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语文(新高考)专题2 小说阅读_第1页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语文(新高考)专题2 小说阅读_第2页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语文(新高考)专题2 小说阅读_第3页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语文(新高考)专题2 小说阅读_第4页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语文(新高考)专题2 小说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小说阅读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GAOKAOZONGFUXIYOUHUASHEJI2024小说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点。小说命题,虽然离不开情节、环境、人物、技巧、主题等要素,但考查的重点是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无论选材还是命题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去模式化”和“去套路化”特点,命题切入口小,设题角度新。因此,小说阅读的二轮复习,应从常规考点的变式考查训练答题的灵活性,从命题角度的发掘训练思维的创新性,从复合文本的参照阅读训练能力的综合性。知识梳理与盲点排查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目录索引

知识梳理与盲点排查知识梳理盲点排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十八岁的李响蔡

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扑哧”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十八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战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事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选自《小说选刊》2022年第6期,有删改)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B.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C.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得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D.小说卒章显志,最后“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既揭示出祖孙三代的关系,也表明“我”内心充满的敬仰与骄傲。C解析

C项,“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错误,没有运用肖像描写。2.小说中关于“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C.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D.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后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D解析

“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是“我”不能丢弃爷爷的革命精神。“南泥湾”这个地方把祖孙两代紧密相连,“我”的爷爷为革命牺牲在南泥湾,“我”要去南泥湾做公益项目,“南泥湾”见证了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3.(小说的叙事视角)小说以后来人的视角写一个死去的人物的事迹,却又让后来人与死去的人同一个时空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新鲜而不落俗套。死去的李响回到当今的故事中,增加了故事的奇幻色彩。②打破了场景间的交换,消除了时空概念,更利于展现人物心理和思想。③形成了多元交织的叙事线索,更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4.(小说的叙事人称)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采用“李响”的称呼,使其成为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我”客观冷静的态度。②使用“爷爷”的称呼,拉近距离,增强亲近感,既是对爷爷的怀念,也是对老一代革命者的崇敬。③称呼的转换,蕴含着“我”由不关心到仰慕的情感变化。5.(小说的形象手法)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小说描写了李响眼神的两次明显变化,请找出并分别分析眼神变化所折射出的人物心理。参考答案①第一处是“他的眼神有些黯淡”,心理:回想起了令他遗憾的往事,因为刚参加战斗就受伤,后来腿瘸了,只能去当炊事员。②第二处是“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心理:回想起了自己引以为豪(光荣)的往事,虽然腿瘸了,“我”还是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坚持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6.(小说物象的作用)“铁铲”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人物形象。既符合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②使前后的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以及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形成了前后的照应。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7.(小说的结构技巧)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了伏笔,请结合文本,选取两处进行说明,并简单说说这种手法的好处。参考答案①开头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后文李直父子不关心李响等情节埋下伏笔,李响偷偷离家,李直出生的时候不知道爹是谁,是后文对开头“李直讨厌李响”的原因的解释,前后形成照应。②李响抱怨李直他们不关心自己,为后文李游一直不知道李响的事迹埋下伏笔,后文导游的讲解印证了前文李响说的去南泥湾开过荒的话语,前后形成照应。③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小说结构紧凑,情节发展合理,能沟通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塑造人物,表达主题。8.(小说的叙述方式)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本文中幻想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李响已经去世,却能来到“我”的办公室,恳求并跟着“我”去南泥湾,也能和“我”进行对话,这是小说幻想的内容。②先辈们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后辈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继承发扬先辈们的精神,这是对现实的反映。③幻想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奇特而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深刻性,使情节集中紧凑,发人深省。今昔穿插,亦真亦幻,虚实相生,平中见奇,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富于变化。9.(理解语句含意)小说中的“我不能弄丢李响”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我不能弄丢李响”,字面上是要找到李响这个人,他是“我”的爷爷,与“我”有血脉上的牵绊。②深层含意是不能丢掉李响及李响们所代表的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新一代青年应该传承革命精神,完成革命先烈的遗愿。③文中“我”是李响的孙子,是革命先烈的后代,也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到南泥湾,既是祭拜爷爷李响,也是前来为南泥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是在用实际行动赓续革命先烈的遗志,也是用实际行动号召后辈不能“弄丢”李响们所代表的南泥湾精神。10.(探究阅读体验)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李响,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我”,你支持哪种观点?为什么?示例

(1)李响是主人公。理由:①小说题目是《十八岁的李响》,表明主要人物就是李响。②李响这个人物贯串小说始终,而且小说主要介绍的就是李响的事迹,可以说主要情节都是围绕李响展开的。③小说通过塑造李响这个革命战争年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党的安排、积极投入各种革命运动中去的英雄形象,表达革命先烈舍小家顾大家、为了革命胜利不怕流血牺牲、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2)“我”是主人公。理由:①“我”贯串小说始终,李响的主要事迹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介绍出来的。②“我”去南泥湾是小说情节的最重要一环,是“我”带着李响去的,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我”起主要作用。“我”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我”去南泥湾是为了送技术,还打算赠送一些节能车,有助于突出新时代青年愿意为革命老区的新发展献上自己一分力量的主题。问题诊断

答题情况统计

错误原因分析

考查要点落实明确各题的考查点(是□否□)答案符合答题要求(是□否□)掌握各题型的答题步骤(是□否□)知识盲点标记

考情解码

选材特点1.凸显育人功能,弘扬劳动意识。2023年新高考Ⅰ卷选用了当代作家陈村的小说《给儿子》,文中写到下田劳动的深切感受;2023年全国乙卷选用当代作家曹多勇的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2.考查形象思维,提升审美素养。2023年新高考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沈从文的代表作《长河》。节选部分描写萝卜溪社戏的盛况,情节集中,富于民俗趣味。命题特点1.题型相对稳定,命题更加灵活。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指向越来越细致、灵活,全面考查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和鉴赏能力。主观题往往“随文布点”,体现出明显的反套路化特点。2.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革。试题落实新课标“任务群”和课节学习目标,在选项的设置和设问的角度上与教材的理解鉴赏能力衔接明显。考查能力1.文本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小说阅读仍将围绕叙事手法、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随文布点设题。2.要熟悉小说文本的基本特征,掌握阅读文本的基本方法,理清文本思路,掌握解决各类不同题型的方法技巧。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易错点小说形象的两个考查新角度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高考对小说阅读的考查,很难避开小说的形象,但从“命题创新”和“反套路化”的原则出发,直接考查小说形象特点和作用的题目并不常用,基于小说形象延伸出的两个命题角度——分析人物心理和小说物象的作用,却成了形象类题目的“增长点”,也是易错点。易错突破1分析人物心理有人说“一本好小说,往往就是人物的心灵史”,心理描写在塑造形象、展开情节、表现主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心理角度考查人物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能揭示人物存有的秘密、隐含的矛盾、潜在的思想、立身处世的原则等。分析心理描写作用,考生往往只答心理对塑造形象的作用,缺少多角度观照。典例突破(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曹多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儿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说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说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有删改)图解文本

典题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让牛、犁饮水以及对它们的笑骂,表现了德贵对牛和犁的亲近与爱惜;②对土地的态度展现了德贵的坚持与执着;③对牛和犁的絮絮叨叨,表现了德贵的孤独感。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增分策略(一)心理描写的基本方法直接描写内心独白:通过人物的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旁叙述:在这种写法中,作者可以是“全知全能”的,是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所以对人物的情感倾向会表现得相对鲜明些,甚至可以进行即时议论。议论性心理描写(心理分析):看起来似乎仅仅是在议论,实则包含了人物的心理状态。间接描写梦境幻觉:作品中的人物由于现实中无法达到某种目标,于是常会陷入空想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常通过幻觉或梦境的形式来得到表现。动作暗示:动作是人物的体态语言。抓住某一人物的某一个动作,通过具体描写,表现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动作暗示心理的手法。神态暗示:一个人的神态变化往往反映出在特殊事态的刺激下产生的心理波动。环境烘托:环境描写可以起到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这种烘托既可以通过自然环境描写实现,也可以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实现。

(二)分析心理描写作用的角度

人物角度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或促使人的性格发生变化。情节角度承上启下,表现情节的变化或反转,贯串故事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手法角度心理描写增强故事叙述的真实性、生动性,更加具有感染力。主题角度丰富小说的思想意义,突出作品的主题。变式训练(原创)小说以德贵老人的梦作为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篇末点题(呼应小说标题),表现了德贵老人对土地对耕种的热爱。②虚实结合,借梦境表达了老人不服输的精神,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能强烈地感染读者。同文拓展训练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A解析

A项,“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错误。结合全文来看,小说的主人公是德贵,但是德贵的形象并不是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出来的。虽然德贵几次耕种都被河水淹了,但并没有形成人与自然的冲突。即使有冲突,也是德贵内心的冲突,比如他问牛与犁耕还是不耕时所表现出来的些许犹豫,但他很快就作出继续耕种的决定,微波细澜也很快就平复了。因此,A项不正确。(原创)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家人和村人对德贵老人的责问与德贵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德贵对土地对耕种的坚守。B.小说寓意深远,通过德贵千辛万苦在河滩地耕种,却一次次被淮河涨水无情地摧毁,表达了传统农村与社会变革的激烈矛盾。C.当辛辛苦苦耕种后的土地被淮河水淹没后,德贵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表达了德贵执着顽强的性格。D.小说以淮河边农村为背景,以淮河水的涨落为线索,写出了不同时令下德贵老人的耕作情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农村农业的一个缩影。B解析

B项,“表达了传统农村与社会变革的激烈矛盾”错误。德贵老人种的地一次次遭受毁灭,他却又一次次地耕种,是为了表现老人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没有表现“社会变革”的问题。3.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①“人老、牛老、犁也老”,总述三者具有共同的老迈特征;②对人、牛、犁的描写一视同仁,不区分人与物,互为参照;③将人、牛、犁三者并列,交替描写;④行文舒缓,与人、牛迟缓的步态和谐一致。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原创)4.有人评价曹多勇的小说有“一种诗化的光辉”,请从作品语言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善用叠词,使文章语言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写老人、老牛是“懒懒散散”;写平静时期的淮河水“温温顺顺”;写河道“曲曲折折”;写土地“暄暄腾腾”等。②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写德贵和牛、犁“人老,牛老,犁也老”,写河边耕种“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等。③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将“牛”“犁”人格化,生动形象,是对农耕生活的诗化。易错突破2分析物象作用小说中的形象一般包括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人物和线索人物,对其作用的分析,我们一般采用“四加一”的方式答题;但小说中还有一种形象,即小说中的事物——“物象”,对其特点与作用的分析,往往会出现角度不清、要点不全的问题。典例突破(2023山西太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薄奠(节选)郁达夫五月中旬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了……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着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他一边向我问了寒暄话,一边就蹙紧了眉头说:“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星期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相貌,才跑回来告诉她。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吧!”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有删改)图解文本

典题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试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洋车是车夫生存的工具,衬托出车夫生存的艰辛。车夫靠艰辛的拉车工作来养活家人,洋车有一点损坏就要受到洋车租主的剥削。②洋车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代表着车夫美好的追求。车夫希望攒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旧车,这样能够免掉车行的租钱。③洋车是对车夫最后的祭奠,寄托着作者对车夫的哀思。车夫死后,“我”受到车夫妻子的请托,用纸糊的洋车代替车夫生前无法得到的洋车,它寄托着对车夫的哀思。增分策略解答小说物象类题,要看清三点1.看清题目的设问角度综合角度小说以“××(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小说多次写到“××(物象)”,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作用)?请简要分析。特定角度小说“××(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物象)”,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2.明确探究物象含义的层面(1)表层义:在文中的表层含义。(2)深层义: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挖掘深层含义,还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3)主旨义:对揭示主题、表明情感态度方面的意义。3.明确分析物象作用的角度

自身角度指的是物象作为小说形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特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人物角度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情节角度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在一篇小说中,物象反复出现,能够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主题角度指的是物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环境角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具有象征、暗示意味。变式训练在《薄奠》这篇小说中,“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具有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1)在《薄奠》中,“我”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贫困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2)①“我”在小说中是线索人物,作品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更真实;②作品中,“我”对车夫的悲悯、同情和对社会的诅咒,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③面对车夫的死,“我”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祭奠,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同文拓展训练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二段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夫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B.“我”听了车夫的一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一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C.“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D.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D解析

D项,“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错误。小说在对“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的叙述中,主要突出的是车夫命运的悲惨,文本内容并未表现“我”命运的凄婉。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B.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C.“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不愿再听车夫的抱怨而心烦意乱的不耐烦心理。D.小说标题“薄奠”指的是“我”对车夫微薄的祭奠,“我”的奠品虽然简陋,却表现出“我”这个贫穷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C解析

C项,“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不愿再听车夫的抱怨而心烦意乱的不耐烦心理”分析错误。“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烘托出的是“我”听了车夫的抱怨后,对这个剥削压迫底层人民的社会的失望、悲愤。3.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照应题目。最后一段写“我”买了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与车夫的家人一起去祭奠车夫,照应了小说的标题。②突出了车夫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最后一段描写了街上的红男绿女凝目着“我”和车夫的家人去祭奠的情形,他们的淡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凸显人物的悲惨命运。③通过“我”直接的情感抒发深化主旨。最后一段写“我”想对大街上的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上层阶级的痛恨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4.郁达夫先生的《薄奠》与鲁迅先生的《祝福》都写于1924年,两文在内容和手法上有无相同之处?谈谈你的理解。(6分)提示

两文有很多相同之处:①都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故事;②都摄取人物生平的片段展现人物的悲惨命运;③两篇文章都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的“觉悟”与同情;④两篇文章都使用语言描写、环境映衬等手法描写人物。重难点1小说技巧的三个命题热点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述故事是其鲜明的文体特征之一,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以及叙事节奏的腾挪跌宕之处甚多;同时,作者在描述某个人物或故事时,采用的描写技巧及作用,也是近年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重难突破1赏析小说的叙述视角视角是文学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小说视角的鉴赏分析,存在视角类型不分、视角与人称混同、视角作用不明等问题。典例突破1(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北上(节选)徐则臣先听见波浪拍击船帮的声音,意大利人小波罗醒来。头脑昏沉,四肢极不清爽地酸疼,肉肉地,闷闷地。窗外传来悠远高亢的说话声。他尝试着扒住窗框。无数的中国人正在挖河筑堤。男人们一例短打①,辫子缠在头上或者脖子上;年轻的裸着上身,裤子卷到膝盖处;有穿草鞋的,更多人打着赤脚;牵绳的,测绘的,挖土的,抬泥的,推车的,拉车的,下桩的,打夯的,穿梭往来,不亦乐乎。当官的挺着肚子站在高处,陪同者伸直手在比画,风吹起他们的衣角和胡须。也有女人出没其间,拎汤罐端瓷碗,给干活儿的男人送水送饭。河道宽阔,堤岸高拔,新鲜的泥土敞开在他们脚下。他听不见河工现场琐碎的嘈嘈切切,却在整个场面之上发现了一曲整饬昂奋的合唱,既欢快,又劳苦,仿佛滚沸的巨型大锅里升腾起的雄浑蒸汽,但他听不懂。他很想听懂。他犹豫一下,敲响了身后的舱壁。谢平遥②来到隔壁。跟着窗外的节奏,他给小波罗翻译出来:嗨!嗨——

甩开臂膀挺直腰,

脚步走稳好登高。

嗨!嗨!嗨——

你也挑来我也抬,

取出河土垫河崖。

河堤修得高又宽,

土掩大水保家园。

嗨!嗨!嗨——

头号大筐装满尖,

运河挖得深又宽,

南北二京好行船。

大船装来江南米,

小船又运青竹竿。

抬上堤坝筐放稳,

筐筐箩箩莫要慌。

嗨呀嗨!嗨——嗨!原来是运河蜃景。一阵风起,清晰的场景很快模糊了;再一阵风来,蜃景消失了,南旺湖上碧波荡漾。小波罗的伤口出现了白中泛黄的脓点。到沧州,找了一个在当地相当著名的郑大夫。这位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把辫子塞到白大褂里头,“要我看,咱们大清国就一直没找对跟洋人打交道的方式。要么暗通款曲,私下里能穿一条裤子;要么转过身就翻脸。要不是各地的教会医院都被毁了,迪马克先生的这点小毛病怎么会拖延成这样?还有用义和团对付列强,怎么想的!你们知道吗?”他把脑袋伸到谢平遥面前,近得谢平遥能数得出他两道稀疏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听说去年义和团进京,端王特地把义和团的大师兄们招去,给皇太后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表演完了,皇太后当场嘉许。等大师兄们走了,荣禄问太后,您信吗?太后说,把戏是假的,几十万条精壮汉子是真的,打起来,可以用他们去堵洋人的枪眼嘛。”说完了,他大笑不止,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才停下。谢平遥被笑蒙了,这传闻好笑吗?“那郑大夫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与列强的关系?”“我哪里知道?肉食者鄙,这事不该我干。想必谢先生知道?”“惭愧,在下才疏学浅,岂敢置喙。”“那谢先生的意思是,不懂就得沉默,听之任之?”“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谢平遥不喜欢此人夸夸其谈,但对方言之成理。他倒是发现自己这些年懈怠了,愤怒与激情因为无奈而日渐消磨,而长途水路上,单一的生活与景观更加剧了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可是,服下药后的第二天,小波罗出现频繁的抽搐。他让谢平遥把大家都叫到床前。他让孙过程和邵常来把他扶到半躺着。“说实话,在受伤躺倒之前,运河对我,就是一个东方古国伟大的壮举和奇观而已,上了岸三分钟我就会彻底忘掉。受了伤动不了了,从济宁开始,一天二十四小时跟这条河平行着躺在一起,白天听它涛声四起,夜晚听它睡梦悠长,我经常发现,我的呼吸跟这条河保持了相同的节奏,我感受到了这条大河的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遗憾的是,刚发现喜欢上这条河,我就不行了。我不甘心。我想把这条河完整地走一遍,完整地走上两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小波罗凶狠地连抽几口烟,接连着咳嗽了好几声。“如果运河是个人,我真想问问它,为什么不能让我多活几年?运河说话了: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就像河水一样。我突然就明白了,对死应该跟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跟对死一样坦荡。所以,我把各位招来,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告别。”小波罗闭上眼,又睁开了。“我所有行李都在这里,”他说,“就作为礼物送给各位了。”陈婆先哭出来。接着是邵常来。老陈也跟着揉眼睛时,谢平遥就让大家散了。小波罗:“请将我葬在通州的运河边上;随便哪个地方,务请在运河边上。拜托了!”他伸出嶙峋的手,皮肤上爬满死亡的黑影。“我答应你。”谢平遥握住他的手。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小波罗缓缓地闭上眼,此后再没有睁开。并肩行驶的一艘官船上有人在谈漕运。一个说:“这怕是最后一趟了。”另一个说:“果真要废?”“宫里传出的消息。”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七月二日,即公历8月15日,光绪帝颁废漕令。七月二十五日,即9月7日,庚子国变,签订《辛丑条约》。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8月4日,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死在通州运河的一艘船上。(有删改)注①短打:古代汉服的一种,又称“竖褐”“裋褐”。②谢平遥:清朝翻译官。图解文本

典题1英国文论家珀西·卢伯克先生说:“说到小说的技巧,最关键最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就是视角的问题——也就是叙述者决定跟故事采取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及好处。(6分)参考答案①采用了“他者”与“自我”两种空间叙事视角进行叙述。以意大利人小波罗“他者”眼光,与谢平遥“自我”眼光,对运河和中国近代历史进行观照与反思。②展示了“他者”因对中国运河的热爱而逐渐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文化。域外视角的运用,拓宽小说视域,增加了故事的张力,达到一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③通过谢平遥“自我”视角展示了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抵制列强的历史,并进行观照与反思,反映了清政府的虚伪、反动和血腥。增分策略分析多重叙述视角的方法1.分清视角类型分类特点与作用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全知全觉。这种叙述视角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叙事朴素明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内视角(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叙述者=人物,内视角都可以用“我”来叙事。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或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其话语的可信性、亲切性自然超过全知视角叙事。分类特点与作用特殊视角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小说中的“儿童视角”“动、植物视角”)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有悬念又耐人寻味。2.分析多重叙述视角注意两难点

视角变化很多小说不是运用单一的视角完成的,作品前后叙述的视角会发生变化,有时会出现多次变化。视角的变化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这时可用比较法,比较前后视角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分析其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产生的作用。(解答此题就要注意这一点)视角结合有些小说中既有内外视角(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结合,又有主副视角(主人公视角与见证人视角)的结合。两者结合,可使叙述方式灵活,拓展叙事空间,使主题立体、多元。(这是解答本题的着眼点)3.分析叙述视角把握三个维度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不仅要关注小说的故事,更要关注如何讲故事,谁在讲故事。(1)弄清“他”是谁。要弄清这个故事讲述人是在小说之外还是小说之内,在小说之内有着怎样的地位。他的性别、年龄、地位等都要明确。因为“他”若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也有其形象特征,也承担表达主旨的功能。(2)弄清“他”的见闻。根据其见闻可以分析小说主旨。(3)把握作者通过“他”所达到的创作意图。“他”的定位,不仅仅只是为了故事叙述的方便,更重要的是,“他”还体现着作者希望读者看到什么,或者希望产生某种阅读效果的主观意图。4.分析叙述视角效果题解题思路(1)明确叙述视角,聚焦答题角度。判断叙述视角主要依据叙事人称与文中人物的观察,有的题干已给出叙述视角,接下来重点分析视角效果。(2)联系小说要素,逐一思考解析。小说要素主要指情节、人物、主题等。(3)紧扣写作意图,观照读者感受。变式训练(原创)小说最后两段与前面的故事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且叙述视角也与前面不一致,能不能删除?为什么?参考答案小说最后两段不能删除。①这两段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明示着小说的现实,关联着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原型,显示了小说和历史的密切联系。②这两段文字是从外视角角度对小说背景的客观介绍,将小说中的人物置于这一民族危亡的时刻,将运河的衰落和民族的厄运交织在一起,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严肃气氛。(如果说可以删去,结合文中清廷准备以洋人来剿灭义和团,已交代了小说的背景分析,也视为正确)同文拓展训练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一个清末旧式知识分子,谢平遥尽管曾意气风发,立志报国,但面对乱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B.“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小波罗彻悟: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在心理上完全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C.小波罗临死前,说了一番话并把随身携带的礼物分给其他人,不仅见其善良,也见其面对死亡的坦然。D.谢平遥与郑大夫的对话侧面揭示了大运河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抵制列强的入侵。A解析

A项,“但面对乱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错误,结合原文“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可见他的内心没有放弃理想与追求。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北上”为线索,各色各样的小人物应“运”而聚,有意大利人、清朝官员、平民百姓和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B.“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两句,纯用白描写景,以动衬静,衬托了小波罗即将死亡的哀伤。C.通过对郑大夫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可见普通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却又找不到解决的方案。D.小说的结尾,小波罗之死、大运河的废漕与清政府的坍塌形成了一种对照,具有深刻的思想隐喻。C解析

C项,“通过对郑大夫的……心理描写”错误,作者对郑大夫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文中其与谢平遥的对话描写中,并没有心理描写。3.小说详细描写“运河蜃景”,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表现真挚感情。描写了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的运河场景,歌声表达出了运河之子们对运河真实而又深厚的情感。②为下文做铺垫。运河蓬勃的生命力为下文小波罗被运河和中国文化彻底征服做了铺垫。③形成虚构与真实的对比。蜃景中运河的生机、活力与后文现实中大运河的废漕、清政府的坍塌形成对比,映射了中国社会与文化遭遇的重大危机,隐喻着民族信仰的失落。典例突破2(2023广东东莞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篱

下萧

乾住姨家和住姥姥家有什么不同呢?姥姥死了,当然只好住姨家。环哥路上蹦着闹着,小耳朵就没听进那句辛酸话:“咱日子这下可苦了。你放规矩点儿就算心疼妈啦!”把带来的那份小行李安插在才腾出的一间厢房后,妈就开始呜咽着跟姨数落起来。姨口口声声地说:“离了倒好!”姨父用极客气、极有礼貌的样子劝妈放心,说:“地方有的是,都是一家人。”对这和善的男人,妈仿佛倒要哭了出来。姨家的什么都讲究。环哥躺在木床上,晃着小脑袋,想着姨家堂屋条案上那玻璃盆景,花花绿绿的。簟瓶里还插有大大荷叶托着的纸莲花。他翻过身来问:“妈,妈,姨家八仙桌上嗒嗒嗒响着的是什么呀?”妈推了他一掌:“小鬼,睡吧。”天一亮,环哥就要看那肥胖的龙睛鱼去。他要起来。“给我睡下,小鬼。”“干吗,平常这时我不已经该去拾粪了吗?”“这是城里。人家还没起呢,你不能胡闹!”环哥一定要爬起来。妈死命地捺住他,直到他答应起来也不出房门。吃过早粥。环哥问妈“有啥活儿干啊”,可是,连妈想找事做还没有头绪呢,就说:“小兔崽子,你给我乖乖儿地在房里待着就是干活儿了。”这,环哥哪儿成,一个爬惯了树钻惯了高粱地的孩子!一转眼,他就丢下纳鞋底子的妈,溜出房去了。一出房门,就见到梳了黑漆漆、圆滚滚辫子的表妹蹲下两条小腿,低着腰,在花丛里拾花籽,环哥就也帮起忙来。不一会儿表妹就和他熟起来。他就说:“该叫我掐两朵花给我妈了!”表妹摇起头来。环哥居心逗表妹,就索性把顶大的一朵掐了下来。登时,小姑娘就忘掉了适才的友谊,呜咽着,嘟囔着“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家”地走进厢房来,噘着小嘴告状。妈听了多扎心哪。她只好拍拍外甥女抽搐着的小肩膀,再在亲生的肉上拧两下。于是,午饭的时候,姨父好心地劝妈还是别打孩子。没有了同伴,环哥意识着寂寞了。他想着家里那条体己的黄狗。他想着黄昏的高粱怎样一仰一俯地向他点首。他想起杜家的猫又快要生养了,还答应给环哥一只小猫呢。他想起这场雨,秋瓜要完了,梁家园的枣快熟了吧,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想到枣,环哥对着那山屋脊背后伸出来的枣树出神。看到那挂满了红绿果实的树枝,使他下意识地感到家乡味来。表弟下学了。环哥两只粗手抓着表弟文弱的肩膀问:“你会爬树吗?”“不会。”“来。”环哥牵了表弟的袖头往后院走。“我爬给你看。”表弟羞怯怯地倚在院门。这不是他常来的地方。“你待在底下。我去打,你捡。”环哥盘了双臂熟练地嘱咐着。“不,不。我爸爸不准动这树。他留到八月节,雇人打下来,送衙门上司的礼。”他记起年年张老爷一口袋,赵老爷一蒲包地送。留在家里的只有两饽饽盒子,而且是小个儿的。“干吗雇人打呢,真是饭桶!来吧。瞧——”环哥朝拳头吹了口气,便把一只脚蹬定那枣树的一块疤痕,双手一抱,就离开地面了,吓得立在地面上的同伴直嚷留神。“算什么!这白玩儿!”说着,环哥敏捷地调换了三脚两脚,小小身子已隐在果实累累的树枝里了。接着,运用了小身躯所有的气力在那树枝上蹦跳,立时树叶如暴雨似的刷刷地摩擦了起来。长圆的枣,满红的,半红的,甚而青青的,都如雹子似的噼里啪啦地坠到墙根下,坠到熟菊花茎下,坠到表弟脖子上了。立时,羞怯的孩子也为这阵枣雨兴奋起来,乐得屈下腰去,选红的向兜里揣。环哥骄傲地说:“这,这不算什么!我们家里的树比这两棵还壮。结的圆枣有这么大——”说着环哥用两个手指圈成一个大大的圆环。“你爸让你上树吗?”表弟关切环哥在家中的自由。“我爸有半年多不在家了,”环哥夸耀地说,“我爸在北平有了阔事情。北平是顶大顶大的地方。比这儿还阔多了。什么都有。”“别瞎吹,你没有爸爸的。”“你敢说!你才没有呢!”“别急,我昨儿晚上听我妈和我爸说——”“说什么?”“说你爸不要你们了!”“放屁!”环哥挽起袖子来了。“你瞎说我揍你!”环哥一把就抓着表弟的领子,啪的一声,环哥的手掌落在那细嫩的皮肉上,随着是表弟的哭声。环哥丢下领口被扯破的表弟,丢下那些“臭”枣,和慌忙奔来的姨母撞了个满怀,就一直逃回厢房去。看了环哥身上的泥迹,妈着起急来了。“又造什么孽了,小鬼!”“妈,”环哥噙着热泪扑到妈怀里,“爸不要咱们了吗?”妈由窗口望着飘在暮色里的炊烟,茫然地摇头。晚上,姨到房里和妈说呀说呀说到半夜。环哥蜷在被窝里酣睡了。朦胧中,他只听姨说了许多声:“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等环哥醒来,那只柳条箱又已捆好立在门口了。姨父微笑地走进来,摸着下颏,用极温善有礼貌的语调说:“地方有的是。都是自家人。干吗这么忙着走?”环哥用赞同的眼色瞅着妈,但妈却用勉强的微笑朝这温善的人摇着头。一九三四年九月(有删改)图解文本

典题2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陌生的生活空间是儿童视角写作的典型特征,请简要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的妙处。(6分)参考答案

①借儿童的视角,展现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区别:环哥天真、不谙世故,而姨父即使是亲人也难有真情,虚伪且冷漠,突显孩童世界的单纯与成人世界的复杂。②借儿童的视角,突出城乡差异:以“环哥”的观察和遭遇展现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引起读者对20世纪30年代城乡之别的思考。③借儿童视角,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意味:小说借环哥的视角和遭遇展示出天真孩童看不懂复杂的人情,不知晓城乡的差别,全然不知自己的悲剧性处境,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增分策略“儿童视角”的作用“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的一种技巧。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能表现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被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另外一种面貌。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真实客观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2.平易亲切儿童有限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3.新奇有趣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4.推动情节发展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5.丰富形象内涵在儿童视听角度下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6.对比凸显主题将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与成人世界的丑恶作对比,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变式训练萧乾在小说《篱下》中选取了几个平凡的人物,叙述了一些琐碎的小事,但他在作品中不断变换叙述视角的写法,让故事的呈现别有滋味。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

①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主要情节,便于客观、冷静地描写现实世界,尤其是儿童的世界;②小说穿插运用儿童视角,使儿童眼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构成强烈的反差;③两种视角来回切换,有利于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主题。同文拓展训练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环哥睡觉时想着姨家八仙桌上嗒嗒嗒响着的东西,天一亮想着看龙睛鱼,说明环哥对城里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欣喜。B.天一亮,环哥就要起床并强调这时该去“拾粪”,吃过早粥他又问妈“有啥活儿干啊”,说明环哥是个勤劳能干的孩子。C.打枣和回忆家乡的枣树让环哥很骄傲,此时表弟对环哥又羡慕又嫉妒,于是故意提及环哥的爸爸,以真相刺激环哥。D.从环哥母子来此到环哥母子准备离开,姨父每次出现都是“极客气”“极有礼貌的”,这都表明姨父是一个善良的人。A解析

B项,“说明环哥是个勤劳能干的孩子”分析错误。“天一亮”环哥并非真要起床出去干活,而是要去看鱼,“要看那肥胖的龙睛鱼去”;当然也并非展现环哥“勤劳能干”,而是要表现他的好奇与贪玩。C项,“于是故意提及环哥的爸爸,以真相刺激环哥”分析错误。表弟关切环哥在家中的自由,暗示了表弟在“什么都讲究”的自家其实是有很多拘束的。D项,“这都表明姨父是一个善良的人”错误。原文“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等环哥醒来,那只柳条箱又已捆好立在门口了”“但妈却用勉强的微笑朝这温善的人摇着头”,姨父在母亲和环哥面前总是“极客气”“极有礼貌”,这与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同。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标题“篱下”其实是“寄人篱下”之意,点明了环哥与母亲的现实处境,此标题也暗示了小说的悲剧主题。B.文中对环哥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描写,既突出了此时环哥的寂寞无聊,又写出了农村与城市生活的较大差异。C.作者巧用对比手法塑造了母亲与环哥、环哥与表弟、姨母与姨父这三组人物形象,有助于典型化人物个性的表达。D.小说结尾“环哥用赞同的眼色瞅着妈”,一方面表现出孩子的单纯天真,另一方面向读者传递着深深的哀伤。C解析

C项,“作者巧用对比手法塑造了……姨母与姨父这三组人物形象”错误。姨母与姨父之间不构成任何对比,姨母说“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也只是托词而已,他们都不愿意再收留环哥母子。3.小说详写环哥打枣的情节,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参考答案①丰富环哥的形象,形成人物对比,突出差异:突出环哥顽皮,逞能,略有骄傲感。以此情节突出生长在乡间的环哥自由、少拘束,而生长在城里的表弟不自由、受拘束,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②为后文做铺垫:环哥打枣的情节,既揭示着环哥母子寄人篱下的原因,也为后文其母带他离开姨家做了铺垫。③暗示悲剧性结局:环哥打枣本是孩子间最普通的玩乐,但此处的枣树是人情世故的工具,孩童的天真与成人的复杂世界形成巨大反差,这也是文章的悲剧性体现。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环哥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①美好的回忆,体现了环哥对从前乡村生活深深的怀念,也侧面表现了环哥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②美好的回忆与环哥此时的处境形成反差,突出了环哥当下的“寂寞孤单”;③最后一句想到梁家园的枣,为后文环哥带着表弟打枣做了铺垫。重难突破2赏析小说的描写手法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也是小说、散文常用的表达技巧。“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赏析小说描写的艺术,一般是对具体的描写对象或对某种描写手法设题,如人物描写、场景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典例突破(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社戏(节选)沈从文①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②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③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④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