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技术操作相关知识_第1页
吸痰技术操作相关知识_第2页
吸痰技术操作相关知识_第3页
吸痰技术操作相关知识_第4页
吸痰技术操作相关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1-吸痰技术操作相关知识1.定义:1.1吸痰术:是经口,鼻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吸出来的一种方法。1.2气道内吸引

endotrachealsuctioning

将吸引(吸痰)管置入人工气道,吸引出气道内的痰液、血液、误吸的胃内容物及其他异物的技术操作。1.3开放式气道内吸引

open-endotrachealsuctioning将患者的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的连接断开后,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气道内进行吸引的方法。1.4密闭式气道内吸引

closed-endotrachealsuctioning吸引装置与呼吸机结合,允许患者在呼吸机不断开的情况下,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进行吸引的方法。1.5声门下吸引

subglotticsecretiondrainage应用带有声门下吸引装置的气管导管,通过负压吸引,直接吸引积聚在气囊上方的分泌物的方法。2.吸痰的目的:

2.1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

2.3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3.吸痰的适应症:危重,昏迷,老年,大手术后,麻醉未醒,胸部外伤等呼吸道被呕吐物,分泌物堵塞,出现各种呼吸困难,以及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能有效咳嗽使分泌物不能咳出的患者,为有人工气道的患者留取痰液标本时。4.吸痰的时机:《成人气道分泌物吸引专家共识》中推荐,按需吸痰较按时吸痰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可以减少每日吸痰次数,减少对气道粘膜的损伤,降低痰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5.什么情况提示需要吸痰?气道内有可听见、看到的分泌物;听诊可闻及肺部粗湿啰音;考虑与气道分泌物相关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和(或)血气分析指标恶化;排除呼吸机管路抖动和积水后,呼吸机监测面板上流量和(或)压力波形;仍呈锯齿样改变;考虑与气道分泌物增多相关的机械通气时潮气量减小,或容积控制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增大;考虑吸入上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内容物等状况时;需留取痰标本。6.吸痰途径及方式:可以经人工气道,如气管切开,经鼻气管插管,经口气管插管进行吸痰,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开放式气道内吸引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宜选择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呼气末正压≥10cmH20;——平均气道压≥20cmH20;——吸气时间≥1.5s;——吸氧浓度≥60%;——断开呼吸机将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没有人工气道的,如没有禁忌,可以直接经口鼻吸痰。7.吸痰管的选择:吸痰管是气道分泌物吸引的主要用品之一,不同样式的吸痰管所产生的效果亦不相同。有侧孔的吸痰管在吸痰时不容易被分泌物阻塞,其效果优于无侧孔的吸痰管,并且侧孔越大效果越好。吸痰管的管径越大,吸痰负压在气道内的衰减就越小,吸痰效果也就越好,但吸痰过程中所造成的肺塌陷也越严重。当吸痰管的管径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

50%时,将显著降低气道内压力和呼气末肺容积。《成人气道分泌物吸引专家共识》推荐意见:选择吸痰管时,其管径不宜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50%,有侧孔的吸痰管吸痰效果优于无侧孔的(推荐级别:D

级)密闭式气道内吸引时,应使用密闭式吸引(吸痰)管。密闭式吸引(吸痰)管更换频率参照产品说明书,出现可见污染或套囊破损时应立即更换。8.吸痰装置:中心负压装置和负压吸引器。吸引负压应控制在-80~-150mmHg(约-11~-20kPa),电动吸引器由马达、偏心轮、气体过滤器、负压表、安全瓶、储液瓶组成。安全瓶和储液瓶可储液1000毫升,瓶塞上有两个玻璃管,并通过橡胶管互相连接,接通电源后,马达带动偏心轮从吸气孔吸出瓶内空气,并由排气孔排出,不断地循环转动,使瓶内产生负压,将痰液吸出。负压瓶和集痰袋满2/3及时倾倒或更换。9.气管导管相关知识:

9.1气管导管置入深度:自门齿计算,男性约22~24cm,女性20~22cm;小儿可参照公式:插管深度(cm)=年龄÷2+12。

9.2气囊,有固定气管插管防止脱出,以及防止误吸及漏气的作用。应每隔

6~8h

测量一次气囊压,并使其维持在

25~30cmH2O

9.3气管套管松紧度:气管切开时,气管套管插入后,将系带固定于颈部,松紧以放入一指为宜。

9.4痰液粘稠度:Ⅰ度(稀痰):痰如米汤或白色泡沫样,吸痰后管内壁上无痰液滞留;Ⅱ度(中度粘痰):较Ⅰ度粘稠,稀痰后有少量痰液在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重度粘痰):痰的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内壁有大量痰液且不宜用水冲净。

9.5吸痰听诊顺序:由上往下,左右对称,肺泡呼吸音依次听诊肺尖,前胸,侧胸,后背,每个部位听诊1-2个呼吸周期。肺尖听诊区在锁骨上窝,前胸部是沿锁骨中线和腋前线不超过第六肋;侧胸部沿腋中线和腋后线不超过第8肋,后背沿肩胛间区避开脊柱,不超过第十肋。在喉部,胸骨上窝,第一,二胸椎附近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

9.6吸痰手法

9.6.1气道内吸引应快速轻柔的无负压的插入气管插管,感觉有阻力或刺激咳嗽时,应将吸引(吸痰)管退出1~2cm,然后轻柔旋转提吸,从置入到退出吸引(吸痰)管,宜在15s内,应先进行口咽部和(或)鼻咽部吸引,再进行气道内吸引;更换吸引部位时,应更换吸引(吸痰)管。

9.6.2无气道经口鼻腔吸引:嘱患者张口,先对侧、后近侧,插入深度约5cm,咽喉部深度约7cm,吸净痰液。嘱患者头略向后仰、头部不可过度后仰,以免气管插管头端抵到气管壁引起气管插管堵塞,影响吸痰效果及气体交换。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和开口器协助张口,一手持吸痰管前端,插入口咽部10~

15cm,清醒患者鼓励其咳嗽。开放负压,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在吸引过程中,如病人咳嗽厉害,应稍等片刻后再行吸出,吸净痰液,冲洗吸引管。鼻腔内吸引先经对侧鼻腔、后经近侧鼻腔缓缓插入,深度约10~15cm,充分吸引后于患者深吸气时插入气道,深度约20~30cm.

开放负压,边旋转边向上提拉,吸净气道内及鼻腔内痰液。就清酲病人而言,经口腔置管吸痰虽然可行,但容易引起病人恶心、呕吐,增加病人的痛苦;而对昏迷、躁动、不合作的病人,因不能张口配合,且易咬吸痰管导致插管困难可采用经鼻腔吸痰法,可减少对病人的刺激并可缩短吸痰时间。颅底骨折患者禁止经鼻腔内吸痰。10.吸痰注意事项:

10.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充分做好对病人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及吸引方式(开放式吸引或密闭式吸引)10.2评估吸引装置,吸引负压应控制在-80~-150mmHg(约-11~-20kPa)。10.3吸引前后应给予30~60s纯氧。10.4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无菌手套,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可使用清洁手套。10.5置入吸引(吸痰)管过程中应不带负压。10.6置入过程中感觉有阻力或刺激咳嗽时,应将吸引(吸痰)管退出

1~2cm,然后轻柔旋转提吸。10.7从置入到退出吸引(吸痰)管,宜在15s内。10.8应先进行口咽部和(或)鼻咽部吸引,再进行气道内吸引。10.9更换吸引部位时,应更换吸引(吸痰)管。10.10密闭式吸引(吸痰)管更换频率参照产品说明书,出现可见污染或套囊破损时应立即更换。10.11

吸引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律和血压。如发现病人出现气道痉挛、紫绀、生命体征变化等,立即停止吸痰,配合医生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缓解后再吸痰。10.12

吸引后应评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音和机械通气波形,记录吸引物的颜色、性状和量。如病人痰液黏稠,不易吸引可加强气道湿化,进行气道温湿化,Y型管温度应在

34℃~41℃之间、相对湿度

100%协助病人变换体位,鼓励咳痰,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