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分立1.三国之中,魏国的建立者是()A.曹操B.刘备C.孝文帝D.曹丕2.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长江边展开一场南北大战,这场战役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它是()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4.“历史才艺一起秀”活动中,小莉同学展示了一副对联(如下)。请你为此对联选一个合适的横批()上联:百万雄兵下江南意欲江山一统下联:一场大火烧北师却成天下三分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5.《三国演义》某章节讲述了“刮骨疗伤”的故事,即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他为他用刀制骨去毒,旁观的人部面色如土,而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然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宽其左臂”,并且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关羽中毒需则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A.《三国演义》的内容生动具体B.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C.《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D.《三国志·关羽传》的描述单调乏味6.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关于台湾与大陆联系的记载是()A.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B.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C.汉武帝时海上航线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D.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7.下面历史地图《三国鼎立形势图》所反映的阶段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社会变革D.中华文明的起源8.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曹操“志”在()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9.《三国志》记载:“黄龙二年春……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材料中“夷洲”指现今()A.菲律宾B.台湾C.海南岛D.日本10.下表是《三国时期人口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户数人口数士兵魏国66万户443万人估计40万人以上蜀四28万户94万人10.2万人吴国52.3万户230万人23万人A.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B.统计数据不准确无参考价值C.曹魏政权重视农业发展D.三国中魏国政权的实力最强11.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其标志是()A.魏灭蜀B.西晋灭吴C.司马炎自立为帝D.司马睿在建康称帝12.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曾经在此建都的是()①西周②东周③秦朝④西汉⑤东汉⑥西晋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⑤⑥13.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他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还大力提倡儒学:“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出现“英儒毕集”局面。苻坚的作法()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B.实现了国家的统一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D.有利于民族间融合14.“经过这次至亲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文中的“变乱”指的是()A.七国之乱B.五胡乱华C.八王之乱D.北人南迁15.下面两图是来自甘肃河西走廊上的魏晋墓室壁画,它们反映出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耙地图牧羊图A.南北对峙B.民族交融C.经济发展D.社会安定16.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汉族南下成为当地的大姓氏族。而北方地区则由留守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居。形成新的华北地区的汉族,同样兴盛起来。这说明()A.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B.汉族是先进的民族C.华夏认同观念扩展D.少数民族纷纷内迁17.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A.匈奴、鲜卑、羯、氏、羌B.匈奴、鲜卑、羯、氏、蒙古C.蒙古、鲜卑、羯、氐、羌D.匈奴、女真、羯、氐、羌18.“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大厮杀,是一场群兽狂斗,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西晋王朝从此衰落。”材料描述的是()A.“国人暴动”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八王之乱”D.“楚汉之争”19.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这反映出当时()A.北方经济发达B.民族交融加强C.丝绸之路始通D.南北政权分立20.从东汉末年起,北方人口陆续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温暖B.南方土地肥沃C.北方战乱频繁D.北方自然灾害严重21.下图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2.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的主原是()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23.客家人属于客居他乡的中原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汉人。其大约在西晋“五胡乱华”时期第一次从中原南迁,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的需要B.北方战乱不断C.南方地广人稀D.江南经济开发24.下列思维导图中,空格①处应该填写()A.第一次人口大迁移B.东晋建立C.祖逖北伐D.刘裕建立宋朝25.《宋书》载:“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A.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C.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26.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史演进的是()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27.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历史结论不正确的是()A.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B.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由盛转衰C.“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西晋初期的政治格局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8.由下列材料可知()《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南朝)刘宋时,江西已成为江南稻米的重要产区之一,鄱阳湖流域更成为南朝著名粮仓。“萧梁时,其仓……在外有豫章仓、钓矶仓、钱塘仓,并是大储备处。”(豫章仓、钓矶仓都在江西)——《江西通史》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政权更迭频繁C.南方战乱不断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29.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到麻、粟、豆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原先种植在北方,而当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麻、粟、豆等农作物便于种植B.北方人迁往江南地区C.商品贸易的发展D.农业技术的提高30.下面的图文材料说明南朝时期()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文学艺术繁荣发展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31.下面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些图画印证了魏晋时期的哪一现象()A.民族矛盾尖锐B.民族交融加强C.民族隔阂加深D.中外交流频繁32.《魏书》记载:“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这里的“诏断北语,一从正音”指的是()A.禁用匈奴语,使用汉语B.禁用胡语,使用汉语C.禁用鲜卑语,使用汉语D.禁用汉语,使用鲜卑语3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历史特征是()A.国家鼎立与对峙B.封建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C.形成局部统一的政权D.民族之间战争频繁34.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A.形成三国鼎立B.促进民族交融C.开发江南地区D.实现南北统一35.“(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此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A.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B.采用汉族的官制,惩治违法的官员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36.成语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的来源与我国古代著名战争有密切的关系。下列成语与相关战争的搭配正确的是()A.临阵倒戈——该下之战B.退避三舍——长平之战C.破釜沉舟——官渡之战D.草木皆兵——淝水之战37.下列对于如表所示内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对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观点1迁都洛阳导致整个官僚系统迅速腐败,是北魏走向灭亡的转折点。观点2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A.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B.从正反两面性来进行评价C.没有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D.指出北魏灭亡的关键因素38.《资治通鉴》记载: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材料中所述的历史事件()A.消除了华夷之别观念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D.加深北方民族的隔阂39.下图为某时期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统计数据,可用于说明()商鞅变法的影响B.诸葛亮治蜀成果C.北魏孝文帝改革D.江南地区的开发40.下列是某单元的部分课题目录,请你根鼎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第16课三国鼎立………………80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85……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93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41.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A.钟繇B.王羲之C.颜真卿D.顾恺之4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这一时期的突出表现是()A.青铜冶炼技术的开始成熟B.《兰亭集序》问世C.圆周率数值的有效推算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43.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A.书画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融合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44.某古代农学著作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本著作是()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4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云冈石窟吸收了道教造型艺术的特点B.王羲之独创楷书书法,被誉为“书圣”C.顾恺之绘制《帝后礼佛图》,传神动人D.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46.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明显带有中外文明交汇交融特征的是()A.孔府B.秦始皇陵兵马俑C.云冈石窟D.长城47.“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文物借鉴了外来文化特点的是()A.B.C.D.48.下图的共同文化现象是()洛阳白马寺洛阳龙门石窟A.儒家学说的创建与发展B.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C.佛教的传播与发展D.道教的创立与传播4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都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B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百年C北朝贾思勰著成《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D南北朝时在河南洛阳开凿云冈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传统A.AB.BC.CD.D50.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属于纯事实表述的是()A.商纣王荒淫无度,给武王伐商创造了机会B.项羽的刚愎自用导致了垓下悲歌C.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D.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DCCCBABABDBDDCB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AACBCDABBCDCDBB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BCBBADCCCDBCBAD4647484950CDCAD1.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D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排除A项;刘备是蜀国的建立者,排除B项;孝文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战争,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3.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的位置关系是,魏在中原地区,蜀在西南地区,吴在东南地区,C项正确;ABD项位置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4.C【详解】根据题干的“百万雄兵下江南意欲江山一统,一场大火烧北师却成天下三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排除B项;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排除A项;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根据题干《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和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的内容不同可知,说明了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B项正确;《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和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的内容不同,不是体现《三国演义》的内容生动具体,排除A项;《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这样叙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宽其左臂’,并且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关羽中毒需则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说明不了《三国志·关羽传》的描述单调乏味,排除D项。故选B项。6.A【详解】根据“最早关于台湾与大陆联系的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A项正确;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与“台湾”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海上航线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与“台湾”无关,排除B项;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比三国时期晚,排除D项。故选A项。7.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图表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形势图,这一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三国、东晋、南北朝等割据政权,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为躲避北方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可知,208年,曹操发动了统一全国的赤壁之战,因此曹操的“志”是指统一天下,A项正确;消灭袁绍不是曹操的最主要志向,排除B项;曹操没有废汉称帝,排除C项;曹丕建立魏国,排除D项。故选A项。9.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我国大陆的船队曾到达夷洲,这里的“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230年,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因此题干材料中“夷洲”指现今台湾,B项正确;菲律宾、海南岛、日本都与材料中“夷洲”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10.D【详解】根据材料“《三国时期人口统计表》”分析可知,魏国的“户数”“人口数”“士兵”是三国中最多的,说明魏国政权的实力最强,D项正确;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排除A项;无法说明数据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曹魏政权重视农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B项正确;魏灭蜀发生于263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发生于266年,排除AC项;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定都洛阳的朝代有:东周、东汉、西晋、北魏等,②⑤⑥正确,D项正确;西周定都镐京,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①③④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3.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提倡儒学,整顿吏治,加强集权,那时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官员选拔,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排除B项;儒家思想体系完善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纳礼入律”,完成于到唐朝的“礼法合一”,排除C项。故选D项。14.C【详解】根据材料“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结合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引发的社会危机不断冲击着西晋的根基,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与西晋无关,排除A项;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排除B项;北人南迁指的是每当北方战乱纷繁时统治者或者百姓们都喜欢跑到南方避难,排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据题干“甘肃河西走廊上的魏晋墓室壁画”及“耙地图”“牧羊图”可知,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说明各族人民相互交融、在生活、生产方式上趋于一致,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南北对峙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民族关系,不是经济关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社会安定,排除D项。故选B项。16.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北方地区则由留守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居,形成新的华北地区的汉族,同样兴盛起来”可知,这说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促进了华北地区汉族的兴盛,体现了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A项正确;“汉族是先进的民族”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扩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7.A【详解】根据“五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A项正确;蒙古不是“五胡”之一,排除BC项;女真不是“五胡”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18.C【详解】根据题干的“西晋王朝从此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由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八王之乱,C项正确;国人暴动是西周而不是西晋,排除A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在东汉中后期,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依据题干“内迁的各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可知当时北方地区内迁的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而汉人也接受了少数民族的饮食,由此可见反映出当时北方民族交融加强,汉人和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影响,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北方民族融合加强,没有体现北方经济发达,也没有反映南北政权分立,排除AD项;丝绸之路始通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故选B项。20.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来北方战乱,北方人民生活不稳定,为了获得稳定的环境,大量北方人口南移,是造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南方气候温暖是稳定的,并不能解析是东汉末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南方土壤肥沃与当时人口迁移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东汉末年的北方虽然有自然灾害,但并没有严重到人口迁移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21.D【详解】根据材料中“东汉”“三国”“西晋”“北朝”“南朝”“隋统一”的描述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排除A项;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排除B项;隋唐时期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2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都是江南能够开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23.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客家人属于客居他乡的中原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汉人。其大约在西晋‘五胡乱华’时期第一次从中原南迁。”可知,永嘉五年(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B项正确;统治者的需要不是原因,排除A项;南方地广人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江南经济开发是江南开发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24.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晋灭亡后东晋在南方建立,北方则形成了十六国的局面,东晋灭亡后南方开始了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方是北魏为主的北朝后分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与前秦进行淝水之战,在东晋末年出现武将控制政权局面,B项符合题意;第一次人口大迁移被称为“衣冠南渡”,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排除A项;祖逖北伐是东晋初年历史事件,排除C项;南朝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公元420年为刘裕所建立,所以也称刘宋,发生在东晋灭亡后,排除D项。故选B项。25.C【详解】根据题干“《宋书》载:“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书》为南朝宋国,古文的大意为荆楚在南方非常富有,扬州是吴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地区,这体现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在时间上和题干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C项。26.D【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公元前221年嬴政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建立秦朝,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东汉灭亡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普出现了短暂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对峙,东晋灭亡,南朝开始,北方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和北齐五个朝代,称为北朝,南朝与北朝合称南北朝,D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武帝的大一统之前,排除A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民不聊生,才出现张角创立太平道,排除B项;周朝亡于周幽王,排除C项。故选D项。27.C【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义,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C项不正确,选择C项;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排除A项;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排除B项;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与赤壁,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28.D【详解】根据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了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得出,东晋后期南方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富庶,根据“(南朝)刘宋时,江西已成为江南稻米的重要产区之一,鄱阳湖流域更成为南朝著名粮仓”可知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故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与影响,并未涉及南北方自然条件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政权更迭,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29.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可知,麻、粟、豆等这些农作物原先种植在北方,而东晋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麻、粟、豆等农作物便于种植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商品贸易的发展与题干农作物在南方种植无关,排除C项;农业技术的提高与麻、粟、豆等农作物在南方种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0.B【详解】据题干图片信息“南朝青瓷莲花尊”“《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题干图文材料说明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项正确;题干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没有涉及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排除C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在图文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1.B【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图中的坐具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受到汉族人的喜爱,这表明魏晋时期民族间的交融进一步加强,B项正确;少数民族的坐具得到汉族人的喜爱,反映的是民族间的交融加强,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民族隔阂的加深,排除A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族间的交融,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2.C【详解】根据题干“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了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说汉语,不能说鲜卑语,所以“北语”和“正音”分别是指鲜卑语和汉语,C项正确;禁用匈奴语、胡语与“孝文”不符,排除AB项;“禁用汉语,使用鲜卑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间国家处于不统一的状态,分裂割据;同时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历史特征是封建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B项正确;国家的鼎立与对峙属于三国时期特征,西晋曾完成全国统一,排除A项;西晋曾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排除C项;民族之间战争频繁并不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34.B【详解】根据题干“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在北魏之前,排除A项;北人南迁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排除C项;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北,排除D项。故选B项。35.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规定朝廷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否则罢免官职。所以“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指的是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采用汉族官制,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官员使用汉语,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官员使用汉语,排除D项。故选A项。36.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草木皆兵和淝水之战有关,草木皆兵源于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产生的一起著名战役,由于这次战役是我国历史上很少的以弱胜强的战役,D项正确;临阵倒戈这一成语最早出自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中国商朝和周朝交替时,周朝武王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排除A项;退避三舍,指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名字叫城濮之战,排除B项;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37.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观点1:迁都洛阳导致整个官僚系统迅速腐败,是北魏走向灭亡的转折点。”“观点2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可知,观点一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走向灭亡的转折点。观点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严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故表中这些观点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性意见,没有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没有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C项正确;两个观点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排除A项;观点没有从正反两面性来进行评价,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不是北魏灭亡的关键因素,孝文帝改革的时候也忽略了对军队的建设,导致军队缺少了战斗力,正是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问题,最后让北魏走向了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38.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措施的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C项正确;消除了华夷之别观念说法绝对,排除A项;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加深北方民族的隔阂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39.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鲜卑族与汉族的通婚占到了不同民族间通婚的一半以上,而鲜卑族和鲜卑族的通婚仅占6%,这是孝文帝改革倡导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的结果,C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鲜卑族还未出现,排除A项;诸葛亮治蜀主要是在西南地区,而鲜卑族主要生活在北方,排除B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东晋时期开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纷争不断,政权更替频繁,先后发生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直接导致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永嘉南渡”移民高潮,规模超过百万,大量北方人口进入江南地区,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的崛起带动了新兴城市的发展,实质上促成了江南经济区的形成,排出D项。故选C项。40.D【详解】根据标题可知这一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并立于南北,且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D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属于史前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属于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属于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41.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称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B项正确;锺繇与“书圣”称号无关,排除A项;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排除C项;顾恺之是画家,排除D项。故选B项。42.C【详解】根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C项正确;青铜冶炼技术在夏商周时期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领导配合方案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 空调漏水治理方案
- 煤棚环保改造方案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安头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19年7月20日下午云南省公务员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真题真题
- 湖北公务员面试模拟28
- 浙江公共基础知识模拟30
- 河北省公务员面试模拟151
- 纸巾厂合作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手册15例
- 2024-2030年中国智能厨房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 建筑工程竣工交付方案
- 矿区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技术规范
- 2024年福建省中考数学试卷真题解读及答案详解
- 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审查协作中心招聘60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中东及非洲太阳能储能电池行业现状及发展机遇分析2024-2030
- 钢结构工程施工(第五版) 课件 单元七 钢结构施工安全
- 2024年济南市中区人民医院招考聘用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工作人员【重点基础提升】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