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我们周围的土壤(2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
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
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二、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1.2了解土壤(24-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1、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2、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
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
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①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②倒入相同的水。
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3、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
(2)大组交流
(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
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实验册
1.3肥沃的土壤(24-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口引、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
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
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1、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2、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除了蚯蚓之外,辗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
物的生长。
(四、)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
1.4土壤的保护(24-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教学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D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
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
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课后作业
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实验册
2.1果实和种子(24-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教学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教学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每组一套)
学生: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讨论,发表意见
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积极发现问题
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2.2根和茎(24-6)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根和茎的不同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根和茎的形态及作用。
教学难点:区分直根和须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直根须根的植物、盆栽植物、课前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或芹菜茎、刀片等。学生自带两种带根
的蔬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谈话:课前老师叫同学准备两个带根的植物,请同学投影自己所带的植物,同学观察它们根的特点。
2、汇报小结: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
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
叫做须根。
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类,然后画出一个直根和一个须根。(在书67
±)
4、学生按要求活动
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
讲述:植物的根上连接的就是植物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同样茎也有多种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
茎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见下资料)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同时简要板图。
三、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1、谈话:植物的根和茎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它们对植物来说有些什么作用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
3、指导学生看书19的图示,或根据实际情况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4、汇报得出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又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5、教师出示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芹菜茎等,演示横切和纵切,观察茎内部的变化。
6、学生对茎进行横切和纵切,汇报现象,小结: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四、巩固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取一支白百合或其他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浸泡在红水中,一半浸泡在蓝水中,观察现象。
2、完成科学实验册。
2.3叶和花(24-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到不同植物的叶形状、颜色、大小、结构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知道花的构造。
2、知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能够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
要的养料;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解剖一朵植物的花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叶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讨论:种葫芦的人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交流观点
3、提问:你知道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二、展示课前采集的叶子,观察叶子。
1、对植物的叶子你还有哪些了解呢?课前大家采集了不少叶子,组内展示。布置任务: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反面,
比较有什么不同。
2、汇报观察结果。
3、小组活动:观察更多的树叶,从颜色、形状、大小、品种等不同的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采集的叶子。
二、研究关于叶子的问题
1、关于植物的叶子,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出示研究问题一:阳光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对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吗?找几个同伴,课后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植物的叶的问题,需要老师帮
助的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
五、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
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
吗?学生说说。
雄蕊花药柱头
花丝雌蕊花柱
子房(胚珠)
3、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油菜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4、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5、展示自己画的花的构造,看看同学们带来的花是不是都具备这四部分?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完全花有这四个
结构。
6、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发现了什么?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7、这些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你能猜出来吗?出示备选答案
六、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解:植物花朵里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可能结出种子。
2、花粉成熟以后从雄蕊的花药里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2.4植物和我们(24-8)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教学准备:
图片,一些食物。
教学过程:
1、引入:
(1)问:我们平常吃什么?
(2)生回答
(3)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2、新授:
(1)了解植物的用途
A: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B:分组研究
C:大组交流
D:小结:
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做衣服。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还有
(2)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部分。
A: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
B:分组研究: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
C:大组交流。
D:小结:
土豆是吃的茎,香焦是吃的果实,南瓜是吃的果实,青菜是吃的茎和叶,山芋吃的是根。
(3)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
A:出示:一棵植物图
B:指出:叶、花、果实、茎、根、种子。
分组研讨:一棵西红柿植物。并进行记录。
C:大组交流:
D:小结:
棵西红柿植物,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我们吃的是果实。
作业:
1、课后继续进行植物的研究。
2、完成实验册
3.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9)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
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
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第二课时(24-10)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认识固体。
二,新授
1、继续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
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小组交流办法。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镜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
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11)
(二)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将高毓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
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第二课时(24-12)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新授
1、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
(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2、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二、总结
3.3认识液体(24-1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
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
布答案,比L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
(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
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
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
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要想全面
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24-1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
(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
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
(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
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
(3)进行实验。
(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
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
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
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24-1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
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
(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b、卫生c、认真研究
(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
(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
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
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
(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
(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
(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4.1今天天气怎么样(24-16)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交流讨论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学生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教学重点: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教学难点: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天气符号的课件,反映不同天气的图片、谚语、歇后语课件。
学生:彩笔。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发兴趣,引出话题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两则谜语,咱们一起来猜猜!
2、小结:刮风和下雨是最常见的两种天气现象。(板书“天气”)
(二)感受不同天气,产生问题
1、课前,同学们有没有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前面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
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2、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教师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
(三)、自主发现,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
(四):自主发现,获得和创新气象符号。
(五)、对比教学,现代和古代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
11、现代科技非常发达,我们很容易知道天气的变化,但是,气象工作者丛中做了大量工作,请同学们看书43页。
(六)、开拓视野,强化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1、你在生活中关心天气吗?在什么时候你特别关心天气?
2、还有哪些人关心天气呢?为什么?
3、我国西南部的干旱天气当地人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七:小结:谈一谈学完《今天天气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4.2气温有多高(24-1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
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6.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
助图示演示。
7.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
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
一个同学记录。
(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
8.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9.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10.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
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4.3雨下得有多大(24-18)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较为明显的几种云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能够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教学准备:塑料瓶、剪刀、尺子、透明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使用器具测量降雨量的必要性
1.导入:今天天气怎样?前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经常下雨,你知道雨下得有多的吗?
2.有什么好办法测量雨的大小吗?
—.制作雨量器
1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告诉学生测量雨的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有毫米(ml)作单位。(板
书)
2.大家想不想做一个,来测量雨量的大小?
3.出示课件,指明读一读。学生对照制作步骤,进行合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三、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简单评价做得好的小组。
2.雨量器做好了怎样使用呢?
出示问题,指明读一读。
3.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课件出示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齐读。
友情提醒: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量雨前,要在雨量器里加水直到最低刻度。读数时,要把雨量
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4老师来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会使用雨量器了,取三只做的好的、口径不一的雨量器,..教师模拟降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5.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怎么办?
四、鼓励学生实际应用
1.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我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试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注意什么?
3.坚持测量,并把结果按p77的要求记录下来。
五、认识降雨强度的划分
1.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报告的雨如何划分等级的吗?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
2.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明测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即连续24小时;测量的降雨高度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
3.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每种雨的降水高度。
五、了解降雨强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下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2.雨下得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4.4今天刮什么风(24T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
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
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具准备;
《风力等级歌》图、自制风力计、风向标(材料袋),皱纹纸带(50厘米长、1厘米宽)、有烟蚊香或熏香、1〜2米
长的竹竿若干根、一周风向风力记录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师生共同补充评价)
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
3学生回答(可以观测风的级别、风力……)
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
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
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
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
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4教师板书:测风向:问题方法;测风力:问题方法。
二、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下是学生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预测)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用打印好的纸贴字,用粉笔写在
小黑板上也行)。
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
1选择地点测量。
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六、室内汇报与发现
1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2教师把数据板书填写在表格中。
3观察记录表,并出具当天本地气象站天气预报的风向风力;
4提问:为何我们今天观测风的结果与气象台的不同?
5学生汇报。
6师生共同评价这次测量活动。
七、提高与延伸
1继续完成一周的风向风力测量,并对照天气预报,调整自己测量方法和提高测量水平。
4.5气候与季节(24-20)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准备;
1.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有关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3.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4.确定观察的对象,准备好观察记录的工具。
教学时数:•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
吗?
2、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
什么样的吗?
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认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补充。
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认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
7.小结。
三、回顾和解释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巩固所学,课外拓展。)
2.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5.1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教学重点: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教学准备:
显微镜、放大镜、听诊器、四种茶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21)
一、用感官观察事物
1、你对观察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2、人们一般通过哪些哪些器官认识周围的事物?
3、如果缺少了这些观察器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观察一种盛在黑袋子里的水果,说说自己怎样观察它?
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5、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判断是谁?
二、用工具观察事物
1、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2、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3、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4、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5、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三、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
1、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2、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3、全班交流汇报。
四、观察四种茶叶
1、老师将给大家提供四种茶叶,结合我们本节课的主题-一观察,各小组制定自己的观察计划
2、交流观察计划,互相补充。
3、点拨:先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味道、手感、口味特征。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用开水泡开后,再次观察这
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
五1、总结观察的方法
2、布置作业:观察一粒大米。
第二课时(24-22)
(-)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大米
•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
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一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
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
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参考资料:
弗莱明观察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
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
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
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
萄球菌的克星一青霉素。
5.2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
教学重点;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教学准备:
秒表、烧杯、量筒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23)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
2、要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
3、为什么眼睛看见的和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4、板书:测量
介绍用工具测量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认识常见测量工具
1、你已经认识哪些测量使用的工具?作个简要的介绍
2、要想进行精确的测量,还要使用合适的工具,介绍教材59页的测量工具,一一介绍他们的使用范围。
3、实践操作:测量一杯水的多少。
(1)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2)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
(3)预测一杯水的容积
(4)各组操作测量
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介绍高科技测量工具,纳米测量技术、GPRS定位测量
讲述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变化经历,让学生建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测量的精确度随着社会的
发展,正不断提高。
二、介绍估算测量法
(一)估算面积的测量
1、测量正方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2、测量三角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3、测量五边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4、测量不规则的树叶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从规则的形状到逐步不规则的形状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通过变通的手段可以测量面积。
5、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6、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二)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四、1、介绍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2、布置课后制作。
第二课时(24-24)
《测量一炷香的燃烧时间》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探究,学习运用工具测量,比较不同测量方法的优劣。
主要教学环节:
一、介绍古人用香计时间的由来
二、探究怎样用一炷香测量时间
1、全部烧完一炷香
2、烧一半
3、烧一定的数量计算
4、怎样烧香比较合理:
5、(1)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6、(2)测量要分成几段比较精确
7、(3)怎样点火?不能点火就烧的一大截。。。。。
二、学生分组探究
四、全班交流
参考资料:
珠峰测量:
珠峰,藏语全称为“珠穆朗玛”,意为“女神”“圣女”尼泊尔叫她“萨迦塔”,意为“地球制高点”的意思。
珠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峰。四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发现珠峰是近代的事,清代1717年的《皇舆全览图》
中就有珠母朗玛阿林(即珠峰)的记载。而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则是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探险队在1852年首
次确定的。
先回顾一下珠峰测量的历史。1852年,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为8840
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20世纪初期,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我国也采用过,1949
年美国人里昂那多•克拉克根据传统方法测得阿尼玛卿山比珠峰高出193米,认为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后经验证
推翻。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1975年,我国在“登山、测绘、科
考”一体的组织原则下,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1987年3月,美国和意大利
等国的报刊新闻,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沃尔斯坦教授从卫星传递的信息测出我国的乔戈里
峰高为8859米,比珠峰还要高出11米。但同年,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
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乔戈里峰正高8616米,再次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德希奥本人这次测量也称为本世纪
精度最差的测量。1992年5月和10月间,美国、意大利分别采用GPS技术和光电测距仪技术,重新测定珠峰高程,
德希奥提供的数据为8846.10米,比我国提供的数据少2.03米。
现在,我把自己20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如下,一并赠送给
您,希望能帮到您: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辉煌的明天
——我的治班方略
我很欣赏一句话,那就是“教师的工作是托起明天的太阳”。是啊,
我们今天的一切工作,不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辉煌的未
来吗?那么,如何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值得每一位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深思。因为班主任是学校具有特殊身份的
教育者。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
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从参加工作至今,二十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回忆这些
年带班所走过的每一步,品味着工作带给我的欣慰和快乐,更加坚定
了我做一名优秀班主任的信念和决心。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学习思
考,我的治班理念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以情育人,用爱心点燃学
生心灵的火花;活动育人,用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车公司股权转让与绿色出行推广协议4篇
- 上海车位购买协议范本(2024版)版B版
- 二零二五版废旧设备买卖及环境评估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食堂承包与营养搭配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生物科技企业部分股权增资扩股合同3篇
- 2025年鲜羊奶行业新型经销商合作模式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原创动漫角色形象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下载2篇
- 二零二五年空压机设备销售与安装验收合同2篇
- 2025年度高速公路服务区智能停车场车位租用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个人跨境电商担保代理合同4篇
-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竖式计算题200道及答案
- GB/T 12723-2024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
- GB/T 16288-2024塑料制品的标志
- 麻风病防治知识课件
- 干部职级晋升积分制管理办法
- TSG ZF003-2011《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2024年代理记账工作总结6篇
- 电气工程预算实例:清单与计价样本
- VOC废气治理工程中电化学氧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煤矿机电设备培训课件
- 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标准语段写作课件32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