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及一系列基本制度,集中全面地反映了一国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的法律地位以下三个特征决定了宪法在一个国家的法的体系中的根本法地位:①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性的内容②宪法有着更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③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v.一般法律①相同:a都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被奉为法的形式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行为规范。a都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b都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c宪法规范的内容与其他法律规范一样,都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②不同:对于有成文宪法的国家而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a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性的内容。宪法的内容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方面的重大原则问题,涉及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问题。b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c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一般法律的制定基础和根据;一般法律的规定与宪法相抵触无效。简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决定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经济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权限等等。这些规定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向,而且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普通法律,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规定相违背;宪法是公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最高行为准则。(3)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比其他法律要求更加严格。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不是普通的立法机关;宪法的通过或批准以及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一般都要求制宪机关或者国家立法机关成员的2/3或者3/4以上的多数赞成,才能生效。(4)宪法具有更突出的政治特性。宪法直接反应一国当时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包括不同阶级的力量对比关系。近代宪法产生条件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2、3、思想条件: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宪政观念深入民心;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宪法的传统分类1、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宪法由一个或者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宪法典。优点:宪法的内容表现为书面形式的条文,比较明确、具体;缺点:书面形式的条文修改起来比较困难,对社会实际的适应性差;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是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既有书面形式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又有非书面形式的宪法惯例等构成的宪法;不成文宪法的有缺点与成文宪法刚好相反;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2、宪法的法律效力和制定修改程序的不同。刚性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一般法律的严格、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优点:稳定性强,便于保证形成统一的宪法秩序;缺点:修改程序较为复杂,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实际的变化;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是刚性宪法。柔性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法律效力上与一般法律完全相同的宪法;有缺点与前述相反;英国是典型的柔性宪法国家。3、制定宪法的主体。钦定宪法由君主自上而下的制定和颁布实施的宪法;如中国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主要是以宪法的形式肯定至高无上的君权,与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的本质相违背。民定宪法由民选议会、制宪会议或公民投票表决制定的宪法;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是民定宪法。协定宪法由君主与人民或民选议会进行协商共同制定的宪法;如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宪政是指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的水平和程度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程度。简述宪政的基本内容宪法的正当性。宪法的产生应是正当的,符合一般正义原则的要求。宪法的确定性。处于实施状态的宪法规范本身具有肯定性的特征。要求宪法规范赖以表现的法律形式具有规范性和可识别性,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必须清晰。宪法的功能性。宪法规范具有比较明确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宪法的调控性。一个在实践中能够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起到现实的规范调整作用的宪法,必须具有与实施宪法要求相适应的监督、评价、调节和制裁手段。简述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法与宪政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指导宪政实践,宪政实践完善宪法。a从逻辑上看,宪政以宪法为起点。没有宪法便没有宪政,没有宪政,宪法只是一纸空文。b从内容上看,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宪法的产生、存在、发展和变化都必须服从于使纸上的宪法成为现实的宪法的目的。c从价值取向上看,宪法与宪政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是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表现,都是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根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宪法与宪政的区别:a从外在状态的角度来看,宪法通常是宪法典,或者是指宪法性法律,因而一般是指静态的文书形式;宪政则是指立宪政治的实际运行,即动态的立宪政治。同时宪政不仅仅指宪政制度,而且包括各种具体的宪政活动。b从内容范围的角度来看,宪法是规定国家组织、活动的政治规范,是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权力关系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事项的根本大法。但是一国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所遵循的规范,却并不限于宪法的规定。诸如宪法惯例、宪法判例等法典以外的政治规范,都属于宪政的范围。c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宪政就是民主政治,而有宪法并不意味有民主。宪法的社会作用组织国家政权。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实行法治。宪法结构指单一宪法文件的成文宪法(成典宪法)在内容上的体系和安排。实际上是指成典宪法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不成文宪法由成文的宪法文件、法院的宪法判例及不成文的宪法惯例等组成,因此不存在内容的体系安排问题。我国的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五个部分组成。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在总纲部分规定的内容及方式的不同前者一般不对国家性质作出明确的规定,只一般性的规定“人民主权原则”等;后者明确规定国家的性质及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前者对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基本原则的规定,主要是通过对国家机构及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定来体现的;后者则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宪法中一般只规定政党的宗旨及活动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明确规定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党,并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党派之间的关系。前者对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定一般比较简单,如只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及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正当补偿的前提下可以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或征用;后者不仅规定了保护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还规定了国家对不同经济形式的基本政策。资本主义国家基于对国家构成的认识,还规定了国家领土结构。宪法序言的地位及法律效力地位:宪法序言采用的是叙述性文字而非规范性文字,但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对宪法制定权的来源给予了说明,应当认为宪法序言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效力:有全部无效力说;部分有效力说;强于正文效力说;全部有效力说。全部有效力说更符合宪法序言的性质和地位,主要根据如下: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设“序言”有其必要性。宪法序言对于解释和理解宪法正文内容的含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宪法序言的通过、修改和解释程序,与宪法的正文是完全相同的。这在各国都是通例。宪法序言的重要功能是为国家政权提供合法性依据。某个国家在宪法结构中设不设序言部分,完全取决于该国在制定宪法时的指导思想、历史条件、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但在有宪法序言的国家,其宪法序言都被包括在宪法结构之中。宪法规范是宪法最基本的要素和构成单位,它是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宪法规范既具有与其他法律规范相同的特征,同时也是法律规范的规范。宪法规范具有以下特点:根本性与最高效力性、内容的广泛性、高度的概括性、适应性和稳定性、纲领性。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就是宪法规范作为宪政行为规则必须具有的形式要素。在宪法规范的设计中,形式要素的齐备是保障其实有规范性的前提和基础。与所有的法律规范一样,完整的宪法规范也是由假定、处理和后果三部分构成的:①假定,是宪法规范使用的条件,是指宪法规范中规定的适用本规范的条件或情形;②处理,是宪法规范中规定的行为模式本身,以要求、授权、禁止等形式加以表现,是指宪法规范中规定的允许、授权、要求、禁止、鼓励的内容,即对假定事项的处理原则;③后果,是宪法规范的实施所形成的法律评价,是指宪法规范中规定的违反或符合该规范时将要产生的制裁或奖励结果。宪法规范的基本特点宪法规范的根本性和最高性。宪法规范的广泛性。宪法规范的原则性。宪法规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其他:如历史性、妥协性,有的还具有纲领性等。宪法关系是指根据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是立宪社会最基本政治秩序在宪法上的表现。宪法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内各民族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之间、国家与政党之间、国家机关之间。宪法关系的特征在宪法关系中,国家或者国家机关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是宪法关系的一方主体。宪法关系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宪法关系是法治国家中最基本的法律关系,宪法关系的建立或形成是一个国家实施宪法的基本目标,是检验一个国家宪政水平的基本标准。宪法渊源即宪法的表现形式(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各国受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法律传统、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以及政治需要等原因所决定,分别采取适合于本国的宪法表现形式。宪法渊源主要包括: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等。我国的宪法渊源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①宪法典绝大多数国家以法典的形式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形成宪法典。世界上最早制定宪法典的国家是美国。优点:宪法的内容明确具体便于实施,同时一般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有利于保障宪法的稳定性。缺点: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实际变化的能力不是很强。②宪法性法律一般指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是从部门法意义上按法律规定的内容所作的一种法律分类。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不成文宪法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宪法国家一般规定为宪法内容的法律,效力与一般法律相同。二是指在成文宪法国家有关调整宪法关系的一般法律。作为宪法的表现形式,宪法性法律应当指不成文宪法国家规定宪法内容、作为宪法组成部分的一系列一般法律。③宪法惯例指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并被反复运用,为国家机关、政党及人民所普遍遵循而实际上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和传统。不成文宪法国家和成文宪法国家都存在宪法惯例。宪法惯例是一种不成文的政治行为规范,不具有司法上的适用性,其运行也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修宪机关可以通过修宪程序将宪法惯例变为宪法的正式内容。④宪法判例指宪法条文无明文规定,而由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宪法效力的判例,它是普通法系国家宪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形成需两个基本条件:普通法院的宪法解释权;先例约束原则。⑤宪法解释有权机关对宪法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的含义的说明。包括有权机关所作的独立的宪法解释决议和有权机关在违宪审查过程中为了判断法律的合宪性而对宪法所作的解释。宪法解释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⑥国际条约。国际法主体之间就某一事项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所缔结的书面协议。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改机关不直接改动宪法文本的规定,而是将对宪法进行修改的内容按照年代顺序排列,附在宪法典之后,另起序号,以“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用新修改的内容代替与之相抵触的原条文。优点:不需重新公布宪法,能够保持宪法典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缺点:不明确。宪法修正案的功能:废除宪法原来的条款或者内容。变动宪法中的规定,绝大多数的宪法修正案起这一作用。增补宪法的条款或者内容。宪法惯例的重要性宪法惯例可以使宪法条文成为具文,实际不具有法律效力。宪法惯例可以使宪法规定更易于实施。宪法惯例可以弥补宪法规定的不足。宪法惯例的特征它没有具体的法律形式;它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它主要依靠公众舆论而不是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宪法创制是宪法规范产生、存在和变更的活动,包括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宪法指定是指宪法制定者将不能通过自身的行为直接实现的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的事项,通过宪法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并通过宪法规范确定相应的实现宪法指定者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来保证宪法制定者利益得到有效实现的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宪法修改指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根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是成文宪法国家宪法修改机关的特定活动。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修改宪法的程序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宪法修改的方式①全面修改又称整体修改,是指在国家政权性质及制宪权根源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宪法修改机关对宪法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宪法的结构)进行调整、变动,通过或批准整部宪法并重新予以颁布的活动。极少数国家的宪法对宪法的全面修改作了专门规定。特征:宪法修改活动依据原宪法所规定的宪法修改程序,这是宪法全面修改与制定宪法的主要区别;宪法修改机关通过或者批准整部宪法并重新予以颁布,这是宪法全面修改与部分修改的主要区别。优点:社会实际发生较大变化,若不全面修改,宪法规范就可能形同虚设。缺点:削弱宪法的稳定性,在政治心理上不能起到稳定作用。②部分修改是指宪法修改机关根据宪法修改程序以决议或者宪法修正案等方式对整部宪法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或变动的活动。特征:宪法修改机关的修改活动是依据宪法修改程序进行的,区分部分修改与制定宪法;宪法修改机关并不重新通过或者批准整部宪法,区分部分修改与全面修改。修改方式:a以决议的方式直接在宪法条文中以新内容代替旧内容,修改之后,重新公布宪法。优点:明确;缺点:需要重新公布宪法,增加了宪法修改的频率。b以决议的方式直接废除宪法条文中的某些规定,修改之后,重新公布宪法。优缺点同上。c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增删宪法的内容。③无形修改。又称宪法变迁。是指在宪法条文未作变动(包括修改、解释或者由宪法惯例加以补充)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的发展、国家权力的运作等,使宪法条文本来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它不是宪法修改机关依据宪法规定的宪法修改程序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只属于广义的宪法修改。宪法修改程序①提案。宪法修正案的提议主体:代表机关;行政机关;混合主体。②先决投票。一些国家规定在提议之后、送交议决机关议决之前,要就宪法修正案进行先决投票程序。在不实行先决投票程序的国家,提议机关在提出修改宪法的动议时,一般同时提出宪法修正案的草案,以使需进行宪法修改的内容明确、具体。③公告。一些国家规定,在提议成立后、议决机关议决前,要将宪法修正案草案予以公告。或虽没有规定,但实践中通常将草案公告。④议决。议决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特设机关;混合机关。宪法修改草案通常要求议决机关以高于通过其他普通议案的出席及同意人数,才能予以通过。⑤公布。宪法修改草案经有权机关依据法定程序通过以后,还需由法定机关依一定的方式予以公布,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宪法修改的原因在主观上,由于制宪者认识能力的限制,对宪法内容的设计与原则的确定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造成宪法规定内容的不确定性,影响宪法权威的维护。在客观上,宪法是在调整社会生活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社会的变化不断给宪法规范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宪法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社会制度变革。这种制度变革是同一宪政主体执政的情况下对社会制度不适当的部分所作的重大调整。这种社会制度变革必然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宪法体制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补充和完善。宪政实践中出现以前立宪时尚不存在或没有发现的新问题,引起宪法规范的空白或不适当,这就需要通过宪法修改来补充和变更。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或主要社会政治主体的经济地位、社会活动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社会政治均衡状态的变化,原有的宪法规范就需要据此调适和完善。立宪技术的提高和宪法学研究新成果的出现导致对宪法规范在用语、表述、形式设计等方面的修正和补充。简述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的基本内容在宪法序言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宪法序言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组成结构的表述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将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将国家对公民私人财产的政策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增加规定:国家建立和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修改为:全国人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的代表组成,革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对戒严的决定权改为对紧急状态的决定权;相应地,国家主席对戒严的宣布权也改为对紧急状态的宣布权;增加规定:国家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将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在宪法中增加关于国歌的规定。宪法解释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宪法解释既是使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实际的一种方法,也是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宪法解释机关和宪法解释体制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解释宪法。由普通法院解释宪法。即司法机关按照司法程序解释宪法。其基本做法是,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附带性的审查其所适用的法律是否违宪,如果认为违宪可予以宣布,并拒绝予以适用。由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解释宪法。(基于宪法规定的特定主体请求对法律等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时解释宪法;普通司法机关在审理具体案件遇到作为该案件审理依据的法律等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否合宪问题时,移送宪法法院请求作出判断,对宪法进行解释;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在裁决权限争议时,对宪法作出解释)我国的宪法解释体制及其形成原因我国宪法解释采用了立法机关解释制,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原因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根据宪法规定享有立法权。由制定法律的机关解释宪法有利于全面、准确的把握法律的含义,保证宪法解释的权威性。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宪法监督机关,大量的宪法解释问题是在宪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监督权与解释权的统一有利于保证宪法解释的权威性。宪法解释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作为常设机关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是经常开展活动的专门性机关,其组成人员富有政治和社会经验,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国的宪法解释全国人大拥有宪法解释权,理由如下: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全国人大的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不仅具有最高性,还具有全权性。从各国建立的宪法监督制度看,凡是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机关都同时拥有宪法解释权(后者是前者的当然之意),而全国人大拥有最高的宪法监督权。宪法第62条第11项规定,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当然包括不适当的宪法解释。则可知全国人大必然同时有自己对宪法规定的解释。宪法解释制度需要改进之处全国人大应当制定专门的规定,确定宪法解释的基本程序和名称。重视宪法解释的必要性。违宪v.违法性质不同。违宪是违反宪法;违法是违反法律。主体不同。违宪的主体是公权力的行使者,其中主要是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违法的主体可以是一切主体。审查主体不同。进行违宪审查的是特定的违宪审查机关;进行违法判断的机关则通常是普通法院。制裁不同。违宪的制裁是针对行使国家权力的特定形态做出的规定;违法的制裁则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违宪审查(宪法监督)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基本内涵包括:违宪审查通常只能由宪法明确规定的特定国家机关进行。违宪审查具有特定的程序和方式。违宪审查的对象是宪法行为。宪法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直接依据宪法所进行的行为,包括规范行为和具体行为。在实行司法审查制的国家,所谓违宪审查仅指法院依据宪法对法院审理法律案件中所适用的法律进行合宪性审查的活动,并不包括法院对法律案件的审理活动。违宪审查机关作违宪判断或者合宪判断。(不作违法或者合法判断)违宪审查机关如果认为构成违宪则进行处理,即进行宪法制裁。宪法保障宪法保障制度即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是与宪法实施相联系的、在含义上最为广泛的一个概念。它在内容上包括了一切保障宪法实施的措施。主要有:政治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如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等。经济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如社会主义公有制。思想意识方面的保障措施,如宪法意识(宪法意识,即把宪法作为社会最高规则和最高规范的意识及权利意识)。抵抗权,即若政府在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违背了人民进行政治结合的目的,在终极意义上,人民可以通过行使抵抗权推翻政府。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如违宪审查制度、宪法解释制度等。司法审查是指由普通司法机关对公权力的行使进行的审查,包括对公权力的合宪性审查和合法性审查。宪法学意义上的司法审查,是指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行为的合宪性审查,是违宪审查制度中的一种类型。现代违宪审查体制①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是指由作为民意代表机关的立法机关审查宪法行为是否违反宪法的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立法机关审查制,在社会主义国家表现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审查制。实行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的国家,在宪法中都明确规定由作为代表机关的议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实施宪法监督权;并且一般对宪法监督的方式和程序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也没有制定具体的有关违宪审查的法律;违宪审查的对象主要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法律,而在于法律以下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由于最高代表机关的地位高于其他国家机关,从理论上说,违宪审查的力度应大于实行其他体制的国家。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这类体制缺乏日常的专门审查机构及具体的操作程序,加之立法机关任务繁重且又多为自我监督,违宪审查的实际效用不太理想。②司法审查制是指由普通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过程中附带的旧适用于该案件的法律的合宪性进行审查的制度。实行司法审查制的国家绝大多数是由宪法作出明确的规定,美国是一个例外。③宪法法院审查制是指在国家机构中设立专门保障宪法秩序的宪法法院以特定的程序审查法律文件等是否符合宪法的制度。(以德国为代表)实行宪法法院审查制的国家在宪法中除设立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外,并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宪法法院不行使司法权,其法官在产生方式、任期等方面与普通法院法官不同;宪法法院的基本权能包括违宪审查权、宪法解释权、权限争议裁决权、弹劾案审判权、政党违宪案裁判权、选举诉讼权等。④复合审查模式。是指一国的违宪审查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机关共同行使,并根据法律规定或国家认可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违宪案件进行合宪性审查和裁决的一种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由宪法委员会与行政法院并行审查的法国模式,以及议会与普通法院并行审查的英国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审查主体的双重性或多重性,且各审查主体相互分工,密切配合,使违宪案件得到有效审查。不过,该模式也有违宪审查权分散、不统一的缺陷。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宪法序言确认了宪法的最高地位和最高效力。现行宪法第5条规定了违宪审查的目标,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现行宪法第5条规定了违宪审查对象,即“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具体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和司法解释。现行宪法规定了我国违宪审查的主体。主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现行宪法规定了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机构,即各专门委员会。其审议活动属于预防性原则审查,既可在规范性文件颁布前进行,也可以在实施以后进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即可以成立对违宪问题进行调查和处理的调查委员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批准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审查。宪法第116条规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对提交备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审查。如:宪法第116条规定,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启动主体。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提出审查要求;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可以提出审查的建议;专门委员会对备案的法规可以主动进行审查;法制工作委员会认为备案的法规需要主动进行审查的,可以提出审查建议。审查程序。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可以直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也可以召开联合会议,要求制定机关到场说明情况,再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并要求制定机关在两个月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若不予修改则可以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和予以撤销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既可以进行事前的预防性审查,又可以进行事后审查;既可以进行抽象的原则审查,也可以在发生具体案件后审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认为违反宪法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有权予以撤销或者改变,对违反宪法的行为有权确认无效,对实施违反宪法行为的领导人有权予以罢免。立法法对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违宪审查的规定违宪审查的对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启动主体。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提出审查要求;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可以提出审查的建议。审查程序。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可以直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也可以召开联合会议,要求制定机关到场说明情况,再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并要求制定机关在两个月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再向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若不予修改则可以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和予以撤销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宪法法院审查制的基本特色以抽象的原则审查为主,附带的案件审查为辅。宪法法院的审查方式:一是特定机关和人员在法律公布之前或者之后的法定时间内,就该法律的合宪性向宪法法院提出异议。二是普通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过程中,当事人及法院对适用该案件的法律合宪性持有异议,向宪法法院提出审查请求。三是公民在穷尽了法律上规定的救济手段之后仍认为公共权力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向宪法法院提出审查请求,即“宪法控诉”或“宪法诉愿”。适用一审终审制。宪法法院的判决具有一般效力。在判决主文部分判断法律的合宪性。在宪法法院审查制下,诉讼的标的为法律或者行政命令是否合宪,因而作为判决主文出现。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改进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还需要在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机构、提出违宪审查请求的主体的条件和原则、违宪审查的程序、违宪审查的原则、违宪审查的方式、违宪审查的措施、违宪审查的效力等方面,作进一步具体化的规定,以保证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扩展(仅供娱乐):1、谈谈宪法序言的功能。答:宪法序言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宪法序言是国家的宣言书,它不仅宣告一国民主政治的建立,而且宣布该国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原则和精神。宪法是公民权利的确认书,而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确认,往往首见于序言之中。当然,各国宪法序言关于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确认方式并不完全一样,有些国家宪法将人权宣言之类的政治文件载入宪法之中,直接构成宪法的序言,有些国家的宪法序言则直接规定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等等,以指导宪法全文。(2)宪法序言是国家的总纲领,它明确规定一国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从而有利于组织动员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世界各国的宪法序言中,有的直接表现为纲领性序言,有的综合性序言中含有纲领性条款,这些条款具体表述了一国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方向。虽然这一部分内容不具有规范性效力,但它体现了一国宪法的整体精神,对该国人民具有号召和鼓舞作用以及方向性的指导作用。(3)宪法序言规定一国的基本原则,对具体宪法规范、普通法律原则和规范的制定及其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在各国宪法中,以宪法序言方式规定基本原则的为数不少。由于宪法序言关于基本原则的规定位居篇首,统领全文,因而无疑是宪法分则内容的纲目,也是其他部门立法的基础,因此,对一国的执法、司法活动和法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2、简述宪法分类的意义。答:宪法分类是指按照一定标准把宪法划分和归纳为不同类别的活动,是宪法与宪法学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宪法分类是人们认识宪法特征、本质的有效途径。既然“类”的形成必须基于分类对象的基本特征,那么一方面,如果人们要对宪法和宪法现象进行分类,就必须弄清楚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对宪法和宪法现象的认识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类别,那么就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总结宪法的各种特征。(2)宪法分类是对宪法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宪法分类既可以对同一类别的宪法进行比较研究,又可以对不同类别的宪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地分析宪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寻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3)宪法分类对立宪和行宪具有重要意义。任何国家的统治阶级要制定一部科学的宪法,并使其发挥实际作用,都必须吸收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而通过分类比较研究则可获得这方面的认识。3、简述宪法最核心的价值。答: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从历史上看,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往往是争取公民权利斗争的产物。宪法最早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为了确认取得的权利,以巩固斗争的胜利成果而制定出来的。从宪法的基本内容来看,尽管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基本内容仍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然而,这两大块并非地位平行的两部分,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公民权利的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的目的即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4、简述近代宪法的主要特点。答:近代宪法主要有以下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2)强调公民的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3)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特色;(4)成文宪法形式被普遍采用;(5)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局限于西方文化圈。5、试论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答:宪法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内部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将不断发生调整,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国际社会对国内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因此对现代宪法的发展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国家权力日益集中、行政权力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权力的集中主要体现在:(1)在传统的集权国家,国家权力的重心在中央,虽然有的国家在宪法中也有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规定,但地方的权力由中央决定,地方并无脱离中央的权力。(2)在奉行地方分权并以此为基础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中央对地方的干预也越来越多。(3)在联邦制国家,联邦中央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对其成员的干预不断扩大。2.宪法越来越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宪法在组织配置公共权力的同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也日益加重,因而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主权在民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调整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以来,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日趋广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也出现了专门化的趋势。3.宪法的保障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已成为一种潮流。自美国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例确立违宪审查制度以来,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同时还有不少国家并不满足于普通法院的审查,进而建立起了专门机构来监督宪法的实施。特别是二战以后,许多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宪法监督制度。4.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二战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朗,因而全球化对宪法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宪法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1)对国际法的直接承认和接受。例如德国基本法;(2)对国家主权有条件的限制。例如欧盟对其成员国主权的限制;(3)围绕人权问题签署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体现了公民权利保护的国际化趋势。(4)从宪法国际化趋势的方式看,过去主要通过政治手段,而现在则是多数国家通过主动采取措施来顺应国际化趋势。5.宪法在形式上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宪法渊源的多样化趋势。国际法成为宪法的重要渊源;宪法性文件、宪法惯例、宪法判例也受到广泛重视。(2)宪法修改较为频繁。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关系变化较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的共同利益增多,容易达成共识。6、试论我国现行《宪法》对我国经济制度基础的保障条款。答: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现行《宪法》第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因此,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宪法对经济制度基础的保障条款,即体现在对“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保障上。(1)全民所有制。在我国,全民所有制也表现为国家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拥有生产资料,任何个人或者一部分人都不能充当所有者和拥有所有权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它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物质力量。搞好国有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现行《宪法》第7条规定:“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是国有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宪法》第9条又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宪法》第10条也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2)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我国城乡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此,《宪法》第8条规定:“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对集体经济有效保障的需要,宪法修正案第15条又进一步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另外,《宪法》第9条还规定,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能通过纯粹的全民所有制和纯粹的集体所有制来实现。我国现行《宪法》第6条第2款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表明,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我国宪法并不反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如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等。只有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才能得到夯实。国家性质(国体)即国家阶级本质,又称“国体”;是反映社会各阶级、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国家基本制度;受制于经济基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等因素。国家性质是宪法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有机结合的一种国家制度。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的范围包括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障。爱国统一战线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它主要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我国大陆范围内由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所组成的联盟;另一个是广泛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基础的政治联盟。政党是一定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为了共同利益,以夺取或控制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运作而由其先进分子建立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纪律的政治组织。基本特征如下:政党是由其成员组成的社会组织,不是国家机构。政党是政治性的组织,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组织体系和领导机构,以夺取或控制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运作为政治目标,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政党制度是有关政党的组织、政党的活动以及政党领导或参与政权的方式和途径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惯例的总和。政党制度是一国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多党合作制的重要机构保障,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就性质而言,它不属于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不是国家机关。政体是指一国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国家统治和管理职能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和活动体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性质决定政权组织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必须与国家性质相适应,并服务于国家性质。具体表现如下: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都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性质是国家的内在表现形态,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的外在表现形态。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国家性质与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构成的统一体。国家性质是政权组织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权组织形式的存在形态。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在内的一切国家形式都必须服从统治阶级的需要,为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目的而服务。政权组织形式由国体所决定。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性质的体现和反映,对国家性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统治阶级的基本要求在国家形式上的重要体现和反映,并且同时对国家性质发挥能动的反作用:一是当政权组织形式适合于国家性质的时候,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保护作用,这时国家政权得到巩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统治阶级能够达到其统治目的;二是当政权组织形式不适合于国家性质的时候,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就表现为破坏作用,这时不是对政权组织形式的具体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就是最终引发动乱或者革命,通过政权更迭来改变国家性质。君主立宪制君主虽然名义上掌握最高国家权力,但实际上不再有专制政体下的无限权力,其权力行使要受宪法和议会的限制。一般来说,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表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立宪又可分为二元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君主立宪制。二元君主立宪制①君主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力,议会只是作为君主的咨询、协商机构而起次要作用。②内阁首相由君主直接任命,内阁的组成不是取决于议会中政党所占的议席,内阁不对议会负责,而是对君主负责。③君主的权力基本不受议会约束,君主有权解散议会,否决议会决议,不经议会而颁布非常命令。议会君主立宪制是指君主受宪法和议会的限制较大,往往是象征性国家元首。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国家权力实际上控制在政府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政府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其典型国家为英国。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或名义上都不属于一人所有,而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掌握的政体。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和制政体可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和委员会制。议会制又称为责任内阁制,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以议会为国家最高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包括议会制、总统制和委员会制三种。主要特点是:议会在国家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内阁由议会产生,向议会负责。总统由选举产生,一般不掌握实际权力,只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总统制是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的政权组织形式,最早实行于美国。在实践中有美国式总统制和法国式总统制两种典型形式。美国式总统制的主要特点:总统由民选产生,对选民负责,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在国家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军事、内政、外交等行政权由总统实际掌握,各部长经议会同意由总统任免,重大决策由总统作出。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对议会和法院有一定的制约权。议会行使立法权,对总统行使一定的制约权,可以依法对总统提出弹劾并予以定罪,但无权罢免总统。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对议会立法和总统行使职权实行制约。法国式总统制(半总统制)是指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总理、主持内阁会议、颁布法律、统帅武装部队等大权;总理是政府首脑,对议会就政府的施政纲领或者政府的总政策承担责任,议会可通过不信任案,或不同意政府的施政纲领和总政策,迫使总理向总统提出政府辞职。其典型国家为法国。委员会制其典型国家为瑞士。①联邦委员会是瑞士的最高行政机关。委员会由联邦议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七名委员组成,再由委员会选举正副主席。当选委员不一联邦定是议员,如果是议员则必须放弃议员资格。委员会主席的权限对外仅限于履行诸如接待外国元首和使者等各种礼节性的职责,对内出开会时担任主席外,与其他委员的权利相同。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由七名委员合议,并以委员会的名义执行决议。联邦委员会设七个部,七名委员兼任各部部长。议会行使立法权,有权否决委员会的某项政策或提案,但委员会不必因此而辞职。联邦委员会是议会的执行机关,它无权解散议会,必须服从和执行联邦议会的决议。试比较总统制国家和议会内阁制国家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相同点:行政与立法两种权力分立,分别由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行使。行政与立法之间都存在制衡关系。不同点:权力分立的程度不一样。总统制国家行政首脑是总统,总统是民选的,单独成为权力的一极;而议会内阁制国家行政首脑是由议会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党魁出任,因而行政权的独立性没有总统制国加强。制衡程度不一样。总统制国家行政权能与立法权互相制约,如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有权通过弹劾审判案撤换总统;总统则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有限的否决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而议会内阁制国家内阁要服从于议会,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美国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及其表现美国是运用分权制衡原则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权力构架中的分权与制衡关系极为具体。美国宪法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行使,行政权由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执掌,司法权则属于联邦法院及其下级法院。宪法明确规定三个国家机关分别独立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力的同时,还确立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有权通过弹劾审判案撤换总统;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有权弹劾、审判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并撤销其职务,参议院对弹劾案有审判权。总统则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有限的否决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总统有特赦权,有权提名并任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担任总统弹劾案的审判庭主席,根据宪法惯例,联邦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无效等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和制政权组织形式v.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和制政权组织形式①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服务/生产资料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服务所体现的阶级本质不同。与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相适应/与资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相一致。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活动,实行人民代表制/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和活动民主的范围和形式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即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使人民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都有可能平等的享有权利和自由/资产阶级民主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只是对资产阶级等少数人实行的民主(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造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和制政权组织形式之共同特点①都以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基础。②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③都坚持共产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制中的领导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上,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照法定的程序,首先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再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组织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的各级其他国家机关,组成统一协调的国家政权机关体系,共同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种特定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成环节。贯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原则,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成出发点和归宿。民主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是全部国家机构体系得以构成的基础,因而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成基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组织全部国家机构。在行使国家权力时,还必须设立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按照不同的职权将国家权力在这些国家机关中进行分工,使统一的国家权力得到实现。所有国家机关统一协调,共同实现国家权力。所有国家机关能够按照法定原则和职权,统一协调的行使国家权力,贯彻国家职能,实现广大人民的意志,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成核心。民主集中制就是既有民主,又有集中,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在集中的指导下实行民主,将民主与集中有机结合的一种原则。a、在意志代表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b、在权限划分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c、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原则。d、在国家机关内部关系方面:一方面,国家政权机关从总体的领导体制上体现出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特点,如有的实行集体负责制领导体制,有的实行首长负责制领导体制;另一方面,在同一国家机关内部,实行集体领导制的机关同时也必须依法实行一定范围的集中,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机关同时也必须依法实行一定范围的民主,同样体现民主与集中的特点。e、在具体工作方面:不管哪个国家机关,具体决策过程都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既不能出现一言堂的情况,更不能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①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同汉族人民能够平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共同行使国家权力。②保障民族平等的政治形式,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③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还规定设置专门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和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理由这一制度最能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的制度。表现在:这一制度最能体现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与政权组织形式同属国家形式。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什么原则,采取何种形式来处理国家内部的组成以及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实质在于中央和地方或组成单位之间的权限划分问题。它决定于并反映着国家的阶级本质,为统治阶级所要实现的任务服务;同时它也取决于其他因素例如民族、种族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国家结构形式v.政权组织形式前者解决的是领土结构内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即体现政权体系纵的方面;后者侧重解决的是权力机关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权力机关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即体现政权横的方面。这两种形式是实现国家政权职能必要的、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单一制是以普通行政单位(省、县、乡等)或同时包括自治单位的形式来划分其国家内部组成。它在整体形式上比较简单,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政治实体。如英国、法国等是单一制的国家。主要特点如下:国家设有统一的立法机关和统一的中央政府。全国只有一个宪法。按行政区域划分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它们都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地方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宪法的规定或中央的授予。在对外关系中,它是单一的主体。在它的领土上没有其他任何类似的国家组织存在。联邦制也叫联盟国家,它是以州、邦或成员国的形式来划分其国家内部组成的。它在形式上较复杂。美国是世界上首先建立现代联邦制的国家。主要特点如下:除有整个联邦的宪法、法律和最高国家机关以外,各组成单位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以及最高国家机关。联邦的权力遍及全国,而各州或成员国的权力只能在各州或各成员国内行使;各成员国公民同时又是联邦公民;有的联邦的成员国还有进行国际外交活动的权力;但在对外关系中,大多数联邦的各组成单位不是单独的主体。邦联邦联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它以有关国家签订的条约为基础,是一些主权国家为了达到军事、贸易或其他共同的目的而组成的一种国家联合。邦联不是主权国家,没有统一的宪法、最高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也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预算、国籍等。邦联所设的机关仅具有协商的性质,所形成的决定以成员国的自觉接受和自愿服从为基础。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理由①理论。马列主义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确定国家结构形式时,首先要考虑到无产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这一原理,我国根据具体情况确立了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历史关系。我国从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历史上各民族主要是彼此合作,按照各族人民的意愿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的发展趋势。民族分布情况。少数民族人口少而分布面积广,造成民族大杂居和聚居的局面,必须建立统一的国家。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宪法确认的国家根本任务,只有在统一的国家里,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阶级斗争形势。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仍然威胁着我国,只有加强祖国统一、各民族团结,才能巩固和发展革命和建设的成果。行政区划即行政区域划分。属于国家结构的范围,也是国家领土结构。国家按照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把全国的领土划分为大小不同、层级不同的部分,并设立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以便进行管理。我国行政区划的原则便于人民群众行使国家权力的原则。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团结的原则。(各民族成分、居住状况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各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巩固国防。照顾历史状况。(风俗习惯、民族的风格和传统)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域划分①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特别行政区:在必要时设立。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行政区划变更的法律程序行政区划的变更包括地方各级行政单位的设置、合并和撤销。宪法规定,行政区划变更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由有关机关批准,否则无效。我国实行分级审批的管理:全国人大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制,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制和区域划分。行政区划与国家结构的区别①前者是一个国家的领土结构;后者是国家管理形式之一。②前者是把国家领土划分成若干区域,依法实行地方的行政管理权;后者主要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限问题。前者是根据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时有增减;后者一旦被统治阶级确认,就具有相对稳定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国家机关,都受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机关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自治权。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自治机关有权管理本地方的财政、经济,安排和管理各项建设事业以及发展本地方的文化建设,国家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自治机关有权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确保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央统一领导,反对分裂祖国的活动,使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全部活动都符合宪法的原则精神。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行政区域。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自治机关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依法行使自治权的政权机关。自治机关有两重性质:一是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二是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根据宪法和《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为了保证司法的统一性,民族自治地方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是民族自治机关,但必须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民族自治机关在组成上的特点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③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和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中,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管理本民族地方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其特点是:自治权主体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是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自治权的法定性,即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自治权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即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性的前提下,从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处罚,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自治机关有权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简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授予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主要有:变通权。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对于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有权自主安排使用根据国家财政体制应该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和计划;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法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自主管理本地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保护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繁荣民族文化。依照国家军事制度和当地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自治机关、人民法院、检察院执行职务和公民进行诉讼时,可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自治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并且结合当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制定的有关管理自治地方各项事务的综合性法规。其特点是:综合性、自主性、协调性、区域性。自治区的自治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单行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关于某一方面具体事项的规范性文件。自治区的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简述我国民族自治机关在组成上区别于一般行政区的特点。(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3)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4)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和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是中国共产党“一国两制”方针的体现。特别行政区的特点是:“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当地人管理。“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指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经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可以容许局部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依法保持不同于全国现行制度的特殊制度。简述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根据基本法的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因此,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是一个主权国家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或者说是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进行管辖和特别行政区在中央的监督下实行高度自治而产生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在于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权力的划分和行使。中央对特别行政权享有的权力主要有:a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b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c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d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e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f全国人大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享有修改权。②由全国人大授权特别行政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①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②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保持自由港、独立关税地区,香港还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③可自行制定有关经济、贸易、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政策,自行发行货币。④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⑤负责维持社会治安。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香港和澳门的基本法之基本内容①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②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是一个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由全国人大授权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外交事务和防务及其他;特别行政区法院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由当地永久性居民中在外国无居留权的中国公民担任,并且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均不得同基本法相抵触,而基本法的制定权、修改权属于全国人大,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等等。特别行政区与一般行政区的联系和区别①联系:a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是我国地方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b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c特别行政区选举人民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区别:a地方政权体系不同。特别行政区不再下设任何政权单位。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b行使权力的大小不同。民族自治地方享有有限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c中央对它们的干预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地方一般遵守、执行和服从中央有关部门制定的规章、政策、命令和指示,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变通;除外交、国防外,其他事务均由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管理。d实施的法律不同。民族自治地方必须执行全国统一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而特别行政区有自己独特的法律体系。简述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法律地位①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基本法律。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由全国人大制定、通过和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宪法是制定基本法的法律依据,基本法与宪法是子法和母法的关系。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特别行政区区域内实施的最重要的法律,在特别行政区区域内具有宪法性法律的地位。它规定了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不同于祖国大陆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制度,规定了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居民在特别行政区范围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总体和全局上确定了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基本制度和政策,从宪制结构和内容上规定了如何在特别行政区实行不同于祖国大陆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特别行政区内处于高居于其他任何法律之上的法律地位。特别行政区实施的任何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均不得同基本法相抵触。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修改、废除任何法律,均必须符合基本法的规定。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在适用、解释法律时,均不得同基本法相冲突。简述特别行政区适用的法律①特别行政区基本法。②特别行政区原有法律,除带有殖民色彩而与基本法相抵触或者经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修改者外基本不变。③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若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此法不符合基本法的规定,可将法律发回,不予备案。发回的法律立即失效。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全国性法律。有些体现国家主权和统一的全国性法律有必要实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①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基本法关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条款自行解释。③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基本法的其他条款也可解释。但如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需要对基本法关于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的事务或中央和特别行政区关系的条款进行解释,而该条款的解释又影响到案件的判决,在对该案件作出不可上诉的终局判决前,应由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有关条款作出解释。如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引用该条款时,应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为准。但在此以前作出的判决不受影响。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对基本法进行解释前应征询其所属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的意见。试比较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自治的区别第一,两者形成的历史原因、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第二,两者实行的基本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与民族区域自治不同;第三,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具体内容,是实行高度自治,依照法律的规定享有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通用自己的货币,财政独立,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不上缴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这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同。第四,实施的法律不同。除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外,全国性法律只有极少数由法律明确规定须在特别行政区实施,其他法律均不在特别行政区实施。第五,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政权,而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三级。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指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以城乡居民或者村民一定的居住地方为纽带和范围设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例护理不良事件
- 2024年二年级班主任月工作总结
- 道路和排水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 证券公司培训课程
- 工业企业环保工作培训
- 窗帘行业员工培训
- 耳膜修补术手术配合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信息化改造工程合同
- 护理生物化学
- 2024年度加工承揽合同:某服装品牌与加工厂之间的服装加工协议2篇
- Unit 3《Lesson2 What color is it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闽教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2课《学会沟通交流》课件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契诃夫小说(含答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 睡莲开花课件教学课件
- 《中国能源法规状况》课件
- 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中国船舶燃料电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创新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2025学年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期考点 专题06 书面表达(11篇) 【考题猜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