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1页
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2页
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3页
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4页
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科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与动物的交流方式相比,人类的语言不但可以传达更加丰富

的信息,还能支持高级的思维活动。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

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仿佛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

界的未解之谜。近年来,脑科学的进展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的奥秘带来了新的曙光。

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

一一反应一一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例如,咿

呀学语的婴儿偶然发出类似成人讲话的声音,大人便会给予微笑、赞美等正面反馈;随着孩子

的话语愈加复杂,周围的人则会纠正他的错误用语,鼓励他运用合适的词汇和语法。

然而,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要求人们对每句话进行逐一学习,这与人类语言的创

造性相矛盾。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人类可以通过不同词汇和句法结构的组合,形成无数新话语.

例如,“我吃米饭"可以通过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替换变为“你吃米饭”“他吃面条"爸爸喝水”

等等.年仅几岁的孩童便具备这种语言创造能力,能够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变化并加以运用。

显然,早期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观点,无法解释人类的语言创造能力:

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他认

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

了。乔姆斯基将这一“器官"称为“语言获得装置”,在这一装置中存储着某种人类语言所共有

的规律性信息,即“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是被先天赋予的知识,人类可以通过“普遍语法"和有限的外界语言刺激,

在短时间内学会理解和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乔姆斯基将这一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称

为“转换生成语法”。这一观点极具影响力一一在主观上,它满足了人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心

理需求;在客观上,大量相关研究都发现了支持人类语言先天性假说的证据,

然而,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虽在解释句法结构等高级语言能力的创造性时具有

说服力,但是却在解释基础语言能力的获得上捉襟见肘。那么人类是否也像通过“普遍语法"

学习句法结构一样,通过某种先天性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在人类的语言能力中,“听”是第一属性。支持“听"的语音感知能力是最基础的,也是出

生后最先获得的语言能力。语音感知指的是分辨属于语言声音(即语音)和不属于语言声音的

过程。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起源的谜题,研究者以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技术等先进的脑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了新生儿的语音感知能力和语音学习的过程。

研究发现,虽然人类刚降生时不能分辨语音和非语音,但是仅仅通过短暂的学习,新生儿

便可以获得语音感知能力。这说明语音感知能力与语法学习一样具有很强的先天性。然而,人

类的语言天赋比之前认识到的更加复杂一一与句法结构不同,人类需要通过接触外界语音刺激,

高一语文科试题(嘉中)(第1页共8页)

6.B(“形成了鲜衣怒马的喧腾欢场”错)

7.C(“表达了作者对钓源人民现状的同情"错)

8.①具有乡村夜晚的黑,微天光中有屋顶的模糊轮廓;②又是极静的,能听到虫蛙的声音,闻到泥土的气息;③又是亮的,微微闪烁的星星、精心安置的昏黄的地灯和小路上的灯光矩阵构成了钓源村夜晚的光谱。(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5分,共5分)

9.结尾一段由钓源灯光联想到中国当下的村庄,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明它们都有各自的根脉和历史,也会有不同的结局;(2分)表现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忧思,同时坚信它们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发光发热,这样升华了文章的中心;(2分)丰富了题目内涵,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2分)(共6分)

8.(4分)(1)渲染氛围:文章开头通过对牛吃酸枣刺、狗啃骨头、铁匠铺的敲打声以及弹棉花店的嗡嗡声等细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石坡村的生活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个充满时代气息的环境中。

(2)刻画人物(反映心理):当张铁匠决定不再打铁,坐在黑暗里吃烟时对雨的描写反映了他的沮丧和失落。而当他看到父亲和爷爷的墓堆,站在远处看白芦峪河时,这种朦胧与模糊的景象烘托出他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3)暗示主题: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还具有象征意义。比如,西头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从漫天轰鸣变得像蚊子一样细小,这象征着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和无力。这种象征性的环境描写,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

9.(6分)①以张铁匠为代表的传统手艺人:传统保守而又执着,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感到骄傲,对这一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他认为铁匠打钉子是“丢先人”的事情,却又不能改变什么。他代表的是坚守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往乡村生活方式的一组人。

②以张铁匠的儿子为代表的年轻人:善于并乐于接受新事物,希望通过新事物去改变自身、父亲以及打铁的现状。他让父亲打铁叉、打钉子,寻找父亲的传统手艺和现代需求的结合点。他代表的是积极接受新事物,适应时代潮流,善于改变的一组人。

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营造低沉、黯淡的氛围;③用繁笔描绘环境,细节逼真,读起来真实可信;④引出下文的古月楼,为下文在古月楼谈嫁女之事作铺垫。

9.①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为女儿送行之声,女儿看似出嫁实则被卖,制做三个特大双响炮仗是父亲现在唯一能为女儿做的事情。

②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悲愤压抑内心的宣泄之情,从曾经的的得意富贵到现在的举债卖女,孟老板心中之苦无处言说,只能拼命将炮仗扔上天,叩问苍天。

③最响的炮仗是作者替乱世小人物向时代发出的控诉之声,以孟老板为代表的底层百姓命运为时代裹挟,作者借最响的炮仗批判世道之乱,悲悯百姓之苦。

①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围绕唱《鹿鸣》还是《长相知》,以及对《长相知》的不同理解,在王昭君和元帝君臣之间展开矛盾冲突。②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因为匈奴小股部队在边境上袭击汉地的行为,导致朝堂上发生了汉朝皇帝和匈奴单于之间的矛盾冲突。

【解析】结合“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等分析可知作者是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结合“萧育:(展开羽书)……不知下落……”“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等分析可知作者是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

.①人与人的冲突:黄旭华的隐瞒与妻子的嗔怒。②人物内心冲突:黄旭华欲告诉妻子而又不想告诉妻子。③人物与环境的冲突:黄旭华设计的核潜艇能否挑战极限深度成功。

5.示例一:是促进。

①批评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

②批评家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生产、传播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③当前小说创作现状令人不满,批评家有通过写小说改变文学生态的雄心,可能为文学带来新风气。

示例二:是桎梏。

①批评家缺乏实际的创作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很多。

②批评家写小说容易出现“掉书袋”和炫技问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③批评家写小说有可能会陷入误区,使作品思想性大于形象性。

8.①村民们多数生活很不富足,但是他们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勤劳节俭。

②村民们热爱自然,懂得取舍,为人厚道,善待动物。

9.①文中对西北风的描述,表现了黄豆岭冬天酷寒、恶劣的自然环境,展现了人们生活的艰难,烘托了人们在自然中努力生活的精神风貌。

②西北风贯穿全文,小说以西北风为切入点,引出村民们的种种活动,这样构思新颖,使文章结构严谨。

③文章描绘西北风时主要运用拟人手法,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趣味性,吸引人阅读。

10.AEG11.C12.B13.(1)上天生下隰朋,本是把他作为我的舌,我身子死了,舌怎么能够活着呢?

(2)译文:成名反复思索,难道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六子都求立为君,易牙和开方勾结竖刁,趁势共杀百官,拥立公子无亏。选A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句意:这是无需讳言的。/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

B.正确。

C.错误。应是意思不同。疑问代词,怎么/兼词,在哪里。句意:怎么能够爱你?/况且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

D.正确。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征敛。句意:所以,桓公死后六十七天没有入殓。/成名不敢向自己管辖的村民征敛。

故选C。

14.①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作乱;

②齐桓公不会用人;

③管仲临死前未举荐贤才。

【答案】15.B16.①陆游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引梅花为同乡知己,想向它倾诉对故乡的思念。②杨万里诗运用联想,由眼前的早梅想到故乡的梅花盛放,以此寄托故园之思。

常见错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婉约和豪放;借景抒情;记叙和描写;夸张/比喻(不重要);抒议结合/叙议结合;对面落笔(听课但没完全听);云层堆积、大雪纷飞。

①正面描写。通过对变法的陈述,可以看出商鞅具有非凡的治国本领,洞悉强国之道。通过和大臣的辩驳可以看出,商鞅不拘旧礼,不信天意,勇于坚持自我。②侧面描写。从赵良和秦王对待商鞅和变法的态度,表现了商鞅的见识超群。③对比衬托。大臣们的言论和商鞅的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大臣们顽固保守,害怕变革,商鞅则力主变法,心无所畏。④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商鞅的人物形象。(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给4分)

(1)矛盾冲突:①商鞅和大臣之间的矛盾:商鞅主张变法,而众臣保守抗拒;②秦孝公和大臣之间的矛盾:秦孝公决意推行变法,而有些大臣竭力劝阻;③顺天意和主人事之间的矛盾:群臣以“天意难违"为由,阻挠变法,而商鞅、公孙虔、赵良和秦孝公力主人事。(3分)(2)作用:这些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推行变法面临的困难,从而突出商鞅非凡的才能和勇气。(3分)

3.①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与佟保中和秦海生因妻子生病、老母病重欲离场下坝这一上一下的冲突;②佟保中、秦海生的下坝与韩大伯、二嫂挽留的冲突;③佟保中等人自己内心的去与留的冲突;④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和人们一往无前、满腔激情的冲突。(答出3点即可)

.①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坚定信念。塞罕坝务林人不忘使命,三代坚守,用奋斗创造幸福。②艰苦创业、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塞罕坝务林人放弃优厚的条件,与恶劣的自然作斗争,把不毛之地建设成美丽高岭。③永不止步科学实践的远大追求。年轻的塞罕坝务林人不满足于单纯的种树造林,而是以科学研究的态度,追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目标越来越高远。④无私奉献、功成不居的博大情怀。树木已经成了务林人生命的图腾和根脉,对森林的呵护,已成为他们生命、情感与追求的全部。他们不求回报,只为绿色家园。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3.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4.念往昔,繁华竞逐。5.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6.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7.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2表里俱澄澈。

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4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6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7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8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9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10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11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8.第一处:九叔想问明原因,并想对她说已经请了香玲,不用她出演了;(1分)金凤是台柱子,说出来怕得罪了她,影响剧团以后的发展。(2分)第二处:九叔想说现在主角金凤来了,让她把演出的机会还给金凤(1分)香玲在自己情急无奈之际勇于救场,现在回绝她,怕伤了香玲的心。(2分)

9.①“台上依然水袖飞扬“与上文“台下早已空无一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两个青衣女子表演的投入、专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痴迷与坚守。②“漫天飞雪"照应上文大雪,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三月杨花袭人面”则以暖春三月、杨花袭面的比喻,写出了两个青衣女子同台合作表演的和谐画面,两相对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更给人以温暖、欣慰之感。③以场景描写收束全文,让金凤在与香玲的合作中实现了人性的自我救赎,回归到自我及艺术本真,凸显了艺术美、人情美,从而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4.“望远镜"说明了哲学学科前瞻性、广泛性、模糊性等特点;(2分。每点1分,答到2点即可)“显微镜”说明了数学学科深刻性、具体性、精确性等特点。(2分。每点1分,答到2点即可)(共4分)

补充细则:“广泛性"答成“包罗万象”亦可。

5.①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哲学,以源头活水比喻人要不断读书学习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②哲学的思考让文学作品更深刻,本诗因渗透了作者的哲思而更耐人寻味。(共4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13.(1)文天祥说:“国家灭亡我却不能拯救,哪敢逃避死亡心怀二心呢!"张弘范认为他是一个讲忠义的人。(“国亡不能救”1分,“敢"1分,“贰”1分,“义"的意动用法1分)

(2)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的有志之士,是不会因为事情的成败和难易而使自己的心志动摇的。

(“信大义”1分;定语后置1分;“利钝"1分,指“事情的难易”,作为偏义复词译为“困难"也给分;“动”1分,使动用法,可译为“动摇"或“改变”)

14.不认可(1分)。因为孛罗与文天祥对“有功"的理解不同,文天祥不在意个人是否有功(1分),看重的是恪尽职责,有功于社稷(1分)。

16.不反常。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景物角度2分)②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作者角度2分)③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哲理角度2分。答到以下哲理中的一个亦可: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

22.①贾宝玉突破了“爵赏”之“伦"。他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背弃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比如: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

②贾宝玉突破了“贵贱”之“伦"。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

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一中国画有“工笔"和“写意”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工笔"追求刻画细致,局部精细;“写意”追求意境宏大,整体笔墨。岭南画家善于糅合两种表现形式;“写意"中用“工笔”在宏大间点睛;“工笔"中有“写意”,于细腻中传情。然而,若两者处理不当,则可能会导致笔墨流俗,立意缺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二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不能盲目求快。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这是整体布局安排。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即从印章整体出发;布白妥当,再具体操作,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才可能把印章刻好。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印章的魅力,导致事倍功半。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①书法字体:写得一手好颜体,认为字是人一面旗,要漂亮、体面。②生活环境:虽居住在四合院,但老李的家整洁素雅,并不杂乱。③为人处世:为人朴实厚道,不搬弄是非,和邻里相处和睦;周到照顾傻儿,虽想在外人面前尽力遮掩家有傻儿这一事实,维持“体面”,但在傻儿意外曝光后,也能“体面”处理此事。

①第一次谈论“骨力"是傻儿曝光前,此时老李重“体面”轻“骨力”,表现出爱面子撑体面的心理:②第二次谈论“骨力”是傻儿曝光后,老李与严行谈论时看重的是“骨力”,表现出老李此时的释然和对严行品质的认可;③老李两次谈论“骨力”,表面说字,其实在说人,看似矛盾,实则体现出小人物在生活伤痛面前的无奈酸楚与坚忍勇敢。

上个星期做的某中卷子补充答案:

13.(1)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皇上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引,拉、拖;毕,让……完毕;被动句式每译对一处给1分,语意完整给1分)

(2)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了,回到朝廷后就说坏话诬陷陈禾。(道,路过;谒,拜访;谮,诬陷,诋毁;每译对一处给1分,语意完整给1分)

14.进谏方式:(1)邹忌是讽谏(委婉劝谏)(1分),陈禾是直谏(1分)。(2)(1分)赞成邹忌的原因,齐王乐于接受。赞成陈禾的原因,让君主直接明了的知道自己的不足。

19.示例一:虎年春晚上爆红的《只此青绿》,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带来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

示例二:《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它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带来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

21.①词语的重复“一”“长一截”,音韵上有回环之美;②“一……长一截”句式上重复,强调“春风春雨使小草快速生长"。

22.①原文将“我”失落的原因交代得更具体、更生动;②原文使用了引用的手法,增加了文句的内涵,更有文化底蕴。

16.《读杜诗》中,诗歌首先通过对杜甫的祖父“少不羁"的赞美,引出了对杜甫的才华和具有一身抱负的称赞;再由唐太宗与马周的君臣相知感叹杜甫的怀才不遇与壮志难酬,令诗人“抚几空嗟咨”。因此,陆诗中的杜甫形象是狂放不羁、才志俱高的,也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令人痛惜的。(2分)

《登高》写出了杜甫漂泊他乡、居无定所、年迈体弱、疾病缠身、孤苦无助的状态;杜甫在诗中也感叹了国事艰难,壮志难酬。(2分)

老年的杜甫经历过世事沧桑之后,显然没有了早年的那般狂放不羁,但两首诗都体现了杜甫的壮志难酬,所以两首诗中的杜甫形象不完全一致(2分)

8.【答案】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每点2分)

4.①论证语言平实严谨,如第二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严密;②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三个分论点并列;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使论证更充分。

5.①顺其自然,避免急躁;②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③知足常乐,珍惜平凡生活;④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要结合材料与具体生活来谈老子的观点,涉及三点给6分)

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

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在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

老子主张不可过分的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知足常乐,珍惜平凡生活。

21.作曲家马可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了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当时他激情澎湃。

22.①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他们唱着……唱着……唱着……唱着……”,形式上构成排比,语势贯通,增强了节奏感;

②内容上,“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着《金不换银不换》"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不断变换人们熟悉的经典歌曲,“续写"书写”颂扬南泥湾精神,增强句子的抒情性,表现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干劲。

19.①有的是出于一时的兴趣②线下健身是有门槛的(线下健身要付出一些代价)③健身需求由线下向线上转移

8.①三人本是相处不深的短暂的伙伴关系,狩猎过程中三人的思想情怀、价值观逐渐趋同。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思考人与人如何越过隔阂,进入相互的内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关系。②公獐、母獐对幼獐充满爱意,母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幼獐。獐子在危难中表现出的执着而深沉的情感,启发我们用心灵体察动物的情感世界,深入认识万物共生的世界。③人的关系随着獐子命运的变化而演进,动物的灵魂深处的爱意推动了人的互相理解和体认。(从狩猎经过谈人的关系,从獐子命运谈生命与爱,从两者关系谈动物之爱对人的启迪。)(答出两点即可)

9.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时静谧的环境及周边的特点。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由下雨到阳光钻破云层,照亮我们,渲染温馨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柔软、温暖的内心。③推动情节发展:景物和天气状况变化也暗示时间由晚上到天亮的的推移,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展更加合理。④象征隐喻的意义,有利于表达主题:最后描写天气变晴,太阳出来,温暖和煦,象征人性光辉,表现人物人性的善良,凸显人性被感化这一主题。

16.(示例)李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希望施展抱负的心情。李白在“悲-喜-狂"的情感变化中,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说古人“寂寞”,其实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寂寞”,所以才愿长醉不醒。主要抒发的是有才者被贬抑的愤激之情。

4.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主体部分设置分论点并列(平行)展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②综合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语言质朴严谨,详细阐述了弘扬黄河文化的措施,针对性强,具有现实意义。

5.①黄河文化历史深远。②黄河文化内涵丰富。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④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⑤黄河文化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⑥黄河文化具有新时代价值,并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6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语言要简练。)

16.不好。①“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②“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

③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A.“备非常"中的“备”,防备。句意:防备非常情况的发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备”,防备。句意: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两句中的“备"字含义相同。正确。

B.“方用度不足”中的“方”,正,正好。句意:这时候国家正经费不足。

“余方心动欲还”中的“方”,正,正好。句意: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

两句中的“方”字含义相同。正确。

C.“今因其自决"中“因”,介词,“趁着"的意思。句意:现在趁着黄河自己决口。

“因利乘便”中“因”,介词,“趁着”的意思。句意:秦国趁着这有利的形势。

两词含义相同。选项不正确。

D.“两船夹载而下之"中的“下”,放下,投入。句意:用两条船夹着运载,投入到决口处。“下江陵"中的“下”,攻下,攻占。句意:攻下了江陵。两句中的“下"字含义不相同。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招致各地百姓的怨恨”说法错误,原文中是“兖、豫间百姓”,而非“各地”。

13.(1)大禹时代修筑的九河故道,已经漫灭难以寻找,屯氏河刚刚淤塞不久,容易疏通。(“既灭难明”,已经漫灭难以寻找;“绝”,淤塞;“浚”,每点1分,句意1分)

(2)将面临洪水冲击的冀州人民迁走,放黄河的水使其向北流入大海,洪水泛滥一个月就能平定下来。(“徏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定语后置句;“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期月”,满一月。每点1分,句意1分)

14.冯邈的治理方法属于中策。贾让认为多开凿河道以减缓水势,同时也能灌溉田地,这是中策。而冯邈疏浚屯氏河的策略属于多开凿河道以减缓水势的方法,属于中策。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及结尾多次提到“仲春五月天"和“草木葱茏”,为情节发展营造宁谧的氛围,首尾照应。

B.“美的极致是衰败”,作者在描述母亲时暗示了文章中蕴含的衰败而死亡的结局,升华了主题。

C.全文直呼母亲姓名,刻画了母亲的“不可理喻”的言行,表达了“我"十分讨厌母亲。

D.母亲“紧紧攥着那只奶嘴”,表达出对猫的关爱,也表现了对“我"的默默的疼爱与挂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运用倒叙,先交代母亲瘫痪的状况,后说出车祸原委,更有吸引力。

B.文章语言简短利落,常单句成段,行文流畅而具有节奏感,言少意多,独具意蕴。

C.临近尾声点出“失恃”,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情感的最高迸发点,回扣题目。

D.结尾颇具新意,“我"成为医生,为与母亲具有同样病症的人看诊,触景生情,感情更加浓郁深刻,意味悠长。

8.小说中多次提到的“猫”,具有多层意义,请简要分析。(4分)

18.D解析:D第一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的缺失。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

_________________。第二处,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第三处,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别出机杼:指写作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

第四处,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起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彻底醒悟,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19.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将……为切入点"应为“以……为切入点”;

二是成分赘余,“可以堪称"语意重复,“堪称”就是“可以称为"之意,去掉“可以”;三是成分残缺,“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后面缺少宾语,应在最后加上“要求”。

20.通感,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2分)构思新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量的声音信息如水一样汹涌而来,使听众能获取大量声音信息的感受(2分),增加了语言的文采。(1分)

16.①得到朝廷调离诏书的喜悦之情。诗中以“霹雳收威”比喻朝廷对自己的责罚减轻,以“雄风"比喻朝廷的恩泽,诗人即将离开这偏僻荒凉的海岛,心中充满了喜悦。②为百姓丰收生活安定而欣喜。村野老人为庄稼丰收而歌,表达了诗人为百姓生活安定而感到欣慰。③年岁已老,万念俱灰的伤感无奈。诗人白叹“死年""东坡老”,感慨年岁已高,再也难以实现理想抱负,只要能吃饱饭,有栖身之地就行了。((如果回答"坦荡""豁达"之意,能自圆其说也可))

4.①首先介绍天宫号空间站计划的背景;②其次从三个方面介绍空间站计划的意义;③然后介绍我国空间站计划的进展情况;④最后展望天宫号空间站的建设情况。(1点1分)

5.同学们,大家好!这是建成后的天宫号空间站模型。它由三个空间舱连在一起,组成大写字母T,像一个伸开胳膊的巨人,迎接我们的到来。这两只胳膊是将要建造的问天、梦天实验舱,躯干部分是已经建成的天和核心舱。天和舱的前面部分有4个连接口,其中最前面的连接口,随时欢迎地球来的飞船做客。(要点齐全5分,符合身份对象1分)

8.(1)从家传和擅长的画作来看,靳彝甫画技高超。(2)靳彝甫靠卖画吃饭,生活窘迫而拮据。(3)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

9.(1)淡化情节,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做到形散而神聚。小说以叙述的口吻叙写一个文人画家的故事,主要写主人公靳彝甫作为文人画家的生活,写他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欣赏品味却能跃然纸上。

(2)人物形象主体鲜明,不做刻意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主人公靳彝甫热爱生活,情趣高雅,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有独特的文人气质。他承受着生活的窘迫,却依然诗意的生活。(3)语言上,语言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洁净,又不失典雅

10.B本题中,“愈言我奉佛太过”,“太过"形容的对象是“奉佛”,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至……以后"为固定搭配,“自……以来”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句子翻译: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

11.A(3分)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12.A(3分)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错误。由原文“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可知,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由此可知,穆宗只是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并没有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13.(8分)(1)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恕他,以招引群臣进谏。(“宽假”,1分;“至忠"1分;“安”1分;句意1分)

(2)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齿"1分;乃1分;“及”1分,句意1分)

14.(3分)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的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一点2分,2点满分要结合文本,不结合文本的正确答案都只得1分)

文言实词

3、被

【词义推导】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词义例释】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3)介词,表示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②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成语助记】

泽被后世: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被:通“披",穿。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指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被发佯狂:被,通“披",披散。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Ⅰ)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被:表被动

(2017·全国卷Ⅱ)光武破寻、邑,憙被创被:遭受

4、倍

【词义推导】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词义例释】

(1)动词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2)数词,一倍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倍数

(4)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成语助记】

事半功倍:倍:加倍。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倍:加倍;道:行程。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弃义倍信:倍:通“背”,背叛,违背。背离信义。指不讲道义,不守信用。

5、本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字(象一棵树)下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

【词义推导】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②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④书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2)量词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4)副词,本来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成语助记】

照本宣科:本:书本;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正本清源: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舍本逐末: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贬义词。

原原本本:本:本来的,原来的。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变本加厉: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猛烈。原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追本溯源:本:根本;溯:探求。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其祖本姬姓也本:本来_____

(2018·浙江卷)太初(人名,颜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本:根本、根源

6、鄙

“鄙”是形声字,小篆从邑[即阝(在右边)]部,啚(bǐ)声。表示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

【词义推导】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词义例释】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②轻视,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我人低贱,东西也鄙陋,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

(4)谦词,谦称自己。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我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鄙怀,自谦之词)

【成语助记】贵远鄙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

鄙俚浅陋:鄙俚:粗俗;浅陋:见闻不多。多形容文章或言谈粗俗浅薄。

卑鄙:粗俗,低下,品质恶劣

(2017·全国卷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鄙:鄙俗

7、兵

【词义推导】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词义例释】

名词

①兵器,武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②士兵、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③战争、军事、武力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战争。

④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孙子·谋攻》)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攻破敌人的计谋,其次破坏敌人同盟国的邦交,下策才是攻打敌军。

【成语助记】

纸上谈兵: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贬义词。

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厉兵秣马: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高考链接】_____

(2018·全国卷Ⅰ)杖大威(倚仗帝王的威仪)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兵:军队

(2018·全国卷Ⅰ)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兵:战事

(2018·全国卷Ⅰ)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兵:士兵

(2017·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兵:兵器

(2017·全国卷Ⅲ)治兵有制,名虽不同兵:军队

【词义推导】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词义例释】

(1)名词①重病(轻的为疾)泛指疾病;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②毛病,弊病、缺点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原毁》)――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2)动词

①生病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②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③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古人把俭朴认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

(3)形容词

①困苦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②疲劳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成语助记】

病入膏肓: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愁潘病沈:潘岳因忧愁而早生白发,沈约因病而瘦减腰围。泛指烦恼和疾病。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会(公孙座)座病病:有疾病,生病2018·浙江卷)有疵病者所恶闻病:缺点,毛病

(2017·全国卷Ⅱ)而仇家皆疾病病:有疾病,生病2017·浙江卷)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病:弊病

(2017·山东卷)及贞病笃病:病情

9、察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③考察调查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④明察,知晓,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⑤考察和推举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2)形容词,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________《屈原列传》

【成语助记】

明察秋毫:察:察看,观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察言观色:察:细看;色:脸色。观察别人说话时的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习而不察: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高考链接】

(2018·北京卷)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察:明察

10、朝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朝见,朝拜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②拜见、拜访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项羽本纪》)――项羽早晨去参见上将军宋义

(2)名词

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③对,向,表示动作针对的方向

坐南朝北

名词,早晨

朝服衣冠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成语助记】

朝三暮四:朝,早晨。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Ⅲ)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朝:朝廷

(2017·山东卷)太建五年,贞乃还朝朝:朝廷

(2016·全国卷Ⅰ)帝临哭,辍朝三日朝:朝拜,朝见

(2016·山东卷)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朝:朝拜,朝见

11、曾

“曾”是象形字,金文下边象古代一种蒸饭的器皿,上边象蒸汽冒出,合起来指古代一种做饭用的器具,即“甑"的本字。后借用来表示曾经。

【词义例释】

1.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2.(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如:曾祖父、曾祖母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或表语气增强,与“不"连用,也可译为“连……都”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竟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1)曾不知老之将至__竟然______《兰亭集序》

【成语助记】

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

曾经沧海:曾经:以前经历过。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后用来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高考链接】

(2014·全国卷Ⅰ)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曾: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竟然

12、乘

【词义推导】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升,登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垣,遥望复关。

②驾,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③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④凭恃、依仗乘风破浪

⑤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6.顺应若夫乘天地之正----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辆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成语助记】因利乘便:因:顺着;乘:趁着,凭借。凭借有利的形势。

【高考链接】

(2016·浙江卷)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乘:车

13、诚

【词义推导】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词义例释】

(1)名词,诚心诚意,真诚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

(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赤壁之战》

【成语助记】

开诚布公:诚:诚实,真诚;开诚:敞开胸怀,表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褒义词。

心悦诚服:诚:真诚。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诚惶诚恐: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高考链接】

(2014·全国卷Ⅱ)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诚:果真,如果

(2015·福建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诚:实在,的确

14、除

【词义推导】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词义例释】

(1)名词,台阶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

――铲除邪恶势力,复兴汉朝天下

②修治,清理,修整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③拜官授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成语助记】

除旧布新:除:除去。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作谓语、定语,用于指革新。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Ⅱ)州举茂才,除温令除:拜官,授职

(2018·全国卷Ⅲ)上(皇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指范纯礼)不可除:拜官,授职(2017·全国卷Ⅰ)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除:去掉,除去

15.【词义推导】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词义例释】

(1)名词②言辞,文辞

皆好辞以赋见称――皆好辞以赋见称: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屈原列传》)

③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④命令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⑤一种文体《楚辞》《归去来兮辞》

(2)动词①告别,辞别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②推辞,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我死尚且不怕,一怀酒哪里值得推辞。

③计较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教材例句】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_辞令,应酬的言辞_______《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_辞谢,婉言道歉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助记】

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含褒义。

辞微旨远: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辞:辞别

(2017·山东卷)辄辞以疾,未尝参预辞:推辞

(2017·天津卷)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辞:告别,离开

16、从

(1)动词

①跟随,使……跟随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沛公第二天带领了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

②依顺,听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③参与,参加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④追赶佯北勿从。(《孙子·军争》)——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

(2)介词,由,自(表起点);向(表对象)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从余问古事(《项脊轩志》)――向我询问一些古往的事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六国)又争着割地贿赂秦国。

【成语助记】

从长计议:指慎重考虑而不急于做出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作谓语;中性词。

从善如流:听从好的意见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形容乐于接受人家的劝告。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从:听从

(2018·全国卷Ⅱ)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从:跟随,随从

(2018·全国卷Ⅲ)“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从:听从

(2017·全国卷Ⅱ)从兄为人所杀,无子从:堂房亲属

(2017·全国卷Ⅲ)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从:通“纵”,合纵

(2017·全国卷Ⅱ)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从:听从

17、殆

【词义推导】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危险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②疑惑不解,精神疲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精神疲倦。

(2)副词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项脊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佑吧。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燕国赵国处在其他国家几乎被秦消灭光了的时候。

【成语助记】

百战不殆: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用作褒义。

殆无孑遗:殆:几乎;孑遗:剩余。几乎没有一点余剩。

车殆马烦:意思是形容旅途劳顿。

知止不殆: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殆无虚日:几乎没有一天空着,形容几乎天天如此.

【高考链接】

(2016·全国卷Ⅰ)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躲)耳殆:大概,恐怕

18、当

读音一:dāng(1)动词

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招募能捕到这种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顶替他应交的租税。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

――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②面对,对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木兰对着门在织布。

抵御,抵挡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估计您的军队能够抵挡得住项王的军队吗?

③阻挡、遮挡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

④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蜀道难》)——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下来。

⑤主持,掌管、担任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元军邀请主持国政的人相见。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担任服待太子的职责又如:当政、当家

⑥判决,判罪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

――汉使张胜,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