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方程的一个应用,也是坐标法的继续.从知识体系上看,是在研究

平面上两点之间距离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点线距离,是对距离度量的完善;从知识结构上看,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前面两点间距离的深入,也是后续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本

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i.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练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探究,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

想及简化运算的基本策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研究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

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运算的艰辛,感受

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基本流程

实例引入,提出问题H分析任务,选择方法H合作交流,尝试解决H反思过程,优

化改进

简单应用,巩固知识一小结作业,建构体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与设计意图

引例村村通公路工程,简称“村村通”,是国家为构兔£和谐社会,支持新农通过设置日常生

活中的问题情境来弓

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某地一国道:旁有一村庄,现欲修入新课,让学生主可

解决问题(学生上台

一条从该村庄到国道的公路.若按国道设计的坐标图(单位:km),村庄的

讲解),为点到直线的

坐标为(0,0),国道所在直线的方程为2x+y-2=0,则所修,的公路最短有多长?距离公式的推导提伊

方法基础.同时.,让学

创设情境]

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

引入新课值,培养学生学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盾

匚围事物的能力.

先让学生探究脩

思考:如图,已知点4(公,%),直线/:Ar+5),+C=0,如何求点兄到

决问题的方案,然后

自主选择方案解决恒

直线/的距离?(点4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点外到直线/的垂线

题,并交流解题感受

段的长度,其中。是垂足.)

师生共同参与,

要求:(1)探究求解方案或思路;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发

(2)写出求解过程,并谈谈解题感受(如遇现和创造的历程,发

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克服的?还有什展独立获取数学知法

么困难没解决?)的能力.

探索改进0

方案一:定义法,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培养学生严谨、

推导公式周密的逻辑推理铢

(1)求垂线片。的方程;

力,得到一般性结论,

形成完整的数学程

(2)求垂足。的坐标;

型,感受数学的严遑

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

(3)求点与与。的距离.

4)(X(),%)\性,形成科学的态度

在推证的过程中,1

方案二:等积法,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0X过克服困难的经历以

及获得成功的体验,

㈤卦网=|4处忸。5|

锻炼意志,增强信心

思考:(1)上式是由条件下ABwO得出,对A=O或8=0成立吗?

(2)点凡在直线/上成立吗?

(3)公式结构特点是什么?使用公式时直线方程是什么形式?

由此推导出点Po(x0,y0)到直线l:Ax+By+C=O的距离公式:

^_|A^+By0+C|

'VA2+B2

例1求点6(-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学生分析、板演,

(1)y=-2x+5(2)3x=2师生共同纠错、点评,

规范步骤.

小结:(1)直线方程要先化成一般式;

(2)直线垂直于坐标轴时,数形结合更简单.

例2已知点A(l,3),8(3,1),C(—1,0),求△ABC的面积.熟悉公式结构,

自主尝试

理解、记忆并简单反

用公式.

应用公式

思考:还有其他解法吗?

小结:转化为距离问题.

通过学生的主体

参与,使学生深切领

会到本节课的知识与

方法,从而实现对点

1.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与方法?到直线的距离认识的

再次深化.

作业分层,既正

四2.作业:

向全体学生巩固为

小结作业(1)必做题:课本110页A组9B组2、4、5基,又为学有余力生

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

建构体系(2)选做题:课本110页A组10空间,体现了因材施

教的教学理念.

(3)阅读与思考:课本111页笛卡儿与解析几何

【学情分析】点到直线的距离.数学—高中一

1、知识结构: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点件距离公式,对直角坐标系

有了一些了解与运用的经验;

2、能力方面:学生己经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合理引

导下学生有独立探究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3、情感方面: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也较浅,计算能力

差,且受高一这一年龄段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

些困难。

【效果分析】点到直线的距离一数学一高中…

1.本节课就是围绕,快例引入|f雁导公式|f应用公司”这一主线展开,学生体验到了点

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2.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训练为主线,体现了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堂上,

不管是在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辨析过程、应用过程还是在例题、练习的概念巩固过程,

学生都积极主动的思考交流、探究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

地位,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活动与创造的课堂.

3.由于备课不充分,某些环节得处理上还是有待改善提高。比如课堂上更多的工作可

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再民主一点,再放开一点,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语言需要进

一步准确、精炼:时间分配上要进一步细化,重点、难点问题要留足思考、展示、交流的时

间.

【教材分析】点到直线的距离.数学—高中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方程的一个应用,也是坐标法的继续.从知识体系上看,是在研究

平面上两点之间距离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点线距离,是对距离度量的完善;从知识结构上看,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前面两点间距离的深入,也是后续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本

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评测练习】点到直线的距离一数学一高中—

一、选择题

1、点(0,5)到直线y=2x的距离是()

A、—B^\[5C、—D、

222

2、点p(x,y)在直线x=Y-4=0上,0是原点,贝!|即|的最小值是()

A、MB,2>/2C、RD、2

3、p点在直线3x+y-5=0上,且p到直线x-y-l=0的距离等于O,则点p坐标为()

A、(1,2)B、(2,1)C、(1,2)或(2,-1)D、(2,1)或(-1,2)

4、点p(m-n,-m)到直线上+工=1的距离等于()

mn

A、7m2+irB、y/m2-n2C、JTT?+/D>J病

6、过点P(l,2)引直线,使A(2,3),B(4,-5)两点到它的距离相等,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

A、4x+y-6=0B、x+4y-6=0C、2x+3y-7=0或x=4-6=0D、3+2y-7=0或4x+y-6=0

7、两直线3x+4y-2=0与6x+8y-5=0的距离等于()

A、3B、7C、—D、一

102

二、填空题

8、点人5+2,11+2),8(11—4,111一6)关于直线4*+3丫-11=0对称,则111=--------------,n=--------------.

9、已知点(a,2)(。〉0)到直线1江-丫+3=0的距离为1,则a=()

10、已知直线1与两直线4:2x-y+3=O和4:2x-y-l=0的距离相等,则1的方程为.

11、已知实数x,y满足关系式x+y-4=0,则X2+y2的最小值是.

三、解答题

12、求点P(Xo,yo)到直线L:Ax+8y+C=0的距离

13、求点P(2,3)到直线3x+4y+2=0的距离。

A/?

15、求过点4(-1,0),且与原点的距离等于华的直线方程。

【评测练习】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2、B;3、C;4、A;5、D;6、D;7、C

二、填空题8、4;29、及-110、2x-y+l=011、8

三、解答题

12、解:过P作直线L的垂线PQ交直线L于Q,设Q(a力),PQ的方程为:Bx-Ay+C}=0,

因为PPQ,

所以C,=Ay0-Bxu,PQ:Bx-Ay+Ay0-Bx0=0,

即PQ:B(x-x0)-A(j-y0)=0,

由B(x-xo)-A(y-yo)=O

Ax+By+C=0

得B(x-xo)-A(y-yo)=O

A(x-x0)+B(y-y0)+(Ar0+B^0+C)=0

RR_A(AXO+8%+C)_B(Ax0+By0+C)

伺x-x=------「一-----y-y()=-------不一m--------‘

0A-+B~A-+B-

故|P@=J(a-Xo)2+3-%)2=J(X-Xo)2+(y一%)2

22

lA(Ax0+By0+C)~B\Ax0+By0+Cy

=N(A2+B2)2(A2+B2)2

=|A.%+By。+C|

/A2+BT

13、4

14、设动点P(x,y)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相等,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3x+2y-6|

+-3。化简,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