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古建筑“听到”音乐的旋律。比如,上海民族乐团推出的民族音乐会《紫禁城》,用古老的编钟叩响悠远的金石之声,再现了紫禁城600年的沧桑历史;用弹拨乐器演奏呈现了紫禁城建筑木结构的灵动与精巧,表达了对先人精妙绝伦建筑技艺的赞叹。(摘编自姚帅《用现代音乐彰显古建筑之美》,《光明日报》2023年9月13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视觉的空间建筑艺术与基于听觉的流淌于时间的音乐艺术,在形式上却有着相同的节奏韵律感。B.古人认为,建筑就如同乐器,能演绎自然的声音,让人产生奇妙的听觉感受,营造“天人感应”的神秘氛围。C.古建筑中的一木一瓦往往记录着某一地域的文化,与这一地域的民间音乐承载着的地域文化是相同的。D.音乐家根据古建筑与音乐在结构布局和节奏韵律上的相通性来构建作品,这说明音乐与古建筑在结构上有相通之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黑格尔和歌德的话,是为了说明音乐与建筑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密切关联,二者之间有着共通的美学信息、美学法则。B.一座古建筑的风格与其所处地域的气候和文化密切相关,沿海地区古建筑风格与内陆地区的建筑风格是不同的。C.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用北京特色曲调作为音乐语汇,在变化的节奏与音韵中展示了钟鼓楼等古建筑背后的人文韵味和文化内涵。D.古建筑是由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音乐作品也是由不同乐器配合而成的,因此它们之间可以通过视听感官相互感知。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横线部分观点的一项是()A.三维的音乐五线谱凝固在时空中,体现出古建筑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B.梁思成先生曾生动形象地比喻说,一柱一窗的连续重复就好像2/4拍子的乐曲。C.北京市天坛公园的祈年殿的藻井天花,显示出建筑构图上的节奏感和韵律美。D.民族音乐会《长城》,通过多元化民族器乐的演奏,既塑了长城的“形”,又铸了长城的“魂”。4.请简要分析文本论证思路。5.请简要说明建筑和音乐之间在美学上有哪些共通之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穷苦人【俄】列夫·托尔斯泰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10点、11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直嘀咕。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她从早到晚忙着干活,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吃的不是白面包,要是黑面包够吃,就算不错了。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画着十字。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哎,街坊!”冉娜喊了一声。“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道,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走进了屋。小木屋又潮又冷,冉娜提起灯,看看病人在哪儿。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正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如此安静地、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像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去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看来,母亲在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不知道,她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剐破了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我回来了,冉娜!”“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是呀,多可怕的天气!咳,打了多少鱼?”“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鱼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我告诉你,碰上了倒霉的天气。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还说打什么鱼!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我?”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两人沉默了一会儿。“你知道吧,”冉娜说,“街坊西玛死了。”“真的?”“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但冉娜没有动地方。“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节选自《外国微型小说名篇鉴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体现出当时天气和环境的恶劣,烘托了冉娜丈夫出海时的凶险。B.“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不畏艰辛、勇于担当的人。C.冉娜一家人勉强糊口,她也从早到晚都忙着干活,但她认为还算“命好”,没什么可抱怨的,体现出她的乐观。D.冉娜在街坊寡妇西玛去世以后将她遗留的两个孩子带回了家,可见这里民风淳朴和谐,居民平时也会互相帮助。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这一细节设置巧妙,自然地引出下文冉娜去查看街坊的情况,使情节更连贯。B.天气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构成了文章的一条线索,虽然波涛仍汹涌、风仍呼啸,但“雨停了,天亮了”,渔夫平安归来。C.冉娜的丈夫主动提出收养邻居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已经多处埋下相应的伏笔。D.“渔夫皱起眉头,他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运用神态描写,渔夫听到街坊去世的消息后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也符合现实逻辑。8.将街坊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冉娜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请简要概括。9.有学者认为本文体现了“富与穷的矛盾冲突”,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百A元首B承天C景命D莫不E殷忧F而道著G功成H而德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文中指稳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固”意思相同。B.神器,文中指帝位,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C.下,文中指居于……之下,与《六国论》“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下”意思不同。D.豫游,文中意为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第二段重点论述了历代元首“善始者繁”“克终者寡”的现象。C.第三段提出人君必须做到“十思”,才能做到“垂拱而治”。D.本文骈散结合,既有骈句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14.请简要概括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今昔对照,虚实交错,表达出作者对洞庭潮的向往之情,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B.颈联写诗人老病孤苦,漂泊在外,其凄凉落寞之境、哀痛伤感之情,不言自明。C.尾联运用比喻手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D.前两联意境雄浑高远,与后两联形成了强烈反差,越发显出诗人内心的落寞。16.这首诗的颔联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提出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道理,这句话与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两句所表达的观点相似。(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变法是施行先王的政策,兴办有利的事,革除弊端,驳斥“生事”之说。(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词人荡一叶扁舟于万顷湖面之上,表现出词人的豪迈气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视听领域,小体量、快节奏的内容呈现方式受到用户青睐,微短剧①,进入大众视野。微短剧看似只是短视频的剧集化或长视频的浓缩版,实则在视听语言、内容逻辑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影视类别。微短剧的出现,开辟出一条网络视听内容创作的新渠道。短小精悍的微短剧,单集时长不超过15分钟,最短甚至不足60秒,在有限的篇幅内高频呈现剧情亮点,悬念感强,情节紧凑。不论是横屏还是竖屏,关键都在质量水平。小体量、快节奏、高密度等特点,使微短剧迅速受到观众欢迎,形成网络视听新的“流量高地”。微短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需要在创作各环节强化精品意识,以小切口讲好故事,提高质量。无论是剧情铺陈还是镜头叙事;无论是编导演还是服化道,无论是后期剪辑还是特效制作,只有各个环节做到②、完美无缺,整体才会有好的呈现。优秀的影视作品,无一不是各环节创作者③、通力合作的成果。微短剧的策划立项,剧本创作、拍摄剪辑、宣传推广,需要更多优秀人才支撑。让有创意、懂技术,有情怀的人才投身微短剧行业,为观众带来更多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精品佳作。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19.根据材料内容,提取整合主要内容,为“微短剧”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70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