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思维导图-植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_第1页
2023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思维导图-植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_第2页
2023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思维导图-植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_第3页
2023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思维导图-植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_第4页
2023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思维导图-植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维导图:植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典题精研][典例1]“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1800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读图,完成(1)~(2)题。(1)索科特拉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A.热带雨林 B.热带季雨林C.热带草原 D.热带荒漠(2)“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可有利于()A.储水 B.散热C.耐寒 D.防沙[图解思路][答案](1)__D__(2)__A__[感悟核心素养]区域认知根据索科特拉岛的经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从区域认知上可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进而判断植被类型综合思维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运用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特点),判断植被形态的成因及作用[考点精析]1.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地区主要作用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较干旱的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道路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热带雨林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2.世界气候与植被带的分布规律3.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表所示: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防风固沙,减轻灾害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4.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影响影响因素植物形态或分布指示作用热量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不同温度带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不同海拔水分湿生植物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水湿环境旱生植物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干旱环境光照喜光植物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光照充足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光照不足【典题精研】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风力较大。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的位置和对应原因搭配正确的是(

)A.山脊--海拔高植物生长量大 B.山脊--受台风影响,植被倒伏量大C.山谷--地势低,气温高 D.山谷--沼泽广布,有机质分解慢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河湖广布,森林生长条件好C.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 D.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3.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有(

)①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②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③大量种植果树④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1.B

2.D

3.C【解析】1.读图可知,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的位置是山脊,原因是山脊地势较高,容易受到受台风影响,植被倒伏量大,B正确,A错误;山谷地区热量充足,当地的有机碳容易分解,有机碳的密度较低,CD错误。故选B。2.纬度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小,A错误;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森林生长条件好,植被更茂密,森林固碳能力更强,D正确、B错误;全年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C错误。故选D。3.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森林密度有助于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①正确;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②正确;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④正确;大量种植果树,会降低植被覆盖率,降低森林密度,③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植物的发芽、展叶、返青、开花、落叶等周期性的现象称为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研究表明,植被返青与春季积温正相关;返青需要一定的低温冷激(冬季一定低温量能够降低植被春季返青时对热量的需求,加速植被展叶、返青)。秦岭山地横贯于我国中部,气候复杂,植被物候空间差异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秦岭山地植被物候的一般规律是(

)A.高山地区,返青早 B.河谷地区,开花晚C.高山地区,花期短 D.河谷地区,落叶早5.近年来,秦岭山地的植被返青期总体呈现出低海拔区推迟、高海拔区提前的变化趋势,推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低海拔区春季积温不够 B.高海拔区春季增温幅度大C.高海拔区冬季积温充足 D.低海拔区冬季低温量过多6.研究发现,秦岭北坡植被返青期比南坡更早,最可能原因是(

)A.南坡受太阳辐射影响,积温过多 B.南坡受季风影响,低温冷激量少C.北坡受季风影响,春季降水更多 D.北坡受焚风影响,春季升温更快【答案】4.C

5.B

6.D【解析】4.一般来说,秦岭山地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总体上植被返青推迟,开花推迟,花期起来越短,落叶越来越早。所以高山地区返青晚,花期短,河谷地区开花早,落叶晚,C正确,ABD错误。故选C。5.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秦岭山地冬季温度上升明显,低海拔地区解除生理休眠所需的低温冷激量不足,返青推迟;而高海拔地区冷激量足够,春季增温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休眠期缩短,所需要的积温也更少,所以返青提前,B正确,ACD错误。故选B。6.北坡冬季冷激量更高,植被后续发育所需要的积温量更少,展叶更快;春季北坡为背风坡,存在下沉增温现象,有利于解除植被休眠,加快返青;另外,南坡植被为喜暖植被,返青所需要的积温更高,D正确。故选D。苔原主要分布在环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及岛屿上,而距离北冰洋遥远的长白山之巅也拥有这类极地植被,实属珍稀,长白山也因此被称为“北极的飞地”。长白山海拔2691米,在2100米的无林地带上,高大的乔木已经绝迹,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地衣、苔藓等,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的苔原。下图示意长白山苔原植被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长白山苔原植被生长的有利条件是(

)A.山高坡陡,起伏较大 B.冬寒夏凉,降水较多C.沟谷纵横,山溪湍急 D.天敌较多,土壤贫瘠8.长白山苔原植物的生态特征表现为(

)A.种类繁多,花朵鲜艳 B.根深叶茂,植株庞大C.灌木为主,草类稀少 D.植株低矮,花期较短【答案】7.B

8.D【解析】7.山高坡陡,起伏较大,土壤发育差,不利于苔原植被生长,A错误;冬寒夏凉,降水较多,适应苔原植被的习性,B正确;沟谷纵横,山溪湍急,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利于苔原植被生长,C错误;天敌较多,土壤贫瘠,不利于苔原植被生长,D错误。故选B。8.长白山苔原植物生长环境较差,种类较少,A错误;植株较矮小,B错误;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地衣、苔藓等,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的苔原,草类较多,C错误。生长区域水热条件较差,植株低矮,花期较短,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互花米草原产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属多年生高杆型草本盐沼植物,1979年引入我国,试种成功后开始在沿海地区推广。互花米草具有很强的耐盐、耐淹特性,成熟种子易脱落,可随潮水漂流扩散至远近各处,具有促淤造陆、固土绿化等作用。但因极强的繁殖能力,互花米草严重破坏了引种地湿地植被生态系统,被列入了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下图示意互花米草景观及在我国的分布。(1)简述互花米草在保滩护岸、促淤造陆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机理。(2)分析我国沿海地区互花米草入侵后对当地湿地植被演变过程的影响。(3)说明为减轻互花米草入侵造成的影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答案】(1)互花米草繁殖扩展能力极强,草连草,根连根,形成强固的草滩;当潮汐流经互花米草滩地时,高大的植株就会给潮汐潮带来很大的阻力,从而削减其波浪,降低其流速,减轻波浪或风暴潮对海堤的破坏,具有很强的保滩护岸功能;同时,互花米草的滞、消浪作用可促进潮汐中泥沙的沉积,有利于促淤造陆。(2)互花米草繁殖速度快、分布范围广,挤占了当地湿地植被空间,导致当地湿地植被的生存空间减少;互花米草有着极强的促淤造陆能力,加快了潮滩沉积速率,使得互花米草滩涂的滩面高程高于其他滩涂,导致其他滩涂受潮侵频率急剧减少,使当地湿地植被的生存环境变差,湿地植被急剧减少,湿地植被结构和向海演替序列发生变化,湿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减少。(3)加强对互花米草的研究,对其可能入侵的区域进行预测,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入侵范围扩大;采用人工、机器、除草剂及生物控制等手段对入侵区域的互花米草进行清除;加大其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应用,因地制宜,变害为宝;引入天敌。【分析】本题以互花米草入侵我国为背景材料,涉及湿地、影响植被的因素、生物入侵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意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学科核心素养。(1)保滩护岸说明互花米草具有减轻海水倒灌和侵蚀的作用。由图和材料可以看出,互花米草繁殖能力强,成片生长形成了固定的“草滩”景观,增大了海水与陆地之间的距离,形成阻力,降低潮汐和海浪的速度,从而起到保护海岸的作用;同时,互花米草作为植被,其根系和茎叶具有减缓流速、截留泥沙的作用,能够促进泥沙沉积,从而实现促淤造陆。(2)由材料可知,互花米草作为外来植被,繁殖速度快,会大量抢占湿地原有植被的生存空间,排挤本地物种,导致原有湿地植被遭到破坏;此外,互花米草能够促淤造陆,加快泥沙淤积,促使互花米草滩涂的滩面高于其他滩涂,且仅适合互花米草的生长,最终导致原有湿地面积缩小,植被种类减少,使当地景观向单一化演变,进一步导致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由图可知,互花米草不仅繁殖快,且分布密集,成片扩张,加之能够淤积泥沙,会导致当地水质下降,从而破坏原有植被的栖息环境,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3)由上题和材料可知,互花米草繁殖速度极快,所以,治理其扩张需要首先根据它原扩张方向预测可能会入侵的范围,提前采取相关措施,建立缓冲区,防止其进一步扩张;其次,针对已有的互花米草则可以采取除草剂、人工除草等方式进行清除,减轻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或引入互花米草的天敌,针对性的清除;此外,可以结合国内外治理和研发经验,开发其经济价值,做到转害为利,变废为宝。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火灾给森林生态系统会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频繁及重度的森林大火,会对高纬度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和群落、土壤环境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下图示意阿拉斯加的黑云杉林区1971年重度火烧后部分植被覆盖度变化,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1)分析短期内森林火灾对本地区碳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2)判断森林大火后上图中最先恢复的植被种类,并说明理由。(3)总结火灾后草本植物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影响:森林火灾将原本储存于植被体内的碳元素,通过燃烧释放了·部分进入大气;部分以草木灰(固态无机碳)的形式补充表上;部分草木灰(固态无机碳),随着雨水淋溶进入水体中。(2)草本类。理由:草本类植被较苔藓类植被根系更发达,火灾后地下根系保存较为完好,后期恢复较快;草木类较乔木黑云杉等级更低,恢复所需时间更短。(3)变化情况:先快速增加,后有所下降。原因:火灾后乔木(黑云杉)被毁,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强,草本植物光照条件极大改善,促进其快速恢复及生长;后期随着乔木逐渐恢复,林下光照条件变差,草本植被覆盖率有所下降。【分析】本题目以阿拉斯加的黑云杉林为背景材料,涉及森林火灾、植被种类、草本植物覆盖度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森林火灾将植被烧毁,将原本储存于植被体内的碳元素,通过燃烧释放了部分进入大气层;部分碳元素以草木灰(固态无机碳)的形式进入土壤补充表土;部分草木灰(固态无机碳),随着雨水淋溶、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中。(2)森林大火后上图中最先恢复的植被种类是草本类。据阿拉斯加的黑云杉林区1971年重度火烧后部分植被覆盖度变化图分析,1971-1980年草本类植被植被覆盖度最大,其次是苔藓类;草本类植被较苔藓类植被根系更发达,火灾后地下根系保存较为完好,后期恢复较快;草木类较乔木黑云杉等级更低,生长快恢复所需时间更短。(3)火灾后草本植物覆盖度变化是先快速增加,后有所下降。原因啥火灾后乔木(黑云杉)被毁,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强,草本植物光照条件极大改善,合成有机物多,生长快,促进其快速恢复及生长;后期随着乔木逐渐恢复,乔木比较高大,林下光照条件变差,草本植被覆盖率有所下降。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沼泽湿地使地表土壤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的地段,其上生长着大量沼泽植物,其下有泥炭的形成和积累的陆地生态系统。CO2在全球升温效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变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泥炭地碳汇能力有减弱趋势,可能转变为碳源。地理公众号山城学术圈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对加拿大45°N~60°N,80°W~125°W区域进行了泥炭沼泽碳排放研究,图a为加拿大地区泥炭地温度与CO2浓度关系图,图b为CO2浓度年内季节及年际变化图。(1)结合植被长势分析当地夏季CO2浓度较低的原因。(2)有人认为“CO2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平均温度升高”,请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加以解释。(3)说明全球变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泥炭地变为碳源的可能性。【答案】(1)研究区域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植被生长旺盛、覆盖度较高;植物光合作用强,CO2吸收速率快,并且释放O2较多,导致夏季CO2浓度较其他季节低;研究区域冬季气温较低,植物光合作用较弱,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CO2排放较多。(2)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地面增温,释放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物质会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O2浓度增加使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增强,大气平均温度升高。(3)全球变暖导致泥炭沼泽退化,沼泽植物减少,碳储量减少;大气增温促使泥炭快速分解,使泥炭地变为碳源。【分析】本题以加拿大地区泥炭地温度与CO2浓度关系图与CO2浓度年内季节及年际变化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全球变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泥炭地变为碳源的可能性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1)当地夏季CO2浓度较低的原因主要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角度来来分析。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来说,由于该研究区域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因此夏季植被生长旺盛,覆盖度较高,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较快,但是冬季气温较低,植被光合作用较弱,所以夏季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对较低。从呼吸作用的角度来说,由于冬季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光合作用的强度,因此冬季植物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较多,所以当地夏季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较低。(2)CO2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平均温度升高的原因要从大气的保温作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量较小,所以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入地面,所以地面增温较多,而地面升温后会释放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汽等物质会大量的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导致大气升温,由于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会使大气释放大气逆辐射,对地表起到保温作用,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增强,大气的平均温度升高。(3)全球变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泥炭地变为碳源的可能性,主要从沼泽退化与泥炭分解两个角度来分析。从沼泽退化的角度来说,全球变暖会导致泥炭沼泽的退化,沼泽植物减少,碳储量减少。从泥炭分解的角度来说,大气增温能够促使微生物变得活跃,使泥炭快速分解,使泥炭地变为碳源。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主要灌木为沙蒿、沙柳和柠条锦鸡儿。该区沙漠化、草地退化严重,人类活动干扰强烈,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该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这为生物结皮的形成创造了微环境,使得流沙被固定的同时沙丘表面广泛发育了生物结皮。生物结皮以藓结皮(植株矮小、紧密,依靠假根附生在地表)和藻结皮为主,且多分布在沙丘间洼地和灌木下方。如图分别示意裸地、藻结皮、藓结皮土壤含水量和裸地、藻结皮、藓结皮土壤有机质含量。(1)指出图示藓结皮和藻结皮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______。(2)说明生物结皮对土壤发育产生的有利影响______。(3)分析该地区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______。【答案】(1)藓、藻结皮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30~50cm土层达到最大值。原因:发育良好的生物结皮可吸滞水分,降低降雨入渗,使得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而与生物结皮伴生的灌木,如沙蒿、沙柳、柠条锦鸡儿等细根主要分布在0~40cm的土层中,根系生长消耗水分使该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降低,使得生物结皮下土壤含水量在30~50cm土层达到最高。(2)生物结皮分泌物能防风固沙,促进土壤发育;进行光合作用,向土壤输入有机碳;截留地表径流,改善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有机质。(答出三点)(3)苔藓植物体内有浓密的假根,有助于植物体与土壤紧密连接,可减轻大风威胁;苔藓植物呈垫状紧贴地表,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障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苔藓植物体密集丛生,可显著增加地表粗糙度,拦蓄大气中的土粒,富集更多养分。【分析】该大题以毛乌素沙地生物生长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土壤以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1)由第一幅图可直接看出藓结皮、藻结皮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即藓、藻结皮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30~50cm土层达到最大值。原因主要从植被生长状况以及植被的作用方面分析。发育良好的生物结皮可吸滞水分,减少降雨入渗,使得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而与生物结皮伴生的灌木,如沙蒿、沙柳等细根主要分布在0~40cm的土层中,根系生长消耗水分使该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降低,使得生物结皮下土壤含水量在30~50cm土层达到最高。(2)生物结皮对土壤发育的有利影响主要从防风固沙、有机质积累、增加土壤水分等方面说明。生物结皮分泌物能防风固沙,促进土壤发育;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向土壤输入有机碳;截留地表径流,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增加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有机质。(3)苔藓植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苔藓植物有浓密的假根,有助于植物体与土壤紧密连接,可减轻大风威胁;苔藓植物呈垫状紧贴地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生长条件;苔藓植物体密集丛生,可显著增加地表粗糙度,拦蓄大气中的土粒,富集更多养分。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艾比湖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流域内湿地、荒漠交错,根系较浅植物更耐盐碱土壤,根系较深植物耐旱能力更强。某地理兴趣小组选取艾比湖流域河岸、沙丘、荒漠、盐沼四种不同生境所对应的典型荒漠植被胡杨、梭梭、白刺和盐穗木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研究。下左图示意艾比湖位置,下右图示意四种植被的水分来源及其利用比例。(1)夏季艾比湖流域植被利用深层水源较多,试分析原因。(2)推测图示四种植被中耐盐碱能力最强的植被类型,并说明依据。(3)研究表明,胡杨虽主要在长在河岸周边,但其却对河水的利用率不高,试简述原因。【答案】(1)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浅层和中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夏季光照强,热量丰富,光合作用强,植物生长快,植被需水量增大。(2)植被类型;盐穗木。依据:根系分布较浅,利用的水分主要集中在土壤浅层和中层。(3)干旱区河水补给水源规律不强;地下水较为稳定,且胡杨根系深更适宜为胡杨的生长提供有力保障。【分析】本题以艾比湖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到陆地水体的补给、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1)艾比湖流域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浅层和中层土壤水分损耗严重,含水量降低;夏季光照强,热量丰富,植物光合作用强,生长速度快,植被需水量增大,故夏季艾比湖流域植被利用深层水源较多。(2)植被类型;盐穗木。依据:据图可知,四种植物中,只有盐穗木根系分布较浅,因其生长于盐沼环境,利用的水分主要集中在土壤浅层和中层,水分含盐量大,故其耐盐碱能力最强。(3)艾比湖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河水受季节性融雪补给、季节性降水补给等,补给水源缺少规律性,不能稳定地为植物提供水源;地下水补给较为稳定,图中显示,胡杨根系在四种植物中,深度最深,地下水更适宜为胡杨的生长提供水源保障,故其对河水的利用率不高。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位于南纬18°~28°之间。被称为世界“旱极”,这里沿海洋附近的沙漠时常笼罩在一层浓厚的云雾中,这种浓雾永远徘徊在低空,却不能变成降雨落到地面。生活在沙漠中的居民为了获得水源,“用网捕水”,即在一张大网上布置许多极为细小的网眼,雾穿过网眼时可以凝结成水滴,再通过大网下面的水槽和输水管流到蓄水桶中。(图中左面为阿塔卡马沙漠位置示意图,右面为“用网捕水”景观图)材料二: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中卫沙坡头地区,草方格治沙(草方格是将麦草或稻草在流动沙丘表面扎设成约1米×1米方格形状,扎设的深度约10至20厘米,露出沙面约10至20厘米,形成的网状结构)效果显著,先是地衣、蕨类站住了脚,然后是草本植物、灌木、半灌木更替生长,经年累月间,扎下草方格的沙地上长满了植被。(下图为草方格景观图)(1)说明阿塔卡马沙漠成为世界“旱极”的原因。(2)分析生活在沙漠中的居民“用网捕水”的主要成因。(3)“用网捕水”“草方格治沙”都是人类在沙漠生存的智慧,简述其中“草方格治沙”在改良沙土地中的作用过程。【答案】(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十燥,蒸发旺盛;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受离岸风的影响,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流经,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降水稀少。(2)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蒸发旺盛,水资源缺乏;多大雾,“用网捕水”有助于收集雾水,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用网捕水”操作简单。(3)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本题以阿塔卡马沙漠居民收集雾水缓解干旱及我国“草方格治沙”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降水的因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草方格治沙”在改良沙土地中的作用过程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1)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回归线穿过阿塔卡马沙漠,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气压带、风带南移时,该处受东南信风影响,东南信风为离岸风,风从陆地吹来,加剧干燥程度;阿塔卡马沙漠地处大陆西岸,东靠安第斯山,东南信风越过山地后沿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同时,南美洲西海岸的秘鲁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使阿塔卡马沙漠成为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2)由材料可知: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旱极”,降水稀少但时常被浓雾笼罩,浓雾永远徘徊在低空,却不能变成降雨落到地面。生活在沙漠中的居民为了获得水源,“用网捕水”。当地纬度低,受大气环流、地形及洋流等因素影响,降水稀少但蒸发旺盛,水源缺乏,水源成为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制约性因素;“在一张大网上布置许多极为细小的网眼,雾穿过网眼时可以凝结成水滴,再通过大网下面的水槽和输水管流到蓄水桶中”,说用“用网捕水”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收集雾水效果好。因而所以当地居民“用网捕水”。(3)沙土地颗粒粗糙缺少有机质,非常容易流失水分造成干旱;我国西北地区冬春季节多大风,容易造成荒漠的扩张。“草方格治沙”一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同时固沙的麦草或稻草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随着固沙植物的存活,土壤中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加,防风固沙效果增强,沙漠扩张得到遏制。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三峡工程建成后,冬季蓄水发电水位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其间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库区土地称为消落带。消落带水涨水落的特殊环境限制了植物生长,产生了“似荒漠化”景观。专家指出,消落带植被的恢复对三峡库区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1)简述水库建成后消落带陆生植物退化的原因。(2)指出消落带植被的恢复对三峡水库的生态作用。【答案】(1)水库建成蓄水后水位上升,淹没消落带陆生植物(或陆生环境变为水生环境);水位涨落导致消落带土壤被侵蚀,土壤瘠薄,陆生植物退化。(2)拦截和净化集水区面源污染物,减少水体污染;保护河岸和库岸,防止水土流失和岸体崩塌;维持良好的水陆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分析】本题以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为背景,设置2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植被退化的原因,植被的生态效益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结合材料分析消落带的特殊环境,水库建成蓄水后水位上升,淹没消落带陆生植物(或陆生环境变为水生环境),植物不适应环境变化,逐渐退化消亡;水位涨落导致消落带土壤被侵蚀,土壤瘠薄,无法支持植物生长,陆生植物退化。(2)植被的恢复,可以拦截和净化陆域集水区面源污染物,减少水体污染;植被可以减弱库岸径流和水库水浪对库岸的冲击,保护河岸和库岸,防止水土流失和岸体崩塌;植被为生物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可以维持水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台特玛湖是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的尾闾湖,上世纪6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大规模萎缩,湖边大片的芦苇只剩下残茬。新疆S214公路穿越台特玛湖干涸湖盆,该区域风速大,沙漠化快速发展,风沙流严重威胁公路安全。研究发现风沙流的输沙率与下垫面状况关系密切,如地表沙源、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度、地表紧实度等(输沙率是指在特定下垫面状况、一定风速条件下,风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输移的沙量)。为降低风沙危害,建设者在S214公路旁设计并建造了“阻-固-输”相结合的机械-植物复合防沙体系:通过芦苇高立式沙障,草方格和植物措施以及平整的输沙带达到明显的防沙效果,保障了道路安全运营。图1示意台特玛湖位置,图2示意研究区输沙率垂直分布图,图3示意复合防沙模式。(1)比较原台特玛湖湖盆西北与东南部的地势特征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2)描述随高度降低输沙率的垂直变化特征,并分析其成因。(3)说明“阻-固-输”相结合的机械-植物复合防沙体系的作用机制。【答案】(1)特点:台特玛湖湖湖盆西部、北部陡,东部、南部缓。依据:湖泊干涸前范围(水位)与现在湖泊范围(水位)变化距离。(2)特征:随高度降低,输沙率先升高后降低。成因:4-18cm:随高度降低、离下垫面沙源近,风力可搬运的泥沙量越大:受重力因素影响,风沙流多集中于下部。故输沙率随高度降低而增加。0-4cm:干涸湖盆地表较紧实(发育盐壳,或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湿度较大),具有一定抗风蚀能力,不易起沙;地表存在植被残茬,削减风速,导致输沙率降低。故越接近地面,输沙率越小。(3)芦苇高立式沙障位于上风向,能有效削减风力,将一部分沙土堆积于沙障前方;同时,翻越沙障的风速降低,侵蚀搬运泥沙能力减弱;草方格和植被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固沙;另一方面草方格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输沙带平整,减少对风沙流的阻挡,引导风沙快速穿越公路,以免沙土堆积公路影响通行。【分析】本题以台特玛湖为材料,涉及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整体性以及荒漠化及其防治措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台特玛湖干涸区主要集中在湖泊的东侧与南侧,说明湖泊在东侧与南侧的坡度较小,西部与北部的坡度较陡。(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近地面输沙率较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输沙率升高,主要原因:近地面有植物残茬,可以降低近地面风速;靠近湖泊,土壤湿度较大,导致土壤黏性较大,不易起沙;湖泊干涸之后,干涸湖盆会发育风化盐壳,对地表起沙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干涸湖盆土壤紧实,不易起沙。4—18cm随着海拔高的升高输沙率降低,主要原因: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距离地面沙源较远,可搬运的泥沙的量减少;受沙粒自身重力的影响,导致风沙流主要集中在中下部。(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芦苇高立式沙障位于公路的上风向,能够有效削减风力,减少风沙携带沙粒的能力,将一部分沙土堆积在芦苇沙障前方;芦苇高立式沙障可以使得翻越沙障的风速降低,减少对地面泥沙的侵蚀能力,减少起沙;草方格和植被可以增加地表的粗糙程度,降低近地面风力,使得泥沙沉积;草方格可以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蒸发,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提高固沙植物的成活率;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输沙带较为平整,能够减少对风沙的阻挡,可以使得风沙通过公路的速度较快,减少风沙在公路的堆积,避免沙土堆积影响公路通行等。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胡杨是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以胡杨为建群种(即优势种中的最优者)的群落在维持当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以及抑制荒漠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黑河下游胡杨林天然植被群落的分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区域内离河岸距离变化引起的水分条件差异,使得植被和土壤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距河岸由近到远方向上表现出梯度变化的规律。下图示意黑河下游荒漠河岸地带胡杨群落不同植被层盖度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趋势。(1)描述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胡杨群落不同植被层盖度的变化特征。(2)判断胡杨群落灌木层植被主要的水分来源,并说明判断理由。(3)分析与其他位置相比,离河岸距离650米左右胡杨群落土壤肥力的特点。【答案】(1)随着河岸距离的增加,不同植被层盖度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灌木层的变化波动最小,草本层的变化波动最大;灌木层盖度较低,距河800米以外灌木层盖度极低。(2)来源:地下水。理由:随着河岸距离的增加,地下水位下降,乔木和灌木之间对水分的竞争加剧,由于乔木竞争力较强,导致灌木层盖度下降甚至为消失。(3)胡杨群落植被盖度在离河岸距离650米左右达到最大,该区域有机质输入多,土壤肥力较高;在距河500米以内,地下水位波动较大,土壤盐分较高,土壤较贫瘠;在距河800以外,地下水位低,植被盖度低,土壤肥力较低。【分析】本大题以黑河下游胡杨林天然群落植被盖度空间变化为情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1)从图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