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35_第1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35_第2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35_第3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35_第4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3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隐喻和文化符码,网络流行语以标新立异的语言风格,通过拼接、戏仿、嘲讽等方式,或针砭时弊,或宣泄情感;或寻求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虽形式上有些“离经叛道”,但却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民意。通过考察近十五年来《咬文嚼字》、“汉语盘点”等媒体发布的年度网络流行语,我们梳理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一、从政治性嘲讽到自我解嘲

2008——2011年,网络流行语被视为个体与政治社会相关联的纽带,内容多与网络问政、政府社会公信力、民生问题紧密相关。在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网络流行语往往充当了“弱者的武器"和“舆论监督”的角色,如“喝开水"躲猫猫”等,均折射出公众的社会不满情绪,并最终沉淀为一种政治文化符码和集体记忆。从2012年起,这种带有社会批判色彩的抗争类网络流行语逐渐弱化,转为比较个性化的生活解压和自我解嘲类型,旨在以一种更为温婉的方式表达公众的情感诉求。如2014年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先定个小目标”等,虽然仍与贫富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有关,但不同于过往“强弱"话语明显对峙的局面,而是更偏向于自我调侃和情感调节,娱乐化色彩更为浓厚。网络流行语可以让人们宣泄压力,释放不良情绪,调适心情,寻找情感共鸣和认同。

二、①

如上,早期网络流行语与热点事件的关联度较高,是公众共同参与的产物,体现了开放性特点。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网络亚文化圈层化传播属性逐渐增强,流行语成为青年群体构建圈层文化、实现身份自我认同的重要工具。“趣味相投”的青少年组成各类网络社群,网络流行语成为他们的社会“纹身”,更是他们的社交“铠甲”。以共同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为基础形成的趣缘群体在圈层内部通过对符码的重新编写和延伸,制造一些群体专属的话语符号,通过神秘的交流方式和多元化表达,营造出“窃窃私语"的小众群体圈群表意空间。例如饭圈的“走花路”“C位出道”,动漫族的“××酱”“傲娇”,游戏圈的“落地成盒”“三连跪"等等,以“非我族类”的强烈文化边界开展“圈地自萌"的部落化活动,在增强圈子内部封闭性、排他性的同时,强化成员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②

近年来,在舆论的过度解读和群体狂欢下,网络流行语中性别的污名化、对立化也日益凸显,但在圈层对抗与解构的同时,官方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逐渐变强。由国家方针政策、重要会议讲话、行业市场变化而衍生的词汇逐渐融入网络语言中,将政策意图和治国理念以一种亲民的方式传达给公众,增强政治话语的亲民性和代入感,体现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和国民精神。从2013年起,“中国梦”“顶层设计"打虎拍蝇”“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命运共同体"以及疫情期间创造的“有温度”“逆行者"等网络流行语,均带有鲜明的主旋律印记。主流话语对网络流行语的吸纳力也在不断增强。如2010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后,2011年“给力"神马”“浮云"等网络流行语悉数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201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入驻快手平台并用流行语“老铁”与受众交流,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主流媒体吸纳来自网友对武汉的爱称“热干面”,通过与民间话语的积极互动。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对宏大事件的意义书写和话语建构。这种话语态度的转变和文化结构的调整,既显示了政府和主流媒体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也说明公共政策领域的“守正创新”一直处于进行时状态。

四、③

在网络流行语的流变过程中,议题的关联性日益凸显。看似天马行空的无序表达,实则直指生活中的痛点。通过对近十五年网络流行语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多个关键词源于同一社会诱因,呈现序列化、关联化态势。如伴随着社会的内卷化,产生了因“卷"而生的系列流行语,如“感觉身体被掏空”“人间不值得"佛系”“躺平"等等,折射出公众对现实的无力感和无助感,旨在借助流行语进行自我解嘲、情绪宣泄和抱团取暖。如涉及青年消费情况的“月光族”“啃老族"抠抠族”;又如,由敏感词“房"组成了耐人寻味的“房氏家族”,如“房叔"房婶”“房哥"房嫂”。此“房”,已成为巨额财富的载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对中下层民众“房奴”“蚁族"井盖族”的戏称。可见,单个流行语或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如果是多个相关流行语不断叠加,甚至构成了因果关系,形成了词语谱系,那必定折射了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心态。

(摘编自郭小安、段竺辰《“荒诞中的理性":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嬗变及社会心态表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流行语的形式虽然有些背离传统,但可以反映出深层次的社会民意,研究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喝开水”“躲猫猫"等流行语体现了个体与政治社会的关联,以一种更温婉的方式表达了公众的情感诉求。

C.国家方针政策、重要会议讲话等衍生词汇逐渐融入网络语言,可见官方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渗透力之强。

D.文章语言生动,如“社会‘纹身’”“社交‘铠甲’"的比喻简洁形象地写出网络流行语对青年群体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交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亚文化圈层化传播属性增强,而青年趣缘群体则借助流行语打破圈层之间的壁垒。

B.主流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吸纳网络流行语,学校教育也必然会将研究学习网络流行语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C.相较于偶然出现的单个网络流行语,因不断叠加而构成因果关系的流行语词语谱系更能反映出社会政治心态。

D.民众既可以借助网络流行语表达对各种社会现象情绪态度,又能够借以宣泄压力,调适心情,寻找情感共鸣。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出网络流行语第三点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是()

A.网络流行语“钓鱼执法”,是指“违反法律精神,执法人员引诱其从事违法活动"的取证行为。

B.东京奥运会期间,新华社以“yyds谐音就杨杨得胜”,报道杨倩、杨皓然为中国队夺得第九金。

C.基于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而衍生出的“激素鸡"地沟油”“染色馒头"皮鞋胶囊”等流行语。

D.“妈宝男"指心智不成熟,过分依赖母亲的男性,而“扶弟魔”指受家庭影响,对弟弟无原则付出的女性。

4.请仿照小标题一,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网络流行语发展的其他三个趋势和特点。

5.数字化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B2.D

3.B4.①从众声喧哗(公众参与)到圈层传播;②从对抗解构到吸纳交融;③从单一化、碎片化到关联化、序列化。

5.①主流媒体应理性全面地看待网络流行语;②主流媒体应将主流话语融入网络流行语;③主流媒体应主动吸纳合适的网络流行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以一种更温婉的方式表达了公众的情感诉求"张冠李戴。“喝开水”“躲猫猫"体现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不满情绪,属于带有社会批判色彩的抗争类流行语,2012年之后网络流行语转为生活解压和自我解嘲类后,才是以一种更为温婉的方式表达公众的情感诉求。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而青年趣缘群体则借助流行语打破圈层之间壁垒”错误,文化圈层具有封闭性、排他性,趣缘群体借相关的流行语强化成员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而非打破圈层壁垒。

B.“学校教育也必然会将研究学习网络流行语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于文无据。原文“但在圈层对抗与解构的同时,官方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逐渐变强”其中没有涉及学校是否吸纳网络流行语的论述。

C.“构成因果关系的流行语词语谱系"曲解文意,单个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或许”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断叠加”与“形成因果关系"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发展趋势和特点“三”是与主流话语的交融。

A.反映出个体与政治社会的关联,表达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

B.表现了主流话语对网络流行语吸纳力的增强,符合题干要求。

C.反映出网络流行语的序列化、关联化态势。

D.可见网络流行语的相伴而生,互不相让,呈现圈层对抗与解构。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早期网络流行语与热点事件的关联度较高,是公众共同参与的产物,体现了开放性特点。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网络亚文化圈层化传播属性逐渐增强,流行语成为青年群体构建圈层文化、实现身份自我认同的重要工具"以共同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为基础形成的趣缘群体在圈层内部通过对符码的重新编写和延伸,制造一些群体专属的话语符号”可知,①总结为“从众声喧哗到圈层传播"或“从公众参与到圈层传播”;

由原文“但在圈层对抗与解构的同时,官方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逐渐变强"主流话语对网络流行语的吸纳力也在不断增强”可知,②总结为“从对抗解构到吸纳交融";

由原文“看似天马行空的无序表达,实则直指生活中的痛点”“在网络流行语的流变过程中,议题的关联性日益凸显"我们发现多个关键词源于同一社会诱因,呈现序列化、关联化态势”“单个流行语或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如果是多个相关流行语不断叠加,甚至构成了因果关系,形成了词语谱系"可知,③总结为“从单一化、碎片化到关联化、序列化”。

小标题须保持结构相同,“从……到……”,意思对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在舆论的过度解读和群体狂欢下,网络流行语中性别的污名化、对立化也日益凸显,但在圈层对抗与解构的同时,官方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逐渐变强”“既显示了政府和主流媒体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也说明公共政策领域的‘守正创新’一直处于进行时状态"可知,主流媒体应理性全面地看待网络流行语;

由原文“由国家方针政策、重要会议讲话、行业市场变化而衍生的词汇逐渐融入网络语言中,将政策意图和治国理念以一种亲民的方式传达给公众,增强政治话语的亲民性和代入感,体现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和国民精神”可知,主流媒体应将主流话语融入网络流行语;

由原文“主流话语对网络流行语的吸纳力也在不断增强"《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后,2011年‘给力’‘神马’‘浮云’等网络流行语悉数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可知,主流媒体应主动吸纳合适的网络流行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的故事

冯杰

像在空中撩一条绳子,每一个人都有一道自己的人生抛物线。

譬如,跨世纪前后十年里,我一直处于人生低谷,处处碰壁,照我老师说是“自开张以来就不曾发市儿"。我一直是一介寒酸书生,又穷又酸,行状萎缩,目光迷瞪,年年要抠算着一枚硬币过日子。想靠写诗养家糊口,天下诗人皆要瘦一圈。

我累计获过《联合报》新诗奖三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是三次,最后也没生万物。这例子放到中国文坛不算事儿,放在我们村里就显得少有了。此例属于个案,能称“村中名士”,足可入《滑州新志》文化篇。

一天翻开新版新志一览,竟不入吾。30个企业家出款,一一上榜。我功利心强,热爱虚荣,心有挂碍,颇为不满。

我老师认为脸上无光。有辱师门。

我师从诗人胡超白,多年来我敬佩他的一个原因不是比、赋、兴的运用,而主要是他有一个不曾示人的秘事。

早年他和李贺的故事。他们捏过手语,双方似有密授。

那一年,胡超白正在村头锄地,玉米棵子高过脖子,长得有气无力。看到乡路上走来一位骑驴的青年人,二十啷当岁,驴子后面驮一方小书匣,驴脖子上挂有一个小布袋子。驴蹄蹬起来零乱的烟尘,惊飞几只蚂蚱。

他远远就说:我是李贺。

胡超白止住锄头,觉得这年轻人冒昧,事情有点荒诞。李贺不是唐朝的诗人吗?唐朝人能来到新中国?你个浪荡汉,也配称诗人李贺?

你不信?青年人就拿出一笺素纸,上面有句子——“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胡超白也是诗人,就是不信。玩这种又穷又酸的东西谁不会?村里的几位穷书生都会。

叫李贺的青年人把驴拴在树上,紧接着又拿出来一句诗:“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我村有个风俗,端午节前,要用三色布给大牲口缝一个防毒香草布袋。端午早过了。

胡诗人说:那谁,你的驴先不要啃了树皮,不要啃了玉米苗。你出手挺快的,小伙子,这一句倒是可以推敲推敲。

李贺说:玉米是啥庄稼?大唐时没有玉米这个称呼。

这常识胡诗人不知道了。他只知道锄地这活需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止,一歇就不想继续弯腰锄地,就是开文学研讨会也不行。胡超白说:你要没事就到前村去看看吧,那里也有几位闲淡诗人,他们光写诗,不锄地。

李贺说:你不是闲时也写诗吗?去年不是还因推敲句子太投入掉到藕坑里?

这事他竟然也知道?说得胡诗人心里一惊。丢人事咋能传到唐朝?心里便有点不快。

李贺拿出诗句“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呈示。

胡诗人说,你别说,开始有点小意思了。

李贺那驴子是一匹叫驴,拴在树上,驴也不寂寞,它张望四周,看到村头有一匹母驴走来,就叫了一声,先试探一下情商。李贺在驴鸣声中紧着又拿出来一句“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李贺从驴脖子取下一个袋子,说,你看看,我这里面装了满满一布袋的惊人的意象。

他从诗布袋里继续拿诗,这一句是“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学问纵深发展,都弄到这份上了,我村的胡诗人才相信:眼前这后生可真的是李贺。

这天早上的事在多年后都让胡超白记忆犹新,他一直对村口锄地时发生的这一件事有点迷惘,唐朝的李贺,你不在洛阳城呕心沥血,跑到这里干啥?写诗能当饭吃?

李贺这时已解开缰绳,上驴,在胯下猛击一掌,便骑驴走了,诗人个子瘦小,诗人和诗句都消失在村前那片枣树林外。

胡超白地也不锄了,他只听到玉米棵子滋滋在长,满脑子都是玉米棵子滋滋的声音。他坐在田埂开始掐指推算。斗笠像雨后的一棵蘑菇,李贺这家伙会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他去过豫西,至今还有亲戚,一个未出五服的表姑在1942年逃荒落户在三门峡。他知道,李贺家在豫西宜阳,从北中原滑县到豫西宜阳,二百八十公里,骑自行车要四天,坐马车五天,坐驴车六天,坐汽车得在洛阳途中转一下车,当一下二手旅客,车费二十五元,即使来回速度再快,时间上起码也得两天。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比喻开篇,将人生的轨迹比作“抛物线”,旨在与下文“我"的经历相照应。

B.“我”并非因为比、赋、兴的运用而敬佩胡超白,可见“我"并不看重诗歌的艺术技巧。

C.出资的企业家被录入《滑州新志》文化篇,“我”却未列其中,此处颇具现实讽刺意味。

D.最后一段详细介绍了相关地点和路程,回答了前一段胡超白心里的问题,并不多余。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我"的经历叙述引出胡超白遇李贺之事,给这个离奇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真实感。

B.作者将历史上记载的李贺写诗的轶事融入虚构的故事之中,颇有些“故事新编”的意味。

C.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如乡村诗人胡超白言语通俗,而唐代诗人李贺则谈吐典雅。

D.小说通过对玉米、驴子等意象的描写,表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色,具有乡土小说的风味。

8.在与李贺的交流过程中,胡超白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有评论说,冯杰的小说“幽默,智慧,有诗性的叙事语言”,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6.C7.C

8.①不信且不屑。来人说自己是李贺,胡超白只觉对方冒昧荒唐。

②吃惊且不快。自己的丑事被李贺知晓,感到意外,心里不快。

③惊异又欣喜。李贺不断展示出自己的诗句,胡超白感到惊叹。

④相信兼迷惘。胡超白相信来人确是李贺,心里仍有很多疑惑。

9.①情节滑稽,语言诙谐。现代主人公与古代诗人相遇的荒诞情节,“天下诗人皆要瘦一圈”“因推敲句子太投入掉到藕坑里"等语句,都显出幽默的特点。

②内容富有智慧,给人启迪。面对人生的抛物线,李贺以他的勤勉、坚定,不断磨砺诗艺,启发胡超白认识到要坚守不弃理想、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

③叙事语言富有诗性。叙述中多处穿插李贺的诗句,遣词造句上文白间杂,善用多种修辞,关注人物的精神情感世界,呈现出诗性特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旨在与下文‘我’的经历相照应”错,照应“我"的经历只是这一比喻的一个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全部意图所在。

B.“可见‘我’并不看重诗歌的艺术技巧”错,写“我"并非因为比、赋、兴的运用而敬佩胡超白,只是通过比较,突出“我”敬佩胡超白主要在于他有一个“秘事”,而不能说明“我”不看重诗歌的艺术技巧。

D.“回答了前一段胡超白心里的问题"错,结尾一段介绍了胡超白所在的村子和李贺的家所在的豫西宜阳,及两地的距离,并未回答前一段胡超白心里的“李贺这家伙会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一问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而唐代诗人李贺则谈吐典雅"错,结合“你看看,我这里面装了满满一布袋的惊人的意象”等语言可知文中李贺的语言并非典雅,而是同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我是李贺"觉得这年轻人冒昧,事情有点荒诞。李贺不是唐朝的诗人吗?唐朝人能来到新中国?你个浪荡汉,也配称诗人李贺”,面对来人说自己是李贺,胡超白只觉对方冒昧荒唐,不信且不屑。

②“李贺说:你不是闲时也写诗吗?去年不是还因推敲句子太投入掉到藕坑里"这事他竟然也知道?说得胡诗人心里一惊。丢人事咋能传到唐朝?心里便有点不快”,胡超白的丑事被李贺知晓,感到惊讶,心里不快。

③“李贺拿出诗句‘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呈示"又拿出来一句‘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继续拿诗,这一句是‘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学问纵深发展,都弄到这份上了,我村的胡诗人才相信:眼前这后生可真的是李贺”,随着李贺不断展示出自己的诗句,胡超白感到惊异、欣喜。

④最后“他一直对村口锄地时发生的这一件事有点迷惘,唐朝的李贺,你不在洛阳城呕心沥血,跑到这里干啥”,胡超白相信来人确是李贺,心里仍有很多疑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关于“幽默”。主要体现在本文的情节新奇而滑稽,语言诙谐而生动。小说主要讲述了“我"的老师现代诗人胡超白,“早年他和李贺的故事”,李贺是唐代诗人,却“穿越"到现代,和胡诗人相遇,情节颇为离奇,甚至“事情有点荒诞”;语言上,“天下诗人皆要瘦一圈"驴蹄蹬起来零乱的烟尘,惊飞几只蚂蚱”“玉米是啥庄稼?大唐时没有玉米这个称呼。这常识胡诗人不知道了"因推敲句子太投入掉到藕坑里”等语句,幽默的同时又不失生动和深刻。

②关于“智慧"。主要体现在小说内容富有智慧,予人深思与启迪。开头即提纲挈领地用“每一个人都有一道自己的人生抛物线”这一比喻指出,各自的人生有着独特的抛物线,主体部分则“请"唐代诗人李贺“穿越”到现代,和现代的胡诗人一步步深入地交流,看似是不断地展示李贺的诗句,实则是借这些诗句不断展露出他的勤勉、坚定,不断磨砺,启发胡诗人,也启发读者,要坚守自己的“抛物线”,并执着地追求。

③关于“叙事语言富有诗性”。李贺和胡诗人交流的过程中,直接引用李贺的诗句,典雅而深邃,主体内容的叙事语言,善用多种修辞,文白间杂,如“一介寒酸书生,又穷又酸,行状萎缩,目光迷瞪"我功利心强,热爱虚荣,心有挂碍,颇为不满”“他们捏过手语,双方似有密授”,诗化特色突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

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也,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于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君使矣,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

(节选自《晏子春秋·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

材料二: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三: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A民苦B其政C而世非D其行E故身死乎F胡宫G而不举H虫出I而不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首领,霸主,与《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长”词义不同。

B.进,超过,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进”词义不同。

C.因,听从,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因之以饥馑"的“因”词义不同。

D.明哲,明智的人,与“明哲保身"的“明哲”用法大体相同,文中指唐太宗。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希望能世世代代保有齐国,晏子直言不讳地告诫他,以他现在的行为难以实现。

B.晏子将齐国历史上显赫的国君齐桓公前后的行为与结果进行对比,让景公引以为戒。

C.晏子表示自己已经年老,不能受齐景公的使唤,行为也不能改变,只能保持节操离世。

D.魏征认为,国君掌握帝王重权,处于天地间重要的地位,想要国家太平必须抓住根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14.三则材料都围绕“人君之道"展开,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CEH

11.B12.C

13.(1)世人崇敬他的德行,到远方征讨暴乱者,受此劳累的人也不怨恨。

(2)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

14.第一则,人君要能够行善到底,以长保国家。第二则,人君要能够积累德行、道义,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达天下太平。第三则,人君要能够广纳人才,以显明德行,无敌天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百姓痛恨他的统治,世人抨击他的行为,所以死在胡宫中而没有举丧,尸虫都爬出来了也无人收尸。

“民”作主语,“苦"作谓语,“其政”作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

“世"作主语,“非”作谓语,“其行"作宾语,故应在E处断开;

“身”作主语,“而"连词,表转折,连接“死乎胡宫”和“不举";“虫”作后一句的主语,故应在H处断开。

故应在CEH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长”词义是“长长的"。句意:能行善到底的为霸主。/原来是一座长长的桥躺在水波上,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

B.错误。都是“超过”句意:事业最兴盛的国君的行为也不能超过他。/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

C.正确。“因之以饥馑"的“因”词义是“接续"。句意:自身沉溺于女色侍从并且听从宦官竖刁的主意。/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D.正确。句意: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明于事理的人善于自保。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晏子表示自己……行为也不能改变”错误,由原文“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可知,“行为不能改变”的是齐景公。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高”,以……为高,崇敬;“暴”,暴乱者;“疾”,怨恨。

(2)“黔首”,抛弃;“却”,拒绝;“业”,使……成就霸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由原文“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可知,第一则,人君要能够行善到底,以长保国家。

由原文“人君……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可知,第二则,人君要能够积累德行、道义,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达天下太平。

由原文“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可知,第三则,人君要能够广纳人才,以显明德行,无敌天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景公在淄水边游览,与晏子悠闲地站着。景公喟然长叹道:“哎呀!假如国家能长久保存并传于子孙,岂不是很快乐吗?”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君王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当成的,百姓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归附的。如今您用政令搞乱国家、以行为抛弃百姓已经很久了,却想保存国家,不是太难了吗!我听说,能长久保有国家的人,是能够行善到底的人。各国诸侯并立,能行善到底的为霸主;列位士人共学,能学好到底的为老师。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当他正在任用贤人崇尚仁德的时候,要灭亡的国家依靠他得以保存,危乱的国家仰仗他得以安定,所以百姓喜欢他的政治,世人崇敬他的德行,到远方征讨暴乱者,受此劳累的人也不怨恨,他驱使海内各国诸侯让他们朝拜天子,诸侯们也毫无怨言。那时候,事业最兴盛的国君的行为也不能超过他。待到他最终衰败之时,放松了德行还加上享乐,自身沉溺于女色侍从并且听从宦官竖刁的主意,所以百姓苦于他的政治,世人非议他的行为,因此他身死胡宫而不得安葬,尸体的蛆虫爬出户外而不得收殓。那时候,就是暴君夏桀、商纣王的结局也不比他坏。《诗》上说:‘谁也不会没个好开头,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不能行善到底的,他的君位也不能至终。如今您对待百姓像仇敌,见了善行就像躲避炎热,乱了国政而危害贤人,肯定要违背民众之心,对百姓放纵私欲,而且对臣下实行暴虐杀,恐怕这最终要落到您自己身上。我已经年老了,不能在您身边等待使唤了,您的行为要是不能改正,那么我只能保持节操而离开人世了。"

材料二:

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材料三:

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就充足,国家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强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入秦国,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简学中诸生

苏辙

泮水①秋生藻荇凉,莫窗灯火乱萤光。

图书粗足惟须读,菽粟才供且自强。

羽龠暗催新节物,弦歌不废近诗章。

腐儒最喜南迁后,仍见西雍白鹭②行。

【注释】①泮水:古代学官前的水池,形状如半月。②西雍白鹭:《诗经·周颂·振鹭》有“振鹭于飞,于彼西雍"的诗句,言文王之时,辟雍学士皆洁白之人。西雍,西郊的水泽,辟雍宫所在地。辟雍,学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窗”句告诫学生不要打开窗子看萤火虫飞舞的景象。

B.“羽龠暗催"形象地写出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更迭的情景。

C.“仍见”句典中含景,富有画面感,使诗歌具有蕴藉之美。

D.本诗古朴典雅,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风大不相同。

16.这首诗中,诗人对学生有哪些期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A16.①期待学生体会学习之美。首联描绘美好的自然之景,暗含学习的愉悦心情,诗人希望学生们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这种愉悦和美好。

②期待学生勤奋好学。“图书粗足惟须读"一句,点明了只要书籍略微充足,就应该不断阅读学习。

③期待学生自强不息。“菽粟”句,尽管生活条件可能不富裕,但只要有粮食供应,就应该努力自强。

④期待学生全面发展。“弦歌"句,诗人希望学生能够在音乐、诗歌等才艺方面有所涉猎,全面发展。

⑤期待学生珍惜时光。“羽龠”句写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更迭,期待学生能够珍惜时光,发展自己。

⑥期待学生追求高洁品质。“仍见"句,描绘白鹭优雅行走的景象,诗人巧用典故,表达对学生追求高洁品质的期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告诫学生不要打开窗子看萤火虫飞舞的景象”错,“莫窗灯火乱萤光"意思是不要让窗内的灯火扰乱了外面的萤火虫的光。暗示夜晚灯火阑珊,唯有萤火虫点点,体现了诗人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态度。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起句“泮水秋生藻荇凉”以景入诗,描绘了泮池边秋季特有的景象,凉意与生机并存,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心情是愉悦的,希望学生能体会学习之美,感受这愉悦的美好。

②“图书粗足惟须读"意为书籍充足,只需要潜心阅读,表达诗人希望学生能拥有对读书的热爱,不断充实自我。

③“菽粟才供且自强”意为简单的食物足以维生,那么就可以安心学习了。希望学生能自强不息,踏实求学,不畏惧条件艰苦。

④“弦歌不废近诗章"意为弦歌未断,诗文也要朗诵,希望学生既要追求学术,也要追求音乐、诗歌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

⑤“羽龠暗催新节物”意为岁月流转,时光催人,诗人提醒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⑥“仍见西雍白鹭行"意为依然能看到西雍的白鹭翩然起舞,引用典故,用白鹭象征高洁的品行,希望学生也能去追求这种白鹭般高洁的品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出阿房宫里的走廊和屋檐的形状。

(2)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他总结历史经验,对治理国家的人提出了“_________”的建议。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描写了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典型的自然之景。

【答案】①.廊腰缦回②.檐牙高啄③.弊在赂秦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⑤.千里澄江似练⑥.翠峰如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缦,弊,赂,劫,澄,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汉字滋养下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中_____________,赓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_____________,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文明诞生的见证,对于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汉字不应缺席。汉字作为世界文明大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文字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为塑造和守护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连续性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③无论是用汉字所书写的的古典文献,还是汉字形义本身所彰显的理据背景,汉字的文化因素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每个人的精神血脉,构筑起坚实的文化根基。

汉字延续了数千年,总体上比较稳定,但并非没有变化,其演变是渐进式、改良性的。自甲骨文开始,汉字不断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_____________,守正创新。④汉字长盛不衰的奥秘在于,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始终能够通过内在属性的自我调节,不断满足汉语的发展需求,与汉语产生良性互动,不断完善自身的记录功能,逐渐形成富有超强表现力的文字系统;同时,汉字能够本着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自觉优化,化繁为简,改良为能够逐步满足大众便捷书写需求的符号工具,为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带来便利。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生生不息负重致远琳琅满目与时俱进

B.经久不息负重致远琳琅满目与日俱增

C.经久不息任重道远浩如烟海与日俱增

D.生生不息任重道远浩如烟海与时俱进

19.把下面的语句放入文段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方兴未艾。

A.①B.②C.③D.④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D19.B

20.汉字能够在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自觉优化,化繁为简,逐步改良为能够满足大众便捷书写需求的符号工具。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运用成语的能力。

生生不息:指世间万物新陈代谢,永不停止。经久不息:持续很长时间而不停息。前者多用于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后者多用于鼓掌或欢呼时。原句语境是形容汉字滋养下的中华文明永不止息,故选“生生不息”。

负重致远:能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处的目的地。比喻能肩挑重任。任重道远: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地奋斗。原文是说中华文明仍然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责任重大,故选“任重道远"。

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浩如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原文是形容古典文献多,故选“浩如烟海”。

与时俱进: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原文是说汉字不断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进步。故选“与时俱进"。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所填的句子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方兴未艾”,位置分别在第一、二段的首句和二、三段的中间。

A.第一段有观点句,且只有一句话。排除。

B.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应与时俱进,汉字不应缺席。故放在本段首做总括句合适。

C.③处前讲汉字在文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其后讲汉字的文化因素很强大,在其前加本句比较突兀,排除C。

D.第三段的主要意思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稳中有变,能与时俱进。④句前写从甲骨文汉字就是如此,其后写汉字长盛不衰的奥秘。从语义上看,把选句放在这里不合适。排除D。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有两处错误。

第一处“本着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句式杂糅,“本着……原则”“在……下"任选一个;

第二处:“改良为能够逐步”语序不当,这要放在语境里看,前面是“逐渐形成”,这里应改为“逐步改良”。

改后应为:汉字能够在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自觉优化,化繁为简,逐步改良为能够满足大众便捷书写需求的符号工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笑,这个看似简单的面部动作,①。无论是与亲朋好友相聚时的欢愉,还是面对困境时的自我鼓励,微笑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②。当我们微笑时,大脑会释放出内啡肽和多巴胺等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放松,同时也能够缓解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镜像神经元理论认为,我们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的镜像神经元,它能够在我们观察他人行为时激活,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共享他人的情感。当我们看到他人的微笑时,③,让我们感受到同样的愉悦情绪。面部反馈假说进一步认为,面部表情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体验。当我们微笑时,面部肌肉的活动会向大脑传递积极的信号,从而引发积极的情绪体验。

21.下面句子中的“向"和文中加点的“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向成功者致敬,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

B.只要我们发生争执,你可总是向着他。

C.向晚的微风中夹着新鲜的泥土的气息。

D.虽然无法改变风向,但可以调整风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答案】21.A22.①却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微笑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密切相关

③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的“向"是表示动作的方向。

A.表示动作的方向。

B.表示偏袒。

C.表示将近、接近。

D.表示方向。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上文“看似简单”可知,后面说的是不简单的事,有转折的意味;由下文“微笑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可知,微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下文“与亲朋好友相聚时”“面对困境时"可知,很多时候都需要要微笑。所以可填:却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空:由下文“大脑会释放出内啡肽和多巴胺等化学物质”可知,此处应该与大脑分泌的化学物质有关,可填:微笑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密切相关。

第三空:由上文“我们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的镜像神经元,它能够在我们观察他人行为时激活,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共享他人的情感"可知,镜像神经元可以引起我们的共情,别人微笑时,我们看到他人的微笑行为,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让我们感受到同样的愉悦情绪,可填: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卷现代文阅读Ⅰ中谈及网络流行语,2023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中,有“显眼包"一词。“显眼包”原义是说一个人过于张扬、爱出风头,甚至到了令人尴尬的地步。在互联网社交语境中,该词也通过戏谑和夸张的方式,赞美那些敢于展示自我、不惧他人眼光的行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材料围绕“显眼包"这一网络流行语展开,要求我们根据这一词汇的原始含义和在网络社交语境中的新含义,展开联想和思考。审题需要理解“显眼包”一词的双层含义:一是指过分张扬、爱出风头,带有贬义;二是在网络社交语境中,该词转变为一种戏谑的赞美,指向敢于展示自我、不惧他人眼光的行为。

材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显眼包"一词流行的原因,反映了何种社会价值观;②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勇敢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观点;③过度张扬和过度自我展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追求个性和自我表达时,如何把握尺度。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我们应把握尺度,展现“显眼包”的个性光辉。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显眼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贬义词,相反地,它所蕴含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二、“显眼包”也是一种勇于表达自我、展现个性的态度。三、真正的“显眼包是那些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为团队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接着,进一步指出,但我们也应把握尺度,避免过于张扬,哗众取宠的行为。最后总结,“显眼包"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和表现自我的精神状态和生治方式,我们应把握尺度,展现新时代下年轻人的奋斗精神和责任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立意:

1.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2.争做“显眼包”,拒绝同质化。

3.提升内在,才最“显眼"。

4.张扬无不可,莫碍他人眼。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隐喻和文化符码,网络流行语以标新立异的语言风格,通过拼接、戏仿、嘲讽等方式,或针砭时弊,或宣泄情感;或寻求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虽形式上有些“离经叛道”,但却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民意。通过考察近十五年来《咬文嚼字》、“汉语盘点"等媒体发布的年度网络流行语,我们梳理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一、从政治性嘲讽到自我解嘲

2008——2011年,网络流行语被视为个体与政治社会相关联的纽带,内容多与网络问政、政府社会公信力、民生问题紧密相关。在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网络流行语往往充当了“弱者的武器”和“舆论监督"的角色,如“喝开水”“躲猫猫"等,均折射出公众的社会不满情绪,并最终沉淀为一种政治文化符码和集体记忆。从2012年起,这种带有社会批判色彩的抗争类网络流行语逐渐弱化,转为比较个性化的生活解压和自我解嘲类型,旨在以一种更为温婉的方式表达公众的情感诉求。如2014年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先定个小目标"等,虽然仍与贫富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有关,但不同于过往“强弱”话语明显对峙的局面,而是更偏向于自我调侃和情感调节,娱乐化色彩更为浓厚。网络流行语可以让人们宣泄压力,释放不良情绪,调适心情,寻找情感共鸣和认同。

二、①

如上,早期网络流行语与热点事件的关联度较高,是公众共同参与的产物,体现了开放性特点。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网络亚文化圈层化传播属性逐渐增强,流行语成为青年群体构建圈层文化、实现身份自我认同的重要工具。“趣味相投"的青少年组成各类网络社群,网络流行语成为他们的社会“纹身”,更是他们的社交“铠甲"。以共同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为基础形成的趣缘群体在圈层内部通过对符码的重新编写和延伸,制造一些群体专属的话语符号,通过神秘的交流方式和多元化表达,营造出“窃窃私语”的小众群体圈群表意空间。例如饭圈的“走花路"C位出道”,动漫族的“××酱"傲娇”,游戏圈的“落地成盒"三连跪”等等,以“非我族类"的强烈文化边界开展“圈地自萌”的部落化活动,在增强圈子内部封闭性、排他性的同时,强化成员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②

近年来,在舆论的过度解读和群体狂欢下,网络流行语中性别的污名化、对立化也日益凸显,但在圈层对抗与解构的同时,官方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逐渐变强。由国家方针政策、重要会议讲话、行业市场变化而衍生的词汇逐渐融入网络语言中,将政策意图和治国理念以一种亲民的方式传达给公众,增强政治话语的亲民性和代入感,体现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和国民精神。从2013年起,“中国梦"顶层设计”“打虎拍蝇"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命运共同体”以及疫情期间创造的“有温度"逆行者”等网络流行语,均带有鲜明的主旋律印记。主流话语对网络流行语的吸纳力也在不断增强。如2010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后,2011年“给力”“神马"浮云”等网络流行语悉数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201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入驻快手平台并用流行语“老铁"与受众交流,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主流媒体吸纳来自网友对武汉的爱称“热干面”,通过与民间话语的积极互动。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对宏大事件的意义书写和话语建构。这种话语态度的转变和文化结构的调整,既显示了政府和主流媒体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也说明公共政策领域的“守正创新"一直处于进行时状态。

四、③

在网络流行语的流变过程中,议题的关联性日益凸显。看似天马行空的无序表达,实则直指生活中的痛点。通过对近十五年网络流行语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多个关键词源于同一社会诱因,呈现序列化、关联化态势。如伴随着社会的内卷化,产生了因“卷”而生的系列流行语,如“感觉身体被掏空"人间不值得”“佛系"躺平”等等,折射出公众对现实的无力感和无助感,旨在借助流行语进行自我解嘲、情绪宣泄和抱团取暖。如涉及青年消费情况的“月光族"啃老族”“抠抠族";又如,由敏感词“房”组成了耐人寻味的“房氏家族”,如“房叔”“房婶"房哥”“房嫂"。此“房”,已成为巨额财富的载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对中下层民众“房奴"蚁族”“井盖族"的戏称。可见,单个流行语或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如果是多个相关流行语不断叠加,甚至构成了因果关系,形成了词语谱系,那必定折射了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心态。

(摘编自郭小安、段竺辰《“荒诞中的理性”: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嬗变及社会心态表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流行语的形式虽然有些背离传统,但可以反映出深层次的社会民意,研究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喝开水"躲猫猫”等流行语体现了个体与政治社会的关联,以一种更温婉的方式表达了公众的情感诉求。

C.国家方针政策、重要会议讲话等衍生词汇逐渐融入网络语言,可见官方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渗透力之强。

D.文章语言生动,如“社会‘纹身’"社交‘铠甲’”比喻简洁形象地写出网络流行语对青年群体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交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亚文化圈层化传播属性增强,而青年趣缘群体则借助流行语打破圈层之间的壁垒。

B.主流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吸纳网络流行语,学校教育也必然会将研究学习网络流行语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C.相较于偶然出现的单个网络流行语,因不断叠加而构成因果关系的流行语词语谱系更能反映出社会政治心态。

D.民众既可以借助网络流行语表达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情绪态度,又能够借以宣泄压力,调适心情,寻找情感共鸣。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出网络流行语第三点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是()

A.网络流行语“钓鱼执法”,是指“违反法律精神,执法人员引诱其从事违法活动”的取证行为。

B.东京奥运会期间,新华社以“yyds谐音就是杨杨得胜”,报道杨倩、杨皓然为中国队夺得第九金。

C.基于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而衍生出的“激素鸡”“地沟油"染色馒头”“皮鞋胶囊"等流行语。

D.“妈宝男”指心智不成熟,过分依赖母亲的男性,而“扶弟魔"指受家庭影响,对弟弟无原则付出的女性。

4.请仿照小标题一,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网络流行语发展的其他三个趋势和特点。

5.数字化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的故事

冯杰

像在空中撩一条绳子,每一个人都有一道自己的人生抛物线。

譬如,跨世纪前后十年里,我一直处于人生低谷,处处碰壁,照我老师说是“自开张以来就不曾发市儿”。我一直是一介寒酸书生,又穷又酸,行状萎缩,目光迷瞪,年年要抠算着一枚硬币过日子。想靠写诗养家糊口,天下诗人皆要瘦一圈。

我累计获过《联合报》新诗奖三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是三次,最后也没生万物。这例子放到中国文坛不算事儿,放在我们村里就显得少有了。此例属于个案,能称“村中名士”,足可入《滑州新志》文化篇。

一天翻开新版新志一览,竟不入吾。30个企业家出款,一一上榜。我功利心强,热爱虚荣,心有挂碍,颇为不满。

我老师认为脸上无光。有辱师门。

我师从诗人胡超白,多年来我敬佩他的一个原因不是比、赋、兴的运用,而主要是他有一个不曾示人的秘事。

早年他和李贺的故事。他们捏过手语,双方似有密授。

那一年,胡超白正在村头锄地,玉米棵子高过脖子,长得有气无力。看到乡路上走来一位骑驴的青年人,二十啷当岁,驴子后面驮一方小书匣,驴脖子上挂有一个小布袋子。驴蹄蹬起来零乱的烟尘,惊飞几只蚂蚱。

他远远就说:我是李贺。

胡超白止住锄头,觉得这年轻人冒昧,事情有点荒诞。李贺不是唐朝的诗人吗?唐朝人能来到新中国?你个浪荡汉,也配称诗人李贺?

你不信?青年人就拿出一笺素纸,上面有句子——“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胡超白也是诗人,就是不信。玩这种又穷又酸的东西谁不会?村里的几位穷书生都会。

叫李贺的青年人把驴拴在树上,紧接着又拿出来一句诗:“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我村有个风俗,端午节前,要用三色布给大牲口缝一个防毒香草布袋。端午早过了。

胡诗人说:那谁,你的驴先不要啃了树皮,不要啃了玉米苗。你出手挺快的,小伙子,这一句倒是可以推敲推敲。

李贺说:玉米是啥庄稼?大唐时没有玉米这个称呼。

这常识胡诗人不知道了。他只知道锄地这活需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止,一歇就不想继续弯腰锄地,就是开文学研讨会也不行。胡超白说:你要没事就到前村去看看吧,那里也有几位闲淡诗人,他们光写诗,不锄地。

李贺说:你不是闲时也写诗吗?去年不是还因推敲句子太投入掉到藕坑里?

这事他竟然也知道?说得胡诗人心里一惊。丢人事咋能传到唐朝?心里便有点不快。

李贺拿出诗句“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呈示。

胡诗人说,你别说,开始有点小意思了。

李贺那驴子是一匹叫驴,拴在树上,驴也不寂寞,它张望四周,看到村头有一匹母驴走来,就叫了一声,先试探一下情商。李贺在驴鸣声中紧着又拿出来一句“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李贺从驴脖子取下一个袋子,说,你看看,我这里面装了满满一布袋的惊人的意象。

他从诗布袋里继续拿诗,这一句是“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学问纵深发展,都弄到这份上了,我村的胡诗人才相信:眼前这后生可真的是李贺。

这天早上的事在多年后都让胡超白记忆犹新,他一直对村口锄地时发生的这一件事有点迷惘,唐朝的李贺,你不在洛阳城呕心沥血,跑到这里干啥?写诗能当饭吃?

李贺这时已解开缰绳,上驴,在胯下猛击一掌,便骑驴走了,诗人个子瘦小,诗人和诗句都消失在村前那片枣树林外。

胡超白地也不锄了,他只听到玉米棵子滋滋在长,满脑子都是玉米棵子滋滋的声音。他坐在田埂开始掐指推算。斗笠像雨后的一棵蘑菇,李贺这家伙会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他去过豫西,至今还有亲戚,一个未出五服的表姑在1942年逃荒落户在三门峡。他知道,李贺家在豫西宜阳,从北中原滑县到豫西宜阳,二百八十公里,骑自行车要四天,坐马车五天,坐驴车六天,坐汽车得在洛阳途中转一下车,当一下二手旅客,车费二十五元,即使来回速度再快,时间上起码也得两天。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比喻开篇,将人生的轨迹比作“抛物线”,旨在与下文“我”的经历相照应。

B.“我"并非因为比、赋、兴的运用而敬佩胡超白,可见“我”并不看重诗歌的艺术技巧。

C.出资的企业家被录入《滑州新志》文化篇,“我"却未列其中,此处颇具现实讽刺意味。

D.最后一段详细介绍了相关地点和路程,回答了前一段胡超白心里的问题,并不多余。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我”的经历叙述引出胡超白遇李贺之事,给这个离奇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真实感。

B.作者将历史上记载的李贺写诗的轶事融入虚构的故事之中,颇有些“故事新编"的意味。

C.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如乡村诗人胡超白言语通俗,而唐代诗人李贺则谈吐典雅。

D.小说通过对玉米、驴子等意象的描写,表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色,具有乡土小说的风味。

8.在与李贺交流过程中,胡超白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有评论说,冯杰的小说“幽默,智慧,有诗性的叙事语言”,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

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也,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于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君使矣,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

(节选自《晏子春秋·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

材料二: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三: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A民苦B其政C而世非D其行E故身死乎F胡宫G而不举H虫出I而不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首领,霸主,与《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长"词义不同。

B.进,超过,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进"词义不同。

C.因,听从,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因之以饥馑”的“因"词义不同。

D.明哲,明智的人,与“明哲保身”的“明哲"用法大体相同,文中指唐太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