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记叙文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记叙文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记叙文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记叙文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记叙文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记叙文阅读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

记叙文阅读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故乡的冰凌花》一文,回答小题。

①一个人不论离开故乡多久,对故乡的“一花一世界"那种眷恋之情大都放不下。

②冰凌花是我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种花,它主要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是较为普遍且在早春最先开放在雪地里的草本花朵。其别名众多,如报春花、冰了花、冰凉花、顶冰花、福寿花和雪莲花等,至于它的学名叫侧金盏花,中医称之为福寿草。

③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对冰凌花有着特殊的情结。那时我家住在屯子中间,屯子不大,四面环山。彼时那里还是山连着山,很多高大的树木也是一望无际。仅是那些能长出野果的树就有樱桃树、榛子树、山梨树、臭李树、杏树、山核桃树……当然还有山葡萄之类的藤蔓植物。

④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最纯真、最美好的记忆,可以说那种纯真能伴随自己一生。每年春季开学,残雪初融、乍暖犹寒的时候,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都不走人们常规走出来的山路,而是特别喜欢在雪野里穿行,走那种穷岭荒坡,即所谓的“抄近道”。在春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前,雪野还是我们嬉闹的乐园。倘若能够遇到可爱的冰凌花在残冬里顶着冰碴生长出来,迎接我们这群天真快乐的孩子,这也满足了我们对北国春天美好的向往。

⑤山中的雪深浅不一,阳面的山里,雪融化得快一些,走这样的“近道”,一走一呲溜;走那种半阴半阳的地方,相对来说不容易摔倒,也会更容易遇到冰凌花。我们在雪野里深一脚浅一脚走着,那些雪就从脚踝处顺着棉鞋帮往鞋窠里灌,冰凉凉地刺激着我们的脚丫,几乎每天回到家,我们都要将鞋子放在火炉旁烘烤,不然湿漉漉的第二天就没得穿。因为年龄小,正是贪玩的时候,大人们也不会数落我们。

⑥每天放学,我们这些小孩子都会努力寻找冰凌花,然后采摘几把带回家。采摘冰凌花,就要采摘那些待开未开的圆圆的花骨朵。有一些花骨朵微微张开笑脸,露出了一点点蛋黄色,娇羞的样子像刚出嫁的新娘,怯生生的,令人爱怜。每一次我都蹑手蹑脚地,生怕吓着娇嫩的它们。那时候我不懂大自然是怎样恩赐它们,让它们在这样的季节里给东北大地装点着美丽,不畏严寒绽放着异彩,成为早春里的一道胜景。

⑦我采摘到冰凌花,就把它们放进书包里,到家后立即将它们插在空酒瓶或者罐头瓶里,再在瓶中灌入三分之二容积的井水。一夜之后,那些含苞待放褐色紧实的小花蕾就会绽放出花朵。家中只要有摆放的地方,就会有这些采摘来的冰凌花,那股清新的气息和淡淡的芳香就会弥漫整个屋子。

⑧冰凌花生长的环境,有的地方,人们一辈子都未曾去过。它却能从北方春雪覆盖的一片片枯叶衰草当中,在坚硬的冻土之上,甚至会带着冰碴执着地傲然生长出来,独自绽放,不屈不挠,就连残冰积雪都被它们不畏春寒的精神一点点击退,我认为它是花中的伟丈夫。

⑨如今,我在江南,故乡的山里,那些即将生长出来的冰凌花对我而言遥不可及,只好用心来感受那一簇一簇的冰凌花的开放。我似乎看到了童年求学时途经的山坡处有灿灿的冰凌花绽开了……

(有删改)

1.简要概括作者对冰凌花有哪些特殊情结。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的划线语句。

3.请理解第⑨段中加点词语“灿灿”的含义。

4.花木有情,岁月生香。在你的记忆里也会有一朵花灿灿地绽开:课文里顽强美好的紫藤萝,“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或是校园里你亲手种下的向日葵,倾听过你少年心事的紫丁香……请你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记忆中的这朵花描写出来,不少于30字。

【答案】1.①冰凌花承载着童年最纯真、最美好的记忆,满足了我对北国春天美好的向往,使我难忘;②冰凌花寄托了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③冰凌花傲然生长,独自绽放,不屈不挠,不畏春寒的精神使我敬佩。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骨朵”比作“新娘”,赋予冰凌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凌花的美丽和令人爱怜,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3.①“灿灿”的意思是灿烂明亮,在文中既指冰凌花颜色亮丽,光彩耀眼;②又指我记忆中的冰凌花精神可贵,令人难忘,我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也因它而闪闪发光。4.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④段“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最纯真、最美好的记忆,可以说那种纯真能伴随自己一生"在春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前,雪野还是我们嬉闹的乐园”“这也满足了我们对北国春天美好的向往"可知,在北国的春天,乍暖还寒时候,雪野里穿行是孩子们最愉快的时光,雪野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如果能在遇上冰凌花就更满足了。由此可知,冰凌花承载着童年最纯真、最美好的记忆,满足了我对北国春天美好的向往,使我难忘;

根据第①段“一个人不论离开故乡多久,对故乡的‘一花一世界’那种眷恋之情大都放不下”第⑥段“让它们在这样的季节里给东北大地装点着美丽,不畏严寒绽放着异彩,成为早春里的一道胜景"可知,故乡的冰凌花装点着东北大地,不论离开故乡多久都会放不下故乡的花花草草,可见冰凌花寄托了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根据第⑧段“它却能从北方春雪覆盖的一片片枯叶衰草当中……独自绽放,不屈不挠,就连残冰积雪都被它们不畏春寒的精神一点点击退,我认为它是花中的伟丈夫”可知,冰凌花可以在春雪覆盖下,在冻土之上,依然执着地傲然生长,不畏春寒,我觉得他时花中的伟丈夫,由此可知,冰凌花傲然生长,独自绽放,不屈不挠,不畏春寒的精神使我敬佩。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画线句中“微微张开笑脸"娇羞的样子”“怯生生的"等语句赋予冰凌花人的情态,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凌花的冰凌花的美丽与娇羞;“像刚出嫁的新娘”把冰凌花娇羞的样子比作刚出嫁的新娘,属于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冰凌花的娇羞之态,还增加了文学的色彩和美感。“令人爱怜"写出了作者对冰凌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灿灿”意为:闪闪发亮,色彩鲜艳。根据语境“途经的山坡处有灿灿的冰凌花绽开了"可知,此处主要用来形容冰凌花绽放时的光彩夺目、明亮耀眼。让人仿佛看到了山坡上那些盛开的冰凌花,在阳光或雪光的映照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根据第⑧段“甚至会带着冰碴执着地傲然生长出来,独自绽放,不屈不挠,就连残冰积雪都被它们不畏春寒的精神一点点击退,我认为它是花中的伟丈夫”可知,冰凌花傲然生长,独自绽放,不屈不挠,不畏春寒的精神难能可贵,光鲜璀璨;此外,“灿灿"一词也暗含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与怀念。通过“灿灿”这个词,作者将冰凌花的美丽与童年的回忆紧密相连,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因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而闪闪发光。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一种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花,进行简单描绘,阐述其象征意义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在青春的校园里,那株我亲手栽下的向日葵,迎着朝阳热烈绽放,金黄的花瓣犹如阳光洒落,每一片都承载着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暖心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暖心粥

①来到爱心粥铺时,天刚亮,太阳还没露头。一下车,一股寒风袭来,脸上刀割似的。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②掀起棉门帘,走进屋,热气扑面。只见右边是餐厅,五张长条桌,能坐下一二十人的样子。左边矮墙边放着两个粥桶。我掀开桶盖,粥香扑鼻。一桶是小米粥,金黄金黄的;另一桶是大米粥,雪白雪白的。桶边有两盆拌好的咸菜,一盆芹菜,一盆芥菜疙瘩。

③矮墙里面是厨房,两个大蒸锅冒着缕缕热气。两个穿着白大褂的中年女人,一个低头揉面,一个低头切菜,看样子两人都很忙。

④“环卫清洁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残疾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我不在免费喝粥范围呢。"我看着墙上红纸上写的免费就餐范围,嘴里念叨着。切菜的女人转身打量我说:“第一次来吧?自己拿碗盛粥,随便喝,不在范围内也不向你要钱。”

⑤正说着,进来三个戴棉帽、穿棉袄的女人,帽子前檐上挂着白霜,棉衣外面套着橘黄色马甲。打头的女人摘下帽子,搓着手说:“这天,真冷啊!"看这身打扮,我猜她们是环卫工人。

⑥一问,果然是。我洗过手,盛了三碗粥,端到她们面前:“喝碗粥暖暖身子。”高个子说声谢谢,接着问我:“以前没见过你,是新来的义工吧?"我笑了笑,说:“算是吧,临时帮忙。”她笑着应道:“热乎乎的粥,喝一口热在身上、暖在心里,我们姐妹把这粥叫暖心粥!"

⑦矮个子接过话茬:“我们每天凌晨四点多出来干活,抡着大扫帚,干活时没感到冷,扫完停下来就冷了,特别是后背冰凉冰凉的,又冷,又累,又饿。”停一会儿,她指着碗里的粥说:“你看,这时热乎乎的粥馇好了,还是免费的,喝上一碗,是不是特别暖心?"

⑧此时,陆续有人进来喝粥吃饭,人多了起来。顾客自己盛,吃多少盛多少。忙完手中活,两个中年女人从厨房出来,坐在木凳上歇息。趁着空闲,我与她俩聊了起来。

⑨原来这个粥铺是一个叫老李的人在2012年开办的,她们是这里的义工,其间来来走走的有三十多人。她们说起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有一次,老李起早外出谈业务,三九天特别冷,车出了点故障停在路边,见一名女环卫工在干活,眉毛上都是白霜。聊几句,她说干完活,大冷天就想喝碗热乎乎的粥。还有,老李居住的小区,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独自生活,手脚不大利落,做饭困难。小时候老李家困难,读书时没少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老李就开了这个免费粥铺。

⑩粥铺开办初期,只限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用餐,后来扩大到现在的用餐人员范围。每天来喝粥的有五六十人,主要还是环卫工人和附近的老人。

以环卫工人为主的就餐高峰过了。其中一个女人说:“咱们把米粥和馒头热热,再拌个豆腐咸菜,老人们该来了。”说完,俩人又忙了起来……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窗外凛凛寒风,屋内融融暖意……

(作者:车承金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5.请以文中“我"的视角,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第⑨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7.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中“暖意”的含义?

8.“爱心粥"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了温暖,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也遇到过令你感到温暖的事,请把它写下来。

【答案】5.“我”来到爱心粥铺,通过和爱心粥铺的三个环卫工人的谈话,了解到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并见证了爱心粥铺的爱心行为。6.插叙。作用:交代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说明老李是个知恩图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照应上文第⑥段环卫工人喝粥的内容。7.“暖意"既指照进屋里的阳光让人感觉温暖,又指爱心粥铺的爱心行为让人感到很温暖。8.示例:有一次我摔断了腿,只能坐轮椅。在校期间,有两个同学一直照顾我,无论我是去上厕所还是去吃饭,他们都无怨无悔地推着我去,一直照顾我到我的脚完全痊愈。他们的行为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第①段“来到爱心粥铺时,天刚亮,太阳还没露头”可知,第①段写“我"来到爱心粥铺。②③段写“我”看到的爱心粥铺的样子。④-⑧段写写“我"看到环卫工人在爱心粥铺就餐的情形,以及“我”和爱心粥铺的切菜的女人、三个环卫工人谈话,⑨段写“我"了解到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文章结尾写“我”感到爱心粥铺的融融暖意。据此可知,以“我"的视角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我”来到爱心粥铺,通过和爱心粥铺的三个环卫工人的谈话,了解到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并见证了爱心粥铺的爱心行为。

6.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结合第⑨段“原来这个粥铺是一个叫老李的人在2012年开办的,她们是这里的义工,其间来来走走的有三十多人。她们说起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有一次,老李起早外出谈业务,三九天特别冷,车出了点故障停在路边,见一名女环卫工在干活,眉毛上都是白霜。聊几句,她说干完活,大冷天就想喝碗热乎乎的粥。还有,老李居住的小区,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独自生活,手脚不大利落,做饭困难。小时候老李家困难,读书时没少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老李就开了这个免费粥铺"可知,本段交代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为满足环卫工人在三九天的愿望和解决独居老人的做饭困难,也为回报社会,他办了这个免费粥铺;由此可知,第⑨段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

从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可看出老李的知恩图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这一段表现了老李的知恩图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结合第⑥段“她笑着应道:‘热乎乎的粥,喝一口热在身上、暖在心里,我们姐妹把这粥叫暖心粥’”、第⑦段“矮个子接过话茬:‘我们每天凌晨四点多出来干活,抡着大扫帚,干活时没感到冷,扫完停下来就冷了,特别是后背冰凉冰凉的,又冷,又累,又饿。’停一会儿,她指着碗里的粥说:‘你看,这时热乎乎的粥馇好了,还是免费的,喝上一碗,是不是特别暖心’"可知,第⑨段还照应了第⑥⑦段环卫工作喝粥的内容。

7.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首先需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语境义。“暖意”的本义是温暖的感觉。句中指作者在屋内感到的温暖。

结合第段“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可知此处“暖意”指阳光让人感觉温暖。

结合全文内容可知,爱心粥铺是一个免费粥铺,为满足环卫工人在三九天的愿望和解决独居老人的做饭困难,也为回报社会,再结合第段“以环卫工人为主的就餐高峰过了。其中一个女人说:“咱们把米粥和馒头热热,再拌个豆腐咸菜,老人们该来了。"说完,俩人又忙了起来……”可知,此处“暖意"还指爱心粥铺里的“爱心粥”让环卫工人和老人感受到了温暖,爱心粥铺的爱心行为让人感到很温暖。

8.本题考查阅读拓展。是开放性题目,只要写出在你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令你感到温暖的事即可。

示例: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忘了带零钱,一位站在我后面的阿姨帮我付了钱,使我能顺利坐车回家。这件事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回答各题。

①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打上母亲给予的烙印。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②东晋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后来陶侃做了一个管理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于捕鱼的装置)的小官。一天,他把鱼品腌制坊的一罐鱼干托人送给母亲。陶母经年累月吃着粗茶淡饭,面对如此美味的食物和儿子的拳拳孝心,她没有欣然接受,相反忧心忡忡。她把鱼干重新封好,让来人带了回去,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无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说,你用官家的东西来孝敬我,对我来说非但无益,相反让我很为你担忧。陶侃看到母亲的信后非常羞愧,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为后世景仰。

③陶母真不愧是一位贤德的母亲。她终日以粗糙的饭菜果腹,面对从天而降的美味佳肴,却没有喜出望外,大快朵颐。相反,她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她流露出对儿子深深的忧虑。她的信如当头棒喝,给陶侃敲响了警钟,从此时刻保持警惕,严于律己。

④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苏轼幼年时,程夫人曾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范滂为官忠贞不阿,最后受到奸党陷害而死,临行前母子诀别。范滂说:“我今天离您而去,请您不要太过悲伤。"母亲含泪说:“你今日有了这样好的名声,我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⑤故事讲完后,苏轼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程夫人微微一笑:“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⑥正是因为少年时经常得到母亲的勉励,苏轼不仅从小立下远大志向,而且养成了坚毅豁达的性格,尽管一生历尽磨难,饱尝贬谪之苦,但总能苦中作乐,从容地面对人生的风霜雨雪。

⑦作家梁晓声的母亲亦是如此。梁晓声在长篇小说《母亲》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小时候,家里缺粮,饥饿困扰着他们。一天,他拿着布袋到母亲工作的厂子里摘了满满一袋榆钱儿。心想,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了。回家的路上,遇到几个同样饥肠辘辘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央求说:“给我一点儿吧。"梁晓声紧紧捂着袋子,坚决地说:“不给。”另一个孩子也苦巴巴地请求道:“给我一点儿。"他还是说不给。后来,一个孩子喊道:“抢!”瞬间,五六个小孩围了过来,梁晓声拔足狂奔。他跑得快,后边的人追得更快。最后,榆钱儿被抢光了,连袋子也被抢走了。回到家里,他哭着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⑧我们不得不佩服梁母对人情的练达。梁母的教导影响了儿子,梁晓声后来为人处世总是关怀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他的作品中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

⑨名人的母亲能给孩子以人生的指引,作为普通人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能从母亲身上找到遗传密码。民间有一种说法:好女人福泽三代。可见母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⑩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9.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将对应内容补充完整。

人物教子事件产生影响感悟主题

陶母②陶侃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④

①讲范滂的故事苏轼从小立志,养成坚毅豁达的性格,饱受贬谪之苦也能从容面对人生风雨

梁母教导孩子学会分享③

10.请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下列两句任选其一作答)

(1)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2)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11.母亲在苏轼幼年时的教育,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下列苏轼作品简要分析。(任意联系一句题可)

链接材料: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③何夜元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12.读完本文、相信你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说母亲给了你哪方面人生的答案。

【答案】9.退回鱼干并写信教育儿子。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是一生的,母亲的教育至关重要。苏母梁晓声学会关怀别人,作品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10.(1)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比喻成洪水泛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②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夸大为洪水泛滥,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2)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母亲的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大度(人情的练达)、以及梁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11.①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不必为此悲伤。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他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

②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不必在意;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③月夜常有,竹柏也是寻常景物,只因我们两个“闲人"在欣赏,景也就不同了。政治失意仍有赏月的雅趣,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12.示例一: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母亲告诉我要学会宽容和理解。

示例二: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学习时,母亲鼓励开导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学会战胜困难。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第④段中的“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苏轼幼年时,程夫人曾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可得:苏母。

②根据第②段中的“她把鱼干重新封好,让来人带了回去,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无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说,你用官家的东西来孝敬我,对我来说非但无益,相反让我很为你担忧"可知,陶母退回了陶侃给自己带来的鱼干,还写信教育他要廉洁。可得:退回鱼干并写信教育儿子。

③根据第⑧段中的“梁母的教导影响了儿子,梁晓声后来为人处世总是关怀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他的作品中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可得:梁晓声学会关怀别人,作品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

④联系首段中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打上母亲给予的烙印。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和第⑨段中的“名人的母亲能给孩子以人生的指引,作为普通人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能从母亲身上找到遗传密码。民间有一种说法:好女人福泽三代。可见母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可知,本文表现的主题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母亲在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1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必将如洪水泛滥"可以理解为是比喻,把贪欲比作洪水,也可理解为夸张,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夸大为洪水泛滥。洪水泛滥,会给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以此为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联系后句“所以她流露出对儿子深深的忧虑”可知,表现了陶侃的母亲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2)这句话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母亲教育儿子好的东西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表现了她的宽容大度和对熟知人情世故的特点。这也是梁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体现了她的爱子情深。

1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题干中的“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知,应结合语句内容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

①句意: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此句从人到月,从古至今,对人生的变迁作了高度的概括,富有哲理,一句“此事古难全”又道出词人对人生的无奈,无奈之外有又隐含着本就难全的释然和旷达。

②句意: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此句一语双关,无论是道路上的风雨,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词人都能笑着面对,体现出词人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

③句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作者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柏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这种认识表现出作者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

1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联系生活实际表述母亲给自己的人生方面的教育即可。

示例:当我心情浮躁不能安心学习时,母亲告诉我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2024·安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⑥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表现出太行山区的人们对家乡的小草非常熟悉。

B.第⑤段中“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突出了黄芩生命力顽强,对生存环境别无他求。

C.第⑦段写益母草从采收到制成膏状的过程时,用了割、晾晒、清洗、熬等动词,准确精练。

D.第⑧段的景物描写,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有听觉,展现了大山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2.作者说“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何理解这里的“雄伟”“温柔"?

3.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

4.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三种小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B2.因为太行山山峰巍峨,所以说它“雄伟”。因为太行山默默无声,如母亲一般哺育着各种草木和动物,所以说它“温柔"。3.运用拟人手法,“有些调皮”“钻"捉迷藏”赋予小柴胡以人的性格和动作,表现了小柴胡生长在灌木丛里的习性,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4.①文章以“山中的小草"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先总写山中的小草,然后重点写三种小草,最后合写山野、小草,井然有序,层次分明。②开头“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和结尾“每一次回乡”“去看看这些草木"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5.①它们是作者从小就熟悉的小草,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②它们是造福山里人的“救命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恩之情。③它们与家乡人关系密切,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根据第④段中“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知,表现出太行山区的人们对家乡的小草非常熟悉。

B.根据第⑤段中“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可知,“对生存环境别无他求”与原文内容不符。

C.根据第⑦段“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分析,“割”“晾晒"分股”“熬"搅拌”等动词,准确精炼。

D.第⑧段描写了风、小溪、残雪、爪印、新芽等自然景物,“初春的风……奔跑"苏醒的小溪……边走边唱”“残雪待融"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新芽冒尖"等景物,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有听觉,展现了大山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解答时,先明确考查角度,找到句子在原文的位置,再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与具体语境或主旨结合起来,领会句子的含义。言之有理即可。

“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出现在文章第②段开头,承上启下。根据第①段“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可知,因为太行山山峰巍峨,所以说它“雄伟”。根据第②段“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可知,因为太行山默默无声,如母亲一般哺育着各种草木和动物,所以说它“温柔”。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时,先明确考查角度,本题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把握感情。答题规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有些调皮"钻”“捉迷藏"等词可看出,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些调皮”“钻"捉迷藏”这人词语让小柴胡如一个人一样,有了灵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柴胡生长在灌木丛里的习性,表达了作者对小柴胡的喜爱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记叙线索和首尾呼应。解答记叙线索时需要梳理文章的层次脉络,找出文章的线索,线索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解答首尾呼应时,应具体找出文首哪句与文尾哪句照应,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按照答题规范术语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第①段“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可知,作者开篇就说想想“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可知,作者要写的是家乡的“草木";

据第②段“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③段“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可知,本文①—③总写山中的小草令“我”心生愉悦,如饮佳酿;

根据第④段“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⑤段“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⑥段“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⑦段“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可知,④—⑦写山里人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重点写了黄芩、小柴胡、益母草三种山中小草;

根据第⑧段“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可知,第⑧段写“我”每次回乡总会走进山里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拜访老友,总结全文。

由此可知,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山中的小草”,暗线是“我”对山中的小草的喜爱之情,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开头“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和结尾“每一次回乡"去看看这些草木”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主旨意蕴。

根据第④段“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分析,孩子们从小与山中的草木为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草木的热爱之情,山中的草木也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根据第④段“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分析,山中的草木与人们的关系密切,草木对山里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根据第④段“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第⑤段“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分析,山里人熟悉各种草木并自觉地保护着山中的草木,表现了山里人与草木(大自然)的密切关系,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024·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斗"建设者之歌

①1999年12月23日,是北京卫星导航中心成立的第五天,也是中心负责人王小同上任的第五天。

②这一天,一份“军令状”摆在王小同面前,要求必须在2000年10月前完成建站任务,确保北斗首星按时发射。

③王小同知道,这字不好签啊。此时的导航中心还是一片空地。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上千台(套)设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建设一个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至少得两三年。九个月零八天,除非奇迹出现!

④他也知道,航天工程绝不能“卫星等地面”,必须“地面等卫星”,因为卫星造价昂贵,它在天上空转一天耗资巨大。因此,导航中心一天不建好,卫星就一天不能上天。

⑤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他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了“机房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的动员令。

⑥一天,下着大雪,王小同在施工现场突然接到报告:信号收发分系统设备生产计划严重滞后!

⑦“走,咱们现在就赶过去!"他带着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抽出桌子底下一直备着的行囊,往背上一甩就来到火车站,连夜赶到生产厂家,提着行囊来到厂领导办公室。厂领导感叹:“你们的工作作风真是令人佩服啊!”厂家立刻调整生产计划,加快生产进度,确保了按时完成设备生产任务。

⑧北京的郊区天寒地冻,白雪茫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的运控大楼施工现场机器昼夜轰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施工人员日夜奋战,还不忘苦中作乐,在工地的木牌上“发表"诗作:

稻田窝棚青蛙,

白天黑夜专家。

庄稼地里创业,

浩瀚苍穹绣花。

⑨随着运控大楼落成,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攻坚战开始了。无论是站领导,还是年过花甲的高级工程师,或是刚出校门的博士、硕士,都是战斗员。机器轰鸣声、工人口号声、切割金属声,汇集成旋律激昂的乐曲,在运控大厅昼夜回旋。

⑩一天,供电部门电路升级,临时拉闸一刻钟,机器设备的轰鸣停下不到两分钟,大厅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有人趴在机桌上入睡了,有人倚着墙角睡着了,有人仰靠在椅背上进入了梦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我国所有的北斗发射任务,成功率达到100%。奇迹的背后,站立着一支素质过硬的航天发射队伍。

运载火箭推进剂液氢是一种极高危燃料:当它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一粒大米从一米高的地方掉落下来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因此,大家都说,液氢加注队是“刀尖上的舞者”。

李明伟就是这支“与魔鬼同舞的舞蹈队"的“领舞”。

一天上午,李明伟带领大伙儿执行液氢接收转注任务。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检查管道情况,确认状态!"

“1号管道正常!”

“2号管道正常!"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李明伟的第二条指挥口令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感到今天的各种声音与往日有丁点儿不一样,仔细一听,是槽车操作柜传来的声音有些异样。

李明伟心头一紧:槽车氢气泄漏!

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关闭供气阀门,立刻向上级报告。

在得到上级“立刻解决,确保安全"的指令后,李明伟向队员们下命令:“赶紧撤离!我留下!”

话音未落,他就拿起氢浓度探测仪,独自向操作柜走去。从理论上讲,氢气泄漏五六分钟,爆炸随时可能发生。而此时,发现泄漏已有三分钟了。

他沉着冷静地打开操作柜,探测仪果然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泄漏点如针眼,眼睛看不到;操作柜管路复杂,找到泄漏点非常困难。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

千钧一发之际,李明伟放下探测仪,把脸贴向那一个个管路连接处,通过气流变化判断泄漏点。当他把耳朵靠近液面计下的管路时,感到有股气流冲进耳朵。用肥皂水进行喷洒检验,连接焊缝上果然产生大量泡沫。

李明伟当机立断,火速处理,按应急程序给槽车泄压,异响立刻消失。这时,发现氢气泄漏已有五分钟了。

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______

“北斗”,一个寓意深远的代号。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坐标。今天的中国北斗就像“天外慧眼”,帮助人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可以去往何方。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建设者之歌!

(根据龚盛辉的报告文学《中国北斗》改编)

6.联系上下文,分析第三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7.文章写了王小同的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8.文章描写了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现场的多个场景,塑造了建设者的群体形象。这群建设者具有哪些特点?

9.文章写李明伟从发现险情到排除险情这一部分,段落较多,有的一两个句子就是一段。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0.在文章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标点。

11.结尾段的议论和抒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案】6.表示时间短,任务重,突出了建站任务之艰巨。表现了王小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勇于挑战的精神。7.第一件:王小同在军令状上签了字;第二件:王小同连夜赶到生产厂家,以确保设备能按时完成。8.这群建设者不怕困难,坚韧不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9.突出了情况紧急,处境危险。10.……11.①结尾段的议论,论证了“北斗”是一个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符号,如今它的作用扩大了,能够作为定位系统帮助中华儿女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解释了北斗系统的含义与内容。

②结尾段的抒情,照应了标题“北斗"建设者之歌:赞扬了北斗工作者攻坚克难/探索创新的精神。

【解析】6.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赏析。

文章第③段“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上千台(套)设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中,“十多万平方米"七个”“上百个"上千台”等数字,强调了建站任务的艰巨;结合本段“建设一个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至少得两三年。九个月零八天,除非奇迹出现"可知,“九个月零八天”强调了时间之短,与前面的一系列数字形成鲜明的对比,任务重,时间短,突出了建站任务之艰巨;联系第⑤段“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可知,“除非奇迹出现”才能完成,王小同却毅然接受任务,表现了王小同对航天工程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以及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文章第②段“这一天,一份‘军令状’摆在王小同面前,要求必须在2000年10月前完成建站任务,确保北斗首星按时发射”,第⑤段“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他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了‘机房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的动员令”等内容可以概括出:王小同在“军令状"上郑重地签了字,并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动员令,表示整个团队都是战士,机房就是战场,工位就是战位;

由文章第⑥段“一天,下着大雪,王小同在施工现场突然接到报告:信号收发分系统设备生产计划严重滞后”,第⑦段“他带着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抽出桌子底下一直备着的行囊,往背上一甩就来到火车站,连夜赶到生产厂家,提着行囊来到厂领导办公室……"等内容可以概括出:王小同应对信号收发分系统设备生产计划严重滞后的紧急情况。他连夜赶到生产厂家,确保设备能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从而不耽误整个航天工程的进度。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由文章第⑤段“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他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了‘机房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的动员令”可知,王小同能够意识到整个团队的重要性,并通过动员令激发团队成员的战斗精神,表示大家都是战士,共同为完成建设任务而奋斗。这体现了建设者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由文章第⑦段“他带着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抽出桌子底下一直备着的行囊,往背上一甩就来到火车站,连夜赶到生产厂家,提着行囊来到厂领导办公室……"可以看出王小同在面对生产计划滞后等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这体现了建设者们的强烈责任感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由文章第⑧段“北京的郊区天寒地冻,白雪茫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的运控大楼施工现场机器昼夜轰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施工人员日夜奋战,还不忘苦中作乐,在工地的木牌上‘发表’诗作……”可以看出,这群建设者们不畏困难,苦中作乐,体现了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由第⑩段“一天,供电部门电路升级,临时拉闸一刻钟,机器设备的轰鸣停下不到两分钟,大厅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有人趴在机桌上入睡了,有人倚着墙角睡着了,有人仰靠在椅背上进入了梦乡……"可以看出这群建设者们为了保证完成建站任务高强度工作,废寝忘食,体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由文章第段“李明伟的第二条指挥口令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感到今天的各种声音与往日有丁点儿不一样,仔细一听,是槽车操作柜传来的声音有些异样”,第段“赶紧撤离!我留下”,第段“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第段“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第段“千钧一发之际,李明伟放下探测仪,把脸贴向那一个个管路连接处,通过气流变化判断泄漏点……”等内容可以看出李明伟素质过硬,为了国家利益不怕危险,有勇于献身的精神;

由文章第段“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建设者之歌"以及全文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站领导、高级工程师还是刚出校门的博士、硕士,都是战士,都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工作,这体现了建设者们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者的群体形象,展现了他们在航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9.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文章从第段“李明伟的第二条指挥口令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感到今天的各种声音与往日有丁点儿不一样,仔细一听,是槽车操作柜传来的声音有些异样”写李明伟发现了险情;

接下来第段“李明伟心头一紧:槽车氢气泄漏”,第段“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第段“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等内容写李明伟排除险情,这几段段落较多,以上段落一两个句子就是一段,这样更扣人心弦,更突出了情况之紧急,任务之危险。李明伟仍不顾个人安危,冲在第一线,表现了李明伟素质过硬,有责任担当,为了航天事业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10.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文章第段“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结合上文可知,李明伟从发现险情到本段险情排除,这里作者没有更多的描述,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猜测李明伟的心理活动,可以想象团队成员看到李明伟排除险情后的表现等,所以这里应该填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1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文章第段“‘北斗’,一个寓意深远的代号。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坐标。今天的中国北斗就像‘天外慧眼’,帮助人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可以去往何方"这些议论,让读者对北斗系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建设者之歌”,抒发了作者对参与北斗系统建设的工作者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使读者对他们产生敬意和钦佩之情。起到了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强化情感、激发读者共鸣等作用。

(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河出深山

汤素兰

①山里人见的山多了,走的山路多了,便有了关于山的智慧。“望山跑死马”,意思是你虽然望见了前面的山,但若想到那山上去,把马跑到累死也不一定能到达。你若身在山中,朝着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只有沿着水走,才能走出大山去。

②两山之间必有涧,涧中一线泉水,数线这样的洞泉从四围大山中滑流而出,慢慢朝盆地中汇聚,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

③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我赤脚,拎着小桶和撮箕,跳进小溪,将撮箕伸进水草中撮鱼虾泥鳅,翻开小石头捉螃蟹。

④小溪蜿蜒流过村庄。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小溪来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村路则在这里犹豫一下,转了个弯,绕过山嘴去寻找大河,然后沿着大河飘向山外。

⑤我不能跟小溪一起跃进大河,也不能跟着村路走去山外。我童年的世界只有头顶那一方蓝天和蓝天下的村庄。但我的脚步没有停歇。河岸边的山坡上开凿了层层梯田,我赤脚跳跃在梯田窄窄的田塍上。沿着那些高高低低的田塍,我终于也像小溪一样,走进峡谷中的大河,去继续我的渔获。

⑥说是大河,其实河里的水不多,也不深,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涉水过河。但大河曾经也是大的。从夹岸耸峙的高山、刀砍斧削般深切的河床和河床里大如茅屋的乱石,都能感受到大河当年奔腾的气势。但如今,它只能在乱石间穿行,沿着曾经的巨大河床,执拗地爬向山外。

⑦芙蓉山下有一个水库,是在我童年时代修建起来的,水库的大坝就建在大河上。也因为修建这座水库,才使大河失去了奔腾的气势。随着水库一起修建的,还有两条渠道。其中一条渠道通过隧道,将水库的水送到我们村庄。这渠清水在流过我们村庄后,又通过一条架在盆地中间的高高渡槽和另一个隧洞,流向我所不知道的远方。

⑧渠道不像溪流和大河那般弯弯曲曲,渠道里的水也不像溪流和大河里的水可以随心所欲。溪流像调皮的孩子,整天叮叮咚咚唱歌,有时贪玩,改了道,弯进圳沟,忘记了再回小溪,就聚成山塘。大河里的水常在窄处湍急,而在一些大石头下又沉静为深潭。渠道却规定了水的来路和去处,让水流得规规矩矩、明明白白。途经村庄的渠道虽然不长,却有明渠、隧道和渡槽。明渠有一个梯形的底座,渠道送水的时候,渠水在梯形的渠道里平缓无声地流动,没有波澜,也看不见底。隧道和渡槽的内壁都是陡直的,里面没有可供抓握的水草或者杂树。所以在渠道过水的时节,父母每天都要叮嘱孩子们不要去渠道里玩水,以免发生危险。我们简直对它又爱又怕。

⑨对于农人们来说,这渠道真是太重要了。记得渠道第一次送水时,正是一个干旱的夏天。满渠清澈的河水流过村庄,不仅带来缕缕凉风,也通过渠底的孔洞,流进两旁的田野,让久旱的禾苗得到灌溉,让农人们的脸上荡漾开水波纹似的微笑。

⑩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乱石。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那时候沿河正在搞建设、盖房子,于是,流沙河里的沙子被广泛用到建筑工地上去,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

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水、进湘江,直通大海。

读大学后,我弄明白了,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

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如今,楚江之源的水库被命名为青山湖,是下游多个乡镇的饮用水源。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楚江已经是水清岸绿,时有白鹭、野鸭在水中嬉戏。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这是我年轻时一篇小说的题记。而关于河的这种印象,是童年时代故乡的大河带给我的。

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重新理解了河的意义。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雨,又落入故乡的大河。

(选自202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12.梳理文章的内容,完成下图,并据此探究文章的结构特点。

(1)梳理文章内容:

(2)探究结构特点:

13.文章第③段说:“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请分析作者在本段是如何写出“乐园”之“乐"的。

14.请你为文章中画线句子设计朗读,并阐述理由。(可从重音、停连等角度设计)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

15.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年轻时以为乡村环境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想象力,后来才明白,最重要的是滋养她形成了朴素的价值观大河作为乡村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哪些精神影响了作者形成朴素的价值观?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答案】12.(1)①清亮、温柔、大胆②宽阔平缓、遍体鳞伤③同情、怜惜④感激,赞美。钦佩

(2)文章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大河从深山一路奔流到海,另一条线索是我读书的经历(或我的情感变化)。13.用拟人的手法写村庄的香昏欲随和蝉的鸣叫,突出夏天的炎热,与我的感受形成对比: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出我捉鱼虾、泥鳅、螃蟹的快乐心情。14.示例:重读“只有”“冲撞"轰然”:“重重叠叠"一马平川”语音延长。因为“只有"强调河的唯一性,突出对河的赞美。“冲撞”强调走出大山的艰难性,“轰然"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的浩大气势:“重重叠叠”语音延长凸显山的阻碍之大。“一马平川"语音延长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后的美好图景,令人向往,给人激励与鼓舞。(言之成理即可)15.大河从深山流出,历经波折,依然一路奔向大海,它一往无前的精神坚定了作者不惧困难、走出大山的意志:大河无论以何种水的形态存在,都滋养万物,保一方平安,它的奉献精神激励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大河奔流入大海,但最终仍会变成云、雨回到故乡,它的反哺精神影响作者生发回馈故乡的愿望。(意对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第一问:

(1)根据思维导图“童年期”和“我的感情"是“喜爱”的提示,找到②段“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③段“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和④段“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小溪来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可将“小溪”的特点概括为:清亮、温柔、大胆;

(2)根据思维导图“少年期"和河名“流沙河”的提示,找到⑩段“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那时候沿河正在搞建设、盖房子,于是,流沙河里的沙子被广泛用到建筑工地上去,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可将河的特点概括为:宽阔平缓、遍体鳞伤。

(3)根据思维导图“少年期”和河名“流沙河"的提示,找到⑩段“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结合“遍体鳞伤"可将“我的感情”概括为:同情、怜惜。

(4)根据思维导图“上学后"和“河名及特点”是“楚江:支流多、景色美"的提示,找到段“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和段“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可将“我的感情”概括为:感激,赞美,钦佩。

第二问:

根据②段“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④段“小溪蜿蜒流过村庄……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⑥段“说是大河,其实河里的水不多,也不深,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涉水过河"、⑩段“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乱石”和段“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水、进湘江,直通大海"可知,一条线索是:小溪——大河——流沙河——楚江——大海;

根据③段“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⑩段“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段“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可知,一条线索是:童年——少年——高中时——读大学;

据此分析可知,一条线索是大河从深山一路奔流到海,另一条线索是我读书的经历(或我的情感变化),可见本文结构特点是采用了双线结构。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赏析。

根据③段“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将村庄和蝉人格化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想象地写出了小溪周围的环境,突出了夏天的炎热,并与我的感受形成对比,表现了“我”的“乐"。

根据③段“我赤脚,拎着小桶和撮箕,跳进小溪,将撮箕伸进水草中撮鱼虾泥鳅,翻开小石头捉螃蟹”中的“拎"伸”“撮"翻”“捉"等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想象地写出了我捉鱼虾、泥鳅、螃蟹的样子,表现了“我”的快乐心情。

14.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重读:

根据段“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中“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可以设计重读这个词,以强调河的唯一性,突出对河的赞美。“冲撞"写的是“河”流动的样子,可设计重读这个词,以突出“河"的形象,表现它走出大山的艰难。“轰然”是象声词,表面写的是“山"开的声音,实则表现的是大河冲出深山的浩大气势,因此,也可重读。

停连:

“重重叠叠”写的是山的样貌,此处突出了“河"冲出大山的困难之大,可语音延长凸显山的阻碍,表现“河”的顽强。“一马平川"写的是大河冲出深山后的美好图景,可语音延长,以表现“河”的胜利,能给人激励与鼓舞。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⑥段“从夹岸耸峙的高山、刀砍斧削般深切的河床和河床里大如茅屋的乱石,都能感受到大河当年奔腾的气势。但如今,它只能在乱石间穿行,沿着曾经的巨大河床,执拗地爬向山外"大河从深山凝聚小溪开始出发,历经艰难险阻,从不停歇,一路奔向自己目的地——大海;结合段“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可知,正是大河一往无前、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作者不惧困难、走出大山的力量和勇气:

根据段“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和段“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可知,大河无论外形如何变化,本质上都是水的形态,都在滋养万物,保一方平安,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可知,河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激励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

根据段“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重新理解了河的意义。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雨,又落入故乡的大河"可知,大河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重新回到故乡,往复循环,不断回馈人们,可知,河的反哺精神影响作者生发对故乡的感恩之情。

(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以汪曾祺的散文《夏天》作为阅读材料,请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

汪曾祺

①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②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③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

④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⑤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⑥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⑦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⑧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⑨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⑩“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呱呱呱呱"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呢!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选自《岁朝清供》三联书店2011年版有删改)

16.文章写了夏天的许多事、物,请根据行文脉络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夏晨写字读文→夏花泼辣娇嫩→→→夏虫鸣声各异→夏夜乘凉赏月

17.作者笔下的花草、瓜果、昆虫皆有意趣,如苍耳叫做“万把钩”,因为它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请再找出两例赏析命名的生动之处。

18.汪曾祺的散文,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品读下面的画线句子,体会语言的独特韵味。

(1)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2)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19.请以文中的栀子花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把一种花写得富有情味的。

20.木心先生说:“哲学、文学属于极少数智慧而多情的人,是幸福,是享受。"在汪曾祺笔下,人间草木皆有情。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他的“智慧而多情”。

【答案】16.示例:夏草旺盛顽强夏果香甜诱人17.示例:①“巴根草”,因贴地生长,见缝扎根,非常顽强,拉扯不断而得名,既写出了巴根草的附地性,也写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②“臭芝麻”,芝麻言其形、色,又奇臭无比,以此命名。③“奶奶哼”,突出它的瓜肉极面,适宜老人吃,奶奶一边吃,一边“哼”,故此得名,极具画面感,生活气息浓郁。④“侉叫蛐子”,因叫声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呱呱呱呱”很吵人而得名。18.(1)示例:白描手法写它的颜色;拟人手法,“命薄,楚楚可怜"描绘了它的情状,也写出它的单薄、脆弱、花期不长,表达了作者对秋葵的心疼怜爱。

(2)示例:语言如话,描写生动,短句紧凑活泼。剖瓜的咔嚓之声,瓜破时的凉气,有声音,有感官,特别是写眼睛的凉表现出惬意之情。19.写栀子花的花瓣时,引入山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写栀子花的整体情态时从视觉上描摹;写栀子花的香气时变换不同的表述,“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碰鼻子香”“香得掸都掸不开"香得痛痛快快”,语言丰富,层次分明,将无形的香气写得生活化,具象化,仿佛香气已经浸透了人们的身体;写栀子花的性格时,将栀子花拟人化,通过栀子花的语言表现它的世俗泼辣的性格。20.智慧: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有发现美的眼睛,对各种花草瓜虫,如数家珍,细细描述。多情:对生活的热爱,一草一木都有生命,风土人情信手拈来,沉浸并享受生活。凝视生活,善于审美,富有情趣。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拥有用文字表现生活,书写美好的能力。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通读全文,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

根据文章第⑧段“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可概括出:夏草旺盛顽强;

根据文章第段“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第段“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可概括出:夏果香甜诱人。

17.本题考查语言的生动性。

结合文中句子,任选两例,从修辞、用词等角度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