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1.(2024·湖北·高考真题)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蛋壳陶杯”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但是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了“蛋壳陶杯”,说明两个地区有了一定的联系,C项正确;新石器时期,国家尚未出现,排除A项;受生产力水平影响,新石器时代南北地区不可能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排除B项;据材料主要可以推知湖北襄阳凤凰咀和龙山文化之间存在交流,无法得出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排除D项。故选C项。2.(2024·辽宁·高考真题)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3.(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青铜铸造已经发明,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故选D项。4.(2024·甘肃·高考真题)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部落内部的活动和事务逐渐增多,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来进行公共活动、处理公共事务以及作为部落首领的居所。这表明部落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分工在不断发展和细化,不再是简单的群居状态,反映了这一时期部落组织日益复杂,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矛盾逐渐加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提及劳动分工更加明确的内容,排除C项;此时国家形态尚未初步具备,国家的形成通常需要更高级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条件,仅“大房子”的出现不足以表明国家形态的初步具备,排除D项。故选B项。5.(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某处文化遗存被誉为“我国稻作农业起源考古的第一座里程碑”“重现了7000年前的江南水乡”。该遗址是(
)A.仰韶文化 B.良渚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000年前(中国)。根据材料“我国稻作农业起源考古的第一座里程碑”“重现了7000年前的江南水乡”可知,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符合题意,D项正确;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6.(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时期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A项正确;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尚未出现铁器,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7.(2024·广东·高考真题)据研究,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酒器礼器,分为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礼器。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祭祀,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观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与漆木酒器相联系,为饮酒礼器的爵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献数按不同等级有不同规定。如宗庙祭祀时,贵者用很小的爵,贱者却用很大的爵,这就是以小为尊贵,故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以小为贵维系封建等级秩序,D项正确;礼崩乐坏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礼器形制趋同,排除A项;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融合,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人文关怀即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关心和教育,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2024·江苏·高考真题)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中国)。题干中提及的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来源于《史记》,这是文献史料,而“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是实物史料,这两种史料可以推断出秦人养马的史实,故研究历史时,应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西周晚期原始农耕和畜牧已经存在,但材料未涉及原始农耕的出现,排除A项;秦人是否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与材料中的苜蓿属植物和马骨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且史料间要相互认证,排除D项。故选B项。9.(2024·安徽·高考真题)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崩乐坏,青铜器走向轻便适用,由图腾意味的纹饰走向现实性的动物性纹饰,说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在弱化,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青铜铸造鼎盛时期在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青铜器作为农具使用,且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农具大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是指铁农具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4·湖南·高考真题)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人虽能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也只是更换宗主,这说明即使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继承,维护了血缘政治的传统,说明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说法错误,国人虽能发表意见并产生一定影响,但最终决定权不在国人,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当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非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于牧野展开激战。下面是两则关于该事件的史料:“(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时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从两则史料中能获取的相同信息是(
)①交战双方
②交战时间
③交战地点
④交战结果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两则史料都提到了“武王”“征商”,说明都交代了交战的双方,①符合题意;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甲子”,即时间,②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第二则材料提到了“牧野”,而第一则材料没有提及,③不符合题意。“克闻夙有商”即武王将在清晨(即早晨)迅速占领商都并取得胜利,但第二则材料未涉及交战结果,④不符合题意。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2.(2024·重庆·高考真题)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深受西戎俗影响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得文化传统趋于稳固【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秦国地域)墓多为北头向,是为华夏代表,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受中原华夏文化影响大,而春秋时期(东周)关中地区墓葬变成西向,说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已经有西戎文化的渗透,而且较为明显以至于墓朝向变化,B项正确;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关中地区一个地方的变化,至于其他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变化没有提及,所以该选项判断为与材料无关,无中生有,排除C项;趋于稳固说法过于绝对,材料谈到关中地区的丧葬文化变化,变化与维持稳定说法矛盾,而且材料没有谈到其他地区的文化传统变化与否,排除D项。故选B项。13.(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部分诸侯成为“盟主”,其自身的号召力不断增强,盟主可以在周王的加持下,号令诸侯,比如著名的历史事件“葵丘会盟”,D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式微,但在宗法和礼乐制度之下,各诸侯即使力量壮大,也不可取代周室,排除A项;成为“大宗”是宗法,尤其是血缘关系的直接结果,这是诸侯国君不能自己主动改变的,排除B项;诸侯受周天子分封,具有向其纳税,贡赋等义务,排除C项。故选D项。1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据考古发现,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赵都邯郸城面积是其两倍,楚都纪南城面积接近其两倍,齐都临淄城的面积约为其三倍。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礼崩乐坏 B.华夏认同 C.诸侯混战 D.皇权旁落【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东周洛阳都城面积小于其他诸侯国,说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问题,排除B项;题干显示的是周王室与各诸侯之间的关系,不是未反映诸侯混战的问题,排除C项;此时尚未形成专制皇权,排除D项。故选A项。15.(2024·山东·高考真题)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和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遵循周礼的同时尊重当地风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秩序,A项正确;限制贵族特权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构建有利于自身的统治秩序,排除B项;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出发点,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6.(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材料所述法国某考察团记载的成都平原的灌溉体系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A项正确;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排除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项;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排除D项。故选A项。17.(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下列各项体现这一举措的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C.“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答案】B【详解】商鞅变法中实行分户,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B项正确;A项是什伍连坐制度,是基层管理内容,排除A项;C项是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D项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B项。18.(2024·北京·高考真题)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用玉的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下垂等特质来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义、礼等品质。这反映了孔子希望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培养和具备这些美好的品德,以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C项正确;“隆礼重法”是荀子观点,且材料也未涉及“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与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选拔人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9.(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20.(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老子提出,意思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体现了朴素唯物观,D项正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该主张由荀子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2024·天津·二模)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柿子滩遗址中,发现了鸵鸟蛋皮串珠和蚌壳饰品,鸵鸟蛋皮出自本地,而蚌壳则来自山东沿海。由此可知(
)A.私营手工业已经十分发达 B.不同地区存在交往和联系C.柿子滩是华夏文明发源地 D.多元一体文明特征的呈现【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山西柿子滩遗址出土的蚌壳来自山东,这说明山西和山东两地区有交往和联系,B项正确;当时生产力极其落后,私营手工业已经十分发达说法错误,排除A项;只是出土了鸵鸟蛋皮串珠和蚌壳饰品,无法得出柿子滩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排除C项;材料中只涉及柿子滩遗址,没有其他地方比较,不能得出多元一体文明特征的呈现,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江西·二模)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距今4100年前的观象台,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呈弧形排列的13个夯土方柱。发掘者推测这个建筑是集观象授时和祭祀功能为一体的礼仪建筑,圆心就是观测点,通过12个柱间狭缝观测日月星辰(如图)。据此可推知(
)A.早期国家形态已见完备 B.中国原始农业初步发展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D.该遗址应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发掘者推测这个建筑是集观象授时和祭祀功能为一体的礼仪建筑,圆心就是观测点,通过12个柱间狭缝观测日月星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国家雏形出现且出现原始农业,建立观象台以观象授时是为了更好的从事原始农业生产,B项正确;根据材料“发掘者推测这个建筑是集观象授时和祭祀功能为一体的礼仪建筑,圆心就是观测点,通过12个柱间狭缝观测日月星辰”可知,此时陶寺遗址文明的早期国家形态出现,但是“完备”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仅根据陶寺遗址无法体现多元,排除C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距今4100年前”可知,该遗址应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D项。故选B项。3.(2024·北京朝阳·二模)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房屋排列整齐,同时期裴李岗遗址墓葬秩序井然。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坚固的城堡,距今五六千年的良渚古城,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在中国则主要铸造礼器。以上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
)A.崇尚秩序与稳定 B.避免冲突与战争C.追求集权与礼制 D.从事游牧与渔猎【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距今8000年前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聚落内部房屋“排列整齐”,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等的墓地内部墓葬“秩序井然”,良渚古城的主要功能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青铜在中国主要是铸造礼器,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崇尚秩序与稳定的生活,A项正确;“避免冲突与战争”的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追求集权的特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游牧与渔猎的生活状况,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2024·山西太原·一模)考古显示,距今4000年左右,中原龙山文化大规模影响江汉两湖地区,与古史中记载的“禹征三苗”“禹划九州”等事件在时间上大体对应。这表明当时(
)A.中华文明统一趋势初现 B.中原文化占据明显优势C.不同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D.大禹得到各地人民拥护【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考古显示,距今4000年左右,中原龙山文化大规模影响江汉两湖地区,与古史中记载的‘禹征三苗’‘禹划九州’等事件在时间上大体对应。”可知,中原龙山文化向南深入到江汉平原,与传说中尧舜禹时期中原集团征伐三苗等可以相互印证,据此说明:中原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进程,中华文明呈现出统一趋势,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原文化占据明显优势,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部落之间发生的战争,排除C项;“大禹得到各地人民拥护”与材料“禹划九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2024·河南·三模)偃师二里头城址出现了典型的有中原庙底沟文化、王湾文化发展而来的因素,又吸收了来自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西北甘脊地区的齐家文化、北方河套地区的石峁文化等因素。这一现象说明,中华早期文明(
)A.满天星斗汇聚中原 B.独立发展多元并行C.中原领先辐射四方 D.高度成熟领先世界【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偃师二里头城址文化是多地文化的融合体,这体现了中华早期文明中中原文明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即满天星斗汇聚中原,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化的融合与影响,而非独立发展,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四方文化对中原的影响,而非中原辐射四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信息,无法判断是否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6.(2024·山西阳泉·三模)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氏族部落以更快捷的交通,甚至通过战争来实现对边远地域铜、锡和铅矿等战略资源的控制。夏商周时期,王都的迁徙也多是围绕铜锡矿产地进行。这些行为的主要意义在于(
)A.保证青铜器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 B.促进中原社会向早期国家的过渡C.推动中原汉文化向周边地区转移 D.构筑起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新格局【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迁徙主要围绕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这有利于中原地区向早期国家的过渡,B项正确;青铜农具在农业中使用较少,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中原文化向周边转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B项。7.(2024·辽宁大连·二模)“天下”一词屡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尧典》曰:“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诗经·小雅》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先秦的“天下”一词(
)A.具有国家的含义 B.指汉族生活地区C.区分内夷和外夷 D.包含中国和邻国【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已影响到全国,同时也形成了天子统治的区域,这些都说明天下一词已具有了国家的含义,A项正确;先秦时期并没有汉族这个说法,所以天下在当时并不是指汉族生活地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夷的区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邻国,排除D项。故选A项。8.(2024·广东茂名·一模)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材料结论A龙山文化朱封大墓内,发现有各种精美陶器、骨器、玉器等随葬品的单人木椁墓。龙山文化已经出现私有财产B《尚书梓材》:“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商朝时期原始民主传统形成C《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时期流行华夏认同观念D《史记·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战国时期赋役加重趋势明显A.A B.B C.C D.D【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龙山文化时期大墓中随葬品丰富,并且比较贵重,与一般的墓相比有明显差异,可见当时已经出现阶级分化,私有财产归统治阶级所有,A项正确;材料“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大致意思是:大王只有实行德政,来教导殷商那些迷惑的人民,用来完成先王所受的使命,像这样治理殷民,商朝将存在万年,材料充分体现了民本思想,排除B项;据材料“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知,《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强调了华夏认同,据所学可知,《春秋左传》问世于春秋时期,因此书中涉及内容有可能是当时或之前的,据材料不能得出春秋时期流行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实行“分异令”,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人口增长,据材料不能得出战国时期赋役加重趋势明显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9.(2024·山东威海·二模)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形制大小相若的“冋形”现象是商青铜礼制的特质,多件同形器物大小依次递减的“列器”现象,多是“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三件同类形制相若的“三件套”现象则是“蜀礼”的体现。这表明(
)A.古蜀地区已有华夏认同理念 B.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C.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融合 D.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乐制盛行【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冋形”现象、“列器”现象和“三件套”现象,都是通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来反映出来的。这些现象不仅体现了商青铜礼制和夏礼的特质,也体现了蜀礼的特色。这说明在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和融合,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古蜀地区有华夏认同的理念,只是说古蜀文明的某些现象是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所以不能确定古蜀地区已有华夏认同理念,排除A项;材料主要提及“古蜀文明”的特点,但是没有将中原文明与古蜀文明作对比,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旨“中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礼乐制盛行”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4·湖南长沙·三模)在二里头文化的重大发现中,作为礼器的玉石牙璋的辐射范围已经到了越南北部,与《禹贡》所载的九州的大致范围以及秦汉帝国统一疆域的大致范围相当。这说明二里头文化(
)A.奠定了早期中国基础 B.印证了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C.重塑了华夏民族意识 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玉石牙璋的辐射范围“与《禹贡》所载的九州的大致范围以及秦汉帝国统一疆域的大致范围相当”,说明与早期中国的范围大体一致,因此可以得出二里头文化奠定了早期中国的基础,A项正确;二里头文化距今不到5000年,排除B项;华夏民族意识材料没涉及,排除C项;多元一体的特征在材料中没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4·四川南充·三模)良渚文化早期,玉琮是部落祭祀神明祖先的法器,由特定的高等级巫师使用:到良渚文化中晚期,玉琮逐渐变为部落首领彰显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夏商周时期,玉琮常作为重要的随葬品。玉琮功能的变化可用于说明(
)A.文明起源的多元 B.神权影响的消亡C.专制王权的形成 D.社会文明的发展【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玉琮在良渚文化早期是部落祭祀神明祖先的法器,到良渚文化中晚期,玉琮逐渐变为部落首领彰显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夏商周时期,玉琮常作为重要的随葬品。由祭祀法器到彰显地位权力再到随葬品,这种功能变化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在进步,D项正确;文明起源多元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神权影响的消亡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专制王权此时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4·河北保定·三模)《逸周书》记载:“汤放(放逐)桀而归于毫,三千诸侯大会。”《帝王世纪》记载:“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慰问)其民,天下成悦。”上述文献记载可以说明,商代(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构建了贵族宗法制度C.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 D.遵循了儒家仁政理念【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汤灭夏后,在诸侯中威望提升,进而通过征伐“不义”诸侯,使“天下咸悦”,商朝统治得以强化,早期国家获得发展,C项正确;商周时期,王对王畿之外的四方边地实行间接统治,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贵族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材料未涉及血缘关系与权力继承关系,排除B项;儒家仁政理念形成于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4·福建漳州·三模)周天子分立诸侯到各地,与当地族群混杂而居,受封诸侯将雅言和礼乐制度传播到封地,并共同为周天子镇守疆土。这样的制度建构(
)A.加强了血缘联系 B.孕育了统一因素C.引发了诸侯纷争 D.扩大了统治疆域【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说明分封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从而孕育了统一的因素,B项正确;材料强调是以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分封制度有利于巩固统治,而非导致了诸侯纷争,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不仅是疆域的扩大,还有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14.(2024·河南商丘·三模)周代,许多日常冠礼(男子成丁礼)、婚丧礼、宗族成员的盟誓等,均在宗庙进行,宗庙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亡父宗庙牌位)庙”,从异姓到同姓、再到同宗、同族,血缘关系由远到近,强调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的权威。由此可见,周代宗法制(
)A.维护了社会的长期稳定 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C.强化了统治者专制统治 D.构建起和谐的祭祀体系【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周代宗法制相关内容规定,“从异姓到同姓、再到同宗、同族,血缘关系由远到近,强调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的权威”,按照血缘亲疏,嫡庶关系,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B项正确;“社会的长期稳定”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A项;周代并未形成专制统治,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和谐的祭祀体系,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4·河北保定·二模)商周工匠中的“工隶臣”属各级世袭封君,封君可凭个人意志主宰他们;秦朝则规定“工隶臣”为国家所有,只能依据法律和其他制度处置“工隶臣”。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B.工商食官制度趋于严密C.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提高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在商周时期工匠属于各级世袭封君,封君可凭个人意志对他们进行主宰,而到了秦朝,“工隶臣”则为国家所有,只能依据法律和制度进行处置,这表明,在秦朝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放松,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匠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时期官府控制手工业和商业的一种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工匠控制的变化,没有涉及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16.(2024·广东肇庆·三模)据史书记载,孔丘担任鲁国的司寇,“奉(俸)粟六万(斗)”;后来到卫国做官,“亦致粟六万”;孔丘也曾任命原思做“宰”,“与之粟九百”。上述现象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影响广泛 B.等级秩序遭到破坏C.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据题干“孔丘担任鲁国的司寇,‘奉(俸)粟六万(斗)’;后来到卫国做官,‘亦致粟六万’;孔丘也曾任命原思做‘宰’,‘与之粟九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时期,孔子可以在鲁国和卫国等不同国家为官并获得相应的待遇,这反映出当时诸侯国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分封制度下诸侯受到周天子严格控制的局面有所松动,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项正确;题干中这些现象主要体现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与儒家思想影响广泛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直接体现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孔子在不同国家的情况,与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7.(2024·山东聊城·二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政治活动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诸如“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思想。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是(
)A.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 B.偏重实践,经世致用C.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 D.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守南融”,“合纵连横”与“远交近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具有偏重实践,经世致用的特点,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没有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偏重实践的古代地缘政治思想”,而“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源远流长,连绵不断”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不是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8.(2024·湖南·二模)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据此可知(
)A.周王室的地位得到提升 B.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增强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诸侯王对分封秩序的维护【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些诸侯国组织同盟合力对抗“夷狄”国家,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蛮夷戎狄先进,自称为“华夏”,表明当时出现华夏与蛮夷的区别观念,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C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王室的地位得到提升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讲述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不能说明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增强,排除B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破坏了分封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19.(2024·辽宁丹东·二模)考古人员在我国鄂尔多斯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发现了从商代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和金银制品,被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该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鄂尔多斯青铜器体现了(
)A.文明交流 B.民族迁徙 C.华夏认同 D.技术先进【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至西汉(中国)。据题干“鄂尔多斯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A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文化的影响,而非民族迁徙,排除B项;题干未突出华夏认同这一内容,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文化交流对青铜器的影响,而非突出其技术先进,排除D项。故选A项。20.(2024·黑龙江·三模)《礼记·月令》载:“是月(孟春之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末耜,措之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由此可知,当时(
)A.国家治理恪守敬天保民理念 B.官僚体系的等级特征突出C.农业生产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D.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每年春天,天子会率领贵族们在固定的时间亲自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反映出农业在当时社会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敬天思想,并不涉及保民,排除A项;先秦时期是贵族政治,秦朝正式确立了官僚体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天子向上苍祈求五谷丰登,而非借用神权强化王权,这与王权的神秘色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1.(2024·四川·一模)黄河含沙量高达40%以上,黄河泛滥之患与河沙肥沃之福相伴,由国家组织修建或维护大规模的防洪系统和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统的结合,塑造了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据此可知,古代中国(
)A.政治经济结构有其合理性 B.国家组织能力强大C.自然环境决定了制度选择 D.治理黄河成效显著【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黄河含沙量大,容易发生泛滥,因此需要中央集权的国家承担防洪治水的任务。同时小农家庭通过挖掘水井等方式满足自家农田的灌溉需求,为小农经济的稳定提供了条件。可见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其合理性,A项正确;“国家组织修建或维护大规模防洪系统”说明国家组织能力强大,但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材料还提及“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统”,排除B项;自然环境影响而非决定了制度选择,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在讲“治理黄河”,落脚点在“塑造了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也即黄河治理与中国政治经济模式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2.(2024·山东青岛·三模)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了《法经》。其中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赌博)、禁徒(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说明李悝的《法经》(
)A.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B.打击了贵族的势力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法经》其中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赌博)、禁徒(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可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编户齐民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税收的保障,故其目的旨在实现富国强兵,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民众的治理,而非贵族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法典的比较,不能得出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排除D项。故选A项。23.(2024·湖南长沙·三模)战国时期,“个人的才干、勇气、智慧皆能真正受到社会重视”。各诸侯国为图强,在大力推行军功爵制之外,还把荐举当作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荐举制也应运而生。荐举制的产生(
)A.反映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B.践行了墨子尚贤的治国思想C.导致了贵族势力的渐趋消亡 D.体现了儒家学派的人才观念【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图强,除了“大力推行军功爵制之外,还把荐举当作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这种以军功爵制、荐举制取代世卿世禄制的做法,体现了由奴隶制下的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的转变,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A项正确;荐举制不符合墨子“尚贤”的治国思想,排除B项;“贵族势力的渐趋消亡”不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荐举制与儒家学派的人才观念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4.(2024·山东德州·三模)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国名)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反映出孔子(
)A.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 B.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C.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D.认为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大意是: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这说明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未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材料并未体现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25.(2023·山东淄博·二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
)A.恢复稳定社会秩序 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 D.规范统治阶级行为【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孔子主张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也即利用礼乐道德教化百姓、安定社会。老子认为把道贯彻到个人,其德真实可信;贯彻到一家,其德平和宽裕;贯彻到一乡,其德备受推崇;贯彻到一国,其德丰盛广大;贯彻到天下,其德利益四方,也即用“道”来治理天下,安定四方。可见两者都旨在恢复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内容为国家治理而非人才选拔方面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所述孔子、老子的观点都是为了国家治理、社会安定,有为天下百姓考虑的成分,而非仅仅是迎合封建贵族,且一般认为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铁车站盖挖逆作施工事故致因分析及风险评价研究
- 聚合物-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阳极界面热稳定性研究
- 基于深度学习的番茄采摘车作业时成熟番茄目标检测研究
- 电商物流配送模式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失能老人照顾者负担及准备度与获益感相关性研究
- 媒体推广及广告代理合同
- 海燕海面飞舞观后感
- SZDB∕Z 296-2018 供应链服务质量要求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推广手册
- 人工智能研发合作合同
- T-CERS 0007-2020 110 kV及以下变电站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 金属焊接和切割作业教案
- 定制公司用工合同范本
- 《遥感地质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 学科带头人工作计划
- 城市更新暨老旧小区改造二期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
- 矿石买卖协议书
- 2024年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3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答案
- 【老龄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探究文献综述3400字】
- 《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