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A.母亲来找“我"是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园子里待太久,怕儿子想不开,她希望儿子能好好地活着。
B.“不想让我发觉”是因为母亲理解儿子内心的痛苦与苦闷,她尊重儿子的选择并维护着他的自尊。
C.“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比喻一方面写出母亲的视力不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内心的茫然。
D.“我”看见母亲而没有喊她,是出于男孩子的倔强和羞涩,是缘于那时尚不懂得体谅深爱“我"的母亲。
2.下面是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此段文字意蕴丰厚,阅读后请根据要求答题。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文段中史铁生说自己“头一次意识到”,表明突然读懂了母亲。他读懂了什么呢?文中语言深沉含蓄,如果现在母亲就站在他面前,请你替史铁生拟写几句对母亲直抒胸臆的话,不超过50字。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我与地坛》(节选)
A.根据“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可知作者对地坛有深厚的感情。
B.“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描写地坛的变迁,有沧桑厚重的历史感。
C.“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事物的存在,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
D.“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细节描写,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地投靠这一处静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矛盾,实则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凸显了地坛对史铁生的抚慰。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真的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6.文中“母亲已经不在了”出现了三处,请结合文本谈谈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将文中加点的“雾罩的"骄阳高悬的”“处处虫鸣的"鸟儿归巢的”四个词分别改为“美丽的"炎热的”“吵闹的"寂静的”,原文和改文表达效果哪个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被牵引着,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
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幽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他由此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
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
8.请简要分析加点处“牵引"接引”“导引"的在语段中的意义和作用。
9.请结合文本,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
阅读下面《我与地坛》的节选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___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_______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材料二:
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走下山去熄灭着收尽苍凉残照之际,另一面正是他在燃烧着布散烈烈朝辉爬上山巅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10.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淡褪②散落③坍圮④剥蚀
A.③②①④B.②①④③C.④①③②D.④②③①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他走下山去熄灭着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B.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C.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烈烈朝辉爬上山巅布散之时。
D.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在另一面正是他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12.材料二中用了四个“我”,你认为哪个“我"与其他三个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小阅读
13.下列关于《我与地坛(节选)》的人文价值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能完美,要以聪慧、理解和通达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B.世界上的人和物千差方别,“残疾”也可以造就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C.所有的人都会有孤独、痛苦,但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争取、奋进。
D.感悟人生,识破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精神生态健康。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过去,我们的角落是另一副模样:斑驳的墙,低矮的屋顶,屋顶挂满灰尘结成的网……铁子说这儿避风,克俭说这儿暖和。我呢?只想离窗户远一点,从那儿可以看见一所大学的楼房和好几家工厂的烟囱。这儿是整个“五七"生产组的技术角。
清晨、晌午或傍晚,你会在一条幽深的小巷中看见我们。我们三个结队而行,最怕碰见天真稚气的孩子。“妈妈你看哟!”我们都低下头。“叔叔们受了伤,腿坏了,所以……"铁子把手摇车摇得飞快,我和克俭也想走快些,但是不行。“瘸子吗?”孩子问。母亲的巴掌像是打在我们心上。这最难办,孩子无知,母亲好心。我们忍着伤痛,付出比常人更大的气力,为的是独立,为的是回到正常人的行列里来,为的是用双手改变我们的形象——残废。
我们有时哼着歌走在小巷深处:
今天像往日一样/我流浪到深夜/我在黑暗中行走/闭上了我的两眼……
春风乍起,吹绿柳条的时节,她来了。“我叫王雪,坐在这儿行吗?"她走进了我们的角落。“当然。”“只要你乐意。"有什么不行的?”我们每人一句,都是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腔调。克俭在我耳边嘀咕了一句,不外乎“德性"臭酸相儿”一类的评语。铁子冷酷的目光在眼镜后面闪了几下,低下头去。这是一种防御,以攻为守式的防御。防御什么呢?
春雨蒙蒙,天空里闪过一道电光,搅动了三颗枯萎的心。我们的角落从早到晚萦回着歌声:《菩提树》《命运》《茫茫大草原》……先是轻轻地哼,后是低声地唱。我偷眼去看王雪,发现铁子和克俭也在偷偷看她。王雪随着我们歌声的节奏轻轻晃着头,两个小辫一个弯了一个直,一个直了一个又弯。我们的歌声更响亮了:
老人河,啊,老人河/你知道一切/但总是沉默……
“你们干嘛光唱这些让人伤心的歌?"王雪忽然说。“你爱听什么?”克俭说。他的脸红了一下。王雪清了一下喉咙唱起来:
我们一天到晚在一起把稻草晒干/她在那边我在这边/两人相距很近很近……
王雪轻轻地唱,随着欢快的节拍摆着小辫。我们三个干脆停下了手里的活,愣愣地看着她,心中的防御工事已经拆除了,眼前出现了一泓春水,轻轻拍打着寂寥的堤岸。她长得多美!怎么说呢?她的心写在脸上,她看得起我们。
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从早到晚在一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唱起那些欢乐的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用长辈似的口吻和她说话:“王雪,晚上回家走大街,别走那些小胡同。"王雪,你该学外语。事在人为,别怕难。”“王雪,不然你就学小提琴。只要下功夫,路是人走出来的。"王雪,你就得这么对待生活,你和我们不一样。”……
如今想来,真是一段珍贵的记忆。
“我是说,王雪这下可以考大学了。"真的!可她行么?”我的眼睛一亮:“对!你可以帮帮她的数学和物理。"你可以帮帮她的语文,主要是作文。”“真的!"
那天起,每天晚上,蟋蟀在门外“嚯嚯”地叫,我们的角落里亮着灯光。
铁子和王雪趴在桌上,点呀线呀,log呀,sin呀,画呀,算呀。我呢?给她讲语法、主题、构思和“之乎者也”,还给她写了七八篇范文。唯有克俭一声不响地坐在门外,给我们一壶壶地烧开水,偶尔听见我们的笑声,他才探进头来羡慕似的笑笑。蓝色的火苗舔着壶底,发出“呜呜”的低吟,克俭的眼睛里有火光也有苦闷。我们说的他都不懂,他其实连小学都没有上完呀。
我拄着拐杖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你家也许有点什么用得着的书吧?"他没有回答。他准因为帮不上王雪而心里难受呢。第二天,他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本《绝对辨音力》,急急忙忙一瘸一拐地跑来交给王雪,竟连里面讲的是什么都没来得及看。那是一本外国小说。好心的王雪竭力表现出喜出望外的样子,说她特别爱看这样的书。
多么恬静、柔和的灯光呀。那还是在童年,妈妈下班回来在我脖子上亲吻的时候,我看见过的。黑漆漆的四周为什么不能都点亮这样的灯光呢?
王雪去考大学前有一夜,我们唱起了《灯光》:
有位年轻的姑娘/送战士去打仗/他们黑夜里告别/在那台阶前……
(摘编自史铁生《没有太阳的角落》)
文本二: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文本一中“挂满灰尘结成的网"春风乍起,吹绿柳条的时节”“春雨蒙蒙,天空里闪过一道电光”,几处环境描写都有这种作用。
B.文本一通过描写在小巷中遇到好奇母子的细节,表现了“我们”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时想要快速逃离却无能为力的痛苦心情。
C.文本一描写铁子辅导王雪学习,运用大量短句,“点呀线呀,log呀,sin呀,画呀,算呀”,简短而紧凑,表现出铁子用自身能力帮助王雪时的积极与热情。
D.文本二写母亲来地坛找“我”,“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比喻描写细节,写出母亲的牵挂与深沉的爱。
15.文本一中多处引用歌词,下列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在黑暗中行走,闭上了我的两眼”表现出“我们"因残疾而得不到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的茫然与痛苦。
B.“你知道一切,但总是沉默”体现出“我们"面对活泼的王雪,想卸下心理防御,又不敢主动示好的矛盾心情。
C.“她在那边我在这边,两人相距很近很近”呼应着“我们"因王雪的热情和尊重,而逐渐打开心扉,接受她的友谊的转变。
D.文本一最后《灯光》的歌词,承载着王雪赴考前“我们”内心的留恋不舍,以及对王雪前途一片光明的祝愿。
16.文本一以“没有太阳的角落"为标题,有何妙处?
17.史铁生的人生之路是一条不断与命运抗争的路,在这条路上,作者身边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助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8.请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要说明第②段“宿命的味道”的含义。
19.请简要分析选文的结构特点。
20.请概括第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该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1.请赏析第②段文句“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内容的能力。
C.“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内心的茫然”错误。写母亲的视力严重不好,以体现她寻找“我"非常艰难,表现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担心。
故选C。
2.他读懂了母亲的关爱和无私的付出。对母亲说的话:您为我受尽煎熬,我现在才明白您无私的付出,您倾注的爱震撼着我的心!为了您,我一定要活出尊严来!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由“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可知我读懂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她无私的付出。这时候,母亲已经过世,而多年来作者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并未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如果母亲就站在作者面前,他应该会悔恨自己感悟太迟,他会感谢母亲的付出,也可能会向母亲承诺好好活着,活出尊严!
3.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项,“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说法不准确,这一细节实际上体现了母亲的辛苦。
故选D。
4.①“安静"表现在地坛远离尘世喧嚣,但地坛是有声的,因为写了雨燕、蜂蝶、草虫等自然生命的声音。安静与有声并不矛盾。②用看似矛盾的句子写出了地坛生机勃勃,远离尘嚣,安顿了作者的心灵。5.①运用两个“一……便……”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凸显出两件事接连发生,表现出地坛对史铁生的抚慰。②多用短句,节奏明快,表现出史铁生踏进地坛的欣喜与激动,地坛给予了他生命的慰藉。③用悠远、浑厚等词语凸显史铁生对地坛的独特感受,地坛的温厚让他绝望的心灵变得沉静圆融。④运用“界线"一词,把地坛与外界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体现了地坛对史铁生的重要意义。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中“安静"与“无声”看似矛盾,需要结合语境分析。
由“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可知,“安静”表现在地坛远离尘世喧嚣;由“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可知,地坛是有声的,因为写了雨燕、蜂蝶、草虫等自然生命的声音。
这样看来,安静与有声并不矛盾,正是处在远离尘世喧嚣的环境中,才能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的声音。作者用看似矛盾的句子写出了地坛生机勃勃,远离尘嚣,安顿了作者的心灵。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中“一进园门,心便安稳”“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运用两个“一……便……”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凸显出两件事接连发生,联系紧密,而前者“进园门"迈过它”指向的都是地坛,表现出地坛对史铁生的抚慰;
从句式的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多用短句,句式简短明快,节奏感强,表现出史铁生踏进地坛的欣喜与激动,地坛给予了他生命的慰藉;
句中的“悠远"浑厚”等词语,形容的是地坛的清纯之气,凸显史铁生对地坛的独特感受,地坛的温厚让他绝望的心灵变得沉静圆融;
由“有一条界线似的"可知,句子运用“界线”一词,把地坛与外界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跨过界限,清纯之气扑来,体现了地坛对史铁生的重要意义。
6.①第一处,作者重游地坛,内心是对“母亲不在"的无比悲伤;
②第二处,“可是”两字道出了物是人非之感,写出作者心中的巨大遗憾;
③第三处,“真的"两字把作者拉回了残酷的现实,写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怀念。7.原文表达效果好:①原文四个词语,为描写性词语,具体描绘了地坛的四个场景,画面感很强,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更富有意蕴。②改后的词语是抽象性词语,显得虚空。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情感的能力。
第一处,“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两个“又是"表明作者重游地坛;“只想着一件事”,内心被丧母之痛填满;“母亲已经不在了”,内心是对“母亲不在”的无比悲伤;
②第二处,“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可是……”,“可是"两字道出了物是人非之感,还是那个时间点,母亲不能再来找我了,写出作者心中的巨大遗憾;
③第三处,“母亲真的已经不在了”,作者深处地坛,遥想过去,“真的"两字把作者拉回了残酷的现实,母亲不在了!可见母亲在作者心中占据重要位置,此处写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怀念。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明确原文表达效果好。
“雾罩的”“骄阳高悬的"处处虫鸣的”“鸟儿归巢的”,原文的四个词语,为描写性词语,有具体物象辅助表明时间点,具体描绘了地坛的四个场景,物象和时间点契合,画面感很强,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语言生动,更富有意蕴。
改后的“美丽的”“炎热的"吵闹的”“寂静的"四个词语是抽象性词语,相对显得虚空,没有指向,缺乏表现力。
8.①指史铁生被命运的苦难牵动,表明自己认识到苦难的存在。
②指史铁生身处人生困境的时候,写作“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成为他的人生追求)。
③指史铁生在地坛完成了对生命的深度思考,最终能够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与命运的和解),从写作中获得拯救之路和抗衡苦难的力量,给读者以觉醒的力量。9.①以花朵比喻《我与地坛》,生动形象地肯定了作品的巨大价值。
②炼狱的黑暗和天堂的光亮形成对比,突出了史铁生成就之大。
③表达作者对《我与地坛》的赞美,对史铁生同苦难顽强抗争的敬佩之情。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牵引"有拉、拖;引动、引起;援引,引证的意思。在文段中是“拉、拖”的意思,根据前文“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与后文“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可知,史铁生陷入了“面临绝境、即将被吞噬"般的苦难命运之中,这苦难的命运“拉”“拖"着他进入“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的境地,面对在其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寒光闪闪的锋刃"般的苦难。
“接引”是引进、接待的意思。根据后文“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可知,史铁生在陷入人生的困境之中茫然无措的时候,写作成了他活下去的动机,写作接纳了他,成为他的人生追求和打破人生困境的出路。
“导引”意思是指引、引导、带领。根据“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可知,地坛引导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深度思考进而使自己能够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地坛指引了史铁生从写作中获得拯救之路和抗衡苦难的力量。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修辞手法方面:由原文“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自此他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可知,这里把“《我与地坛》"比作花朵,再结合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生动形象得出作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巨大价值。
表现手法方面:由原文“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可知炼狱的黑暗和天堂的光亮构成对比的手法,得出史铁生遭受苦难的痛苦,以及克服之后得到的光亮。从而展示出史铁生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勇气。
主题方面: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从而展现作者对史铁生苦难顽强抗争的敬佩之情和怀念之情。
10.C11.B12.第四个“我"与其它三个不同。前三个“我”都是指某一个人,具体实指文中的“我";而第四个“我”不是泛指,指每一个生命。生命在作者笔下是一种宏观广义上的永恒,可见作者面对生死的豁达和坦然。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淡褪”,淡薄,褪色。“散落”,指分散下落。“坍圮”,建筑物或堆起的东西倒塌,从基部崩坏。“剥蚀”,指古代碑刻年久、风化,使有剥落,侵蚀。
第一空,语境指“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脱落,应该用“剥蚀”。
第二空,语境中是说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消失褪除,应该用“淡褪"。
第三空,语境中指“一段段高墙”倒塌,应该用“坍圮"。
第四空,语境中指“玉砌雕栏”损坏,落在地上,应用“散落"。
正确顺序为:④①③②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两句话在句法结构上具有对称性,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
“走下山去熄灭着”,“熄灭着"作状语,修饰“走下山去”,应改为“熄灭着走下山去"。
“另一面”应该作“在"的宾语;“爬上山巅”应该在“燃烧着"后面,对应上句“熄灭着走下山去”。
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这段话是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在作者笔下,生与死是同一的,既是夕阳也是旭日。
“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意思是指文中的“我”,有着残缺身体的“我"将要死去,这两个“我”都是具体实指文中的“我";
“当然,那不是我”“那"指的是“欢蹦的孩子”,所以不是已经死去的消逝了的“我”,第三个“我”也实指文中的“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联系前文可知,作者认为生与死是同一的,一个生命消逝,而另一个新生,至于有着怎样的一个人间姓名,已然不再重要。生命在作者笔下是一种宏观广义上的永恒,可见作者的豁达和坦然,面对生死淡然而深邃。这里的“我"不再实指文中的“我”,而是泛指,指每一个生命。
1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旨感悟的理解能力。
B.选项偏离了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人生的思考,意在探讨人类在生与死面前,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精神。
故选B。
14.B15.D16.
①“没有太阳的角落”,是指三人在五七生产组工作的技术角,也是故事开展的主要空间,结构上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没有太阳”与开头对角落“斑驳"低矮”“挂满灰尘"的环境描写相呼应,隐喻了“我们”三人经受残疾后孤独落寞、不受人重视的生存常态。
③伤感的标题与温情的故事形成艺术反差,突出了“我们"渴望得到平等对待,却不愿被人怜悯的独立人格,以及“我们”由“拒人千里"到“热爱生活”的改变和自我救赎。
④“没有太阳的角落"与文末的“灯光”形成对照,突出关爱与尊重对遭受重创的人生的作用,表现作者对个体的生命关怀,引发读者思考。17.①友谊的助力。“我"与铁子、克俭三个残疾人互相支撑,抱团取暖,一起挣扎着寻找人生的道路;王雪用热情和尊重使“我们”不再自卑消沉,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音乐和歌声的助力。“我们"用歌声表达内心的情感,并在歌声中得到精神慰藉与情感力量,找到人生的光亮。
③母亲的助力。母亲对我的爱与理解、面对艰难命运的坚忍意志,默默地影响着我,让我不断坚持与命运抗争,从不屈服。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好奇母子”“异样的眼光"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母亲的巴掌像是打在我们心上。这最难办,孩子无知,母亲好心”可知,“母亲"并未表现出对“我们”的好奇,“天真稚气的孩子"表现出的不是“异样的眼光”。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对王雪前途一片光明的祝愿"错误,由“王雪去考大学前有一夜”及“他们黑夜里告别/在那台阶前"可知,歌词表现的只是离别的不舍。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
从记述情节上来看,材料一第一段就指出:“没有太阳的角落”是整个“五七"生产组最不受人重视的技术角。起初我们在这里集合,后来走进了这个角落,一系列的事情都是在这个空间角落里发生的,结构上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从标题上来看,题目中的“没有太阳”能够与散文开头对角落“斑驳"低矮”“挂满灰尘"的环境描写相呼应,这些色调暗淡的词语也隐喻了我们三人经受残疾后孤独落寞、不受人重视的生存常态。我们这个技术角是这样的:“过去,我们的角落是另一副模样:斑驳的墙,低矮的屋顶,屋顶挂满灰尘结成的网……铁子说这儿避风,克俭说这儿暖和。我呢?只想离窗户远一点,从那儿可以看见一所大学的楼房和好几家工厂的烟囱”。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清晨、晌午或傍晚,你会在一条幽深的小巷中看见我们。我们三个结队而行,最怕碰见天真稚气的孩子……我们忍着伤痛,付出比常人更大的气力,为的是独立,为的是回到正常人的行列里来,为的是用双手改变我们的形象——残废"。
从主题上来看,“太阳”普照万物,给予希望,而题目里“没有太阳的角落"反衬出我们渴望受人重视,却不愿被人怜悯的独立人格,突出了我们由“拒人千里”到“热爱生活"的改变和自我救赎。一开始,王雪的到来,“我们每人一句,都是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腔调”。逐渐接触后,“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从早到晚在一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唱起那些欢乐的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用长辈似的口吻和她说话"。
从艺术效果上来看,“没有太阳的角落”是伤感的标题,与散文中有温暖的故事形成艺术反差,使文本具有文学张力,引起读者对人生遭受重创的人物命运的深思,表现作者对个体的生命关怀。
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作答时,根据题干“作者身边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助力"的提示去筛选信息。
友谊的助力:“铁子说这儿避风,克俭说这儿暖和”,我们三人就在这个角落互相鼓励,互相安慰。“我们忍着伤痛,付出比常人更大的气力,为的是独立,为的是回到正常人的行列里来,为的是用双手改变我们的形象——残废"。王雪的到来,如“春雨蒙蒙,天空里闪过一道电光,搅动了三颗枯萎的心”。“你们干嘛光唱这些让人伤心的歌?"她的心写在脸上,她看得起我们”。她真诚的关心、热情的帮助,让“我们唱起那些欢乐的歌"。
音乐和歌声的助力:“我们”用歌声表达内心的情感,并在歌声中得到精神慰藉与情感力量,找到人生的光亮。文章中多处引用歌词。“你知道一切,但总是沉默"体现出“我们”面对活泼的王雪,想卸下心理防御,又不敢主动示好的矛盾心情。“她在那边我在这边,两人相距很近很近"呼应着“我们”因王雪的热情和尊重,而逐渐打开心扉,接受她的友谊的转变。到最后“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从早到晚在一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唱起那些欢乐的歌"。
母亲的助力:“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她对我的关心总是默默地。“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我从最初的倔强、痛苦,到一点点走出阴霾,在母亲走后,“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都离不开母亲的助力。
18.①虽然搬过几次家,但越搬越近。②“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⑤地坛的荒芜冷落和“我”的失魂落魄相怜相惜,同时地坛又给“我"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去处,让我从容地思考人生的真谛。⑥地坛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让“我"懂得了或者的情感与意蕴。19.选文先从地坛的“荒芜”着笔,接着写自己在地坛感受到的勃勃生机,明白地坛“荒芜但不衰败"的特点,按照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了描写;而行文中,地坛的命运与“我”的遭遇交织在一起,以地坛的荒芜冷落映射“我"的残疾自伤,以地坛的生机来启示“我”关于生命的真谛的思考,最终走出阴影,悟出人生真谛,卒章显志。20.景物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
作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懂得了: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21.①强调了“我家”与地坛实际距离确实很近;②更加充分地表达了“我家"与地坛的彼此缘分之深;③更加突出了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地坛就是“我家”,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含义的能力。
“宿命"指前世的命运。佛家认为今生的命运是由前世行为的善恶决定的。在文中,“宿命”强调了作者的个体生命和地坛紧紧相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纪律的维护与改进计划
- 八年级下册仁爱英语单词
- 徐州工程学院《高级语言程序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徐州工程学院《插画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资源配置计划方案
- 徐州工程学院《金融专业英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医科大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交通大学《安全运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公路施工路基、桥梁施工台账模板
- 【语文】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试卷(含答案)
- 198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 2022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 新高考数学全国卷1第20题说题课件
- 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题库(全)
-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 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学生版)
- 火龙罐疗法经典课件
- 全国各省县市名称
- 货架安装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