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某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某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某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某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某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高级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

试卷

1.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

候,年降水量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

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及

其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B.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C.物种特性如抗逆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

D.冰川大量融化会影响北极苔原的现有稳定性

2.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阳光、热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消费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B.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

作用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4.为纯化某菌种,某小组在鉴别培养基上划线接种了该种细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菌落均由同种微生物形成

B.该过程中接种环至少灼烧3次

C.该培养基使用完之后,无须再进行灭菌处理

D.从3区菌落挑取后进行培养可获得纯培养物

5.“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里

也十分凉爽。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其中柏、杨、柳、女贞、樱花等各类树木,盘根错

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下列正确的是()

A.树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直接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

B.孔林中数量众多的植物和生活在其中种类繁多的动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C.生活在林下的半夏、苔群等阴生植物的叶绿体颗粒一般较大,颜色较深,这是对弱光环境

的一种适应

D.“林深五月寒”这句诗主要体现了孔林中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6.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山寺桃花迟开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7.2020年9月,我国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关于“碳

达峰”和“碳中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中和”是指在某一时刻,该地区没有碳的排放

B.“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刻,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

C.“碳达峰”和“碳中和”所指的“碳”都是温室气体CO?

D.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8.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郊区某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是一个样板,各地可以照搬

B.生态农业的建立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

C.不同的生态工程体现的原理完全相同

D.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在于恢复生态

9.2014年,重庆市推广“稻+N”循环生态种养殖模式,将单一的农田变成了复合式的绿色

生态田。“稻+N”就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通过降低种植密度,营造生存环境。让鸭、鱼、

泥纵、小龙虾、蛙等物种在稻田中生长,形成一个生态互补、高效、高质的种养殖模式。下

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仅在稻、鸭、鱼等生物构成的群落内完成

B.物种组成是该群落与其他普通稻田群落的重要区别

C.“稻+N”生态模式可以提高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

D.此生态模式应该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和协调等原理

10.毛竹与榜树、苦楮等阔叶树形成的混交林,其稳定性比毛竹纯林的高。以下分析不合理的

是()

A.毛竹纯林易发生病虫害B.混交林中物种多样性高

C.混交林中食物网更复杂D.混交林中能量可循环利用

11.如图为反馈调节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系统-------------►效果

11

A.此模型属于概念模型,效果对系统的反作用可能是促进或抑制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其负反馈调节的基础

C.若将胰岛素调节血糖的过程看作一个系统,效果应为血糖降低

D.反馈调节可以发生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层次

12.家庭自制葡萄酒的一般流程:挑选葡萄一冲洗、沥干水—去除枝梗一用手捏碎葡萄一将葡

萄皮、葡萄籽、果肉、白糖搅拌均匀装瓶密封发酵一滤渣。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冲洗葡萄时,不能将表层的“白霜”冲掉,“白霜”很可能是酵母菌

B.用手捏碎葡萄进行发酵的目的是让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充分接触营养物质,缩

短发酵时间

C.装瓶发酵时一般要留出上的空间,以防止发酵液溢出,并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

D.葡萄酒制作过程中,一定需要对葡萄和发酵装置进行灭菌,防止其他杂菌对发酵产生影响

13.蓝猿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保护视力、强心、抗癌、软化血

管、增强人体免疫等功能。蓝莓酒和蓝莓醋被称为“液体黄金”、“口服化妆品”等。图甲

是以鲜蓝莓为原料发酵制作蓝莓酒和蓝藏醋的过程筒图,图乙是传统发酵技术的装置图。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也■蓝莓壁>冲洗且>蓝莓汁皇>蓝锥醋=>产品鉴定气阀a气阀b

产品鉴定<=蓝莓酒

图甲图乙

A.用重铝酸钾检测出现橙色说明发酵过程产生了酒精

B.利用蓝莓制作蓝莓醋时,利用图乙装置必须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再进行醋酸发酵

C.蓝薄酒制作需要的温度比蓝莓醋制作的温度要低

D.图乙装置中d排气管长而弯曲可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装入蓝莓汁后需要灭菌

14.湖泊爆发水华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之一是会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从而导致水

体中鱼虾等生物死亡,使物种趋向单一。某生物兴趣小组,对爆发蓝藻水华的湖水作出研究,

各取500ml湖水在30℃下培养,分别给予4klx光照(接近湖面晴天日照强度),和Iklx光照

(接近湖面阴雨天日照强度),光暗时间比12h:12h,培养5天后结果如表。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组别加入物质光照强度(klx)培养前溶解氧(mg/L)培养5天后溶解氧(mg/L)

1去离子湖水47.16.8

2去离子湖水16.96.8

3未处理湖水44.93.6

4未处理湖水14.80.9

A.湖水中多种矿质离子增加,是引起水华现象的原因之一

B.阴雨天气温低,蓝藻呼吸弱,水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小

C.水华会导致湖水的透光性降低,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

D.蓝藻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少于其消耗的氧气

15.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T人,②玉米-牛―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若①和②中玉米的数量相同且能量传递效率都为10%,当①能养活10000人时,②最多能

养活1000人

C.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减少

D.若土壤中含有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体内比①中的人体内积累的重金属离子

16.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C.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17.如图是两位同学制果酒和果醋时使用的装置。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依次是、o

(2)B装置中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这样做的原因是

(3)制酒时要将温度控制在,而制醋时要将温度控制在。

(4)制作泡菜的微生物是,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

(5)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的过程。

18.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这里曾经黄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通过大规模荒

漠化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生物种类增加到530余种,

天鹅、野兔、胡杨等绝迹多年的野生动植物再次出现。库布齐沙漠已经变成了一枚“绿宝石”,

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沙漠的治理经验也被联合国当作治沙样本向全球

推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柠条对环境条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中西部地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调

查柠条种群密度方法是,用这种方法调查时,要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

方内的个体数,求得,以该值作为种群密度估算值。

(2)经过治理,库布齐沙漠变成了“绿宝石”,此过程发生了群落的演替(填“群

落演替”的类型),这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

(3)库布齐沙漠通过治理,其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的原因是o

(4)荒漠化防治时,根据生态工程的原理,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鼓励

农牧民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沙漠旅游服务业,增加收入。

(5)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19.测定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数目。流程如图所示,滤

膜法的大致流程: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一水样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一将滤膜转移到伊红美蓝

的培养基(EMB培养基)上培养一统计菌落数目。据图回答问题:

(1)过滤待测水样用到的滤杯、滤膜和滤瓶首先需要进行处理,保证实验不受其它

微生物干扰。与过滤有关的操作都要在旁进行。

(2)将完成过滤之后的滤膜紧贴在EMB培养基上,这属于微生物培养中的操作.从

物理状态角度分析,EMB培养基属于培养基,制备培养基时需要采用法灭菌。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某同学尝试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测定,无菌操作下将10ml待测水样加

入到90ml无菌水中,稀释后的100ml菌液通过滤膜法测得EMB培养基上的菌落数平均为124,

黑色菌落数平均为31,则推测I升待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目为个。

(4)该同学进一步思考,利用滤膜法也可能用于测定待测水样中其他微生物的数目。他取了

两份水样,一份待测水样来自变酸的果酒,从中检测到两种微生物,它们在结构上的主要区

别是。另一份来自某公园的观赏湖,若要通过测量蓝藻的数目来研究水华,培养基配

方中则必需添加(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20.图甲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代表的是图甲所涉及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

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甲乙

(1)图甲中能够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

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填数字序号)。

(2)图甲中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

要形式是。

(3)图乙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I的生物属于(填成分),处于n中的生物

为第营养级。

(4)从图乙“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A正确;

B、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较低,B正确;

C、物种特性如抗逆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也有关,C错误;

D、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种类改变,影响了北极苔原的现有稳定性,D正确。

故选:Co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

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

性就越低。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答案】B

【解析】解:A、水、太阳能、热能等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成分,A错误;

B、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二者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

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答案】D

【解析】解: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在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A错误;

B、蝙蝠的“回声定位”体现了物理信息,B错误;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C错误;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正确。

故选:D。

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

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

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种类、作用及

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答案】D

【解析】解:A、同种微生物形成的菌落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较为稳定,而图中菌落特征不

一定完全相同,且实验是在鉴别培养基上进行的菌种纯化,故图中的菌落不一定由同种微生物形

成,A错误;

B、接种时,需要在第一次接种前以及每一次接种后灼烧接种环,因此接种过程中接种环共需4

次灼烧处理,B错误;

C、该培养基使用完之后,需要进行灭菌处理才能丢弃,避免造成污染,C错误;

D、由图可知,3区存在单菌落,挑取一个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可获得纯培养物,D正确。

故选:D。

微生物常见的接种方法:

1、平板划线法:将己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

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

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

单个菌落。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平板划线法的具体操作,能正确分析题

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答案】C

【解析】解:A、树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直接取决于林下植物

的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

B、生态系统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孔林中数量众多

的植物和生活在其中种类繁多的动物无法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

C、生活在林下的半夏、苔解等阴生植物所获得的光照少,其叶绿体颗粒一般较大,颜色较深,

从而能固定更多的光能,这是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C正确;

D、“林深五月寒“说明一定数量的林木能调节周围的温度,充分体现了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

用关系,也体现了孔林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但是没有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o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

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

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概念及特征、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物多样性

及其价值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6.【答案】D

【解析】解:A、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

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环境因素温度、风、

光照等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因此属于环境影响生物,A正确;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其中萤火虫发光是吸引异性来交尾产生后代,因此

体现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

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

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C正确;

D、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又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的特点,D错误。

故选:D。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

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可以循环往复。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对温度、光周期等的响应、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和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作用及传递过程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7.【答案】A

【解析】解:A、“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

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A错误:

B、“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B正确;

C、“碳达峰”和“碳中和”所指的“碳”都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化石染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C正确;

D、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

的目标,D正确。

故选:Ao

1、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

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2、温室效应:(1)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学染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2)缓解温室效应

的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作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

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供植树造林。

本题考查学生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8.【答案】B

【解析】解:A、各地生态系统不同,生态工程的设计目标不同,生态工程的类型也会不同,A

错误;

B、生态农业的建立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但是能提高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利用效

率,使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B正确;

C、生态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

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不同的生态工程体现的原理不一定相同,C错误:

D、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

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D错误。

故选:B。

1、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

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2、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

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生

态工程。

3、生态工程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

和工程学原理。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物种组成是该群落与其他普通稻田群落的重要区别,B正确;

C、“稻+N”生态模式可以提高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C正确;

D、此生态模式应该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和协调等原理,D正确。

故选:Ao

1、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

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3、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

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

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0.【答案】C

【解析】解:ABD、与毛竹纯林相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高,食物网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不易发生病虫害,ABD正确;

C、毛竹纯林物质也可循环,如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在光下被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被重

新利用,实现循环,C错误。

故选:Co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知

识准确判断各项。

11.【答案】B

【解析】A、此模型属于概念模型,效果对系统的反作用可能是促进或抑制,分别对应正反馈调

节和负反馈调节,A正确;

B、负反馈调节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错误;若将胰岛素调节血糖的过程看作一个系

统,效果应为血糖降低,血糖浓度可以反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之分泌的胰岛素减少,C正确;

D、反馈调节可以发生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层次,D正确。

故选:Bo

1、据图分析,系统产生效果,效果反过来作用于系统,属于反馈调节。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在一个生

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差,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本题考查反馈调节等知识,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落实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

12.【答案】D

【解析】解:A、“白霜”很可能是野生型酵母菌附着在葡萄皮上的产物,因此冲洗葡萄时不能

将表层的“白霜”冲掉,A正确;

B、用手捏碎葡萄进行发酵的目的是让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充分接触营养物质,缩短

发酵时间,B正确;

C、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约三分之一的空间,目的是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

消耗氧气后再进行酒精式无氧呼吸,同时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造成发酵液的溢出,C

正确;

D、葡萄酒制作过程中,需要发酵装置进行灭菌,防止其他杂菌对发酵产生影响,但不需要对葡

萄灭菌,利用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进行发酵,D错误。

故选:D。

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2、灭菌: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3、榨汁: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

4、发酵:将葡萄汁装入发酵瓶,要留要大约三分之一的空间,并封闭充气口。制葡萄酒的过程中,

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

时的监测。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时间控制在前7〜8d左右,并注

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下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果酒的发酵果醋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和

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3.【答案】C

【解析】A、酸性重倍酸钾与酒精反应出现灰绿色,因此用重铝酸钾检测出现灰绿色说明发酵过

程产生了酒精,A错误;

B、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蓝莓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因此可利用图乙装置直接进

行醋酸发酵,B错误;

C、酵母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左右,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蓝莓酒制作需

要的温度比蓝莓醋制作的温度要低,C正确;

D、传统发酵过程中所使用的菌种来自蓝莓,因此蓝莓汁无需灭菌,故发酵瓶中装入蓝莓汁后不

需要灭菌,D错误。

故选:C»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

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倍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

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2、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

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

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

生长温度为30〜35℃。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

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

累。

14.【答案】B

【解析】解:A、湖水中多种矿质离子增加,则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华现象,A正确;

B、阴雨天气温低,蓝藻呼吸弱,但是大量的藻类仍然消耗大量的氧气,对水生生物影响较大,B

错误;

C、水华会导致湖水的透光性降低,则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C正确;

D、蓝藻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少于其消耗的氧气,使得其他生物受到影响,D正

确。

故选:B。

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湖水是否去离子和光照强度,因变量是溶解氧的变化,对照实验

室1和2、3和4、1和3、2和4。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运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15.【答案】B

【解析】解:A、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如果①和②中玉米的能量相同,则理论上吃玉米的人(第

二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吃牛肉的人(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但是一个吃玉米的人

所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关键看他们各自摄取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能

量的多少,也有可能后者比前者获得能量多或一样多,A错误;

B、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最多能养活10000^10%x10%x10%=1000

人,B正确;

C、能量的传递效率不会随营养级升高而改变,C错误;

D、有毒物质会沿着营养级逐渐富集,营养级越高,浓度越大,则②中的人体内比①中的人体内

积累的重金属离子大,D错误。

故选:Bo

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沿着营养级逐级递减,而有毒物质则会

沿着食物链逐渐富集。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16.【答案】D

【解析】解: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因此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正确;

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

C、图中A过程表示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所以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一定是自养型生物,C正确;

D、蓝藻、硝化细菌也能完成该循环,其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D。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过程是利用二氧化碳合成(CH?。),该过程可表示生产者的光

合作用;B过程表示(CH?。)分解产生二氧化碳,该过程可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既可以表示有

氧呼吸,也能表示无氧呼吸,进行该活动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

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

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难度适中.解答时,考生要能够根据物质变化判断AB过程表示的生理作用;并能够识记进行光

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具有叶绿体,如蓝藻;有氧呼吸和部分生物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所化碳.

17.【答案】异养兼性厌氧型异养需氧型防止杂菌污染18~25℃30-35℃乳酸菌杀灭杂

菌无氧呼吸

【解析】解:(1)结合分析可知,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依次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异

养需氧型。

(2)B装置中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不但能排出果酒制备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还能

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3)制作果酒利用的是酵母菌,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25℃,故在制酒时要

将温度控制在18〜25C,而制作果醋利用的是醋酸菌,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故制

醋时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4)制作泡菜利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杀灭杂菌,防止污染。

(5)乳酸菌是厌氧菌,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

故答案为:

(1)异养兼性厌氧型;异养需氧型

(2)防止杂菌污染

(3)18〜25℃;30〜35℃

(4)乳酸菌;杀灭杂菌

(5)无氧呼吸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

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25℃;反应中是否有酒

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倍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2、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

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

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

生长温度为30〜35℃。

3、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本题考查果酒、果醋和泡菜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

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试题解答。

18.【答案】样方法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初生速度和方向随时间推移,物种组成更多,

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解析】解:(1)调查柠条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

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

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是初生演替,所以沙漠变成了“绿宝石”,此过程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这说明人类活动

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库布齐沙漠通过治理,其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的原因是:随时间推移,物种组成更多,营

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4)整体性原理的含义是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

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因此,荒漠化防治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

还要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5)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

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的原因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

它的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样方法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初生速度和方向

(3)随时间推移,物种组成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4)整体

(5)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

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协调与平衡原理的含义是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容

纳量),即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数量。整体性原理的含义是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

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

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

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

水土的保持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