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和平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和平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和平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和平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和平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3小题,1-2题每小题2分,第3题3分,共7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想象并非______,而是要服从生活逻辑。《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生活逻辑的,但是作者写格里高尔“靠着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虽然“六月飞雪”“魂化促织"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是沉冤得雪、大团圆却符合人们心底的期待。虽然《雷雨》中所有冲突和矛盾在一天集中爆发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强烈的表现形式更能突出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意蕴。这些______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所以,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______和反映,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也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______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凌空蹈虚匪夷所思描写关照B.高屋建瓴天马行空摹写观照

C.高屋建瓴匪夷所思描写关照D.凌空蹈虚天马行空摹写观照

2.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形记》卡夫卡奥地利现代派小说《诉讼》《城堡》

B“六月飞雪"关汉卿元代杂剧与白朴、马致远、汤显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C“魂化促织"蒲松龄清代文言短篇小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D《雷雨》曹禺现代话剧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A.AB.BC.CD.D

3.请根据越剧《红楼梦》中唱词,仿照示例写出演员扮演的角色及唱词对应的情节。

示例:

【唱词】盼姐姐盼的我苦难诉,盼不开啊宫门锁,盼了七年才回家……(贾宝玉,元妃省亲)

【唱词1】似一支寒梅独自放,今日接来娇花倚松栽,从今后,在白头外婆怀里藏……()

【唱词2】老爷,你就看在我们夫妻的份上;我年已半百只有这一个孽障……()

【唱词3】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

二、(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

(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细探》)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偷梁换柱"这一成语在现今的使用中多含有贬义的色彩,但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它是指一种修缮加固的科学方法,完全没有贬义。

B.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展示了几种不同位置、不同尺寸柱,这些柱子中,立于地面的立柱比较容易发生糟朽残损的情况。

C.结合图文可以发现,屋顶的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再由梁传递给其下的短柱,依次向下传递,最终由底部的立柱传至地面。

D.“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包括托梁、抽柱、换柱等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梁一直会得到很好的支撑,从而始终能够保持水平稳定状态。

5.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

工程实例: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2004年,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查时,发现有一根立柱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出现了严重糟朽,于是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方法对该立柱进行加固。具体过程如下:先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_________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再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用_________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最后再把_________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6.清代的古籍中有另一种“偷梁换柱”的记载:当某根立柱损坏需要更换时,为节省工料,工匠只是在原柱旁边设一根新柱,再撤去原柱。为什么第5题“工程实例"中,太和殿修缮没有采用这种更简便的加固方式呢?请简要分析。

三、(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堕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选文二】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聚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路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牧:养

B.上哂之曰哂:讥笑

C.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乖:背离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谈论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夫晋,何厌之有

B.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无伤也,乃仁术也

D.是知君者表也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玄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选文二中唐太宗对待封德彝、张玄素、裴矩的态度,与选文一中魏征提出的“十思”中的“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建议是一致的。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2)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3)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12.选文二末段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阐释的是什么道理?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第Ⅱ卷

四、(19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___登岳阳楼

李白_________【唐】杜甫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此诗作于李白遇敬,南游洞庭时。

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录》中有这样的评价“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你同意唐庚的观点吗?你更喜欢哪首诗?试从意象、情感、炼字、风格等方面阐释理由。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扣舷独啸,_________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2)_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3)__________,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4)在《侍坐》中,曾皙的理想与其他三人不同;他希望暮春时节,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却仍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赵国多次击退秦国却自毁长城,作者感叹道“__________”。

(6)仁而爱人始终是守天下的关键,正如杜牧《阿房宫赋》指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秦国就不会迅速灭亡。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有的喷云吞雾,有的仅露蜂爪,有的蟠屈不伸。他镇天价在屋里盘旋,赏鉴着龙的图像:或卧在床上,幻想着龙的神奇夭矫,于是叹息着祷告似的说:

——假使我能够看见一个活的天龙啊!那便只是一次也好!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它把头伸在窗子里,把尾巴放在他居室的外间。于是满院子烟雾氤氲,屋顶上闪电鸣雷。龙的角,龙的须,龙的眼睛和蜂甲,龙的每一部分,都闪着火光,喷着烟雾;而且每一刹那间,龙都在变化着,大了又小下去,小了又大起来。身体的活动是大江一般的浪滚涛翻。然而它又是善意的,友谊的,仿佛一个伶人或演技者,把全身的本事和解数,都施展出来,让看客们赏鉴。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来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

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到,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子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吗?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装着鸟儿或手牵着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先生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就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就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经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抢白(qiǎng)奇癖(pì)B.蟠屈(pán)氤氲(yīnyūn)

C.友谊(yí)解数(xiè)D.盥漱(guàn)怃然(wú)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公虽以“仲尼”尊称孔子,但言语中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礼敬尊崇。

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表达了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本文所刻画的子路的形象与《侍坐》篇中的基本一致,都是做事轻率且缺少礼节。

D.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17.文中三次出现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你觉得孔子看到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8.小说以“自白”的方式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1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的理解。《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也有这样的人物和情绪,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六、(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17岁的中专生姜萍一举成为爆红网络的“天才少女”,她以全球排名第十二名的成绩,闯入2024阿里巴巴数学竞赛决赛。进入决赛的前20名选手中,除了姜萍,其他人均来自北大、清华、麻省理工、剑桥等知名高校。姜萍因为喜欢服装设计,初中毕业后选择就读中专,但也并未放弃喜欢的数学,她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甚至外语版的《偏微分方程》。数学老师王闰秋是姜萍的领路人,他发现了姜萍的数学特长,不仅给她提供了自学材料,还鼓励她报名全球竞赛。王老师这次也参加了比赛,排名是第125名。

请结合你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3小题,1-2题每小题2分,第3题3分,共7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想象并非______,而是要服从生活逻辑。《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生活逻辑的,但是作者写格里高尔“靠着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虽然“六月飞雪”“魂化促织"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是沉冤得雪、大团圆却符合人们心底的期待。虽然《雷雨》中所有冲突和矛盾在一天集中爆发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强烈的表现形式更能突出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意蕴。这些______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所以,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______和反映,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也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______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凌空蹈虚匪夷所思描写关照B.高屋建瓴天马行空摹写观照

C.高屋建瓴匪夷所思描写关照D.凌空蹈虚天马行空摹写观照

2.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形记》卡夫卡奥地利现代派小说《诉讼》《城堡》

B“六月飞雪"关汉卿元代杂剧与白朴、马致远、汤显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C“魂化促织"蒲松龄清代文言短篇小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D《雷雨》曹禺现代话剧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A.AB.BC.CD.D

【答案】1.D2.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凌空蹈虚”,做出一些虚无飘渺,没有根据的事情,也可以指致力于空想,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当。也可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第一处,本处是说文学想象要符合逻辑,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可用“凌空蹈虚”。

“天马行空”,比喻思想行为无拘无束。亦形容文笔超逸流畅。“匪夷所思”,考虑问题的方法、言语、行动违反常规,使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第二处,本处是说这些想象看起来是无拘无束的,可用“天马行空"。

“摹写”,指依样描写。“描写”,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第三处,本处是说文学的真实性并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描摹,可用“摹写”。

“观照”,显示,反映。“关照”,关心照顾。第四处,本处是说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也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体现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可用“观照”。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

B.“汤显祖"错误。“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故选B。

3.请根据越剧《红楼梦》中的唱词,仿照示例写出演员扮演的角色及唱词对应的情节。

示例:

【唱词】盼姐姐盼的我苦难诉,盼不开啊宫门锁,盼了七年才回家……(贾宝玉,元妃省亲)

【唱词1】似一支寒梅独自放,今日接来娇花倚松栽,从今后,白头外婆怀里藏……()

【唱词2】老爷,你就看在我们夫妻的份上;我年已半百只有这一个孽障……()

【唱词3】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

【答案】①.贾母,林黛玉进贾府;②.王夫人,宝玉挨打;③.晴雯,晴雯撕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

①“似一支寒梅独自放"指的是林黛玉孤身一人,没有兄弟姐妹依傍。“今日接来娇花倚松栽”是指林黛玉被接入贾府。“从今后,在白头外婆怀里藏"指的是贾母对林黛玉的怜惜。所以。本处的台词是贾母所唱,对应情节是林黛玉进贾府。

②“我年已半百只有这一个孽障”可知,说话之人为王夫人,因为贾政和王夫人生有贾珠和贾宝玉两个儿子,而贾珠已去世,所以“只有一个孽障"指的是贾宝玉。这是王夫人因为宝玉挨打的事在向贾政求情。所以对应的情节为宝玉挨打。

③“连扇子还跌折了”指的是早间晴雯把扇子失了手跌在地,将股子跌折。晚上宝玉拿果子给晴雯吃,晴雯笑着说了这些话。所以本处台词是晴雯所唱,对应情节为晴雯撕扇。

二、(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

(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细探》)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偷梁换柱”这一成语在现今的使用中多含有贬义的色彩,但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它是指一种修缮加固的科学方法,完全没有贬义。

B.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展示了几种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柱,这些柱子中,立于地面的立柱比较容易发生糟朽残损的情况。

C.结合图文可以发现,屋顶的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再由梁传递给其下的短柱,依次向下传递,最终由底部的立柱传至地面。

D.“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包括托梁、抽柱、换柱等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梁一直会得到很好的支撑,从而始终能够保持水平稳定状态。

5.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

工程实例: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2004年,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查时,发现有一根立柱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出现了严重糟朽,于是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方法对该立柱进行加固。具体过程如下:先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_________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再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用_________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最后再把_________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6.清代的古籍中有另一种“偷梁换柱"的记载:当某根立柱损坏需要更换时,为节省工料,工匠只是在原柱旁边设一根新柱,再撤去原柱。为什么第5题“工程实例”中,太和殿修缮没有采用这种更简便的加固方式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4.C5.①.原柱②.新柱③.“假柱"

6.①新柱如果没有原位替换原柱,可能会改变建筑原结构的受力和传力方式,影响整体的稳定性;

②太和殿是中国最大的木构大殿,建造之初工匠们应该经过了精心的测量,原位替换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③太和殿的修缮加固追求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节省工料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和理解图表的能力。

C.“屋顶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错误,原文第二段“梁为水平放置"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示意图中线条指示的横着的木料是“梁”,它承担屋顶的全部重量。选项受力、传力分析不对。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试题以故宫太和殿的修缮工程实例为题面,要求学生在理解“偷梁换柱”全过程,尤其是原柱、“假柱"、新柱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补写空缺内容。

题干中“具体过程如下”可对应材料第三段的“其基本做法为……"。

第①处,“被安装在……附近”,对应材料的“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或第四段“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附近"与“旁边”意思相近,故填“原柱"。

第②处,“以便用……代替”,对应“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或第四段“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假柱"只是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真正用于替换的应该是“新柱”,故填“新柱"。

第③处,“最后再把……拆除”,对应“最后将‘假柱’移去”,“假柱”的引号不能删除,因为表示特定称谓,故填“‘假柱’"。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判断推理能力。

题干中的方法“更简便”,但是由材料和上一题的信息可知: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

首先,从受力分析角度看,原文第四段从三个角度“从梁的角度而言……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从柱的角度而言……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进行受力、传力分析,得出:原位替换可以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其次,从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追求看,上一题的材料中指出“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大殿设计、建造之初,必定组织大量能工巧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测量等工作,原位替换更符合整体设计,因而是最佳修缮方案。

最后,从修缮原则、文物保护角度看,“修旧如故”,不追求节省工料,而应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有的历史形态和特征,以尊重和保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上一题的材料中,在修缮时将“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

该题不要求学生作答面面俱到,只要回答出两点即可。如果有其他的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三、(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堕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选文二】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聚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路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牧:养

B.上哂之曰哂:讥笑

C.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乖:背离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谈论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夫晋,何厌之有

B.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是知君者表也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玄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选文二中唐太宗对待封德彝、张玄素、裴矩的态度,与选文一中魏征提出的“十思"中的“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建议是一致的。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2)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3)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12.选文二末段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阐释的是什么道理?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7.D8.A

9.B10.B

11.(1)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2)唐太宗担心官吏大多受贿,秘密地派身边的侍从向官吏行贿,来试验官吏是否受贿。

(3)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不看我脸色行事,假如每件事都能这样,何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

12.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王是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所以君主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

②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道”,通“导”,引导;句意:用道德加以诱导。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他;/助词,提宾标志”。句意: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谁敢违抗他。/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B.均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句意: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

C.均为“表示判断,是”;句意: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

D.均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的语气";句意: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上皇欲强宗室”的目的是“镇天下”,中间用“以”来连接,所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下"后断开,排除AD;

“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皆为王"的主语,所以应在主语后面断开,即在“子”后面断开,排除C。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原文只是说“安用重法邪”,用不着重法,并没有说严刑达不到目的。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诚”,如果;“作”,兴建土木工程;“安”,使……安定。

(2)“赇”,收受贿赂;“左右”,身边的人。

(3)“傥”,如果;“然”,这样;“何忧”,宾语前置,担心什么。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本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所以君主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

司马光通过这句话对贞观年间君臣关系作出评价,并且说到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所以司马光说这句话的目的首先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同时也劝谏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

参考译文:

【选文一】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要像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选文二】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他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第Ⅱ卷

四、(19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___登岳阳楼

李白_________【唐】杜甫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此诗作于李白遇敬,南游洞庭时。

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录》中有这样评价“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你同意唐庚的观点吗?你更喜欢哪首诗?试从意象、情感、炼字、风格等方面阐释理由。

【答案】李诗:首联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写登上岳阳楼俯瞰,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颔联是诗眼。“引”“衔"二字,抒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

颈联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

尾联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羽化登仙之感。诗中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自然浑成。全诗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和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形,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后的喜悦之情。

杜诗: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坼”“浮"富有动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将大地切割开,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极写水面的宽阔和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颈联写自己孤舟飘泊,老弱多病。尾联写诗人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心忧国事,老泪纵横。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整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情感、语言以及风格的把握能力。

李诗:

首联写到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写出了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其中“尽”是全、都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登上岳阳楼俯瞰,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同时,“尽"也引出了“川迥洞庭开”一句,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颔联写到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引"衔”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所以颔联是本诗的诗眼。

颈联写到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本句中“连下榻"接行杯”是说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

尾联写到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羽化登仙之感。

本诗写到作者和夏十二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作者写到登上岳阳楼看尽周围的景色,虽然没有从正面描写岳阳楼之高,但是却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自然浑成。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和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形,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后的喜悦之情。

杜诗:

诗歌前两联写到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这两联将叙事和写景结合起来,用凝练的语言写出登上岳阳楼所见到的景象。“坼"浮”两字富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仿佛整个苍穹是被湖水托住的一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所以前两联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颈联写到亲朋好友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孤舟”,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尾联写到北方边境的战争仍未止息,靠着窗户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所以,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整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扣舷独啸,_________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2)_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3)__________,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4)在《侍坐》中,曾皙的理想与其他三人不同;他希望暮春时节,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却仍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赵国多次击退秦国却自毁长城,作者感叹道“__________"。

(6)仁而爱人始终是守天下的关键,正如杜牧《阿房宫赋》指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秦国就不会迅速灭亡。

【答案】①.不知今夕何夕②.良辰美景奈何天③.六朝旧事随流水④.浴乎沂⑤.风乎舞雩⑥.咏而归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⑧.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⑨.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⑩.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辰"沂”“雩"嬴”。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有的喷云吞雾,有的仅露蜂爪,有的蟠屈不伸。他镇天价在屋里盘旋,赏鉴着龙的图像:或卧在床上,幻想着龙的神奇夭矫,于是叹息着祷告似的说:

——假使我能够看见一个活的天龙啊!那便只是一次也好!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它把头伸在窗子里,把尾巴放在他居室的外间。于是满院子烟雾氤氲,屋顶上闪电鸣雷。龙的角,龙的须,龙的眼睛和蜂甲,龙的每一部分,都闪着火光,喷着烟雾;而且每一刹那间,龙都在变化着,大了又小下去,小了又大起来。身体的活动是大江一般的浪滚涛翻。然而它又是善意的,友谊的,仿佛一个伶人或演技者,把全身的本事和解数,都施展出来,让看客们赏鉴。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来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

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到,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子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吗?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装着鸟儿或手牵着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先生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就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就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经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抢白(qiǎng)奇癖(pì)B.蟠屈(pán)氤氲(yīnyūn)

C.友谊(yí)解数(xiè)D.盥漱(guàn)怃然(wú)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公虽以“仲尼"尊称孔子,但言语中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礼敬尊崇。

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表达了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本文所刻画的子路的形象与《侍坐》篇中的基本一致,都是做事轻率且缺少礼节。

D.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17.文中三次出现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你觉得孔子看到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8.小说以“自白"的方式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1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的理解。《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也有这样的人物和情绪,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答案】15.B16.C

17.孔子看到的是自己对未来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愿景:①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自己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

18.①以孔子的内心独白(心理描写)呈现孔子的内心世界,更真实地写出孔子从伤感楚国之游的失败到决心重新选择人生方向的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自我剖析精神和伟大人格,突出小说主题。

②以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叙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乐观坚韧、宽容睿智的形象。

③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抒情性,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

19.这是孔子教导弟子们的话,其中“人世的真实"主要指仁道不行于世、孔子师徒不被世人理解的现实,“恐怖”主要指孔子师徒面对这些现实而产生的失落、痛苦、愤懑等心态。这是对孔子师徒周游列国、推行仁道十几年生活的总结,也颇具普遍性、哲理性。如《祝福》中,“我"就是发现了辛亥革命并没有打破封建礼教的桎梏这一“人世的真实”,才产生了悲哀、彷徨的情绪;《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我"就是发现了埋葬别里科夫并不能改变沙皇俄国的禁锢之风这一“人世的真实”,才产生了深深的“恐怖"之情。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它,所以也就更凸显出孔子的伟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癖”读音错误,应是(pǐ)。

B.正确。

C.“谊"读音错误,应是(yì)。

D.“怃”读音错误,应是(wǔ)。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文所刻画的子路的形象与《侍坐》篇中的基本一致"分析错误,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子路比较执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小说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其中第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孔子所看见的“东西”并没有改变。依据第一次的前文“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吗?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孔子想到这里,他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