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栟茶中学等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栟茶中学等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栟茶中学等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栟茶中学等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栟茶中学等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1-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栟茶中学等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是古代中国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此推断A.分封制产生于东周B.古代历朝都实行分封制C.分封的核心是土地D.封侯有义务爱护周天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西周建立后就起先实行分封制,故A错误;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为历代所沿用,故B错误;依据“分土封侯制”可知,分封制关键是分封土地,故C正确;题干“分土封侯制”没有说明诸侯要尽义务,故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即可。2.视察下面漫画,它详细反映了先秦时期某一政治制度,该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礼乐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需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与庶子在血缘关系上是兄弟,在政治地位上是上下级关系,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无法体现分封制、禅让制、礼乐制,故解除BCD。3.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中心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心对地方干脆有效的限制,故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C解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D解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记载,只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加国家事务。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详细的人员担当。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说明是A.巩固君主专制皇权的须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心官制变动频繁【答案】A【解析】秦朝的太尉应驾驭军权,但这一官职没有详细的人担当,军权就驾驭在皇帝的手中,是君主专制集权的须要,A正确。太尉这个官职是三公九卿制中的一个重要官职,这一职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没有人担当,B错误。秦灭六国,实现了全国统一,但统一之后社会并担心定,常有六国残余在各地抗拒,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秦朝中心官制变更的信息,D错误。5.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吩咐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其目的在于A.实现中心集权,巩固统一 B.表明德高三皇,功过五帝C.确立皇权世袭,传至万世 D.显示皇权至上,不行僭越【答案】D【解析】【详解】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吩咐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有利于增加皇帝的神圣感,体现皇权至高无上,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皇帝独尊,与巩固统一关系不大,解除A;为了表明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不符合题意,解除B;材料信息与皇权世袭无关,解除C。6.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详细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汉书》的记载B.民间的传闻C.史家的探讨论文D.秦简的记载【答案】D【解析】【详解】最能证明历史的真伪性的史料应当是当时历史时期的资料,秦简是秦朝时期记录事情的载体,为第一手史料,所以是探讨秦朝历史最干脆可信的证据,故选D;ABC均为二手史料,不是最可信的的史料,解除。7.贞观初,唐太宗下敕征兵年十八以下之体壮者,但门下给事中(掌驳正政令之事)魏征拒之,遂无果。此事说明:A.兵部隶属门下省B.君权受相权制约C.唐太宗大权旁落D.门下省独掌大权【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兵部属于六部之一,六部是设在尚书省之下的,故A错误;在唐代,门下省是负责封驳审议,此处的独掌大权是错误的表述,故D错误;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皇帝一人独揽大权,故唐太宗大权旁落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唐太宗的敕令被魏征拒绝,这说明白门下省驳回了皇帝的敕令,门下省代表的是相权,因此材料反映了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故B项正确。点睛:本题以唐太宗时期的一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了对唐朝“三省六部”制以及对“门下省”职能的驾驭;但材料中的观点是君权受相权制约,与课本中的观点相反,解答时确定要留意。8.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指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加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建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心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答案】D【解析】【详解】行省制度下长官会出现“泛滥咨禀”,后来实行“必合咨禀”主要目的是避开应决不决的现象,是为了加大地方权力,体现出行省制度下中心集权和高效行政兼顾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让地方决策权加大,增加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A错误;材料不是扩大地方自主权,是决策方式的问题,B错误;材料不是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错误。9.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旧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果;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须要在平常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10.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高校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确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当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确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解除掉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11.“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C.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制的驾驭和理解,依据所学,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手,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心一级正式行政机构,也始终未能正式统帅六部。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渐渐提高。ABD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内阁制12.“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答案】A【解析】材料中“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不但组织严密,政令的执行也比较隐藏,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参加决策的信息,故B错误;C和D项均于出来主旨不符。13.据《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这样做的结果是A.军机处变为行政机构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和六部C.内阁的权力得到加强D.推动皇帝更加专制独断【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军机处的大臣只能上传下达,跪受笔录,他们虽然“军国大计,罔不总揽”,但是没有实权,完全都是皇帝说了算,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置推动皇帝更加专制独断,答案为D;军机处没有衙署,没有特地的官员,不是正规的行政部门,A错误;清朝设立内阁和六部,但是内阁的权力很很小,BC说法错误;14.1698年,一位西班牙外交官说:“若没有议会的参加,英国国王的条约只不过是一纸空文”。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国王行政权丢失B.英国进入法制社会C.责任内阁制形成D.议会主权地位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学问的理解运用层次。须要学生在熟识驾驭基础学问的前提下,对题干材料所创设的新情境进行解析和推断。首先依据“1698年”进行时间定位,确定是在《权利法案》之后,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前;再依据题干中“没有议会的参加”、“国王的条约”、“一纸空文”可以得出国王此时仍旧拥有行政权,但受到议会的限制,可以解除掉A、C。而B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解除掉。所以答案为D。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15.18世纪以来,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恒久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恒久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这一原则A.违反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B.表明国王已经失去自由权利C.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D.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18世纪以来”,国家政策的是非对错,与国王无关,“国王恒久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故C项正确;国王不掌实权体现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A项错误;国王失去政治实权不等同于失去自由权利,故B项错误;国王恒久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是国王无权做决策,不是为国王行为开脱,故D项错误【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虚君,议会至上,内阁对议会负责等。16.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常常召集内阁会议,行政权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驾驭。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需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A.扩大了国王的政治权利 B.使君主立宪制起先确立C.有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D.破坏了光荣革命的果实【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需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来看,政府大臣权力越来越大,这一变更趋势有利于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故选C;这项法规减弱了国王的权利,解除A;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记是《权利法案》的颁布,解除B;光荣革命的目的就是限制国王的权力,这一法规符合其目的,解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需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联系所学责任内阁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17.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型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臣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A.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B.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削减C.英国的经济发展严峻滞后D.英国迫切须要进行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导致东南一些城镇的衰败,不能适应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生活的变更和须要,英国迫切须要进行议会改革,故选D项。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削减、英国的经济发展严峻滞后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不选ABC三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8.“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如同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A.三权分立制B.国会议员名额安排制C.国会两院制D.联邦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三权分立制是美国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的运作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并联系所学学问可知国会议员名额安排制,故B项正确;国会两院制是美国立法机构的设置,与材料“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联邦制指的是中心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不符合“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9.史学界认为:“这个新的国家(美国)以史无前例的深度,确立了民众限制、个人自由和形式宽容等原则。”在1787年宪法中,最能体现“民众限制”原则的规定是A.建立联邦政府B.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C.实行三权分立D.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答案】D【解析】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总统和议员要对选民负责,体现了“民众限制”的原则,故D正确;ABC项与“民众限制”原则无关,故解除。点睛: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本题主要对材料中“民众限制”原则理解。20.近代以来,在清政府签订某一条约后,梁章钜致信福建巡抚:“以富强论,福建不能胜于江南、浙江、广东也。乃江南、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的签订,使得A.中国社会性质起先发生变更B.清政府起先被列强限制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乃江南、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可知,梁章钜生气于福州、厦门的开放,即《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口岸,故A项符合题意。清政府起先被列强限制,成为“洋人的朝廷”,是指《辛丑条约》的签订,解除B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解除C。【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不同等条约,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空间信息。21.《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资政新篇》A.有利于实现农夫确定平均主义的志向B.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C.体现了与洋务派一样的改革追求D.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提到,“《资政新篇》一本……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资政新篇》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故B正确。农夫确定平均主义的志向属于《天朝田亩制度》,故A解除。洋务派主见中体西用,与《资政新篇》不一样,故C解除。当时清政府没有全面改革内政,不行能发展资本主义,故D解除。22.其次次鸦片斗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情愿帮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据图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能让外国人到长江流域游历、经商和传教B.使斗争中获得的部分权益能得以落实C.确保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D.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我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域和长江流域,而太平天国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在长江流域,天平天国的一系列活动就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所以列强要求清政府严厉镇压太平天国,使斗争中获得的权益能得以落实,B符合题意;AC从属于B项,解除;《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解除D。23.甲午斗争中,李鸿章为北洋海军制定了保全军舰、爱护海上运输线、寻机攻击日军运兵船队等作战原则;日本在战前拟定的侵略安排的重点是:日本海军寻机歼灭北洋舰队,为陆军登陆华北创建条件。据此可知,影响这场斗争结局的重要因素是A.陆军实力强弱B.海军作战战略C.陆海攻防协作D.综合国力强弱【答案】B【解析】【详解】综合材料信息,北洋海军实行以保船为主要目的的防卫战略,侵华日军以海上决战、夺取黄海等海疆制海权为战略重点,所以影响这场斗争结局的最重要因素是海军作战,不是陆军的较量,故选B项,解除AC项;综合国力的强弱与题意主旨不符,故解除D项。24.如图为中国同盟会会员黄景南的入会誓词。该誓词反映出A.广东成同盟会大本营B.同盟会员奋斗目标明确C.民国建立激发入会热忱D.三民主义拥有民众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入会誓词可知,同盟会员已经明确了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奋斗目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不能仅依据材料信息就得出广东成为同盟会大本营,该表述与史实不符;C选项错误,该同盟会员仍旧以创立民国作为目标,说明此时中华民国还没有成立;D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一个同盟会员的宣誓状况,不能得出三民主义拥有民众基础。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5.“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行侵扰,侵扰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行侵扰的地位,侵扰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是因为A.戊戌变法使君主立宪的思潮广泛传播B.辛亥革命确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C.新文化运动广泛宣扬了民主科学精神D.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推向更高阶段【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侵扰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可见主见人民主权、民主共和,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解除A;材料“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行侵扰……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行侵扰的地位,侵扰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化人心,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信息,解除C;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的信息,解除D。26.毛泽东说:“五四运动带有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种“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的是A.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C.工人阶级是运动的主力军D.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答案】D【解析】【详解】五四运动性质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特点。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中国的半殖民社会之中,所以他们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也具有确定的妥协性与倒戈性的特点,所以其革命纲领带有不彻底性。答案为D。五四运动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A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俄国十月革命前,所以不行能受到其影响。B错误。材料“姿态”是从革命性质来比较的,C是革命的主力军,两者没有必要的关联,C错误。27.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务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主动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务,其影响是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面貌一新【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为主动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等信息可推断,这是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全国掀起了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C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与材料“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等信息不符,A错误;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材料“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信息不符,B错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面貌一新,与材料信息不符,D错误。28.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明显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留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D.订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中时间“1927年”,1927年在发动秋收起义(9月)失败后,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依据地,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进行武装斗争与发展形式——开展土地革命,符合材料中信息“工农武装暴动时期”特点,故选C。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属于国民革命时期的任务,而题干时间为“1927年12月”,故A项错误;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订正“左”倾错误是1935年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29.下面是中共党员中工人党员所占比重变更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的数据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B.农夫的政治觉悟得到了全面提高C.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领导地位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答案】A【解析】【详解】从示意图看出,中国共产党中工人党员所占比重渐渐下降,特殊是1927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员原来以工人为主,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在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农夫占党员的比重上升,故选A;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解除;工人阶级始终都是领导阶级,解除C;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解除D。30.“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斗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毛泽东的这段话阐述了A.国共第一次合作面临的严峻逆境B.创建人民军队的迫切性与重要性C.农村革命依据地得以存在的条件D.抗日依据地能发展壮大必定性【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得出红军之所以能够在白色政权下坚持下来,指的是国民党没有真正限制全国,也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条件,故答案为C。材料出现的时候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失败了,A错误。材料当时已经完成人民军队的创建,B错误。当时建立的革命依据地,而不是抗日依据地,D错误。31.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指责了教条主义错误,确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战术。在中共历史上首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面对的问题。这次会议A.彻底订正党内存在的右倾主义错误B.标记着中国共产党从无趣走向成熟C.制定争取抗战成功的人民斗争路途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指责了教条主义错误,确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战术”,结合所学可知,这应当是指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首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面对的问题,是中共走向成熟的标记,故选B;遵义会订正左倾错误而不是右倾错误,解除A;洛川会议制定争取抗战成功的人民斗争路途,解除C;中共八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解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指责了教条主义错误,确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战术”,联系所学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32.1938年,蒋介石发表声明:“盖抗战军事输赢之关键,不在于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接着抗战长久之力气”,并同时下令设在武汉的政府各机关,中心党部,各高校等向重庆、昆明转移,最终完成以西南为大后方的战略部署。这反映出蒋介石()A.打算放弃对日本的反抗 B.将作战的主要目标转向中共C.打算实施长久抗战策略 D.认为靠英美支持能快速取胜【答案】C【解析】依据“而在保持我接着抗战长久之力气”“向重庆、昆明转移,最终完成以西南为大后方的战略部署”可知,武汉会战后,蒋介石作出实施长久抗战策略,C正确;AB不符合“保持我接着抗战长久之力气”,解除;材料无法体现“靠英美支持”,解除D。点睛:紧扣关键信息“而在保持我接着抗战长久之力气”“向重庆、昆明转移,最终完成以西南为大后方的战略部署”结合抗日斗争的史实分析解答。33.如图是张乐平发表在《抗战漫画》(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同年6月停刊)第9期的题为《候敌深化,一鼓歼灭》的漫画。该漫画从侧面体现了A.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B.中日斗争输赢的前景明朗C.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 D.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漫画可以看出,日军被一鼓歼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抗日斗争必胜的信念,故选D;抗日斗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解除A;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国人民歼灭日本的决心,并不能反出斗争输赢的前景光明,解除B;在材料中并没有反出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解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候敌深化,一鼓歼灭”,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34.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确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A.解放军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B.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C.解放军拉开战略决战的序幕D.解放军基本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学问,解读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和推断的实力。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蒋军处于被动地位”、“确定性的战略作用”等,结合所学学问,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解放斗争时期的三大战役的战略作用。结合选项分析,只有B项,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符合“战略作用”及史实。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斗争·三大战役的战略作用【详解】35.中共中心军委电文:“整个形势即将变更,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旁边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假如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其次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这次战役实施A.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B.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C.标记着长江以北战事的结束 D.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歼灭黄维,还有孤立徐州之敌,可以看出这是指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即将成功,为后来的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故选A;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不符合题意,解除B;淮海战役尚未结束,当时平津战役也在进行,解除C;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淮海战役即将成功,而1947年已经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解除D。二、材料解析题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心最高机关,依旧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安排,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洁: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干脆吩咐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足够。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指责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阅历教训上指责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指责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干脆指挥六部、百司政务,事实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化,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更。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答案】(1)演化:

汉武帝设内朝以减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变更:

程序上由简洁到困难,越来越制度化;

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阅历、道德和制度的制约。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确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得信息并分析问题的实力,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中“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心最高机关,依旧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中信息从“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等角度归纳回答。(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得信息并分析问题的实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在秦及西汉初年,立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洁: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干脆吩咐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信息从程序和权力的角度归纳;其次小问关系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确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以及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的角度回答即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中枢机构变更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依据《邦联条例》的规定,征税权属于各州。假如要修改这一条款,让各州把征收关税的权力让与全国性政府,须要得到全部13个州的同意。材料二独立斗争结束,邦联国会没有足够的资金安抚和遣散军队。1783年,军队为了寻求公正的待遇,在纽堡发生兵变。同年春,国会初步估计,国家所欠内债约34115290美元,外债约为7885985美元。材料三1783年4月,邦联国会提出《1783年关税修正案》,各州快速对《1783年关税修正案》做出反应。截至1786年,除纽约州以外的其他12个州都批准了该修正案。最终在1786年春,纽约州立法机关同意授予国会征收关税的权力,但必需由州政府来负责征收税收。邦联国会不能接受这一附加条件。修正案最终因为一个州的阻挠而夭折。——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雷芳《邦联国会争取关税权的努力及其意义》完成下列任务:(1)依据材料,概括美国邦联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不利影响。(2)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纽约州为批准修正案而向国会提出的要求,说明该要求所反映的实质问题。(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美国为变更上述状况而做的努力。【答案】(1)问题:邦联政府没有征税权,缺乏安抚军队的资金,各州享有较大的权力。影响:中心政府懦弱无力,出现兵变,中心政府的运转举步维艰。(2)要求:必需由州政府来负责征收税收。实质:维持州政府高于中心政府的局面。(3)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建立强有力中心政府。【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征税权属于各州”“联邦国会没有足够的资金安抚和遣散军队”“修正案最终因为一个州的阻挠而夭折”可知,其存在的问题:邦联政府没有征税权,缺乏安抚军队的资金,各州享有较大的权力。影响:依据“邦联国会没有足够的资金安抚和遣散军队”“军队为了寻求公正的待遇,在纽堡发生兵变”概括得出造成中心政府懦弱无力,出现兵变,中心政府的运转举步维艰。(2)依据材料中“纽约州立法……但必需由州政府来负责征收税收”可知,要求:必需由州政府来负责征收税收。其反映了维持州政府高于中心政府的局面的实质。(3)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为了变更州政府高于中心政府的局面,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建立强有力的中心政府。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