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在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浅析8400字(论文)】_第1页
【VR技术在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浅析8400字(论文)】_第2页
【VR技术在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浅析8400字(论文)】_第3页
【VR技术在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浅析8400字(论文)】_第4页
【VR技术在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浅析84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R技术在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浅析目录TOC\o"1-2"\h\u16682VR技术在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浅析 017181一、引言 04636二、传统媒介渠道下新闻传播的特点与不足 020423(一)传统媒体优势 123362(二)传统媒体的劣势 224074三、VR技术和新闻结合后新闻的传播 319959(一)传播优势 37571(二)对未来VR新闻的思考 530725四、结语 722156参考文献 7一、引言VR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过去诸多的“不可能”变为“现实”。VR技术具有的沉浸感、交互感和在场感,使人们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颠覆了传统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模式。VR技术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拉近了用户和新闻故事之间的距高,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VR技术已经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VR+新闻”的形式也已呈现。虽然虚拟现实技术进入新闻领域的时间并不长,但已经为新闻开辟了新的视角,出现了“沉浸式新闻”的报道形态,受众也从旁观者转化为目击者。但其中存在的技术局限、伦理风险、人才短缺等问题也不容忽视VR新闻作为一种技术实在,同其新闻表现形式一样,是一种拟态环境而非真实的客观环境。VR新闻中可能会出现的真实性问题有:感受真实对新闻真实的遮蔽、具身化限制对新闻真实的威胁以及情感代入对新闻真实的忽视。本文梳理和总结了VR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优劣势。并对此对比研究VR在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二、传统媒介渠道下新闻传播的特点与不足传统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由于近几年新的网络媒体的出现而演变成了传统媒体的。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某个机械装置在固定的时间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从而使受众进行娱乐交流,它包括了电视、报刊、广播这三种媒体。传统媒体除了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之外,也包括了报纸等印刷媒体。在以前,“早上听广播,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的媒体形式。传统媒体优势首先自媒体的发稿流程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完备齐全,甚至在UGC内容兴起以后,很多内容成稿即发。由于审核流程的缺乏,很多事情并没有进行实地实事核实,很有可能造成虚假信息的传播。比如2020年夏,一广东女子自称自己家孩子被老师体罚,并且晒出了鲜血沾湿了衣服的照片,本来是一件声讨体罚教师的新闻事件,最后反转成女子伪造血迹陷害老师。无独有偶,2020年高考之际,一名为苟晶的女子爆料,自己高中老师安排自己高考分数被顶替。但其后又出现“征得本人同意”、“分数造假”、“顶替换应届生身份”等的诸多细节,消耗大众情绪以后,苟晶抛下一句“你们又有什么损失”消失在公众视野里。自媒体经常因为刊发错误的消息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比如红极一时的咪蒙也因发布不实消息而关停且名声扫地。但是传统媒体由于本身就具有采编权,所以更加接近事实的真实情况。而且审核机制也比较复杂严谨,所以类似的虚假新闻也很少发生。但是自媒体在这方面的缺漏提醒了传统媒体,在刊发消息时要注意核查事实,面对多变的新闻事态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新闻反转,要注意及时更进、动态报道,这样才能在受众心中树立公信力。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自媒体偏向于逐利的市场产物。流量和注意力经济是其追求的根本,但是无底线追求流量也会引发很多读者的反感,甚至脱离雅俗共赏,落入不伦不类的末流。比如标题党就陷入了“流量至上”的怪圈无法自拔,自媒体流行以后,类似于“震惊!”、“惊!”、“……竟……”等文体成为一种被大众群嘲的句式。这些雷人标题下的文章也是质量较低。标题党在消费读者注意力和感情的同时,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新闻价值。但是传统媒体因为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经受过训练的专业人才,所以在新闻写作以及新闻传播页面制作上,传统新闻媒体会更加严谨,新闻内容更具可读性,所制作的新闻页面也更加规范。传统媒体在辟谣方面也比自媒体更加可控。伴随“自媒体”这一名词出现的是当年大火的微信公众号,很多知名的自媒体在初期也将公众号作为其发布新闻的主要阵地。自媒体依靠微信公众号单渠道传播存在一定的弊端。微信公众号推文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微信平台,而微信平台主要的性质仍然是社交平台,且社交范围大多为联系紧密的熟人人际网络。微信公众号推文通过转发到个人、群聊以及朋友圈,在人际网络中传播,没有其他媒体或者新信源的干涉,完全处于一种闭环传播状态,因而辟谣较为困难。在虚假信息的传播上,则由于熟人之间的信任,传播更加迅速。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并不是封闭的闭环传播,人们基于开放视角对多个媒介传播的内容进行比对,有益于信息的甄别。其次,开放的视角也有益于传统媒体随时对错误进行纠正,动态报道跟进新闻信息。传统媒体的劣势目前,我国新闻记者主要运用的采访手段是电话采访与面对面的访谈,辅助手段主要还是运用网络采访,网络采访包括电子邮件书面采访、视频面对面采访。据调查数据显示,面对面采访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采访手段,使用率高达61%,其次是电话采访是,使用率是22%,排列第三的是电子邮件,使用率为13%。但是近几年来,利用电子邮件作为采访手段的人数已极速上升。尤其是网络视频技术发展以后,新闻记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系任何角落的人,通过网络视频进行采访,就如面对面的采访一样。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采访最终将成为广大新闻记者的主要采访手段。这种采访的方式不仅可以扩大采访范围,也减少了采访时间,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传统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报道的份量是重还是轻,哪些详细报道哪些简要介绍以及报道的分寸等,都可以由“守门人”根据需要和具体情况来把握。由于舆论导向和正面报道为主的需要,媒体往往是“舆论一律”的总体格局[彭怀恩,网络新闻伦理的挑战与响应[J],东南传播,2007(12):23-24.]。“守门人”由于长期以“大众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作为职业的传播机构,它较常人更具有接近信息源的特权。“守门人”一般掌握着新闻媒体,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哪些信息不予传播,哪些信息应该少报或缓报,这都要根据“守门人”自身的新闻价值观、自身的利益、社会的制约力量等来决定。由于经过“守门人”的过滤,受众得到的信息往往已不是“原汁原味”了。在我国媒体高度集中、信息渠道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守门人彭怀恩,网络新闻伦理的挑战与响应[J],东南传播,2007(12):23-24.传统媒体的新闻写作方式大都采用手稿写作与报纸印刷,随着网络传播广泛普及和冲击下,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写作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新闻编辑工作者都是采用的是电脑文字处理系统、多媒体和互联网络等新技术。到目前为止,如报纸等传统印刷媒介的新闻写作方式与报道是以文字性为主。文字写作形式在新闻信息沟通中具有以下2个特点,第一,在文字的表面上可以看到清楚的看到表达意思,并具有确定性;第二,在文字行间里可以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虽然,文字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具有诸多的优点,但是与电视报道、广播报道相比,还是具有很多的弱点,首先,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不能像图片报道那样具有立体感,其次,不如电视报道、声音报道那样形象、生动。传统单一的文字性写作报道方式中,记者常常要在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做出概括描述及抽象的、主观的形容、线性的,这就使得报道出的新闻事件难免与真实事件有差距。单向传播是传统媒体传播的特点,传播者制作发布信息,受众通过媒体被动地接受信息;由于这一特点,传媒本身很难及时、全面、有效地了解受众的反馈信息,传播效果较难把握。媒体进入互联网络后,这种单纯的传―受关系发生了变化,它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单向传播及有限的双向交流(所谓“有限”,是指:同步性的双向交流,只限于广播的某些时段――听众可以将电话打进直播室与主持人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电视媒体的某些栏目和报纸媒体的某些版面,提供一定的时段和空间进行双向交流,但都是有时间距离的)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三、VR技术和新闻结合后新闻的传播在国外研究中,VR新闻更多地被称为“沉浸式新闻”(ImmersiveJournalism)。“沉浸式新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前《新闻周刊》记者罗尼.德拉佩那提出,她使用这一词汇代指那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而成的新闻,并解释它是“一种使观众能够对新闻中的故事或场景获得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的新闻生产方式。”’在这之后,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大都使用“沉浸式新闻”概念作为VR新闻的代称。在国内早期相关研究中,沉浸式新闻也与VR新闻的含义相同,但随着“沉浸式新闻”概念内涵在国内研究中的转变,沉浸式新闻不再等同于VR新闻。李沁认为,沉浸式新闻融合了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时空,新闻的生产过程与传播过程同步进行,她将沉浸式新闻定义为“基于泛在连接和沉浸传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新新闻。”’在这个定义中,沉浸式新闻概念内涵被扩大,VR新闻仅是沉浸式新闻的其中一种类型。绝大部分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都从技术角度出发,对VR新闻进行解释和分析,强调VR技术给受众带来的全新体验。例如,有学者将VR新闻定义为“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承载媒介制作与呈现的新闻”。VR新闻既能“复现”真实场景,也能建构想象空间;也有人认为,VR新闻是“在新闻报道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生成出一种三维环境,公众或用户可身临其境地互动参与和沉浸体验的一种新型报道方式。”传播优势关于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优势方面,VR新闻将重新定义新闻现场,实现从“再现现场”到“到达现场”的转变,在新闻呈现形态上,VR新闻一改过去“单调报道”的方式,变成“人性化交互”,让用户走进新闻现场,强化用户的参与感,同时用户在新闻中身份由过去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寻找挖掘信息点,用户由“第三人称”转变成“第一人称”(张宇,2018)。VR直播新闻可以突破传统直播新闻的有限,VR新闻的交互性让用户体验到现场氛围,切实体验各种活动现场,在家中就可以像在现场一样观看体育比赛或者新闻现场。使用VR技术做深度报道还能增强新闻的全景展现,让新闻更具说服力和表现力(张佳妮,2018)。关于VR新闻的生产实践方面,VR新闻将一改如今碎片化的新闻生产模式和阅读习惯,由于VR新闻多是深度报道,通过对事件的深入挖掘,将对新闻事件的整体脉络做出深刻全面的呈现,从而使用户沉浸的理解新闻事件,未来VR新闻的深入生产将会改变用户碎片化的阅读方式(程悦,2018)。VR技术变革报道方式,创新新闻传播方式,在高度互动的VR新闻中,用户参与新闻生产,强化传受双主体的态势(郭讳,2016)在报道形式上,VR新闻上下左右360度的空间场景,改变了传统二维的新闻生产模式,新闻报道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视频、图片、文字和声音,而是将观众带进新闻现场,亲生经历事件的始末,新闻从过去平面符号变成全面立体的展现,用户在虚拟的新闻场景中以多种形式和多种维度去体会新闻故事(喻国明、张文豪,2016)。在叙事结构上,VR技术的沉浸性、想象性和交互性的优势将会大大冲击用户的感官,产生全新的新闻体验,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使传统新闻的叙事方式将被重构,体现在沉浸的新闻场景取代过去二维的视频图片和文本。用户的自主性被强化,VR新闻将会弱化媒介把关人的角色。VR新闻360的全景视频将改变传统拍摄手法,3D立体式的叙事取代传统视频的平面叙事,蒙太奇的镜头语言被解构,叙事线索也由单一线索变成多线索,非线性叙事结构将成为VR新闻的叙事特征(张箔浩,2018)。通过总结中国网、中国经济网、央视网、财新传媒、新华网等五家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主流媒体,通过梳理百余部VR新闻作品,发现国内VR新闻报道具有以下的四个特点及优势。一是选题多为大型事件。VR新闻新闻涉及主题丰富,常见的有风光旅游、体育竞技、社会民生、科技博览、灾难等类型。通过整理发现,VR新闻选择的主题更倾向于旅游、时政、体育等大场面的事件。如新华网两会系列报道《小新带你走进万人大礼堂》、央视网港珠澳大桥VR新闻《一座大桥,飞架三地打通湾区交通》《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报道》等。而在体育赛事新闻报道中,VR技术更是亮点频现。2017年由科技公司微鲸VR联手飞猫影视,对2017中国网球公开赛进行全程VR信号直播,为体育赛事注人科技的无限魅力,给网球迷们带来一场物超所值的VR网球体验。在娱乐新闻报道中,VR更适合演唱会这种大型场面,国外好莱坞说唱歌手PostMalone在2019年宣布加人OculusVenue:平台,并在该平台上召开VR现场演唱会,用户可以从舞台、人群等不同角度观看演唱会。在风光旅游题材中,VR技术更有了“用武之地”,在中国网VR频道中,几乎都是旅游相关题材。二是多为第一人称视角。在传统新闻中,受众观看新闻视角都是记者代人式,也就是第三方视角,由第三方——记者引导受众了解新闻信息。在VR新闻中,也会选择这一方式,但更多地是把选择观看的权利交给受众,用第一人称视角自助观看新闻。以央视网VR新闻频道为例,VR新闻观看主要以第一人视角称为主,以《“疫”线VR报道方舱女中医:关门大吉最开心》这篇报道为例,受众跟随提示“走进”方舱医院,“认识”奋战在一线的新疆医生赵新芳,并跟随她的脚步换上防护服,体验了她在方舱医院一天的工作。很多受众在观看时体验到了武汉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的辛苦,从中我们也看到新闻受众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间接接受新闻的“局外人”变为新闻现场的“参与者”。三是表达多维非线性。在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中,突出的是语言文字为主的叙事方式,再加之图片、音频、视频等语言符号为受众讲出新闻故事,是一种线性表达。在VR新闻中,则打破了线性表达的模式,让受众沉浸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这就是说,与传统叙事相比,即使是同一个新闻现场,记者带观众去了解新闻现场,会存在一定的选择性或者说局限性,也许还存在不全面和主观性问题。在2016年全国两会中,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成为世界的焦点,以新华社客户端VR频道的《虚拟现实,带你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升旗》为例,受众坐在家中带上VR专用眼镜或拨动手指就可以“进人”到天安门广场,在那个时间点和空间中,立体多维度感受升旗仪式的氛围,这就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对用户而言,是深度表达方式的呈现,是新奇有趣的新闻体验。四是强烈的沉浸体验,这是VR新闻最大的优势所在,与传统新闻模式记者代人式有所不同,受众在观看VR新闻或者是360度全景呈现的虚拟环境后,有自由转换的视角、自由运动、自由交互的权利,这种沉浸感、在场感是由运动捕捉技术赋予的,有很多学者认为,这种强烈的沉浸感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强了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效果,而且还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让受众从全方面、多角度感知新闻信息,从而进行更好地思考及行动。对未来VR新闻的思考高凯以“互联网+”为背景,对VR新闻发展的一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媒介融合态势、国家政策支持和广阔的用户市场三重动力加持下,VR新闻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VR新闻发展前景既有机遇,也存在不小的挑战。罗锋认为,VR新闻高昂的制作成本和潜在的泛娱乐化倾向使VR技术在新闻应用前景上晦暗不明。(罗锋,2016)针对VR新闻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陈思宏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表示VR新闻若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全方位提升用户的体验,将形式创新与内容的准确表达并重。(陈思宏,2016)张珊珊从新闻内容角度出发,认为VR新闻的技术和成本方面固然重要,但是它仍然应该以内容为核心。如何用VR技术更好地讲述故事,而不是让故事成为技术的附庸,以及VR新闻的伦理规范如何制定,这些问题应该是新闻业需要关注的焦点。(张珊珊,2016)陈烁从新闻效益角度出发,认为VR新闻要重视效益回报。有了“生产—盈利—再生产”的良性循环,VR新闻才能实现内容生产的可持续性。在智能化时代,我们应该思考是否新的技术实现了对社会的全面阐释。从前传统媒体只能通过自己的选择与判断来反映与呈现当下社会,其营造出的是一个拟态环境。而如今的智能化是否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信息环境。实际上,当下的智能化会导致信息不平衡的情况发生,新媒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信息更加多样化,但信息的遮蔽人们无法避免。“马太效应”也会导致如上的情况,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现实世界并不能较为清晰的进行呈现,而针对某个个体来讲,不平衡信息会更加凸显“信息茧房”这一现象。“信息茧房”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学者桑斯坦,他指出信息茧房就意味着人们只听他们选择和愉悦他们的东西。而此现象可看作一种拟态环境,如今拟态环境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选择,由于智能化算法我们总会刷到自己想看的信息,在内容爆炸的如今,也总能看到有人刷头条刷的停不下来,刷抖音刷的眉飞色舞。而信息茧房这一概念用传播学中的“选择性接触”来阐释,其实并不是新时代所独有的,但在如今的时代环境下真的会使这种现象进一步加重,个性化服务产生的结果可能会使得人类的眼光或视野逐步的缩小从而失去自我的判断能力。另外,如若人们被其所束缚,在信息的传播方面与社会意见的整合方面会出现一定的阻碍。“回声室效应”也同信息茧房一样体现出如上的某些特点,它指的是人们的想法会因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得以夸大增强,同时也会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下进一步的加重。网络杂志《沙龙》的专栏作家安德鲁·列奥纳德指出:“让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联网上用谷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那种随时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心态的方便性。”这也和同温层效应相类似,社会化媒体中,人们选择性地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过滤,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划分了人群,人们会在自己的圈子内进行频繁的互动而不顾及其他有用的信息从而形成彼此的隔绝。因而社会化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在这一效应上会更容易形成。现在的智能化媒体的机制中更加注重的可能是效率,而效率对新闻业来说并非关键。当下的媒介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帮助受众更加了解适应自身的信息生存环境,而个性化服务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目标点,并不代表着智能化媒体所追求的一切。而在未来不仅需要具备更加精准的推送方式也需要更好地将个性化传播与公共性传播平衡把握适当。在反思“后真相时代”、“信息茧房”现象的同时,我们应当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更不能完全对新技术、新媒介环境或是新媒介产品予以否定态度,而借助新兴技术来不断发掘人类的潜力尤为重要,人工智能的意义并不是要打败人类而是要将人工智能同人类协同一并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协调进步和发展,而人类与VR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的协同发展必将带来新闻业的更大变革。四、结语数字化时代,VR新闻带给了用户全新的感官体验,VR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过去诸多的“不可能”变为“现实”。VR技术具有的沉浸感、交互感和在场感,使人们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颠覆了传统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模式。VR技术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拉近了用户和新闻故事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VR技术改变了新闻行业传统的传受模式,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但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为新闻服务,值得进一步探素。参考文献[1]陈昌凤,黄家圣.“新闻”的再定义:元宇宙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J].新闻界,2022(01):55-63.[2]王颖.《纽约时报》VR新闻的实践与思考[J].传媒,2016(15):61-63.[3]周璐.《纽约时报》VR新闻的实践与探索[J].传媒,2017(18):58-59.[4]尼加提·依布拉音.5G时代主流媒体VR新闻的生产实践与特征[J].青年记者,2022(06):72-73.[5]米华.VR沉浸式新闻开启传播的智媒时代——以英美主流VR沉浸式新闻报道为例[J].中国编辑,2018(11):85-90.[6]李川,牛洋洋.VR技术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路径与现实困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11):54-56.[7]张剑,潘悦凝.VR技术在灾难新闻中的运用和影响[J].青年记者,2019(32):69-70.[8]喻国明,张文豪.VR新闻: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6(12):47-50.[9]徐苒,刘明洋.VR新闻:理论源流与趋势变革[J].中国出版,2018(06):47-50.[10]尤红.VR新闻的重构特征与伦理风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4):51-55.[11]韩筱涵.VR新闻对传统新闻叙事范式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7(20):9-10.[12]张佳妮.VR新闻对新闻报道的意义、局限与发展路径[J].传媒,2018(05):57-59.[13]唐超.VR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