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
重庆市开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①,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②”,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建国君民:建立邦国,治理民众。②念终始典于学: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不知道B.不知其善也陈康肃公善射
C.然后能自反也始一反焉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温故而知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要阐述的观点是“教学相长”,[乙]文阐述的观点是“教学为先”。
B.“学学半"一句的意思是教与学各占一半,二者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C.古代那些仁君圣王在治理国家时,都很重视教育对人的教化作用。
D.这两则短文都用了对偶句,造成一种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11.两篇短文阐述观点时都采用了相同的论述方法,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重庆市九龙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11.(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③,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黯然而黑,几然⑤而长,眼如望羊⑥,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⑦也。”
(选自《史记》)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几然:高大的样子。“几"同“颀”,长。⑥羊:同“洋”,远方。⑦《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教然后知困
②教学相长也
③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
④师襄子辟席再拜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学鼓琴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习上手的曲子。
(4)孔子学鼓琴的故事正好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相关内容简析。(4分)
重庆市垫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1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和桃源诗序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①,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②?使③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①醯(xī):醋,一种调味品。②盖其比也:大概他们的寿命(和外面人的寿命)差不多了。③使:假使。
9.关于词义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组词法:“欲穷其林”的“穷"可解释为贫穷。
B.语境推断法:“便要还家”的“要"是通假字,可翻译为邀请。
C.课内迁移法:伐竹取“道”的“道"是“道路”的意思,据此推断,“近岁道稍通"的“道”也是“道路"的意思。
D.成语推断法:言过其实的“实”是实际的意思,推断课文中“多过其实"的“实”也是实际的意思。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11.下列对甲文和乙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过程。
B.甲文详略得当,作者详写了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及渔人和桃花源中人的对话,凸显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善良淳朴的特点。
C.甲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后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
D.乙文作者认为南阳、青城山的老人村和桃花源一样,都完全是虚构的理想世界,其中对村民生活状态的描写言过其实。
12.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序》中写到:“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是否赞同他的看法,请结合《桃花源记》谈一谈。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卷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仙游记
顾况(唐)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①六年,入山斫②树,迷不知路,逢见漈③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④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礼,野鸟名鸲⑤,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⑥,容貌甚和,岁⑦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⑧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致饮食,申以主敬⑨。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⑩。
[注释]①大历:唐代宗年号。②斫(zhuó):以刀斧砍削。③漈(jì):方言,瀑布。④瓯闽(ōumǐn):浙江南部和福建的别称。⑤鸲(qú):鸟名。⑥伏:屈服、顺从。⑦岁:每年。⑧袁晁:唐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⑨申以主敬:以主客敬重对待。⑩省:察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便舍船人舍中唯祭得杀B.日新月异亦甚惊异
C.此中人语云云此间地窄D.寻病终不可寻省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___________________
(2)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乙文李庭入山砍树,迷路后发现山中的“莽然之墟"和甲文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相似。
B.乙文山中“有好田泉竹果药”和甲文桃花源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景象相似。
C.乙文的山中人告诫李庭等人和甲文桃花源人告诫渔人均不要向外界说起他们的原因相似。
D.甲文渔人“处处志之”,乙文李庭等人“斫树记道”,但最终都再找不到路的结局相似。
12.结合甲、乙两文相关内容,探究它们在主题和表现主题手法上的相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班长小文想在活动中给大家讲解优秀文言文,她选择了《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及相关文章,请你帮她解答问题。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怡然自乐()(2)无论魏晋()
(3)明日,宿旦子冈其()(4)汲井且浣衣()
11.下列对甲乙两篇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作者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这在当时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
B.乙文记述了作者旅途中的见闻感触,内容丰富,既有沿途风光,又有人情风俗。
C.甲乙两文都通过描写来述说自己的见闻,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D.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完【甲】【乙】两文,我们看到了古人怎样的生活图景?请结合两文内容,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重庆市巫山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诸子篇章,完成后面任务。(15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诺》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庄子》中的《北冥有鱼》)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中的《虽有嘉肴》)
【丙】子墨子见齐大王曰:“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倅①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试之人头,悴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大王曰:“刀受其利,试者受其不祥。”子墨子曰:“并②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之曰:“我受其不祥。”—《墨子》
[注]①倅:通“猝”,一下子。②并:兼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怪者也”的“志"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记,记住;②记述,记载;③标志,标记;④通“痣”。这里应取第③个意思。
B.“抟扶摇而上者"中的“扶摇”,用成语“扶摇直上"本义印证,可理解为“旋风”。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中的“不足”,联系“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可推断其意为“不值得"。
D.“孰将受其不祥?”中的“孰"根据句式,结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孰若孤"等古句意思可解释为“怎么”。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
(2)多试之人头,悴然断之,可谓利乎?。
____________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想象神奇,塑造了一个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鲲鹏形象。
B.【甲】文先写鲲鹏之变化,再写迁徙南冥之气势,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之感慨。
C.【乙】文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进一步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D.【丙】文多用对话体形式展开议论,节奏明快,文势流畅,文气贯通,主要论述了利刀有百害而无益的观点。
11.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表格。(5分)
篇目《北冥有鱼》《虽有嘉肴》【丙】文
写作特色①手法类比手法类比手法
阐明道理万物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②。③。
①。(1分)
②。(2分)
③。(2分)
重庆市奉节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16分)文言文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二十日渡山涧,溯大溪南行。南三里,为玉华洞道。先是过滕岭即望东南两峰耸立,翠壁嶙峋,迥与诸峰分形异色。抵其麓,一尾横曳,回护洞门。门在山坳间,不甚轩豁①,而森碧上交②,清流出其下,不觉神骨俱冷。初入,历级而下者数尺,即流所从出也。沿流既穷,悬级而上,是称“九重楼”。遥望空濛,忽曙色欲来,所谓“五更天"也。拾级上达洞顶,则穹崖削天,左右若青玉赪③肤,实出张公所未备。下山即为田塍④。四山环锁,水出无路,汩然⑤中坠,盖即洞间之流,此所从入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有删改)
【注释】①轩豁:高大敞朗。②森碧上交:葱翠的树木交错在山顶上。③赪(chēng):红色。④田塍(chéng):田埂。⑤汩(gǔ)然:急速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
③溯大溪南行
④沿流既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初入,历级而下者数尺,即流所从出也。
(3)小语在阅读时发现【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并根据作者的游踪做了路线图。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将游踪路线图补充完整。(4分)
①②③④
(4)请你结合【甲】文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不觉神骨惧冷"两句,简要分析两文作者的感受有何不同。(4分)
文言文阅读
重庆市开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①,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②”,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建国君民:建立邦国,治理民众。②念终始典于学: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不知道B.不知其善也陈康肃公善射
C.然后能自反也始一反焉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温故而知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要阐述的观点是“教学相长”,[乙]文阐述的观点是“教学为先"。
B.“学学半”一句的意思是教与学各占一半,二者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C.古代那些仁君圣王在治理国家时,都很重视教育对人的教化作用。
D.这两则短文都用了对偶句,造成一种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11.两篇短文阐述观点时都采用了相同的论述方法,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答案】8.A9.(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2)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管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10.B
11.两篇短文阐述观点时,在开头都采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类比的手法),甲文用“嘉肴"作喻,乙文用玉器的雕琢作喻,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出要论证的道理,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两篇短文阐述观点时都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道理论证,甲文证明了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乙文则通过引用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就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都是“道理”的意思;
B.好,好处/善于,擅长;
C.反省/同“返”,返回;
D.所以/原来的,旧的;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故(所以),相长(相互促进)”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是故(因此,所以),君(管理,统治),先(首先,首要)"要理解正确。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B.“学学半”,指的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强调了教别人对于学习的意义;本项理解有误;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可知,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结合【乙】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知,开头以“玉不琢,不成器"作比,引出“人不学,不知道”。告诉人们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可见都运用的是类比的手法(比喻论证),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观点;
结合【甲】文“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可知,文章结尾引用《兑命》的句子,是补充说理,以引用论证来进一步论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说明教和学的关系,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结合【乙】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可知,根据语句“人不学,不知道”可知谈论的是学习的重要性,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道理论据,来进一步证明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据此可知,两篇短文阐述观点时都采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经典文句有力地论证观点。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重庆市九龙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11.(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③,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黯然而黑,几然⑤而长,眼如望羊⑥,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⑦也。"
(选自《史记》)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几然:高大的样子。“几”同“颀”,长。⑥羊:同“洋”,远方。⑦《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教然后知困
②教学相长也
③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
④师襄子辟席再拜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学鼓琴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习上手的曲子。
(4)孔子学鼓琴的故事正好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相关内容简析。(4分)
11.【分析】【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①句意: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②句意: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长:促进。
③句意:孔子向师襄子学琴。鼓:弹奏。
④句意:赶紧起身拜了两拜。辟:同“避"离开。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食,吃;旨,味美。句意: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②重点词:非,不是;其,加强语气。句意: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甲】文中“学然后之知不足”的意思是: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从【乙】文中“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为人也"可知,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答案:
(1)①困惑②促进③弹奏④同“避"离开
(2)①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②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3)D
(4)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重庆市垫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1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和桃源诗序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①,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②?使③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①醯(xī):醋,一种调味品。②盖其比也:大概他们的寿命(和外面人的寿命)差不多了。③使:假使。
9.关于词义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组词法:“欲穷其林"的“穷”可解释为贫穷。
B.语境推断法:“便要还家"的“要”是通假字,可翻译为邀请。
C.课内迁移法:伐竹取“道"的“道”是“道路"的意思,据此推断,“近岁道稍通”的“道"也是“道路”的意思。
D.成语推断法:言过其实的“实"是实际的意思,推断课文中“多过其实”的“实"也是实际的意思。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11.下列对甲文和乙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过程。
B.甲文详略得当,作者详写了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及渔人和桃花源中人的对话,凸显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善良淳朴的特点。
C.甲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后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
D.乙文作者认为南阳、青城山的老人村和桃花源一样,都完全是虚构的理想世界,其中对村民生活状态的描写言过其实。
12.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序》中写到:“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是否赞同他的看法,请结合《桃花源记》谈一谈。
【答案】9.A10.(1)(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人活了一百二三十岁。11.C
12.例一:我不赞同他的看法,虽然桃花源记是陶渊明虚构的,但并不是夸大其词。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
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A.“欲穷其林”的“穷"用组词法,可组为“穷尽”;“欲穷其林"的意思是: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何,什么;世,世道;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寿,长寿;或,有的人;百二三十,一百二三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做客桃花源,进入桃花源”顺序有误,应为“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
B.表述有误。桃花源人设宴款待渔人的情节,可以凸显桃花源人热情好客、善良纯朴的特点,而不是“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及渔人和桃花源中人的对话”;
D.“乙文作者认为南阳、青城山的老人村和桃花源一样,都完全是虚构的理想世界"表述有误,乙文作者认为南阳、青城山的老人村和桃花源一样,都是长寿之乡,但并非虚构的理想世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序》中写到“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意思是:世上传说的世外桃源的故事,很多都夸大其词。对苏轼的这一看法,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作答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和主题来谈“是否多过其实”,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文中的渔人、太守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没有纷扰,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找到的。
由乙文“考渊明所记……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和“岂有仙而杀者乎”可知,苏轼从考证上怀疑渔人所见的真实性。由乙文“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盖其比也"可知,苏轼认为:人间的桃源有很多,桃源并非仙境般神秘虚幻的存在,民风淳朴、老人长寿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桃源,他更强调的是内心的坚守。
答案示例:
我和苏轼的看法一致。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并非现实中真正的村落。桃花源里景美人和,没有纷争。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那些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有五世同堂的。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醯,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大概他们的寿命(和外面人的寿命)差不多了。假使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卷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仙游记
顾况(唐)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①六年,入山斫②树,迷不知路,逢见漈③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④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礼,野鸟名鸲⑤,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⑥,容貌甚和,岁⑦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⑧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致饮食,申以主敬⑨。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⑩。
[注释]①大历:唐代宗年号。②斫(zhuó):以刀斧砍削。③漈(jì):方言,瀑布。④瓯闽(ōumǐn):浙江南部和福建的别称。⑤鸲(qú):鸟名。⑥伏:屈服、顺从。⑦岁:每年。⑧袁晁:唐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⑨申以主敬:以主客敬重对待。⑩省:察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便舍船人舍中唯祭得杀B.日新月异亦甚惊异
C.此中人语云云此间地窄D.寻病终不可寻省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___________________
(2)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乙文李庭入山砍树,迷路后发现山中的“莽然之墟"和甲文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相似。
B.乙文山中“有好田泉竹果药”和甲文桃花源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景象相似。
C.乙文的山中人告诫李庭等人和甲文桃花源人告诫渔人均不要向外界说起他们的原因相似。
D.甲文渔人“处处志之”,乙文李庭等人“斫树记道”,但最终都再找不到路的结局相似。
12.结合甲、乙两文相关内容,探究它们在主题和表现主题手法上的相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9.(4分)C(A.舍弃/屋舍;B.不同/吃惊;C.说;D.随即、不久/寻找。)
10.(4分)
(1)桃源人看见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他是从哪儿来的。(2分)
(2)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2分)
11.(3分)C(乙文的山中人没有告诫李庭等人不要向外界说起他们。)
12.(4分)主题上都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1分)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1分)。甲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1分);乙文讲述了一个没有战乱的隐秘美好村落,再寻却不见,暗示文中的美好在现实之中是不存在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温州李庭等人,在大历六年,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遇见了涤水(瀑布)。漈水在东越的地方语言中称山上的泉水为漈。当中有人烟鸡犬的声音,(于是李庭他们)寻找声音,渡过溪水,忽然到了一个村落,(村落)大约坐落在温州与福建的中间,天地之间有草木茂盛的地方,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之类的,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廊桥),(村落)有三百余户人家。(村落)四面环绕着高山,道路曲折,掩映在茂林之中。这里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人们非常懂得礼节,野鸟叫做鸲,飞起来很像鹤。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生,杀生就会发生地震。有一个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突然见到李庭一行外地人,也非常惊讶诧异。问他们从什么地方来,袁晁之乱是否已经平定,现在国家形势如何,当时的朝政怎么样。(李庭)详细地据实回答。李庭于是问:“我们愿意来这里居住,行吗?”(老人)说:“这里的地方狭窄,住不下。"(接着)老人招待他们吃饭,其间被当作主客敬重对待。然后辞行,砍树做记号。回到家,(李庭)再次入山寻找上次的踪迹,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
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班长小文想在活动中给大家讲解优秀文言文,她选择了《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及相关文章,请你帮她解答问题。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怡然自乐()(2)无论魏晋()
(3)明日,宿旦子冈其()(4)汲井且浣衣()
11.下列对甲乙两篇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作者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这在当时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
B.乙文记述了作者旅途中的见闻感触,内容丰富,既有沿途风光,又有人情风俗。
C.甲乙两文都通过描写来述说自己的见闻,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D.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完【甲】【乙】两文,我们看到了古人怎样的生活图景?请结合两文内容,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1)安闲愉快的样子;(2)更不必说:(3)第二天;(4)从井里打水
11.(3分)D。
12.(4分)(1)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中的人,他们都感叹惋惜。
(2)有万物各得其所的真谛,很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安适)。
13.(4分)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重庆市巫山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诸子篇章,完成后面任务。(15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诺》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庄子》中的《北冥有鱼》)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中的《虽有嘉肴》)
【丙】子墨子见齐大王曰:“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倅①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试之人头,悴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大王曰:“刀受其利,试者受其不祥。"子墨子曰:“并②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之曰:“我受其不祥。"—《墨子》
[注]①倅:通“猝”,一下子。②并:兼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怪者也"的“志”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记,记住;②记述,记载;③标志,标记;④通“痣"。这里应取第③个意思。
B.“抟扶摇而上者”中的“扶摇”,用成语“扶摇直上”本义印证,可理解为“旋风"。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中的“不足”,联系“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可推断其意为“不值得”。
D.“孰将受其不祥?"中的“孰”根据句式,结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孰若孤”等古句意思可解释为“怎么"。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
(2)多试之人头,悴然断之,可谓利乎?。
____________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想象神奇,塑造了一个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鲲鹏形象。
B.【甲】文先写鲲鹏之变化,再写迁徙南冥之气势,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之感慨。
C.【乙】文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进一步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D.【丙】文多用对话体形式展开议论,节奏明快,文势流畅,文气贯通,主要论述了利刀有百害而无益的观点。
11.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表格。(5分)
篇目《北冥有鱼》《虽有嘉肴》【丙】文
写作特色①手法类比手法类比手法
阐明道理万物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②。③。
①。(1分)
②。(2分)
③。(2分)
(二)9.B(3分)
10.(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而看不到尽头?
(2)多次试着用它砍人的头,一下子就砍断了,可以说是锋利吗?(每句2分,共4分)11.D
12.①想象(比喻、夸张)(1分)
②主要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2分)
③主要在于告诉大王“发起战争,百姓受害,最终受害的是国家,是君主”的道理。(2分)
重庆市奉节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16分)文言文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二十日渡山涧,溯大溪南行。南三里,为玉华洞道。先是过滕岭即望东南两峰耸立,翠壁嶙峋,迥与诸峰分形异色。抵其麓,一尾横曳,回护洞门。门在山坳间,不甚轩豁①,而森碧上交②,清流出其下,不觉神骨俱冷。初入,历级而下者数尺,即流所从出也。沿流既穷,悬级而上,是称“九重楼"。遥望空濛,忽曙色欲来,所谓“五更天”也。拾级上达洞顶,则穹崖削天,左右若青玉赪③肤,实出张公所未备。下山即为田塍④。四山环锁,水出无路,汩然⑤中坠,盖即洞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检修作业管理
- 键生成离婚协议书3篇
- 应届毕业生三方协议
- 烟道制作及安装协议的范文
-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件专题《声现象》
- 犬胰腺炎课件
- 《混凝土坝施工》课件
- 二零二四年度钢筋工程项目评估与审计合同
- 简单打工合同范本
- 甲状腺患者手术护理
- 《我的白鸽》课件
- 国开2024年《中国法律史》平时作业1-3答案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参赛作品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人教版(共15张PPT)
- 汽车灯系的种类、功用及使用.ppt
- 三年级美术上册《天然的纹理》教案
- 印度住宿发票201011
- 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 PSPC作业指导书用书
- 安培环路定理及应用PPT课件
- TS3000在航天炉煤化工中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