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1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1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1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1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铜川月考)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你有多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

数字时代,信息如海。阅读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看书到读屏,从电脑屏、平板屏到手机屏,从文字到图像、声音,从微博、微信到长短视频。如今,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已经成为主流的三种知识载体,我们到底该如何阅读?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阅读载体的多元化,同时也为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提供了变化创新的可能,因此,阅读方式的改变不仅是载体不同,还意味着阅读效率和效果可能有差异。一般而言,纸质阅读适合深阅读,电脑屏阅读适合研究性阅读,手机阅读更适合快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听书可以是休闲阅读。这些并非定论,每个人对于不同的阅读方式一定有自己的体验与感受。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有人说读书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了解资讯、休闲娱乐、思考人生、学习专业知识。如果要实现这些阅读目的,既需要浅阅读、泛读,也需要深阅读、精读。至于阅读方式,那就因人而异了。因为无论浅阅读还是深阅读、泛读还是精读,与读屏还是读书、看报刊还是看书并无一一对应关系。读书也可以“随便翻翻”,手机刷屏也能够引发“深思熟虑”。

“读屏时代"其实是一个大阅读时代——阅读几乎可以在所有场景中发生,几乎所有内容都可以被阅读,所有人都需要阅读陪伴终身。无论读屏还是读书,千万不要忘了阅读的初心,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兴趣去阅读。你可以选择“忙时读屏,闲时读书”,也可以选择从“纸上"到“指间”的“复合阅读"。只要你有真兴趣,你就会深阅读。

(摘编自陈超《“读屏时代”我们怎样阅读》)

材料二:

影视媒介继承自图像和色彩的那种天然的、强势的吸引力,是读者们选择视频阅读的首要原因。视觉研究认为,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无须任何文字辅助就可以理解投射到视网膜上的所有图形信息,因为图形是客观事物所能投射的最直观的形象。从这一点出发,文字和言语,均是基于这种图形投射进行抽象化后得出的成果。

影视语言几乎毫无保留地继承了图形直接、有力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在彩色影像几乎完全普及的当下,又将色彩这种能够表达情感基调的因素加入其中,使得视频这种“能动的图像"所具备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几乎达到巅峰。无可置疑的是,具象的、鲜活的图像显然比抽象的、凝练的文字更趣味盎然,尤其是对于成长在大众传媒熏陶之下的一代人来说,图画和视频是比纸张文本更加亲切的媒介载体。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断加速的时代里,人类在阅读上也追求越来越快的速度。在广播电视“一统天下”的时代,读书总是会被老一辈说成复古而有品位的活动,因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然不像电视节目那样简单易得。

而在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流媒体内容不断抢占媒体市场的当下,坐在电视机前、定时定点地收看将近40分钟的电视节目对大部分学生和工薪阶层来说,似乎都成了节假日限定娱乐。也正因此,视频阅读才能够挤进现代人的花边时间,替他们阅读、为他们讲述藏在文字里的秘辛。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更有趣、更生动又更“速食"的视频阅读,在这个世代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摘编自陆嘉《三分钟读完一本名著,这些视频靠谱吗?》,2022年5月12日)

材料三:

《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不经意中,智能手机已经改变了人的生活、学习状态。一方面,各种生活“刚需”移到了手机上;另一方面,人频繁地使用手机,每天不停刷屏,必然导致专注力下降。专注时长,说的是人一天平均下来的“单位专注时长"。人专注时长只有8秒,连金鱼(9秒)都不如,很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做事质量打折,最终造成获得感、劳动快乐感严重缩水。

专注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或许就来自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年轻人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看教学视频(48.5%)是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在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贴吧和兴趣社区(31.9%)等。以往在周末,抱着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下午,这种沉浸式阅读意味着“专注时长可达数小时”,其得来的满足快乐感无与伦比。而如今即使有这样的阅读心境,也会被习惯性地回微信。看短视频、刷朋友圈打断。那种酣畅淋漓专注做一件事的快乐正在离我们而去。

专注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和资源。科学家长期专注一个领域,产生划时代科学成就和文明成果。文学家伏案疾书长达数年,写就不朽名作。学生从专注中收获学习快乐,为一生能力素养打下扎实基础。人类要学会与无聊、片段、碎片作斗争,多一些完整连接性,才能赋子生活以逻辑和意义。手机正在偷走我们的时间,撕扯生活固有的意义,专注力下降成为一种危险的趋势。但是我们还可以自救,以自我克制对抗“生活碎片化”,要立下远大理想,不断为生活设下小目标,用“专注带来的快乐感"对抗“反复看屏带来的空闲无聊感”,生活和学习终将会“阳光穿破迷雾"。

(摘编自程振伟《别让专注力被“无意识刷屏”偷走》,2022年4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选择视频阅读的首要原因是其继承自图像和色彩的那种天然的、强势的吸引力。

B.专注力是宝贵的能力和资源,在各领域都能直接转换为成果、收获,提升劳动快乐感。

C.调查结果显示,专注力下降,或许跟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化"有关。

D.图形是客观事物投射的最直观的形象,所以我们无须任何文字辅助就可理解其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提问,并列举数字时代的多种阅读载体以引出话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B.材料一中大量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分析了读屏与读书的区别及联系。

C.材料二主要从影视媒介、人类生活、智能设备等角度分析了读者选择视频阅读的原因。

D.材料三选用了不同的调查报告,并列举了大量数据,使论证过程更具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幼儿园每天利用固定时间给孩子们播放喜马拉雅音频《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孩子们非常喜欢听。

B.股民李先生最近关注了几个新媒体公众号,他利用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浏览这些信息,很有收获。

C.王女士坚持每个周末都带着孩子到市中心图书馆看书,她表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幸福的时刻。

D.某家装品牌开展“百万多彩活动”,用户通过手机游戏可改变游戏剧情,兑换真实的“家易涂"服务面积。

4.材料三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请简析之。

5.三则材料都涉及“读屏”(视频阅读)的话题,请分别概括各则材料对“读屏"的观点和态度。

(2024高一下·铜川月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智斗(选段)

[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土坡上走过。]

胡传魁嘿,阿庆嫂!

阿庆嫂(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你好哇?

阿庆嫂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哈哈哈……

阿庆嫂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阿庆嫂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习德一好说好说。

阿庆嫂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

出。]

胡传魁(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

[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看着阿庆嫂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习德一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你这个人哪!

习德一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

[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胡司令,抽一支!

[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点烟。]

刁德一(望着阿庆嫂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唱)习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习德一(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人家不会,你这是干什么啊!

习德一(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习德一(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更周详!

阿庆嫂(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哈哈哈……

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魁是其司令。

6.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传魁和阿庆嫂再相逢后,阿庆嫂只寒暄了一句就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意在询问胡传魁此次回到沙家浜的真实目的。

B.“我借贵方一块宝地”点明阿庆嫂是个外乡人。“参谋长树大根深"是阿庆嫂向刁德一表明自己知道他在本地是很有势力的。

C.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意思是“我会照应的”,同时他也在观察阿庆嫂。

D.胡传魁是个草根出身的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也很得体,把自己的恩惠轻轻带过,而且还特意半开玩笑地说“后怕”。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至“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进屋)"这部分的对白与唱词交代人物关系,为下面矛盾冲突的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B.“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这一文本内容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突出了阿庆嫂的敏锐。

C.“垒起七星灶"至“人一走,茶就凉……”运用对偶、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点出了自己与客人的关系,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形象生动。

D.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茶馆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阿庆嫂和敌伪头目胡传魁以及才德一之间,描写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试探、相互提防。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②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9.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2024高一下·铜川月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诱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讲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阁门吏贵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深与韩绛、绛弟维交。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患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七年春,天下久早,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早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给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早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知江宁府。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阁门吏贵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B.阁门吏责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C.阁门吏责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D.阁门吏责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见恕"的“见”表示被动,与“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的“见”意义用法一样。

C.擢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与拜、除、黜一样都表示官职提升。

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章。如《谏太宗十思疏》

12.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聪颖过人,文章倍受称赞。他从小喜欢读书且能过目不忘,文章也写得精妙,读过的人都佩服,欧阳修也大为赞赏。

B.王安石颇受重视,屡次被授官职。他很受朝廷的重视,朝廷多次想提拔他,但他多次推辞,表明他并不在意功名利禄。

C.王安石见解独到,深受皇帝信赖。入朝后,他提出应效法尧、舜的治国之道的主张得到皇帝的赞同,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D.王安石治早乏术,遭到大臣攻击。天下大早,饥民流离失所,他拿不出有效的应对办法,大臣借机攻击,最终被贬出朝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②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2024高一下·铜川月考)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宋】张开②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桂枝香·金陵怀古》约写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张昇,北宋大臣、诗人。官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以太子太师致仕,熙宁十年(1077年)卒,年八十六。据北宋范公偶《过庭录》,这首《离亭燕》他是退居江南后所作。张昇经历了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这正是北宋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

14.对这两首词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枝香》是一首怀古词,词的上片写景,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下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六朝旧事随流水"一句与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同样的意趣。

B.《桂枝香》这首词语朴而情厚,感慨深沉。下阕“念往昔"一句是过片语,一个“念”字从写景转到了议论和抒情。结句又转入当下,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

C.《离亭燕》上片写出了金陵一带秋日风光萧疏明丽而又脱尘绝俗的特色。“水浸碧天何处断"具体地描绘了这种特色,“浸”字用得形象而准确。

D.“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一句,从自然写到了人家,暗暗为下片“多少六朝兴废事”的感慨作了铺垫。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以景结情,从低沉的调子里表现出作者的隐忧,耐人寻味。

15.《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16.这两首词都是怀古伤今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17.(2024高一下·铜川月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的话是:“,”。

(2)《谏太宗十思疏》中,“___"用比喻手法劝谏皇帝要有度量,不能骄傲自满;“___”劝谏皇帝要“兼听则明”,多听取臣下的意见。

(3)据考证,自唐代始,“孤舟”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并发展为寄寓漂泊之感的经典意象,我们可从唐诗中找到佐证,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24高一下·铜川月考)语言文字运用I;下面是某校举办的“《红楼梦》知识竞赛”活动的部分文字记录。请阅读文本,完成小题。

主持人:

《红楼梦》这部恢宏伟大的巨著,它那____的情节,伏脉千里的结构,玩味不尽的谜题暗语,____的语言,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又往往令我们____,不知该如何下手。品味经典,要从最基本之处入手,不可____,好高骛远。今天,我们举办“《红楼梦》知识竞赛"这个活动,旨在督促大家熟悉文本,脚踏实地,做一个真真正正的“红楼梦中人”!

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竞赛环节。我先宣布一下比赛规则:①答题时,每组各派一名代表负责回答,其余组员可以查阅资料予以帮助,答题时间为十秒钟。②不可抢答,务等主持人念题完毕之后才能作答。③答案说出后就不可改动。④一组答题时,其他各组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⑤答对每一题得一分,全部题目回答完毕之后,分数最高的组即为胜者。⑥若出现最高分并列,则加赛一个抢答题,争夺冠军。

题分为必答和抢答,下面必答开始:

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其诗文素养与个性却各有特色。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____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____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____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波澜壮阔美不胜收望而生畏眼高手低

B.波澜壮阔琳琅满目望而却步眉高眼低

C.波谲云诡美不胜收望而生畏眉高眼低

D.波谲云诡琳琅满目望而却步眼高手低

19.主持人说的比赛规则中,有的表达有误,有的听起来有歧义,下列对相关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②句中“务"改为“必须”,以避免和“勿"同音。

B.④句中“一组”应改为“一个组”,“不要说话”删去。

C.⑤句中“答对每一题得一分"应改为“每答对一题得一分”。

D.⑥句中缺少主语,改成“则并列的选手加赛一个抢答题”,其他部分无误。

20.依次填写必答题中画横线处的三个人物名字。

(2024高一下·铜川月考)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彻底火出了圈。上线仅三个月,其活跃用户已突破一亿。写诗、写论文、敲代码、数据分析……ChatGPT①____,这也让很多人担忧“饭碗不保”。其实,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不必自惭形秽。迄今为止,ChatGPT虽然看似“聪慧异常”,②____。ChatGPT也在“自我介绍”中坦言了自身不足:可能偶尔产生不正确的信息,对2021年之后的世界认知有限,不具备对复杂和抽象系统的理解能力。这些不足,有些能随着技术进步迭代修复,有些则注定无法超越更无法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的“智能"③____,而人类的智能还包括价值判断、意志情感、审美情趣等非理性内容。换言之,它可以模拟杜甫的创作风格,却模拟不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它可以解出一道客观题,但无法洞悉你此刻快不快乐。而这些想象力、创造力、洞察力、感受力,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标识。

21.请为上述材料拟一则标题,要求使用疑问句,不超过15个字。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一下·铜川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运动员谷爱凌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创造历史,打破社会和个人的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D

4.①文章采用递进式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文章开头用洞察报告引出“专注力下降”的话题,然后分析专注力下降的原因与危害,指出专注力的重要性,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5.①材料一指出读屏也是一种阅读方式,态度客观、理性。②材料二主要分析了视频阅读的优势,认为“读屏"有其合理性。③材料三指出刷屏会造成专注力下降,认为应警惕“读屏”的危害。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专注力……在各领域都能直接转换为成果……”错误。根据“科学家长期专注一个领域……为一生能力素养打下扎实基础"可知,专注力不是在各领域都能直接转换为成果。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材料一中大量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错误。材料一有对比论证,如“一般而言,纸质阅读适合深阅读……听书可以是休闲阅读”,但没有举例论证。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阐述的问题是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进行阅读。

D.“用户通过手机游戏可改变游戏剧情,兑换真实的‘家易涂’服务面积”跟阅读无关。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三共有五段。

第一段,由《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和“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指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下降,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的时间增长。

第二段,由“不经意中,智能手机已经改变了人的生活、学习状态……很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做事质量打折,最终造成获得感、劳动快乐感严重缩水"可知,分析专注力下降的危害。

第三段,“专注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或许就来自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化’”分析专注力下降的原因。

第四段,“专注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和资源"指出专注力的重要性。

第五段,“要立下远大理想,不断为生活设下小目标,用‘专注带来的快乐感”对抗‘反复看屏带来的空闲无聊感’,生活和学习终将会‘阳光穿破迷雾’"提出解决办法。

据此分析,材料三主要采用递进式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故答案为:①文章采用递进式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文章开头用洞察报告引出“专注力下降”的话题,然后分析专注力下降的原因与危害,指出专注力的重要性,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由“至于阅读方式,那就因人而异了。因为……读书也可以‘随便翻翻’,手机刷屏也能够引发‘深思熟虑’"可知,较客观地指出读屏也是一种阅读方式。

材料二:由“影视媒介继承自图像和色彩的那种天然的、强势的吸引力,是读者们选择视频阅读的首要原因”“无可置疑的是,具象的、鲜活的图像显然比抽象的、凝练的文字更趣味盎然,尤其是……更加亲切的媒介载体"可知,主要分析了视频阅读的优势,认为“读屏”有其合理性。

材料三:由“人频繁地使用手机,每天不停刷屏,必然导致专注力下降"专注力下降成为一种危险的趋势。但是我们还可以自救,以自制克制对抗‘生活碎片化’”可知,指出刷屏会造成专注力下降,认为应警惕“读屏"的危害。

故答案为:①材料一指出读屏也是一种阅读方式,态度客观、理性。②材料二主要分析了视频阅读的优势,认为“读屏”有其合理性。③材料三指出刷屏会造成专注力下降,认为应警惕“读屏"的危害。

【答案】6.C

7.D

8.①“上下打量”这一细节显示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怀疑,表现了他的阴险多疑。

②泼茶的动作是阿庆嫂对对手的有力回击,体现出她对刁德一的不满,表现了她的机智果敢。

9.①揭示中心事件:“智斗"是对这场戏情节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②体现戏剧冲突:这是一场尖锐而激烈的敌我矛盾冲突。

③表现人物形象:刁德一设置圈套,步步紧逼,而阿庆嫂则巧用自己与胡传魁的关系,察言观色,反击对手,保护自己,体现了她的机智。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舞台说明作用的能力。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意思是‘我会照应的’"错误。由选文内容可知,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仅仅是寒暄应付,他对阿庆嫂自始至终是持怀疑态度的。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茶馆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阿庆嫂和敌伪头目胡传魁以及刁德一之间"错误,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阿庆嫂和刁德一之间。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舞台说明作用的能力。

可重点抓住这两处舞台说明中的动作,如(1)中的“上下打量”,(2)中的“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同时结合上下文内容及人物的整体形象去理解这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文中第(1)处画波浪线的舞台说明是刁德一初次见到阿庆嫂时的表现。刁德一初次见到阿庆嫂就认为阿庆嫂不一般,对阿庆嫂起了疑心,而“上下打量”这一细节正是刁德一起了疑心的具体表现,也表现了刁德一的阴险、多疑,为下文的矛盾冲突做了铺垫。

文中第(2)处画波浪线的舞台说明描写了阿庆嫂泼茶的动作,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发生在阿庆嫂唱“人一走,茶就凉……"之后,结合特定的环境以及特定的人物语言来看就有了深意,实际上这是阿庆嫂对刁德一多次试探的有力回击,既表现了阿庆嫂对刁德一的不满,也表现了阿庆嫂的机智、果敢。

故答案为:①“上下打量”这一细节显示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怀疑,表现了他的阴险多疑。②泼茶的动作是阿庆嫂对对手的有力回击,体现出她对刁德一的不满,表现了她的机智果敢。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揭示中心事件:这场戏名为“智斗”,斗的双方应是阿庆嫂和刁德一,阿庆嫂作为一名抗日战士,在不明刀德一身份的情况下,要探明对方身份;在明确对方身份后,又要巧妙地应对刁德一的盘问;而刁德一怀疑阿庆嫂的身份,狡猾的他耍尽花样想要探出对方的真实情况,这就难免有一场“智斗”了。

②体现戏剧冲突:刁德一是“旁敲侧击将她访”,阿庆嫂是“察言观色把他防”。可见,这是一场尖锐而激烈的敌我矛盾冲突,“智斗"主要体现在双方斗智上。

③表现人物形象:剧本中并没有出现真刀实枪的斗争,但刁德一对阿庆嫂产生怀疑,不断用言语来试探阿庆嫂,企图找寻对手言谈中的漏洞,如“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等;阿庆嫂则一眼看破刁德一的性情,并巧妙地利用胡传魁“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来作为自己的盾牌,并用泼茶和唱词来反击了刁德一的试探,保护了自己,也保住了新四军的秘密。

故答案为:①揭示中心事件:“智斗"是对这场戏情节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②体现戏剧冲突:这是一场尖锐而激烈的敌我矛盾冲突。

③表现人物形象:刁德一设置圈套,步步紧逼,而阿庆嫂则巧用自己与胡传魁的关系,察言观色,反击对手,保护自己,体现了她的机智。

【答案】10.B

11.D

12.D

13.①即使想要勉强解释,最终也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辩解。②只不过后世学习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尧、舜的治国之道,认为那太高深不能达到罢了。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讲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讲请,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他写文章动笔如飞,初看好像没不经心,写成以后,看到的人都佩服他写得精妙。友人曾巩,拿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播扬声誉。王安石考中进士,排名第一,签任淮南判官。不久在集贤院当值。在此之前,掌管图书、编修国史的官署多次下达任命,王安石屡次推辞;士大夫认为他对世间的一切不再留恋了,对自己没能见他一面而感到遗憾,朝廷每当想要把好的官职委任给他时,都担心他不就职。第二年,担任同修起居注,连续几天推辞。门吏拿着朝廷的敕令前去交给他,他拒绝接受:間门吏跟着他,向他行拜礼,他却到厕所躲避;门吏就将敕令放到书案上离去,他又追上门吏,将敕令送还给他;他上奏章推辞了八九次,最后才接受。于是管理制诏事务,检察在京的各种刑事案件,从此之后,不再辞官。王安石本是楚人,在朝中并不知名,他与韩绛、韩绛的弟弟韩维深交。宋神宗在颖邸的时候,韩维担任记室,每当讲述主张被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等到担任太子庶子,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宋神宗因此想见见这个人,宋神宗刚一登基,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征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才来到朝廷。入朝回答皇帝的提问。宋神宗问,治理国家首先要干什么?王安石回答说:“应首先选择治国的方法。”宋神宗问:“唐太宗怎么样呢?"王安石回答说:“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为什么要效法唐太宗的所作所为呢?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易而不繁杂,非常简要而不变动,非常容易操作而不烦难。只不过后世学习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尧、舜的治国之道,认为那太高深不能达到罢了。”宋神宗说:“爱卿可算是责难国君了,我知道自己才能低下,恐怕没有办法符合这个愿望。你要全心全意地辅佐我,希望你我二人能共同完成治国大业。"熙宁二年二月,授予他参知政事的官职。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久旱不雨,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宋神宗满脸忧虑,对着朝臣们叹息不已,想要废除那些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说:“水灾和旱灾经常会遇到的,即使是尧帝和商汤也在所难免,这些不值得引起皇上的忧虑,只是应当整治人事来应对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将他所见到的流浪百姓扶老携幼的困苦状况绘制成了图画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所导致的,赶走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宋神宗也开始怀疑他,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贬为江宁知府。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阁门吏拿着朝廷的敕令前去交给他,他拒绝接受;阁门吏跟着他,向他行拜礼,他却到厕所躲避;阁门吏就将敕令放到书案上离去,他又追上阁门吏,将敕令送还给他。

“拒不受”,主语“王安石"省略,宾语“朝廷的敕令”省略,其后应断开,“吏随而拜之"主谓宾齐全,独立成句,“吏”前断开,排除AD;

“吏置敕于案而去”,“置”“去"连动,主语都是“吏”,不可断开,“又追还之"中“又”引出句子,常置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的原因";“用来……的”。句意: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B.“表示被动"错误。均为偏指一方的助词,可译为“我”。句意:宽恕我。/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C.“拜、除、黜一样都表示官职提升"错误。“拜”“除”,任命官职,“黜”,降职,罢免,“擢"表示官职升迁,可见意思不一样。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治旱乏术”“他拿不出有效的应对办法"错误,文中是说王安石认为水灾和旱灾经常会遇到的,即使是尧帝和商汤也在所难免,这些不值得引起皇上的忧虑,只是应当整治人事来应对它。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强聒”,勉强解释:“见察”,被理解;“上报”,回复、回信;“自辨”,为自己辩解。

(2)“但”,只是:“学者”,求学的人:“通知”,古今异义词,透彻地了解。

故答案为:①即使想要勉强解释,最终也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辩解。②只不过后世学习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尧、舜的治国之道,认为那太高深不能达到罢了。

【答案】14.A

15.“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16.王词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张词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帐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作用的鉴赏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A.“表达了同样的意趣"错误,王词“六朝旧事随流水”借古讽今,批判现实,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一味贪图享乐,以免重蹈覆辙。苏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缅怀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意趣不同。

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作用的鉴赏能力。

此词上阕描绘金陵壮丽景色,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故答案为:“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王词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下片所发的议论,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而如今,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张词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极目处,客船的帆高挂着,烟外酒家的旗子低垂着,标志着人活动,于是情从景生,金陵的陈迹涌上心头:“多少六朝兴废事”,这里在历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经历了六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它们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的衰亡的,这许许多多的往事,却是“尽入渔樵闲话”。“渔樵"承上片“竹篱茅舍”而来,到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词人心里的隐忧。这种隐忧在歇拍两句里,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写:“怅望倚层楼”,“怅望”表明了词人瞭望景色时的心情,倚高楼的栏杆上,怀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历史上的往事。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来,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

故答案为:王词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张词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帐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17.【答案】(1)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庶、惧、溢、壅蔽、蓑笠。

故答案为:(1)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A

19.D

20.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红楼梦》;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褒义词。“波谲云诡”,原形容房屋构造就像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中性词。语境中形容《红楼梦》的情节设置规模宏大,故应选用褒义词“波澜壮阔"。

第二空,“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形容美好的事物非常多,无法一一收,泛指美好的事物。“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特指书籍或工艺品多。语境中用来形容语言美好,故应选用“美不胜收”。

第三空,“望而生畏”,意思是一见之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形容人态度威严或事务艰难令人畏惧,强调客观对象的可怕。“望而却步”,一看就往后退缩,形容十分害怕困难和危险,突出主观心理的畏惧退缩。语境中强调名著令人敬畏,故应选用“望而生畏"。

第四空,“眼高手低”,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眉高眼低”,意思指脸上的表情,泛指为人处世的道理或辨貌观色的本领。语境中指品味经典的错误做法,忽视基本,故应选用“眼高手低”。

故答案为:A。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D.⑥成分残缺,“若出现最高分并列"缺少“出现”的宾语中心语,“若出现最高分并列"改为“若出现最高分并列的选手”。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是对《红楼梦》中薛宝钗性格的分析。

“孤高自许、多愁善感”,是对《红楼梦》中林黛玉性格的分析。

“性格大度、潇洒风流”,是对《红楼梦》中史湘云性格的分析。

故答案为: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

【答案】21.ChatGPT爆火,它会取代人类吗?

22.仿佛无所不能;但也有不少硬伤;更多是一种理性能力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抓住关键句、特征句。关键句、特征句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句子,一般分布在导语中,有时出现在中间小节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

拟写标题,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并且生动,富有吸引力。整则材料一共三段,主体为“ChatGPT”,首先摆出ChatGPT“火出了圈”的现象,然后解释ChatGPT无法取代人类的原因。标题应照应这些主要内容,按照题干中的句式要求可拟出:ChatGPT爆火,它会取代人类吗?

故答案为:ChatGPT爆火,它会取代人类吗?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对上文“写诗、写论文、敲代码、数据分析……"进行总结,强调ChatGPT功能多样,加上“仿佛”“好像"似乎”等词,表达更严谨。可填“仿佛无所不能"。

第二空,由“看似”可知这里应与前文构成转折,写ChatGPT的缺点,结合后文“坦言了自身不足"可知,此处填写“但也有不少硬伤/缺陷”。

第三空可从上下文信息对称来推断,“人类的智能"对应“人工智能的‘智能’”,那么“非理性内容"对应的应是“理性能力/内容”,应填“更多是一种理性能力/内容"。

故答案为:仿佛无所不能;但也有不少硬伤;更多是一种理性能力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代表了两种人生观。

【题干分析】

材料一中,刘姥姥的观点根植于农耕传统的智慧,既有经验,也有时代的局限。她劝女婿澄清身份,守本分,是坚守土地的底层农民的人生智慧。地多菜多碗大,地少菜少碗小,技能要和生活质量相匹配。对生活的欲望低,容易满足;行为趋于保守,不敢越界,不想求变,缺乏创新和突破,守着一个大碗,说明人认识自己,有多重,有多大能力。吃多大的饭,就是让人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努力,不要好高骛远。

而材料二中谷爱凌代表的是当代文化,代表的是当下青年的思想与行为,这些时代青年崇尚突破边界,崇尚创新,拥抱变化,他们不固化自己的角色或思想,愿意尝试创造,敢于突破传统,甚至敢于喊出“创造历史”的豪迈宣言。

对于原材料,如果我们不把刘姥姥和谷爱凌局限为两个具体的人物,而是看成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那么,刘姥姥的人生智慧和谷爱凌的人生宣言,就代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碰撞,是农业社会思想与互联网时代思想的碰撞,是典型老年固守本分、不愿变化与时代青年崇尚创新、寻求突破的思想碰撞,甚至,是中西文化的碰撞。

如此,这两则作文材料的结合,就产生了“1+1>2"的效果,极具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高考作文的写作特点看,学生仍然可以立足写作主体——青年,从时代对青年的要求出发,对两种思想进行多角度的权衡、比较、分析,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思维的层次性上,就可以实现从个体思想行为到文化传统利弊、当下时代潮流与文化革新、时代青年的思想与时代的匹配要求等方面进行层层深入地分析。但要注意的一点是,辩证性分析的要义是客观公正,能一分为二地、发展的看问题,那些绝对化的非此即彼的分析大多是情绪化的、极端化的,简单地否定传统肯定是欠缺说服力的,如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刘姥姥的生活经验,会更客观公正。

【立意提取】

1.既要守住底线,又要敢于突破。

2.不墨守成规,求创新创造。

3.有时,守住本分,能防止我们越界。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铜川月考)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你有多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

数字时代,信息如海。阅读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看书到读屏,从电脑屏、平板屏到手机屏,从文字到图像、声音,从微博、微信到长短视频。如今,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已经成为主流的三种知识载体,我们到底该如何阅读?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阅读载体的多元化,同时也为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提供了变化创新的可能,因此,阅读方式的改变不仅是载体不同,还意味着阅读效率和效果可能有差异。一般而言,纸质阅读适合深阅读,电脑屏阅读适合研究性阅读,手机阅读更适合快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听书可以是休闲阅读。这些并非定论,每个人对于不同的阅读方式一定有自己的体验与感受。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有人说读书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了解资讯、休闲娱乐、思考人生、学习专业知识。如果要实现这些阅读目的,既需要浅阅读、泛读,也需要深阅读、精读。至于阅读方式,那就因人而异了。因为无论浅阅读还是深阅读、泛读还是精读,与读屏还是读书、看报刊还是看书并无一一对应关系。读书也可以“随便翻翻”,手机刷屏也能够引发“深思熟虑"。

“读屏时代”其实是一个大阅读时代——阅读几乎可以在所有场景中发生,几乎所有内容都可以被阅读,所有人都需要阅读陪伴终身。无论读屏还是读书,千万不要忘了阅读的初心,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兴趣去阅读。你可以选择“忙时读屏,闲时读书”,也可以选择从“纸上”到“指间"的“复合阅读”。只要你有真兴趣,你就会深阅读。

(摘编自陈超《“读屏时代"我们怎样阅读》)

材料二:

影视媒介继承自图像和色彩的那种天然的、强势的吸引力,是读者们选择视频阅读的首要原因。视觉研究认为,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无须任何文字辅助就可以理解投射到视网膜上的所有图形信息,因为图形是客观事物所能投射的最直观的形象。从这一点出发,文字和言语,均是基于这种图形投射进行抽象化后得出的成果。

影视语言几乎毫无保留地继承了图形直接、有力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在彩色影像几乎完全普及的当下,又将色彩这种能够表达情感基调的因素加入其中,使得视频这种“能动的图像”所具备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几乎达到巅峰。无可置疑的是,具象的、鲜活的图像显然比抽象的、凝练的文字更趣味盎然,尤其是对于成长在大众传媒熏陶之下的一代人来说,图画和视频是比纸张文本更加亲切的媒介载体。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断加速的时代里,人类在阅读上也追求越来越快的速度。在广播电视“一统天下"的时代,读书总是会被老一辈说成复古而有品位的活动,因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然不像电视节目那样简单易得。

而在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流媒体内容不断抢占媒体市场的当下,坐在电视机前、定时定点地收看将近40分钟的电视节目对大部分学生和工薪阶层来说,似乎都成了节假日限定娱乐。也正因此,视频阅读才能够挤进现代人的花边时间,替他们阅读、为他们讲述藏在文字里的秘辛。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更有趣、更生动又更“速食”的视频阅读,在这个世代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摘编自陆嘉《三分钟读完一本名著,这些视频靠谱吗?》,2022年5月12日)

材料三:

《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不经意中,智能手机已经改变了人的生活、学习状态。一方面,各种生活“刚需"移到了手机上;另一方面,人频繁地使用手机,每天不停刷屏,必然导致专注力下降。专注时长,说的是人一天平均下来的“单位专注时长”。人专注时长只有8秒,连金鱼(9秒)都不如,很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做事质量打折,最终造成获得感、劳动快乐感严重缩水。

专注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或许就来自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年轻人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看教学视频(48.5%)是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在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贴吧和兴趣社区(31.9%)等。以往在周末,抱着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下午,这种沉浸式阅读意味着“专注时长可达数小时”,其得来的满足快乐感无与伦比。而如今即使有这样的阅读心境,也会被习惯性地回微信。看短视频、刷朋友圈打断。那种酣畅淋漓专注做一件事的快乐正在离我们而去。

专注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和资源。科学家长期专注一个领域,产生划时代科学成就和文明成果。文学家伏案疾书长达数年,写就不朽名作。学生从专注中收获学习快乐,为一生能力素养打下扎实基础。人类要学会与无聊、片段、碎片作斗争,多一些完整连接性,才能赋子生活以逻辑和意义。手机正在偷走我们的时间,撕扯生活固有的意义,专注力下降成为一种危险的趋势。但是我们还可以自救,以自我克制对抗“生活碎片化”,要立下远大理想,不断为生活设下小目标,用“专注带来的快乐感”对抗“反复看屏带来的空闲无聊感”,生活和学习终将会“阳光穿破迷雾”。

(摘编自程振伟《别让专注力被“无意识刷屏"偷走》,2022年4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选择视频阅读的首要原因是其继承自图像和色彩的那种天然的、强势的吸引力。

B.专注力是宝贵的能力和资源,在各领域都能直接转换为成果、收获,提升劳动快乐感。

C.调查结果显示,专注力下降,或许跟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化”有关。

D.图形是客观事物投射的最直观的形象,所以我们无须任何文字辅助就可理解其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提问,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