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阅读与鉴赏(共4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题。(6分)
要理解各种文明、各个国家的历史,需要了解这些国家的人口、人才的流动,及其结果。比如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动乱造成大批北方人往南扩散,迁徙到江淮、江南,之后到了岭南、海南岛和西南地区,促成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南方家族的家谱会把自己的根追溯到北方。
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其至境外的民族,也因为迁徙到了中原地区,在当地定居,最后融入到中华民族,或者自己演变成为今天中国的某个民族,这都是迁徙的结果。比如五代有三个朝代的皇帝,其实都是突厥人。后唐皇帝本姓朱邪,是沙陀人,突厥人的一支,其先祖李国昌为唐朝建立功劳后,被赐李姓。还有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也都是沙陀人,他们用汉姓,也逐渐融入汉文化;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此外,历史上古代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一直到近代的满族,有些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有一些融合到了汉族中间,这都是迁徙的结果。如果没有迁徒、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华民族,汉族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它是迁移与融合的结果。
一种文化要扩大自己的范围,可以通过书本、艺术品,包括今天发达的媒体,但最主动,积极、活跃的传播因素还是人,依靠人的迁徙。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是移民的结果。比如唐朝时的西城音乐、舞蹈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现在的民乐,其实并非诞生于中原本土。我们传统的音乐、舞蹈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今天的新疆以及西边的中亚地区,这也是靠人口的迁移带过来的。
解放后城乡人口之间一度还可以自由流动。1956年时,我从老家浙江吴兴县南浔镇迁到上海,那个时候迁徙很容易,凭着相关证书到上海的某区教育局报到;并通过考试,就能落户。到了1958年,户口不能够随便迁移,特别是限制从农村迁入城市,不能够从下一级的城市迁去上一级的城市,这个制度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改变。
这一段时间中国的人口迁移数量大大减少,但这并不符合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后就出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人口迁徙。今天中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量的人口迁徙,人口资源的重新配置。
劳动力输出也是一个重要的迁徙类型。我最近去了格陵兰岛,所在的探险船上有100名旅客和100多个工作人员,船长曾在聚会时让我们猜船上哪个国家的人最多。大家都认为是美国,最后他公布答案,是菲律宾。因为船员绝大多数都是菲律宾人,包括餐厅的服务员、清洁工,几乎全是菲律宾人。我们都知道香港的菲佣,其实菲律宾的劳动力输出范围很广,比如像上海一些酒吧的乐队成员、调酒师,好多都是菲律宾人。菲律宾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为国家赚取外汇,这是一种特殊的迁徙。
在当代移民中,二战以后美国的崛起和外来移民密切相关。如爱因斯坦等杰出的科学家、基辛格等政治家,都是二战时的欧洲移民;二战结束后,美国吸引了大批德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入员。包括后来的硅谷,也有很多中国移民从事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工作。吸引高素质的移民来发展自身,已成为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共识。比如国内很多城市都在降低落户门槛,以招揽人才,甚至争夺人才。所以未来世界的发展,移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当前中国也遇到了很多发达国家都曾面临的问题:是否积极引入外劳。日本、韩国在发展到如今我国的经济水平时,都已经开始引进外劳。这是一柄双刃剑:引进会增加本国人的就业压力,不引进又必定会造成产业外移,而失去了优质外来劳动力,也会阻碍本地发展。这是中国未来将面临的考验。
——节选自《人类迁徙的轨迹,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文明》
1.下面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南方家族的家谱把自己的根追溯到北方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动乱造成大批北方人往南扩散。
B.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汉民族能够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迁移与融合的结果。
C.新中国成立后,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一度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后这一现状得以改变,这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D.二战后美国的崛起,日本、韩国的发展都与移民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移民是一个国家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最后一段中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外资的大量引入,带给中国更多的发展机遇,国内就业矛盾暂缓,但也导致经济发展模式出现偏差。
B.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日本政府决定采取引进外国劳动力的方式缓解劳动力紧缺。
C.根据香港劳工处的《补充劳工计划》,雇主雇佣外来劳工首先必须优先聘用本地工人,如果实在聘用不到本地人,填补空缺职位才可以输入劳工。
D,外劳进入台湾地区30余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除了补充劳动力缺口,促进台湾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之外,也伴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4题。(8分)
甲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鸩,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乙
……
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光阴迅速,却早冬来。林冲的棉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简析两处“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和心理。(4分)
4.甲、乙两处选文分别采用了什么叙述视角各自的效果如何(4分)
(三)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完成5-6题。(6分)
5.请根据《红楼梦》全书内容,文中画线句子所暗对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节选自《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
A.巧姐宝钗探春妙玉___B.巧姐黛玉李纨惜春
C.湘云黛玉探春妙玉___D.湘云宝钗李纨惜春
6.《乡土中国》中提到了血缘结合的社会现象,在以下《红楼梦》相关事件中不符合血缘结合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住进潇湘馆___B.探春住进秋爽斋
C.妙玉住进陇翠庵___D.邢岫烟住进紫菱洲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7-13题。(21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选自《桂枝香·金陵怀古》)
7.下列句子中的“爱”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爱惜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爱护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___怜惜,同情
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喜欢
8,下面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杳不知其所之也___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代百司之职役哉___D.夫晋,何厌之有
9、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
B、锱铢,古代较小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C.阿房宫,秦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时未完工,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D、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有“铺采擒文,体物写志"特点。
10、下面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成不敢敛户口_________B.韩魏之经营
C.雷霆乍惊,宫车过也_________D.正故国晚秋
11.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一条又一条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绿色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
C.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闹市里人们的言语还要多。
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让秦王朝又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皇帝,谁能够消灭它呢
12.下面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房宫赋》开篇,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既写出了秦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气势,也体现了阿房宫工程的浩大。
B.《阿房宫赋》中,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登临的时间、地点、气候,并定下了后面观景的坐标位置。
D.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归帆"酒旗”“彩舟"白鹭”既写出了真实的生活情景,又有想象之景,展现了金陵的美丽、繁华。
13.下面对两则材料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房宫赋》中,写六国珍宝之多及其来源,是为了说明六国统治者不爱护其百姓,为下文的议论蓄势。
B.《阿房宫赋》中,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
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和杜牧一样,责怪商女无知,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
D,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
(五)名句名篇默写。(4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从下面三句中任选二句完成,如果三句都写,以前二句为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2)苏洵在《六国论》里表述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3)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三国人物故事就经常被引用,如“▲,▲"。
二、表达与交流(共5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十多天前驻扎过军队,现在那边田里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那时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镇上有钱人都逃光了;现在兵队又开走了,那座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等候春茧上市的时候再热闹一番。老通宝也听得镇上小陈老爷的儿子——陈大少爷说过,今年上海不太平,丝厂都关门,恐怕这里的茧厂也不能开。但老通宝是不肯相信的。他活了六十岁,反乱年头也经过好几个,从没有见过绿油油的桑叶白养在树上等到成了“枯叶"去喂羊吃;除非是“蚕花”不熟,但那是老天爷的“权柄”,谁又能够未上先知
“才得清明边,天就那么热!”
老通宝看着那些桑拳上怒茁的小绿叶儿,心里又这么想,同时有几分惊异,有几分快活。他还记得自己还是二十多岁少壮的时候,有一年也是“清明"边就得穿夹,后来就是“蚕花二十四分”,自己也就在这一年成了家。那时,他家正在“发”,他的父亲象一头老牛似的,什么都懂得,什么都做得;便是他那创家立业的祖父,虽说在长毛窝里吃过苦头,却也愈老愈硬朗。那时候,老陈老爷去世不久,小陈老爷还没抽上鸦片烟,“陈老爷家”也不是现在那么不象样的。老通宝相信自己一家和“陈老爷家"虽则一边是高门大户,而一边不过是种田人,然而两家的命运好象是一条线儿牵着。不但“长毛造反”那时候,老通宝的祖父和陈老爷同被长毛掳去,同在长毛窝里混上了六七年,不但他们俩同时从长毛营盘里逃了出来,而且偷得了长毛的许多金元宝——人家到现在还是这么说,并且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这时候,老通宝家在东村庄上被人人所妒羡,也正象“老陈老爷”在镇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都说“长毛鬼”在阴间告了一状,阎罗王追还“陈老爷家"的金元宝横财,所以败的这么快。这个,老通宝也有几分相信,不是鬼使神差,好端端的小陈老爷怎么会抽上了鸦片烟
15、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和划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B、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
C、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D、都说“长毛鬼”在阴间告了一状。
16、文中的画线句如果改成“他的父亲什么都懂得、做得"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17、文中将老通宝一家和陈老爷家对照着写,有何意味(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6分)
“随地大小蹲”、累了可以躺地上睡觉、饿了可以边走边吃……在别人看来会觉得很不理解或是奇怪的行为,川渝人民或许早已习以为常。A.所以这股与生俱来的“松弛感”,川渝人民也被大家调侃道“四川人不信神,因为他们自己就很‘神’”。
探究川渝人民拥有的网友们所谓的“超绝松弛感”,首先,与其地理环境因素有关。B.四川和重庆处于四川盆地中,又有“天府之国”的优越位置,宜室宜家的水土环境养成了川渝人民乐观的性格与心态。除此之外,①_____________,“少不入川,老不出蜀”,从古至今,四川就是大家心目中的“休闲之地”,温柔又有魅力的历史遗传,孕育了当地人民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当然,除了地理和历史这些外在因素,最重要的一点,②_____________,他们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而不被外界的评价和视线所干扰,在另一层面上,这也是一种内心的强大。C.也正是由于这种内心的强大,才让他们在繁琐、忙乱的生活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秩序,养成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内在品质,也就是“松弛感"。
只有当自己真正接纳自己的时候,松弛感才会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自己也会感到愉悦和满足。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鼓励的松弛感,是在不打扰他人的前提下的自适和自我接纳与满足,③_____________,那不叫“松弛”,而是一种冒犯与打扰。
18.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19.文中三个划线句表述不当,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义。(3分)
A▲B▲C▲
(三)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日常生活是事实世界,精神生活是意义世界。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最大的风险就是使日常生活的意义在虚拟中退隐并可能最终走向消散。在日常生活中建构意义,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甚至是拯救人类文明的一种努力。
请综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阅读与鉴赏(共4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题。(6分)
要理解各种文明、各个国家的历史,需要了解这些国家的人口、人才的流动,及其结果。比如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动乱造成大批北方人往南扩散,迁徙到江淮、江南,之后到了岭南、海南岛和西南地区,促成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南方家族的家谱会把自己的根追溯到北方。
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其至境外的民族,也因为迁徙到了中原地区,在当地定居,最后融入到中华民族,或者自己演变成为今天中国的某个民族,这都是迁徙的结果。比如五代有三个朝代的皇帝,其实都是突厥人。后唐皇帝本姓朱邪,是沙陀人,突厥人的一支,其先祖李国昌为唐朝建立功劳后,被赐李姓。还有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也都是沙陀人,他们用汉姓,也逐渐融入汉文化;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此外,历史上古代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一直到近代的满族,有些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有一些融合到了汉族中间,这都是迁徙的结果。如果没有迁徒、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华民族,汉族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它是迁移与融合的结果。
一种文化要扩大自己的范围,可以通过书本、艺术品,包括今天发达的媒体,但最主动,积极、活跃的传播因素还是人,依靠人的迁徙。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是移民的结果。比如唐朝时的西城音乐、舞蹈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现在的民乐,其实并非诞生于中原本土。我们传统的音乐、舞蹈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今天的新疆以及西边的中亚地区,这也是靠人口的迁移带过来的。
解放后城乡人口之间一度还可以自由流动。1956年时,我从老家浙江吴兴县南浔镇迁到上海,那个时候迁徙很容易,凭着相关证书到上海的某区教育局报到;并通过考试,就能落户。到了1958年,户口不能够随便迁移,特别是限制从农村迁入城市,不能够从下一级的城市迁去上一级的城市,这个制度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改变。
这一段时间中国的人口迁移数量大大减少,但这并不符合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后就出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人口迁徙。今天中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量的人口迁徙,人口资源的重新配置。
劳动力输出也是一个重要的迁徙类型。我最近去了格陵兰岛,所在的探险船上有100名旅客和100多个工作人员,船长曾在聚会时让我们猜船上哪个国家的人最多。大家都认为是美国,最后他公布答案,是菲律宾。因为船员绝大多数都是菲律宾人,包括餐厅的服务员、清洁工,几乎全是菲律宾人。我们都知道香港的菲佣,其实菲律宾的劳动力输出范围很广,比如像上海一些酒吧的乐队成员、调酒师,好多都是菲律宾人。菲律宾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为国家赚取外汇,这是一种特殊的迁徙。
在当代移民中,二战以后美国的崛起和外来移民密切相关。如爱因斯坦等杰出的科学家、基辛格等政治家,都是二战时的欧洲移民;二战结束后,美国吸引了大批德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入员。包括后来的硅谷,也有很多中国移民从事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工作。吸引高素质的移民来发展自身,已成为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共识。比如国内很多城市都在降低落户门槛,以招揽人才,甚至争夺人才。所以未来世界的发展,移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当前中国也遇到了很多发达国家都曾面临的问题:是否积极引入外劳。日本、韩国在发展到如今我国的经济水平时,都已经开始引进外劳。这是一柄双刃剑:引进会增加本国人的就业压力,不引进又必定会造成产业外移,而失去了优质外来劳动力,也会阻碍本地发展。这是中国未来将面临的考验。
——节选自《人类迁徙的轨迹,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文明》
1.下面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南方家族的家谱把自己的根追溯到北方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动乱造成大批北方人往南扩散。
B.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汉民族能够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迁移与融合的结果。
C.新中国成立后,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一度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后这一现状得以改变,这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D.二战后美国的崛起,日本、韩国的发展都与移民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移民是一个国家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最后一段中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外资的大量引入,带给中国更多的发展机遇,国内就业矛盾暂缓,但也导致经济发展模式出现偏差。
B.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日本政府决定采取引进外国劳动力的方式缓解劳动力紧缺。
C.根据香港劳工处的《补充劳工计划》,雇主雇佣外来劳工首先必须优先聘用本地工人,如果实在聘用不到本地人,填补空缺职位才可以输入劳工。
D,外劳进入台湾地区30余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除了补充劳动力缺口,促进台湾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之外,也伴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说法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解答】(1)D.“这说明移民是一个国家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错,根据“二战以后美国的崛起和外来移民密切相关”等内容,只能说明国家飞速发展和移民有一定的关系,不能说明“移民是一个国家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故选D。
(2)最后一段中的观点是:引进外劳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会增加国内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如果不引进,可能会导致产业外移和本地发展受阻。
A.不能体现。介绍引入“外资”,而不是最后一段中的“外劳"。
B.不能体现。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劳动力不足,才引进外劳以缓解劳动力紧缺的压力,没有体现引进外劳带来的双重影响。
C.不能体现。介绍香港的劳工政策,没有体现引进外劳带来的双重影响。
D.能体现。台湾引进外劳,促进了经济繁荣、文化多元,同时也伴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体现了引进外劳带来的双重影响。
故选D。
答案:
(1)D
(2)D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4题。(8分)
甲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鸩,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乙
……
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光阴迅速,却早冬来。林冲的棉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简析两处“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和心理。(4分)
4.甲、乙两处选文分别采用了什么叙述视角各自的效果如何(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及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视角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两篇小说,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①结合前文“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可知,本段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突出了鲁镇旧习陈俗“年年如此”,“我”回到故乡面对的社会环境几乎一成不变,鲁镇依旧封闭、停滞、保守的特点,这令“我"难以忍受,所以“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从而暴露了“我"与鲁镇之间深刻的隔膜与疏离。
②结合“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可知,“我"与祥林嫂偶遇之后,祥林嫂的“灵魂”三问,令“我"手足无措,“我”更怕自己的回答会给祥林嫂带来什么危险,让“我"的惶惑不安之情难以排遣,所以“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是“我"的自责与逃避,暴露了“我”因无法解决群众的精神启蒙问题而惶恐焦虑。
(2)①甲选文是用的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写了一个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来到了阔别多年的鲁镇。居然遇见了多年不见的祥林嫂,而祥林嫂已经成了一个乞丐,并且在祝福前夜死掉。用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可以使得祥林嫂的悲剧有一种即视感,是“我"亲眼见到了祥林嫂,也亲耳听到了她的死亡悲剧,更有真实感。“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从“我"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从“我”的嘴里说出来。而且“我"是整篇小说中唯一一个能够同情祥林嫂的人,在面对祥林嫂的“灵魂之问”的时候,他不知如何回答,希望能够帮到她,又怕害了她,有利于突出小说主题。
②乙文是从李小二的角度来写他见到的人,看到的事。鉴于李小二和林冲的特殊关系,采用李小二的视角来叙述,从有限的视角来观察来人的特殊可疑,鬼鬼祟祟,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从表达效果方面看,以李小二为视角叙述,将一切其未知之事不再描写,渲染了紧张气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1)第①处,鲁镇依旧封闭、停滞、保守,令“我"难以忍受,暴露了“我”与鲁镇之间深刻的隔膜与疏离。
第②处,祥林嫂的“灵魂"三问,令“我”手足无措,暴露了“我"因无法解决群众的精神启蒙问题而惶恐焦虑。
(2)①甲选文中,鲁迅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呈现故事情节,增加了真实感,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我"的感触揭示小说的主题。②乙选文中,采用李小二的视角来叙述,可以借由他的疑心揭开这次阴谋,从而更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以他为视角叙述,更有紧张气氛,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完成5-6题。(6分)
5.请根据《红楼梦》全书内容,文中画线句子所暗对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节选自《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
A.巧姐宝钗探春妙玉___B.巧姐黛玉李纨惜春
C.湘云黛玉探春妙玉___D.湘云宝钗李纨惜春
6.《乡土中国》中提到了血缘结合的社会现象,在以下《红楼梦》相关事件中不符合血缘结合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住进潇湘馆___B.探春住进秋爽斋
C.妙玉住进陇翠庵___D.邢岫烟住进紫菱洲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人物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对名著内容非常熟悉,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对题干涉及的名著内容非常熟悉,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1)“有恩的,死里逃生”,指巧姐。刘姥姥曾得到过王熙凤的恩惠,在贾家被抄家后刘姥姥竭尽财力帮助巧姐,使之得以逃离魔窟,也算是报答了王熙凤的恩惠。
“欠泪的,泪已尽”,指林黛玉。黛玉本为报恩还泪而来,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完婚,焚稿断痴情,泪尽而死。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指李纨。李纨是侥幸逃脱败落抄家的危险。
“看破的,遁入空门”,指惜春,惜春感到了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最后便剃发为尼了。
故选B。
(2)C.妙玉住进陇翠庵,并不是因为血缘结合。妙玉出身苏州官宦家庭,但她父母早亡,三岁出家,自小由极精演先天神数的师父带在身边养大,后与邢岫烟成为邻居,两人始终交好。在十七岁那年,妙玉随师父进京,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是年冬,师父圆寂。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因师父临寂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让她在京静居,等待结果,所以她未回乡,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翌年,贾府起造大观园,预备元春省亲。王夫人信佛,被妙玉的佛学修为所折服,因而下帖请她进贾府,入住陇翠庵。
故选C。
答案:
(1)B
(2)C
【点评】怎样把握名著的内容和情节:
第一遍粗略读完名著。时间上不要放长,要尽快将名著读完,不然读读停停,之前看到的情节也都忘了,再反过来读,会浪费时间。读名著的时候,要趁热打铁才好。第二遍认真品味名著。第一遍的略读,让我们对整个故事梗概有了了解,甚至我们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还记忆犹新。第三遍摘抄名著内的精华。摘抄笔记,在电脑的普及的信息时代,一般人都不选择拿起笔。但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第四遍研究名著内的各种关系和背景。名著中的关系和背景错综复杂,需要仔细品读研究。第五遍品味名著中讲述的生活,参透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思考作者留给读者的问题。俗话说一般好的艺术作品都讲究“留白”,意思就是说要留下一点空白,供读者思考,名著也不例外。有的名著还留下了一些疑问,值得读者认真思考。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7-13题。(21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选自《桂枝香·金陵怀古》)
7.下列句子中的“爱”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爱惜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爱护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___怜惜,同情
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喜欢
8,下面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杳不知其所之也___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代百司之职役哉___D.夫晋,何厌之有
9、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
B、锱铢,古代较小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C.阿房宫,秦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时未完工,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D、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有“铺采擒文,体物写志"特点。
10、下面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成不敢敛户口_________B.韩魏之经营
C.雷霆乍惊,宫车过也_________D.正故国晚秋
11.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一条又一条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绿色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
C.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闹市里人们的言语还要多。
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让秦王朝又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皇帝,谁能够消灭它呢
12.下面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房宫赋》开篇,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既写出了秦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气势,也体现了阿房宫工程的浩大。
B.《阿房宫赋》中,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登临的时间、地点、气候,并定下了后面观景的坐标位置。
D.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归帆"酒旗”“彩舟"白鹭”既写出了真实的生活情景,又有想象之景,展现了金陵的美丽、繁华。
13.下面对两则材料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房宫赋》中,写六国珍宝之多及其来源,是为了说明六国统治者不爱护其百姓,为下文的议论蓄势。
B.《阿房宫赋》中,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
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和杜牧一样,责怪商女无知,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
D,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解释,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叙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各个句子,判断各句相关词语是否古今异义,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言句子翻译的判断能力。要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翻译,作出正确的选择。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篇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1)A.正确。句意: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
B.正确。句意:爱护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
C.错误。“爱”,吝惜,舍不得。句意: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头牛)。
D.正确。句意: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
故选C。
(2)例句:代词,他们。句意:后人为他们悲哀却不以他们为鉴。
A.动词,到。句意:遥遥地不知它到什么地方。
B.代词,此。句意:(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四处张望。
C.助词,的。句意:代管百官的职事。
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故选B。
(3)A.“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错误。“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故选A。
(4)A.古义:老百姓;今义:户籍。句意:成名不敢勒索百姓。
B.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句意:韩魏聚敛的金玉珍宝。
C.“雷霆”,形容强大的力量或声音,古今同义。句意:雷霆般的声音突然响起,是宫车从这里驰过。
D.古义:故都,这里指金陵;今义:国家。句意:故都金陵正是深秋。
故选C。
(5)A.正确。
B.“绿色的云朵纷纷扰扰"错误。“绿云”比喻女子浓密乌黑的头发。句意: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黑浓密的头发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
C.“直的栏杆,横的门槛"错误。“直栏横槛”,或直或横的栏杆。句意:或横或直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闹市里人们的言语还要多。
D.“让秦王朝又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错误。“使”,假使。句意: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
故选A。
(6)D.“又有想象之景"错误。“归帆”“酒旗"彩舟”“白鹭"这些景物是作者看到的,为写实之景。
故选D。
(7)C.“责怪商女无知,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错误。这一句化用杜牧的诗句,讽喻统治者应以史为鉴,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故选C。
答案:
(1)C
(2)B
(3)A
(4)C
(5)A
(6)D
(7)C
参考译文:
六国统治结束,四海合而为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出来了。覆盖三百多里地面,遮天蔽日。沿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直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飞檐像鸟嘴般高啄。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高高低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楼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冷。一天之中,一宫之内,而气候不相同。
六国的妃嫔侍妾、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早上唱歌,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那是宫女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那是宫女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那是宫女们泼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升云雾横绕,那是宫女们燃起了椒兰在熏香;雷霆突然震响,那是皇帝乘坐的宫车驶过;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也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她们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久久站立,倚门远眺,盼望着皇帝来临。有些人竟这样等了三十六年,都没能见到皇帝。
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韩国魏国聚敛的珠玉,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年深日久,从他们的老百姓那里掠夺来是,堆积如山。一旦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砂砾,随便丢弃,遍地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密集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嘈杂声音,比集市上的人声还多。看着这些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结果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啊,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而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啊,不是天下的人。可叹呀!要是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了。要是秦国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作为鉴戒,只怕又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呢!
(选自《阿房宫赋》)登山临水,放眼远眺,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肃爽清凉。奔腾千里的澄江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
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各个王朝接连覆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
(选自《桂枝香金陵怀古》)
【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五)名句名篇默写。(4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从下面三句中任选二句完成,如果三句都写,以前二句为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2)苏洵在《六国论》里表述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3)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三国人物故事就经常被引用,如“▲,▲"。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解答】故答案为:
(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重点字:竭)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重点字:嬴)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重点字:捷)
【点评】《谏太宗十思疏》名句辑录: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二、表达与交流(共5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十多天前驻扎过军队,现在那边田里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那时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镇上有钱人都逃光了;现在兵队又开走了,那座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等候春茧上市的时候再热闹一番。老通宝也听得镇上小陈老爷的儿子——陈大少爷说过,今年上海不太平,丝厂都关门,恐怕这里的茧厂也不能开。但老通宝是不肯相信的。他活了六十岁,反乱年头也经过好几个,从没有见过绿油油的桑叶白养在树上等到成了“枯叶"去喂羊吃;除非是“蚕花”不熟,但那是老天爷的“权柄”,谁又能够未上先知
“才得清明边,天就那么热!”
老通宝看着那些桑拳上怒茁的小绿叶儿,心里又这么想,同时有几分惊异,有几分快活。他还记得自己还是二十多岁少壮的时候,有一年也是“清明"边就得穿夹,后来就是“蚕花二十四分”,自己也就在这一年成了家。那时,他家正在“发”,他的父亲象一头老牛似的,什么都懂得,什么都做得;便是他那创家立业的祖父,虽说在长毛窝里吃过苦头,却也愈老愈硬朗。那时候,老陈老爷去世不久,小陈老爷还没抽上鸦片烟,“陈老爷家”也不是现在那么不象样的。老通宝相信自己一家和“陈老爷家"虽则一边是高门大户,而一边不过是种田人,然而两家的命运好象是一条线儿牵着。不但“长毛造反”那时候,老通宝的祖父和陈老爷同被长毛掳去,同在长毛窝里混上了六七年,不但他们俩同时从长毛营盘里逃了出来,而且偷得了长毛的许多金元宝——人家到现在还是这么说,并且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这时候,老通宝家在东村庄上被人人所妒羡,也正象“老陈老爷”在镇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都说“长毛鬼”在阴间告了一状,阎罗王追还“陈老爷家"的金元宝横财,所以败的这么快。这个,老通宝也有几分相信,不是鬼使神差,好端端的小陈老爷怎么会抽上了鸦片烟
15、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和划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B、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
C、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D、都说“长毛鬼”在阴间告了一状。
16、文中的画线句如果改成“他的父亲什么都懂得、做得"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17、文中将老通宝一家和陈老爷家对照着写,有何意味(2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根据题干的提示,与题干中所给句子进行比较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解答】(1)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讽刺或反语。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C。
(2)内容上,原句中“他的父亲像一头老牛似的”,将“父亲"比喻成“一头老牛”,使用了比喻手法,更加形象生动地体现出父亲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地形象特点。
句式上,使用长短句,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同时,连用两个“什么都……”,既“懂得”,也“做得”,重复强调,鲜明地突出了父亲的渊博、丰富的形象特点。
改句“他的父亲什么都懂得、做得”,是一个普通的陈述句,只是直观地陈述父亲“懂得、做得”,缺乏原句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内容(形象)上,老通宝一家和陈老爷家“一边是高门大户,而一边不过是种田人”,虽然两家生活条件有别,实则是当时中国社会农村的缩影,但是受战乱频繁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越来越“不太平”,他们赖以生存的“丝厂都关门”,两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通宝一家由拥有“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到而今“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鬼使神差”地,“好端端的"小陈老爷抽上了鸦片烟,也面临着家道中落的命运。
主题上,通过对照两家的变化,指出“命运好像是一条线儿牵着”,这条“线儿”,就是“驻扎过军队”“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鸦片烟”等一系列不安定因素,揭示出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遭遇的深重灾难,百姓无一幸免地承受着社会动荡带来的创伤。
答案:
(1)C
(2)①原句使用比喻手法,将“父亲"比作“一头老牛”,更加刻画出父亲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②长短句交错,富有节奏感,并连用两个“什么都……”,重复强调,突出了父亲的渊博、丰富。
③改句只是直观地陈述,缺乏原句的表现力。
(3)通过对照老通宝一家和陈老爷家的变化,真实地展现出当时中国社会农村经济崩溃的现状,深刻地揭示了战乱频繁、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社会动荡,给农民命运带来深重的影响。
【点评】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比较解题思路: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6分)
“随地大小蹲”、累了可以躺地上睡觉、饿了可以边走边吃……在别人看来会觉得很不理解或是奇怪的行为,川渝人民或许早已习以为常。A.所以这股与生俱来的“松弛感”,川渝人民也被大家调侃道“四川人不信神,因为他们自己就很‘神’”。
探究川渝人民拥有的网友们所谓的“超绝松弛感”,首先,与其地理环境因素有关。B.四川和重庆处于四川盆地中,又有“天府之国”的优越位置,宜室宜家的水土环境养成了川渝人民乐观的性格与心态。除此之外,①_____________,“少不入川,老不出蜀”,从古至今,四川就是大家心目中的“休闲之地”,温柔又有魅力的历史遗传,孕育了当地人民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当然,除了地理和历史这些外在因素,最重要的一点,②_____________,他们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而不被外界的评价和视线所干扰,在另一层面上,这也是一种内心的强大。C.也正是由于这种内心的强大,才让他们在繁琐、忙乱的生活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秩序,养成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内在品质,也就是“松弛感"。
只有当自己真正接纳自己的时候,松弛感才会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自己也会感到愉悦和满足。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鼓励的松弛感,是在不打扰他人的前提下的自适和自我接纳与满足,③_____________,那不叫“松弛”,而是一种冒犯与打扰。
18.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19.文中三个划线句表述不当,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义。(3分)
A▲B▲C▲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
【解答】(1)第一处,前文提到川渝人民拥有的“超绝松弛感”,首先,与其地理环境因素有关;本空的语境应为另一个原因,下文提到从古至今,四川就是大家心目中的“休闲之地”,语境强调历史遗传这一因素,故填“也与历史遗传因素有关"。
第二处,后文提到“他们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而不被外界的评价和视线所干扰”,语境强调川渝人民拥有的“松弛感"重要在于对自我优点缺点的接纳,故填“是川渝人民懂得内在的自我接纳”。
第三处,前文提到我们所鼓励的松弛感“是在不打扰他人的前提下的自适和自我接纳与满足”,后文说那不叫“松弛”,而是一种冒犯与打扰,语境强调的是对别人的打扰,故填“如果打扰别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A.“所以这股与生俱来的‘松弛感’”不合逻辑,可改为“因为这股与生俱来的‘松弛感’"。
B.“宜室宜家的水土环境养成了川渝人民乐观的性格与心态”搭配不当。宜室宜家: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带给夫家和谐美满的生活,不能修饰“水土环境”,改为“宜室宜业的水土环境养成了川渝人民乐观的性格与心态”。
C.“养成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搭配不当。可改为“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家庭急救情况
- 教育信息化产品开发流程及案例
- 2025年房产抵押合同6篇
- 教育机构团队中的沟通与协作策略
- 2025年度电子产品线上销售返利合同范本
- 第十单元课题2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第一课时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 23《梅兰芳蓄须》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2025年度空间技术开发合同5篇
- 2025年度股权转让协议:股东之间关于股权转让的详细条款2篇
- 2025年房产出租合同样本3篇
- 大宗贸易居间协议2024年
- 第2课《济南的冬天》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2024年水利工程高级工程师理论考试题库(浓缩400题)
- 增强现实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 TD/T 1060-2021 自然资源分等定级通则(正式版)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
- 仓库智能化建设方案
- 海外市场开拓计划
- 供应链组织架构与职能设置
- 幼儿数学益智图形连线题100题(含完整答案)
- 七上-动点、动角问题12道好题-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