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 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 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 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 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 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前三篇课文分别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历

史散文、古代论学名篇,其共同特点是偏于论辩或说理。《鱼我所欲也》论证了义重于生、

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唐雎不辱使命》通过人

物的论辩,展现了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精神;《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叙述自己少

年时求学的艰辛,阐释了求学之道。最后一课《词四首》选择了四首感情充沛的词作,其

中有三首宋词,一首晚清词,都刚劲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领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感悟作品的积极精神,

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要立足于现代社会,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在教学中,要把握每篇

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特点和不同风格。要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就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深入探讨。要坚持诵读教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熟悉课文,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培养

学生的文言语感。此外,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其意义,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也

是不容忽略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写作“布局谋篇”旨在训练学生能够根据中心思想、材料特点和文体特征的

要求整体规划篇章结构;能够用整体构思监控写作的基本过程,使写作能一气呵成。在教

学本单元名著导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讽刺文学作品的批判精神,欣赏讽刺笔法,让学生

学会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9.鱼我所欲也2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引导其在诵读中积

10.唐雎不辱使命2累文言文的字、词、句、语法、修辞、文

阅读化常识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1.送东阳马生序3

2.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

12.词四首2文体特征,把握论证或叙述的层次,从而

写作布局谋篇1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

《儒林外史》讽刺3.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研读提高对古代诗文的

名著导读1鉴赏能力。

作品的阅读

4.鼓励学生质疑思辨,深入研讨,领悟作者

的思想感情,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

代意义,将所学课文提炼为作文素材,积

累并运用。

5.指导学生根据中心合理谋篇布局,并能在

课外古诗词诵读1

此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养成谋篇布局的

意识。

6.指导学生了解讽刺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

联系现实领会作品中的批判精神。

9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

3.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完成《》第9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

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情感共鸣

在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中,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在个人安

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

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

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以时事作为切入点,能让学生联系自身,引发思考;提出疑问,使学生带着疑问去阅

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

默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

W课件出示.....................................................

(1)需要注意的字音。

故不为可得也(wei)(gou)死亦我所恶(wii)一隼食(ddn)

一豆羹(geng)蹴尔(cii)不凰(xid)

今为(wei)宫室之美为(w6i)之

(2)需要注意的句子停顿。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2.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旧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咎也(“辟”同“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增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语气词)

④多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例句:一豆羹

豆.

-今义:豆科植物

「古义:代词,这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I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义:益处,好处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今义:加上、增加

「古义:能够用来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

可以一

I今义:表示许可,能够

(3)一词多义。

一今学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

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多也(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获得)

得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勺(同“欤”,语气词)

与-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予)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

则<得之则生(连词,就)

I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4)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5)重点虚词。

愕尔而与之(代词,他)

之《

为宫室冬美(助词,的)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而«,

〔由是则生可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3.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

在初读课文环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扫清阅读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

础。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翻译重点句子。

师: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下列句子。

0课件出示.....................................................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自主翻译,师明确)

预设

口课件出示.....................................................

(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

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

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4)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5)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食物),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

受了。

(7)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2.翻译全文。

(生自主翻译全文)

(1)指名生翻译。

(2)师指导并明确。

提示:译文见《》本课“句段精析”栏目。

师小结: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虽然需要我们舍

生取义的时候很少,但如果遇到了,我们也能像孟子这样坚定地舍生取义吗?这不禁让我

们思考。

【设计意图】

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句意、文意。

四、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L生齐背课文。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大家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这节课,

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文章,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

让学生齐背课文,从而检查背诵情况,并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预热。

二、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1.把握中心论点。

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论点有

什么好处?

预设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

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

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

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

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

的论题,自然,明晓。

2.梳理论证思路。

阅读教材P49课后习题第一题,将图表补充完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旧课件出示

舍鱼而取熊掌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之,贤者、

f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一有不用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J|」

,[勿失其本心

预设

舍鱼而取熊掌一舍生而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一》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T患有所不辟

>人皆有之,贤

f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一有不用者能勿丧耳

(所恶有甚于死者一何不为一有不为,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

勿失其本心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之……为之……为之

【设计意图】

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再联系课后习题,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使学

生对本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和文章

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预设“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是心”指的是“这种心”,其义和“本心”

相同。

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

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这种观点正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

师补充:

日课件出示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四心)是仁、义、礼、

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把四心作为完

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认为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

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2.既然“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预设因为是用“呼尔”“蹴尔”的方式给予的,这种行为是轻视,是带有侮辱性的

施舍,说明在“生”面前,尊严更重要。也与前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相

呼应。

3.“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什么?

“万钟”和“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

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今

昔对比,作用是什么?

预设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心,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也与前

文中的“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呼应,说明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本心。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文章的仔细品读,分析文中具体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

握作者的观点。

四、赏析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预设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生”与“义”

的关系。

对比。如将生和义对比,认为义比生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最后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

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预设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预设①比喻论证。如开篇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来论证生与义。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

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③对比论证。如第1段从“所欲”“所

恶”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第2段中把以前与现在对“万钟”的不同

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观点。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归纳出其语言特点,进而理解文章所运用

的论证方法。

五、拓展延伸

师: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

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

样的选择呢?阅读课件上的名句,说说你的看法。

(生各抒己见)

真课件III示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预设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

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相当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

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正义,“利”

指一己之私利,当面对这两者难全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

结束语: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儒家道德的

最高标准,同时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祖国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

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令人深思,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

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

【设计意图】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现代思维去看待“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和“舍生取义”,

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七,舍、小

^欲^

喻体结论本体

设计亮点

本课由抗击疫情的时事导入,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之后,让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并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疏通文意,为

之后领会文章主旨打下基础。课后布置学生背诵课文,能使学生对课文更加熟悉,有助于

下一课时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第2课时由检查背诵导入,既能巩固前一课时

所学,又可顺势开启后面的教学。先引导学生提炼本文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加强对

文章的整体把握;再从文章细节处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体会孟子散文的论述风

格和语言特色,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又有助于他们掌

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应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拓展延伸部分,通过名句展示,让学生结

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内化本文的思想主旨,让学生领会“舍生取义”这一品

质的高尚,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

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

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将其与孔子

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

说惠王,不得用;于是去见齐宣王,成为齐宣王的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

用。于是孟子回去讲学著书,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著《孟子》,共七篇。

关键能力

常见的议论文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观点。这种论证方法运用具体的

事例证明观点,真实可信,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也叫引证法,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

谚语等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它能丰富论证的内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对证明论

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

或相对的性质。它能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从而使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具体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一般是运用人们比

较熟悉、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论证人们比较陌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使道理通俗易

懂。

课外拓展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非常调皮,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到好的教育,花了许多心血。他们曾住在

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带着孟子将家搬到市集旁。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

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

演得像极了!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搬到了学校附近。于是,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

貌、喜欢读书。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

养成好的习惯。

10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完成《》第10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L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积累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

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应该从

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好带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不卑不亢地

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君那里去,

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无能的国君那里去。我晏婴是齐国最无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

国来了。"楚王自讨没趣。

师: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外交家凭借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尊严,解救

国家于危难之中,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上面故事中的晏子就是其中一位。这节课,我们

将一起来认识《战国策》里的一位外交家一一唐雎,他凭借个人能力,取得了外交抗争的

胜利,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中国古代的一个外交小故事切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唐

雎。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历史背景

1.检查预习情况。

(1)生课前预习本课,读准字音。

(2)师指名生朗读,纠正易错的字音。

日课件出示..........................................................

唐雎(ju)怫然(fu)徒跣(xidn)抢地(qidng)

韩傀(gul)要离(ydo)休根(jin)缩素(gdo)

2.了解《战国策》以及课文的历史背景。

(1)《战国策》简介。

0课件出示..........................................................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

辑的。《战国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

编订为33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

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

(2)历史背景。

旧课件出示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

附属小国,仅方圆五十里。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策士唐雎到秦国谈判,以期摆脱当时的危险

处境,接着就有了本课的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检查预习和了解《战国策》及其背景的相关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三、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主学习字词。

生自主默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将难理解的词句标

出。

2.合作探究字词。

小组合作,将各自不明白意思的字词提出来,结合课下注释,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若有讨论未果的字词,请组长记录下来。讨论结束后,师收集各组仍没有搞明白的疑难字

词,集中讲解。

3.重点讲解。

师展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并讲解。

以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故不笛意也(“错”同“小”,置、安放)

②e鹰击于殿上(“仓”同1苍”,青色)

(2)古今异义。

-古义:这样,如此例句:非若是也

是<

I今义:判断动词直

「古义:只,仅仅例句:岂喜五百里哉

直V

一今义:跟“曲”相对

■■古义:交换例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易<

I今义: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虽然

「古义:即使这样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4

I今义:表转折的关联词,与“但是”连用

■■古义:道歉例句:长跪而谢之

谢-,

-今义:感谢休

「古义:吉祥例句:体覆降于天

休V

I今义:休息

「古义:屈服例句:秦王色挠

挠.■

I今义:(用手指)轻轻地抓徒

「古义:只,仅仅例句:徒以有先生也

徒V

〔今义:徒弟,学生

(3)一词多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动词,派遣)

使4,

[安陵君因使唐雎便于秦(动词,出使)

「虽然(指示代词,这样)

然Y*

-秦王怫,孥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J此庸为之怒也(名词,成年男子)

[木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怒,,

l怀卷未发(名词,愤怒、怒气)

「受她千先王(介词,从)

于,仓鹰击手殿上(介词,到)

酉广于君(介词,向)

「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徒^

一度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挺剑而起(连词,表修饰)

而4

[西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

「以君为长者(代词,……的人)

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

头抢地尔(介词,用、拿)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以V,

徒乌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君为长者(介词,把)

(4)词类活用。

①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②学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③天下望港(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④名尸百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⑤/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⑥且秦灭韩古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经验和方法,因此在理

解字词环节,先让学生合作自学,教师再集中讲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朗读课文,熟悉故事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旁白、秦王的使者、安陵君、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

语气。

2.朗读指导。

师:古代文言文中常用虚词表示语气。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3课后习题第三题,体会

加点词的语气。

W课件出示..........................................................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心?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个?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承.?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于!

4.与臣而将四卷。

甚先,汝之不惠!

预设1.第一个“也”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第二个“也”表

示陈述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2.第一个“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第二个“哉”表示疑问

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

3.第一个“乎”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第二个“乎”表示感叹语

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第一个“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第二个“矣”表示感叹

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理解文中虚词所表示的语气,积累文言虚词知识,熟悉故事情节。

五、质疑答难,疏通文意

1.理解句意。

(1)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理解句子意思,画出难理解的句子。(参

见《》本课“句段精析”栏目)

(2)小组集中整理难理解的句子,师明确释义。

式课件Hl示..........................................................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文: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文: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③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④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⑤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

译文: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

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2.疏通文意。

(1)生根据前面对句子的理解,借助参考书,疏通文意。

(2)师指导并明确文意。

提示:译文见《》本课“句段精析”栏目。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句子意思,疏通文意,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文言文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3.品析文章语言特色,赏析其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1.生齐背课文。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究,看看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

【设计意图】

通过检查上节课的作业完成情况,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并导入新课。

二、理清脉络,把握情节

1.理清脉络。

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预设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把握情节。

(1)生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师明确。

预设

0课件出示

结构图示

秦王安陵君

以五百里易安陵-------------愿终守之,弗敢易

(利诱之)(明辨之)

秦王唐雎

逆寡人、轻寡人--------------虽千里不易,岂直五百里

(盛气凌人)(从容答辩)

天子之怒----------------------布衣之怒

(武力恐吓)(针锋相对)

长跪而谢挺剑而起

(折服)(不辱使命)

预设开端:秦王想以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拒绝。

发展: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秦王与唐雎争论“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唐雎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屈服。

【设计意图】

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故事情节,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师:经过梳理文章情节,相信大家对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现在,让我

们走近他们,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他们吧!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1.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

(1)读一读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态度和性格。

以课件出示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⑦与臣而将四矣。

⑧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预设①表现了秦王的盛气凌人、狡诈。②表现了秦王的无理、蛮横。③表现了秦王

的咄咄逼人。④表现了唐雎的不卑不亢、据理力争。⑤表现了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⑥表现了唐雎的毫不示弱、据理反击。⑦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⑧表现了秦

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2)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

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他们各自想表达什么意思?

预设“天子之怒”是秦王恐吓唐雎的话,意思是如果唐雎惹怒自己,他就要发动战争,消

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秦王若要强占安陵,唐雎现在就要刺

杀他,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揣摩语言背后体现的人物心理及性格。

2.深度解读,概括人物形象。

(1)秦王是真心想“易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秦王并非真心易地,而是意在吞并。从"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可看出秦王对

安陵君的轻视;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

并无商量余地;从秦王被安陵君拒绝后不悦,被唐雎拒绝后发怒,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

意图。

(2)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预设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说”“怫然怒”“色挠”三处,这些词语串联起

秦王情绪的变化。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要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

极为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

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士之怒”战胜了秦王的

“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

化,是安陵国君臣坚贞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映,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色

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

(3)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

预设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

唐雎: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

【设计意图】

先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分析人物心理,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人物的主要特点,锻炼概

括能力。

四、品味外交语言,分析艺术手法

1.品味外交语言。

(1)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

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生自由表达看法)

预设【示例】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

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既保持了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的谦恭和礼貌,又委婉地回应了秦王

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

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

达得鲜明有力,同时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

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坚定态度。

(2)唐雎不辱使命,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唐雎外交手段的技巧“巧”在

哪里?

预设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遭到安

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

“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然后又说出不肯易地的原因是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明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秦王见目的达不到,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而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的“士之怒”进行回击。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

以武攻,秦王不会轻易屈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

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

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2.分析艺术手法。

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预设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

由于文章始终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和行为遵循“刺激一反应”模式平行

而下,自然形成了对比,造成了映衬互见的效果。如围绕易地问题,就有秦王的欲求与安

陵君的坚守,有秦王的无理狡辩与唐雎的据理抗争;在意志较量方面,则有“天子之怒”

与“布衣之怒”的对垒。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唐雎的“未尝闻”;唐雎所说的“布衣

之怒”,秦王归之于“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一个拒绝回答,非常傲气;一个丑化描述,

极为轻蔑。这样,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相互衬托,将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真实而生动

地展现出来。

作者为了追求夸张、强化的效果,多借助人物语言渲染气势、烘托气氛,增强故事的

“现场感”。如秦王说“灭韩亡魏”,目的是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唐雎罗列刺客的壮举,也

表明了血拼到底的气概。秦王先说“灭韩亡魏”,气势夺人;后说''韩、魏灭亡”,辞格已

卑。这些生动的描写,极大地凸显了人物性格。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唐雎的外交辞令,了解古代外交家高超的语言技巧。

五、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L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

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预设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不畏强暴,勇赴国难的

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热血男儿奋发图强;又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

同,他变法图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位仁人志士勇往直前。

2.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的压迫。

预设增强综合国力,众志成城,抵御外侮。

结束语:学完本课后,我们认识了不卑不亢、敢于斗争的古代外交家唐雎。言语的力

量是不可小视的,一次言语战争的胜利,竟可以免去一国可能要遭受的战争苦难。在生活

中,当遇到冲突时,我们也应该多学习运用语言技巧化解冲突,做到有理有据,不卑不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来理解人物,加深人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课下编排课本剧。

板书设计

,-秦王:欲易安陵

使秦

原因J安陵君:愿终守之

秦王:拄寡人与

抵制骗局不畏强暴

唐雎:千里不易

唐雎不辱斗争经过敢于争

秦王:天子之怒4

使命反击护国胆识兼备

唐睢:士之怒

取得

秦王色挖长跪而谢

胜利

设计亮点

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通过分析人物精妙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本文是一篇历史散

文,在教学时通过历史故事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进入教学环节。之

后检查预习内容,并帮助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字词,有助于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分角色朗读

和让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可快速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把握文章主旨,并锻炼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梳理课文情节后,再具体分析人物语言,由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

让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感受本文语言艺术的精妙、外交语言

的巧妙。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把本文所要传达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精神

运用到生活当中来,激励学生勇往直前,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疑难探究

唐雎历数从前几位刺客的行迹,在表述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秦王对“布衣之怒”的歪曲和丑化,激起了唐雎的义愤。他首先将秦王的描述斥为“庸

夫之怒”,然后又将“布衣之怒”精确地调整为“士之怒”,强调了“士”阶层强大的精神

力量和行动能力。他不无夸张地把“彗星袭月”“白虹贯日”等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与刺

客行为联系起来,增强了“士之怒”的威慑力量。与其说秦王是被唐雎的利剑吓倒的,不

如说是被唐雎慷慨激昂的气势压垮的。因为秦王心里明白,唐雎的话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夸

张,''士之怒”对历史的改写,在在有之。比如从前齐鲁会盟,鲁国的曹沫劫持了齐桓公,

从而要回了鲁国三战皆败丢失的全部土地;在秦攻赵的危急时刻,赵国的平原君去楚国求

救,他的门客毛遂自荐随行,于十九人中脱颖而出,按剑迫使楚王签订了合纵之约;秦国

兵临易水,威胁燕国,燕太子丹说服侠士荆轲行刺,图穷匕见,已使秦王几乎丧命。所以,

士一直是政治斗争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他们往往具有大智大勇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

雄气概。正如《孟子•梁惠王下》赞美的“文王之勇”:“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刺客的历

史作用,虽然比不上周文王,但他们也往往站在历史转折点上,成为历史的书写者。唐雎

对刺客群体的自我认同,以及他所表现出的斗争精神,最终让秦王屈服。

课外拓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

1.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

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

隐太湖学炙鱼三月。待时机成熟,公子光假意宴请吴王僚,命专诸扮厨夫,藏鱼肠剑于鱼

腹之中进献,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后公子光即位,即吴王

阖闾。

2.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吴王僚之子庆忌逃往卫国,招纳死士,

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力大无穷,身形矫健,万夫莫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