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1页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2页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3页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4页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2023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七单(B卷·知识提升练)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2023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素养能力考查提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

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

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

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

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

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

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

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

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

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

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

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

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

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

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

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

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

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

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

“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

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

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

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

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

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

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

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

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

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

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

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

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

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

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

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

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

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

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

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

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

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

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

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

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

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

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

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

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

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

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

间世相。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

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

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

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

言表达缺乏创新。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3分)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

法。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

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

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

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

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

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

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

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

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

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

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

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

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

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

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

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

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

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

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

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

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

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

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

《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

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监督你去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

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

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

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

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

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

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

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

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

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

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

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

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

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

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

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想象中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

脱。

C.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

思是,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里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

人深表遗憾。

D.第⑨段“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表达了

对人融入现代文明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的思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

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B.第②段中的“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

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

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C.从全文看,作者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移植”了朱自清先前描写的美景。

D.第⑦段主要运用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了向故人直接倾诉的

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8.第②段中“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滑”能不能改为“掠"?为什么?结合上

文说说为什么会有“滑”的效果。

答:

9.作者在第⑩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

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

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

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

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

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

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

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

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

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

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

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

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

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

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

记》,有删改)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

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余与李榕A申甫B皆从C四月D既望E乘山轿F出G郡北门H三里入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

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

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

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

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

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

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

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译文:

(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译文:

14.乙、丙两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登泰山

[元]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①咏新作,满空笙鹤②下高寒。

注①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②笙鹤:仙乐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到了登山过程,作者伴着和风、轻云登到岱顶,站在泰山极顶纵览壮丽的景观,

“此观”就是颔联中描写到的泰山景色。

B.李贺曾在《梦天》中写道:“遥望齐州九点烟。"作者化用此诗句,用“万古齐州烟九

点”一句描绘出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耸峙的景象。C.作者观赏到太阳从云海中涌出的壮观

美景。“五更沧海日三竿"一句写泰山日出,“沧海”指云海,刚刚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

竿。

D.尾联写作者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泰山共鸣。

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16.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经过一番主客问答,双方终于达成统一,“__,

_____"两句描绘了主客同舟醉眠的画面。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写自己登顶泰山后,看到了红日跃出海面的壮美之景:

“____,____。”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无论是诗史之诗,都是①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

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

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

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

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当仁不让②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

杰"之首。

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

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

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

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

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

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书写③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

18.文中①②③处画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3分)

19.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浪

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2小题,共9分)

中医药学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疗理论,蕴含着浓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维护和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

宿。这种医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儒家的“恻隐之心”、道家的“无欲无求"、佛家的

“慈悲”等观念的具体体现。古典医著《黄帝内经》倡导“治未病,不治已病",告诉人们

必须注意身体保养调理,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预防衰老疾病,该理念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

识一脉相承。中医学从“天人合一,形神一体”“天人相应"等观点出发,认为影响健康和

疾病的原因,固然有生理因素,但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应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

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周易》有“动静结合”的说法,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

也是如此,其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始终贯穿着矛盾运动,所以只有经常运动,才能增进

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21.中医药学的医疗理论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个

字。(4分)

22.幸福社区邀请中医专家为社区居民普及日常养身保健的方法。你作为志愿者,负责主持

这项活动。请你根据以下材料内容向社区居民介绍该中医专家。(5分)

材料:①夏良方,男,东方医科大学教授。②系我国现代中医学专家。③其素有“把脉

准,不差毫厘;开方神,对症病除"之美称。④专著《中医诊断学》(获优秀医学图书奖)在

医学界享有盛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荷塘月色》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

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思,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也洋溢在字里行间。《我与

地坛(节选)》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

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

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

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幅美丽的图画,你曾置身于哪一幅画面中?

试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表达自己的感悟。题目自拟,不少

于800字。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2023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七单(B卷·知识提升练)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2023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素养能力考查提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

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

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

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

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

“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

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

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

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

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

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

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

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

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

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

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

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

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

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

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

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

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

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

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

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

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

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

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

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

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

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

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

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

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

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

“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

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

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

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

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

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

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

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

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

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

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

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

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

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

世相。

答案B

解析A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C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错,散文创作有书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

真实”。D项,强加因果,“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是

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

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

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

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

表达缺乏创新。

答案D

解析D项,“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原文说的是

“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

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3分)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

在的”,D项中的人物“子虚"是虚构的,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①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②在论证方法上,

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

解析作答此题,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论证思路,材料二第一句“散文最大的力量在

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是中心论点,后面是具体的论证。二是论证方法,由“深刻的思想

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可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

证,由卞之琳的话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由“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

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

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②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③在文体拓展和表达创新

上有所突破。④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

境。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

系的前端"和材料三,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

的、独特的思想”,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②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

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③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被称作

‘美文’……营造优美之意境”,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④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

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

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

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

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

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

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

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

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

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

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

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

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

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

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

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

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

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

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

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

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

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

样做,也没有哪一个监督你去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

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

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

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

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

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

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

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

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

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

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

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

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

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

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

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想象中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

是,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里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

表遗憾。

D.第⑨段“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表达了对

人融入现代文明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的思考。

答案C

解析“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于文无据。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

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B.第②段中的“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

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

满了人情味。

C.从全文看,作者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移植”了朱自清先前描写的美景。

D.第⑦段主要运用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了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

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答案A

解析本文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8.第②段中“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滑"能不能改为“掠”?为什么?结合上文说

说为什么会有“滑"的效果。

答:

答案不能。因为“滑”写出了“我"的身影缓慢、灵巧的情状。“滑”的效果:一方面写出

了由于路灯的映照,“我"的身影更显轻捷之状;另一方面暗含了“我”对朱自清先生深切的

怀念之情。

9.作者在第⑩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

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答:

答案(1)自觉地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2)因为过去的人要面

对这一问题,现在的人仍然需要面对并且回答这一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

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

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

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

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

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

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

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

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

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

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

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

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

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有删改)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

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余与李榕A申甫B皆从C四月D既望E乘山轿F出G郡北门H三里入山

答案CEF

原文标点: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

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

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

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

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答案B

解析“戊申晦"是干支纪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

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

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

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

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答案D

解析薛文最后引用的是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译文:

(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译文:

答案(1)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后,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

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2)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

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14.乙、丙两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

答案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

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言之成理

即可)

参考译文

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

去的惯例,封禅结束后,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

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

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

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

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

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

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

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

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

景点都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

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

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

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到达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

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

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

宫。四更后,到达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

雨才停。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

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

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

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没有来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

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情,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登泰山

[元]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①咏新作,满空笙鹤②下高寒。

注①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②笙鹤:仙乐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到了登山过程,作者伴着和风、轻云登到岱顶,站在泰山极顶纵览壮丽的景观,

“此观"就是颔联中描写到的泰山景色。

B.李贺曾在《梦天》中写道:“遥望齐州九点烟。”作者化用此诗句,用“万古齐州烟九

点"一句描绘出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耸峙的景象。C.作者观赏到太阳从云海中涌出的壮观美

景。“五更沧海日三竿”一句写泰山日出,“沧海"指云海,刚刚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

D.尾联写作者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泰山共鸣。作

者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答案D

解析“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写实"错,“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

寒”的意思是“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

鸣”,结合注释“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可知,“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

山的诗作"曲解句意,这些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不是实写。

16.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1)思想感情:登上泰山的兴奋愉悦之情。“快意”一词写出了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纵览

壮丽的景观,心情非常愉悦;尾联的一“笑"一“咏”,展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诗兴大发的兴奋

愉悦之情。(2)人生感悟:应胸怀宽广,具有昂扬进取的精神。登泰山带给作者新鲜的人生体

验,颈联写出以前的自己犹如居处井底一样狭隘,今后即使巢居也会觉得宽敞无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经过一番主客问答,双方终于达成统一,“__,

_____"两句描绘了主客同舟醉眠的画面。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写自己登顶泰山后,看到了红日跃出海面的壮美之景:

“____,____。”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2)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3)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无论是诗史之诗,都是①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诗

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

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

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

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当仁不让②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

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

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

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

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

迷人的风景。

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书写③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

18.文中①②③处画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3分)

【答案】①还是②当之无愧③镌刻

【解析】第一处,都是:完全是或者表示全部包括在内。前文关联词是“无论是”,后文有

“都"与之呼应,此处应用“还是”,这样“诗史之诗"新世界诗”与后文“都有一条红线贯

注其中"构成条件关系。第二处,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情,积极主动地去做,毫不推辞。

语境形容“你”“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是完全当得起的,因此用“当之无

愧”。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第三处,书写:用笔写,抄写。语

境形容将名字写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应用“镌刻”。镌刻:雕刻。

19.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浪线的

语句,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①以“我们"后辈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图

强的辛劳付出;②第一人称“我们",更能直接表达对“你”的敬意,有利于使读者共情;③如

单用第二人称“你",行文难免单调呆板,不如多种人称结合富有变化感。

【解析】画线句表达“我”和大家对“你"的感受,用“我们”代指所有后辈,“看清你脸上

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表达了“我们"后辈的敬意,从而侧面烘托“你”作

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图强的辛劳付出。“我们"是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也更

有利于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氛围,引起读者的共情。“你”“我们"人称不断变化,综合使用,避免

了行文的单调,使行文富有变化。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答案】①“悲愤”“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