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史与作品选教学_第1页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史与作品选教学_第2页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史与作品选教学_第3页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史与作品选教学_第4页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史与作品选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史与作品选教学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史与作品选教学摘要:文学史与作品选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两个环节,随着课程的压缩,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存在着偏重文学史与作品选的不同观念。在这两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古代文学的教学出现了缺失,走入了困境。须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探讨文学史与作品选比重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充实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完成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使这门传统而古老的学科焕发魅力,体现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兼有“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个教学任务。中国文学史,顾名思义,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史的教学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历程,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思潮、艺术流派的发展变化,进而探讨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作品选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在使用工具书的情况下,具有阅读较为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历史地、辩证地对古代作家及作品进行比较符合实际的评价,认识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博大内涵与人性光芒,从而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文学史与作品选是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古代文学的教学至关重要。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原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门课程,纵向与横向结合,教学均衡。近年随着课程的压缩,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存在着偏重文学史与作品选的不同倾向。在偏重文学史教学者看来,文学史内涵博大精深,兼有深度与广度,文学史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开阔视野。作品选的学习是感知性的,属于低级阶段,而文学史教学是理性的,属于高级阶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坚持作品选者看来,作品选是古代文学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作品,古代文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品选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可以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在这两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古代文学的教学出现了缺失,走入了困境,形成了两种弊端:一种是将古代文学教学变成了古代文学史教学,更多地关注古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无暇细致地分析文学作品、探讨作品的意蕴内涵、挖掘作品的艺术魅力。即使有,也是分析重要作家的个别作品,又未免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学生的学习也只是浮光掠影。教学中分析文学作品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作家+作品名称+思想内容+艺术成就,面面俱到,一应俱全。学生无需阅读理解文本,不必体会感悟,课堂上无非是记笔记,课后作业无非是把教材上的内容粘贴到作业本上,考试死背现成结论,观点一致而统一,几十上百学生的作业、试卷就那么两三个版本。教师无需深入备课,照搬照套教材,缺乏见解,整堂课就是干巴巴的总结,条款的堆砌。讲李白就是浪漫主义,杜甫就是沉郁顿挫;讲戏剧、小说就离不开思想上具有反抗性,情节曲折生动,结构完整之类的套话。枯燥乏味,学生只能是昏昏欲睡。

一种是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的分析,微言大义,挖掘所谓的作品潜藏的深刻意义,甚至出现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违背历史事实和生活逻辑的阐释。课堂教学是灌输式的,从字、词、句、篇的解释和把握,到作品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教师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学生被剥夺了积极参与课堂的机会,没有独立思考的权利,成为被动接受的机器,对讲授的内容没有真正理解,缺乏真切感受。这样一来,学生的基本功差,对字词句篇的解释随意乱说,没有具备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作品的记诵也得不到落实。对于结合具体作品详加论述的问题,因记诵的缺乏茫然失措,因对作品缺乏认知而无从下笔,回答得干瘪且支离破碎。由于存在这些阅读障碍和情感隔膜,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大减,学习积极性消失。

二、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区别与联系

文学史是对文学发生、发展、演进的历史和规律的探索,而作品选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把握艺术形象,玩味作品的思想感情,获得真切的体验与美的享受。可见,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文学史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历代文学的变革演进,探寻各种文学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文学史具有理论性与理性,重在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理性与客观的判断。而作品选的教学目的是掌握基本的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与审美享受。作品选的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去再现作品中的形象,领会作品的意蕴,获得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是感悟式的、感性的。文学史是求真,要求客观把握;作品选则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与再创造性。

同时,二者又密切相连。二者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的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史要以作品选为基础,没有作品,难以真正把握文学的规律与特点,史的知识是架空的;只讲作品,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零散片断而缺乏系统性的,当然也不可能了解历史文学中前后承传的关系,也很难品味出文学作品的真正意蕴,作品往往会被误解、歪曲。作品选以个案印证这文学史的描述。文与史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就达不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三、正确处理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

只有正确处理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才能较好地完成古达文学的教学要求与目的,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安排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在课时分配上,有所谓“文七史三”与“文三史七”的不同分配法,或以文带史,或以史带文。文学史与作品选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所占比重,应依据古代文学课程的主要任务、目的与要求来定,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专业方向,以及各阶段文学的特征等因素。

专科及非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分析、审美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没有进行文学研究的要求。另外,专科学生的基础较薄弱,语言文字功底较差,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或与语言文字打交道。因此,专科的古代文学课应重视作品选的教学,以文带史,适当加大文的比重。本科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目的除了传授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外,还要求学生把握文学发展的轨迹,了解文学现象,并对中国古代文学做出正确的评价,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若仅就有点上的把握,没有面的了解是达不到要求的,这就要求重点讲史,作品选可安排在文学史各阶段的讲授中进行。

目前的古代文学课程是分段进行教学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学有其独特性,文学的发达程度、文体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结合各阶段文学的特征来安排文与史的比重。比如:先秦文学历史久远,文字古奥难懂,意旨含蓄晦涩,尚未形成文学的观念,文史哲不分,没有纯文学,应该以作品讲授为主;两汉文学形式单一,文学与经学互动,应该史与作品并重;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期,此时作家数量多,作品繁杂,并且产生了大量的文学理论著作,应该加强史的比重;唐宋是诗词的时代,史的线索清晰,出现了文学大家,作家作品、流派的讲述是重点;元明清是通俗文学占据文坛主流的时代,文学受理学影响,应该文史并重,由于这时期以戏剧、小说为主的通俗文学容量较大,动辄几十出、上百回的作品,课堂上只能摘取精华讲授,这些文学样式的文字相对通俗易懂,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就有待学生课后完成,可以一定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作品分析的比重可安排少些,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现象和文学史的讲授上。

(二)合理选取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教学内容。在课时压缩的现状下,要兼顾文与史的教学是很难达成的,这就要合理并有所侧重地选择文与史的教学内容。文学史的教学内容可突出以下几个方面:文学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各种文体与作家的前后传承关系。就教材的内容而言,可重点讲授各编的绪论部分。作品选的教学内容可谓浩如烟海,如此繁多的作品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不可能全部讲授的,这就涉及选篇问题,只能选取那些典范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授。所谓典范,是说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性都较高,对后世影响较大,有一定的垂范作用。所谓有代表性,是指作品能够体现作家、流派的思想风格和时代风貌。例如,汉赋、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部分选篇、明清的一些诗文流派的作品,作为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现象,可以向学生介绍,却没有作为重点选篇分析讲授的必要。此外,作品选的选篇应和文学史中论述的主要篇目相照应,以便相互印证,相得益彰。由于中国古代文学采用的是分段教学,这就导致在选篇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教师各行其是势必影响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这就需要古代文学教研组统一认识,统一原则,以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不单是指教材上的内容,而且是指经过教师理解的、赋予新内涵的的内容,同时学生也将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理解结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教学内容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成为学生自己的活知识了。因而,教学内容的讲解不能只注重内部的“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只注重文学本身的系统性,而更要注意文史哲之间的联系,文学与政治经济的联系。比如讲先秦叙事散文就注意联系中国的“史官文化”,讲说理散文就可以联系“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以及现代人生存的精神困境,讲汉代文学就涉及经学与文学的互渗,讲明代主情尚真的文学思潮就得联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同时要重视学科的前沿性,选用前沿性的教材,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从文化视角、史学思维梳理文学史,突破以往重政治性轻文学性的局限,是相对较好的文史教材;密切关注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成果,这样才能尽可能消除学生的古今时间及心理上的隔膜感,亦在理论上拓宽学生的视野,以便于把握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实现教学目标。

(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其一,先讲史后讲文,这是古代文学教学中常用的且较好的方法。一个阶段的作品的讲解必须在学生对该段文学发展脉络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同时史的脉络更明晰。

其二,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讨论式、互动式的,不应该是灌输式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主动性,教师的讲授要多角度、多层次,讲作品时不仅要介绍历代各种评论,还要融入自身感受,做到以情动人,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对学生而言,适当引入课堂讨论。讨论是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式之一。激烈的思想交锋迫使每个人毫不留情地对各种观点进行严格的互检和自检,在讨论中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将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能力。讨论还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讨论达到高潮时就形成争论,几乎每个人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问题经过讨论后综合起来的结论也显然比个人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全面得多。比如讲屈原、陶渊明的影响,《三国演义》、《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在课堂讨论更能加深理解。

其三,课堂讲授注意归纳、分析、渗透、综合和应用。比如说讲中国神话时,介绍一些西方的神话,让学生比较中西神话的不同,引发他们对中西文化的思考;讲楚辞的产生,则可以让他们思考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从楚辞的产生反观自己本土文学的特征及其地域原因。

其四,加强吟咏背诵。吟诵是学习古代文学的祖宗家法,吟诵能逐步消除学生与古代文学之间的隔膜感,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吟诵能够体悟作者感情,理解文章内涵。在学生进校之时,就应列出古代文学的必背篇目,对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背诵要求。

其五,增加课外阅读。在有限的课时里,是不能全面的学习古代文学的,这就要求学生课外精读足够多的作品,通读几部文学经典著作。在学生进校之时,就应列出古代文学的必读书目(篇目),对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阅读要求。

其六,丰富教学手段。单调古板的“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手段,既不能反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特征,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学习兴趣。科学地、正确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再结合传统教学艺术可弥补不足。多媒体设备集中了幻灯、录音、录像等功能,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结合,化抽象为具体,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戏曲、小说时可播放影视作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适当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易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