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千枚岩分布图、千枚岩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确定方法_第1页
甘肃省千枚岩分布图、千枚岩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确定方法_第2页
甘肃省千枚岩分布图、千枚岩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确定方法_第3页
甘肃省千枚岩分布图、千枚岩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确定方法_第4页
甘肃省千枚岩分布图、千枚岩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确定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录A

甘肃省千枚岩分布图A.1甘肃省千枚岩分布图图A.1甘肃省千枚岩分布图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千枚岩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确定方法B.1最大干密度确定方法B.1.1千枚岩最大干密度每1000m3需取样测定一次,具体方法为:配置5mm~60mm颗粒占47.3mm~60mm颗粒的粗粒含量为50%~55%的千枚岩试样,进行室内大筒重型击实试验,确定最优粗粒含量千枚岩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绘制最大干密度曲线,试验依据为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B.1.2仪具和材料:击实仪: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仪器击实仪》GB/T22541的规定;击实仪的击锤应配导筒,击锤与导筒间应有足够的间隙使锤能自由下落。电动操作的击锤必须有控制落距的跟踪装置和锤击点按一定角度均匀分布的装置;天平:称量200g,分度值0.01g;台秤:称量10kg,分度值1g;标准筛:孔径为20mm、5mm。B.1.3试验步骤:(1)将击实仪平稳置于刚性基础上,击实简内壁和底板涂一薄层润滑油,连接好击实筒与底板,安装好护筒,检查仪器各部件及配套设备的性能是否正常,并做好记录。(2)从制备好的一份试样中称取一定量试料,分3层或5层倒人击实筒内并将土面整平,分层击实。手工击实时,应保证使击锤自由铅直下落,锤击点必须均匀分布于土面上;机械击实时,可将定数器拨到所需的击数处,按动电钮进行击实。击实后的每层试样高度应大致相等,两层交接面应刨毛。击实完成后,超出击实简顶的试样高度应小于6mm。(3)用修土刀沿护筒内壁削挖后,扭动并取下护筒,测出超高应取多个测值平均,准确至0.1mm。沿击实筒顶细心修平试样,拆除底板。试样底面超出筒外时,应修平。擦净筒外壁,称量,准确至1g。(4)用推土器从击实筒内推出试样,从试样中心处取2个一定量的试料,平行测定土的含水率,称量准确至0.01g,两个含水率的最大允许差值应为士1%。(5)应按本条第1款~第4款的规定对其他含水率的试样进行击实,一般不重复使用土样。B.1.3千枚岩最大干密度按公式B.1计算:QUOTE(B.1)式中:ρd--最大干密度,计算至0.01Kg/m³QUOTE--试样的湿密度(Kg/m³);QUOTE--击实后试样的含水率。B.1.4超尺寸颗粒的校正:当试样中大于规定最大粒径的超尺寸颗粒含量为5%~30%时,对试验所得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进行校正(超尺寸颗粒含量小于5%时,可不进行校正。)B.1.5根据校正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的粗粒含量来绘制修正曲线。B.2压实度确定方法B.2.1现场采用灌砂法检测路基压实度,使用Φ200mm的大型灌砂筒进行测试,在重型击实修正曲线中查找对应的最大干密度来计算现场千枚岩的压实度,试验依据为现行《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3450)。B.2.2仪具和材料:玻璃板:边长约500mm~600mm的方形板;试样盘和铝盒:小筒挖出的试样可用铝盒存放,大简挖出的试样可用300mmx500mmx40mm的塘瓷试样盘存放。电子秤:分度值不大于1g;电子天平:用于含水率测试时,对细粒土、中粒土、粗粒的分度值宜分别为0.01g、0.1g、1.0g;含水率测试设备:如铝盒、烘箱、微波炉等;量砂:粒径0.3mm~0.6mm清洁干燥的砂,约20kg~40kg。使用前须洗净、烘干,筛分至符合要求并放置24h以上,使其与空气的湿度达到平衡。盛砂的容器:塑料桶等;其它:凿子、改锥、铁锤、长把勺、长把小簸箕、毛刷等。B.2.3试验步骤:在试验地点选一块平坦表面,将其清扫干净,面积不得小于基板面积。将基板放在平坦表面上。当表面的粗糙度较大时,将盛有量砂(m1)的灌砂简放在基板中孔上,做好基板位置标识。将灌砂筒的开关打开,让砂流入基板中孔内,直到储砂筒内的砂不再下流时关闭开关。取下灌砂筒,并称量储砂简内砂的质量(ms),准确至取走基板,收回留在试验地点未混入杂质的量砂,重新将表面清扫干净。将基板放回原处并固定,沿基板中孔凿洞(洞的直径与灌砂简直径一致)。在凿洞过程中,不应使凿出的材料丢失,并随时将凿松的材料取出装入塑料袋中或大铝盒内密封,防止水分蒸发。试洞的深度应等于测试层厚度,但不得有下层材料混入。称取洞内材料质量(mω),准确至1g从挖出的全部材料中取有代表性的试样,放在铝盒或洁净的塘瓷盘中,按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的有关规定测试其含水率(QUOTE)。单组取样数量如下:用小灌砂简测试时,对于细粒土,不少于100g;对于各种中粒,不少于500g。用中灌砂简测试时,对于细粒土,不少于200g;对于各种中粒土,不少于1000g;对于粗粒土或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宜将取出的材料全部烘干,且不少于2000g,称其质量(md)。用大型灌简测试时,宜将取出的材料全部烘干,称其质量(md)。储砂简内放满砂到要求质量ml,将基板安放在试坑原位上。灌砂简安放在基板中间,下口对准基板中孔,打开灌砂筒开关,让砂流入试坑内。在此期间,不应碰灌砂筒直到储砂简内的砂不再下流时,关闭开关。取走灌砂筒,并称量筒内剩余砂的质量(m4),准确至如清扫干净的平坦表面粗糙度不大,也可省去(2)和(3)的操作。在试洞挖好后,将灌砂简直接对准试坑,中间不需要放基板。打开灌砂筒开关,让砂流入试坑内。在此期间,不应碰灌砂筒,直到储砂筒内的砂不再下流时,关闭开关。取走灌砂筒,并称量剩余砂的质量(QUOTE),准确至1g。取出储砂简内的量砂,以备下次试验时再用。取走基板,将留在试坑内未混入杂质的量砂收回:将坑内剩余量砂清理干净后,回填与被测结构同材质的填料,并用铁锤分3~4层夯实。回收的量砂烘干、过筛,并放置24h以上,使其与空气的湿度达到平衡后可以继续使用,若量砂中混有杂质,则应废弃。B.2.4千枚岩路基填筑施工压实度按公式A.2计算:QUOTE(A.2)式中:ρd--试样的干密度(g/cm³ρc--由击实等试验得到的最大干密度(g/cm³B.3最大干密度与压实度检测记录表千枚岩最大干密度与压实度检测记录表格式如下表B.1与B.2所示:

表B.1千枚岩击实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记录编号样品信息试验日期仪器设备

环境条件仪器设备名称示值范围分辨力温度(℃)相对湿度(%)样品状态描述采用标准试样编号土的密度ρ(g/cm3)风干试样含水率ω0(%).试验点号12345含水率盒号盒和湿试样总质(g)⑴盒和干试样总质(g)⑵盒质量(g)⑶水质量(g)⑷干试样质量(g)⑸含水率ω(%)单值⑹平均值干密度筒和试样总质m2(g)⑴筒质量m1(g)⑵湿试样质量(g)⑶筒体积V(cm3)⑷湿密度ρ(g/cm3)⑸干密度ρd(g/cm3)⑹最大干密度ρd(g/cm3)最优含水率ω(%)饱和度ωsat(%),5mm~40mm颗粒含量(%)0mm~40mm颗粒含量(%)校正后最大干密度(g/cm3)校正后最优含水率(%).ρd—ω关系曲线:附注:试验计算复核表B.2千枚岩压实度试验检测记录表(灌砂法)工程部位/用途样品编号试验检测日期试验条件检测依据判定依据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及编号填料种类要求压实度(%)量砂密度(g/cm3)桩号层次第1层第1层第1层第1层第1层标定前砂+容器质量(g)标定后砂+容器质量(g)锥体内和底板下砂质量(g)试坑深度(厚度)(mm)灌砂前砂+容器质量(g)灌砂后砂+容器质量(g)锥体内砂质量(g)试坑灌入量砂的质量(g)试坑中挖出湿料质量(g)试样湿密度(g/cm3)含水率1盒号(#)盒质量(g)盒+湿料质量(g)盒+干料质量(g)含水率(%)含水率2盒号(#)盒质量(g)盒+湿料质量(g)盒+干料质量(g)含水率(%)平均含水率(%)干密度(g/cm3)最大干密度(g/cm3)压实度(%)附加声明:工程名称:记录编号:检测:记录:复核:日期:年月日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千枚岩动态变形模量检测方法C.1动态变形模量检测方法千枚岩动态变形模量使用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进行检测。C.2仪具和材料C.2.1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沉陷测试范围为0.1mm~2.0mm,测试范围为10MPa~225MPa,测试影响深度为0mm~500mm;测试仪构造如图C.1所示。图C.1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构造图C.2.2干燥细砂。C.3试验步骤测试面应整平,使荷载板与地面良好接触,必要时可用少量细砂进行补平;荷载板放置在平整好的测试面上,安装上导向杆并保持其垂直;将落锤提升至挂(脱)钩装置上挂住,然后使落锤脱钩并自由落下,当落锤弹回后将其抓住并挂在挂(脱)钩装置上,按此操作进行三次预冲击;正式测试时按照上述第(3)项的方式进行三次冲击测试,作为正式测试记录。测试时应避免荷载板的移动和跳跃;测试时,应记录每个测点的工作名称、检测部位、试验时间、含水率以及相关的参数。C.4计算与记录C.4.1动态变形模量值按公式(C.1)计算:(C.1)式中:——动态变形模量值;——承重板形状影响系数,取1.5;——称重板半径,取150;——路基面最大动应力,取0.1;——承重板的垂直沉陷值。C.4.2本实验记录格式如下表C.1所示:

表C.1千枚岩动态变形模量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任务编号工程部位/用途样品编号填料名称检测日期设计动态变形量检测依据仪器设备名称填层厚度hcm荷载板半径rmm测点编号测点部位冲击顺序沉陷值

Si(mm)平均沉陷值

S(mm)动态变形模量

Evd=22.5/S(MPa)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打印的实测结果及实测S—t(沉陷—时间)曲线:附注:压实度%。试验:计算:复核: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千枚岩地基系数检测方法D.1仪具和材料(1)地基系数K30试验装置:带水准泡的承载板(半径15cm)、千斤顶与手动液压泵、测桥和百分表(2个)、反力装置等部分构成,检测装置见下图D.1所示:图D.1地基系数K30试验装置图(2)一辆载重不少于26t的自行式振动压路机;(3)干燥细砂。D.2试验步骤D.2.1首先在试验点周围铺一层薄薄的细砂,将荷载板放置在已平整的试验点上,将配合试验的载重不少于26t的自行式振动压路机开至距离试验点小于1m的地方,并使压路机后部大梁位于荷载板正上方,安装好仪器。D.2.2为稳定荷载板,先加一定的载荷(一般为0.035MPa)然后卸除,读取百分表的读数和做为下沉量的起始读数。D.2.3以预估极限荷载的1/8~1/10作为荷载增量,分级加荷。当不易预估其极限压力时,可按每级0.04MPa(承载板荷载强度)为增量,每增加一级荷载,等该荷载下沉量终止后,读出并记录荷载强度(从压力表上读得的载荷值为千斤顶油缸内的油压)和下沉量的读数。当一分钟的下沉量不大于该级荷载强度下产生的总下沉量的1%时,即可认为下沉已终止。D.2.4当荷载强度超过估计现场实际最大接触压力,或者达到地基屈服点时,试验即停止。D.3计算与记录D.3.1根据各荷载强度值(MPa)和对应的下沉量值(0.01mm)绘制(荷载强度-下沉量)曲线,根据此曲线找出下沉量为1.25mm时的荷载强度,再由下列公式(D.1)计算地基系数K30:…………………..(D.1)式中:——地基系数值(MPa/m);——下沉量为1.25mm时的荷载强度(MPa);——下沉量值(0.01mm),取1.25mm;D.3.2本实验记录格式如下表D.1所示:

表D.1千枚岩地基系数K30平板荷载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任务编号工程部位/用途测点位置填料名称检测日期设计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