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簪花是指将花朵插在发髻之间、戴于耳朵之上或是别在官帽之上,使用的花朵通常是茱萸、蔷薇、梅花、茉莉、牡丹、菊花等。
早在先秦时期,鲜花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簪花"尚未出现,但人们对花的配饰功能已经有了比较模糊的认知。秦始皇规定,在正式场合中嫔妃和宫女都要戴花。从汉代墓葬出土的人物俑可知,当时川蜀地区的妇女已将簪花视为时尚,如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执镜陶俑,头部一左一右分别簪花。汉代的文献中也有对簪花的记载,如陆贾《南越行纪》中就有“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这样的文字。魏晋时期,人们常将花作为配饰,簪花的种类和内容逐渐丰富。《艺文类聚》中记载:“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潘安和陆机本就是晋代出了名的美男子,风姿俊秀,身着正装后,再在朝冠上插几朵鲜花帮衬,如此装扮不知要吸引多少人的目光。这是关于古代男子簪花的最早记载。这一时期,人们还常将茱萸插在头上,以求辟邪避祸,防御寒气。
在唐代,受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簪花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风尚。佛教的广泛传播也有力地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模样,就与王处直墓浮雕和敦煌壁画中簪花的天女、舞伎、女乐形象十分相似。盛唐时期花卉大量引进,奇花异卉随处可见。逛花市、赏花、簪花,是唐代女性的日常休闲活动。鲜花已经成为仕女之间流行的配饰,“斗花”则成为贵族女子的爱好。
唐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使得赏花、簪花之风甚浓。唐代画作中,不论是卷轴画还是壁画,簪花仕女形象普遍可见。当时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女子都喜欢簪花,一方面是为了增饰自身的美丽,使美的表达更富有活力;另一方面,从女性簪花的深层次心理来讲,在追求美丽的同时,也有取悦男性的意味。簪花的风气也与唐代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高装花髻高贵华丽、夺人眼目,在唐代妇女妆容当中十分流行,甚至有愈耸愈高之嫌,为宋代“花冠"的流行奠定基础。此时也出现男子簪花的现象,不过多与礼制有关,通常是唐代皇帝为大臣赐花,赐花的种类与官员品阶相关。
簪花还是唐代重阳节的风俗之一。王维在其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插茱萸"表达的就是重阳节里鬓发插花的风俗。除了插茱萸,当时重阳节人们还有戴菊花的风俗。人们登高游玩之时,通常也要把菊花插满头才回家。
进入宋代,簪花成为一种特定的礼仪,并全面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皇帝赐花的制度逐渐完善细化,并且形成了一套赐花、戴花的礼仪程序。《宋史·礼志》中记载:“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太宗时期,皇帝就为每年的新晋进士摆喜宴并簪花,而皇帝赏赐的花,人们必须戴着。不仅如此,民间亦是簪花盛行。当时社会各阶层不管贵贱贫富、年龄老少均可自由簪花,簪花文化在此时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女性喜爱用花来打扮自己,常常随着季节搭配不同的花朵。同时,男子簪花也非常兴盛,可谓达到鼎盛,成为当时的独特文化。《水浒传》梁山好汉中就有许多人常簪花,如浪子燕青“鬓边常插四季花”,小霸王周通“斜插一枝罗帛象生花”,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
明代的簪花习俗似乎已经不及宋代“万数簪花满御街”那般壮观,男子簪花习俗减弱。明代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出现在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社会活动中。清代,簪花习俗式微。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中有云:“今俗唯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簪花也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更多地与发型妆容相结合,配合整体形象设计。
从先秦到清代,簪花文化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簪花的习俗随着历史已渐渐远去,但被赋予美好寓意的鲜花,时至今日,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首饰、服装中。
(摘编自张轶梁《〈簪花仕女图〉的簪花艺术表现及文化传承》,有删改)
材料二:
泉州蟳埔渔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地生活习俗中留下了不少海丝文化的痕迹。蟳埔女从服饰到头饰均与海丝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蟳埔女的头饰俗称“簪花围"。平日,她们用一根簪子盘起头发,在鬓角斜插三两朵小花;重大节日的时候,她们会郑重地在头上簪成花环,盛装出席。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是宋元时期的“舶来品”,据说是阿拉伯人蒲寿晟将其移植到蟳埔的。
2023年,明星的一组簪花围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波簪花围热潮。泉州市文旅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原则是提高能见度和影响力。蟳埔簪花围能够在其他城市受到热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是个好事;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专属于它的一套完整的非遗规制。泉州文旅将加强对簪花围民俗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他们将联合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以及非遗传承人,通过各渠道发布簪花围技艺的各种步骤,让更多人了解蟳埔簪花围真正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苏凯芳《泉州簪花围火出圈多地刮起簪花热潮》,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人常用花装扮自己,且簪花的种类和内容逐渐丰富,史料中就有潘安簪花的记录。
B.《宋史·礼志》中的相关记载表明,簪花在宋代已成为特定礼仪,并有了具体的程序。
C.明清两代簪花习俗从减弱走向式微,多用作形象的妆饰,只出现在一些特定重大场合。
D.簪花围是簪花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的表现,带有鲜明的蟳埔地方文化历史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战国时代至今,期间簪花文化虽曾短暂消亡,仍完成了从模糊认知到明确礼仪制度的发展。
B.宋代簪花习俗的盛行是政治、人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氛围有关。
C.蟳埔女头饰簪花围常用的几种花朵是宋元时期由异域移植而来,可见其与海丝文化间的渊源。
D.明星簪花围照让蟳埔簪花围受热捧,明星效应成为当下传承弘扬簪花围民俗文化的主要力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的一项是()
A.“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B.“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黄菊。"(苏轼《千秋岁·徐州重阳作》)
C.“今夜簪花,他年第一,玉殿东头。”(辛弃疾《柳梢青·赋牡丹》)
D.“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填写表格,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簪花文化发展阶段对照表
时间汉代魏晋唐代宋代明代清代
受众对象女性男女均有女性为主,也有男子①②女性
功能或使用场合配饰③④摆宴赏赐、宫廷礼仪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配饰
A.①社会各阶层,男女老少B.②女性
C.③配饰、祈福、御寒D.④流行配饰、皇帝赐花、节日风俗
5.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述簪花在唐代盛行的原因。
【答案】1.C2.C
3.D4.B
5.①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让簪花成为一种社会风尚;②佛教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③盛唐时期花卉大量引进;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背景下,唐代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⑤与当时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⑥重阳节传统习俗的影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只出现在一些特定重大场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七段“明代……主要出现在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社会活动中"清代……簪花也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更多地与发型妆容相结合,配合整体形象设计”可知,明代主要出现在一些特定重大场合,清代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仍完成了从模糊认知到明确礼仪制度的发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八段“时至今日,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首饰、服装中”,到今天,簪花文化并没有达到明确礼仪制度的阶段,只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首饰、服装中。
B.“与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氛围有关"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六段,宋代簪花“全面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不管贵贱贫富、年龄老少均可自由簪花”,并无提到与包容性和开放氛围有关的内容,与文无据。
D.“明星效应成为当下传承弘扬簪花围民俗文化的主要力量”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明星的一组簪花围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波簪花围热潮”,只是说明星效应掀起了一波热潮,并没有提到是“主要力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杜牧齐山登高菊花插满头,符合“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
B.“美人”为苏轼“簪黄菊”,符合“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
C.辛弃疾“今夜簪花”,符合“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
D.李清照“云鬓斜簪”,是女子簪花,不符合“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根据材料一第六段“当时社会各阶层不管贵贱贫富、年龄老少均可自由簪花”,可知宋代簪花对象为“社会各阶层,男女老少”。选项正确。
B.根据材料一第七段“明代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出现在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社会活动中"可知明代簪花对象在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是女性。选项错误。
C.根据材料一第二段“魏晋时期,人们常将花作为配饰”“人们还常将茱萸插在头上,以求辟邪避祸,防御寒气”,可知魏晋簪花的功能是“配饰、祈福、御寒”。选项正确。
D.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鲜花已经成为仕女之间流行的配饰”,第四段“通常是唐代皇帝为大臣赐花”,第五段“簪花还是唐代重阳节的风俗之一"可知,唐代簪花的功能或使用场合是“流行配饰、皇帝赐花、节日风俗”。选项正确。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在唐代,受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簪花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风尚”,可以概括为受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簪花发展为一种社会风尚。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佛教的广泛传播也有力地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盛唐时期花卉大量引进,奇花异卉随处可见”,可以概括为盛唐时期花卉大量引进。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唐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使得赏花、簪花之风甚浓”,可以概括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簪花的风气也与唐代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可以概括为当时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
根据材料一第五段“簪花还是唐代重阳节的风俗之一”,可以概括为重阳节传统习俗的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节选)
贾平凹
①秦腔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②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
③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④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⑤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哗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战。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⑥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逄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即是在任何地方,这些名角没有在场,只要发现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买油是不必排队的,进饭馆吃饭是会有座位的,就是在半路上挡车,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嘎地停车。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手,使你永远记住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⑦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腔是八百里秦川农民的精神食粮,能消解大苦的秦川农民身体和心灵上的困乏。
B.在西府走动时,独自在田野听到秦腔,“我”感受到了浓重的悲凉和强大的力量。
C.“全场人头矮下去"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可见当时上演的是一场“熟戏"。
D.秦川农民对“秦腔名角”的崇敬,不只表现在观看演出时,还表现在生活各方面。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首段用一个长句将秦川农民与某些文人和都市人作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B.选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描摹观众完全沉浸在秦腔表演中的情态,着力突显了表演者技艺高超。
C.选文末段,采用反复与设问,气势迭起,将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和秦川人民的生活紧紧合为一体。
D.选文语言具有地域特征,散发着质朴的泥土气息,同时长句短句错落,读起来利落又有节奏感。
8.选文第⑥段在叙述中采用了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选文前五个语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请简要分析。
【答案】6.B7.D
8.①第一个“你”,指的是秦川的任何一个外来者;
②第二第三个“你”指的是侮辱秦腔的人;
③三个“你"强烈直接地写出了秦人对秦腔不容置疑的热爱,表现秦腔在秦川大地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
④使用第二人称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9.①秦人将秦腔视为生命的五大要素之一,秦腔是秦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②秦人爱看秦腔:在秦腔演出的各个阶段,秦人都全员全程全身心积极投入,体现其痴迷。排演时,秦人殷勤、热切地观看;演出前,秦人满心的期待,急切的等待;演出时,秦人全身心地投入演出。(结合文本分析演出的任意一个阶段即可)
③秦人爱唱秦腔:秦川农民大都不识字却能整套背诵剧本;生活中无论高兴了还是痛苦了,都用秦腔来表达感情;秦腔在秦地普及程度高,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秦腔。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感受到浓重的悲凉”错。从“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可知,二胡声和秦腔的叫板,是肃静苍茫中的独来的一股力量和气魄,并没有“悲凉”之感。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鲜明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厚感情"错。首段第一句“秦腔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是该段中心句,可知该段重点秦腔的魅力。末句将秦腔所能表达的情感以及秦腔这一种情感表达方式与某些文人与都市人常说的爱情及其表达方式作比,“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一句,体现出作者主要表达对秦腔这一艺术形式的热爱。
B.“着力突显了表演者技艺高超”错误,由原文“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等信息可知,描摹观众情态不是“着力突显表演者技艺高超”,而在于表现秦川农民对秦腔的热爱。
C.“选文末段,采用反复与设问"中的“设问”错。由原文“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可知,最后一句是反问,不是设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
解答时,先明确分析第几人称,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条作答即可。
结合“实在不逄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可知,这里的“你”,指的是秦川的任何一个外来者,是一个泛指。
结合“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手,使你永远记住教训。”可知,第二第三个“你"指的是侮辱秦腔的人,是当地人们不能容忍的人。
结合“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逄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嘎地停车。……"等信息可知,三个“你”强烈直接地写出了秦人对秦腔不容置疑的热爱,表现秦腔在秦川大地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表达了作者对秦腔的赞美之情。
使用第二人称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可以快速让作者融入到角色中去,在感情的抒发上变得更为方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先找到原文的有效信息,在分条缕析的作答。
①结合“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可知,秦人将秦腔视为生命的五大要素之一,高兴时唱,痛苦使也唱,让秦腔抚平内心的创伤,秦腔是秦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②结合“戏班排演开始了。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更有殷勤的”“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可知,在秦腔演出的各个阶段,秦人都全员全程全身心积极投入,体现其痴迷。排演时,秦人殷勤、热切地观看,叫好、欢呼;演出前,秦人满心的期待,急切的等待;演出时,秦人全身心地投入演出,跟着演员的节奏投入戏中,足见秦人爱看秦腔。
③结合“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可知,秦川农民大都不识字却能整套背诵剧本,却秦人爱唱秦腔;生活中无论高兴了还是痛苦了,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秦腔,可见秦腔在秦地普及程度高,人们对秦腔的喜爱之普遍,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断句(3分)
10.下文中画线句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选自《左传》)
冬十一月A己巳朔B宋公及楚C人战于泓D宋人既E成列F楚人未G既济
【答案】BDF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仲冬阴历十一月初一,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冬十一月己巳朔”是句外时间状语,单独成句,B处断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是状语后置句,状语后D处断开;
“宋人既成列”与“楚人未既济"结构相似,且主语不一致,应各自断开,中间F处断开。
故选BDF。
参考译文: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不可,这样做是得不到宽恕的。”襄公不听。仲冬阴历十一月初一,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马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
(二)(1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乙
归去来兮辞并序(节选)
〔东晋〕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指在农历三月上旬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的古代民俗。
B.“趣”,指选取,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中的“趣”词义不同。
C.“喻”,指明白、理解,与成语“不可理喻”中的“喻"用法相同。
D.“慷慨”,指感慨、感叹,与现在所说的“慷慨激昂"中的“慷慨”意思不同。
12.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趣舍万殊___虽九死其犹未悔
B.夫人之相与___句读之不知
C.当其欣于所遇___于时风波未静
D.家叔以余贫苦___但以刘日薄西山
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前半部分叙事、写景,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参加者,描写了兰亭所在地壮阔优美的自然环境。
B.甲文后半部分转向表达有关忧乐生死的感慨与思考,饱含理性:人生苦短,乐必生悲;托之诗文,传诸后人。
C.乙文为《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序"的部分,叙述了作者出仕和辞官的原因,同时交代了写作背景和时间。
D.乙文写作者在就任彭泽令之后很快生出了辞官之心,而根本原因在于出仕为官的生活方式违背了他的本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答案】11.C12.D
13.A14.(1)本来就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园日涉以成趣”中的“趣"词义是“乐趣”。句意: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
C.错误。用法不同,前一个“喻"是一般动词;后一个“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明白。句意: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强横,丝毫不讲道理。
D.正确。“慷慨激昂"中的“慷慨”意思是“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句意:于是惆怅感慨。/指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的能力。
A.虽,“虽然”;“即使"。句意: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后悔。
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
C.于,介词,对;介词,在。句意: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在那时社会动荡不安。
D.以,连词,因为。句意: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描写了兰亭所在地壮阔优美的自然环境”错误,由原文“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可知,“壮阔”并非兰亭景色特点,此处清幽优美。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固”,本来;“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齐”,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彭殇”,长寿和短命。
(2)“寻”,不久;“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于武昌丧”,在武昌去世;“情在骏奔”,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去”,离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就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材料二:
我家境贫困,靠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瓮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东西,找不到取得的办法。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取官职缺少门路。恰巧遇到四方勤王的大事,诸侯大臣都以广施急爱作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在那时社会动荡不安,心里也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只有百余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故而就向叔父谋求这个官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很怀念家乡,便有归去的心愿。那是为什么我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使我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为平生的抱负未能实现而深感惭愧。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观潮应制①
【宋】吴琚
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阙。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②,伟观真奇绝。好是吴儿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黄屋③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④。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
注释:①应制:即应皇帝的命令。制,指皇帝的命令。该词是宋孝宗陪同太上皇观钱塘江潮时,吴琚“应制"而作。②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记载,太上喜见颜色,曰:“钱塘形胜,东南所无。”上起奏曰:“钱塘江潮,亦天下所无有也。"③黄屋:帝王车盖,以黄缯为盖。④中流楫:祖逖率兵伐苻秦,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立下“不清中原不罢休”的誓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句,生动描摹了钱塘潮到来时开阔宏大的场景:一条玉色长虹摇挂天际,青山如美人眉黛若隐若现。
B.词作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展开,以“春霆初发"白马凌空,琼鳌驾水”写潮声如春雷、波涛汹涌之状。
C.“好是吴儿"两句,由写景转入写人,少年舞着彩色的旗帜,舞出一江飞沫,展现了吴儿弄潮的矫健身姿。
D.全词意境壮丽宏伟,意象雄奇飞动,笔力劲健,着力于绘写钱塘潮壮美景观与弄潮、观潮情景,并寓情其中。
16.本词被称为“应制佳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15.A16.①“日夜朝天阙"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两句点出了人们日日夜夜向皇宫朝拜,飞溅的浪花好似龙飞凤舞,拱卫着宋朝的中心地区吴越,表现了对皇权的忠诚。
②“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两句写出钱塘地理形势优越的同时,词人巧妙地将两位皇帝的对话引入词中,表现了对皇权的遵从。
③“黄屋天临,水犀云拥”句指高耸的观潮台上皇帝的黄伞盖,仰望如在天上;穿着水犀皮盔甲的军士流动如云,点出了皇帝出行观潮的盛况,表现了君王的膜拜。
④“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两句写出了晚上潮退波静,遥远的海口处升起了明月,在美景描绘中有歌颂盛世太平之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生动描摹了钱塘潮到来时”错误。由原文“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可知,写涌潮到来之前,江面开阔平静,远望对岸隐隐的青山,如同一抹眉黛,所以前三句应是写潮来之前景。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理解题干中“本词被称为‘应制佳作’”这一提示,然后从原文中找到理由,逐条分析。
①“日夜朝天阙”,写出钱塘江潮雄阔的气象,当有歌颂天恩圣德之意,不失为名句。“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上片收句,笔势一转,不再描写江潮,用意更深一层。“飞龙"舞凤”,喻钱塘山势。杭州形胜,左江右湖,四山环拱,素有东南第一州之誉。天龙山、凤凰山盘踞东南,凤凰山在五代吴越时为国治,南宋时是皇帝的大内禁苑所在,皇城北起凤山门,西迄万松岭,郁郁葱葱,气象万千。此三句点出了人们日日夜夜向皇宫朝拜,飞溅的浪花好似龙飞凤舞,拱卫着宋朝的中心地区吴越,表现了对皇权的忠诚。
②“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大笔概括。“此景”,既是江潮之景,也是整个钱塘形胜。把太上皇和孝宗的对话用入词中,有如己出,“应制"如此,可算是得体了,表现了对皇权的遵从。
③“黄屋天临,水犀云拥,”写皇帝出行观潮的盛况。“黄屋”,帝王车盖,以黄缯为盖里,故名。“水犀”,指水军,此两句指高耸的观潮台上皇帝的黄伞盖,仰望如在天上;穿着水犀皮盔甲的军士流动如云,点出了皇帝出行观潮的盛况,表现了君王的膜拜。
④“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末二语以景语作结,余味无穷。怒潮过后,海宴无波,飞上一轮明月,意境壮阔静美,与上文描写恰成对照。首尾呼应,写景中寓有歌颂盛世太平之意,亦可见作者的独具一格,“应制佳作”再显。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警示后人要重视微小的事物,不要沉湎于溺爱的事物。
(2)只要符合自己的理想追求,就要坚持不懈、不断追求,正如屈原在《离骚(节选)》自明心志时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鸥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有豪迈、壮志、淡泊、归隐、飘零、伤感等寓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③.亦余心之所善兮④.虽九死其犹未悔⑤.万里归船弄长笛⑥.此心吾与白鸥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溺、悔、船、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能源汽车售价普遍下调的同时,一些车主发现,甲。这给他们带来了困扰和压力。
①新能源车险保费不便宜,②保险机构也蒙受了较大的经营压力。③业内人士指出,④较高的赔付率和出险率造成新能源车险价格较高的主要原因。⑤“新能源汽车维修往往只能使用原厂配件,⑥而电池、电机和传感器等零配件的价格一般来说比较高,⑦一旦损坏,维修成本可能很高;⑧并且,一些新能源车的车型一体化设计程度高,⑨虽然是局部受损,⑩也可能面临整车维修问题。”某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磊说,对保险公司而言,新能源汽车高昂的维修费用导致车险业务成本更高。
此外,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加速较快,即便是熟练的燃油车驾驶员,也往往需要一定适应期:同时,新能源汽车驾驶群体相对年轻,急加速、急刹车等情况较多——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故风险,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用于网约车营运的比例较高,而不少网约车车主按家用车投保车险,在驾车时长和里程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也造成了更高的出险率。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甲.车险保费不降反升乙.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有所提高/提高了出险率
19.②改为“保险机构也承受了较大的经营压力"。④改为“较高的出险率和赔付率是新能源车险价格较高的主要原因”,或“较高的出险率和赔付率造成新能源车险价格较高"。⑨改为“即便是局部受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后文提到“这给他们带来了困扰和压力。新能源车险保费不便宜”,语境强调在新能源汽车售价普遍下调的同时,一些车主发现车险保费没有降低,反而上升,故填“车险保费不降反升”。
第二处,后文提到“新能源汽车用于网约车营运的比例较高,而不少网约车车主按家用车投保车险,在驾车时长和里程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也造成了更高的出险率”,语境强调新能源汽车驾驶群体相对年轻,急加速、急刹车等情况较多造成出险率升高,故填“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有所提高”或“提高了出险率"。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搭配不当,“蒙受……压力”动宾搭配不当,改为“承受……压力"。
④句式杂糅,“……是……的主要原因”与“……造成……"两套句子结构杂糅在了一起,改为“较高的出险率和赔付率是新能源车险价格较高的主要原因”或“较高的出险率和赔付率造成新能源车险价格较高"。
⑨不合逻辑,“局部受损”是假设情况,“虽然"改为“即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与它们比起来,倚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啊。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入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们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霸气十足地做这世界早晨的皇帝。
我在乌镇,住在西栅。西栅由十二座小岛组成,所以进出西栅,须乘坐渡船。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活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从西栅的码头登船,去通安客栈,大约一刻钟。西栅的渡船是我喜欢的那种,带篷的,梭形,人工摇橹,至多坐六人,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又不像只能容一两个人坐的小舟,在水波上活跃得像条鱼一样,让人心生不安。不大不小的渡船,如同恰到好处的鞋子,最适合游人的脚。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因为这儿不是荒凉的海域,需要顶天立地的男人披荆斩棘;西栅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是个听桨声的地方,由性情多温婉的女子做“掌门人”,再妥帖不过了。
20.若要从“被动”和“笨拙"中选一个词语填入选文第一段的括号里,哪一个更好?简述理由。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喻修辞,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掌门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B.《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了蜀道之“难”。
C.他说“大清国要完”,那他就是跟谭嗣同一党。
D.要打破他们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答案】20.被动。与前一句的“倚赖"呼应,写出人受制于车船不能自主的状态;与后文对“白鹭、云朵、晨雾”的描写构成对比,突出它们的自由随性。
21.以鞋子喻渡船,形象写出游人在水乡乘船往来的情形;“恰到好处的鞋子"则精妙地写出了不大不小的渡船没有大船和小舟的不足、最适合游人乘坐的特点。22.D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时,先明确选“被动”一词,再从结构、内容、手法的角度分析。
结构上,与前一句“倚赖车船出行的人"中的“倚赖”呼应,写出人受制于车船不能自主的状态,结构严谨,衔接自然;
结合“倚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啊"可知,人的受局限,被动,与后文对“白鹭、云朵、晨雾”的描写构成对比,突出了白鹭飞翔的自由、云朵的飘飘洒洒、晨雾的霸气,强调它们的自由随性。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时先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再明确所写的内容和艺术效果。
把“渡船"比喻成“鞋子”,形象写出游人在水乡乘船往来的情形,可使渡船的样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恰到好处的鞋子"则精妙地写出了不大不小的渡船没有大船和小舟的不足、不像大船那样笨拙,也不像小舟太活跃,让人心生不安,最适合游人乘坐的特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掌门人”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突出强调;
C.表示引用;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西方,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在中国,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疑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敢于质疑,促进成长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意在告诉我们疑问是思考的开始,也是学问的开端。鲁迅先生曾说“从来如此,便对么?”,意在引导我们对那些习以为常的知识要敢于提出质疑,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两位先哲的话都在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更好地成长。
拜伦曾说:“我什么也不否认,但我怀疑一切。"没有质疑,或许我们会永远处于蒙昧时代,或许我们永远无法跨出第一步,或许我们的生活永远如同一潭死水:苹果落下便落下,没有人因此提出物理定律;太阳落下便落下,没有人觉得是我们脚下的星球在运动;草木生长枯黄便生长枯黄,没有人会因为它的变化而总结出节令规律。不论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水,还是“日月之行"星汉灿烂”,都不会掀起丝毫波澜。
保持质疑精神,让我们在学习中发现不一样的天地。朱熹曾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道出了怀疑与成长之间的紧密联系。福州8岁的二年级男孩发现语文课文《羿射九日》中前后自相矛盾,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就连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微博回应:这个孩子敢于质疑,能够边读边思考。观古,柏拉图面对在自己的老师哲学家苏格拉底时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我真的什么也没有闻到”,才有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看今,陈寅恪以“不惟书,敢怀疑"为原则,素喜读书,却不尽信书,正是不惟书,不迷信的怀疑精神,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作为青年,我们亦要以那些敢于质疑的人为榜样,勇于质疑,在“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提高思辨的能力,成就自己人生的精彩。
保持质疑精神,勇于质疑与批判,才能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伽利略不人云亦云,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度与其重量关系的理论,发现自由落体定律。袁隆平不亦步亦趋,敢于质疑世界上的学术权威以及教科书上“水稻不能杂交"的结论,培育研究了超级水稻。俞鸿儒不拾人牙慧,敢于质疑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技术路线,在地面上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天空”。中国航天人不随声附和,敢于质疑国外的技术和经验,才有了月背着落,挖“土"而归的壮举。只有勇于质疑,才能打破旧有的束缚,发现世界的真理,推动社会的进步。
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道德经》有言:“不破不立,大破大立,晓喻新生。”作为新时代青年,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挟怀疑以遨游,抱质疑而长终,做敢于质疑求实、探索追梦的中国梦的践行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段话。第一段话记叙了两个事件:一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的争论,这一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建立;二是中国的浑盖之争,促成了相关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许多重要成就。本段的关键是争论推动进步、推进发展,而学术争论的原因来自对原有知识的质疑。
第二段引用鲁迅《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么?”,意思是仅仅因为某件事物或某种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或被实践,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正确或合理的。通过这句话,鲁迅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批判。本段的关键是敢于怀疑和批判。
综上,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质疑,敢于质疑常规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学会质疑,才能成长。质疑可以促进探究学习,质疑习以为常的知识,往往能有查漏补缺、去伪存真之效。质疑精神也让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特别是在信息泛滥的今天,质疑精神带来的批判性思维更显重要。学会质疑让我们在泥沙俱下中萃取精华,为我所用,更好成长。学会质疑能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从而成长为更新的自己,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写作时,可以在文章开篇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拥有质疑精神,成为更新的自己。然后解释什么是质疑,再正面阐述怀疑对成长的意义,如,质疑可以让我们增强我们的认知适应性,避免自大、独断论,拥有包容心态;可以让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更好地创新;质疑可以让思想碰撞出最美的火花,推动社会的进步等。最后联系当下,信息时代,人们易于对各类观念照单全收,我们正需要合理怀疑,来促进自我成长。
立意:
1.不断质疑,成就更新的自己。
2.养成质疑精神,不断探索前行。
3.拥有质疑精神,保持独立思考。
4.勇于挑战,敢于质疑。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簪花是指将花朵插在发髻之间、戴于耳朵之上或是别在官帽之上,使用的花朵通常是茱萸、蔷薇、梅花、茉莉、牡丹、菊花等。
早在先秦时期,鲜花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簪花”尚未出现,但人们对花的配饰功能已经有了比较模糊的认知。秦始皇规定,在正式场合中嫔妃和宫女都要戴花。从汉代墓葬出土的人物俑可知,当时川蜀地区的妇女已将簪花视为时尚,如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执镜陶俑,头部一左一右分别簪花。汉代的文献中也有对簪花的记载,如陆贾《南越行纪》中就有“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这样的文字。魏晋时期,人们常将花作为配饰,簪花的种类和内容逐渐丰富。《艺文类聚》中记载:“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潘安和陆机本就是晋代出了名的美男子,风姿俊秀,身着正装后,再在朝冠上插几朵鲜花帮衬,如此装扮不知要吸引多少人的目光。这是关于古代男子簪花的最早记载。这一时期,人们还常将茱萸插在头上,以求辟邪避祸,防御寒气。
在唐代,受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簪花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风尚。佛教的广泛传播也有力地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模样,就与王处直墓浮雕和敦煌壁画中簪花的天女、舞伎、女乐形象十分相似。盛唐时期花卉大量引进,奇花异卉随处可见。逛花市、赏花、簪花,是唐代女性的日常休闲活动。鲜花已经成为仕女之间流行的配饰,“斗花"则成为贵族女子的爱好。
唐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使得赏花、簪花之风甚浓。唐代画作中,不论是卷轴画还是壁画,簪花仕女形象普遍可见。当时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女子都喜欢簪花,一方面是为了增饰自身的美丽,使美的表达更富有活力;另一方面,从女性簪花的深层次心理来讲,在追求美丽的同时,也有取悦男性的意味。簪花的风气也与唐代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高装花髻高贵华丽、夺人眼目,在唐代妇女妆容当中十分流行,甚至有愈耸愈高之嫌,为宋代“花冠”的流行奠定基础。此时也出现男子簪花的现象,不过多与礼制有关,通常是唐代皇帝为大臣赐花,赐花的种类与官员品阶相关。
簪花还是唐代重阳节的风俗之一。王维在其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插茱萸”表达的就是重阳节里鬓发插花的风俗。除了插茱萸,当时重阳节人们还有戴菊花的风俗。人们登高游玩之时,通常也要把菊花插满头才回家。
进入宋代,簪花成为一种特定的礼仪,并全面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皇帝赐花的制度逐渐完善细化,并且形成了一套赐花、戴花的礼仪程序。《宋史·礼志》中记载:“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太宗时期,皇帝就为每年的新晋进士摆喜宴并簪花,而皇帝赏赐的花,人们必须戴着。不仅如此,民间亦是簪花盛行。当时社会各阶层不管贵贱贫富、年龄老少均可自由簪花,簪花文化在此时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女性喜爱用花来打扮自己,常常随着季节搭配不同的花朵。同时,男子簪花也非常兴盛,可谓达到鼎盛,成为当时的独特文化。《水浒传》梁山好汉中就有许多人常簪花,如浪子燕青“鬓边常插四季花”,小霸王周通“斜插一枝罗帛象生花”,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
明代的簪花习俗似乎已经不及宋代“万数簪花满御街"那般壮观,男子簪花习俗减弱。明代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出现在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社会活动中。清代,簪花习俗式微。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中有云:“今俗唯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簪花也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更多地与发型妆容相结合,配合整体形象设计。
从先秦到清代,簪花文化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簪花的习俗随着历史已渐渐远去,但被赋予美好寓意的鲜花,时至今日,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首饰、服装中。
(摘编自张轶梁《〈簪花仕女图〉的簪花艺术表现及文化传承》,有删改)
材料二:
泉州蟳埔渔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地生活习俗中留下了不少海丝文化的痕迹。蟳埔女从服饰到头饰均与海丝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蟳埔女的头饰俗称“簪花围”。平日,她们用一根簪子盘起头发,在鬓角斜插三两朵小花;重大节日的时候,她们会郑重地在头上簪成花环,盛装出席。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是宋元时期的“舶来品”,据说是阿拉伯人蒲寿晟将其移植到蟳埔的。
2023年,明星的一组簪花围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波簪花围热潮。泉州市文旅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原则是提高能见度和影响力。蟳埔簪花围能够在其他城市受到热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是个好事;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专属于它的一套完整的非遗规制。泉州文旅将加强对簪花围民俗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他们将联合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以及非遗传承人,通过各渠道发布簪花围技艺的各种步骤,让更多人了解蟳埔簪花围真正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苏凯芳《泉州簪花围火出圈多地刮起簪花热潮》,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人常用花装扮自己,且簪花的种类和内容逐渐丰富,史料中就有潘安簪花的记录。
B.《宋史·礼志》中的相关记载表明,簪花在宋代已成为特定礼仪,并有了具体的程序。
C.明清两代簪花习俗从减弱走向式微,多用作形象的妆饰,只出现在一些特定重大场合。
D.簪花围是簪花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的表现,带有鲜明的蟳埔地方文化历史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战国时代至今,期间簪花文化虽曾短暂消亡,仍完成了从模糊认知到明确礼仪制度的发展。
B.宋代簪花习俗的盛行是政治、人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氛围有关。
C.蟳埔女头饰簪花围常用的几种花朵是宋元时期由异域移植而来,可见其与海丝文化间的渊源。
D.明星簪花围照让蟳埔簪花围受热捧,明星效应成为当下传承弘扬簪花围民俗文化的主要力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的一项是()
A.“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B.“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黄菊。”(苏轼《千秋岁·徐州重阳作》)
C.“今夜簪花,他年第一,玉殿东头。"(辛弃疾《柳梢青·赋牡丹》)
D.“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填写表格,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簪花文化发展阶段对照表
时间汉代魏晋唐代宋代明代清代
受众对象女性男女均有女性为主,也有男子①②女性
功能或使用场合配饰③④摆宴赏赐、宫廷礼仪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配饰
A.①社会各阶层,男女老少B.②女性
C.③配饰、祈福、御寒D.④流行配饰、皇帝赐花、节日风俗
5.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述簪花在唐代盛行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节选)
贾平凹
①秦腔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②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
③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④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⑤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哗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战。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⑥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逄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即是在任何地方,这些名角没有在场,只要发现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买油是不必排队的,进饭馆吃饭是会有座位的,就是在半路上挡车,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嘎地停车。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手,使你永远记住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⑦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腔是八百里秦川农民的精神食粮,能消解大苦的秦川农民身体和心灵上的困乏。
B.在西府走动时,独自在田野听到秦腔,“我”感受到了浓重的悲凉和强大的力量。
C.“全场人头矮下去"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可见当时上演的是一场“熟戏"。
D.秦川农民对“秦腔名角”的崇敬,不只表现在观看演出时,还表现在生活各方面。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首段用一个长句将秦川农民与某些文人和都市人作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B.选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描摹观众完全沉浸在秦腔表演中的情态,着力突显了表演者技艺高超。
C.选文末段,采用反复与设问,气势迭起,将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和秦川人民的生活紧紧合为一体。
D.选文语言具有地域特征,散发着质朴的泥土气息,同时长句短句错落,读起来利落又有节奏感。
8.选文第⑥段在叙述中采用了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选文前五个语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断句(3分)
10.下文中画线句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选自《左传》)
冬十一月A己巳朔B宋公及楚C人战于泓D宋人既E成列F楚人未G既济
(二)(1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手房购买协议书七篇
- 关于土地征用协议书
- 舞蹈症病因介绍
- (立项备案申请模板)铝型材模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
- (2024)年产300万吨水稳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立项备案文件一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复习 专题07 语法填空 【期末必刷15篇】
- 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 云南省保山市智源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道德与法治试卷-A4
- 2023年布展装修项目筹资方案
- 2023年可调控辊型四辊液压轧机项目筹资方案
-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答案精析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工程设计收费标准2002修订版
- 2024-2030年中国眼部保健品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2024山东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选拔(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T-CCIIA 0004-2024 精细化工产品分类
- 低年级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探析
- TPM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
- 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难解之谜生产关系概念与交往形式等术语的关系
- 皮肤疾病超声检查指南(2022版)
- 国开机考答案-工程力学(本)(闭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