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合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分为第1卷(阅读题)和第I1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传统文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审美风范。
传统文论对文艺的本质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讨论。例如,就诗歌的本质而言,传统文论从伦理、教化、情感与心理等角度提出不同观点。如西汉司马迁的“发愤说”,即“《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西晋陆机的“缘情说”,即“诗缘情而绮靡”。这些都是基于扎实的文艺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如柏拉图的“模仿说"、华兹华斯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等,可谓各有千秋,二者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对话、互补与交融。
传统文论在总结文艺创作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比如,王国维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主张诗人要对宇宙人生了然于胸,感悟透彻,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歌。
传统文论还对文艺批评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见解。比如,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强调文艺批评要“知人论世”,把作品与作家的人品、所处时代联系起来理解。这与恩格斯提出的文艺批评方法十分契合。刘勰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坚持文艺批评需通过广泛阅读作品来提高鉴赏力。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着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它是深深扎根于我们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在当下依然是鲜活的。不能将传统文论束之高阁,也不能照搬挪用,而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掘传统文论的当代意义,使之更好地作用于当代文艺实践。摆脱近现代以来中国文论“文化失语症”的困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亟待重新认识和激活传统文论不可替代的优势。杨义在《中国叙事学》里写道:“中西文化是两个虽然有所相交……但依然是不同心的圆。倘若不加消化和变通地把另一个圆所引导出来的理论体系,硬套在这一个圆上,就有可能失去这个圆心附近属于精华,或属于自身特色的一些东西。”他坚持不能简单地运用西方文论来衡量与评估中国传统文论,主张返回中国传统叙事本身。
坚持守正创新,以开放性视野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沟通,从而全面、深刻地发掘传统文论的理论资源与当代价值。在整理、发掘、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文论方面,一大批学者系统地总结与阐释了传统文论的精华,但重建传统文论话语体系是一场持久的接力赛。如何突破西方文论的迷雾、融汇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骨的中国文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明确目标,统筹与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行动,逐步取得成效。
(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中国当代文论在结合到具体文体时,关注比较多的是戏剧和小说这两个文体,而中国传统文论则主要是关于诗歌和散文这两个文体的理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这种文体的错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中国传统文论本来就没有把戏剧、小说看成文艺理论研究的对象。
中国传统文论主要是关于传统诗歌和散文的理论。这与古代人多重视诗歌散文创作,忽视戏剧小说创作这一“传统"有关。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指出:“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之文学史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过全书之十一,故与小说仍不详。”而在当代文艺领域,戏剧、小说的地位已由边缘进入到中心。时代赋予了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的历史重任。正是因为这种诉求,小说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进入了中心地位。小说由“补史"的工具演变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
中国文论由以诗文中心转到以小说中心,这使得我们在今天必须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论。当我们面对今天的文艺现实时,我们必须转换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中国传统文论并不重视叙事文学,只是把叙事问题作为历史讲述的一个方面,譬如旧的《红楼梦》研究,主要精力和关注焦点是影射问题,较少对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进行研究。所以当文学研究重点转到叙事时,中国传统文论确实有些关注不够,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
(摘编自张荣翼《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文论相比较,中国传统文论在思想上更显厚重,更为关注对文艺功能的深入研究。
B.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流露,这一观点和陆机所认为的“缘情说”观点相同。
C.与小说在文学上的贡献相比,古人更看重其在史学上的价值,常将其视为对正史的补充。
D.传统文论在探讨文章叙事方面关注不高,因此在评价文章的叙事技巧时,无法发挥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引用刘勰的观点,以此证明阅读是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
B.材料一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创作和文艺批评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特点。
C.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不同的体系,杨义用“不同心的圆"对此进行了生动的解释。
D.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文论在当今难以继续沿用,这和当前小说地位发生重要变化有关。
3.下列选项,最适合放入材料一第二段中的一项是()
A.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钟嵘《诗品序》)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C.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袁枚《随园诗话》)
D.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严羽《沧浪诗话》)
4.材料二中,作者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请简要回答。
5.如何才能更好地让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C2.A
3.B4.①文体错位:中国传统文论主要关注诗歌和散文这两个文体,而当代文论更多地关注戏剧和小说,文体的错位导致传统文论难以直接适用于当代文艺研究。
②研究重点的转变:文学研究的重点已从传统的诗歌和散文转向了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传统文论在叙事文学方面的研究不足,难以提供足够的启迪和指导。
③社会功能的转变:小说在当代已转变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具有更加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传统文论主要关注小说的教化功能,对小说其他方面的关注较少。
5.①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和沟通,挖掘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②明确发展目标,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和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研究行动;③重视队伍建设,统筹和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投身于文论研究与创作工作;④调整关注视角,以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论,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中国传统文论的底蕴更加厚重,更加重视对文艺功能的研究”错。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这些都是基于扎实的文艺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可谓各有千秋,二者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对话、互补与交融"可知,材料将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论相比较,指出二者各有千秋,并未说中国传统文论更好,此外材料中也没有将中西文论从思想上和对文艺功能的研究上进行比较。
B.“观点相同”错。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西晋陆机的“缘情说"……这些都是基于扎实的文艺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如…….华兹华斯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等,可谓各有千秋"可知,二者观点并非“相同”,应是“类似"。
D.“无法发挥作用”错。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中国传统文论并不重视叙事文学,只是把叙事问题作为历史讲述的一个方面……所以当文学研究重点转到叙事时,中国传统文论确实有些关注不够,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可知,作者说的是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也就是还有作用,而非“无法发挥作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A.“以此证明阅读是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错。结合材料一第四段“传统文论还对文艺批评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见解。比如……刘勰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坚持文艺批评需通过广泛阅读作品来提高鉴赏力”可知,刘勰的话说明的是“坚持文艺批评需通过广泛阅读作品来提高鉴赏力"的观点,“比如”一词说明作者引用刘勰的话是为了证明本段中心句“传统文论还对文艺批评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见解"这一观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例如……”是对前文内容的举例说明,由此可知,材料一第二段中心观点为“传统文论对文艺的本质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讨论”,重点强调“文艺的本质”。
A.不适合。意为:在美好的集会时用诗来表现亲近愉悦,离开群体用诗来表达哀怨。句子说明了诗歌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强调的是诗歌的功能,而非本质。
B.适合。意为: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句子说明了诗的本质是人的内心志向,强调的是诗歌的本质。
C.不适合。意为:大凡作诗,描写景物尚属容易,但是要表达出内心情感就很难。句子说明的是写诗抒写情感比描写景物难,强调的是写诗时的难易,而非本质。
D.不适合。意为:学诗的人要以有见识为主:一开始就要把路子摆正,立志向最优秀的前辈诗人学习。句子说明的学诗的方法,强调的是学诗方法,而非本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①结合第一段“中国当代文论……关注比较多的是戏剧和小说这两个文体,而中国传统文论则主要是关于诗歌和散文这两个文体的理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这种文体的错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可知,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论与当代文论关注的文体不同,即文体错位。
②结合第三段“中国文论由以诗文中心转到以小说中心……中国传统文论并不重视叙事文学……所以当文学研究重点转到叙事时,中国传统文论确实有些关注不够,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论研究的重点已由传统的诗歌、散文转向了小说等叙事文学,而中国传统文论又不够关注叙事,这也是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结合第二段“时代赋予了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的历史重任。正是因为这种诉求,小说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进入了中心地位。小说由‘补史’的工具演变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和第三段“中国传统文论并不重视叙事文学,只是把叙事问题作为历史讲述的一个方面,譬如旧的《红楼梦》研究,主要精力和关注焦点是影射问题,较少对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进行研究”可知,随着时代发展,小说已成为当代文论研究的重点,并且小说的功能也转变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更具社会功能,而传统文论中的小说研究主要关注影射问题的教化功能,对小说其他方面关注不够,这也是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坚持守正创新,以开放性视野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沟通,从而全面、深刻地发掘传统文论的理论资源与当代价值"可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照亮当代文艺实践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与沟通,从而发掘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
②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如何……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骨的中国文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明确目标……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行动,逐步取得成效”可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照亮当代文艺实践需要明确传统文论发展目标,并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具体行动。
③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建构……中国文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统筹与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展开行动"可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照亮当代文艺实践需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要统筹和培养专门从事传统文论研究的人才队伍。
④结合材料一第五段“传统文论……在当下依然是鲜活的。不能将传统文论束之高阁,也不能照搬挪用,而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材料二第三段“中国文论由以诗文中心转到以小说中心,这使得我们在今天必须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论。当我们面对今天的文艺现实时,我们必须转换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可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照亮当代文艺实践需要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论,从而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些癖好与生俱来,比如嗜糖,比如嗜茶。我也有一癖好,就是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宁的月光下听字。
一片素美、干净的字便如同一首静入心扉的《高山流水》,或是《春江花月夜》,让人不自禁地心醉如斯。
于文字里倾听天地间的灵魂,倾听天地间的风吹蚁动是一种享受。好的文字总是如洪钟巨鼓,响遏行云,或是发出太阿剑器般的清鸣;再就如一件古老的青铜方鼎,须使劲去敲击才能传来遥远但却震撼人心的重音,让人沉迷;又或如一个倾城女子在秦淮河畔,借着上古之风传来的低吟浅唱,把人的心思穿透。
真正意义的字没有国籍与时空的界限,它由符号汇聚成了文章,进而演绎成了思想与哲理,大凡思想与哲理,都是心灵深处的绝响,外收内敛,如一首听似杂乱、实却美极的交响曲,能听懂者在相通处,自然与墨蓝天空里自在飞翔的灵魂们相视一笑,心有灵犀。
听字的时候,眼睛是辅助的工具,它只不过是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书则是一部传神的机器,把思想者心灵深处的声韵,点点滴滴的凝起,掷地有声地释放,或宏大,或具体,或粗犷,或细腻。这时,洗净双手,去翻书,竖起心灵的耳朵,去听字,是一种美丽的享受。
我一直在想,伯牙与子期在当时而言,也该是一位惊世的作者和一位崇高的听者。灵指如眼,琴音如字,似有风从峰巅而降,若有蝶自南方飞掠,句句声声击打那座坟之黄土,思想的相通直碎瑶琴,将作者与听者的忠贞,长天化碧。
思想者的字会哭,也会笑,时而凝重庄严,时而颠扑狂乱。如那地球上生命的母体——海洋,平静时懒散惬意,躁动时惊心动魄,但无论怎样,海洋里都一直不断地孕育着生命,如文字里承载涵纳着思想。在文字的海洋里随波逐流,放逐自己,便能感受到那些有灵魂的人们所有的苦与痛,倾听到他们的悲与喜,怒与哀,千折百转,荡气回肠。
听一次字,便死去活来一次,如同欣赏完《二泉映月》后接着就品味《命运》,在磨难与激昂瞬间转折的痛苦中多一次尘世里的阅历,增一分看透世事的灵性,完成一次人性中由浮躁向深沉的蜕变。
也许花落无香,席散茶凉,即使一幅旷世之丹青妙笔也难逃岁月的磨难,但融在书中的字却可以持日月之恒,并历久弥香。
每当翻开一本古老书籍那微微泛黄的书页,历史的厚重便向我走来。先人们隔着遥遥的时空向我喃喃絮语,纵然再远,声音也如金石之声铮铮响于耳畔,钝响沉沉,无丝毫间断,一下下震于心的鼓膜。
时令之书也并非都是昙花一现,正如人在尘世,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切,都缘于用心听字者的评说。时令声音的精者,或是警世之作,足以振聋发聩,让闻者啧啧;或有清新之作,亮丽婉转,让听字者心境旷远,寻幽探胜。也偶有盛行之嘈杂之音,但萤虫之光终抵不过朗朗晴日下的白光,日月会见证着它的自生自灭。
这便是字了,古字、今字、远字、近字……每一个好字都如同一滴剔透的珍珠,每一篇好字都是一副璀璨的珠琏,发出耀眼的豪光,直撼天地,起伏跌宕,让听字者怎不动情,怎能不听?
我愿在听字中或悲或喜,终老一生,无憾。
等到躺在坟墓里时,将绕梁之余音奉在手里,听在心里,再不冷清孤单、寂寥落寞。
(选自林文钦《在文字中倾听》,有删改)
文本二:
现代散文的交流活动是一种以物达心的活动。现代散文文本的创造活动必须将散文家的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境况物化形成文本中的意境。物化过程就是化虚为实的过程,赋无形的意境以感性形象,使之成为可把握、可感受的对象。现代散文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意境,意境由外在世界和内在感悟构成,没有内在感觉,外在之物是一种自在之物;离开了外在世界,内在感觉便失去了依附之物。由于内在感悟的私人性,因而,作为主客观之物的意境也具有私人性。意境,并非一种可以用符号性语言加以描述的实体,它不仅包含外在世界,更重要的是它融有作者的内在感悟,是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之境。因而,现代散文文本作为一种人造的“客体”,要完成对意境交流的目的,就不可能“对世界逼真逼肖地‘复写’”,而是对与本世界类似的另一世界的真实创生,但并不企图摹写本来世界,而是使其成为可解释的。
(选自胡永喜《中国现代散文结构论》,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意义的字没有国籍与时空的界限"中“真正意义的字”指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它们包含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B.文中的“听字"即用心阅读的意思,作者多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阅读带给人们的感受及影响,如第三段就是如此。
C.文中时令之书是今字、近字,时令之书中的“盛行之嘈杂之音”指书中揭示的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黑暗的、不公平的现象。
D.本文清新典雅,极富诗意的语言使得文章意味隽永、动人心弦,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充分展示出阅读的魅力。
7.下列与两则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通过对比的手法引出“听字"的话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又紧扣标题“在文字中倾听”。
B.文本一多处运用生动的感官描写来形容“我"听字时的感受,如“先人们隔着遥远的时空向我喃喃絮语”。
C.文本一中“我愿在听字中或悲或喜,终老一生”,体现了“我”从听字中获得了精神享受及对听字的深深眷念。
D.文本二认为,现代散文创作不是对本来世界进行复写或摹写,而是对另一世界进行创生,以便交流意境。
8.文本一引用伯牙、子期的历史故事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文本二说“现代散文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意境,意境由外在世界和内在感悟构成”,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6.C7.A
8.①文本一引用伯牙、子期的历史故事,旨在说明读者用心倾听,能够通过作者创作的文字洞察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心灵相通。②文本一引用伯牙、子期的历史故事,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引起了读者对用心阅读的深思。③文本一引用伯牙、子期的历史故事,照应了上文“听字的时候,眼睛是辅助的工具”,需要读者“竖起心灵的耳朵,去听字”,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①散文家在创作时,将自己的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境况物化形成文本中的意境,因此,意境包括外在世界和内在感悟。文本一中,作者将个人的生活阅历与阅读的独特的内在感悟融为一体,形成文本中的意境。②意境具有私人性,现代散文的交流活动是一种以物达心、传递意境的活动。文本一中,作者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化虚为实,赋予无形的阅读体验以感性形象,使之成为可把握、可感受的对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盛行之嘈杂之音’指书中揭示的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黑暗的、不公平的现象”错误。“盛行之嘈杂之音"指那些质量不高的文章或书籍。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通过对比的手法”错误,“比如嗜糖,比如嗜茶"应是通过类比的手法。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主旨、读者、情节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
由原文“我一直在想,伯牙与子期在当时而言,也该是一位惊世的作者和一位崇高的听者”,作者通过伯牙与子期的历史故事,完美诠释了“知音"一词,就是读者能欣赏作者的创作,能洞察作者的内心,两人能通过音乐或者文字心灵相通,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原文“灵指如眼,琴音如字,似有风从峰巅而降,若有蝶自南方飞掠,句句声声击打那座坟之黄土,思想的相通直碎瑶琴,将作者与听者的忠贞,长天化碧”,引用伯牙与子期的历史故事以历史文学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在历史中寻找与作者追求一致的人物,通过历史为文章的主题表达张本,又引导读者产生用心阅读的欲望和深思。
由原文“听字的时候,眼睛是辅助的工具,它只不过是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洗净双手,去翻书,竖起心灵的耳朵,去听字,是一种美丽的享受”可知,文本一引用伯牙、子期的历史故事,照应了上文“听字的时候,眼睛是辅助的工具”,需要读者“竖起心灵的耳朵,去听字”,特别是通过音乐抽象的艺术审美来呼唤读者也能像欣赏音乐一样,运用抽象的深思来思考文字。也呼应了题目“在文字中倾听”,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重要观点的能力。
首先要结合文本二理解“现代散文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意境,意境由外在世界和内在感悟构成”这句话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文本一分析这句话。
由原文“意境由外在世界和内在感悟构成,没有内在感觉,外在之物是一种自在之物;离开了外在世界,内在感觉便失去了依附之物"我也有一癖好,就是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宁的月光下听字”“大凡思想与哲理,都是心灵深处的绝响……能听懂者在相通处,自然与墨蓝天空里自在飞翔的灵魂们相视一笑,心有灵犀"可知,现代散文意图营造或传递意境,而意境是由触发作者感受的外在之物和作者的感受融合形成的。因此,意境包括外在世界和内在感悟。文本一中,作者自爆有一嗜好,即从个人实际生活入手,有实质的物质表达。后通过隽永和优美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超凡入化的感受,作者陶醉在其间,就像嗜好一样让人无法自拔。故作者将个人的生活阅历与阅读的独特的内在感悟融为一体,形成文本中的意境。
由原文“因而,作为主客观之物的意境也具有私人性”“现代散文的交流活动是一种以物达心的活动"物化过程就是化虚为实的过程,赋无形的意境以感性形象,使之成为可把所致、可感受的对象”“现代散文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意境"好的文字总是如洪钟巨鼓,响遏行云,或是发出太阿剑器般的清鸣……”““每当翻开一本古老书籍那微微泛黄的书页,历史的厚重便向我走来。先人们隔着遥遥的时空向我喃喃絮语"可知,现代散文的交流活动是以作者物我融合感受为表达基础,具有私人的属性,传递的也是私人的情感和意象结合所营造的意境,并且物我相融合的过程是虚实相生的过程,即把虚的情感实化为可感的对象。文本一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好的文字总是如……”,将好的文章比喻成“巨鼓"青铜方鼎”“倾城女子”,让好文章带给作者的美好体验具象化为上述事物;“历史的厚重便向我走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让历史有了人的情感。作者用多种修辞手法化虚为实,让读者能生动形象的理解自己因为读书产生的抽象的情感体验,赋予无形的阅读体验以感性形象,使之成为可把握、可感受的对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稍群聚,常思岁熟得归乡里,众虽万数不敢略有城邑转掠求食日阕而已。诸长吏牧守皆自乱斗中兵而死,贼非敢欲杀之也,而莽终不谕其故。是岁,荆州牧发奔命二万人讨绿林贼。贼帅王匡等相率迎击于云杜,大破牧军,杀数千人,尽获辎重。牧欲北归,贼马武等复遮击之,钩牧车屏泥,刺杀其骖乘,然终不敢杀牧。贼遂攻拔竟陵,转击云杜、安陆,多略妇女,还入绿林中,至有五万余口,州郡不能制。又,大司马士按章豫州,为贼所获,贼送付县。士还,上书具言状。莽大怒,以为诬罔,因下书责七公①曰:“夫吏者,理也。宣德明恩,以牧养民,仁之道也。抑强督奸,捕诛盗贼,义之节也。今则不然。盗贼不辄得,至成群党遮略乘传宰士。士得脱者又妄自言:‘我责数贼:“何故为是?"贼曰:“以贫穷故耳。”贼护出我。’今俗人议者率多若此。惟贫困饥寒犯法为非,大者群盗,小者偷穴,不过二科;今乃结谋连党以千百数,是逆乱之大者,岂饥寒之谓邪!七公其严敕卿大夫、卒正、连率、庶尹,谨牧养善民,急捕殄盗贼!有不同心并力疾恶黠贼,而妄曰饥寒所为,辄捕系,请其罪!"于是群下愈恐,莫敢言贼情者,州郡又不得擅发兵,贼由是遂不制。唯翼平连率田况素果敢,发民年十八以上四万余人,授以库兵,与刻石为约。樊崇等闻之,不敢入界。况自劾奏,莽让况:“未赐虎符而擅发兵,此弄兵也,厥罪乏兴。以况自诡必禽灭贼,故且勿治。”后况自请出界击贼,所向皆破。莽以玺书令况领青、徐二州牧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
【注】①七公:指四辅加三公。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众虽万A数B不敢略C有城邑D转掠E求食F日阕G而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谕,指明白、理解,与成语“不言而喻"借古喻今”“不可理喻"的“喻”意思相同。
B.辎重,古代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箱笼,后经演化,系指行军时携带的物资。
C.科,指品类、等级,与《窦娥冤》中“鼓三通、锣三下科"中的“科”字的意思不同。
D.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分左右两半,合并才能调动军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时期的起义军,最初就是吃不上饭的流民聚集在一起,靠打家劫舍过活,他们总想着庄稼熟了就回家。
B.荆州牧率兵进山讨伐绿林军,被打得大败,而绿林军也不敢杀掉他;大司马士去豫州办案,被绿林军抓住,后被送到县府。
C.大司马士回去上书王莽,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的情况,却惹得王莽非常生气,认为他诬陷欺骗,还专门下发文书责骂他。
D.王莽的处事态度让官员非常害怕,没人敢再说贼人的情况,只有田况敢带领百姓对抗盗贼,使得樊崇等人不敢侵入郡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德明恩,以牧养民,仁之道也
(2)有不同心并力疾恶黠贼,而妄曰饥寒所为,辄捕系,请其罪!
14.王莽如何看待百姓做盗贼这件事?采用了怎样的政策对待盗贼?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DF11.A12.C
13.(1)宣扬政德,彰明恩泽,去治理百姓,这是仁政的原则。
(2)如果有人不同心合力憎恨狡猾的盗贼,却胡说是因为饥饿寒冷才做盗贼,就逮捕下狱,查办他的罪!
14.①王莽认为百姓做盗贼不是因为贫困饥贫,是大的叛乱。②逮捕消灭盗贼。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虽然有一万多人,但不敢攻占城市,辗转抢掠寻求食物,维持当天生活就可以。
“众虽万数"是说“虽然有一万多人”,表意完整,与后面“不敢略有城邑"构成转折,中间断开,且“城邑”是“略有"的宾语,应在“数”“城邑"后断开,故BD处需断开;
“求食”是“转掠"的目的,中间不应断开,且“食”是“求"的宾语,结构完整,宾语“食”后应断开,故F处需断开。
综上分析,需要断句的三处为: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谕":指明白、理解。/明白。/比喻。/使……明白。句意:可是王莽始终不懂得这个道理。/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借古喻今: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今人今事。/不可理喻: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强横,丝毫不讲道理。
B.正确
C.正确。“科”,品类、等级。/指科介,用来称角色动作。句意:不过这样两类。/打三遍鼓,敲三遍锣。
D.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还专门下发文书责骂他"错误,从原文“士还,上书具言状。莽大怒,以为诬罔,因下书责七公曰”来看,王莽下发文书责骂的是“七公”,而非大司马士。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宣德”,宣扬政德;“明恩”,彰明恩泽;“牧”,治理;“道”,原则。
(2)“疾恶”,憎恨;“黠贼”,狡猾的盗贼;“妄”,胡乱;“捕系”,逮捕下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看法:据原文(王莽的话)“今乃结谋连党以千百数,是逆乱之大者,岂饥寒之谓邪!”可得出:王莽认为百姓做盗贼不是因为贫困饥寒,是最大的叛乱。
②政策:据原文(王莽的话)“七公其严敕卿大夫、卒正、连率、庶尹,谨牧养善民,急捕殄盗贼"可得出:王莽要求七公必须严厉命令属下官员,赶快逮捕消灭盗贼。
参考译文:
起初,各地人民都由于饥寒贫苦才起来做盗贼,众人聚集在一起,时常盼望着年景好时能够返回家园。聚众虽然以万计,但不敢攻占城市,劫掠到食物,当天吃完而已。各县长官和州牧、郡太守都是自己乱斗被武器杀伤而死的,盗贼并不敢存心杀死他们,可是王莽始终不懂得这个道理。这一年,荆州牧动员称做奔命的部队二万人攻击绿林贼寇。贼寇首领王匡等率部众在云杜迎战,大破州府官军,杀数千人,把所有的军用物资全部掳获。荆州牧准备向北撤退,绿林将领马武等再予截击,钩住荆州牧车上挡泥的装饰板,刺杀在车上陪乘的人,然而,却始终不敢杀害州牧。贼寇于是攻陷竟陵,转而袭击云杜、安陆,大量掳掠妇女,退回绿林山中,此时已增加到五万余人,州郡官府已无法制止。此外,有个大司马的属吏到豫州办案,被盗贼俘虏了,盗贼把他送交县里。此人回来后,上书详细报告情况。王莽大怒,认为这是诬蔑欺骗。于是下文告责备四辅、三公道:“吏的意思就是管理。宣扬德政,彰明恩泽,去管教养育人民,这是仁政的原则。压制豪强,督察奸邪,逮捕诛杀盗贼,这是正义的节操。而今却不是这个样子。盗贼(发生了),总是不能够逮捕,直到结成大帮大伙,拦劫乘坐传车的官吏。官吏脱了身的,又妄自说‘我曾谴责盗贼:“为什么干这种事?”盗贼回答说:“是因为贫穷的缘故。"盗贼还护送我出来。’现在庸俗的人谈论事情多是这样。想想看,由于贫困饥寒,犯法胡作非为,大的是一伙人去抢劫,小的是一个人去偷窃,不过这样两类;现在竟然谋划结党,人数以千百计算,这是大规模的叛乱,难道是饥寒可以解释得了的吗?四辅、三公应当严肃告诫卿大夫、卒正、连率和各庶尹,认真管教抚养善良的平民,迅速捉拿歼灭盗贼。如有人不同心合力,不憎恨狡猾的盗贼,而胡说他们是由于饥寒所迫才这样干的,就逮捕监禁,查办罪行!”于是官吏们更加惶恐,没有谁敢说盗贼的真实情况,州郡又不能擅自调动军队,盗贼因此无法制服。只有翼平郡连率田况一向果断勇敢,他发动年龄在十八岁上以上的民众四万多人,发给他们库存的武器,把军令刻在石碑上向他们宣布。樊崇等听说了,不敢进入郡界。田况自动弹劾自己,王莽责备田况:“没有发给虎符而擅自调集军队,这是擅动干戈,这种罪过与耽误军事调动一样。因为你自己保证一定捉拿消灭盗贼,所以姑且不予处分。"后来田况自动请求越过郡界攻打盗贼,他所攻击的盗贼都被打败了。王莽用诏书命令田况代理青州和徐州两州牧的职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盱眙县①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②,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本诗作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夏,韦应物自京赴滁州途中。②淮镇:指盱眙县,濒临淮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诗人行程的地点以及事由,黄昏已近,诗人当晚在此休息,以缓奔波之苦。
B.颔联生动地描摹了傍晚时分盱眙的秋貌:秋风乍起,水波荡漾,暮色明暗,夕阳西下。
C.颈联由远及近地描绘出身边事物的状态:暮色中,劳作的人们回家,大雁在芦苇丛中休憩。
D.尾联叙写了独处异乡的游子们一路听钟,彻夜未眠,与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有同工之妙。
16.韦应物与王维并称为“五言之宗匠"(张戒《岁寒堂诗话》),就此诗而言,诗人将大量篇幅用于写景状物,极尽其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A16.①诗歌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运用叠字和对比手法(反衬),描写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
②用“浩浩”“冥冥"叠字描绘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景象;
③“山郭暗”“芦洲白"形成色彩明暗对比,渲染凄清的意境,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思乡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首联交代诗人行程的地点以及事由”错误。首联点题,交代时间是落帆的黄昏,地点是临驿的岸边,并不涉及对“事由"的介绍。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眼见人们回家尽享家的温馨以解一天的疲惫,鸟儿们也有温暖的巢得一晚的安眠,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无限酸楚顿上心头。此处精选意象,运用色彩明暗对比渲染了凄冷的意境,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借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
颔联着重写傍晚时的风、水和日。天色昏冥,空阔的水面吹来的风格外强劲,风吹浪起,波随风动。句中“浩浩”、“冥冥”,双字描状,叠字描绘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景象,更加重了景色幽暗的色彩。
颈联又是一工巧的对偶,进一步描绘暮色中小镇的景象:此时劳作一日的人们都已纷纷回家,四周空旷的山峦显得愈加晦暗;天上飞翔的大雁徐徐降落到水中的陆地,雁群隐没在白色的芦苇丛中。上面四句构成的是一幅以灰、白为主、色调暗淡的画面,风起、日落,人归、雁下,以及一暗一白的对比,“山郭暗”“芦洲白"形成色彩明暗对比,都极大地加强了作品清冷、凄凉的氛围,自然地引出结句所表达的凄愁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遥想往昔,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___,_____"来描绘天地开阔,大江奔流不息的景色。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柳宗元描绘眼前风雨交加之景,烘托内心愁思的诗句是:“___,____。”
【答案】①.谢公宿处今尚在②.渌水荡漾清猿啼③.星垂平野阔④.月涌大江流⑤.惊风乱飐芙蓉水⑥.密雨斜侵薜荔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渌、荡漾、飐、薜荔。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人解读的主题各不相同。
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爱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①它建立在互相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面。②不幸的结局之不可避免,③并非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④还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即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封建统治阶级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舒芜在《“谁解其中味"》中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从一个男性的角度,对女性唱出了热烈的颂歌和沉痛的悲歌。
郝炘在《〈石头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中认为:通过对贾氏家族盛衰荣辱的描写,揭示贾府衰败和获罪的原因,指出虽有贾氏自身的罪孽,但主要是最高统治者奢靡挥霍和加罪的结果,用血和泪控诉最高统治者对无辜者制造的人间悲剧,用以影射曹氏家族的破败,以求沉冤得雪于后世。
沈天佑在《〈红楼梦〉和总纲》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广泛地暴露了封建末世社会上的种种腐败和罪恶以及存在着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一曲爱情悲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首身世悲歌,可歌可泣,可哀可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品读汝自知。
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B.半斤对八两
C.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D.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并做修改,修改后的语句需与上下文衔接流畅自然。
20.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1.几位学者解读各有不同,请概括文段涉及哪几种主题?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22.小说具有多义性,成语也具有多义性。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阐释成语的多重含义,并就其中一层含义举出一个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实例。
不绝如缕短小精悍豁然开朗
【答案】18.A19.语句③修改为:不仅/不止/不但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
20.示例:一段时代悲歌,亦嗔亦怒,亦喜亦悲。
21.①封建家族衰亡
②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
③宝黛爱情悲剧
④封建社会青年女性普遍悲剧
⑤影射曹家破败(作者身世说)
22.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结合《赤壁赋》理解。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结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理解。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结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理解。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由后文的“不同人解读的主题各不相同”可知,此处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想法观点,故应填“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半斤对八两:两个人的水平都很一般。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只有经过相互比较,才能看出优劣,找出差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话办事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③④句是递进关系,③处的“并非”应改为“不仅/不止/不但"。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根据语境,此处应结合前文的“一曲爱情悲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首身世悲歌,可歌可泣,可哀可叹”进行仿写。整个句子结构应为“一曲+双音节名词+悲歌,两个‘abac式’的四字短语”,两个“abac式”的四字短语应准却形容主语的特点。如根据“一曲爱情悲歌"一首身世悲歌”可仿写为“一段时代悲歌";根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可歌可泣,可哀可叹"可仿写为“亦嗔亦怒,亦喜亦悲”。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沈天佑在《〈红楼梦〉和总纲》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广泛地暴露了封建末世社会上的种种腐败和罪恶以及存在着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得出①②;
结合“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得出③;
结合“舒芜在《‘谁解其中味’》中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得出④;
结合“郝炘在《〈石头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中认为:通过对贾氏家族盛衰荣辱的描写,……用以影射曹氏家族的破败,以求沉冤得雪于后世”得出⑤。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以及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不绝如缕:似断未断,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形容局势危急;形容声音细微悠长。《赤壁赋》中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意思是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这里的“不绝如缕”指的就是它的本义“似断未断,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里的“短小精悍"指的就是它的本义“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里的“豁然开朗”指的就是它的本义“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淡学”一词在社交媒体上走红,顾名思义,主修一种不带情绪的生活态度。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有人选择以“淡"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起伏,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和。他们精简欲望,减轻精神负担,以此来舒缓压力、积蓄能量。就像船行大海中,风浪越大,越需要稳圆的“船锚”,以平和稳定的内心对抗外界的惊涛骇浪。同时,“淡"并不一定是“浓”的对立面,“淡"也并非无欲无求,而是对内心真正渴望的深入思考和理性追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淡如菊,心素如简
最近,“淡学”在社交媒体上走红,随之而来的,是不少“淡人"给自己“把脉”后,自称患上了“淡淡综合征"。有人觉得这样的状态令人担忧,我却认为无需多虑,“淡”一点也无妨。
与“浓"相比,“淡”看似是佛系,其实是自我减负,可以让人轻装上阵。众所周知,当下这个社会节奏飞快,竞争激烈。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时时做一个“浓人”,处处“热烈绽放”,时间和精力可能都不够用。相反,表现得淡一点,可以给精神“减负”,让欲望“降级”,使生活“极简化”,是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的有效方式。既如此,“淡一点”又何妨?
或许有人并不认同上述观点,反而直言“淡"会让人变平庸。此话看似有理,其实不然。要知道,“淡”和“庸碌"并不能划等号。因为,“淡人”并非无欲无求、无悲无喜;“淡学"也不是鼓吹躺平摆烂、不思进取。恰恰相反,“淡人”在“淡去"外在的欲望后,反而可以聚焦内在的真实需求。而“淡学”也在倡导人们摒弃无用社交、无效形式后,更好瞄准前进的方向。换言之,“淡"是一种去粗取精,一种以退为进,对于人生大有裨益。因此,大可不必谈“淡”色变,“淡"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人生该有的一种态度。
事实上,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就是“淡人”,崇尚的也是“淡学"。不必说归园田居的陶渊明,放鹤西湖的林和靖,终老林下的李雪木,就说埋首书斋、不接受采访的钱锺书,远离闹市、栖居小城的黄永玉,扎根讲台、深耕诗词的叶嘉莹,都是人淡如菊,心素如简。对他们而言,“淡”是真,也是通透。因为“淡”,他们在喧嚣中保持着平静,在复杂中依然坚守简单,最终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当然,“淡”也不宜过度。水太淡,会无味;人太淡,会麻木冷漠,成为毫无波澜的死水。因此,可以淡一点,但不能过度。此外,淡的方面也要讲究。生活可以“淡”,但工作和学习应该“浓”。就像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生活上不讲究,总穿着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他学习上充满热情,工作上更是干劲十足,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这样有淡有浓的活法,得人生真趣,令人叹服。
淡淡的日子里有淡淡的甜,淡淡的人也有淡淡的风采。让我们“淡"而不“庸”,“淡"而有“味”,让岁月风轻云淡,也让人生如秋菊一般绽放素洁的花朵,散发淡淡的清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出了“淡学"这一概念,并对“淡学”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作了介绍。从其积极的一面讲,我们可以说“淡学"体现了生活中的减法哲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和追求所束缚,导致内心疲惫不堪。淡学倡导精简欲望,减轻精神负担,将生活中的冗杂与繁杂一一减去,留下最简单、最纯粹的部分。这种减法哲学不仅能让人们从繁重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还能让人们更加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从而过上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淡学”也体现了内心的平和与坚韧: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难,而淡学者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挑战,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摇。他们懂得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用智慧和勇气去应对一切。这种内心的平和与坚韧是淡学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在生活中最需要拥有的品质。也可以说,“淡学”,意味着理性追求与内心满足:淡学者不会盲目追求表面的快乐和满足,而是会深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为之付出努力。他们懂得区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这种理性追求与内心满足的结合,让淡学者能够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尚,等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人们都成为“淡学”的拥趸,过度追求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追求时,我们的人生还能有什么希望呢?所以,对于“淡学”,我们不能一味肯定,亦不能一味否定,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全面思考。
考生可以围绕“淡学”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展开写作。比如,可以从“淡学"对个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等角度行文,分析“淡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意义:如何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如何促进个人的自我觉醒与成长。也可以辩证分析“淡学”,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如过度追求“淡”可能导致缺乏进取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等。还可以深挖“淡学"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比如用尽全力也达不到预期、全情投入却屡受伤害之后,一些人主动降低期望、减少欲望,以“淡”的姿态,为自己筑起了一道防御的高墙……
立意:
1.碌碌无为走过,遗憾终身徒悲。
2.追求内心圆满,不为世事所动。
3.选择正确的路,不留遗憾。合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分为第1卷(阅读题)和第I1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传统文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审美风范。
传统文论对文艺的本质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讨论。例如,就诗歌的本质而言,传统文论从伦理、教化、情感与心理等角度提出不同观点。如西汉司马迁的“发愤说”,即“《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西晋陆机的“缘情说”,即“诗缘情而绮靡”。这些都是基于扎实的文艺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如柏拉图的“模仿说"、华兹华斯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等,可谓各有千秋,二者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对话、互补与交融。
传统文论在总结文艺创作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比如,王国维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主张诗人要对宇宙人生了然于胸,感悟透彻,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歌。
传统文论还对文艺批评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见解。比如,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强调文艺批评要“知人论世”,把作品与作家的人品、所处时代联系起来理解。这与恩格斯提出的文艺批评方法十分契合。刘勰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坚持文艺批评需通过广泛阅读作品来提高鉴赏力。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着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它是深深扎根于我们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在当下依然是鲜活的。不能将传统文论束之高阁,也不能照搬挪用,而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掘传统文论的当代意义,使之更好地作用于当代文艺实践。摆脱近现代以来中国文论“文化失语症”的困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亟待重新认识和激活传统文论不可替代的优势。杨义在《中国叙事学》里写道:“中西文化是两个虽然有所相交……但依然是不同心的圆。倘若不加消化和变通地把另一个圆所引导出来的理论体系,硬套在这一个圆上,就有可能失去这个圆心附近属于精华,或属于自身特色的一些东西。”他坚持不能简单地运用西方文论来衡量与评估中国传统文论,主张返回中国传统叙事本身。
坚持守正创新,以开放性视野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沟通,从而全面、深刻地发掘传统文论的理论资源与当代价值。在整理、发掘、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文论方面,一大批学者系统地总结与阐释了传统文论的精华,但重建传统文论话语体系是一场持久的接力赛。如何突破西方文论的迷雾、融汇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骨的中国文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明确目标,统筹与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行动,逐步取得成效。
(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中国当代文论在结合到具体文体时,关注比较多的是戏剧和小说这两个文体,而中国传统文论则主要是关于诗歌和散文这两个文体的理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这种文体的错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中国传统文论本来就没有把戏剧、小说看成文艺理论研究的对象。
中国传统文论主要是关于传统诗歌和散文的理论。这与古代人多重视诗歌散文创作,忽视戏剧小说创作这一“传统"有关。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指出:“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之文学史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过全书之十一,故与小说仍不详。”而在当代文艺领域,戏剧、小说的地位已由边缘进入到中心。时代赋予了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的历史重任。正是因为这种诉求,小说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进入了中心地位。小说由“补史"的工具演变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
中国文论由以诗文中心转到以小说中心,这使得我们在今天必须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论。当我们面对今天的文艺现实时,我们必须转换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中国传统文论并不重视叙事文学,只是把叙事问题作为历史讲述的一个方面,譬如旧的《红楼梦》研究,主要精力和关注焦点是影射问题,较少对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进行研究。所以当文学研究重点转到叙事时,中国传统文论确实有些关注不够,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
(摘编自张荣翼《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文论相比较,中国传统文论在思想上更显厚重,更为关注对文艺功能的深入研究。
B.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流露,这一观点和陆机所认为的“缘情说”观点相同。
C.与小说在文学上的贡献相比,古人更看重其在史学上的价值,常将其视为对正史的补充。
D.传统文论在探讨文章叙事方面关注不高,因此在评价文章的叙事技巧时,无法发挥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引用刘勰的观点,以此证明阅读是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
B.材料一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创作和文艺批评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特点。
C.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不同的体系,杨义用“不同心的圆"对此进行了生动的解释。
D.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文论在当今难以继续沿用,这和当前小说地位发生重要变化有关。
3.下列选项,最适合放入材料一第二段中的一项是()
A.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钟嵘《诗品序》)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C.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袁枚《随园诗话》)
D.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严羽《沧浪诗话》)
4.材料二中,作者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请简要回答。
5.如何才能更好地让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些癖好与生俱来,比如嗜糖,比如嗜茶。我也有一癖好,就是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宁的月光下听字。
一片素美、干净的字便如同一首静入心扉的《高山流水》,或是《春江花月夜》,让人不自禁地心醉如斯。
于文字里倾听天地间的灵魂,倾听天地间的风吹蚁动是一种享受。好的文字总是如洪钟巨鼓,响遏行云,或是发出太阿剑器般的清鸣;再就如一件古老的青铜方鼎,须使劲去敲击才能传来遥远但却震撼人心的重音,让人沉迷;又或如一个倾城女子在秦淮河畔,借着上古之风传来的低吟浅唱,把人的心思穿透。
真正意义的字没有国籍与时空的界限,它由符号汇聚成了文章,进而演绎成了思想与哲理,大凡思想与哲理,都是心灵深处的绝响,外收内敛,如一首听似杂乱、实却美极的交响曲,能听懂者在相通处,自然与墨蓝天空里自在飞翔的灵魂们相视一笑,心有灵犀。
听字的时候,眼睛是辅助的工具,它只不过是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书则是一部传神的机器,把思想者心灵深处的声韵,点点滴滴的凝起,掷地有声地释放,或宏大,或具体,或粗犷,或细腻。这时,洗净双手,去翻书,竖起心灵的耳朵,去听字,是一种美丽的享受。
我一直在想,伯牙与子期在当时而言,也该是一位惊世的作者和一位崇高的听者。灵指如眼,琴音如字,似有风从峰巅而降,若有蝶自南方飞掠,句句声声击打那座坟之黄土,思想的相通直碎瑶琴,将作者与听者的忠贞,长天化碧。
思想者的字会哭,也会笑,时而凝重庄严,时而颠扑狂乱。如那地球上生命的母体——海洋,平静时懒散惬意,躁动时惊心动魄,但无论怎样,海洋里都一直不断地孕育着生命,如文字里承载涵纳着思想。在文字的海洋里随波逐流,放逐自己,便能感受到那些有灵魂的人们所有的苦与痛,倾听到他们的悲与喜,怒与哀,千折百转,荡气回肠。
听一次字,便死去活来一次,如同欣赏完《二泉映月》后接着就品味《命运》,在磨难与激昂瞬间转折的痛苦中多一次尘世里的阅历,增一分看透世事的灵性,完成一次人性中由浮躁向深沉的蜕变。
也许花落无香,席散茶凉,即使一幅旷世之丹青妙笔也难逃岁月的磨难,但融在书中的字却可以持日月之恒,并历久弥香。
每当翻开一本古老书籍那微微泛黄的书页,历史的厚重便向我走来。先人们隔着遥遥的时空向我喃喃絮语,纵然再远,声音也如金石之声铮铮响于耳畔,钝响沉沉,无丝毫间断,一下下震于心的鼓膜。
时令之书也并非都是昙花一现,正如人在尘世,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切,都缘于用心听字者的评说。时令声音的精者,或是警世之作,足以振聋发聩,让闻者啧啧;或有清新之作,亮丽婉转,让听字者心境旷远,寻幽探胜。也偶有盛行之嘈杂之音,但萤虫之光终抵不过朗朗晴日下的白光,日月会见证着它的自生自灭。
这便是字了,古字、今字、远字、近字……每一个好字都如同一滴剔透的珍珠,每一篇好字都是一副璀璨的珠琏,发出耀眼的豪光,直撼天地,起伏跌宕,让听字者怎不动情,怎能不听?
我愿在听字中或悲或喜,终老一生,无憾。
等到躺在坟墓里时,将绕梁之余音奉在手里,听在心里,再不冷清孤单、寂寥落寞。
(选自林文钦《在文字中倾听》,有删改)
文本二:
现代散文的交流活动是一种以物达心的活动。现代散文文本的创造活动必须将散文家的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境况物化形成文本中的意境。物化过程就是化虚为实的过程,赋无形的意境以感性形象,使之成为可把握、可感受的对象。现代散文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意境,意境由外在世界和内在感悟构成,没有内在感觉,外在之物是一种自在之物;离开了外在世界,内在感觉便失去了依附之物。由于内在感悟的私人性,因而,作为主客观之物的意境也具有私人性。意境,并非一种可以用符号性语言加以描述的实体,它不仅包含外在世界,更重要的是它融有作者的内在感悟,是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之境。因而,现代散文文本作为一种人造的“客体”,要完成对意境交流的目的,就不可能“对世界逼真逼肖地‘复写’”,而是对与本世界类似的另一世界的真实创生,但并不企图摹写本来世界,而是使其成为可解释的。
(选自胡永喜《中国现代散文结构论》,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意义的字没有国籍与时空的界限"中“真正意义的字”指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它们包含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B.文中的“听字"即用心阅读的意思,作者多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阅读带给人们的感受及影响,如第三段就是如此。
C.文中时令之书是今字、近字,时令之书中的“盛行之嘈杂之音”指书中揭示的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黑暗的、不公平的现象。
D.本文清新典雅,极富诗意的语言使得文章意味隽永、动人心弦,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充分展示出阅读的魅力。
7.下列与两则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通过对比的手法引出“听字"的话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又紧扣标题“在文字中倾听”。
B.文本一多处运用生动的感官描写来形容“我"听字时的感受,如“先人们隔着遥远的时空向我喃喃絮语”。
C.文本一中“我愿在听字中或悲或喜,终老一生”,体现了“我”从听字中获得了精神享受及对听字的深深眷念。
D.文本二认为,现代散文创作不是对本来世界进行复写或摹写,而是对另一世界进行创生,以便交流意境。
8.文本一引用伯牙、子期的历史故事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文本二说“现代散文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意境,意境由外在世界和内在感悟构成”,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而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稍群聚,常思岁熟得归乡里,众虽万数不敢略有城邑转掠求食日阕而已。诸长吏牧守皆自乱斗中兵而死,贼非敢欲杀之也,而莽终不谕其故。是岁,荆州牧发奔命二万人讨绿林贼。贼帅王匡等相率迎击于云杜,大破牧军,杀数千人,尽获辎重。牧欲北归,贼马武等复遮击之,钩牧车屏泥,刺杀其骖乘,然终不敢杀牧。贼遂攻拔竟陵,转击云杜、安陆,多略妇女,还入绿林中,至有五万余口,州郡不能制。又,大司马士按章豫州,为贼所获,贼送付县。士还,上书具言状。莽大怒,以为诬罔,因下书责七公①曰:“夫吏者,理也。宣德明恩,以牧养民,仁之道也。抑强督奸,捕诛盗贼,义之节也。今则不然。盗贼不辄得,至成群党遮略乘传宰士。士得脱者又妄自言:‘我责数贼:“何故为是?”贼曰:“以贫穷故耳。"贼护出我。’今俗人议者率多若此。惟贫困饥寒犯法为非,大者群盗,小者偷穴,不过二科;今乃结谋连党以千百数,是逆乱之大者,岂饥寒之谓邪!七公其严敕卿大夫、卒正、连率、庶尹,谨牧养善民,急捕殄盗贼!有不同心并力疾恶黠贼,而妄曰饥寒所为,辄捕系,请其罪!”于是群下愈恐,莫敢言贼情者,州郡又不得擅发兵,贼由是遂不制。唯翼平连率田况素果敢,发民年十八以上四万余人,授以库兵,与刻石为约。樊崇等闻之,不敢入界。况自劾奏,莽让况:“未赐虎符而擅发兵,此弄兵也,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商业保理担保书之担保函与担保合同3篇
- 2025年企业管理服务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室内水电安装工程合同书
- 2025年度安防设备智能化改造与升级采购合同
- 2024年直播平台主播招募与培训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浸渗胶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无卤低烟阻燃电缆料项目发展计划
- 2025版电子厂员工个人防护装备采购合同3篇
- 2024年版标准劳务承揽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版汽车抵押融资担保协议模板3
- 军工合作合同范例
- 2025年中国稀土集团总部部分岗位社会公开招聘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超市柜台长期出租合同范例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卷含答案(新)
-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8物(科)期末】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
- 统编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含答案)
- 从0 开始运营抖⾳音号sop 文档
- Module7 Unit2 This little girl can't walk(Period 1) (教学实录)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2024年01月11190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期末试题答案
- 2024-2025学年深圳市初三适应性考试模拟试卷历史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