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
优质教案
(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配合新课标编写)
目录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一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物质的量
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
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金属材料
实验活动2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实验活动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
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
所学的单1、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
统的物质反应系统,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进修
的基本思想办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
质的性质及大概产生的变化。本课以图片导入,共有“物质的
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局部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物质
分类的办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继而按照
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
中对夹杂物系统的认识,然后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
碱性氧化物-碱-盐”和“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
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出产糊口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进修,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
组成线公道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
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
容的进修,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方针
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
类尺度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
素与物质的联系。
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
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
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
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
4、能应用分类观及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题目。
三、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
的形杰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
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
的观念。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研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认
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证据推理与模子认知】在进修探究中,初步学会收集各
类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大概的假设;基于证据进
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
构模子,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题目的思维框架。
【科学探究与立异意识】通过进修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
探究代价的化学题目,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
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立异
的精神。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进修,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
求实的科学杰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建立分类观,并能将已有知识进行系统整合。
(2)准确理解胶体概念,掌握胶体重要性质。
(3)理解物质转化规律并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2.难点:
(1)建立分类观,并用其探寻物质转化规律。
(2)利用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题目。
五、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研究,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
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
碱、盐等物质类别。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
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而高
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
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
导。
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
七、教学准备: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
八、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师结合实例,引入分类法,明确其应用价值。
师引导:【引入】展示图书馆或超市分门别类摆放物品的
实例,明白分类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罗列“交叉分类
法”“树状分类法”等分类办法。
2.生活动:感受分类法的优点,明确分类法需要概括物质
共性,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会有差异。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物质的分类
1.实践活动,生应用分类法将物质进行分类。
(1)师引导:将“物质”进行分类,明白各类物质共性
(定义),并举例说明。(2)生将物质进行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
按照物质的性质分类:
根据物质的结构、用途分类:
2.生小组内交流分享。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概念。
(1)师引导:
【题目】夹杂物是否能够再分?回想溶液、浊液的概念,
总结共性,得出分散系概念。依据分散质、分散剂的状杰将分
散系分类,并举例;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引入胶体的
概念,并举例。
(2)糊口动:
①回想溶液、浊液,归结得出分散系概念。
②将分散系分类,引出胶体定义,即分散质粒子直径为
l-100nmo
2.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
(1)师引导:【演示实验】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硫酸铜溶
液及新合成的氢氧化铁胶体,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
罗列糊口中的XXX现象。
(2)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丁达尔效应,
思考理解XXX效应产生的原因。
3.鉴别、分离提纯胶体。
(1)师引导:基于性质,鉴别氯化钠溶液及淀粉胶体,
并设计实验,将其夹杂物进行分离。
(2)生活动:【学生实验】依据分散质粒径大小不同,
利用半透膜设计实验分离胶体及溶液,并检验是否成功分离
环节三:课堂小结,练巩固。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导入。
环节二:讲授新课。
(二)物质的转化
1.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1)师引导:将初中所学代表性物质进行分类,以Ca、
CaO、Ca(OH)?、CaCO3为例探究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
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以C、CO2、H2cO3、CaCO3为
例探究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2)糊口动:联合具体实例,归结总结单质-氧化物-酸
(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完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基于已知,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1)师引导:结合实例,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2)生活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a.酸的通性:
使指示剂变色;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b.碱的通性:
使指示剂变色;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c.盐的通性:
与金属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新盐(金属活动性规律);
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吻合复分解反应规律)。
3.基于以上两点探究,利用“八圈图”,美满各物质之间的
转化干系。
师糊口动:共同完成“八圈图”的书写。
(三)实验操作。
1.师引导:以硫磺为原料,基于物质转化规律,设计实验,
制备亚硫酸钠。2.生活动:
(1)明确原料及产物物质类别。
(2)依据“八圈图”设计反应途径,勉励设计多条途径完
成制备。
(3)书写制备过程中触及的反应方程式。
环节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①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分类
物质的分类:
②分散系及其分类
①酸碱盐的性质
物质的转化:
②物质的转化
教学反思: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
学生是研究的主体,也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
教师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2节离子反应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
二节内容,本节为概念形成课,属于化学理论性知识,是中学
化学课程中有关离子最基础的研究内容,是后续研究必备的基
础。同时,承接了上节课物质分类思想,对化合物进行再分类,
并为后边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承前启后。本课从学生已有
知识出发,以问题导入,共有“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两
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电解质的概念;继而分析了电
解质溶液导电的性质及原因,然后引出离子、电离概念及电解
质电离方程式。最后讲述离子反应。通过本节课内容的研究,
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
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
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研究,从而实现学科
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能够判断典范的电解质(酸、
碱、盐);
2.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也能
够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明确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状
态存在。
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的
将化学反应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三、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对物质进行分类,
理解电解质的分类尺度。从微观上相识电解质的电离,系统导
电的原因。从微观动身,对酸碱进行愈加本质的定义和探究电
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离子反应。通过实验探究与实际思
考建立离子观,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
开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
【变化观念与均衡思想】通过进修电解质电离及离子反应
知识,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证据推理与模子认知】建立电解质电离和离子反应的基
本模子。通过该模子从电离的角度动身,对物质进行尺度的分
类,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进修奠基坚实基础。
【科学探究与立异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对物质导电的原
因进行分析,总结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规律。体会实验探
究在化学研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
勇于立异的精神。
【科学杰度与社会责任】通过研究,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
求实的科学杰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念电解质的概念,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
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产生的
条件;能正确的将化学反应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2.难点: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确的将
化学反应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五、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研究,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
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
碱、盐等物质类别。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
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而高
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
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
导。
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
七、教学准备: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
八、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师谈话: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许多是在水溶液
中进行的,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那么,酸、碱、盐溶于
水后产生了甚么变化?水溶液中这些物质之间的反应有甚么特
点呢?
2.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里边的奥秘。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电解质的电离
1.师引导: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
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这是为什么呢?
2.师引导生做实验[实验1-2]:图1-9试验物质的导电性
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NaCI固体、KN03固体和
蒸僧水,如图1-9所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三个烧
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取上述烧杯中的
NaCI固体、KNO,固体各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储水
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溶液。如图
1-9所示,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NaCI溶液、KNO,溶液中,分
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3.生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表明,干燥的NaCI固体、KNO3固体都不导电,蒸
储水也不导电。但是,NaCI溶液、KNO,溶液却都能够导电。
4.师讲授电解质概念。
从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盐酸、NaOH溶液、NaCI溶液
等都能导电。不仅如此,如果将NaCI、KNO3、NaOH等固体
分别加热至熔化,它们也都能导电。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
杰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5.生探究问题:为什么NaCI等电解质,在干燥时不导电,
而溶于水或熔化后却能导电呢?
(1)生读教材,结合图l-H“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
形成水合离子示意图”、“l-12"NaCl导电示意图”分析问题。
(2)小组内交流问题。
(3)师指导性讲解:
①导电原因。
②电离的概念。
③电离方程式。
④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的本质。
6.生思考讨论:
(1)请写出NaOH、Ca(OH)2、Ba(OH)2的电离方程式。
(2)请联合电离方程式,并参考酸的本质,尝试从电离的角
度概括出碱的本质。环节三: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二)离子反应
1.【实验】向盛有2mLNa2SO4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
BaC12稀溶液,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填写
下表。(见教材)
2.师讲解:
(1)通过上面的实验及其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氯化钢和
硫酸钠溶液反应的时候,实际上是将四种离子(Na+、SO42-.
Ba2+、C1-)混合,混合后溶液中的SO42-和Ba2+结合为
BaS04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溶液中的Na+和C1-并未参与反应,
只是剩余在溶液中。
(2)上述实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Na2SO4+BaC12=
BaS04;+2NaCl)(3)对于上述的化学反应而言,从微观的
角度出发,实际上发生如下过程:SO42-+Ba2+=BaS04;o
(4)由上,我们能够明白,电解质在溶液中实际是以离
子形式产生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5)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步骤。
3.生讨论思考:pl7(填表)
4.师提问:从上面思考讨论的4个反应中,你得出了什么?
(1)生小组内交流感悟。
(2)师指导:
①都是中和反应,虽然4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同,但它
们的离子方程式却是相同的。这表明: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
应的实质是,强酸电离出来的H*与强碱电离出来的OH结合
生成H2Oo
②可以看出,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个具体的化学反
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③从微观角度看,酸、碱、盐在水溶液中产生的复分解反
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这类
离子反应产生的条件就是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条件,即生,成沉
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
产生。
Zn+2H*=Zn2++H2T
5.师讲解离子反应的应用。
(1)应用方面:离子反应在物质制备和分离、物质提纯
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2)具体例子。
(3)生举例。
(三)巩固练。见课后。
环节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杰
2、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如酸、碱、盐等。3、电离方程式: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的概念:
2.离子方程式:
3.离子反应的类型及条件
4.应用
教学反思: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
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
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研究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研究有困
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
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
三节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阶段的核心概念之一,
对学生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化学基本道理均有重
要的指导作用,是辩证同一思想在中学化学中的完美表现。对
于开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用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
学进修,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动身,以
题目导入,共有“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剂和还原剂”两局部内
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继而分析了氧
化还原反应的重要特征,然后从微观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
本质。末了讲述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通过
本节课内容的进修,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组成
线公道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
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
进修,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方针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本质;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等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
3.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
剂;
4.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从微观上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
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研究氧化还原知识,认识物
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模型。
通过该模型从电子的角度出发,理解物质的变化,为后续的化
学知识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探究与立异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对氧化还原反应
的特征和本质进行分析,总结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体会实验探
究在化学研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
勇于立异的精神。
【科学杰度与社会责任】通过研究,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
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本质;理
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5、学情份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进修,学生曾经掌握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知
识。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
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而高中阶段,学生将
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以至是陌生
的物质系统,更火急地需要学科思想办法的指导。
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
七、教学准备: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
八、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师谈话:在初中,我们根据反应中物质得到氧或失去氧,
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那么,只有得氧(或失
氧)的反应才是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吗?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是分别发生的吗?这类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2.本日我们就来探究这里边的奥秘。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氧化还原反应
1.生思考讨论。
(1)请按照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
以下反应,完成下表。(2)请标出以上反应中各物质所含元素
的化合价,比较反应前后价态有无变化。(3)讨论:在以上反应
中,物质产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
升高或降低有甚么干系?
2.生发现,师指导分析、讲授:
(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能够发现,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得到氧产生氧化氧化
还原反应反应,必然有一种物质失去氧产生还原反应。也就是
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产生的,这样的
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
生变化。
(3)以Na与C1的反应,以及H2与C12的反应为例,
从微观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什么原因导致元素的化
合价发生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存在着电子转移,有的
是电子得失,有的是共用电子对偏移。这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
本质。
(4)电子转移导致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
则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物质被氧化;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或电
子对偏向),则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物质被还原。
(5)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4
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3.生读科学史话: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小组内交流
感悟。
环节三:课堂小结,巩固练。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导入。
环节二:讲授新课。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1.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联系。
2.师以CuO和H2、Na和C12的反应为例讲述氧化剂和还
原剂的特征。
还原剂和氧化剂作为反应物共同参加氧化还原反应。还原
剂具有还原性,反应时本身被氧化;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
时本身被还原。
3.师讲述:
(1)在中学化学中,常用作氧化剂的物质有02、C1、浓
硫酸、HNO3、KMnO4.FeCl,等;常用作还原剂的物质有活泼
的金属单质如Al、Zn、Fe,和C、H2、CO、KI等。
(2)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广泛存在于出产和糊口中。例如,
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易
燃物的自燃、食品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这说明化学变化在
出产和糊口中大概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果我们能
够掌握化学变化的规律,就有大概做到趋利避害,使之更好地
为社会的开展效劳。
(三)巩固练。见课后。
环节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
2、特征
3、本质
4、与别的反应的干系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点
2.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应用
教学反思:
对于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题目解决”、“交流与讨论”、
“练与实践”,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局部是我们进修的
XXX,要充裕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授。有些学校经心选编
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
相称好,包括进修方针、已有知识、题目探究、课外题等小模
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经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
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异。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1节钠及其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钠和氯》第一节内容。“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
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研究的重点内容。钠元素是典
型的活泼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研究的第一种金属元素,研
究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研究有指导性作用。这节课通过
实验探究钠的性质对形成一定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作用。这不
仅为学生研究以后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
且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可以建立
发展物质性质和物质用途关联、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
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本课以问题导入,共
有“活泼的金属单质——钠”、“钠的几种化合物”和“焰色试验”
三部分内容。具体来说,通过两个实验及一个探究活动介绍钠
的性质;继而通过三个实验分析钠的几种化合物性质。最后通
过一个实验讲述焰色试验。通过本节课内容的研究,学生不仅
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
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
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研究,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
二、教学方针
1.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归结钠及其化合物的首要性质,
能从原子结构上解释钠的性质,形成结构决意性质的理念。
2.相识这些物质在出产、糊口中的应用。
三、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从微观上解释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
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研究钠及其化合物主要化学
性质知识,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钠与非金属单质、钠与水反
应的基本模型。通过该模型理解物质的变化,为后续的化学知
识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探究与立异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对钠及其化合物
的首要化学性质进行分析,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讨过程中的
重要意义。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立异的精神。
【科学杰度与社会责任】通过研究,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
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归结钠及其化合物的首
要性质。
2.难点:探究钠与水反应。
五、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研究,学生已经掌握一些钠的物理及化学
知识。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
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而高中阶段,学生
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
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
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
七、教学筹办:师筹办实验器材、课件等。
八、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师谈话:钠元素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
NaCl、Na2c03、Na2SO,等。钠的单质能够通过化学反应制得。
那么,钠和钠的化合物都有哪些性质呢?2.本日我们就来探究
这里边的奥秘。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活泼的金属单质——钠
1.通过实验观察和结合数据认识钠的物理性质。
(1)展示煤油装有钠的试剂瓶,用镜子将煤油中的钠取
出来放在滤纸上,用滤纸把金属钠表面的煤油吸干,用小刀切
开钠的表面,观察钠的光泽和颜色,并观察钠表面有些什么变
化?
(2)思考与交流:
①根据观察结合数据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质软(硬度小)、密度比火油大、熔点低、雪白色有金属光
泽的固体
2.通过观察集合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认识钠的
化学性质。
生思考与交流:
(1)说一说为甚么切开钠后表面会疾速变暗。
(2)按照钠表面产生的变化说一说为甚么钠有这样的性
质?
师讲授:我们刚才通过现象初步分析了钠的化学性质,常
温下能疾速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变暗生成氧化纳。
3.在加热情况下会和氧气发生什么变化,老师演示钠加热
的反应,学生观察现象。(1)实验:将一个干燥的母埸加热,
同时切取一块绿豆大的钠,迅速投到热卅蜗中。继续加热增埸
片刻,待钠熔化后立即撤掉酒精灯,观察现象。
(2)根据老师的演示实验,生总结加热钠的实验现象。
能够看到,钠受热后先熔化,然后与氧气猛烈反应,收回
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3)师讲解:加热情况下,钠与氧气反应剧烈钠燃烧,
生成的淡黄色固体说明和前面常温生成的产物不一样,这里的
淡黄色固体是过氧化钠。
(4)生思考:做了上述实验,剩余的钠应该怎么处理才
公道呢?
通过实验安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给学生分析比如
将钠丢到垃圾桶、放到废弃药品试剂瓶的危害等,说明为什么
我们要将用完的钠放回原试剂瓶中。4.【实验探究】钠与水的
反应
(1)预测:从物质组成及氧化还原反应角度,预测钠与
水反应的生成物?(2)实验验证: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
入几滴酚酰溶液,然后把一块绿豆大的钠放入水中。
(3)观察:从钠在水中的位置、钠的形状的变化、溶液
颜色的变化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你能
得到哪些结论?
(4)实验结论:钠的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水产生猛烈反
应,反应时放出热量;反应后得到的溶液显碱性。钠与水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T
(5)思考回顾:实验室里为什么要把钠保存在石蜡油或
煤油中?当火灾现场存放有大量活泼金属时,不能用水而需要
用干燥的沙土来灭火的原因是什么?环节三: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二)钠的几种化合物
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1)生思考与讨论
①回忆前面做过的实验,描述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
状杰。
②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和氧化钙与水的反应类似,请写出氧
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提出问题: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看,氧化钠和过氧
化钠都属于氧化物。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
与水反应生成什么物质呢?
(3)做实验:
①将1〜2mL水滴入盛有1〜2g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立
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用手重轻触
摸试管外壁,有甚么感觉?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②从实验中发现甚么?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2Na2O2+2H2O=4NaOH+02f
过氧化钠还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2Na2O2+2CO2=2Na2CO3+O2
因而,过氧化钠可在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起原。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做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Na2co,和
NaHCO,(各约1g),完成下列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相应的结
论记录下来。
(2)生总结现象:
碳酸钠是白色粉末,碳酸氢钠是细小的白色晶体。实验表
明,向碳酸钠中加入少量水后,碳酸钠结块变成晶体,并伴随
着放热现象。向碳酸氢钠中加入少量水后,碳酸氢钠能溶解,
并伴随着吸热现象。
(3)作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均显碱性,可用作
食用碱或工业用碱。(4)师强调:碳酸钠粉末遇水生成含有
结晶水的碳酸钠晶体一水合碳酸钠。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空气里
逐渐失去结晶水变成碳酸钠粉末。
(5)实验:
①分别加热Na,CO,和NaHCO,观察现象,比较Na2CO3
和NaHCO3的热不乱性。②结论:碳酸钠很不乱,受热不易
产生分解;碳酸氢钠不不乱,受热简单分解。(3)2NaHCOz-=
Na2CO3+H2O+CO2T
④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加热的方法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
钠。
(三)焰色实验
1.现象:我们在观察钠的燃烧时,发现火焰呈黄色。很多
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出特征颜色。
2.实验验证:
①把焊在玻璃棒上的箱丝(或用光洁无锈的铁丝)放在酒精
灯(最好用煤气灯)外焰上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不异时为
止。用钠丝(或铁丝)蘸取碳酸钠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
焰的颜色。
②将柏丝(或铁丝)用盐酸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与原来
的火焰颜色相同时,再蘸取碳酸钾溶液做同样的实验,此时要
透过蓝色钻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3.结论及用途:根据火焰呈
现的特征颜色,可以判断试样所含的金属元素,化学上把这样
的定性分析操作称为焰色试验。可以用来制作五彩缤纷的烟花。
(四)研究与实践: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
(五)练巩固。见课后。
环节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钠
1.钠的物理性质
2.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3.钠与水反应
二、钠的化合物
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三、焰色试验
教学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
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
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
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
验。
第2节氯及其化合物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钠和氯》第二节内容。“氯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
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研究的重点内容。从教材节安
排层面来看,学生研究本节内容之前,完成了“第一节钠及其
化合物”的研究。相比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
转化更为复杂,氯气的氧化性、氯气与水及碱的反应,对氧化
还原规律的呈现更为明显;同时次氯酸盐性质的研究和氯离子
的检验,对于类别通性、离子反应规律的呈现也更为突出。所
以本节教学应该在钠及其化合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利
用认识角度指导物质性质的研究。本课以氯的生活生产应用情
景导入,共有“氯气的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离子
的检验”三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氯气的发现历史、氯
原子的结构及氯气的强氧化性,继而介绍了氯气与金属、非金
属单质、水、碱的反应。然后介绍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最后
通过一个实验讲述氯离子检验方法及应用。通过本节课内容的
研究,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
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
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研究,从而实
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
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认识这些物质在出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杰环境的影响。
三、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从微观上解释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
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研究氯及其化合物主要化学
性质知识,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氯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水、碱的反应基本模型。通过该模型理解物质的变化,为后续
的化学知识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
过实验探究,对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进行分析,体会
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养成独立思考、敢于
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研究,具有安全意识、环保
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杰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主
要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难点:基于微粒及微粒转化认识氯水性质。
5、学情份析
学生在初中对于氯及其化合物的研究较少。通过第一章的
研究,学生熟悉了常见物质类别的通性,但对于含有不熟悉元
素的物质,通过类别通性研究物质性质的能力还偏弱;初步掌
握离子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离子反应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尚
不够明确;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元素化
合价变化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敏锐,对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积
累较少。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上述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主
动意识不够,还很难系统地从多个角度综合研究物质性质。
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
七、教学准备: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
八、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师谈话:氯是一种重要的“成盐元素”,在自然界中除了
以NaCl、MgC12、CaC12等形式大量存在于海水中,还存在于
陆地的盐湖和盐矿中。氯的单质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大量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农药、染料和药品等。2.今天
我们就来探究这里边的奥秘。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氯气的性质
1.生读氯气发现到氯被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的历史。谈谈
从中得出的启示,并在小组内交流。
2.师引导学生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
性质。
3.糊口动: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
质,并综合得出氯气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
能与金属单质等物质产生反应。(1)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
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很简单得到1个电子,使最外电子层
达到8个电子的不乱结构。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
强氧化性。
(2)观察氯气:
教师引导观察一瓶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生观察氯
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4.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1)师引导,演示实验1:钠在氯气中燃烧。
①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②生讨论产生黄光的原因,和白烟的成分;
③书写反应方程式。
(2)师引导,演示实验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①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②生讨论生成物XXX元素的化合价,并据此判断氯气的
氧化性较强;
③书写反应方程式。
(3)师引导,演示实验3:铜在氯气中燃烧。
①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②讨论生成物为氯化铜,根据铜单质金属活动性较弱(氢
后),并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③书写反应方程式。
(4)师引导,演示实验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①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②根据氢气为非金属单质,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③书写反应方程式。
5.氯气与水的反应
(1)教师引导:按照氯水能够杀菌消毒,讨论氯气溶于
水会产生甚么变化。(2)生观察氯水,按照氯水为黄绿色,
判断氯水中的首要溶质为氯气分子。(3)师引导,演示实验
5:观察局部润湿的红布条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现象。①生
观察到润湿局部退色,干燥局部没有退色;
②分析氯气不能使布条退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新
物质,新物质能够使布条的红色褪去;
③在教师的引导下,书写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师引导: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分别使氯水具有哪
些性质?
①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存在大量氯气分子(和水分
子);
②按照所学知识,判断氯水中含有HC1O分子,使氯水具
有漂白性;
③根据HC1是电解质,在溶液中会发生电离,判断溶液
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不含HC1分子。进一步判断氯水具
有酸性(即有酸的通性),可以和Ag+生成AgCl沉淀。
6.师引导:按照HC1和HC1O和碱的反应规律,猜测氯气
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1)生尝试书写HC1和HC1O和碱反应的产物;
(2)据此书写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环节三: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师引导:回想XXX发现氯气的历史,讨论实验室制备
氯气所需的装置。(1)生按照反应物状杰和是否需要加热,
挑选恰当的产生装置;
(2)按照生成物密度、水溶性和化学性质,挑选收集方
式;
(3)根据反应体系可能存在的物质(体系原有、副反应、
挥发物质等),以及杂质物质和目标产物的性质差异,选择除
杂和干燥装置。
(4)按照方针产物的是否具有毒性、是否污染空气,判
断是否需要尾气处理装置,和用何种试剂处理尾气。
2.师引导,演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完整实验操作,并制得一
瓶氯气。
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三)氯离子的检验
1.师引导,由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引出溶液中氯离子的检
验。取一瓶标签被遮挡的试剂瓶,滴加AgNO3溶液,观察到生
成白色沉淀。
2.生讨论是否能判断待测液中含有氯离子。
3.师打开被遮挡的标签,发现待测液为Na2c03溶液。
4.生活动:
(1)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2)总结检验氯离子时可能的干扰离子及标准操作。
(四)归结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
环节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氯气的性质与水的反应
与碱的反应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浓盐酸与二氧化镒反应
氯离子的检验:用AgN03,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
教学反思: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
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
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
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
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
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杰的理论动态化,
从而化难为易。
第3节物质的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钠和氯》第三节内容。“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
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研究的重点内容。本节教材是研究
XXX和XXX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这对学生研究有关气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
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
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
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
开始的。本课以问题导入,共有“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三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先
介绍物质的量、XXX等概念,继而介绍了气体摩尔体积。然
后介绍了物质的量浓度。通过本节课内容的研究,学生不仅需
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
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
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研究,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XXX是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懂得XXX常数的涵义。
2.相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干系。
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4.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宏观问题,加深对物质的量的概念
的理解。
三、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进修物质的量,从宏观上持
续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
进一步开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
【变化观念与均衡思想】通过进修物质的量知识,认识物
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证据推理与模子认知】建立物质的量、质量和XXX质
量之间干系模子。通过该模子理解物质的变化,为后续的化学
知识的进修奠基坚实基础。
【科学探究与立异意识】通过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
NaCl溶液实验探究,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体会实验探究
在化学研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
于立异的精神。
【科学杰度与社会责任】通过研究,具有安全意识、环保
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XXX是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的
概念;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理
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宏观问题。
2.难点:从微观上解释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
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大约相同的原因。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研究了化学知识。通过第一章的研究,学
生熟悉了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从宏观上认识了物质。但本节介
绍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难
以理解,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讲解。
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
七、教学准备: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
八、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田径》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世界现代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民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中国现代政治制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管理信息系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语言程序设计》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物流工程学1》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6110-T 63-2024《加油站诚信计量管理规范》
- 电机制造企业的发展策略考核试卷
- 中外合作办学规划方案
-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中医美容技术》课程标准
- CJJ207-2013 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加答案(易错题)
-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300题-整除-有标准答案
- 办公室装修工程施工方案讲义
- 医院护理人文关怀实践规范专家共识
- 中国农业银行贷后管理办法
- MOOC 陶瓷装饰·彩绘-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3秋新课标版)
- 信访纠纷化解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