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下第五单元《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特点

2.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

3.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

2.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

1.把握作者写景的角度与方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特点

2.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交流:

1.壶口瀑布在哪里?

2.下面三幅图片中,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

(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3.你认为哪那一张图片是壶口瀑布?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评价)

预设:

1.黄河中下游秦晋大峡谷

2.视野宽广、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水流湍急、水石相激……

3.由上而下观看、形似壶口、水花迸溅、……

(说明: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和表达能力,作为确定教学起点的依据之一。

以“瀑布”“壶口”为起点,使学生初步感知游记散文的观察视角、写景特点)

(二)导入:

黄河,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代文人墨客也曾写过大量诗文来

歌颂:你能说出吗?

(生自由回答)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李白的‘'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王之涣的''黄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作家梁衡也说过:“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

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

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那么,壶口瀑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奇观,

让梁衡如痴如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壶口瀑布》。

板书:壶口瀑布

(说明:从古诗词入手,导入本课,富有诗情画意)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游记特点

2.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

(说明:解释“游记”,对于初学游记散文的孩子来说,很有必要。)

三、默读课文,思考探究:

(一)了解游记

1.什么是游记?

明确:游记是游历的记录,作者把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即山川景物、名胜古

迹、风土人情、传说故事、古人逸事、社会生活、政治经济、人生哲理等付诸笔端,以揭

示地方色彩和朝代精神,表达思想感情。“游记散文”游记散文是游记的一种。游记散文真

实客观地描述生活,它要求用优美的笔调、生动形象的语言,客观地描述旅游中的见闻感

受,文学性很强。

2.有何特点?

内容上包含三个要素: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2)所见,即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

历史掌故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想。

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结构)

(说明:了解‘'游记”内涵及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游记”有一个简单明了的了解,

对于迅速把握全文脉络有重要的意义,完成教学目标lo)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扫除字词障碍。

告诫(jie)雾罩(zhao)推揉(tulsang)驰骋(ch爸ng)

漩涡(wo)寒噤(jin)雾霭(ai)出轧(zha)

乘隙(xi)迂回(yil)汩汩(虱)潺潺(chan)

挟而不服(xie)怒不可遏(e)

(说明:字音字形,是考查语文双基的必考考点,积累常见字音字形,有助于巩固语

文双基。)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游踪。

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5段)):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巧作铺垫、详略有致)

第2自然段:写雨季的壶口瀑布,人们还没有看到壶口瀑布,,却被它先声夺人的响声

所震撼。第3--5段:写枯水期壶口瀑布的构造,气势壮观,催发了作者的顿悟。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赞美歌颂。(议论抒

情、篇末点题)

(说明:理清文章思路,有助于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助于对游记游

踪的基本了解,完成教学目标2把握作者游踪,初次突破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游踪。)

3.默读第二段,思考:

(1)此段写了什么时候的壶口瀑布?

明确:段首句“第一次是雨季”,统领全段。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雨季瀑布的?

明确:作者分别从视觉、听觉、感觉三个角度描写雨季壶口瀑布的。

视觉:雾气弥漫,浪沫横溢;

听觉: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感觉: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3)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惊心动魄、危险可怕示例略……

(4)描写雨季的瀑布有何作用?

明确:

这些描写显示了壶口瀑布的危险、可怕,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文写瀑布的波澜壮

阔做了铺垫和渲染。

(说明:这三个题目的设置,紧紧围绕学习目标2一—把握写景方法来设置,由浅入

深,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对雨季壶口瀑布特点的了解,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并且引领

学生初次突破重点、难点。)

4.自由朗读第3-5段,思考:

(1)这三段写了什么时候的壶口瀑布?

明确:第3段段首句“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统领3、4、5段。

(2)枯水季的壶口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河水?

明确:第3段写了上游的水;第4段写了龙槽壶口的水;第5段写了眼前,即脚下的

河水。

(说明:这两个题目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对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描写有一个整体性的

了解,)

(3)男生朗读第3段,一起思考:

1)本段写了上游的水,从本段中找出体现作者游踪和视线的词语,并说说作者是

从什么角度观察瀑布的?

明确:

游踪词语:走到河底一走到河心-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看山、看天-看脚下。

观察角度:先俯视,后仰视,接着远视,最后俯视。

2)为什么叫“壶口”?圈画出能够体现壶口瀑布得名原因的语句。

明确:“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

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3)壶口瀑布上游有什么特点?圈出相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明确:

A: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字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奔腾激越的

情势。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B: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

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运用拟人修辞,将黄河水拟人化,赋予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气

势之大,同时三个“更”字短语,构成排比句式,突出了河水的“涌”“挤”“急”,增强了

语势)。

4)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传说,有何作用?

明确:写出了黄河水“跌”进沟底后形成漩涡力量之大,非常可怕,侧面体现壶口瀑

布的迅疾。同时增加了神秘色彩。传说后面一句“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寒噤”一

词表现了作者的心里感受,表现了此处河水的“可怕”。(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置,紧

紧围绕教学目标2“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记写壶口瀑布

上游的水,并且引领学生再次突破重点、难点。)

(4)女生读第4段,一起思考:

1)本段写了龙槽壶口的水,作者观察的视线有何变化?并说出你的依据。

明确:先俯视,再远视,再平视。

依据: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大水翻身跌下去-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消失

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洪流向两边涌去-沿龙槽边沿轰然而下-从空抖落-各自夺路而走-形

成泉、溪-罩在七色彩虹中。

2)龙槽壶口的水有什么特点?圈出相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明确:千姿百态

A:“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一川大水硬是这

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

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B:“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

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奔腾的黄河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

阔、猛烈、凝重。)

C:“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

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

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3)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了什么?由此可知,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潺、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人,

想到了人的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

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2“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

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记写壶口瀑布龙槽壶口的水,并且让学生自己第一次(整体第三次)

突破重点、难点。)

(5)齐读第5段,思考

1)段首句“看罢水,在看脚下的石”有何作用?

明确:过渡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观察景物的视角转为平视。

2)脚下的石有何特点?圈出相关语句仔细品味。

明确:

特点:刚柔相济、勇往直前

相关语句:

A: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

个光溜溜的大坑

(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

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B: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坚强、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

3)引用《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事实,有何作用?

明确:表现了黄河水的刚柔相济、坚韧、顽强的品格)

4)水与石相交,作者想到了什么?如何理解?

明确: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

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这里运用拟人

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的刚强、坚韧、勇往直前的精神。

5)第5段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其原因大致有四:

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第二,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

常自然;

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

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一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

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

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

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说明:这五个问题的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2“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

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记写壶口瀑布脚下的石、为什么记写脚下的石。)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由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

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想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

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

之情。)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厚重

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进而把握游记之“所感并且让学生自己第二次(整体

第四次)突破重点、难点。)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收获)

预设:(1)写游记要把游踪交代清楚。

(2)要注意写景的角度,如俯视、平视、仰视

(3)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说明;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回顾,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河壶口瀑布的特征,感受到了黄河壶口瀑

布的湍急汹涌、雄伟壮丽,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透过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的中华民族无

坚不摧、勇于反抗、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受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再次突出本节课任务,进

而掌握重点和难点。)

五、布置作业

1.整理字词。

2.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感受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情感。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深化本节课学

习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

2.欣赏、积累精妙语句

3.感受中华民最的伟大精神,接受荡气回肠的精神洗礼。

教学重点: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家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感受了游记散文特点,把握了作

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初步感受了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今天这

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游记,充分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特点,再次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以及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相关知识,导入本课。)

二、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

1.细读第二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赏析。

(生自由发言)

答案预设:

示例: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

赏析:远观瀑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

声势浩大的壶口瀑布。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结合和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初次

引领完成学习目标1)

2.细读第三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赏析」

(生自由发言)

答案预设:

示例L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

赏析:“原来”二字暗含作者的惊喜,俯视河槽,河中有河,可见水之奇。

示例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

推揉操,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

角度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奔涌向前的湍急和它的不可阻挡之势,

表现了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角度2:动词运用准确。“涌”“挤”“撞”“推操”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水流快的特

点,写出黄河水涌向壶口时的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表现了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

前的精神。突出了水之雄。

示例3:“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赏析:这是以静衬动的写法,以山和天的静衬托水的动,衬托壶口瀑布的浩瀚气势,

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同时银白色的水和青山蓝天在色彩搭配上犹如一幅优美的图画。

示例4: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

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赏析: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着力描绘水之险。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巩固从修辞角度欣赏句子,引导从词语、以静

衬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等写作角度赏析句子,再次引领学生完成学习目标1、2。)

3.细读第四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赏析。

(生自由发言)

答案预设:

示例1: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

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

碎成点,碎成雾。

赏析:连用四个跌,写出水流变化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表现瀑布被急急吸去的态势,

表现出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

示例2: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

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赏析:运用排比的修辞,多用短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

“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可见水之柔。

示例3: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

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猛烈。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

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壶口瀑布壮阔之美。

示例4: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

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

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赏析•:作者由物(黄河)联想到人,看壶口瀑布,运用反问句式,由黄河集纳了海、

河、潺、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

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

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巩固从修辞、词语角度品析句子,让学生自己

领悟。同时引导学生从句式、联想等角度赏析句子,第三次完成学习目标1、2、3,初次

突破重点、难点。)

4.细读第五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赏析。

(生自由发言)

答案预设:

示例1: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

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