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ER16中文稿学习资料_第1页
ECER16中文稿学习资料_第2页
ECER16中文稿学习资料_第3页
ECER16中文稿学习资料_第4页
ECER16中文稿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1欧洲经济委员会ECER16范围适用于安装在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车轮的机动车上,且由面向前或向后的成年乘员作为独立装备来单独使用的安全带和约束系统。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要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合作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5089-94机动2.定义2.1安全带是指具有带扣、调节件以及将其固定在车内的附件,设计用于在车辆骤然减速或撞车时通过限制佩带者身体的运动以减轻其伤害程度的总成,该总成一般称为安全带总成,它也吸能或卷收织带的装置。2.1.1腰带是指横跨佩带者骨盆部位前方的安全带。2肩带是指从臀部斜跨前胸至另一侧肩部的安全带。2.1.3三点式安全带是指由一条腰带和一条肩带组成的任何安全带总成。2.1.4全背带式安全带是指由一条腰带和多条肩带组成的安全带总成。2.2安全带形式不同型式的安全带,是指相互存在实质性差别的安全带,这些差别主要与下述部件有关:1硬件(带扣、连接件、卷收器等)2.2.2织带的材料、编织方式、尺寸和颜色等。2.2.3安全带总成的几何形状2.3织带是指用于约束乘员身体并将所受到的力传到安全带固定点的柔性部件。2.4带扣是指一种使佩带者能够被安全带固定住的快速解脱装置,带扣可设有调节装置,但全背带式安全带除外。2.5安全带调节装置是指使安全带能够按照座椅位置和佩带者的要求而进行调整的装置,调节装置可以是带扣的一部分或者是卷收器或者是安全带的其他部分。2.6预紧装置是指用于碰撞发生时拉紧安全带织带,以减少安全带松弛量的附加的整套装置。2.7“参照区”是指相对称于“H”点相距400毫米两个纵向垂直平面之间的空间。或按第21号规定附录1的说明,定义为:模拟人头从垂直位转向水平位的空间。按第21号规定附录1所述,模拟人头位置设定最大不得超过840毫米长。2.8“气囊总成”指在动力驱动车上用于补充完善安全带和约束系统的装置,即:在严重影响车辆的撞击发生时,利用内部气体的压力,能自动展开的可折叠机构来限制对乘员身体上一处或多处接触的力度。2.9“乘客气囊”指在来自前方的碰撞发生时,用于保护司机座椅以外的其他座位上的乘员的气囊总成。2.10“儿童约束装置”指第44号规定中定义的安全装置。2.11“背向”指与车辆行驶的正常方向相反的方向。2.12连接件是指安全带总成中的部件,包括必须的紧固部件,并能使其安装到安全固定点上。2.13吸能器是指独立的或同织带结合起来吸收能量的装置,而且是安全带总成的组成部分。2.14卷收器是指用于全部卷收或部分卷收安全带织带的装置。2.14.1无锁式卷收器(1型)是指用很小的力即可将织带全部拉出,并且拉出量是不可调整的卷收器。2.14.2手调式卷收器(2型)是指由使用者手动操作打开卷收器的锁止机构,以获得所需的织带拉出量,当停止操作时,可自动锁止的卷收器。2.14.3自锁式卷收器(3型)是指可按所需长度自由拉出织带,并在带扣扣紧时,可根据佩带者的体形自动调整织带长度的卷收器,佩带者如果不有意拉动,织带将不会进一步拉出。2.14.4紧急锁止式卷收器(4型)是指在正常行驶条件下,不限制安全带佩带者活动自由的卷收器,这种卷收器有长度调节元件,可根据佩带者的体形自动调整织带的长度,并有一锁止机构在紧急情况下因下列因素而起作用:2.14.4.1车辆减速度或织带从卷收器中拉出或其它自动因素(单敏感性),或2.14.4.2这些因素的任意组合(多敏感性)。2.14.5具有较高响应极限值的紧急锁止式卷收器(4N型):指2.14.4条中定义的,用在M2、M3、N1、N2、N3、类车辆上且具有特殊性能的卷收器。2.14.6安全带高度调节装置是指能够使安全带肩带环的高度位置按照佩带者的需要和座椅的位置进行调整的装置,该装置可以视作安全带的一部分或者视作安全带固定点的一部分。2.15安全带固定装置是指安全带总成被固定在车辆上或座椅上的结构部分或车辆的任何其他部分。2.16安全带和约束系统的车辆形式指在下列主要方面无差别的同一类机动车辆。安全带总成被固定在车辆上或座椅上的构件部分或车辆的任何其他部分的零件的尺寸、外形和材料。2.17约束系统是指一种以适当方式固定上车辆构件上的座椅与安全带的组合系统。安全带至少有一个连接装置是在痤椅构件上。2.18座椅是指包有垫鉓、供单个成年人乘坐的装置,座椅可与车辆构件成整体结构,亦可为非整体结构。座椅即指单座也指长条座椅上供单人乘坐的部分。2.18.1“前排乘客座椅”指座椅的“最前部H点”位于通过司机的“R点的垂直横断面中,或位于横断面前方,该座椅为“前排乘客座椅”。2.19座椅组是指可供单个或多个成年乘员乘坐的一长条座椅或并排的单独座椅(即这些座椅中的一个的前座椅固定装置安装在其他座椅的后固定装置前面成一条直线上或在其他座椅固定装置之间)。2.20长条座椅用于乘坐一个以上成年乘员的带有完整装饰的座椅装置。2.21座椅调节机构是指可将座椅或其部件调节到适应乘员坐姿态位置的完整装置,该装置允许:2.21.1纵向位移;2.21.2垂直位移;2.21.3角位移。2.22座椅固定装置是指将座椅总成固定到车辆构件上的装置,包括车辆构件上有关的部件。2.23座椅形式是指在以下主要方面没有差别的同一类座椅。2.23.1座椅结构件的形状、尺寸和材料。2.23.2座椅调整和镝止机构的型式和尺寸。2.23.3座椅上安全带固定装置、座椅固定件和车辆结构上有关部件的型式和尺寸。2.24座椅位移机构是指为了便于乘员出入,可使座椅或其一部分能纵向或角位移的装置,该装置没有中间固定位置。(便于乘员出入)2.25座椅锁止机构是指使座椅及其部件保持在任何使用位置的装置。2.26封闭环式带扣开锁按钮是指用直径40mm的球体不可能使带扣开锁的带扣按钮。2.27非封闭环式带扣开锁按钮是指用直径40mm的球体能够使带扣开锁的带扣按钮。3.3认证申请3.1车型3.1.1车辆制造厂或其指定的代表应提交装用待认证安全带和约束系统的车型的认证申请书。3.1.2随同申请书提交以下文件各三份,并提交以下专用资料:3.1.2.1适当尺寸的适用车型总图,注明安全带位置;安全带详图和安全带与车辆连接固定点详图;3.1.2.2影响安全带强度的材料的技术要求;3.1.2.3对安全带的技术说明;3.1.2.4安全带与座椅结构连接的情况下;3.1.2.5应提交与座椅设计有关的车型、座椅固定点及其调节机构、锁定系统的详细说明;3.1.2.6图纸应有适当尺寸,详细画出座椅与车辆连接的结构、座椅的调节和锁定系统。根据厂方意见,将与待认证的安全带产品有关的主要车型代表或主要部件送交指定的认证检验机构.。安全带类型由安全带产品的商标权人或其授权的代表提供待认证的安全带类型。对于使用约束系统的情况,则由约束系统的商标权人或其授权的代表,或生产厂或其授权的代表提供其类型。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对安全带类型加以技术说明,要规定所用的织带和刚性零件,附上安全带零件图;图上必须标明认证编号的位置和与认证标志有关的补充符号的位置.要说明提交认证的模型的颜色及该安全带适用的车型。对安全带的卷收器,要提供感应装置的安装说明书。对预紧装置或系统,要提供完整的构造与功能技术说明,应包括:如有感应器,则说明运作方法及避免非正当运作的必要方法。对约束系统的说明应包括:车辆构造图和座椅构造图,调节系统和附件;图中尺寸适当,并详细标明座椅固定点和安全带固定点及加强件的位置;附有座椅固定点和安全带固定点强度有影响的材料的技术要求;座椅固定点和安全带固定点的技术说明。如果安全带是通过一个安全带高度调节器与车身结构相连接,则要在技术说明中明确该调节装置是否被看作安全带的一部分。抽取6套安全带样品,其中一套为对照件。每种待认证产品抽取10米织带;承担型式批准检验任务的检测机构有权要求再取样。对于约束系统,包括如3.2.2.2和3.2.2.3节所述提供两套安全带样品;并根据制造厂意见提供待认证车型的代表车型,或检验机构认为对试验很必要的关键车辆部件。标志申请按上述3.2.2.2,.3.2.2.3和3.2.2.4节要求进行认证的安全带类型或约束系统类型的样品上均应有清晰、不易脱落的制造厂名称、字母缩写或商标标志。批准5.1.1和5.1.2节所规定的证书将附在批准文本上:附录1A用于3.1节对应的申请范围;附录1B用于3.2节对应的申请范围;车型如果提交认证的车型符合本规定第8节的要求,并符合附录15和附录16的要求,则批准该项认证;每一种通过认证的类型均授予一个认证编号。其前两位数字(如04)是指在发布该项认证批准时,收入本规定中的最新技术修订版的系列号。同一合同方不得将同一认证编号用于以上2.16节定义的其他车型。按照本规定对车型的产品认证的批准、扩展、不批准或撤消证书均应以本规定附录1A的形式通知1958协议的各成员国。在每种按本规定通过车辆型式批准的车上,均应在显而易见、便于接近的规定位置上加施认证标志,该标志包含以下内容:5.2.4.1在字母”E”周围有一圆环,字母”E”下方为国别代码,见1/。5.2.4.2在本规定号码的后面是字母“R”,一个“—“破折号和认证编号,这些编码位于5.2.4.1节所述圆环的右侧.5.2.5如果车辆与按照一种或多种本协议附属的规定,已通过认证的车辆相一致,在依据本规定实施认证的国家中不必重复5.2.4.1节所述的符号;在依据本规定实施认证的国家中,所依据的规定的全部补充编码与符号均应在5.2.4.1节所述的符号右侧.垂直排列写明.5.2.6认证标志应清晰易见、不易脱落;5.2.7认证标志应位于车辆出厂数据标牌附近.5.3安全带类型5.3.1一种类型的安全带样品如果能按3.2节规定提交给认证机构,满足本规定4.5.3节和第6章的要求,则批准通过认证.5.3.2对每一种通过认证的类型授予一个认证号。其前两位数字(04指1985年12月22日强制执行的04系列修订版)应覆盖该项认证批准时收入本规定的最新主要技术修订版。同一合同方不得将同一认证号用于其它类型的安全带或约束系统。注1/1.德国,2.法国,3.意大利,4.荷兰,5瑞典,6比利时,7匈牙利,8.捷克,9.西班牙,10.南斯拉夫,11.英国,12.奥地利,13卢森堡,14瑞士,15(空缺),16.挪威,17芬兰,18丹麦,19.罗马尼亚,20.波兰,21葡萄牙,22俄罗斯,23.希腊,24爱尔兰,25.克罗地亚,26斯洛文尼亚,27.斯洛伐克,2829.爱沙尼亚,30.(空缺),31.波西尼亚,32.拉托维亚,33.(空缺),34.保加利亚,35-36(空缺),37.土尔其,38-39(空缺),40.马其顿南斯拉夫共和国,41.(空缺),42.欧洲共同体(用其专用ECE符号批准其认证的各成员国),43.日本,44.(空缺),45.澳大利亚,46.乌克兰.后续编号将按其他国家同意或批准这一采用统一的轮式车及用于其上的装置、部件技术规定,和以这些规定为基础达成的互认协议的时间顺序授予这些国家,并由联合国将其通知该协议各成员国。5.3.3按照本规定对安全带或约束系统产品认证的批准、扩展、不批准或撤消证书均应以本规定附录1B的形式通知1958协议的各成员国。5.3.4除以上第4章所述标志外,在每种与依据本规定已获证的安全带类型一致的安全带上适当的位置均应加施以下特殊内容:5.3.4.1国际认证标志有以下各项组成部分:5.3.4.1.1字母“E”后标有批准该认证的国家代码,位于圆环内;2/5.3.4.1.2认证编号5.3.4.2以下附加符号:5.3.4.2.1“A”指三点式,“B”指腰带,“S”指特型带。5.3.4.2.2以上5.3.4.2.1节所述符号有以下补充符号:5.3.4.2.2.1“e”表示安全带配有能量吸收装置;“r”表示按照本规定2.14节要求,使用带(1,2,3,4或4N)符号的卷收器。如果卷收器为多敏感型紧急锁止式,则用字母“m”标明。“p”表示安全带配有预紧装置。配有4N型卷收器的安全带可能在带上附有一方形符号,方形内的M1字样上有“×”,这表示在M1类车上不得使用这类安全带。如按照本规定6.4.1.3.3节要求,对安全带进行认证,则在一方框内标明“气囊”字样,附在标志上。如果安全带是约束系统的一部分,则在5.3.4.2.1节所述符号前加字母“Z”。本规定附录2第2节有认证标志样板。以上5.3.4节所述各类特殊符号均应清晰易见、不易脱落,均可以标签形式长期加施于被认证的产品上,也可以直接在产品上制作标志。标签和标志均应耐磨损。5.3.7.以上5.3.6节所述标签可由认证批准机构颁发,或由认证批准机构责成制造厂家按其要求制做。6.技术要求6.1一般要求6.1.1根据3.2.2.2,3.2.2.3,3.2.2.4节提交的每件样品均符合本标准第4条的规定。6.1.2安全带或约束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应保证:当正确安装和由乘员正常使用时,其操作应合理,并在交通事故中降低对身体的伤害程度。6.1.3安全带的织带应不易出现危险形状。6.1.4.应避免使用具有聚酰胺6特性的材料制作机械零件。因为这种材料有存水性,如出现这种现象,将严重影响机械零件操作运行。6.2硬件6.2.1概述6.2.1.1安全带的硬件,如带扣、调节装置、连接件等,不得有导致易于磨损或磨断织带的锐边。6.2.1.2安全带总成中所有易腐蚀的部件,均应适当进行防锈处理。在经第7.2条的腐蚀试验后,不允许出现可能影响正常功能的变质和由有经验的检验人员能用肉眼观察到的明显腐蚀。6.2.1.3用于吸收能量或承受、传递载荷的硬件,不得使用脆性材料。6.2.1.4安全带上硬件和塑料件所处的位置和安装方式应保证,在车辆日常使用时,应不致到滑动座椅下面或被车门挤住。如果有一件零件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则该零件应进行下述第7.5.4条中规定的冷冲击试验。试验后,如果硬件的塑料覆盖层或保护层出现肉眼可见的裂纹,则应去除塑料件后继续检验余下总成的安全性,如果余下总成仍然是安全的或无肉眼可见的裂纹,则应对比第6.2.2条、6.2.3和6.4条规定的试验要求进一步地进行评估。6.2.2带扣6.2.2.1带扣的设计应能排除任何不正确使用的可能性,尤其应保证带扣不能处于部分啮合的位置,开启带扣的方法必须明确,无论带扣与佩带者身体的哪个部位接触,在距接触面不超过2.5mm处的接触区面积不得小于20cm2,宽度不得小于46mm,对于全背带式安全带带扣,如果带扣,如果带扣同佩戴者身体的接触区域在20~40cm2之间,则认为满足要求。6.2.2.2无论车辆处于什么位置,即使带扣不受力,也应保持啮合状态,不能存在偶然小于10N的力打开带扣的可能性。带扣应易于使用和扣紧,当它不受力时或当在下面第5.8.2条中规定的受力条件下,它应能使佩带者在某个方向用一只手的简单动作来打开。另外,当安全带总成使用在前排外侧座椅位置时(全背带式除外),带扣也应能由佩戴者在某个方向用一只手的简单动作来打开,带扣应通过压一按钮或某一个类似的装置来开启,在实际的打开位置上,压力施加表面必须有:对于封闭环式带扣:面积不小于4.5cm2,宽度不小于15mm;对于非封闭环式带扣:面积不小于2.5cm2,宽度不小于10mm;带扣按钮表面应为红色,带扣其他部分不得呈红色。6.2.2.3当按第7.5.3条进行试验后,带扣应能正常工作。6.2.2.4带扣应能承受反复操作,在进行第7.7条规定的动态试验前,带扣应经受5000次开闭循环;对于全背带式安全带的带扣,即使锁舌没有全插到位,该试验也被认可。6.2.2.5在进行下面第7.8条规定的试验时,带扣开启力不大于60N。6.2.2.6带扣应按第7.5.1条和(若适当的话)按第7.5.5条的要求进行强度试验。承受规定的负载时,带扣不得断裂、严重变形或开启。6.2.2.7当带扣上有可供2个总成共用部件时,如果附属于一套总成的扣带部件与附属于另一套总成的配合部件相啮合的话,即如果使用时带扣可能是采用该方法装配的话,则应对带扣进行第7.7和7.8条中规定的强度和开启试验。6.2.3安全带调节机构6.2.3.1当佩戴者戴上安全带后,安全带应可自动调整以适应佩戴者姿态,或者易于使佩戴者接近和使用方便,也应允许用手拉紧安全带以适应佩戴者姿态和车辆座椅的位置。6.2.3.2应按照第7.3条要求对每种安全带调节装置的两件样品进行试验。对于每个调节装置样品,织带的滑移不应超过25mm,并且全部调节装置的总移动量不应超过40mm。6.2.3.3全部调节装置应按5.5.1条进行强度试验,在承受规定载荷时,其不得出现断裂和脱开。6.2.3.4第7.5.6条试验后,任何手动调节机构的操作力不得超过50N6.2.4连接件和高度调节器连接件应按第7.5.1条和7.5.2条的规定进行强度试验。安全带高度调节器应按本标准第7.5.2条规定进行强度试验(它们必须是尚未按与安全带固定装置有关的规则14进行过试验)。在规定载荷作用下,不应破裂和脱开。6.2.5卷收器卷收器试验应满足下列规定的要求,包括第7.5.1条和7.5.2条规定的强度试验。(不包括无锁式卷收器)6.2.5.1手调式卷收器6.2.5.1.1装有手调式卷收器的安全带总成的织带在卷收器锁止位置之间的移动量不应超过25mm。6.2.5.1.2在织带正常拉出方向施加一个不小于14N且不大于22N的力时,从手调式卷收器拉出的织带长度应不大于6mm。6.2.5.1.3按第7.6.1条的方法将织带拉出,然后进行反复拉出回卷,直到循环次数达到5000次为止。然后,卷收器应经受第7.2条规定的腐蚀试验和第7.6.3条规定的粉尘试验,然后再进行5000次拉出回卷试验,在进行上述试验后,卷收器应工作正常且仍能满足上述第6.2.5.1.1、6.2.5.1.2条要求。6.2.5.2自锁式卷收器6.2.5.2.1带有自锁式卷收器的织带在卷收器锁止位置之间的移动量不应超过30mm,当佩戴者向后运动、安全带应保持其初始位置或在随后的向前运动后,自动回到其所在位置。6.2.5.2.2如果卷收器是腰带的一部分,当按第7.6.4条在假人和卷收器之间的自由长度上测量时,织带的卷收力应不小于7N;如果卷收器是肩带的一部分时,进行类似测量时,织带的卷收力应不小于2N,且不大于7N;如果织带穿过一导向装置或导向轮时,应在假人与导向装置或导向轮间的自由长度上测量卷收力;如果卷收器总成上设有手动或自动防止织带全部卷回的装置,则测量卷收力时,应使该装置失效。6.2.5.2.3应按照第7.6.1条规定的方法将织带拉出,然后进行反复拉出回卷,直至达到5000次循环为止,然后,卷收器应进行第7.2条规定的腐蚀试验和第7.6.3条规定的粉尘试验,最后,再进行5000次拉出回卷试验。上述试验后,卷收器应工作正常并满足第6.2.5.2.1条和第6.2.5.2.2条的要求。6.2.5.3紧急锁止式卷收器6.2.5.3.1当按第7.6.2条试验时,紧急锁止式卷收器应满足下列条件,在第2.14.4.1节中所述的单敏感条件下,只有与车辆减速有关的技术要求是有效的。6.2.5.3.1.1对于4型卷收器:当车辆减速度达到0.45g3/时,卷收器必须锁止;对于4N型卷收器;当车辆减速度达到0.85g时,卷收器必须锁止。6.2.5.3.1.2对于4型卷收器;在织带拉出方向上测量织带的加速度值小于0.8g,卷收器不得锁止;对于4N型卷收器;加速度值小于1.0g时,卷收器不得锁止。6.2.5.3.1.3当敏感装置在其制造厂规定的安装位置向任意方向倾斜12º或以下时,卷收器不得锁止。6.2.5.3.1.4对于4型卷收器:当敏感装置在其制造厂规定的安装位置向任意方向上倾斜大于27º时,卷收器必须锁止;对于4N型卷收器:当敏感装置在其制造厂规定的安装位置向任意方向上倾斜大于40º时,卷收器必须锁止。6.2.5.3.1.5当卷收器依靠外部信号或动力源控制时,其结构应保证当信号或动力源失效或中断时,卷收器可自动锁止。然而,单敏感式卷收器,依靠外部信号和电源,通过视/听方式向司机指示外部信号和电源的故障,而复合敏感式卷收器不必满足本要求。6.2.5.3.2按7.6.2条试验时,具有复合敏感性的紧急锁止式卷收器必须满足上述规定,另外,(对于4型卷收器:若敏感性与织带拉出有关,当沿织带拉出方向上测量的织带加速度等于或大于2.0g时,卷收器必须锁止,)(对于4N型卷收器:若敏感性与织带拉出有关,当织带拉出方向上测量的织带加速度大于2.0g时,卷收器必须锁止。)6.2.5.3.3对于第6.2.5.3.1条和6.2.5.3.2条提到的试验,在卷收器锁止之前所产生的织带拉出量,自第7.6.2.1条给出的初始长度起,不应超过50mm,对于第6.2.5.3.1.2条提到的试验,自第7.6.2.1条给出的初始长度起织带移动50mm的过程中,不可锁止。6.2.5.3.4如果卷收器是腰带的一部分,当按照第7.6.4条在假人与卷收器之间自由长度上测量时,织带的卷收力不应小于7N;如果卷收器是肩带的一部分时,进行类似测量时,织带的卷收力应不小于2N且不大于7N;如果织带通过导向装置或导向轮,应在假人与导向装置或导向轮之间的自由长度上测量卷收力;如果卷收器总成带有手动或自动防止织带全部卷回的装置,则在测量卷收力时,应使该装置失效。6.2.5.3.5按第7.6.1条规定的方法,应将织带从卷收器中拉出,并进行拉出回卷试验,反复40000次。然后,卷收器应经受第7.2条规定的腐蚀试验以及第7.6.3规定的粉尘试验。最后应再进行5000次拉出回卷试验,(共进行45000次拉出回卷循环)。在完成上述试验后,卷收器应正常工作且满足第6.2.5.3.1、6.2.5.3.2、6.2.5.3.3和6.2.5.3.4条的要求。6.2.6预紧装置6.2.6.1在经受7.2条规定的腐蚀试验后,预紧装置(包括由无电流通过的原接插件连到装置上的撞击传感器)应能正常工作。6.2.6.2应验证装置的误操作不会导致对佩戴者身体的伤害。6.2.6.3火药式预紧装置:6.2.6.3.1在按7.9.2条规定进行环境试验后,预紧装置不能因温度原因而起作用,装置应正常工作。6.2.6.3.2应采取措施防止火药爆发时排出的热气引燃附近的易燃材料。6.3织带6.3.1概述6.3.1.1织带的特性应保证其作用在佩戴者身体上的压力,在其全宽上尽可能的均匀分布,而且在载荷作用下,不会发生扭曲,织带应有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的功能,织带应修整边缘以防使用时松散。注解:3/g=9.81米/秒26.3.1.2在9800N载荷下,织带的宽度不应小于46mm,应在进行第7.4.2条规定的抗拉强度试验过程中测量该尺寸,不得停机。6.3.2标态处理后的强度对于按第7.4.1.1条件进行处理的两条织带样品,按下述第7.4.2条规定测量所得到的织带抗拉强度不应小于14700N,两件样品拉断载荷值的差别不应超过所测得的抗拉载荷较大值的10%。6.3.3特殊处理后的强度按下述第7.4.1条(第7.4.1.1条除外)规定之一进行处理的两条织带样品,织带的拉断载荷应不小于按第6.3.2条规定试验中测得的载荷平均值的75%,且不小于14700N。如果已知所用材料的构成或已有的资料表明试验是多余的话,进行试验的检验机构可以免除这些试验中的一项或几项。6.4安全带总成或约束系统6.4.1动态试验6.4.1.1按第7.7条规定,对安全带总成或约束系统应进行动态试验。6.4.1.2对于事先未受载荷的两套安全带总成进行动态试验,其中安全带总成是约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时除外,此时应对事先未受过载荷的一组座椅的约束系统进行动态试验,安全带总成的带扣应满足第6.2.2.4条要求。对于带有卷收器的安全带,(卷收器应进行第7.6.1条给出的耐久性试验,第5.2条给出的腐蚀试验)应进行第7.6.3条给出的粉尘试验。另外,对于带有火药发生式预紧装置的安全带或约束系统,装置还应进行第7.9.2条规定的处理。6.4.1.2.1安全带按5.2条进行腐蚀试验后,带扣还应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进行500次附加的开闭循环试验。6.4..1.2.2对已经历过第6.2.5.2条规定的试验或第6.2.5.3条规定的试验带有卷收器的安全带,如果卷收器已经历过6.4.1.2.1条规定的腐蚀试验,则本试验不必重复。6.4.1.2.3对于如2.9.6条定义的,带有安全带高度调节装置的安全带,应由承担试验的检验机构所选择的最不利的调节位置进行试验。如果安全带高度调节装置为安全带固定装置的一部分,且已按R.14标准认证,检验机构可按第7.7.1条规定执行。6.4.1.2.4对于带有预紧装置的安全带,应对一件带有可以起作用的装置的安全带进行动态试验时,可使安全带预装置失效。首先:在第一次动态试验中,让预紧装置起作用,在另一次动态试验中,让预紧装置不起作用。6.4.1.2.4.1在试验时,下面4.4.1.3.2条中规定的最小位移量应减少一半。6.4.1.2.4.2在试验后,按5.9.1条规定测量的力值不超过1000N。6.4.1.3试验时,应满足下列要求:6.4.1.3.1影响乘员约束的安全带总成或约束系统的部件不得断裂,并且带扣或锁止系统或位移系统均不应失效。6.4.1.3.2对于腰带,假人骨盆位置前移量应在80mm至200mm之间,对于其他型式安全带,骨盆位置前移量应在80mm至200mm之间,胸部位置前移量应在100mm至300mm之间。这些位移量为本标准附录E图E6所示测量点处的位移。6.4.1.3.3对用于有气囊保护的前排外侧座椅上的安全带而言,如果车辆撞击速度不超过24公里/小时,胸部位移参照点可以超过以上6.4.1.3.2节的要求。6.4.1.4对于约束系统6.4.1.4.1如果通过计算或进一步的试验得到:动态试验中除胸部与转向机构总成接触外,若假人的头部或身体与车辆前面坚硬部位不发生任何接触,并且符合GB11557要求,且胸部与转向装置的撞击速度不大于24km/h时,则胸部参考点的移动量允许超过第6.4.1.3.2条规定,进行这种估价时,座椅应处于第7.7.1.5条规定的位置。6.4.1.4.2使用这种装置的车辆,位移和锁止系统应保证所有座椅上的乘员在动态试验后,仍可用手操作方式离开车辆。6.4.1.5所谓违规,指在第14号规定中7.4节所述的违规。这种情况下,为了有利于座椅,装有上部安全带固定点,约束系统的位移可能大于6.4.1.3.2节规定的范围。6.4.2磨损处理后的强度6.4.2.1按第7.4.1.6条规定处理后的两件样品,应按下面第7.4.2条和第7.5条的规定来评价其抗拉强度,其强度值至少应等于织带未经磨损处理时平均抗拉强度值的75%,且不小于规定的试件最小强度值。两件样品的抗拉载荷之间的差别不可超过所测抗拉强度最高值的20%。对于程序1和程序2,只对织带样品进行进行抗拉强度试验(第7.4.2条),对于程序3应对金属元件结合在一起的织带进行抗拉强度试验(第7.5条)。程序1程序2程序3连接件X导向件或导向轮X带扣环XX调节装置XX缝到织带上的部件X6.4.2.2磨损处理所包括的样件及适当的处理程序在下表给出,样件所采用的处理程序用“X”表示,每一程序应用新试样。7.试验7.1提交用于安全带或约束系统型式认证样品的使用(见本标准附录13)7.1.1用两套安全带或约束系统进行带扣检查、带扣低温试验,第7.5.4条规定的低温试验、带扣耐久性试验、安全带腐蚀试验、卷收器性能试验、动态及动态试验后带扣开启试验。这两件样品之一将用于安全带或约束系统检查。7.1.2一套安全带或约束系统进行带扣检查和带扣、连接件安装、安全带调节装置以及必要的卷收器强度试验。7.1.3用两套安全带或约束系统进行带扣检查、微滑移试验和磨损试验。这两套样品之一将进行安全带调节装置试验。7.1.4织带样品将用于织带抗拉强度试验,在认证批准有效期内,应保留样品的某一部分。7.2腐蚀试验7.2.1将一套完整的安全带总成置于本标准附录12规定的试验箱内,对装有卷收器的总成,织带除留下300±3mm外应全部拉出,除必须的检查或补充盐溶液等短霎时间中断外,试验应持续50进行小时。7.2.2腐蚀试验完成后,应将安全带总成仔细或侵在温度不高于30℃的流动清水中除去盐迹,然后放在室温中干燥24小时,再按第6.2.1.2条进行检查。7.3微滑移试验(见本标准附录11图I3)7.3.1样品应在温度为25±5℃,相对湿度为65±5%的环境中至少保持24小时,试验应在15~30℃的温度下进行。7.3.2应保证调节装置自由部分按装车状态位于工作台上方或下方。7.3.3织带的下端应悬挂50N载荷,另外一端应作行程300±20mm的前后往复运动(见图)。7.3.4如果织带有用于储备的自由端,则该段不应固定或夹在受力端。7.3.5应保证织带在试验台上与在车上一样,其松驰情况下,从调节装置下垂呈凹形曲线。加到试验台下的50N载荷应有垂直导向,以防止载荷偏离和安全带扭转,应按装车状态将连接件固定在50N的载荷上。7.3.6在试验正式开始前,应动转20个循环,以保证自紧系统正确定位。7.3.7应以每秒0.5次循环的频率,300±20mm的总行程,完成1000次循环,50N载荷仅在半个周期内的100±20mm移动区间内起作用。7.4织带的处理和抗拉强度试验(静态)7.4.1对进行抗拉强度试验的织带的处理从织带上截下的样品应进行如下处理:7.4.1.1温度处理和湿度测量织带应在温度20±5℃、相对湿度65±5%的环境中至少保存24小时,如果处理后不立即进行试验,试件应存放在密封容器内直至试验开始,抗拉强度应在织带从处理环境中或从容器中取出后5分钟内测量。7.4.1.2光照处理7.4.1.2.1应采用ISO/R105-B02(1978)推荐的设备。织带暴露在光照之下,其时间相对应于使7号标准蓝颜料褪色到标准灰色卡4级所用的时间。7.4.1.2.2光照处理后,织带应在温度为20±5℃、相对湿度为65±5%环境中至少保存24小时,如果处理后不立即进行试验,试件应存放在密封容器内直至试验开始,抗拉强度应在织带从处理环境中或从容器中取出后5分钟内测量。7.4.1.3低温处理7.4.1.3.1织带应温度为20±5℃温度、相对温度为65±5%环境中至少保存24小时。7.4.1.3.2然后,织带应在温度为-30±5℃低温箱内的平面上至少存放1.5小时,然后,将织带对折,并在对折处压上预先冷却到±5℃的2kg重块,在同一低温箱内放置30分钟,除去重块,抗拉载荷应在织带从低温箱中取出后5分钟内测量。7.4.1.4高温处理7.4.1.4.1织带应在温度为60±5℃、相对湿度为65±5%的加热室中保存3小时。7.4.1.4.2抗拉载荷应在织带从加热室中取出后5分钟内测量。7.4.1.5浸水试验7.4.1.5.1织带应完全浸泡在温度为20±5℃已加入少量湿润剂的蒸馏水中保存3小时,可采用任何适用于被试织带纤维的湿润剂。7.4.1.5.2抗拉载荷应在织带从水中取出后10分钟内测量。7.4.1.6磨损处理7.4.1.6.1所有同硬件接触的织带均应进行磨损处理,对于在微滑移试验(第7.3条),织带滑移值小于规定值的一半的所有调节装置,无需进行程序1(第7.4.1.6.4.1条)规定的磨损处理。试验设备的设置应基本上保持织带和接触区域的相对位置。7.4.1.6.2样品应温度为20±5℃、相对温度为65±5%的环境中至少保存24小时,在磨损时,试验室温度应在15至30℃之间。7.4.1.6.3下表列出每个磨损程度的一般条件:载荷N频率上H循环次数移动量mm程序1250.55000300±20程序250.545000300±20程序310~500.5450001)见第7.4.1.6.4.3条本表第5栏所列的移动量是指织带前后往复运动的行程。7.4.1.6.4特殊处理程序:7.4.1.6.4.1程序1:适用于穿过调节装置滑动的织带25N的垂直稳定载荷应保持作用在织带一端,织带的另一端应系在使织带呈水平前后运动的装置上。调节装置应放在水平织带上以便织带保持张紧状态(见本标准附录11的图I)。7.4.1.6.4.2程序2:适用于穿过某个硬件改变方向的织带本试验过程中,织带的角度应保持如本标准附录I1图2所示的数值。试验时,应保持5N的稳定载荷,对于穿过某个硬件且不止一次改变织带方向的情况可增加5N载荷以得到穿过硬件300mm的织带运动情况。(如本规定附录11第2图所示)7.4.1.6.4.3程序3:适用于通过缝制或用相似方法固定于硬件上的织带。向前和向后运动全程应为300±20mm,但是对每半个周期而言,仅在100±20mm的移动量中对织带施加50N的载荷。(见本规定附录I1图3)7.4.2织带的抗拉强度试验(静态试验)7.4.2.1每次应采用两条长度足够且按照7.4.1条的规定处理过的新织带进行试验。7.4.2.2每条织带应夹拉力试验机夹具之间,夹具的高度应避免在织带附近或其上发生断裂,加载速度大约为100mm/min,试验开始时,夹具间试样的自由长度应为200±40mm。7.4.2.3当载荷达到9800N时,应在不停机情况下测量织带宽度。7.4.2.4继续增加载荷值,直至织带拉断,记录拉断载荷值。7.4.2.5如果织带发生滑动或断裂发生在距夹具10mm或以内处,试验视为无效,应重新对另一试样进行试验。7.5带有刚性件的安全带总成部件的试验7.5.1带扣和调节装置应由安全带总成上的部件连接到拉力试验机上,然后加载至9800N。对于全背带式安全带,通过与带扣和锁舌或以近似对称方式确定为带扣几何中心的两个锁舌相连接的织带将带扣同试验设备连接到一起,如果带扣或调节装置是连接件或三点式安全带共用部件的一部分时,卷收器在安全带上部固定处有导向轮或织带导向件者除外,带扣或调节装置应按下述第7.5.2条与连接件一起试验。当载荷达到9800N时,且织带缠绕在卷轴上的长度应尽可能接近织带未端450mm处发生锁止时的长度。7.5.2连接件和安全带高度调节装置应按7.5.1条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但载荷应为14700N,且应按下述第7.7.1条第二句中的规定,以安全带正确装于车内时所可能出现的最不利的条件施加载荷。对于卷收器,试验应在织带完全拉出状态进行。7.5.3两套完整的安全带总成样品应置于温度为-10±1℃的低温箱内2小时,从低温箱内取出后,带扣互相配合的部分应用手啮合到一起。7.5.4两套完整的安全带总成样品应置于温度为-10±1℃的低温箱内2小时,试验时,刚性件和塑料件放在一刚性金属平板上(该平板同样一起存放在低温箱内);再将该平板放在一质量至少为100kg的水平坚实硬块上,在取出低温箱30秒之内,用一质量为18kg的钢质重块以自由落体方式从300mm高处冲击试样,重块冲击面应为表面硬度至少为HRC45的曲面,横向半径为10mm,重块中心线处的纵向半径为150mm,一件试样应顺着织带进行试验,而另一件与同织带成90°角进行试验。7.5.5带扣具有两套安全带共用部件时,其加载方式应保证能够模拟座椅处于中间调整位置时在车辆内使用的条件,对每条织带同时施加14700N载荷,载荷施加方向应参照下述7.7.1条确定,本标准附录H给出了适合本试验的装置。7.5.6当试验手动调节装置时,织带应均衡地从该调节装置中抽出。考虑到正常使用条件,速度大约为100mm/s,且在织带开始抽出25mm后测量最大力,精度为1N。应在织带穿过装置的两个方向均进行试验。在测量前,织带应预先进行10个拉出回卷试验。7.6带有卷收器的安全带的附加试验。7.6.1卷收器耐久性7.6.1.1织带应以每分钟不多于30次的速度进行规定次数的拉出回卷循环试验,对于紧急锁止式卷收器,每5次循环应使卷收器锁止一次,锁止次数在5种不同拉出长度上应相同,即拉出缠绕在卷收器上织带长度的90%、80%、75%、70%和65%。但是,对于缠绕织带长度大于900mm的情况,上述百分数应以织带可从卷收器中拉出的最后900mm长度为准。7.6.1.2上述第7.6.1.1条规定的试验设备应符合本标准的附录3的要求。7.6.2紧急锁止式卷收器的锁止7.6.2.1卷收器锁止试验应在当绕在卷收器上的织带长度小于300±3mm时进行。7.6.2.1.1对织带敏感式卷收器,织带的拉出方向应是卷收器装在车上正常使用时的方向。7.6.2.1.2对车体敏感式卷收器进行试验时,如果卷收器按安全带制造厂的规定水平安装在车上,则应沿两正交轴线方向按上述拉出量对其进行试验。当该位置不能确定时,检验机构应与安全带制造厂协商。这两个轴之一的方式应由检验机构按最不利锁止机构触发的方向选定。7.6.2.2在本标准附录B中给出了一种适用于上述第7.6.2.1条规定试验的设备。无论如何试验设备的设计应保证在织带拉出量超过5mm以前达到所规定的加速度值,而且应保证织带拉出加速度的平均增长率在25g/s至150g/s之间。7.6.2.3为检查是否满足第6.2.5.3.1.3和第6.2.5.3.1.4条要求,卷收器应装在水平面上,并使台面以不超过2°/s的速度倾斜直至发生锁止。试验应在其他方向上重复进行以保证满足要求。7.6.3粉尘试验7.6.3.1卷收器应安装在本标准附录5规定的试验箱内,其安装方式类似于在车辆上的安装状态。试验箱应装有第7.6.3.2条规定的粉尘,除了在每次搅拌粉尘后1或2分钟内进行10次安全带拉出回卷试验外,应保持织带处于从卷收器中拉出500mm长度的状态。在5小时内,每隔20分钟,以表压为5.5×105±0.5×105Pa且不含油的干燥压缩空气中一直径为1.5±0.1mm的小孔吹搅5粉尘秒钟。7.6.3.2上述第7.6.3.1条规定试验所用粉尘应含有1kg干石英砂,其粒度分配如下:a通过150µm孔径104µm线径99%-100%b通过105µm孔径64µm线径76%-86%c通过75µm孔径52µm线径60%-70%7.6.4卷收力7.6.4.1按第7.7动态试验的规定,将安全带总成装在假人上,当织带以约600mm/min(国标为10mm/s)速率回卷时,在最接近与假人接触处测量织带卷收力。国标有5.6.4.2节7.7安全带总成或约束系统的动态试验。7.7.1安全带总成应安装在配有座椅和本标准附录6规定的固定的滑车上。如果安全带总成用于专用车辆或特种型式车辆上,假人和固定装置之间的距离应由检验机构按照安装安全带的说明或按照车辆制造厂提供的资料来确定。如果安全带装有第2.9.6条定义的安全带高度调节器,则应按车辆设计要求给定的安装位置和方式来安装安全带高度调节器。当已经对某种型式车辆进行过动态试验,其他型式车辆的各固定点与已试安全带相应的固定点相距小于50mm时,则不必重复进行试验。此外,制造厂也可以确定试验用假想的固定位置,以便包括更多地实际固定点的数量。(国标无此段)7.7.1.1对于构成作为约束系统申请型式认证的总成一部分的安全带或约束系统,安全带应装在适合约束系统的车辆结构部分,该部分应按7.7.1.2.条至7.7.1.6条规定方式刚性的连接到滑车上,对于带有由不在该安全带总成中的零部件组成的预紧装置的安全带或约束系统,安全带总成应按7.7.1.2条至7.7.1.6条规定方向同必要的附加零件一起安装在滑车上。相应地,对于不能在试验滑车上进行测试的装置,制造商可以通过按照ISO3560(1975)规定的标准50km/h正面撞击试验,来验证符合本标准的要求。7.7.1.2试验时,为保护车辆所采取的措施不得对座椅或安全带的固定点起加强或减少其结构正常变形的作用。除脚部外,车辆前部不得有限制假人前移而减少约束系统试验时受力的部分。构件上不适用的零件,只要不妨碍假人前移,可用具有同样强度的零件代替。7.7.1.3如果车辆或结构在前方距所试的约束系统的固定点不少于500mm处固定或不使其活动,并且紧固装置不在结构宽度区域内对其产生不利影响,则认为该装置是合格的,对后部而言,结构件应在固定点后方足够距离上安装以保证满足上述第7.7.1.2条的要求。7.7.1.4应安装座椅并将其置于由检验机构所选择的对强度最不利的驾驶位置上,同时与车辆内的假人安装相匹配。座椅位置应在报告中说明。如果椅背可倾斜调整的话,应按制造商的规定锁止,当无任何规定条件时,对于M1和N1类车,应保证实际椅背角尽可能地接近25°,对于所有其他类型车辆,应使该角度尽可能接近15°。7.7.1.5为了按第4.4.1.3.1条的要求进行评估,座椅应位于适合全尺寸假人驾驶或乘坐位置的最前方。7.7.1.6同一座椅组的所有座椅应同时进行试验。7.7.2应按下述方法将安全带总成佩戴在本标准附录7中规定的假人身上。在假人后背和椅背之间放置一个25mm厚垫板,安全带应调至紧贴假人,然后去除垫板使假人背部全部与椅背接触,然后进行检查以保证带扣两部分的连接方式不至产生降低锁止可靠性的危险。7.7.3织带的自由端应伸到调节装置外足够长以便滑移。7.7.4推动滑车使其碰撞时具有50±1km/h的自由运行速度,并且使假人保持稳定,滑车的停车距离应为400±50mm。滑车减速时保持水平,滑车减速度应通过使用本标准附录6中规定的设备或任何能得出相同结果的其他装置来获得。本设备应符合本标准附录8规定的性能。7.7.5应测量假人向前的最大移动量,和胸部位移为300mm时的车速,以及碰撞前瞬间的滑车速度。7.7.6碰撞后,在不打开带扣的情况下,目测安全带总成或约束系统及硬件,以确定是否有失效或断裂现象。对于约束系统试验后还应检查连接在滑车上的车辆结构部件是否有可见的永久性变形。如有变形,则应将其计入第6.4.1.4.1条规定中。7.8带扣开启试验7.8.1在本试验中,应使用已经过第7.7条规定的动态试验安全带总成或约束系统。7.8.2在不打开带扣情况下,从试验滑车上取下安全带总成,载荷通过织带直接作用到带扣上以使织带承受600N/n的力(n表示带扣在锁止位置时,其上所连接的织带数),对于与刚性连接的带扣,施力时带扣与刚性件形成的角度与动态试验时相同。开启力应沿平行于按钮运动初始方向以每分钟400±20mm的速度施加到带扣开启按钮的几何中心,对带扣施加开启力时,带扣应由一刚性件固定住,所施加的载荷不应超过第6.2.2.5条规定的限值。试验装置接触点应是半径为25±0.1mm的球面,该球面系金属抛光面。7.8.3没测量带扣开启力并记录带扣失效情况。7.8.4在带扣开启试验后,应对经过第7.7条规定试验的约束装置或安全带总成的部件进行检查,并且应将动态试验时安全带总成或约束系统所遭受的破坏程度记录在试验报告中。7.9.1动态试验后4秒之内,在假人和预载装置或导向架之间的织带自由长度上,且在离与假人接触点最近处测量预紧力,如有必要,将假人置于其初始乘座位置。(英文无此段)7.9.预紧装置可以与安全带分别进行试验。将其置于在温度为60±5℃下保持24小时,然后将温度升至100±5℃温度下保持2小时。接着在-30±5℃温度下保持24小时。处理后,装置应升至环境温度,如果装置是独立件,应再装回到安全带上。7.10.1试验报告应记录第7条全部试验的结果,并详细描述滑车的速度、假人的最大前移量、试验时带扣处位置(如果是可变化的)、带扣开启力和各种失效或断裂现象。如果根据第7.7.1条没有考虑本标准附录6规定的固定件,试验报告应描述安全带总成或约束系统是如何安装的,且应规定重要的角度和尺寸,报告也应提供试验时发生的带扣断裂或变形情况。对于约束系统,试验报告还应规定车辆结构与滑车的连接方式、座椅的位置、椅背倾斜角度。如果假人前移量超过上述6.4.1.3.2条规定值,报告应指出是否符合第6.4.1.4.1条要求。8.装车要求8.1车辆装备8.1.1除在车辆停止运行时乘用的折叠椅之外,(如第14号规定所述)在联合协议(R..E.3)附录7中定义的M类、N类车上的座椅(除了供市区交通和乘客站立使用的M2和M3类车以外)必须装备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安全带或约束系统。8.1.2要装配在每个座椅上的安全带应该是附录16所规定的类型[既不是无锁止型(如2.14.1节所述),也不是手动开锁型(如2.14.2节所述)]在附录16规定使用B型腰带的所有座椅上均可使用Br3型腰带.只有在正常锁止后,乘员明显感觉不适的情况下,不使用Br3型腰带。8.1.3在附录16所述的M1类车上,除前排座椅之外,凡标有“Φ”标记的外侧座位上都允许装配Br4m型腰带。此处的座椅与车辆离该椅最近的侧壁之间有通道,乘客可以从该通道走到车上的其他部位。如果车门全部关闭时,在从R点测得的通过座椅中心线,并与车辆中部纵向平面成直角的平面与车辆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500毫米,则座椅与车辆侧壁之间的空间为通道。8.1.4在对安全带没有要求的地方,可根据制造厂的选择,提供任何类型符合本规定的安全带或约束系统。在附录16规定使用腰带的座椅上可用附录16允许使用的类型中的A型带配在座椅上。8.1.5配有卷收器的三点式安全带上,至少有一个卷收器用于斜带上。8.1.6除M1类车以外,当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表明4型卷收器不能令人满意时,可用4N型紧急锁止式卷收器取而代之。(2.14.4节)8.1.7对附录16所述并标有“·”的前排座椅及中间座位,在风挡玻璃位于第21号规定附录1中定义的参照区之外时,在上述座位上可使用附录16规定类型的腰带。当按第21号规定附录1中所述方法,安全带能开始与测试装置稳定接触时,风挡玻璃就被看作参照区的一部分。8.1.8对附录16所述并标有“#”的所有座位,在8.1.9节定义为“暴露座位”之处必须使用附录16规定类型的腰带。8.1.9“暴露座位”指在以下指定空间内的座位前面没有“保护屏”。8.1.9.1在两个水平面之间,一个平面通过H点,另一个平面在其上方毫米处;8.1.9.2在两个以H点为中心对称,相距400毫米的垂直纵向平面之间。8.1.9.3在离H点1.3米的横断垂直面后面。为此目的所需要的“保护屏”指具有适宜的强度,而且不中断的表面,即:如果有一个直径为165毫米的球体,其球心以纵向水平几何方向投向上述(H点以下1.30米横向垂直面)空间的任何点,都不允许有该球体能通过的间隙。如果在上述定义的空间内的保护屏的综合面积小于800平方毫米,则此处座位为“暴露座位”。8.1.10在附录16中每一个标有“·”的座位,除符合下列条件的可采用附录16中指定的腰带以外,均应采用附录16中指定的三点式安全带。8.1.10.1前面直接装有一个座椅,或其他符合第80号规定附件1中3.5节要求的其他车辆零件,或在车辆运动中,没有另部件在参照区内或能进入参照区内;或在所说的参照区内的部件符合第号规定附件6中规定的能量吸收要求。8.1.11.除8.1.12节所涉及的情况外,在配有气囊的每一个乘客座位上都有警示牌。以防止在该座位上使用背向式儿童约束装置。警示牌应有图示和说明文字。应牢固地粘贴在乘客前方显而易见的位置上,应靠近可能装配背向式儿童约束装置的座位。图1为该警示牌的可用设计图。当车门关闭时可能看不到该警示牌的情况下,应配有任何时候都能看清的提示。图1气囊颜色:·图示为红色;·座椅、儿童椅和气囊的轮廓线为黑色;·气囊字样和气囊为白色。如果车上装有能自动感应存在背向式儿童约束装置,并能保证该约束装置存在时不展开气囊,则8.1.11节所述要求不适用。如果停车时车上座椅能转向其他方向,或放在其他方向供使用,按照本规定,则8.1节所述要求仅适用于车辆在路上行驶中正常使用的座椅朝向条件下。通用要求将安全带或约束系统装在符合第14号规定技术要求的固定装置上。安全带或约束系统安装应使其在佩带后能良好地发挥作用,减少意外事故中对人体伤害的风险。在特殊情况下,应这样安装:织带不得有危险的外型;在佩戴者向前移动后,正确佩戴的安全带从其肩上滑落的危险性应减至最少;将织带与车或座椅结构上的尖锐部件接触而受到损伤的风险减至最少;每个座位上使用的安全带必须从设计上、安装上便于随时使用。需要将整个座椅或椅垫/靠背折叠,以便于使用者进入车后部,或接近货物、货厢;折叠后,座椅恢复原位时,使用者可以按照车辆用户手册的说明,一个人很方便地从座椅下面或侧面将配在座椅上的安全带复位,不需要接受培训或实习。检验机构应将锁舌插入锁中,在座椅上没有乘员的情况下进行以下验证:安全带出现可能的松弛,不影响正确安装制造厂推荐的儿童约束装置;以及对于三点式安全带,当斜带受到外力作用拉紧时,腰带上的拉紧力至少为50N。对装在安全带或约束系统上的硬件的技术要求;硬件,如:带扣锁、调节装置和连接件等,在意外事故中不应增加对安全带佩戴者或车上其他乘员的人身伤害。放松带扣锁的装置应使使用者看得清,便于接触,又不能在无意中松开,更不能在事故发生时松开。其安装位置应便于在紧急情况下由救援人员接近,从而放松佩戴者。带扣锁的安装,不论空载,还是在承受佩戴者体重时,都能让佩戴者用任何一只手在一个方向上用单一的简单动作将其松开。除背式安全带外,前排外侧座位上的安全带或约束系统所用带扣锁应能采用同样动作锁住。应检查,以确保与佩戴者接触的带扣锁的接触面宽度能满足本规定6.2.2.1节的要求。安全带一经佩戴,既要能自动调节到适合佩戴者的状况,也可以由佩戴者在坐下时便于接近手动调节装置,并能方便、容易地使用。佩戴者可以用一只手按自己的体型和车座位置将安全带拉紧。配有卷收器的安全带或约束系统安装时要使卷收器能正确运行,有效地卷收织带。为提醒运送儿童的用户注意,M1和N1类车应符合附录17有关信息的要求。生产一致性生产程序的一致性应符合本协议附件2(E/ECE/324--E/ECE/TRANS/505/Rev.2)的规定,要求如下:9.1按照本规定认证的每一车型,每一套安全带或约束系统的加工制造都应与按以上第6、第7、第.8节要求经过认证的类型一致。应满足本规定附录14中强制执行的生产控制程序的一致性最低要求.批准认证的认证机构可以在任何时候对用于每种生产设施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加以验证。验证频次应为每年两次。对生产非一致性的处理10.1如果生产程序不符合以上9.1节的要求,所选的安全带或约束系统未通过9.2节所述的检测,则可以撤消对该车型或该类型安全带或约束系统的认证批准。10.2如果本规定协约国成员撤消其原来批准的认证产品,则应立即以本规定附录1A或1B规定的形式(选适用者)通知适用本协议的其他各成员国。车型、安全带或约束系统类型的变更与扩展11.1应将车型、安全带或约束系统类型的每一变更通报给批准原车型、安全带或约束系统类型认证的认证机构。该机构应做如下处理:11.1.1首先考虑这一变更对通过认证的车型、安全带或约束系统类型有何明显的不良影响,在任何情况下是否仍能满足本规定的各项要求;11.1.2或需要提供检测机构对此进行检验的报告;11.2在不违反11。1节规定的情况下,性能质量低于被测车型的任何变型车均不作为车型变更考虑。11.3批准或不批准该认证,是否批准变更,均应向本规定的其他协约国成员通报,通报方式按以上5.2.3和5.3.3节要求执行。11.4批准这类扩项认证的具备资格的认证机构应指定扩项的系列号,并将此通报给适用本规定的1958协议的其他各成员国,通报形式按本规定附录1A或1B规定的形式执行。停止生产如果获证企业完全停止生产按本规定已通过认证的产品,则应通知批准认证的认证机构。该认证机构应在收到此通知后,按本规定附录1A或1B规定的形式通报给适用本规定的1958协议其他各成员国。说明如果提供的安全带未装车,则在其包装和安装说明上注明其适用车型。14承担认证产品型式检验的检验机构,综合管理部门的名称、地址。适用本规定的1958协议各成员国应向联合国秘书处提交承担认证产品型式检验的检验机构的名称、地址;还应提交负责批准或不批准认证,批准扩项或撤消由其他国家颁发的认证证书等事项的综合管理部门的名称、地址。15转换规定15..1车型认证批准15.1.1自正式规定的在04系列修订版中加入第8项增补条例的强制执行日期起,采用本规定的协约各成员国均按本规定04系列修订版,加入第8项增补条例后的要求批准ECE的各项认证。15.1.2自1999年10月1日起,采用本规定的协约各成员国将批准满足本规定04系列修订版加入第8项增补条例后的要求的各项ECE认证项目。15.1.3自2001年10月1日起,采用本规定的协约各成员国对未按本规定04系列修订版加入第8项增补条例后的要求批准的各认证项目可以不与承认。15.1.3.1自2000年10月1日起,如果不符合8.3.5节和附录17中有关信息的要求,采用本规定的协约各成员国可以不承认未按本规定04系列修订版加入第8项增补条例后的要求批准的涉及M1和N1类车型的ECE认证结果。附录1A[最大版式:A4(210×297mm)]通告批准发布人:管理机构名称:涉及:2/与第16号规定的安全带有关的车型的:批准认证项目扩展认证项目不批准认证项目撤消认证项目停产项目认证批准号:扩项号:总则1.1生产厂(加工制造厂的注册名称)1.2类型和一般商业说明;1.3如果车上有标牌,如何区分车型;1.3.1标牌位置1.4车辆类型1.5制造厂名称和地址1.6总装厂地址车辆一般构造特点2.1代表车辆的照片和/或图纸车身3.1座椅3.1.1数量3.1.2位置及布置3.1.2.1仅在停车时使用的座位3.1.3特征:对以下各部位的描述和图纸3.1.3.1座椅及其固定点3.1.2.2调节系统3.1.3.3移动和锁定系统3.1.3.4与座椅结构连为一体的安全带固定点。3.2安全带和/或其他约束系统3.2.1安全带和/或其他约束系统,及可是用安全带的座椅数量完整的ECE认证标志变型(如可适用)安全带高度调节装置(有/无/任选)第一排座椅右中左第二排座椅右中左(右:指右侧座椅,中:指中间座椅,左:指左侧座椅)3.2.2增补的约束系统特征与位置(有/无/任选)前置气囊侧置气囊安全带预紧装置第一排座椅右中左第二排座椅右中左(右:指右侧座椅,中:指中间座椅,左:指左侧座椅)3.2.3安全带固定点数量和位置,以及符合第14号规定的证明(即:安全带通过ECE认证的批准号或检验报告)

地点

日期

签字

注解:1/批准/扩展/不批准/撤消认证的国别编号。(见本规定的认证批准规定条例)

2/删除不适用的项目。

附录1B

[最大版式:A4(210×297mm)]

通告

批准发布人:管理机构名称:

涉及:2/与第16号规定的动力驱动车辆的成年乘员使用的安全带或约束系统的:

批准认证项目

扩展认证项目

不批准认证项目

撤消认证项目

停产项目

认证批准号:扩项号:

1(有)约束系统/三点式/腰带/特形带/有能量吸收装置/有卷收器/有高度调节器3/

2商标

3安全带或约束系统生产批准单位;

4生产厂名称

5厂方代表名称

6地址

提交认证的产品

检验机构名称

检验报告批准日期

检验报告编号

11批准/不批/扩展/撤消用于一般车型/专用车型或用于特型车的安全带产品认证2/,4/

12标志位置及特征

13地址

14日期

15签字

16本通告附有该认证批准机构收存的有关认证档案中各种文件的清单,可应需求提供。

注解:1/批准/扩展/不批准/撤消认证的国别编号。(见本规定的认证批准规定条例)

2/删除不适用的项目。

3/指明哪种类型

4/如果按本规定第6.4.1.3..3节要求对安全带产品进行认证,并通过认证,则该类安全带仅适用于按第94号规定01系列修订版或其强制执行的最新修订版认证的车型上前方有气囊保护的前排外侧座位。

附录2

认证标志的布置

1车辆认证标志按安全带装配方式布置。

样板A(见本规定5.2.4节)

图(P46)

图中所示贴在车上的认证标志与安全带有关,表明该车按第16号规定在荷兰实施认证(E4)。其认证号表明是按第16号规定04系列修订版批准认证。

样板B(见本规定5.2.5节)

图(P46)

图中所示贴在车上的认证标志与安全带有关,表明该车按第16号规定和第52号规定在荷兰实施认证(E4)。其认证号表明在实施认证期内,第16号规定为04系列修订版,第52号规定为01系列修订版。

2安全带认证标志的布置就(见本规定5.3.5节)

图(P47)

加施上述标志的安全带为三点式(“A”)。配有气囊(“e”)在荷兰(E4)实施认证,编号为042439。实施认证期内,第16号规定为04系列修订版。

图(P47)

加施上述标志的安全带为腰带(二点式)(“B”)。配有卷收器为4型(“m”)在荷兰(E4)实施认证,编号为042489。实施认证期内,第16号规定为04系列修订版。

注:认证号和附加符号必须靠近圆环,可在其上方或下方,也可在其左方或右方。认证号中的数字必须与“E“在同一侧,且朝向相同。附加符号必须位于正对认证号的径向方位。认证号不得使用罗马字母,以防与其他符号混肴。

图(P48)

加施上述标志的安全带为特形带(“S”)。配有能量吸收装置(“e”)在荷兰(E4)实施认证,编号为0422439。实施认证期内,第16号规定为04系列修订版。

图(P48)

加施上述标志的安全带为特形约束系统(“Z”)的一部分。配有能量吸收装置(“e”)在荷兰(E4)实施认证,编号为0424391。实施认证期内,第16号规定为04系列修订版。

图(P50)

加施上述标志的安全带为三点式(“A”),配有多敏感式(“m”)4N(“r4N”)型卷收器。在荷兰(E4)实施认证,编号为042439。实施认证期内,第16号规定为04系列修订版。这种安全带不能用在M1类车上。

图(P51)

加施上述标志的安全带为为三点式(“A”),配有能量吸收装置(“e”)。满足本规定6.4.1.3.3节的要求,已获批准。配有多敏感式(“m”)4N(“r4N”)型卷收器。/在荷兰(E4)实施认证,编号为042439。前两位数字表明在实施认证期内,第16号规定为04系列修订版。这种安全带必须用在有气囊的车上指定的座位上。附录3(标准的附录)卷收器紧急锁止试验设备附录4(标准的附录)紧急锁止式卷收器锁止试验设备示意图图中所示为一套试验装置,基包括电机驱动的凸轮,其随动机构用钢索与装在导轨上的滑车相连接。凸轮设计和电机转速的组合可获得按本标准第7.6.2.2条规定的速度增长率下的加速度,并且行程应调整至超过锁止前织带允许的最大移动量。滑车上装有可转动的支架,以便使安装在上面的卷收器相对滑车运动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试验对织带拉出敏感的卷收器时,卷收器应装在合适的固定支架上,并且将织带同滑车连接。当进行上述试验时,由制造商或其指定的代理人提供的任何支架可在试验时使用,以尽可能模拟在车辆上的实际安装情况。为模拟车辆实际安装所需的任何辅助支架,应由制造商或其指定代理人提供。附录5(标准的附录)粉尘试验设备示意图附录6(标准的附录)滑车、座椅、固定件和停车机构的说明1.滑车对安全带进行试验时,装有座椅的滑车的质量为400±20kg。试验约束系统时,滑车同所联接车辆结构的质量应为800kg。如必要的话,滑车和车辆结构总质量以200kg的增量递增,总质量与名义值的差值不得超过±40kg。2.座椅除约束系统试验外,座椅应是刚性结构,并具有光滑表面,本附录图D1给出各项细节应予以保证,注意金属件不得与安全带相接触。3.固定件3.1对于带有本标准第2.9.6.条定义的安全带高度调节装置的安全带应将该装置固定在刚性框架上,或其通常安装的车上部件,框架或车上部件应牢固装在试验滑车上。3.2固定点如图D1所示,相应于固定点的标志表示安全带末端在该点处与滑车或力传感器相连接,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织带在带扣上边且织带支撑连接孔之间的长度不大于250mm,通常使用的固定点为A、B、和K,否则使用A1、B1。固定点位置的允差规定为:各固定点相应于参考点A、B和K或A1、B1和K(视具体情况)的最大距离为50mm。3.3安装固定点处的构件必须坚固,当沿纵向施加980N载荷到上部固定点,其纵向位移不得大于0.2mm,滑车结构应保证在试验中装有固定件的部件不会产生永久变形。3.4如果需要第4个固定件连接卷收器,该固定件:应固定在过K点的垂直纵向平面上;应能使卷收器按制造商规定的角度安装;如果上部织带导向件和卷收器织带出口间长度不小于540mm,应固定在半径KB1=790mm的圆弧上,在其他情况下,固定在以K以为圆心,半径为350mm的圆弧上。4.停车机构4.1该装置由两个平行安装的吸能器构成,对约束系统进行试验时,该装置名义质量为800kg,使用4个吸能器。必要时,名义质量每增加200kg应附加一个吸能器,每个吸能器由以下元件组成:钢管制成的外壳;聚氨酯吸能管用于插入吸能管的钢制抛光橄榄头轴和碰撞盘4.2见本附录图2、3、4吸能器各部分的尺寸。4.3见本附录表1吸能器材料的特性,在每次试验前,吸能管应在15℃-25℃之间的温度下至少保持12小时。在安全带或约束系统动态试验时,停车装置应处于标定试验同样的温度下,允许误差为±2℃。停车机构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8给出的要求,也可使用同样的结果的其他装置。表1吸能材料特性(除另有规定外,按ASTMD735方法)肖氏硬度A:95±2温度为20±5℃时继裂强度:R0>343N/cm2最小延伸率:A0>400%模量:100%延伸率时:>1080N/cm2300%延伸率时:>2350N/cm2低温脆性(ASTMD736方法):-55℃,5小时压缩系数(B方法):<45%70℃,22小时密度(25℃时):1.05--1.10空气老化(ASTMD573方法)100℃时70小时—肖氏硬度A:最大变化±3断裂强度:减少量<R0的10%延伸率:降低量<A0的10%质量:降低量<1%浸油老化(ASTM方法中的1号油)100℃时70小时肖氏硬度A:最大变化±4断裂强度:降低量<R0的15%延伸率:降低量<A0的10%体积:膨胀量<5%浸油老化(ADYM方法3号油)100℃时70小时断裂强度:降低<R0的15%延伸率:降低量<A0的15%体积:膨胀量<20%浸蒸馏水老化:70℃时一星期:断裂强度:降低量<R0的35%延伸率:增加量<A0的20%表面光洁度0.4√—附录7(标准的附录)假人说明1.假人的技术规范1.1概述在下列图表中给出了假人的主要特征:图1:头、颈和躯干的侧视图;图2:头、颈和躯干的前视图;图3:臀、大腿和小腿的侧视图;图4:臀、大腿和小腿的前视图;图5:主要尺寸;图6:坐姿假人给出了:重心位置、位移测量点的位置以及肩高。表1:假人部件的索引号、名称、材料和主要尺寸表2:头、颈、躯干、大腿和小腿的质量。1.2假人的说明1.2.1小腿的结构(见图E3和图E4)小腿结构由三个元件构成:腿底板(30)、薄壁管(29)、膝关节套(26)。膝关节套有两个限位块,以限制小腿相对于大腿的运动。小腿从直线位置能向后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