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2024高一下·太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胭脂由“燕支”化名而来,后既是颜色也是女子梳妆用品;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石绿等,红色则有桃红、洋红、珊瑚红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然而,时至今日,物名与色名如何对应仍旧是一个难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认为,人类越来越依赖语言文字表述自然的色彩,“自然的色彩"似乎离开文字和数字变得难以描述,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青”和“蓝"到底是什么关系,他通过蓼蓝染色的实验来求证,并由《楚辞》《唐宋诗词》《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描述建立起物名和色名之间相关的色彩谱系,为人们探讨物名和色名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中国各个朝代的“流行色”各不相同,这实际也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例如,唐代服饰制度的“礼常分制"是服色自由的前提。唐代的开放是完全建立在礼制基础之上的,但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女性服饰似乎没有色彩的禁忌,她们可以穿着任何她们想穿的颜色。而盛唐的安定统一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文化的“世俗化”提供了厚实的土壤。“礼常分制"造就了唐代女性日常服色的“随所好尚”,服色中极具审美时代特征的“红绿"配色才得以应运而生。“唐代整体开放的风气下,美的概念更加生动和宽泛,服饰中红绿配色不仅展现了外观形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唐代文化高度的包容。所以并不是一味追求高高在上的雅致。”北京联合大学讲师曲音评价。
中国传统色彩在配色和合色方面也有着独特之处,如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通过晕色、两色晕、三色晕呈现色彩的浓淡及色阶的不同,形成了色彩的立体生动的效果;在建筑方面,从盛唐到北宋,逐渐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彩画类型;清朝中期三部《布经》在染料搭配和使用方面也出现固定组合模式。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
材料二:在《红楼梦》作品中,作者在对众多主题服饰色彩的选择及搭配方式等细节描写过程中,色彩基调主要是红色和绿色,再搭配其他辅助配套色彩,总结出了一系列诸如“桃红柳绿"怡红快绿”等主题色的搭配方法,并赋予它们传统的个性意义。如“红"色在传统社会习惯中代表吉祥喜庆。在《红楼梦》中作者就让主人公贾宝玉的周围充满了以红色为主的色彩气氛,如贾宝玉小时候住的地方叫“绛芸轩”,在大观园住在“怡红院”,又被人称作“绛洞花主”“怡红公子”,身上常穿着红色的衣服等等。贾宝玉是贾府地位最显贵的贵戚公子,他常着穿的是红纱服、红袍等,这一点很符合他尊贵显赫的人物设定,同时也无形中暗示这个家族希望他继承、振兴家业发展的那一份殷切。又如“绿”色在《红楼梦》中则是女主人公林黛玉的色彩符号,在她的周围到处都会围绕着一种绿色的色彩氛围,如在她自己的名字中就已经包含了一个“黛"字,“黛”字是用来画眉的青绿色墨,她有一个雅号“潇湘妃子”,住在“潇湘馆”,其中有千竿翠竹遮映,还有松影参差、苔痕浓淡等等。红色和绿色尽管是互补色,但二者相互间所形成的色相反差却也最大,无形中也暗喻了宝玉与黛玉凄凉的人生境遇。作者想把这两种颜色协调统一起来,进而将两个人协调统一起来,这或许寄托了作者对宝黛二人爱情的一些美好期待和祝愿。
(摘编自赵林《浅析〈红楼梦〉中传统服饰色彩的审美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自然生发的中国传统“五色观"起源于《周礼》,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属于整体思维系统。
B.从纺织、建筑、染料等方面体现出的配色和合色方面的独特之处,可见中国传统色彩的东方智慧。
C.唐代服饰制度的“礼常分制”使唐代的女性服饰没有任何色彩的禁忌,可以“随所好尚”,红绿配色应运而生。
D.红、绿色分别作为宝、黛的色彩符号,既暗示了他们的人生际遇,也寄托了作者对二人爱情的美好祝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解决物名和色名对应的难题,不仅可以运用实验求证法,而且也可以借助一些文学作品的描述。
B.唐代的服饰色彩纷繁艳丽,宋代的服饰色彩清新典雅,服饰色彩的不同也从侧面反映时代的变迁。
C.“黛”是画眉的一种矿物,后指青绿色,《红楼梦》以“黛"为人物命名,反映了独特的审美表达和中华文化的浪漫。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红绿配色,并且都通过举例论证红绿配色与当时社会制度的关系,使文章客观真实,有说服力。
3.结合材料一第一段的具体阐释,概括中国传统色彩蕴含的东方智慧。
4.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外貌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2024高一下·太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牛站在崄畔,伸嘴去吃酸枣刺。人吃辣椒图辣哩,牛吃枣刺图扎哩,酸枣刺是牛的调料。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一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去,有什么技术含量,棉花用手撕着也能撕蓬松!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吹得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儿子是个笨家伙,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砍刀、钢钎、撬杠以及解板的长锯,锥子夹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①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么!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是打了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大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就骂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别上了那些人的当。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嘴里嘟嘟囔囔,像个走扇子门。
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就是还响,也节奏大乱。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峪里别村的那些同学也都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
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在第四年里,一件都没卖出,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张铁匠问:做铁叉干啥?儿子说:在河滩淤泥里叉鳖呀。现在一只鳖在城里卖五十元,在镇街饭馆里也卖十几元。游客要是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叉上叉不上,按时间收费,一小时四十元。张铁匠说:还有这事?他就打造起了铁叉。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拿货。不久,儿子又订新货了:你打钉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告诉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长廊,全用木头,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他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要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安?啐?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在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要打人呀,儿子忙喊:爹,爹!张铁匠并没有去打合伙人,②一脚却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嗞嗞冒烟,他老牛一样的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牛吃酸枣刺、狗卧在门道里啃骨头的环境描写开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出石坡村的乡土气息。
B.“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阴郁的环境不仅触发了张铁匠内心的郁闷,也导致他“突然就不打了"。
C.文中在开篇和结尾处,两次写到“唢呐”,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形成前后照应,使文章行文结构严谨。
D.小说的结尾写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的事,表现出他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在感伤的氛围中引发读者的思考。
6.文章两处画线句子表现出张铁匠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7.文中铁匠铺的敲打声和弹棉花店的嗡嗡响一直相伴,但声音的长短却有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2024高一下·太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从太宗征高丽,诏道宗与李勣为前锋,及济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议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勣大然其议。乃率骁勇数百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勣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赐以御膳。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①,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九》)
材料二:上欲自征高丽,褚遂良上疏,以为:“天下譬犹一身:两京,心腹也;州县,四支也;四夷,身外之物也。高丽罪大,诚当致讨,但命二、三猛将将四五万众,仗陛下威灵,取之如反掌耳。今太子新立,年尚幼稚,自馀藩屏,陛下所知,一旦弃金汤之全,逾辽海之险,以天下之君,轻行远举,皆愚臣之所甚忧也。”上不听。时群臣多谏征高丽者,上曰:“八尧、九舜,不能冬种;野夫、童子,春种而生,得时故也。夫天有其时,人有其功。盖苏文②陵上虐下,民延颈待救,此正高丽可亡之时也。议者纷纭,但不见此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注释】①轼蛙:越王勾践将伐吴,将士斗志不足,恰好勾践的车下有一只青蛙“怒目而视”,于是勾践命令停车,行“轼礼”,军士勇气大振。②盖苏文:高丽国末期极具争议的铁腕军事独裁者。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若克A胜B不足C为武D倘E不胜F翻G为所笑
9.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府库,国家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与“籍吏民,封府库”的“府库"意思相同。
B.万乘,指代帝王,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与“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神器"用法相同。
C.济,文中为渡河、过河之意,与成语“济世安民”“同舟共济"中的“济”意思相同。
D.殆,文中为懈怠之意,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欲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上奏劝谏,太宗虽未听从其谏言,但很赏识他。
B.王道宗和李勣随从太宗征讨高丽,二人合击大败高丽,道宗因战伤脚,太宗亲自为他治疗。
C.《帝范》中列举勾践和徐偃的事例,强调了重视国家战备和加强军事训练的重要性。
D.褚遂良对太宗轻易远行、征伐高丽深感担忧;面对褚遂良提出的建议,太宗并没有听从。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
②盖苏文陵上虐下,民延颈待救,此正高丽可亡之时也。
12.针对太宗亲征高丽一事,尉迟敬德和褚遂良的劝谏内容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2024高一下·太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岁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澹,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①,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释】的(dì):鲜明,常用来描写花色。这里指菊花。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时间,生动地写出了微风中人们欢笑乘凉的美景,营造出热闹欢腾的意境。
B.颔联“绿净"写池塘平静澄碧,与“澹”呼应;菊香幽幽传来,与“风"呼应。构思精巧。
C.颈联对仗工整,携幼寻花、乘船而游的生活场景,洋溢着自由自在、温馨和乐的气氛。
D.全诗运用白描手法,语言平实、含蓄凝练,“景”“事"情”和谐一致,耐人寻味。
14.诗人“延缘久未已"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2024高一下·太原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读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时,对魏征劝谏太宗“十思"中的“_________,___”有了深刻的领悟。
(2)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燕国“___”,招来大祸;齐国“___”,最终灭亡。
(3)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均有写到“船"的意象的诗句,分别是“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2024高一下·太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日前,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了视频生成新模型Sora的多部作品:鲨鱼群在高楼大厦间游弋、猛犸象在林海雪原上奔驰……画质流畅、细节精良、①____的影像并非出自摄影棚,有网友感慨,Sora让“现实已经不存在了”。
在人工智能建构的世界中,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日渐模糊,甚至正在被技术消解,Sora究竟是“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未来尚需时间检验,我们既得对新生事物给予足够的包容,也必须在②____的技术进步中“系好安全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戒慎恐惧,这不是“懦夫的胆怯”,而是“智者的谦卑"。
16.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①②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8.(2024高一下·太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一个人习惯频繁地摄入高糖食物后,每次总是要吃更多更甜的食物,才能获得跟之前一样的满足感。事实上,糖瘾难戒①_________,而是因为糖瘾本质上是一种神经紊乱。
高糖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激活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多巴胺的释放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或奖赏的效果。当我们吃糖时,大脑会想起上次吃糖时那种甜甜的味道,②___,并期待下次继续这样做。
长此以往,我们吃同样的糖,③_________,需要吃更多的糖来获得相同的感受。这就是“多巴胺抵抗”。所以,仅靠意志力控制自己不吃糖,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作用,但很难长期坚持,这就是戒糖比较难的原因。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40分)
19.(2024高一下·太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秦岭记》(节选)中石坡村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对“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①色彩体现中国人对宇宙万物的认知。②色彩体现中国文化内涵。
4.王熙凤外貌描写中,宫绦的豆绿和玉佩的玫瑰色,以及内穿的大红洋缎与下着的翡翠绿、外罩的石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遍身的珠宝,彰显了她在贾家尊贵的地位和泼辣张扬的个性。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五色观’起源于《周礼》”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表述为:《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只能表明《周礼》中有关于“五色观”的记载,但并不能说明“五色观"起源于《周礼》。
C.“没有任何色彩的禁忌”错误,原文表述为“但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女性服饰似乎没有色彩的禁忌”,选项扩大了范围。
D.“也寄托了作者对二人爱情的美好祝愿”错误,原文为“这或许寄托了作者对宝黛二人爱情的一些美好期待和祝愿”,“或许”表推测。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都通过举例论证红绿配色与当时社会制度的关系"错误,材料二没有论证红绿配色与当时社会制度的关系。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共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其余为第二层。
第一层首先交代了《周礼》中有“五色观”的记载;然后介绍了“五色观"的影响及来源;中国传统色彩蕴含的东方智慧集中体现在第4句话中,指出“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由此可概括出:“五色观"体现中国人对宇宙万物的认知。
第二层的中心句是“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据此可概括出:“五色观"体现中国文化内涵。
故答案为:①色彩体现中国人对宇宙万物的认知。②色彩体现中国文化内涵。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红楼梦》作品中,王熙凤的服饰色彩基调主要是红色和绿色,再搭配其他辅助配套色彩,并赋予它们传统的个性。“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珠光宝气的打扮,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彰显了她在贾家尊贵的地位,“豆绿宫绦"玫瑰佩”“大红洋缎窄袄"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红绿搭配,色彩鲜明,作者把这两种颜色协调统一起来,彰显出王熙凤泼辣张扬的个性。
故答案为:王熙凤外貌描写中,宫绦的豆绿和玉佩的玫瑰色,以及内穿的大红洋缎与下着的翡翠绿、外罩的石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遍身的珠宝,彰显了她在贾家尊贵的地位和泼辣张扬的个性。
【答案】5.B
6.①张铁匠明知来人是“羊角村”的,却故意要问,以彰显自己的技艺,可见其自信得意。
②“蹬"这个动作,形象地刻画出张铁匠对儿子和唯利是图的“合伙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传统手工艺沦落的失落情绪。
7.①文章开篇写“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形象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营造了热闹嘈杂的氛围,也与后文传统手工业的没落形成对比。
②打铁的声音渐停,而弹棉花的声音依旧,引出了张铁匠的焦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处弹棉花店的声音越来越细小,和铁匠铺一样逐渐没落。这样写,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人们对城乡发展中传统产业面临转型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3)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阴郁的环境……导致他‘突然就不打了’”错误,根据“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可知,张铁匠感觉自己是一个大铁匠,打钉子丢了先人的脸,是大材小用,所以不打了。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张铁匠对羊角村买家的明知故问,实际上体现了张铁匠对自己打铁手艺的自豪和骄傲,他就是想听人家夸他的货好。
②合伙人不顾张铁匠的感受,认为只要能赚钱,打啥都是一样的。张铁匠把火炉和水桶蹬倒,实属愤怒,他对合伙人不满;同时他也在宣泄自己的情绪,为自己作为大铁匠干零碎活而伤感,为儿子不能继承传统手艺而伤心,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
故答案为:①张铁匠明知来人是“羊角村"的,却故意要问,以彰显自己的技艺,可见其自信得意。②“蹬”这个动作,形象地刻画出张铁匠对儿子和唯利是图的“合伙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传统手工艺沦落的失落情绪。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①从情节结构看,结合“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声依旧,整个后响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可知,开头写弹棉花店里喻喻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咣咣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了整个后响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也与小说结尾铁匠铺和棉花铺没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从塑造人物看,结合“张家看不起司家‘去,有什么技术含量,棉花用手撕着也能撕蓬松’,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可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张铁匠,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司家是瞧不起的,他认为弹棉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打铁就是技术活,为自己打铁这一手艺自豪;但后来买铁货的少了,铁匠铺的声音“响一会儿就消停了”,“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写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声音的感受,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以此丰富了张铁匠的形象。
③从表现主题看,结合“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可知,弹棉花的声音越来越小,铁匠铺也没落了,小说以此反映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
故答案为:①文章开篇写“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形象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营造了热闹嘈杂的氛围,也与后文传统手工业的没落形成对比。②打铁的声音渐停,而弹棉花的声音依旧,引出了张铁匠的焦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处弹棉花店的声音越来越细小,和铁匠铺一样逐渐没落。这样写,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人们对城乡发展中传统产业面临转型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答案】8.BDF
9.C
10.A
11.①敌军远道而来,士兵实在疲惫困顿不堪了,他们倚仗人马多,所以轻视我们,一次战斗就可以摧毁他们。
②盖苏文欺凌国王暴虐百姓,老百姓伸长脖子翘首企盼救援,这正是高丽应当灭亡的时机。
12.①都分析远行或将威胁国家安全。②派遣大将即可,不必亲征。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将亲自出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上奏说:“陛下如果亲征辽东,皇太子现在又在定州监国,东西二京是国库重地,虽然都有兵士把守,但终归很空虚,辽东又路途遥远,并且高丽是边远的小国,何劳陛下亲自征讨。如果取胜,也不足以显示大唐的神勇,倘若失败,岂不贻笑世人?我请求陛下委派良将去征讨,自然可将他们摧毁。”唐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是他的建议赢得了当朝一些有识之士的赞许。
礼部尚书江夏人王道宗跟随唐太宗征伐高丽,唐太宗命王道宗和李勣为先锋。他们渡过辽水,攻克了盖牟城之后,敌军大举进攻,军中有人建议挖深沟以求保险,等唐太宗到了,再慢慢攻打他们。王道宗坚决反对,说:“不行,敌军远道而来,士兵已经疲惫不堪了,他们倚仗人马多,所以轻视我们。其实,一次战斗就可以摧毁他们。我们既然是先锋,就应当清除敌人,为陛下开路,等待他的到来。"李勣非常赞同他的意见。于是王道宗率领几百名骁勇善战的骑兵,径向敌人的阵地冲去,加上李勣的接应,左右出击,大败敌军。唐太宗
不久赶来,对他们大加赞赏和犒劳。王道宗在战斗中伤了脚,唐太宗亲自替他针灸治疗,还赐给他御膳。
唐太宗在他作的《帝范》一书里写道:“武器、铠甲是国家的凶器,即使疆域辽阔,穷兵黩武也会使民生凋敝;中原虽然平静,但忽略战备百姓就会懈怠。民生凋敝不是保全国家的办法,懈怠更不是御敌的策略。武装既不可完全解除,又不可经常使用。因此百姓农闲时,应讲习武艺,以彰显大唐的威仪;三年练兵,以辨别等级位次。所以越王勾践见到青蛙,下车跪拜,终于成其霸业;徐偃放弃武功,最终亡国。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越王加强武功,徐偃忘记战备。孔子说:‘不教民战事,是自我放弃,将国家拱手让给别人。’因此要知道,练习弓箭是为了安定天下,这就是用兵的作用。”
材料二太宗想要亲自去征伐高丽,褚遂良上奏疏说:“天下便如同人的整个身体:长安洛阳,如同是心脏;各州县如同四肢;四方少数民族,乃是身外之物。高丽罪恶极大,诚然应当去讨伐,然而命令二三个猛将率领四五万士兵,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攻取他们易如反掌。如今太子刚刚封立,年龄还很幼小,其他藩
王情况,陛下也都清楚,一旦离开固守的安全地域,越过辽海的险境,身为一国之主,轻易远行,这些都是我所深觉忧虑的事。"太宗不听他的谏议。当时大臣们多有劝谏太宗征伐高丽的,太宗说:“八个尧帝,九个舜帝,也不能冬季种粮;乡村野夫及儿童少年,春季播种,作物才生长,这是得其时令的缘故啊。天有它的时令,人有他的功效。盖苏文欺凌国王暴虐百姓,老百姓翘首企盼救援,这正是高丽应当灭亡的时机,议论者纷纭不休,只是因为未看到这个道理。”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取胜,也不足以显示大唐的神勇,倘若失败,岂不贻笑世人
“克胜"同义词连用,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其后B处断开;
“不足”作状语,“为武"为动宾结构,宾语后D处断开;
“倘不胜”与“若克胜"句式结构一致,应该在F处断开。
故答案为:BDF。
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东西二京是国库重地。/登记百姓情况,查封财库和官府。
B.正确。句意:何劳陛下亲自征讨。/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
C.错误。“济世安民”的“济"意思是救济。句意:他们渡过辽水,攻克了盖车城之后。/使国家得到治理(救济),百姓安居乐业。/大家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在艰险的处境中团结互助,共同战胜困难。
D.正确。“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是几乎,将要。句意:但忽略战备百姓就会懈怠。/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几乎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太宗很赏识他”错误。根据“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可知,是尉迟敬德的建议得到了当朝有识之士的赏识。
故答案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疲顿”,疲惫困顿不堪;“恃”,倚仗;“轻”,轻视;“摧”,摧毁。
(2)“陵”,欺凌;“虐”,暴虐,虐待;“延”,伸长;“此……也”,判断句。
故答案为:①敌军远道而来,士兵实在疲惫困顿不堪了,他们倚仗人马多,所以轻视我们,一次战斗就可以摧毁他们。
②盖苏文欺凌国王暴虐百姓,老百姓伸长脖子翘首企盼救援,这正是高丽应当灭亡的时机。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可知,尉迟敬德认为如果太宗亲征高丽,会使国内空虚,且高丽是边远的小国,不必亲自征讨,取胜不足以显示大唐的神勇,失败则会贻笑世人。
根据材料二“高丽罪大,诚当致讨,但命二、三猛将将四五万众,仗陛下威灵,取之如反掌耳。今太子新立,年尚幼稚,自馀藩屏,陛下所知,一旦弃金汤之全,逾辽海之险,以天下之君,轻行远举,皆愚臣之所甚忧也"可知,褚遂良认为,太子年幼,一旦离开固守的安全地域,局势不好控制,身为一国之主,不应轻易远行;命令二三个猛将率领四五万士兵,攻取高丽易如反掌。
由此可知,尉迟敬德和褚遂良都认为太宗不必亲征高丽,派遣大将即可;都认为太宗不能轻易远行,否则对国家安全不利。
故答案为:①都分析远行或将威胁国家安全。②派遣大将即可,不必亲征。
【答案】13.A
14.诗人水边观影、驻足赏花、携幼寻芳、野外泛舟,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流露出年华老去、岁月不再的感慨惋惜。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营造出热闹欢腾的意境”理解不准确。首联“月映林塘澹,风含笑语凉"中,“风含笑语凉”只是提到了风中含有笑语,让人感到凉意,这里以动衬静,营造的是静谧清幽的意境。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人“延缘久未已"的原因是他被周围的美景深深吸引,流连忘返。诗句中,“绿净”的池塘水、“幽香"的菊花以及“携幼寻新的”的活动,都展现了诗人周围的美好环境和愉悦的氛围。诗人陶醉在这种宁静、清雅的自然美景中不忍离去。
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赏,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他通过携幼寻花、扶衰坐野航等行动,展现出一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人在结尾“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中,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珍惜。他明白自己无法长久留住这美好的时光,因此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故答案为:诗人水边观影、驻足赏花、携幼寻芳、野外泛舟,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流露出年华老去、岁月不再的感慨惋惜。
15.【答案】(1)(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2)至丹以荆卿为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归帆去棹残阳里;着我扁舟一叶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荆卿、嬴、棹。
故答案为:(1)(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2)至丹以荆卿为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归帆去棹残阳里着我扁舟一叶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6.栩栩如生;日新月异
17.①引入传说故事,形象生动地写出技术的两面性。
②以“是……还是……”的选择复句,进一步引发读者思考。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是说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的视频生成新模型Sora的多部作品的影像特点,画面生动逼真,可用成语“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②语境中用来描述技术进步快,可用成语“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
故答案为:栩栩如生日新月异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从内容方面分析,Sora为人工智能新模型,“阿拉丁神灯"潘多拉魔盒”为神话故事,二者寓意相反,“阿拉丁神灯"寓意着邪不胜正,“潘多拉魔盒”,寓意打开就会有灾难发生。语句中借神话故事形象表达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两面性。
②从句式方面分析,“是……还是……"为选择复句,让读者思考Sora的利弊。
故答案为:①引入传说故事,形象生动地写出技术的两面性。②以“是……还是……”的选择复句,进一步引发读者思考。
18.【答案】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缺乏意志力;②于是分泌多巴胺;就已经得不到同样的快乐了
【知识点】语句补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难戒"可知是寻找戒除糖瘾的方法,由下文“而是因为糖瘾本质上是一种神经紊乱”可知,这里应该填不是因为自身的自制力低等原因,故此处可填写“不是因为一个人缺乏意志力"。
第二空,前文提到高糖食物会激活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于是“吃糖时,大脑会想起上次吃糖”,就是在刺激神经元,释放多巴胺,故此处可填写“于是分泌多巴胺"。
第三空,前文提到吃糖可以产生愉悦感,这里“长此以往,我们吃同样的糖”中,“长此以往"是贬义词,应该会出现不好的情况,由“需要吃更多的糖来获得相同的感受”,说明“吃同样的糖"不能获得同样的快乐,故此处可填写“就已经得不到同样的快乐了”。
故答案为: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缺乏意志力;于是分泌多巴胺;就已经得不到同样的快乐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19.【答案】以传承为本,种发展之大树
石坡村中张铁匠的父辈祖辈都以打铁为生,但儿子出村进城从了商,并未接手打铁这门技术,让打铁换了种形式存在。时代在变迁,日新月异的变化下,我们应不忘本来,盼望未来。吾辈青年当扛起重任,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本,走创新发展之路。
以传承为本,坚守初心,传统文化才能开出绝美之花。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手艺和文化历经千百年,生生不息,只有以传承为本,坚守初心,传统文化,方能持续发展,开出独特绝美之花。在呈现千年绝技“确山打铁花”的短视频中,纤弱娇小的江寻千亲自上阵、将1600°℃的“铁水"击打到夜空中,霎时星光璀璨、火树银花。这条打铁花的视频获得800多万点赞,九月被称为“千年来第一个打铁花的女孩”。不仅如此,她组建了一支“女子铁花队”,并亲自教她们打铁花,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学习打铁花,让打铁花传承下去。以江寻千为代表的九零后以技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广博幽深,她们用自身小小的力量,让身边和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美好。
以发展为翼,传统手艺和文化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传承传统手艺离不开发展创新。今年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西安的迎宾门——永宁门上熠熠生辉,照亮了古今文化的交汇点。它深入挖掘了长安这座古都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将古典诗词的韵味、优雅的歌舞旋律、古老的音乐元素与现代科技手段巧妙结合,为亿万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山河诗长安》的成功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传承,更是一次勇于创新的艺术实践。它尊重并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敢于打破陈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灵魂。这样的尝试不仅让观众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传承与发展,相辅相成。
传承不守旧,发展不离根。传承路上有发展,发展路上有传承,前途将会是一片光明。传承路上没有发展,哪能上天揽月,手可摘星辰?哪能深潜蛟龙,海底世界探索?又哪能让李宁国潮奔涌向前,市值翻倍?创新路上没有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怎能熠熠生辉,成为中国名片?中国经济怎能在世界浪潮中屹立不倒,成为一抹亮色?《长安三万里》怎能让国内动漫轻舟已过万重山?传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方能使发展的前路越走越宽。
传承为本,发展为翼,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关于“传承与发展”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本题以试卷阅读材料《秦岭记》中石坡村的故事为切入点,要求考生阐述对于“传承与发展"这两个关键词的思考。从材料来看,这是一道典型的两元关系作文题。写作的重点应围绕“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展开。两元关系作文题中常见的关系有矛盾对立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相辅相成关系等等。从《秦岭记》和材料来看,“传承”与“发展"之间应是递进和相辅相成关系。
传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传承,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发展是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只有不断创新突破,才能更好地传承。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传承路上有创新,创新路上有传承。
考生在阐述两者关系的同时,应该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阐述。材料所说的《秦岭记》中石坡村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引入的例子,考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类比联想,比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科技的传承与发展,教育的传承与发展等等。只有用充分的素材和例子来证明观点,文章才更有说服力。
【立意提取】
1.以传承为本,种发展之大树。
2.传承与发展,缺一不可。
3.传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传承的方式。
4.传承不守旧,发展不离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2024高一下·太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胭脂由“燕支"化名而来,后既是颜色也是女子梳妆用品;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石绿等,红色则有桃红、洋红、珊瑚红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然而,时至今日,物名与色名如何对应仍旧是一个难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认为,人类越来越依赖语言文字表述自然的色彩,“自然的色彩”似乎离开文字和数字变得难以描述,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青"和“蓝”到底是什么关系,他通过蓼蓝染色的实验来求证,并由《楚辞》《唐宋诗词》《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描述建立起物名和色名之间相关的色彩谱系,为人们探讨物名和色名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中国各个朝代的“流行色"各不相同,这实际也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例如,唐代服饰制度的“礼常分制”是服色自由的前提。唐代的开放是完全建立在礼制基础之上的,但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女性服饰似乎没有色彩的禁忌,她们可以穿着任何她们想穿的颜色。而盛唐的安定统一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文化的“世俗化"提供了厚实的土壤。“礼常分制”造就了唐代女性日常服色的“随所好尚”,服色中极具审美时代特征的“红绿”配色才得以应运而生。“唐代整体开放的风气下,美的概念更加生动和宽泛,服饰中红绿配色不仅展现了外观形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唐代文化高度的包容。所以并不是一味追求高高在上的雅致。"北京联合大学讲师曲音评价。
中国传统色彩在配色和合色方面也有着独特之处,如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通过晕色、两色晕、三色晕呈现色彩的浓淡及色阶的不同,形成了色彩的立体生动的效果;在建筑方面,从盛唐到北宋,逐渐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彩画类型;清朝中期三部《布经》在染料搭配和使用方面也出现固定组合模式。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
材料二:在《红楼梦》作品中,作者在对众多主题服饰色彩的选择及搭配方式等细节描写过程中,色彩基调主要是红色和绿色,再搭配其他辅助配套色彩,总结出了一系列诸如“桃红柳绿”“怡红快绿"等主题色的搭配方法,并赋予它们传统的个性意义。如“红”色在传统社会习惯中代表吉祥喜庆。在《红楼梦》中作者就让主人公贾宝玉的周围充满了以红色为主的色彩气氛,如贾宝玉小时候住的地方叫“绛芸轩”,在大观园住在“怡红院”,又被人称作“绛洞花主"怡红公子”,身上常穿着红色的衣服等等。贾宝玉是贾府地位最显贵的贵戚公子,他常着穿的是红纱服、红袍等,这一点很符合他尊贵显赫的人物设定,同时也无形中暗示这个家族希望他继承、振兴家业发展的那一份殷切。又如“绿"色在《红楼梦》中则是女主人公林黛玉的色彩符号,在她的周围到处都会围绕着一种绿色的色彩氛围,如在她自己的名字中就已经包含了一个“黛”字,“黛"字是用来画眉的青绿色墨,她有一个雅号“潇湘妃子”,住在“潇湘馆”,其中有千竿翠竹遮映,还有松影参差、苔痕浓淡等等。红色和绿色尽管是互补色,但二者相互间所形成的色相反差却也最大,无形中也暗喻了宝玉与黛玉凄凉的人生境遇。作者想把这两种颜色协调统一起来,进而将两个人协调统一起来,这或许寄托了作者对宝黛二人爱情的一些美好期待和祝愿。
(摘编自赵林《浅析〈红楼梦〉中传统服饰色彩的审美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自然生发的中国传统“五色观”起源于《周礼》,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属于整体思维系统。
B.从纺织、建筑、染料等方面体现出的配色和合色方面的独特之处,可见中国传统色彩的东方智慧。
C.唐代服饰制度的“礼常分制"使唐代的女性服饰没有任何色彩的禁忌,可以“随所好尚”,红绿配色应运而生。
D.红、绿色分别作为宝、黛的色彩符号,既暗示了他们的人生际遇,也寄托了作者对二人爱情的美好祝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解决物名和色名对应的难题,不仅可以运用实验求证法,而且也可以借助一些文学作品的描述。
B.唐代的服饰色彩纷繁艳丽,宋代的服饰色彩清新典雅,服饰色彩的不同也从侧面反映时代的变迁。
C.“黛"是画眉的一种矿物,后指青绿色,《红楼梦》以“黛”为人物命名,反映了独特的审美表达和中华文化的浪漫。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红绿配色,并且都通过举例论证红绿配色与当时社会制度的关系,使文章客观真实,有说服力。
3.结合材料一第一段的具体阐释,概括中国传统色彩蕴含的东方智慧。
4.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外貌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答案】1.B
2.D
3.①色彩体现中国人对宇宙万物的认知。②色彩体现中国文化内涵。
4.王熙凤外貌描写中,宫绦的豆绿和玉佩的玫瑰色,以及内穿的大红洋缎与下着的翡翠绿、外罩的石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遍身的珠宝,彰显了她在贾家尊贵的地位和泼辣张扬的个性。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五色观’起源于《周礼》"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表述为:《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只能表明《周礼》中有关于“五色观"的记载,但并不能说明“五色观”起源于《周礼》。
C.“没有任何色彩的禁忌"错误,原文表述为“但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女性服饰似乎没有色彩的禁忌”,选项扩大了范围。
D.“也寄托了作者对二人爱情的美好祝愿"错误,原文为“这或许寄托了作者对宝黛二人爱情的一些美好期待和祝愿”,“或许"表推测。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都通过举例论证红绿配色与当时社会制度的关系”错误,材料二没有论证红绿配色与当时社会制度的关系。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共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其余为第二层。
第一层首先交代了《周礼》中有“五色观"的记载;然后介绍了“五色观”的影响及来源;中国传统色彩蕴含的东方智慧集中体现在第4句话中,指出“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由此可概括出:“五色观”体现中国人对宇宙万物的认知。
第二层的中心句是“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据此可概括出:“五色观”体现中国文化内涵。
故答案为:①色彩体现中国人对宇宙万物的认知。②色彩体现中国文化内涵。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红楼梦》作品中,王熙凤的服饰色彩基调主要是红色和绿色,再搭配其他辅助配套色彩,并赋予它们传统的个性。“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珠光宝气的打扮,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彰显了她在贾家尊贵的地位,“豆绿宫绦”“玫瑰佩"大红洋缎窄袄”“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红绿搭配,色彩鲜明,作者把这两种颜色协调统一起来,彰显出王熙凤泼辣张扬的个性。
故答案为:王熙凤外貌描写中,宫绦的豆绿和玉佩的玫瑰色,以及内穿的大红洋缎与下着的翡翠绿、外罩的石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遍身的珠宝,彰显了她在贾家尊贵的地位和泼辣张扬的个性。
(2024高一下·太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牛站在崄畔,伸嘴去吃酸枣刺。人吃辣椒图辣哩,牛吃枣刺图扎哩,酸枣刺是牛的调料。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一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去,有什么技术含量,棉花用手撕着也能撕蓬松!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吹得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儿子是个笨家伙,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砍刀、钢钎、撬杠以及解板的长锯,锥子夹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①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么!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是打了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大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就骂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别上了那些人的当。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嘴里嘟嘟囔囔,像个走扇子门。
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就是还响,也节奏大乱。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峪里别村的那些同学也都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
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在第四年里,一件都没卖出,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张铁匠问:做铁叉干啥?儿子说:在河滩淤泥里叉鳖呀。现在一只鳖在城里卖五十元,在镇街饭馆里也卖十几元。游客要是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叉上叉不上,按时间收费,一小时四十元。张铁匠说:还有这事?他就打造起了铁叉。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拿货。不久,儿子又订新货了:你打钉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告诉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长廊,全用木头,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他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要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安?啐?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在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要打人呀,儿子忙喊:爹,爹!张铁匠并没有去打合伙人,②一脚却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嗞嗞冒烟,他老牛一样的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牛吃酸枣刺、狗卧在门道里啃骨头的环境描写开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出石坡村的乡土气息。
B.“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阴郁的环境不仅触发了张铁匠内心的郁闷,也导致他“突然就不打了”。
C.文中在开篇和结尾处,两次写到“唢呐”,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形成前后照应,使文章行文结构严谨。
D.小说的结尾写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的事,表现出他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在感伤的氛围中引发读者的思考。
6.文章两处画线句子表现出张铁匠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7.文中铁匠铺的敲打声和弹棉花店的嗡嗡响一直相伴,但声音的长短却有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5.B
6.①张铁匠明知来人是“羊角村”的,却故意要问,以彰显自己的技艺,可见其自信得意。
②“蹬"这个动作,形象地刻画出张铁匠对儿子和唯利是图的“合伙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传统手工艺沦落的失落情绪。
7.①文章开篇写“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形象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营造了热闹嘈杂的氛围,也与后文传统手工业的没落形成对比。
②打铁的声音渐停,而弹棉花的声音依旧,引出了张铁匠的焦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处弹棉花店的声音越来越细小,和铁匠铺一样逐渐没落。这样写,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人们对城乡发展中传统产业面临转型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3)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阴郁的环境……导致他‘突然就不打了’”错误,根据“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可知,张铁匠感觉自己是一个大铁匠,打钉子丢了先人的脸,是大材小用,所以不打了。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张铁匠对羊角村买家的明知故问,实际上体现了张铁匠对自己打铁手艺的自豪和骄傲,他就是想听人家夸他的货好。
②合伙人不顾张铁匠的感受,认为只要能赚钱,打啥都是一样的。张铁匠把火炉和水桶蹬倒,实属愤怒,他对合伙人不满;同时他也在宣泄自己的情绪,为自己作为大铁匠干零碎活而伤感,为儿子不能继承传统手艺而伤心,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
故答案为:①张铁匠明知来人是“羊角村"的,却故意要问,以彰显自己的技艺,可见其自信得意。②“蹬”这个动作,形象地刻画出张铁匠对儿子和唯利是图的“合伙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传统手工艺沦落的失落情绪。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①从情节结构看,结合“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声依旧,整个后响石坡村都在软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层死因监测培训-乡镇及村培训案例
- 2023年直播电商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 医院保洁员培训
- 舒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儿科血友病教学查房
- 小学二年级数学100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同步作业训练题
- 计算函数y=24x8+13x+arcsin4.x的导数
- 心理一社会状况哮喘病人的性格特征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过分
- 凝血功能障碍护理问题
- 元宵节亲子活动
- 有效教学 崔允漷 读书汇报
- 铝合金模板工程设计与施工专项方案技术交底
- 新材料产业产品和服务统计指导目录
- 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培训会
- 《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12-0202)
- 肩周炎的治疗及护理
- 通信工程投标专家继续教育题库(附答案)
- 2023年01月四川凉山州木里重点国有林保护局招考聘用18人参考题库+答案详解
- 三垦变频器使用说明书SAMCO
- YBT-4190-2018-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
- 加油站全年12月消防灭火疏散应急演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