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7篇)_第1页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7篇)_第2页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7篇)_第3页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7篇)_第4页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7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吧,既然这样,那么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供大家参考!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篇1

徐一戎1943年在奉天高校农学科毕业后,又考入东北高校农学院农学系,1947年走出校门后就投入到了北大荒的怀抱,在莲江口农场开头了水稻种植讨论工作。

1989年徐一戎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是即便是回了家,打电话追、相关人员找,跟在单位没什么两样,他干脆又坐回到原来的办公桌前。岗位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岗位,后来就被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返聘。

1997年12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召开了科技人员表彰大会,会上将“终身不退休奖”颁发给徐一戎,重新明确了他在科研一线的工作位置。

徐一戎从事了50多年水稻科研、推广、教学工作,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篇2

北大荒位于我国北纬40°10′-50°20′的高寒地带。漫长的冬季,最低气温-40℃

。冻土层最深达2.5米。在北大荒的种植史上,这里始终以麦、豆种植为主,几乎与水稻无缘。

在北大荒,大约3年-5年发生一次低温冷害。水稻是喜温、敏感性作物,一次低温就可能是一次灭顶之灾。徐一戎在近20年的观看讨论中发觉,进入孕穗期间,假如连续消失17℃以下的低温,水稻就会患病低温冷害大幅减产。与冻害不同,冷害是暖中之冷,经常是不动声色的。在孕穗期间只要有连续3天-5天的低温天气,大片水稻就会空壳,瘪粒。重灾区平均亩产竟只有二三十斤。为了把握第一手材料,徐一戎选择出20多个有盼望的品种进行了耐冷性试验。条件有限,他们就将秧苗栽在60多个花盆、10多个木槽里,放在经过处理的畦池中,用井水考验耐冷性能。他们采纳不同的调控措施,从中筛选相宜北大荒的耐冷品种。同时,徐一戎采纳调控手段,让分蘖期提早,让长穗期提前,错过低温段。这一措施很快成了寒地水稻栽培的常规措施。

经过1000多个日以继夜的不懈努力,在试验田中,徐一戎使用合江19号品种,制造了直播水稻亩产千斤的纪录。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篇3

1924年诞生的徐一戎毕业于东北高校农学院农艺学系。

作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所总农艺师,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讨论、推广和教学工作,主持讨论、推广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制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的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篇4

“我是自愿来的”

他怕病倒了给人添麻烦,这张字条总是随身带着

6月,黑龙江垦区遭受60年不遇的高温天气。年迈的徐一戎顾不得天气酷热,着急地从家赶往单位,要把高温天气对水稻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通知稻农。

在大门口碰见徐一戎的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连忙把老人让进自己的办公室,并快速让工作人员把徐老对抗旱保苗、叶龄生长等建议以通知的形式发到各个农场。

徐一戎的上衣口袋里装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是自愿来的”。“这两年,徐老怕大家担忧他的身体,万一病倒了给人家添麻烦,所以字条总是随身带着。”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党委书记陈枫说。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篇5

徐一戎被广阔群众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他是填补国家乃至世界寒地水稻栽培技术领域空白的杰出人才。但徐一戎自己总是说:我就是个种稻子的。这并非他的谦逊之辞,实际上,他就是这样想、这样做的。讨论水稻栽培是他的本分,他是真的喜爱这个本分。他把自己当成稻农,和稻农一样把水稻当成珍宝,当成生计;他把自己当稻农,常常用的一个词是“咱们”,和稻农成为伴侣,相互学习;他把自己当稻农,论文就写在北疆的大地上。徐一戎对本职工作、对事业的挚爱正是他取得胜利和收获敬重的前提。

水稻事业就是徐一戎的舞台、徐一戎的生命。他心怀稻农,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来回于各地水稻产区的路程累计有8万多公里。他推广技术的重要方式就是给农夫讲课,由此,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就变得简洁、快速。他的课都是“大课”,广阔的稻农都是他的“同学”,他讲得通俗易懂,从而真正让稻农从中受益。他不计得失,到了退休年龄后,多次拒绝高新聘请,一心一意无偿为垦区内外的稻农服务,虽年过八旬,仍不知疲乏地奔波在田间地头。在广袤的稻田里,徐一戎找到了自己的安家立命之所,剧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也激发出干事创业的巨大热忱和士气。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篇6

1991年,建三江垦区发生特大洪涝灾难,丰收的果实被大水淹没。1992年,特大洪涝灾难再一次降落到建三江垦区。两年的损失相当于30年来国家给建三江垦区的全部投资,相当于100万台新出产的拖拉机被水冲走。被洪涝逼进死胡同的建三江人作出一个大胆打算:改只种植小麦大豆为种植水稻,变靠天吃饭为用天吃饭。建三江垦区慕名找到被誉为“寒地水稻之父”的徐一戎,请其“出山”关心建三江垦区改种水稻。

建三江垦区位于我国北部边陲的三江平原腹地,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河间地带。虽然这里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气温低、无霜期短,这片高寒区域,长期被视为水稻种植禁区。

又一个春天到了,70岁的徐一戎奔跑在建三江垦区每块稻田的田埂上。“旱育稀植”水稻栽培快速在建三江垦区的15个农场全面铺开,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耕地的八成。那一年的秋天,建三江垦区迎来了久违的大丰收。

东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迹篇7

徐一戎用毕生精力讨论推广的水稻“三化”栽培和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把高深的水稻栽培理论转化成稻农都能轻易把握的“傻瓜技术”,在黑龙江垦区制造了1600万亩寒地水稻平均单产1200斤的奇迹。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以来,仅垦区累计推广应用徐一戎的科研成果面积就达1.5亿亩,累计增产粮食600亿斤。

徐一戎视水稻如生命,他的脚印     踏遍了垦区92个水稻场及省内30多个市(县),累计培训稻农50万人次,累计在田埂上行走9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多。如今,已86岁高龄的徐一戎每年仍有100多天在基层培训、指导稻农,并毫无保留地把其毕生科研技术都传授给了年轻一代科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