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批发业2011年发展与相关问题研究
一2010年中国批发业发展概况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月报》在统计销售额的时候,是将批发业和零售业一揽子统计的,我们无法从中剥离出批发业销售总额。因此,与之前的《商业蓝皮书》一样,我们仍将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作为近似指标来看批发业的月度状况。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月度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表1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更直观地看,如图1所示。图1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与2010年相比,2011年各月同比增长率如图2所示。图2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率与2010年相比,2011年各月批发零售销售额仍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除2月份同比增速略低之外,其他各月的同比增长率均在17%左右。综合几年的月度统计数据来看,每年年初(1、2月份)都会出现批发零售额同比增速的波动,这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春节造成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习俗是,每年春节前大量采买年货如食品、衣物等,而在春节假日期间的消费相对平稳,待到春节过后再逐渐回归正常消费状态。因此,春节后约有半个月的时间是一个相对的消费低谷,消费高峰在节前出现。而农历春节一般在公历1、2月份出现,因此1、2月份的批发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波动就可以理解了。举例而言,如果上一年春节在公历2月份,今年春节在公历1月份,那么今年1月的同比增速(比上一年1月)自然就比较高,而今年2月的同比增速(比上一年2月)自然就比较低。二批发业资产利润分析1.各地区批发业资产利润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的统计数据,我们选择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可得2010年各地区批发业销售额及行业财务状况,如表2所示。表22010年各地区批发业财务状况从表2可以看出,2010年,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当中,批发业利润占比最高的是北京市,北京市的利润占全国利润的14.98%,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市,为13.41%,而天津和重庆两个直辖市占比很低,仅为2.65%和1.81%。但从资本利润率来看,京、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8%,均为10%左右;相反,沪、渝两地资本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均接近20%。虽同为直辖市,但北京、上海与天津、重庆相比,无疑在各方面都要高一个数量级,作为华北和华东最大的物资集散地的北京和上海,其批发业利润在全国的占比很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与上海相比,北京批发业在资产和利润两个方面均比重较大,但赢利能力总体不及上海。北京批发业用全国21.62%的行业资产创造了14.98%的利润,而上海批发业用全国10.38%的资产创造了13.41%的利润。不过,京、沪两地的批发业资产负债率总体较低,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津、渝两地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其他区域的情况来看,2010年华东六省(鲁苏浙徽闽赣)批发业无论在利润占比还是资产占比上,均接近全国1/3,分别为28.99%和28.54%,这主要是因为江苏、浙江两个批发业大省位于该区域内。如果华东六省再加上上海算作“大华东”区域的话,那么这个区域占全国批发业的比重将接近一半。相比之下,华北四省(晋冀蒙豫)加上北京,仅占全国的1/5左右,即便再加上东三省,也仅占全国的1/4左右。同时,华东六省的占比几乎是华南五省(湘鄂桂粤琼)的2倍。因此。华东区域特别是长三角的苏、浙、沪地区无疑是中国批发业比重最大、最为发达的地区。从资本利润率来看,华东六省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为15.52%,同时高于北京市。这也和我们直观的判断相吻合,华东地区是中国传统的经济中心,以上海为龙头的苏浙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西南四省(云贵川藏)、西北五省(陕甘宁青新)批发业利润和资产占比虽然不高,但资本利润率较高,2010年分别为20.14%和24.15%,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不同所有制批发企业资产利润分析我们仍然主要采用2010年的数据,同时参考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经过数据选择与计算,可得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销售额及企业财务状况,如表3所示。从销售额总量来看,2010年批发业销售额较2009年有大幅上升,从2009年的157834.6亿元[1]上升至2010年的219121.1亿元,增幅达38.83%,这是继2009年回落后的大幅上升。即便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一增幅也堪称巨大。表32010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销售额及企业财务状况(按企业所有制划分)从销售额结构来看,2010年,内资批发企业的比重仍占绝对优势,达88.55%,与2009年基本相当,近年来变化不大。内资企业当中,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仍然最大,为28.24%,较2009年的27.22%上升近1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内资企业中销售额比重下降较大的是股份有限公司,从2009年的14.13%降至2010年的12.48%。而外资企业的比重上升较大,从2009年的7.88%升至2010年的8.91%,上升1个多百分点。总体来看,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等内资企业的销售额比重最大,三者销售额合计占整个批发业销售额的比重为73.84%,近3/4。从行业资产总量来看,2010年批发业资产达83998.2亿元,较2009年的65815.9亿元大幅上升,增幅达27.63%。从行业资产结构来看,资产占比最大的是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比重为31.91%,与2009年基本相当。私营企业的资产占比有所上升,从2009年的22.73%升至2010年的24.39%,上升1.66个百分点。其他各种所有制批发企业资产与销售额的占比比较相称,资产占比最大的三类企业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的销售额占比仍是最大。2010年,各种所有制批发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为:集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最高,达80.81%,较2009年的71.39%大幅上升近10个百分点;2009年资产负债率最高的联营企业,从80.93%降至2010年的75.08%;最低的仍是股份有限公司,为59.18%。整个批发行业资产负债率为71.94%,较2009年的70.40%略有上升。整理各种所有制批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及行业资产负债率,可得如图3所示的散点图。图32010年不同所有制批发企业资产负债率从图3可以看出,2010年,批发行业资产负债率总体仍在60%~80%,属于比较高的水平。近年来,批发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上升之势,2008年为69.45%,2009为70.40%,2010年为71.94%。其中,内资企业当中的股份有限公司以股权而非债权融资为主,所以资产负债率最低;其次,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低于行业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私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徘徊在较高水平,2010年为78.98%,2009年为78.81%,这说明至少在批发业当中,私营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并不差,当然这也意味着私营批发企业的偿债风险较大。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低于行业资产负债率,而内资企业除国有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之外,均高于行业资产负债率。另外,集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波动较大,从2008年的83.32%下降到2009年的71.39%,又升至2010年的80.81%。从所有者权益来看,占比最大的仍是国有批发企业,2010年占批发行业比重为25.55%,与2009年的26.32%相比略有下降。紧随其后的是内资批发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比重为24.84%。变化较大的是私营企业,其比重由2009年的16.30%升至2010年的18.32%,上升两个百分点。从批发业资本利润率来看,最高的仍是外资企业,2010年为29.91%,较2009年的28.17%有所上升;其次是港澳台资企业,2010年为25.58%,较2009年的27.44%略有下降。反观内资批发企业,资产利润率无一超过20%,最高的是国有企业,2010年为19.18%。行业资产利润率近年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8年的19.42%降至2009年的16.22%,又降至2010年的15.28%。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经济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萧条所致,其实不只批发业,各行业的资产利润率都受到影响。我们可以计算出2006~2010年连续五年的不同所有制企业资本利润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表42006~2010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资本利润率比较(按企业所有制划分)从表4可以看出,2006~2010年五年来,批发行业的利润率呈现“波峰”状,2008年为峰值,各所有制批发企业的利润率也大多在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两年有所下降。其中,利润率最高的一直是外资企业,其次是港澳台资企业。抛开各种优惠政策不谈,这也凸显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普遍比内资企业高出一个级别。而内资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低于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的利润率一直在30%左右,而紧随其后的港澳台资企业的资本利润率也高于所有内资企业,其资本利润率一直保持在25%~30%,且一直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内资企业当中,利润率较高的是国有企业,为20%左右,且多数时候都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从2010年的情况来看,集体企业的进步较大,虽然仍低于行业水平,但从2009年的9.83%升至2010年的13.17%,上升3个多百分点。退步较大的是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利润率仅为13.39%,较2009年的21.13%下降近8个百分点,且较前几年也退步较大,首次低于行业平均利润率。而股份合作企业2010年表现颇佳,其利润率16.19%首次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率15.28%。比较差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利润率连续两年都在10%以下,且5年来无一年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率。3.不同商品类别批发企业资产利润分析按照不同商品类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有关数据,可以计算出另一份资产利润表,如表5所示。表52010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财务状况(按商品类别划分)从表5可以看出,2010年,整个批发业中仍以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类批发所占比重最大,其资产占行业总资产比重为47.61%,与2009年的47.02%相当,利润百分比占到35.41%,较2009年的37.01%略有下降,但同样是最大比重。其资产比重和利润比重不相称的现象,是该类别产品批发行业多年存在的问题[2]。从资产比重来看,除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外,2010年列第二位的仍是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业,该类别资产比重为18.14%,与2009年基本相当;利润比重为21.29%,较2009年的18.69%上升近3个百分点。一直以来,资产比重和利润比重不相称的两个类别是农畜产品批发和食品饮料烟酒类批发,2010年仍然如此。2010年,中国农畜产品类批发业资产占行业总资产比重为4.74%,但利润比重为1.85%;食品饮料烟酒类批发业,资产比重为10.34%,利润比重却高达21.52%。前者是用4.74%的资产仅仅创造了1.85%的利润;后者是用10.34%的资产创造了21.52%的利润。对此,我们在之前历年的《商业蓝皮书》中曾经给出过解释,即农畜产品批发存在较大的政府补贴,而食品饮料烟酒类批发,由于烟草专卖制度的存在,使得该产品类别的利润极高。2010年整个批发行业的利润率为15.28%。利润率最高的是食品饮料烟酒类,高达31.79%,虽较2009年的36.09%下降不少,但仍是最高的,高出整个批发行业利润率16.51个百分点;利润率最低的仍是农畜产品类,为5.98%,较2009年的5.48%仅有微弱上升。除食品饮料烟酒类批发之外,利润率最高的仍属纺织、服装类批发,2010年利润率为24.41%,与2009年的24.43%相比几乎无变化。另外一个资产利润率较低的是贸易经纪与代理类,2010年资产利润率为6.06%,这也是该类别批发业的长期状况。其他各类批发业,资产利润率基本与批发行业利润率相当。从资产负债率来看,各类别产品批发业的资产负债率基本都在70%上下,最高的是贸易经纪与代理类,2010年达82.64%,较2009年的79.22%上升3个多百分点。同时,食品饮料烟酒类批发业的资产负债率只有50.36%,虽较2009年的48.07%略有上升,但仍远低于批发行业71.94%的平均水平。我们曾经给出过解释,即该大类中烟草制品批发子类的资产负债率非常低,从而将该大类总体资产负债率拉至低位。2010年,另一个资产负债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类别是文体用品及器材类,资产负债率为66.26%,仍然延续了此前的水平,2009年为66.04%。三批发业吸纳就业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经过数据选择与计算,可得限额以上批发企业的数量、吸纳就业与人均利润状况,如表6所示。由表6以及2009年[3]的情况可知,2010年,整个批发行业人均利润为365750元,较2009年的341780元有所上升,并超过了2008年的361613元。各种不同所有制批发企业当中,人均利润最高的仍是外资企业,2010年人均利润为984806元,较2009年的748180元增长31.63%。波动较大的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均利润,从2009年的472381元降至2010年的327189元,降幅达30.74%,与2008年的324425元相当。内资企业中,人均利润排第一位的是国有企业,2010年人均利润达430937元,较2009年的387888元增长11.1%,超过2008年的426964元。人均利润最低的仍是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分别为165137元和147000元。表62010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与人均利润(按企业所有制划分)以企业平均人数来衡量企业规模,各种所有制企业当中规模最大的仍是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单个企业平均人数达227人,与2009年的224人基本相当;其次是国有企业,2010年平均人数为186人,较2009年的176人有所上升。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平均人数分别为140人和126人。企业规模最小的仍是私营企业,单个企业平均人数为30人,与2008年、2009年相当。从人均利润与企业平均规模的关系来看,人均利润较高的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国有企业等,其规模也较大,企业平均人数均在100人以上。从企业吸纳就业量百分比来看,外资企业吸纳的就业量仅占行业就业量的6.51%,但创造的利润占行业利润百分比为17.52%。私营企业平均人数最少,但吸纳的就业量却占到行业就业量的30.52%,吸纳就业是最多的,创造的利润占到行业利润的21.43%;另外两个吸纳就业较多的,是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吸纳就业量分别占行业总就业量的20.43%和24.18%。根据历年的情况来看,规模以上批发企业中,以私营企业的数量为最多,2010年法人企业数为35222个,占全部企业数的比重为59%,也就是说,批发企业中,近2/3的企业是私营企业。但私营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小,仅相当于行业平均规模的一半。而且,私营企业的赢利能力有待提高,用全行业近1/3(30.52%)的劳动力创造了约1/5(21.43%)的利润,与外资企业成鲜明的对比。四2011年批发业热点问题分析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就是“反通胀”。从根本上讲,本次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此前施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高额外汇储备之下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自然就引发通胀。奇怪的是,在各种反通胀的建议和措施当中,却有不少意见直指流通领域,认为是商品流通这个“中间环节”在作祟,流通中的商品被层层加价,到了消费者手里,售价高出进价几倍。由此引发了对中间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流通企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批发业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自然也在关注之列。另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尚未结束,2011年又出现了欧债危机、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等新的问题,欧美经济低迷导致进口缩减,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自然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对此,经济学界普遍开出了“拉动内需”、“出口转内销”等药方来应对,从而对中国的流通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引发了更多的质疑。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疑问有:中国的流通环节是否存在很大的问题?存在什么问题?物流成本是否过高,过高的原因是什么?在“拉动内需”方面,流通业究竟能扮演何种角色?需要哪些改进和提升?我们拟对这些疑问进行初步的回答和判断。1.通货膨胀语境下的批发业本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为应对经济衰退,按照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方案。有人形象地将其概括为“四九”政策,即“4万亿元投资+9万亿元信贷”。根据最简单的AD-AS模型即可知,这在短期内可以提高均衡产出水平,但长期效果必然是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而产出水平仍将回落到潜在产出水平之处,也就是说,长期效果只是通货膨胀。问题在于,本轮价格上涨最初表现为农产品价格尤其是肉、禽、蛋、蔬菜类食品价格上涨,在得知农产品销地价格数倍、十数倍于产地价格之后,许多人将矛头对准了流通中的批发零售环节,认为是中间商、批发商、零售商对商品层层加价,推高了最终售价。按照顺藤摸瓜的思路,最后追溯到了国内高速公路收费问题,认为是“过路费”在作祟(当然不是说“过路费”导致了通货膨胀,但是,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过路费”、“流通成本高”等问题更加凸显)。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层层加价”一说本身就不符合经济学规律。乍看之下,批发零售环节可以将“加价”部分完全转嫁给最终消费者,但这是错误的。“加价”部分能否转嫁、转嫁多少给消费者,取决于特定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对于缺乏替代品的商品,需求弹性很小,“加价”部分的转嫁程度较大,即批发零售商可以将大部分“加价”转嫁给消费者;对于完全无弹性的商品,则可以100%转嫁。问题在于,除了水、盐等完全无替代的生活必需品之外,肉、禽、蛋类的需求是很有弹性的,猪肉涨价,可以减少猪肉消费,增加牛羊肉、鸡肉等替代品的消费。要说中间批发零售环节推高了肉、禽、蛋类的价格,实在是打错了板子。因为即便批发零售商想“推”,也是很难“推高”的。况且,国内的批发零售业,基本上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没有哪家批发商具有强大的市场力量。有论者认为,中国国内市场不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各地区的“地方保护”还很严重,由此认为中国的批发零售业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原因在于,即便在“地方保护”的背景下,每个地区内部的竞争也很激烈,没有哪家批发商可以垄断一个省乃至一个市的全部批发零售业务。换言之,“完全竞争”并不要求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竞争,区域内竞争激烈,足以产生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如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北京大红门服装商务区等,每一类商品均有大量批发商在经营相同的业务,没有哪家可以垄断某类产品的批发业务。因此,批发商、零售商的中间环节“层层加价”推高价格之说是不正确的。与此类似,“过路费”推高价格之说也不正确。“过路费”无疑是一种“加价”,批发商无力将“加价”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同样也就无力将“过路费”完全转嫁,只能是部分转嫁。对所有商品的运输环节收取“过路费”,相当于开征一笔消费税,因此,流通环节中的批发商、零售商对“过路费”的转嫁与对消费税的转嫁并无本质不同。既然“税”做不到完全转嫁,那么“费”同样做不到。“过路费”该不该收、该收多少,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与批发业无关,也与通货膨胀无关。因此,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区分不同类别的商品,才能正确解释批发环节在通货膨胀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少数需求弹性较小的生活必需品,批发、零售等中间环节在推涨价格中扮演的角色或许重要一些,但对大多数商品而言,批发零售环节在“涨价”方面的施展空间并不大。笼统地将推涨价格的罪过归在批发商身上,是不正确的。2.拉动内需语境下的批发业出口不振,拉动内需自然是合乎逻辑的替代选项。而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的局面下,内需再大,也不可能将出口减少的部分完全接过来消化掉。于是问题便是,在“出口转内销”方面,流通环节中的批发零售业有哪些文章可做?认为批发零售环节在拉动内需方面能够有所作为的前提是,国内消费需求尚有潜力可挖,而如果流通渠道不畅,就会阻碍这些潜力的发挥。那么,流通渠道是否不畅?事实是,中国批发业的市场结构,总体上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没有哪家批发商具有强大的市场力量可以左右上游生产企业和下游消费者,甚至连局部垄断力量也不具有。不论从直观感受还是从财务数据,都能得出这一判断。前已述及,从直观感受来看,国内批发业态中重要的专业批发市场,显然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从前面给出的财务数据来看,批发业的总体资本利润率在15%左右,符合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并不属于暴利行业。相比之下,港澳台资批发业、外资批发业资本利润率大大高于内资批发业,其中既有经营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市场力量较强的因素,其市场力量要强于内资批发企业。但总体来说,中国批发业的产业结构是完全竞争的。不仅如此,上游生产企业,不论是制造业工厂,还是农产品生产者,同样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由于各种行业协会、合作社的不发达,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在面对中间批发环节时,更不具有市场力量,讨价还价的力量相对更弱。同样,作为终端消费者,由于消费者组织的不发达,致使消费市场也不具备市场力量。这样,从生产者到中间批发商,再到终端消费者,每个环节的卖方和买方,都是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没有谁可以操控市场,因此流通渠道不畅的前提并不存在。从财务数据上来看,作为中间环节的批发业也没有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仅获得了正常的会计利润。因此,就拉动内需而言,中间环节即批发业能够有所作为的空间很小。2009年的“家电下乡”政策,本质上是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仍是从提高收入的角度拉动需求的,并不是通过流通渠道建设来拉动的。总之,中国批发业完全竞争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在提供流通服务这一“商品”上是有效率的,并不存在提高价格减少服务的效率损失问题,即流通渠道是畅通的。因此,很难指望批发业在拉动内需方面有所作为。最后,我们认为“出口转内销”拉动消费从而拉动内需的说法也有待商榷。原因在于,即便“出口转内销”的渠道是畅通的,那么结果很可能是消费者把原来用于购买面向国内的产品的购买力,转移到“出口转内销”的产品上。换言之,“出口转内销”的产品“挤出”了消费者对面向国内产品的消费。而这一过程中消费支出总额可能并不会增加,即消费者还是花那么多钱,只不过购买的产品变成“出口转内销”的产品而已。归根结底,拉动消费还要靠收入的增加,而不是把内贸商品换成外贸商品。附录1表A12009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销售额及企业财务状况(按企业所有制划分)表A22009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财务状况(按商品类别划分)表A32009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与人均利润(按企业所有制划分)附录2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联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时交易系统费建[4]摘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中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自身发展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与农产品“买难”与“卖难”的矛盾日趋尖锐一样,各类矛盾问题竞相向它集中,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呼声也日趋高涨,何去何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面临重大选择。社会上各种争论表明,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与定位,亟待明确政府、企业、NGO(非营利性组织)三者在农产品资源配置中的功能与定位。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从农业生产端出发,按照“三公原则”(即公开、公平和公正)趁势而上,坚守农产品批发市场核心的交易与集散功能,体现价格形成与信息发布功能,坚持市场化经营、开拓创新,以更优质的服务服务好批发交易商,在农产品流通中着力承担和解决“五大问题”,实现全国联通交易,自身实现由“点”到“网络节点”的转变,成就“买全国,卖全国”的农产品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产品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美满。关键词:农批市场联通实时交易公益性资源配置“五大问题”统一大市场一引言“民以食为天”,搞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着农民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产品大规模集散,引导农业生产,保障全国农产品供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发展到4700多家,承担着全国超过70%的农产品集散功能,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农产品流通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家层面缺乏相应的综合规划和协商机制,在地方管理中存在条块分割,区域间、部门间缺乏统筹协作,分散、低效等问题严重,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状态,一直是“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状况,“多了砍,少了喊,不多不少没人管”。在房地产热的带动下,农产品批发市场向大型化、园区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动辄数百亩、数千亩地成片开发,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此外,农产品“买难”与“卖难”的矛盾日趋尖锐,香蕉卖难、萝卜卖难、土豆卖难、生姜卖难、大蒜卖难、青菜卖难……层出不穷,“萝卜哥”、“菜县长”、“土豆疲”轮番上演,很多农民一年没有收入,甚至多年亏损;同时在城市里买农产品难,农产品价高成为常态,“2011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显示,近70%的公众认为物价上涨,影响了生活水平。另外,农产品流通难以精准合理配置造成成本偏高,损耗巨大。据估算,流通成本在粮食成本中占30%以上,在鲜活产品中超过60%,我国每年粮食流通损耗率高达15%,损耗达2550万吨,比粮食主产区江西省2011年的粮食产量还要多,水果蔬菜损耗1.5亿吨,生产价值就超过1200亿元,损耗率高达25%,而发达国家这两项损耗率仅为1%~2%。这给蓬勃发展中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另一方面,要求政府提高准入门槛,统一规划,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呼声也日趋高涨。何去何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面临重大选择。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的正确定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伴随着农产品流通由管制到放开的渐进式改革而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与定位随着政府角色的逐步转变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而发生着变化,从当初简单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场地,派生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价格监管、信息反馈、政府性应急保障,为政府提供完整、真实的价格信息,指导生产,调节供求等功能,甚至上升到保障食品安全、稳定农产品价格、协调城乡发展的高度,以至于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标准化市场建设”、“双百工程”、“升级拓展5520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三绿工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债项目”等政策,实施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又出现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主渠道地位的怀疑与排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应运而生,这些从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角度来看是有益的补充,折射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与定位的不完善。“忽视现代批发业和商品交易市场是对市场经济的无知和误解”,“事实证明,企图排斥市场、越过批发环节,直接由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除了‘交不完的学费’,粗暴糟蹋纳税人的血汗钱,很少有别的结局”[5]。批发市场对进场农产品抽样检测难以执行,对市场价格监管无法实施,对市场信息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与真实性无法保证,周边环境污染治理力不从心,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工作归根到底带有“NGO公益性”的特征,现在硬人为地强加给农产品批发市场,于法无据,于理难容。这样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就成为一种新的倡导,提出“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既能满足常规性市场功能,又能完善市场的公益性职能,提供食品安全检测、价格监管、信息反馈、政府应急保障等公共物品,应该成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6]。改革开放前无数的历史事实已经表明,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在NGO社会法制环境不具备的条件下,贸然推进只能够造成新的不公与腐败,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产品集散、价格形成等常规功能”的发挥必须在完全的市场机制与体系之下,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功能就是公益性的,只是它们必须建立在经营主体最大程度获取利润的基础上。至于“食品安全检测、价格监管”本应该就是政府的职能,怎么能够推给市场来执行呢?“信息反馈”应该是一项社会性有偿服务,既不是政府的职能,也不是批发市场的义务,是任何使用者应该付费购买的服务。当前,社会将这个责任强加给政府也只是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没有完全形成,我们某些部门承接这个任务,甚至以此“指导生产,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及供应安全”,结果可能只是多此一举。“提供食品应急保障,”简直就是走错了门,农产品批发市场本身不是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没有能力做应急保障?“政府可以随时通过市场储备、调运等手段应对突发事件”本来就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常的功能,谁都可以来自由买卖,更不要说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了。这进一步说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没有完全形成,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错位或缺失。这些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胶着阶段的体现,是农产品流通领域从政府独立配置转向政府、企业、NGO(非营利组织)三者共同完成配置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各自职能、权限范围的混沌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必然会走向明朗清晰。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公益性是服务型企业存在的基石,企业没有公益性就没有在社会上生存的可能,更没有发展的空间。同时,“公益性”绝对不可以等同于“非营利性”,“非营利性”一定是“公益性”的,但是,“公益性”并不一定是“非营利性”的。当前,我们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与定位的错误认识就在于我们混淆了这些概念。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既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也是社会公众与政府对它们的期盼,但是,绝不可以要求农产品批发市场向非营利性转化,实行“一刀切”,为此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必须抓好非营利性市场建设。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等方式,建设一批非营利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这恰恰是政府引导下的“鲶鱼效应”,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农产品批发市场如何趁势而上,坚守核心的交易与集散功能,体现价格形成与信息发布功能,坚持市场化经营,开拓创新,以更优质的服务服务好批发交易商,“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成本最低、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这是一种不易察觉、不事张扬的‘看不见的手’的‘无私奉献’”[7],在此基础上实现市场的战略目标。三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决定了产品的价值能否得以实现。尤其是对于农产品来说,由于其季节性强,供给缺乏弹性,抗御自然及市场风险能力弱,所以农产品生产后能否顺利进入市场销售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价值能否实现,进一步影响农民的收入,并最终影响农业的发展。中央连续6年把农产品流通内容写进“1号文件”,从2011年的“规范流通秩序,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到2012年的“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强调突出抓好“设施建设、方式创新、市场调控、主体培育”四个方面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59号文件)充分说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环节,从侧面说明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的各类矛盾问题竞相向它集中,除前面提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问题,和农产品安全检测、提供决策信息、承担市场供应调节保障责任等问题外,还包括引导生产和销售的问题、引导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度的提高问题,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规范问题,协助政府做好政策咨询的问题,承担对农产品流通成本收益的基本统计系统的问题,加快标准化建设、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市场建设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的问题,建立追溯体系平台的问题,大流通为主还是区域流通为主的问题,农超对接的合作问题,规划与准入门槛问题,乃至体制、机制、法制建设问题,林林总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只是各自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各异,因而搞得农产品批发市场疲于应付,无所适从。那么,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公益性企业,必须在农产品流通中解决哪些主要的问题呢?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根本需要来看,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从农业生产端出发,按照公平的原则,在农产品流通中着力解决五个大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全国农产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问题,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难与卖难长期并存问题的有效办法;第二,要着重解决在交易过程中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机制与体系,充分满足买卖双方实现平等的定价话语权问题;第三,要解决农产品(数量、质量、家庭消费)安全的问题,关键要在市场机制中形成长效的、人性化的机制与体系,推动标准化、品牌化,奠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安全的基础;第四,要在家庭承包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与巩固、保护主产地卖权和农民增收(农业收入)服务;第五,要为中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为推动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服务。这应该成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努力的方向,这将决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社会地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与成长的空间。四剖析“五大主要问题”的要领近几年来,农产品一会儿难买,一会儿难卖,价格如过山车似的乱窜,今天“萝卜哥”,明天“菜县长”,“豆你玩”、“蒜你狠”、“辣翻天”、“姜你军”和“糖高宗”等的乱象,搞得政府如救火队,今天帮卖菜,明天帮找菜,所有的根源还是农产品卖难,是农产品多得消费不完了吗?资料显示,中国是一个农产品供需平衡相对偏紧的国家。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556.2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其中,出口607.5亿美元,同比增长23.0%;进口948.7亿美元,同比增长30.8%。贸易逆差为341.2亿美元,同比扩大47.4%。谷物进口544.7万吨,同比下降4.6%,棉花进口356.6万吨,同比增长14.0%;食糖进口291.9万吨,同比增长65.3%;食用油籽进口5481.8万吨,其中,大豆进口5264.0万吨,油菜子进口126.2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779.8万吨。值得引起警觉的是,我国玉米出口大国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2010年进口157.3万吨,2011年进口175.4万吨,另外,在主产区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的同时,消费市场的价格并没有太大的下降。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一部分农产品价格在下跌的同时,另外一部分农产品却在上涨[8]。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产品难卖、价格低,不是中国的农产品供大于求的问题,而主要是由于农产品资源配置不合理,包括内外贸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品种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形成农产品集中上市,加上存储运输困难,造成产区产品积压,农户纷纷压价抛售,卖不出好价,甚至白白送人或烂在地里血本无归,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不断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和大贸易,建立起解决买难、卖难的长效机制和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这一切都要求农产品流通要实现从单纯流通节点建设向流通链条和流通网络建设转变,要实现由改造提升流通设施向推进现代流通模式转变,要实现由分步设计、分步实施向总体设计、分步实施转变,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五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的建设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九五”计划明确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抓手,根本原因是中国幅员辽阔,市场巨大,依靠传统的市场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借助电子商务方式,用电子信息集聚贸易主体,降低交易成本,无限集聚国内与海外贸易主体,提高空间集聚效率,广泛集聚交易信息。同时,在统一的交易规则下实现农产品交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实现农产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凭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优势,从追求供给方和需求方权利平等出发,以合理配置全国农产品资源为宗旨,以为中国农民创造平等的贸易机会为使命,以建立符合中国农产品流通特征的交易规则为己任,采用互联网、物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组织全国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农产品交易,再以全国已经形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节点,以农贸市场、超市为落点,采用竞价交易(招标、拍卖)、挂牌交易、专场交易、中远期交易多种交易模式,满足农产品贸易多层次、多规模、多种类、多变化的需求,成就国家层面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定价中心、资源配置中心。这之中,现代技术与管理是手段,政府依法监督是保障,与农产品期货交易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以此为核心构建起“CCBOT农产品流通新体系”,在此基础上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云计算平台,开展电子交易,并联通实时交易系统,共同建设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1.联通实时交易系统工程的总思路借助上海经过长期打造的CCBOT云计算平台,利用其成熟规范的交易、结算、物流体系和监管理体系,改造提升或建设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电子交易中心(传统市场电子化交易改造),引入拍卖交易、挂牌交易、专场交易、中远期交易以及期货交易等现代交易模式,再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实现全国联通实时交易,推动联通实时交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从单独一个“点”到“网络节点”的转变,成就“买全国,卖全国”的农产品大市场,成为所在区域农产品的核心集散地市场,建立起服务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团体采购单位的电子交易、结算、物流、交割体系,共同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一方面,建立起区域内部相对封闭的农产品交易体系,满足区域内部农产品自主交易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满足区域农产品对区域市场的消费供应的基础上,实现对全国的销售;同时,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市场对全国农产品的全国性采购,实现全国农产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为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全国人民的农产品“供好供足”提供有力的保障。2.联通实时交易系统工程形成的体系架构(见图4)图4CCBOT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3.“四大交易模式”与解决“五大问题”(1)竞价交易(招标、拍卖):以拍卖为主,即农产品经营企业(注册为主持交易商)的单批量产品,通过CCBOT生成一个或多个拍卖标的,利用CCBOT平台向全国拍卖,实行加价递进,标的合同实时在所有参与竞价的交易商计算机终端传转,全体买方集体竞价,出价最高者获得买权,确保主产地农产品卖出最好的价格。包括:①以产地仓库为交货地拍卖,采购商在成交后去指定地仓库提货。主要适用于主产地对全国集中销售。②以目标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库为交货地拍卖。农产品经营大户、批发商对目标市场的销售,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内部的拍卖销售[9]。(2)挂牌交易:即农产品经营企业(注册为主持交易商)的大批量常销的单个农产品,通过CCBOT生成挂牌交易合约,利用CCBOT平台向全国销售,实行主持交易商自由配发挂单销售,买方全额货款(100%资金)购买,成交后必须在合约规定的期限内交割(1周至1个月内),在确保主产地农产品卖出最好的价格的同时,保证销售数量的实现,并实现产销对接,杜绝产地对目标销售市场的盲目性,防止货到地头死。以产地为中心,目标消费市场群为报价圈,成交后确保在距买方最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库)交货的基础上,买方还可以选择贴水价格到产地卖方仓库提货[10]。(3)专场交易:即农产品经营企业(注册为主持交易商)作为特色农产品经济区指定企业,设立农产品的标准化电子合约,在CCBOT上市交易销售。交易采用合同定金制度,主产地政府或行业协会推荐批准的主持交易商(一般为3~5家)是仅有的卖出方,其他交易商只能够先买入再卖出,或进行合约到期实物交割交易。交易双方可以直接锁定进入交割状态,直到交割完成。实现以销定产,保证地方农产品的卖权与定价权,并且在订单适当流转的基础上做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以及锁定因为农产品价格下跌可能形成的风险,保证农民增产增收。(4)中远期交易:按照《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和“国六条”的规定,参照《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草),采用标准化电子合约、电子撮合交易、保证金制度(20%以上)、每日或隔日以及在一段时间内无负债结算制度,设立涨跌最大幅度制度、T+0制度、买空卖空制度、最大定货量制度等各项制度,同时与期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推动该行业形成中国价格,参与国际竞争[11]。通过上述交易模式,可以解决五大问题。第一,解决了全国农产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问题,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难与卖难长期并存的问题的有效办法。第二,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机制与体系,充分满足买卖双方利益,实现平等的定价话语权。第三,解决农产品(数量、质量、家庭消费)安全的问题,关键要在市场机制中形成长效的、人性化的机制与体系,推动标准化、品牌化,奠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安全的基础。第四,解决在家庭承包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与巩固、保护主产地卖权、农民增收(农业收入)服务。第五,为中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为推动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服务。4.联通实时交易系统工程的重要意义实现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时交易系统联通,不但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建立中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举措,联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时交易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实现。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特别强调“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交易规模。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入拍卖等现代交易模式。加快农产品流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联通主要城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时交易系统”。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推进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重点支持交易场所、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同时进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811-2024物联网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
- 运用逻辑思维
- 2024专业采购协议模板
- 2024新水电安装合作协议样本
- 2024年钢筋工程承包协议范本
- 2024年劳动协议固定期限本参考
- 2024年中央空调系统工程协议
- 2024年汽车信贷保证协议模板定制
- 【类文阅读】25.古人谈读书(试题)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画图”》说课稿
-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汇总
-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单元教材解读
- 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函数的单调性》课件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四年级上册 单元作业设计《为父母分担》
- 核酸的生物合成 完整版
-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 天然气巡检记录表
- 食品进货台账制度范本(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