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1页
呼吸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2页
呼吸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3页
呼吸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4页
呼吸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鼻腔口腔喉咽气管右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膈下叶(左肺)一、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组成:

上呼吸道:鼻、咽、喉

呼吸道

下呼吸道:气管、主支气管

肺2、功能气体交换

嗅觉

发音3、呼吸的概念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的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过程。

呼吸全过程:呼吸全过程:①外呼吸外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泡气体交换(肺换气)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主要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亦称组织气体交换(组织换气)。二、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一)胸部的标志线前正中线胸骨线锁骨中线胸骨旁线腋中线腋前线腋后线后正中线肩胛线右上腹RUQ

左上腹LUQ右下腹RLQ左下腹LLQ

四分法RUQLUQRLQLLQ(二)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

九分法:腹上区脐区耻区(腹下区)左季肋区右季肋区右外侧区(右腰区)左外侧区(左腰区)右腹股沟区(右髂区)左腹股沟区(左髂区)一、鼻第二节呼吸道鼻根

鼻背

鼻尖

鼻翼

呼吸困难的病人有鼻翼扇动的症状。

鼻唇沟(一)外鼻(二)鼻腔(三)鼻旁窦(二)鼻腔鼻前孔、鼻中隔、鼻后孔、鼻阈1、鼻前庭鼻毛2、固有鼻腔鼻中隔(前下部,易出血区Little区)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上鼻道、中鼻道、下鼻道(1)嗅区:内含嗅细胞(2)呼吸区:丰富的鼻腺、静脉海绵丛(三)鼻旁窦

额窦

上颌窦

开口中鼻道

筛窦(前、中)

(后群)——

开口上鼻道

蝶窦——

开口蝶筛隐窝

二、喉

(一)喉的位置

是发音器官,舌骨下方,成人平对3—6颈椎体。

(二)喉的结构1、喉软骨及其连结(1)甲状软骨:(最大)喉结(2)环状软骨:唯一呈环形的软骨(3)会厌软骨:会厌,关闭喉口(4)杓状软骨:声带突、肌突。甲状软骨甲状舌骨膜上角杓状软骨声带突肌突环状软骨板气管软骨舌骨甲状舌骨膜环甲韧带环状软骨弓下角会厌软骨1、环杓关节:

作用于声带,使声门开大、缩小。

2、环甲关节:

使声带紧张、松弛

喉的连结环甲关节环杓关节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形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称声韧带。声韧带连同声带肌及覆盖于其表面的喉粘膜一起,称为声带。弹性圆锥中部弹性纤维增厚称环甲正中韧带。急性喉阻塞时,为抢救病人生命可在环甲正中韧带处进行穿刺,以建立暂时的通气道。

2、喉肌:环甲肌、声带肌。3、喉腔

喉腔、喉口、前庭襞、前庭裂、声襞、声门裂。

喉前庭、喉中间腔、喉室、声门下腔——水肿—呼吸困难,特别是小儿。声门下腔喉室前庭襞声襞喉前庭膜间部软骨间部声带肌声韧带四、气管与主支气管(一)气管气管隆嵴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1、位置:位于食管前方,上接环状软骨,于胸骨角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临床上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行气管切开术,急救喉阻塞而致呼吸困难的病人。2、形态:“C”形软骨环(二)支气管

1、左主支气管

细、长(4—5cm)、倾斜(35—36o)

2、右主支气管

粗、短(2—3cm)、垂直(22—25o)—细菌、异物容易坠入。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气管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肺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一)位置: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

(二)形态:肺尖、肺底、膈面、肋面、内侧面(纵隔面)——肺门、肺根

分叶:

右肺——上、中、下

左肺二叶——上、下胎儿肺与成人肺的区别

胎儿和未曾呼吸过的新生儿肺不含空气,比重较大(1.045-1.056),可沉于水底。胎儿肺的重量为其体重的1/70,体积约占其胸腔的1/2。在肺的发育过程中,生前3个月胎肺生长最快,出生后肺的体积占胸腔的2/3。婴幼儿肺呈淡红色。

成人肺因含空气,比重较小(0.345~0.746),能浮出水面。随着生长,空气中的尘埃和炭粒等被吸入肺内并沉积,使肺变为暗红色或深灰色。生活在烟尘污染重的环境中的人和吸烟者的肺呈棕黑色。

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支气管肺段左右两肺各十段三、肺的微细结构间质: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淋巴管。→肺泡隔实质:支气管入肺后的各级分支及所连肺泡。

导气部

呼吸部肺的血管肺的其他功能

支气管入肺后的各级分支及所连肺泡

导气部呼吸部导气部组成: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肺小叶:细支气管及其各级分支与所属肺泡。呈锥体形,底朝向肺表面(一)导气部1、粘膜: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单层纤毛柱状,杯状细胞少→消失。上皮分纤毛柱状细胞和Clara细胞。2、粘膜下层:腺体减少→消失3、外膜:软骨片→消失,平滑肌增多→环形。终末性细支气管:单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平滑肌组成(二)呼吸部1、呼吸性细支气管:

上皮: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结缔组织和平滑肌2、肺泡管:

单层立方或扁平,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末端呈结节状膨大。3、肺泡囊:无平滑肌4、肺泡:肺泡

多面囊泡,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Ⅰ型肺泡细胞:扁平上皮

Ⅱ型肺泡细胞:立方形Ⅱ型肺泡细胞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多,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Ⅰ型肺泡细胞数量多,细胞质内含较多吞饮小泡肺泡隔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巨噬细胞→尘细胞。血-气屏障: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和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连续型毛细血管的基膜和内皮细胞。三、肺的血管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营养性血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功能性血管四、肺的体表投影1、肺尖的体表投影:锁骨内侧1/3部上方2-3cm2、肺下界的体表投影: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后正中线第6肋第8肋第10肋第10胸椎棘突一、胸膜胸膜:覆盖于左、右肺表面,胸腔内表面,纵隔侧面和膈上面的一层浆膜。胸腔:有胸壁和膈肌围成。胸腔左胸膜腔和肺右胸膜腔和肺纵膈

脏胸膜(肺外膜):被覆于肺表面并伸入肺裂内的胸膜,与肺实质紧密结合。

壁胸膜:被覆于胸壁内表面、膈上面与纵隔两侧面的胸膜。

胸膜腔: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在左、右两肺周围分别围成左、右各一个完全密闭的呈负压的潜在腔隙。内含少量的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壁胸膜间的摩擦。

胸膜的分部胸膜顶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

肋膈隐窝(肋膈窦)左肺右肺膈左心室

肋膈隐窝(肋膈窦)心包腔脏胸膜

肋膈隐窝(肋膈窦)膈胸膜胸膜顶肋胸膜脏胸膜胸膜腔纵隔胸膜心包腔胸膜腔心包腔肋胸膜脏胸膜纵隔胸膜

胸膜隐窝(胸膜窦):在两侧壁胸膜各部移行转折处,形成的潜在间隙,肺缘不能伸入其内。

肋膈隐窝(肋膈窦)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而成的间隙,整体呈半环状,左、右各一,人体直立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处(胸膜腔穿刺引流部位)。壁胸膜的结构

肋膈隐窝(肋膈窦)

肺的下界投影:两侧大致相同。右侧起自第6胸肋关节后方,左侧起自第6肋软骨中点。两侧均向外下走行。至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腋中线上与第8肋相交,肩胛线上平第10肋,在接近脊柱外侧处平第10胸椎棘突。肺的体表投影

下界:约比两肺下缘低两个肋。右侧起自第6胸肋关节后方,左侧起自第6肋软骨后方。至锁骨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腋中线上与第10肋相交,肩胛线上平第11肋,在接近脊柱外侧处平T12棘突。

胸膜的体表投影

概念: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及其间CT的总称。二、纵膈位置:前界:胸骨后界:脊柱两侧界:纵隔胸膜上界:胸廓上口下界:膈特点:呈矢状位,偏向左侧。纵隔

以胸骨角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再以心包前、后缘为界又可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三部。纵隔的分部纵隔上纵隔下纵隔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四分法左膈N左迷走N主A弓上纵隔: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食管胸段、气管胸段、胸导管等纵隔内结构(了解)下纵隔前纵隔:少量淋巴结、疏松CT;中纵隔:(最宽阔)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及其分支、上腔静脉、左右肺静脉、膈神经、气管叉;后纵隔:食管胸段、胸主动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纵隔内结构(了解)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个环节;呼吸的生理意义外呼吸

五细胞内氧化代谢内呼吸一、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二)肺通气的阻力(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和结构:1.呼吸道:沟通肺泡与外界环境的气体通道--加温、加湿、过滤、清洁吸入气体的作用和引起防御反射等保护功能。2.胸廓:肺通气的动力。3.呼吸肌

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辅助吸气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胸大肌等。4.肺泡:交换的场所。膈分隔胸腔和腹腔胸腔的底腹腔的顶膈膈肌前面观肋间肌肋间外肌:起自肋骨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上缘。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起自下位肋骨上缘,肌束斜向内上,止于上一肋骨下缘。降肋助呼气。

位于肋间隙内,分为浅、深两层。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指气体出入肺的过程。气体进出肺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1、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

2、阻止其流动的阻力。前者必须克服后者,才能实现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呼吸运动;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间的压力差。1.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变化。(1)型式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深呼吸;按参与肌肉分:腹式呼吸(膈肌舒缩为主)

胸式呼吸(肋间外肌舒缩为主)

(2)平静呼吸频率成人:12~18次/分

1-2月婴儿可达60次/分

呼吸过程

①平静呼吸(eupnea)肺内压>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胸廓容积缩小,肺被动缩小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上下、前后、左右径

肺内压<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入肺胸廓容积扩大,肺被动扩张

膈肌收缩,胸廓上下径↑肋间外肌收缩使胸廓前后、左右径↑

吸气

呼气②深呼吸(deepbreathing)

用力呼吸时,参与呼吸的肌肉增加,胸廓容积进一步扩大。

③人工呼吸(artificialrespiration)

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方法:举臂压胸法(负压法)

气管插管,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正压法)(4)特点

①平静呼吸:吸气为主动(耗能),呼气为被动(不耗能)。②用力呼吸:吸气和呼气均为主动(均耗能)。

胸式呼吸:以肋间肌舒缩活动为主,伴有明显的胸壁起伏的呼吸运动。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伴有腹壁明显起伏的呼吸运动。

正常情况下,成人的呼吸运动均是两种形式共存,成为混合型呼吸。病理情况下妊娠后期、腹水,腹部肿瘤-----以胸式呼吸为主胸膜炎、胸膜腔积液-----以腹式呼吸为主

2.肺内压(intrapulmonarypressure)

肺内压即肺泡内的压力。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气入肺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气流停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气出肺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气流停用力呼吸时:肺内压的升降变化有所增加。3.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pressure)(1)胸膜腔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负压)。(2)胸膜腔的结构(3)压力平静吸气末:胸内压<大气压=-(0.7~1.3kPa)平静呼气末:胸内压<大气压=-(0.4~0.7kPa)特点:①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②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较大;③周期性变化形成机制:1.胸膜腔受到的力:

a.张力

b.阻力肺内压肺回缩力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2.胸膜腔实际承受的压力: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正常人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若以大气压为零,则:

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5)生理意义

1、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

2、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结论胸膜腔内负压是肺回缩力引起的。气胸(二)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肺通气阻力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肺弹性阻力气道阻力:与气道半径+气体流动形式速度有关粘滞阻力惯性阻力肺弹性回缩力:1/3肺泡表面张力:2/370%30%80%-90%1.弹性阻力指胸廓和肺因呼吸运动而被动扩张时所产生的弹性回缩力。

(1)肺的弹性阻力(肺回缩力)

与吸气肌作用方向相反,与呼气肌作用方向相同。

①度量法:顺应性(compliance)=(1/弹性阻力)

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顺应性大

易扩张弹性阻力小顺应性小

不易扩张弹性阻力大②构成

肺的回缩力Ⅰ.肺泡表面张力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在肺泡上皮内表面分布的极薄的液体层,与肺泡气体形成气-液界面,由于界面液体分子密度大,导致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大于液、气分子间的吸引力,好象一个拉紧的弹性膜,因而产生的表面张力。这种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有收缩的倾向,因而使肺泡趋向回缩,是构成肺回缩力的主要成分.

肺弹性组织回缩力:1/3肺泡表面张力:2/3Ⅱ.表面活性物质来源:肺泡Ⅱ型细胞分泌成分:脂蛋白混合物作用

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吸气阻力

b.减少肺泡内液的生成→防肺水肿的发生

c.维持肺泡内压的稳定性→防肺泡破裂或萎缩2.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气体通过呼吸道时遇到的阻力其实是气体通过气道时与管壁间的摩擦力。与气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R∝1/r4)哮喘支气管痉挛、分泌物气道口径气道阻力呼吸困难(三)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一)肺容积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的量。(平静呼吸400-600ml,运动或劳动时增加。)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平静呼吸1500-2000ml)反映人体吸气能力储备。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平静呼吸900-1200ml),反映人体呼气能力储备。余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残留的不能呼出的气量(正常人残气量为1000-1500ml,残气量课防止肺塌陷。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患者,余气量增加)肺容积:肺容纳的气体的总量,即4种互不重叠的呼吸气体总量。肺总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二)肺容量肺容量:指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1.深吸气量:从平静呼吸末作最大时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深吸气量是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是衡量最大通气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2.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尚未留存于肺内的气体量。功能残气量等于补呼气量与残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00ml。

肺活量(VC)=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男性3500,女性2500mL,不限定呼气时间)肺活量可反映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是肺静态通气功能的一项指标。第一秒末呼出占肺活量83%(意义最大)第二秒末呼出占肺活量96%

第三秒末呼出占肺活量99%

意义: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指标肺总量(TLC)=肺活量+余气量3500-5000mL

个体差异(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3.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4.用力呼气量:用最大力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就是用力呼气量。(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1.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量,它等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乘积。即: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L)×呼吸频率(次/分)2.肺泡通气量:在通气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新鲜空气有一部分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气道内,不能达到肺泡与血液进行交换,因此这部分气体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气量,正常人约为150ml。因此肺泡通气量是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即: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L)×呼吸频率(次/分)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的肺通气效率高平静呼吸深慢呼吸浅快呼吸原理:物理扩散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分压: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某一气体的分压=混合气体的总压力×肺部: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肺换气)组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组织换气)(分压高分压低)一、气体交换该气体容积混合气体容积PCO2肺泡<静脉血动脉血<组织PO2肺泡>静脉血动脉血>组织%(一)气体交换的过程动力:分压差方向:分压高→分压低结果:肺毛细血管氧气含量1、肺换气2、组织换气

动力:分压差方向:分压高→分压低结果:组织毛细血管二氧化碳含量CO2(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气体分压差(动力)气体扩散的速率

呼吸膜的通透性和扩散面积肺通气与血流(V/Q)比值O2

1、气体扩散速率(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量)

O2、CO2扩散速率(D)的比较

——————————————————————————————————————

分子量血浆溶解度肺泡气A血V血D

——————————————————————————————————————O2

3221.413.913.35.31CO2

44515.05.35.36.12

———————————————————————————————————————

∵在同等条件下,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20倍;但在肺中,由于肺泡气和V血间分压差的不同,CO2的扩散速率实际约为O2的2倍。∴肺换气功能障碍者往往缺O2显著,CO2潴留不明显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扩散距离×√分子量D=(ml/L)(KPa)(KPa)

(KPa)1.厚度(通透性)

肺炎、尘肺、肺水肿→呼吸膜厚度↑→通透性↓→气体交换速度↓

2.面积

肺气肿、肺不张、肺叶切除→呼吸膜面积↓→扩散量↓6层<1μm厚2、呼吸膜(气-血屏障)呼吸膜:肺泡与Cap中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CO2O23、通气/血流比值: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每分肺通气量(V)/每分肺血流量(Q)

1.V/Q↑≈肺通气↑或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换气效率↓(如心衰、肺动脉栓塞)2.V/Q↓≈肺通气↓→增大功能性A-V短路→换气效率↓(如支哮、肺气肿、支气管栓塞)(5L/min=0.84)(4.2L/min)思考:1.何处PO2最高()2.何处PCO2最高()A肺泡B静脉血C动脉血D组织

运输形式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溶解度小,量少)

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主要方式)

化学结合

动态平衡

一、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物理溶解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是呼吸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沟通内呼吸和外呼吸的关键步骤。O2和CO2是如何在血液中运输的呢?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

(1)

O2与Hb的可逆性结合:Hb+O2

发绀:毛细血管丰富表浅部位血液中去氧Hb>50g/L,皮肤、粘膜呈青紫色(一般是缺O2的标志)

临床常见缺氧及紫绀PO2↑(氧合)PO2↓(氧离)HbO2鲜红色暗红色1、O2的运输(亲和力大,210倍)在肺脏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在组织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

PO2足够大时1L血液中,Hb+O2结合的最大量——氧容量而实际并非能达到最大值,Hb+O2结合的实际量——氧含量(2)血氧饱和度(血液含氧量的多少)PO2↑(氧合)PO2↓(氧离)血氧饱和度=×100%氧容量氧含量(3)氧解离曲线血氧饱和度受氧分压影响,但两者究竟关系如何?氧解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曲线。(S形)反映:在不同氧分压时,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和解离的情况。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或轻度呼衰病人V/Q比值减小,PO2只要不低于60mmHg,就不会缺氧。氧解离曲线特征及生理意义1.曲线上段:

PO2:60-100mmHg.特点:坡度较平坦表明:(1)PO2变化对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即使外界或肺泡中PO2下降,但血氧饱和度依然可维持在较高水平。(2)PO2>100mmHg时,血氧饱和度变化很小。2.曲线中段:上中下PO2:40~60mmHg特点:坡度较陡表明: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血氧饱和度下降显著。意义:维持正常时组织的氧供。安静状态时组织的供氧,PO2在中段范围变化,在此段每升血液能释出氧气50ml供组织利用。

表明: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有较多的O2从血红蛋白解离。意义:维持剧烈运动时组织的氧供。下段释放O2量为安静状态下的的3倍。反映:血液的氧储备能力。上中下3.曲线下段:PO2:(15~40mmHg)

特点:坡度更陡。

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或解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影响氧离曲线的主要因素:

1.CO2和pH的影响

2.

温度的影响

3.2,3-DPC的影响曲线右移:同样PO2条件下,血氧饱和度较低,O2和Hb亲和力下降,有利于HbO2解离。曲线左移:同样PO2条件下,血氧饱和度较高,O2和Hb亲和力上升,有利于O2与Hb2结合。PCO2↑PH↓→氧离曲线右移PCO2↓PH↑→氧离曲线左移

(1)组织:

CO2进入血液→血液[H+]↑→氧离曲线右移→Hb与O2亲和力↓→促进HbO2解离。这种酸度对Hb与O2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Bohreffect),意义:①在肺脏促进氧合②在组织促进氧离(2)肺脏:CO2从血液逸出→血液[H+]↓→氧离曲线左移→Hb与O2亲和力↑→促进O2与Hb结合。

1.CO2和pH的影响

T↑→氧离曲线右移

T↓→氧离曲线左移(1)T↑→H+的活度↑→Hb与O2亲和力↓→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2)T↓→H+的活度↓→Hb与O2亲和力↑→氧离曲线左移→不利于氧释放到组织。

2.

温度的影响注意:

低温麻醉时,应防组织缺O2

冬天,末梢循环↓+氧离难→局部红、易冻伤。

DpG↑→氧离曲线右移

DpG↓→氧离曲线左移

高原缺氧→RBC无氧代谢↑→DpG↑→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机体对低O2适应的重要机制3.2,3-DPC的影响

红细胞在低氧环境下,无氧酵解,释放2,3-二磷酸甘油酸。

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95%)

⒈碳酸氢盐形式(88%)

(1)反应过程碳酸酐酶H2CO3HCO3-+H+二、CO2的运输CO2+H2O氯转移Hb+CO2在组织在肺脏HbCO2(碳酸血红蛋白)

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

(1)反应过程:在肺脏在组织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切断部位呼吸运动形式1.延髓与脊髓之间呼吸停止2.脑桥与延髓之间不规则呼吸3.脑桥与中脑之间基本正常动物实验:132结论:延髓——基本呼吸中枢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高位中枢——呼吸综合调节

呼吸中枢:CNS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呼吸中枢的分布及功能

包括脊髓、延髓、脑桥、间脑、大脑皮层。

延髓:呼吸基本中枢(延髓网状结构)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一)呼吸中枢延髓吸气中枢-------吸气神经元-----吸气肌-----吸气动作呼气中枢-------呼气神经元-----呼气肌-----呼气动作冲动下传冲动下传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二)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呼吸节律形成的学说: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假说。●吸气活动发生器模型:

延髓内有些呼吸N元具有吸气活动发生器样的功能,它们可产生自发性兴奋,并且引起:①向下兴奋延髓吸气元→脊髓吸气肌运动N元→吸气;②向上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抑制延髓吸气元;③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吸气切断机制学说脑桥呼吸调节中枢延髓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延髓中枢吸气活动切断机制神经元

脊髓吸气肌运动神经元吸气肌收缩吸气肺扩张肺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看来:呼吸节律的形成是延髓和脑桥呼吸中枢协调作用的结果。(一)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指肺扩张或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加强的反射。(1)过程:

肺扩张→肺牵张感受器兴奋→迷走N→延髓→抑制吸气中枢N元→吸气转为呼气→呼气加深→肺缩小→肺牵感器刺激减弱→迷走神经冲动减少→吸气中枢N元抑制解除→吸气中枢再度兴奋→下一个呼吸周期。(负反馈调节)(2)意义加速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与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频率、深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