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航拍中国第四季》第三集青海+地理教材_第1页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航拍中国第四季》第三集青海+地理教材_第2页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航拍中国第四季》第三集青海+地理教材_第3页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航拍中国第四季》第三集青海+地理教材_第4页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航拍中国第四季》第三集青海+地理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航拍中国第四季》第三集青海高中地理教材(青海概况)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南部三江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在这里诞生。西部是干旱的柴达木盆地,东部连接着黄土高原。(第一段旅程)青海的旅程从一片大湖开始,沿着一条小河,看见大湖的前世今生。溯河而上,追随一群励志小鱼的冒险之旅,最后去草原追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湖)这条裂缝只有2米宽,却打算撕开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辽阔冰层。青海湖一年有3个多月处在这样的冰封状态。只要这条裂缝出现,就预示着它将重回人们熟悉的样子。青海省以湖为名,曾经的青海湖会沿着这条河道向东流入黄河。13万年前,湖东的山脉开始隆起,最终挡住了河流去路。不得已,河流倒趟,重回青海湖。从此,青海湖只有流入,不再流出。这座淡水湖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内如咸水湖。(湟鱼)湖中鱼类大多被淘汰,只有一种鱼顽强的适应了下来。青海湖湟鱼原本是一种黄河鲤鱼,在上万年的进化中褪去鳞片,让体内的盐和碱不受阻挡的排出体外。虽然生活在盐水中,但它们仍有淡水鱼的习性,所以产卵还需回到河流的上游。它们的出生地,又是一场淘汰之旅,只有体重超过150克的湟鱼才敢逆流而上。青海湖地处高原,要长到这个重量最短需要4年。只是夏季河水涨落快激流变浅滩,有时只是一瞬间,当地人看见河床落差太大。为了让湟鱼顺利通过,将高台延伸成一级台阶,但一群机智的棕头鸥也发现了这里。夏季是它们最佳的觅食期。湟鱼必须出其不意,稍有迟疑就会成为棕头鸥过冬的能量。只有最优秀的湟鱼才能完成这场生命的延续。(鸬鹚)每年,青海湖辽阔的水域都会吸引来一群飞翔的客人,它们有些甚至刚刚翻越喜马拉雅山。鸬鹚父母可不好当。有的孩子还是一颗蛋,有的你快和自己一样高。叽叽喳喳的小鸟,个个都是大胃王。不过不用着急,这里食物充足一个一个来都能吃饱。不要误会,张开双臂的鸬鹚并不是想讨一个拥抱。它们的黑色外衣其实是套潜水服,能在水中更快穿梭,但得花点时间把衣服晾干。每年来青海湖度假的水鸟至少有30万只。得益于附近人们的保护。这条被淹没的公路曾经通往鸟岛景区,为了不打扰候鸟繁衍,人们将景区关闭。后来,人类活动的痕迹逐渐被自然取代,人们以自己的离开表达着对这些生灵的尊重。(原子城)青海湖畔土地辽阔。1958年,北岸迎来了大批定居者。它们的任务是研制原子弹。人们将一些车间建成掩体,表面再铺上草皮,这样就能骗过当时最先进的间谍卫星。妻子给丈夫写信,需要由北京的地址转寄。丈夫收到北京的来信,却不知自己与妻子仅仅一墙之隔。无数人隐姓埋名的努力,换来了1964年的一声巨响。公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他们当中有一些响亮的名字。上万名普通人在自己正青春的年纪,奔向着荒无人烟的青海湖畔,再回故乡时,大多以两拼半白。那番宏伟的事业,成就于无数平凡人的聚合。(第二段旅程)接下来的旅程,我们将看到一条大江的诞生。沿江而下,看山谷中一座城市的新生,最后共赴高原人的欢乐节日。(格拉丹东)至少从2000多年前开始,中国人就一直在寻找长江的源头。直到1978年1月13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才最终确定长江发源于眼前的这座雪山格拉丹东。面对一条大江,中国人一直知道它东流入海,也一直想看见它最初的样子。格拉丹东西南有一处山谷,海拔降低,气温变化使平整的冰川也泛出奔涌的纹理。海拔再降低,没法继续坚持的冰川,在尽头处让出点点水光。这也许就是长江第一滴水的样子。亿万年来,冰雪融水就这样源源不断的在高原上蜿蜒,相日,再相遇。最终,一条大江就此诞生,开始了它的万里征程。(三江源国家公园)每年5月至9月,南亚季风会为塘古拉山北路的这片区域带来丰沛降水。降水一些去往长江,一些去往澜沧江。湿润的高原暗藏生机,刚刚下过雪的草地上,一只猫科动物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只雪豹可能是刚刚吃了一顿大餐,正在阳光下舒展它懒洋洋的身体。雪豹高原上远离人类的神秘物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们很难见到这种位居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但2022年这个区域最新监测到的雪豹数量是101只,说明这里的生态系统非常稳定。的改变。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对人类来说,这里危险而陌生。但对野生动物来讲,在这片约19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它们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自由生存,物竞天择。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了这座中华水塔的纯净,为了保护三江源,人们以自己的遥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永续的绿水青山。(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山谷中的这条裂缝有30厘米宽,长度超过700米。是地震撕裂了这片大地,也震碎了头顶的山峰。青海处在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地震频发,但青海地域辽阔,地震大多没有影响到人们的生活。2010年4月14日清晨,一场7.1级的地震突然降临在玉树市区,玉树人祖祖辈辈的寻常生活被打破,每天路过的建筑大多成了眼前的样子。玉树海拔高,氧气稀薄,每年有效施工期不到半年。即便如此,重建家园的渴望还是激发出人们的斗志。人们一边进行着地震救援,一边陆续展开重建工作。震后第53天,第一民族中学主体结构封顶,次年孩子们就回到了校园。震后118天,一座现代化医院拔地而起,比之前的规模还要大。三年内,39149户玉树百姓全部住进了新的家园。完成这场奇迹的人很多,并不来自高原,它们悄悄负重前行,等到城市有了新茂,它们又悄悄离去。高原的奇迹就这样串联起万里江河的同胞之情。(玉树赛马会)好的,观众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玉树赛马会的比赛现场,可以看到看台上已经坐满了观众,大家热情十分高涨。这是一年一度的盛会。好的,比赛猝不及防的开始了。首先进行的是男子400米的牦牛骑行赛,牦牛随机性非常强哈,像这位白衣选手显然是没有摸准牛的脾气,被匹马家选手轻易反超。好的,最后一个弯道赛段的争夺非常激烈,我们看到第二梯队与第一梯队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好的,三位选手几乎是同时冲过了终点线。(高原运动会)高原运动会只是将平日里的生产劳动带上赛场即可。举重比赛根本不会举杠铃,平时干活的沙包装了200公斤,谁举得动谁就是大力士。对于走马,速度重要,帅更重要,选手们很关心比赛前会不会下雨,因为一身泥点子可就不帅了。欢乐是高原性格的自带属性。不远处,长江流出青海,离开高原,带着欢乐,带上祝福,向东奔流。(第三段旅程)西里无人区。这里的野牦牛很强壮,藏羚羊刚刚生下小羊就要迁徙。在途中,它们要时刻提防着荒原狼。(可可西里)可可西里有很多种颜色,蓝色的是湖泊。这片无人区是我国湖泊最密集的地方,但它们大部分是盐分很高的咸水湖,无法饮用。红色的大地是可可西里形成时期尘积的铁元素。这样的土壤很贫瘠,只有到了夏季才会长出稀疏的绿色。对于人类,这片无人区难以生存,但其它生命却有着自己的生存之路。(牦牛)从高空看野牦牛,会感觉它很小,但实际上它的肩比一个成年男子还要高,并且力大无穷,可以轻松撞翻一辆吉普车。硕大的体格让它们在高原上几乎没有天地,但沉重的身体就成为生存的负担。高原提供给它们的食物只有不到15厘米高的草。野牦牛想要吃饱,就必须不断移动,吃完一口前进一步去吃下一口。走得不够远,肯定吃不饱。为适应高原低压,野牦牛的器官长得很粗的,每次吸上一大口气,就足以供应身体的需要。在这片高原上生活,适应它是最重要的功课。(藏羚羊)每年夏天,雌性藏羚羊会赶往卓乃湖等几个固定产高地,产下幼崽后,立刻返回数百公里外的冬季草场。荒原的捕食者很熟悉这条迁徙路线,小羊唾手可得。要想存活,小羊必须在出生10分钟之内学会站立,半个小时内学会奔跑,然后一步步落,跟着妈妈长途跋涉。狼是藏羚羊最主要的捕食者之一,但这头狼已被发现,劣势不可避免。藏羚羊在常年的进化中拥有了更大、更强健的心脏,这让它们能以80公里的时速连续奔跑超过1个小时。这头狼已经没有机会了,它也不知道能不能撑到下一次捕猎。这一片高原,对所有动物都一视同仁。棕熊知道自己的速度差得更远,于是它会取巧地选择小猎物,要么跳进河里去捉鱼,要么沿着草地寻找鼠兔的巢穴。虽然每一次捕食看起来都不费力,但要吃饱,必须不断捕食。面对西里这张高难度试卷,每种生命都有自己的解题方式。(第四段旅程)柴达木盆地在雅丹丛林中发现风的痕迹,在多彩的湖水中追溯盐的历史。在一座小镇,看见石油工人曾经的生活。(艾肯泉)翻滚上涌,艾肯泉甘藏身地下,冲出地面,睁开恶魔之眼。8亿年前,包括柴达木盆地所在的北半球,还是一片深不可测的汪洋。又过了亿万年,大地不断隆起,柴达木盆地被抬升了2000多米。恶魔之眼长在海来过的地方。它的瞳孔很浑浊,是因为泉水携带出地底大量的铁离子与硫元素,水分蒸干后,眼白就变成了锈红。100多年前,人类第一次记录下艾肯泉。但相比沧海变桑田,动辄亿万年。这百年时间,紧着短道,可以忽略不计。(雅丹地貌)之后,风闯进这片无人之境,留下它的痕迹。最初,风会寻找低洼区,奋力撞出一条通道。时间久了,风打造出专属于自己的高速公路。风继续吹。游客来到此处,从它看似荒芜的大地上发现了生机盎然。比如这尊狮子就是风的杰作,这张人脸,甚至这一大片城堡。人们发现,风甚至在一些巨型作品上设计出了流线性。于是,这片大地有了鲸鱼,朝着风来的方向。鲸鱼的头圆润陡峭,尾巴长在背风坡流畅平缓。不肯停下的风还在吹。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鲸鱼会慢慢变小,直到变成一片新的平原。(火星营地)这里从不拒绝任何想象。在雅丹当中,有一处地貌很像火星。一些人搬来设施,模拟出一处火星营地,制造出相似的效果。有时仅需两把铁锹,如果不想那么玩,也可以面对着同一个太阳,拍摄属于自己的火星大片。(盐湖)柴达木盆地曾经的大海悄悄退去,但直到今天,海的痕迹还在。比如这些白沙滩、海岸线。但它们不是沙,而是盐。那没有离开的海,就是今天的盐湖,水里的盐度高,便不易起波澜。在这里,常有两个天空,一个在天上,一个藏在大地的镜子中。于是在这里行船,一不小心就会闯进云里。在从前,茶卡的盐顺着这条窄窄的铁轨运出,盐湖两侧全是弯腰采盐的人。后来采盐矿坑变成了翡翠的样子,甚至能区分出各种色号的绿。寸轨小火车在上个世纪末光荣退休,一辆新的小火车接手入职,载着游客去往盐湖深处。它们在海的遗留中,想象最初的那片海,想象不管来过多少人,面对这一片大地,都要先摸清它的脾气,一边敬畏,一边收获。(冷湖石油)柴达木盆地的戈壁上本不适宜人类居住,但这里却保留下一些人生活过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石油严重缺乏。1955年,地质队员来到这里,他们相信这个沉积物积累达3000万年的盆地中一定有石油。一年后,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相聚在这里。于是中国地图上出现了冷湖二字。他们或许在这个银行给远方的父母会去一笔笔工资,在这座电影院里约会,他们的孩子在这里学会加减乘除。天南地北的人在这座荒凉的小城里成为了邻居、同事和亲人。当时中国有四大油田,冷湖就是其中之一。这批采油者离开后,它们过去生活的所有痕迹就永远的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再见,再见,再见,再见,谢谢。(青海光伏电站)柴达木盆地东北,这里的每一面镜子都是太阳的粉丝。它们会在一天不同的时间里,以精准的角度追逐太阳,然后又整齐地将太阳的能量投给中心的高塔。德令哈。每年平均日照3200小时,27135面定日镜使塔前附近温度最高可达700摄氏度。这些热量会在塔底被转化为电能,可供8万户家庭使用。以绿为进的青海,正努力成为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柴达木热烈的阳光也可能驱动你的生活。(第五段旅程)一条天路跨过河谷,越过雄伟的昆仑山,在冻土地带用桥做路,最后驰往唐古拉山,直抵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青藏铁路)乌云的下方。正在经历高原暴雨。藏在乌云背后的昆仑山。1984年,一群铁路工作者花了26年完成了814公里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但昆仑山却像一堵高墙,拦住了人们的去路。而它身后的这片高原,更是有着人类铁路修建史上从未遇到的各种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2001年开工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1142公里,比一期工程长出40%,人们却只花了不到5年时间。平均海拔近6千米的昆仑山巍峨雄壮,最窄处都有130公里,直接跨越几乎不可能。但再大再高的山,也会有河流相伴而行。地势平缓的河谷青藏铁路穿过昆仑山的通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设这些桥墩的时候,在内部会从上到下燃起4个火炉。因为灌注桥墩的混凝土直到凝固前都必须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上。但这里冬季的气温却大多低于零下35摄氏度。施工人员足足烧了3000多吨煤块,才把这座大桥搞得热热乎乎。在高原上,这项工程尤其困难。海拔3600米,施工人员要面对高寒、低压、缺氧、暴雪、强紫外线辐射甚至地震。800名铁路施工人员用了20个月才架起这座青藏线第一高桥。越过昆仑山,铁路就铺在了冻土上。冻土是含有冰的岩石和土壤。冰化成水,体积要缩小,水结成冰,体积会膨胀。所以冻土的发胖和变瘦都很致命。当各种情况的冻土汇聚在一起时,什么时候发胖,什么时候变瘦,甚至什么时候变形都难以预测。清水河特大桥11.7公里,每8米左右,桥墩要经过1367个盾牌,这座桥才会结束。这就是科研工作者解决复杂冻土地带的方案——以桥带路。(风火山)凤火山这个名字源自红褐色的山体,像被烈火焚烧了无数次。其实这里非常冷,每年有8个月的寒季。但对青藏铁路的修建者来说,冷可能是一件好事。它们最担心的是热。这片冻土区至少存在了上万年,有些地方一半是土,一半是冰。冻土一旦融化,会导致隧道开裂。在这种情况下修建隧道,全世界都没有经验可借鉴,难度巨大。但即便如此,烽火山隧道却提前了8个月竣工。他们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早在1961年,中国铁路科研人员就驻守在这极寒之地,用40年连续测取了1200万组数据,解决了如何给隧道隔热、如何给路基降温各种世界性难题。如今,火车能够稳稳驶过这片冻土铁轨下,是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用付出与坚守打下的坚实地基。就这样,一座桥梁又一座桥梁,一条隧道又一条隧道,人们终于把铁路铺到了世界铁路海拔的最高点唐古拉山口。翻过它,就是西藏。(第六段旅程)最后的旅程。我们将去往星秀海,看见黄河最初的样子,在跟随它的脚步,遇见古冰川,最后告别青海,已一路东流。(巴颜喀拉山)巴颜喀拉山,五岳没有它,佛道名山也没有它,高度也排不进中国高山前十名,但丝毫不妨碍它的伟大。从空中飞过它的北麓。(星宿海)星星点点的湖泊就像银河落在大地上。它们有成百上千个,从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面积都不算大,但聚在一起,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星宿海。(扎陵湖与鄂陵湖)蜿蜒摆动的河流,会把这些星星点点一个个揽进怀中,不断相遇,不断出发。曾经的星星点点终于变作两面大湖扎陵湖与鄂陵湖。(黄河)积水成渊后,它们再次酝酿出更大的力量,以共同的名义再出发时,就有了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黄河。黄河绕着巴颜喀拉山山角一路蜿蜒,到达主峰年宝玉则时,古冰川从5369米的天空一路俯冲。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所到之处,山谷被碎屑打磨,岩石被它的躯体带走。看见大地被自己折腾得坑坑洼洼,它就用冰雪溶水填入其中。于是,这些山谷中就有了一个个湖泊。巴颜喀拉山将一些冰雪融水分给长江,一些分给黄河。在通往大海的漫漫旅途中,黄河从不拒绝途经的水源,用最大的胸怀壮大自己。(门源花海)东部祁连山,山顶冰川融水,携手山区降雨,发育出一条条河流。在奔向黄河的途中,为人类创造出一大片农业区。每年7月,门源的大地上会有两种颜色,黄色是油菜花,绿色是青稞。油菜会掉露大量的花与叶,补充土壤肥力。青稞落叶少,回馈大地的养分不多,所以交替耕种,土壤的肥力不会损耗,反而可以提高。赶花人在几个月前从东方出发,带着蜜蜂走走停停,追着花期。蜂箱排放的过于紧密,会导致工蜂迷巢。迷路的宫蜂会和守卫蜂扭作一团。劝架要谨慎,一不小心就会被误伤。三周过去,蜂农们将蜂箱装车向西追赶,那里的花即将绽放。(西宁)西宁,青海省省会,水草丰茂,人们自古以来就在这里建城生活。它东邻秦陇,西接西域,是使者、商旅们东来西往的重要城市。陌生的人们在这里驻足,彼此靠近,再变成朋友。千百年来,不同民族的人都把这里当成了共同的家园。直到今天,这里还在不断接纳它的追随者们。从这里西行,能看见全球自行车顶尖高手在绕着大湖飞驰,还可以去拜访一座古老的寺院。继续向西,会发现路一直延伸到荒漠戈壁中。如果向着西南出发,会再次见到黄河。(龙羊峡)在龙阳峡,黄河的脚步很深,走得也很慢。242公里后,黄河流出青海。此刻的清澈平静是它。此前那些远古冰川、巍峨雪山、星星点点也是它。尽管此时这条大河还没有宽阔的波浪,没有香飘两岸的稻花,但每一粒沙石都目睹着黄河正在开启的远途。离开龙阳峡,每一滴水即将一起奔腾,一起澎湃,换成相同的黄土颜色,在一起穿越大半个中国,注入大海。到那个时候遇见再大的天地,黄河也波澜不惊。它早已尝过冰冷的雪山,爱过温暖的土地。高考考点解析1.青海湖的形成文案:这条裂缝只有2米宽,却打算撕开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辽阔冰层。青海湖一年有3个多月处在这样的冰封状态。只要这条裂缝出现,就预示着它将重回人们熟悉的样子。青海省以湖为名,曾经的青海湖会沿着这条河道向东流入黄河。13万年前,湖东的山脉开始隆起,最终挡住了河流去路。不得已,河流倒趟,重回青海湖。从此,青海湖只有流入,不再流出。这座淡水湖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内如咸水湖。试题赏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形成初期是一个淡水湖泊,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13万年前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外泄通道堵塞,气候变干,青海湖逐渐演变为咸水湖。材料二青海湖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风力最小,表层水温平均为16℃,底层水温平均为9.5℃,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材料三每年隆冬时节,青海湖千里冰封。到3-4月间,青海湖的冰就会融化,这一自然现象,被当地群众称为“开湖”。青海湖的开湖在民间有“文开”和“武开”之说。“文开”是指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湖冰逐渐变薄、破碎、融化,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看到开湖后的连天碧波。“武开”是随着气温升高,彻夜狂风大作,使封冻的湖面温度迅速升高,在动荡的湖水和猛烈的大风共同作用下,厚薄不均的冰层在一瞬间四分五裂。(1)分析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的原因。(2)说出青海湖夏、秋季节表层水温与底层水温差异的大小及原因。(3)比较分析青海湖“文开”和“武开”现象发生条件的异同。【答案】(1)由于构造运动使外泄河道被阻断,形成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不断累积;全球气候变暖,湖区蒸发加强;气候干旱加剧,降水减少,湖水补给减少。(2)夏季差异大,秋季差异小。夏季表层升温快,下层温度较低,加上夏季风力最小,湖水上下扰动较小,水温差异大;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湖水上下扰动加剧,水温差异变小。(3)同: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湖冰融化。异:与“文开”相比,“武开”要求在短期内遇到大风天气,加上快速升温,导致湖冰和湖水相互作用增强,冰层瞬间破裂。2.湟鱼文案:湖中鱼类大多被淘汰,只有一种鱼顽强的适应了下来。青海湖湟鱼原本是一种黄河鲤鱼,在上万年的进化中褪去鳞片,让体内的盐和碱不受阻挡的排出体外。虽然生活在盐水中,但它们仍有淡水鱼的习性,所以产卵还需回到河流的上游。它们的出生地,又是一场淘汰之旅,只有体重超过150克的湟鱼才敢逆流而上。青海湖地处高原,要长到这个重量最短需要4年。只是夏季河水涨落快激流变浅滩,有时只是一瞬间,当地人看见河床落差太大。为了让湟鱼顺利通过,将高台延伸成一级台阶,但一群机智的棕头鸥也发现了这里。夏季是它们最佳的觅食期。湟鱼必须出其不意,稍有迟疑就会成为棕头鸥过冬的能量。只有最优秀的湟鱼才能完成这场生命的延续。试题赏析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海裸鲤,又称“湟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摄食藻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13万年前裸鲤是有鳞片(保护鱼身,减少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后因地壳运动使得青海湖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鳞片逐渐退化,直至现在通体无鳞。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青海湖裸鲤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十年大约增重0.5kg。湟鱼为洄游繁殖性鱼类,在繁殖季节内对水温、水质等要求严格,自然状态下繁殖成活率较低。数据显示,青海裸鲤数量1961年曾达到19.9万吨,到2002年却只有2592吨。2015年以来,青海省共耗资3672万元在湟鱼洄游必经的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等地废除拦河坝,修(改)建7座阶梯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cm,阶梯间建有凹槽。至2016年底,青海裸鲤数量达到7.08万吨,比保护初期2002年的2592吨增长近27倍。图Ⅰ为青海湖水系图,图Ⅱ为湟鱼洄游通道设计图。(1)分析青海湖裸鲤由有鳞至鳞片逐渐退化的原因。(2)简述1961年至2002年青海湖湟鱼资源数量锐减的原因。(3)说明湟鱼洄游通道设计的合理性。(4)除修建洄游通道外,请再提出两条保护湟鱼的可行性措施。【答案】(1)青海湖成为内流湖后,湖水盐度升高,裸鲤为使体内盐分快速排出,鳞片退化;由于湖水盐度升高,水体中微生物减少,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的功能性需求下降;湖水盐度升高,湖中其他天敌减少。(2)青海湖海拔高,湖水长期低温缺氧,浮游生物匮乏,湟鱼生长发育慢;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湖水水位下降,适宜生存栖息地面积减小;上游地区过度开垦,引水灌溉、破坏地表植被等人类活动,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生存环境恶化;人类过度捕捞,排放污水等行为,直接造成湟鱼资源数量锐减。(3)阶梯高度不高,绝大部分湟鱼能够跳跃经过,符合优胜劣汰的生物学原理;阶梯间建有凹槽,能为湟鱼提供休息场所;设计成阶梯状,可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湟鱼向上游洄游。(4)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保护水质;实行人工增殖养殖放流。3.鸬鹚岛文案:每年,青海湖辽阔的水域都会吸引来一群飞翔的客人,它们有些甚至刚刚翻越喜马拉雅山。鸬鹚父母可不好当。有的孩子还是一颗蛋,有的你快和自己一样高。叽叽喳喳的小鸟,个个都是大胃王。不过不用着急,这里食物充足一个一个来都能吃饱。不要误会,张开双臂的鸬鹚并不是想讨一个拥抱。它们的黑色外衣其实是套潜水服,能在水中更快穿梭,但得花点时间把衣服晾干。每年来青海湖度假的水鸟至少有30万只。得益于附近人们的保护。这条被淹没的公路曾经通往鸟岛景区,为了不打扰候鸟繁衍,人们将景区关闭。后来,人类活动的痕迹逐渐被自然取代,人们以自己的离开表达着对这些生灵的尊重。试题赏析:鸬鹚属于大型食鱼游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青藏高原繁殖的鸬鹚种群,一般每年9月末、10月初就开始飞离繁殖地,迁往我国东南沿海、海南岛等地越冬。近年来,一些“偷懒”的鸬鹚逗留高原也能生存。解释近年来,鸬鹚“偷懒”逗留青藏高原的原因。【答案】自然原因: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冬季更温暖、更湿润,鸬鹚栖息环境改善;青藏高原河、湖众多,有充足食物来源。人为原因:近年来,青藏地区的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工投喂频次增加;偷猎现象减少,鸬鹚栖息地受人类活动干扰减少。长江源文案:至少从2000多年前开始,中国人就一直在寻找长江的源头。直到1978年1月13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才最终确定长江发源于眼前的这座雪山格拉丹东。面对一条大江,中国人一直知道它东流入海,也一直想看见它最初的样子。格拉丹东西南有一处山谷,海拔降低,气温变化使平整的冰川也泛出奔涌的纹理。海拔再降低,没法继续坚持的冰川,在尽头处让出点点水光。这也许就是长江第一滴水的样子。亿万年来,冰雪融水就这样源源不断的在高原上蜿蜒,相日,再相遇。最终,一条大江就此诞生,开始了它的万里征程。试题赏析: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山峰,注入东海,全长约为6300千米,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是宜昌和湖口,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长江流域略图。材料二:长江流域的六种地貌景观图。材料三: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1)N地的地壳厚度约为____38千米(大于或小于),该地的地形可能是____(山地或盆地),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2)长江流域地貌景观多样,甲处地貌主要为____;乙处地貌主要为____;丙处地貌主要为____;丁处地貌主要为____。(填序号)(3)下列三幅图为某学习小组收集的图⑥地貌相关示意图(图a、图b、图c),该地貌类型____,请描述该地貌的景观特点并分析其成因____。(4)乙地区是世界上某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大量的____岩,降水总量____,但是该地貌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请从土壤、水文、地形等角度分析其自然原因____。【答案】(1)

大于

山地

自西向东递减(2)

③(3)

冲积扇或洪积扇

特点:呈扇形分布;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自扇顶至扇缘,沉积物厚度变薄;颗粒变细。成因: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得开阔,地形平坦;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

石灰岩(或可溶性岩石)

大(或丰富)

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可耕面积少。三江源国家公园文案:每年5月至9月,南亚季风会为塘古拉山北路的这片区域带来丰沛降水。降水一些去往长江,一些去往澜沧江。湿润的高原暗藏生机,刚刚下过雪的草地上,一只猫科动物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只雪豹可能是刚刚吃了一顿大餐,正在阳光下舒展它懒洋洋的身体。雪豹高原上远离人类的神秘物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们很难见到这种位居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但2022年这个区域最新监测到的雪豹数量是101只,说明这里的生态系统非常稳定。的改变。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对人类来说,这里危险而陌生。但对野生动物来讲,在这片约19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它们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自由生存,物竞天择。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了这座中华水塔的纯净,为了保护三江源,人们以自己的遥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永续的绿水青山。试题赏析: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材料一: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该地区是我国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自然宝库,也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湿地。材料二: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2005年起该区域开始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止2011年底完成共10140户、55773人的藏族牧民生态移民任务。年份类型1980年1995年2010年林地4.31%3.92%4.28%耕地0.56%0.62%0.66%水域5.34%4.70%5.35%建设用地0.04%0.04%0.04%未利用土地22.23%20.01%22.34%低覆盖度草地36.78%42.98%36.97%中覆盖度草地25.30%23.92%24.68%高覆盖度土地5.44%3.82%5.67%表1980年至2010年间三江源土地利用类型及比例变化(1)湿地一般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从温度角度分析三江源地区湿地面积广布的原因。(2)描述1980年至1995年间三江源地区草地的变化情况,并推测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3)简要说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对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答案】(1)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年均气温低;蒸发量小,地表易积水,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容易下渗。(2)低覆盖度草地比重上升,中、高覆盖度草地比重下降。人类活动频繁,过度放牧,草场利用不科学,导致草地质量下降。(3)气候角度:有利于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水文角度:有利于涵养水源,调节河流径流量;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减少河流含沙量;土壤角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草地质量,减少荒漠化现象;生物角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草地质量,为珍稀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玉树地震文案:山谷中的这条裂缝有30厘米宽,长度超过700米。是地震撕裂了这片大地,也震碎了头顶的山峰。青海处在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地震频发,但青海地域辽阔,地震大多没有影响到人们的生活。2010年4月14日清晨,一场7.1级的地震突然降临在玉树市区,玉树人祖祖辈辈的寻常生活被打破,每天路过的建筑大多成了眼前的样子。玉树海拔高,氧气稀薄,每年有效施工期不到半年。即便如此,重建家园的渴望还是激发出人们的斗志。人们一边进行着地震救援,一边陆续展开重建工作。震后第53天,第一民族中学主体结构封顶,次年孩子们就回到了校园。震后118天,一座现代化医院拔地而起,比之前的规模还要大。三年内,39149户玉树百姓全部住进了新的家园。完成这场奇迹的人很多,并不来自高原,它们悄悄负重前行,等到城市有了新茂,它们又悄悄离去。高原的奇迹就这样串联起万里江河的同胞之情。试题赏析: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9月17日14时11分,在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35.54°N,94.44°E)发生里氏3.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km。材料二:图甲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乙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玉树州曲麻莱县和上海同时进行了地震波测定,与玉树州曲麻莱县相比,上海从莫霍面传至地表用时较______,原因是______。(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3)图乙中A为______波,B为______波。请说明判断依据:______。(4)指出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__,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此次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地壳”“地幔”或“地核”)。(5)乙图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M处称为______界面,其上、下两层分别为______和______。(6)在乙图上N处,该处称为______界面,其上、下两层分别为_______。(7)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它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圈层______(填字母)。【答案】(1)

上海附近地壳较薄,地震波传播用时短(2)地震波(3)

横波;

纵波;

地震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4)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地壳(5)

莫霍

地壳

地幔(6)

古登堡

地幔和地核(7)D7.可可西里盐湖文案:可可西里有很多种颜色,蓝色的是湖泊。这片无人区是我国湖泊最密集的地方,但它们大部分是盐分很高的咸水湖,无法饮用。红色的大地是可可西里形成时期尘积的铁元素。这样的土壤很贫瘠,只有到了夏季才会长出稀疏的绿色。对于人类,这片无人区难以生存,但其它生命却有着自己的生存之路。试题赏析: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可可西里(如下图)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平均海拔在4600m以上。可可西里地形相对低洼,是青藏高原湖泊集中的地区之一,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约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的湖泊有107个,大于10平方千米的有38个,总面积有3800多平方千米,淡水湖、咸水湖、盐湖都有,被称为“千湖之地”。据最新遥感显示,近年来可可西里地区的湖泊水位上涨,湖泊面积呈增大趋势。(1)说明可可西里称为“千湖之地”的主要原因。(2)分析近年来可可西里地区湖泊面积呈增大趋势的主要原因。(3)简述可可西里地区盐湖面积扩大对当地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较多;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有冻土,水不易下渗;地表起伏不平,低洼处易积水形成湖泊。(2)自然原因: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量不断增多;降水量增多,入湖水量增加。人为原因:政府主导下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实施凸显实效。(3)有利影响:盐湖面积增大,蒸发增加,湿度增加,使当地气候变得湿润;湖水调解气候的功能增强,气温年较差减小;湖水淡化,有利于湖区植被生长,生物多样性增加。不利影响: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化面积增加;对盐湖周边的通信设施、工程设施产生一定的腐蚀和破坏;淹没部分草场,草场资源破坏,荒漠化面积扩大。8.藏羚羊文案:每年夏天,雌性藏羚羊会赶往卓乃湖等几个固定产高地,产下幼崽后,立刻返回数百公里外的冬季草场。荒原的捕食者很熟悉这条迁徙路线,小羊唾手可得。要想存活,小羊必须在出生10分钟之内学会站立,半个小时内学会奔跑,然后一步步落,跟着妈妈长途跋涉。狼是藏羚羊最主要的捕食者之一,但这头狼已被发现,劣势不可避免。藏羚羊在常年的进化中拥有了更大、更强健的心脏,这让它们能以80公里的时速连续奔跑超过1个小时。这头狼已经没有机会了,它也不知道能不能撑到下一次捕猎。试题赏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它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但存活率却变化显著。当食物与水源丰沛、寒潮少、避风处和含盐土壤足以维持其生长发育时,其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反之,存活率下降。如果藏羚羊数量增加,将导致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的不足,特别是在寒潮多发年,藏羚羊存活率明显下降,数量锐减。但当藏羚羊数量减少时,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相对充足,在寒潮低发年,藏羚羊存活率明显上升,数量恢复。因此,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答案】(1)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高寒气候,温差较大,植被多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自然环境生产功能较弱。(2)可可西里地区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3)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原理。9.艾肯泉文案:翻滚上涌,艾肯泉甘藏身地下,冲出地面,睁开恶魔之眼。8亿年前,包括柴达木盆地所在的北半球,还是一片深不可测的汪洋。又过了亿万年,大地不断隆起,柴达木盆地被抬升了2000多米。恶魔之眼长在海来过的地方。它的瞳孔很浑浊,是因为泉水携带出地底大量的铁离子与硫元素,水分蒸干后,眼白就变成了锈红。100多年前,人类第一次记录下艾肯泉。但相比沧海变桑田,动辄亿万年。这百年时间,紧着短道,可以忽略不计。试题赏析:艾肯泉位于昆仑山下,柴达木盆地的西部边缘,周围是雪山脚下的广褒草地。艾肯泉直径10多米,如同沸腾的开水,咕咕上涌,长年奔流不息。泉眼周围土壤由深红变红再变黄……色彩斑斓,从上空俯瞰,如同一只画了眼影的眼睛。泉水含有大量铁离子和一定浓度的硫,但氯化钠含量很低。艾肯泉不远处还有一些盐泉,水体呈纯净的蓝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有关艾肯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泉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 B.泉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C.其形成可能与深大断裂构造有关 D.泉水周围红壤黄壤发育2.艾肯泉对周围生物的影响,可信的是(

)①是动物的饮用水源地

②泉水周边草木茂盛

③夏季有野生牛羊来用泉水驱除皮毛内寄生虫

④泉水周边经常有狼群出没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1.C

2.D【分析】本题以艾肯泉为背景,涉及陆地水体之间的联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分析的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1.结合材料信息,艾肯泉直径10多米,如同沸腾的开水,咕咕上涌,长年奔流不息,可知,其水源补给主要来自于地下水,AB项错误。艾肯泉位于昆仑山下,柴达木盆地的西部边缘,其形成可能与地壳运动产生的深大断裂构造有关,C项正确。该处海拔较高,周围土壤颜色虽然色彩斑斓,但应该冻土广布,D项错误。故选C。2.根据题意该泉水含有大量铁离子和一定浓度的流,所以并不会成为动物的饮用水源,①错误。该泉水周围是雪山脚下的广袤草地,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西部边缘,海拔较高,但氯化钠含量很低,泉水周边草木不会很茂盛。②错误。夏季泉水中会有野生牛羊用泉水驱除皮毛内寄生虫,因此周围经常会有狼群出没,③④正确。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10.雅丹地貌文案:(雅丹地貌)之后,风闯进这片无人之境,留下它的痕迹。最初,风会寻找低洼区,奋力撞出一条通道。时间久了,风打造出专属于自己的高速公路。风继续吹。游客来到此处,从它看似荒芜的大地上发现了生机盎然。比如这尊狮子就是风的杰作,这张人脸,甚至这一大片城堡。人们发现,风甚至在一些巨型作品上设计出了流线性。于是,这片大地有了鲸鱼,朝着风来的方向。鲸鱼的头圆润陡峭,尾巴长在背风坡流畅平缓。不肯停下的风还在吹。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鲸鱼会慢慢变小,直到变成一片新的平原。(火星营地)这里从不拒绝任何想象。在雅丹当中,有一处地貌很像火星。一些人搬来设施,模拟出一处火星营地,制造出相似的效果。有时仅需两把铁锹,如果不想那么玩,也可以面对着同一个太阳,拍摄属于自己的火星大片。试题赏析: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火星因表层土壤中富含铁元素,具有红色的外表,被称为“红色行星”。火星表面平均温度大约为-55℃,且温差很大,赤道地区夏季白天温度为21℃,到了夜晩能降至-73℃。火星表面布满尘埃,常年有大风,沙尘暴往往能持续数周,因此,火星上沙丘广泛分布。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因独特的气候和地貌成为我国境内首个火星类比区,其中,青海省大柴旦红崖地区被选为“火星村”的建设地点。材料二:雅丹地貌是一种比较软弱的湖泊沉积泥沙被风力侵蚀而成的平行垄槽地貌,柴达木盆地有我国最大的雅丹地貌分布区。近代以来,柴达木盆地气候不断向暖湿化转变,在台吉乃尔湖区形成了世界罕见的水上雅丹。材料三:柴达木盆地位置图(下左图)和水上雅丹景观图(下右图)。(1)从气候和地貌角度分析柴达木盆地成为火星类比区的原因。(2)描述台古乃尔湖区水上雅丹的形成过程。(3)推测气候变暖背景下水上雅丹的演变趋势并解释原因。【答案】(1)气候:柴达木盆地海拔高,气温低;且因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深居内陆,地形封闭,难以接受海洋水汽,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地貌:气候干旱,风沙作用强,地表以荒漠为主,沙丘广布。(2)地质时期该区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形成深厚的古湖沉积地层;由于青藏高原隆起,地形闭塞,气候愈加干旱,古湖干涸,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在风力和流水侵蚀(外力)作用下形成陆上雅丹地貌;气候转暖,冰川融水增多,湖泊面积增加且水位上涨,部分雅丹地貌浸泡在水中,形成水上雅丹。(3)逐渐变低矮甚至衰亡。湖面水位上升,逐渐淹没低矮的雅丹;水上雅丹底部长时间受水浸泡,岩层软化易坍塌;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导致岩层破碎;湖面波浪的侵蚀作用,使雅丹坍塌。11.柴达木盐湖文案:柴达木盆地曾经的大海悄悄退去,但直到今天,海的痕迹还在。比如这些白沙滩、海岸线。但它们不是沙,而是盐。那没有离开的海,就是今天的盐湖,水里的盐度高,便不易起波澜。在这里,常有两个天空,一个在天上,一个藏在大地的镜子中。于是在这里行船,一不小心就会闯进云里。在从前,茶卡的盐顺着这条窄窄的铁轨运出,盐湖两侧全是弯腰采盐的人。后来采盐矿坑变成了翡翠的样子,甚至能区分出各种色号的绿。寸轨小火车在上个世纪末光荣退休,一辆新的小火车接手入职,载着游客去往盐湖深处。它们在海的遗留中,想象最初的那片海,想象不管来过多少人,面对这一片大地,都要先摸清它的脾气,一边敬畏,一边收获。试题赏析:阅读下列材料及茶卡盐湖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地处柴达木盆地的茶卡盐湖是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湖面海拔3100米,与其它盐湖不同的是,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白雪皑皑的雪山和品种繁多的草地间,湖面似镜子一样反射天空景色,被旅行者们称为中国的“天空之镜”。湖畔生长的茶卡羊,羊肉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自古冠以“贡羊”之誉。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流通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像茶卡羊这样的绿色食品未得到充分开发。2016年10月31日“中粮茶卡羊生态养殖基地”挂牌,以利用“互联网+”快车,加快绿色产品市场化、网络化步伐,尽快走出青海。(1)分析茶卡盐湖形成“天空之镜”的原因。(2)分析茶卡羊品质优良的原因。(3)简述茶卡盐湖的形成过程。【答案】(1)地处高原;空气稀薄,空气洁净;晴天多;人类活动少,水质洁净;固液并存,水面反射率高。(2)茶卡羊生活在盐湖附近,所吃牧草等植物种类多且富含矿物质和天然盐分;饮用冰川融水和含有矿物质的无污染的水;气温低,生长周期长。(3)茶卡盐湖地处柴达木盆地,地势低洼,积水成湖,非排水湖、无出水口,盐份汇聚;地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湖水蒸发旺盛,盐分逐渐升高。12.冷湖石油文案:柴达木盆地的戈壁上本不适宜人类居住,但这里却保留下一些人生活过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石油严重缺乏。1955年,地质队员来到这里,他们相信这个沉积物积累达3000万年的盆地中一定有石油。一年后,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相聚在这里。于是中国地图上出现了冷湖二字。他们或许在这个银行给远方的父母会去一笔笔工资,在这座电影院里约会,他们的孩子在这里学会加减乘除。天南地北的人在这座荒凉的小城里成为了邻居、同事和亲人。当时中国有四大油田,冷湖就是其中之一。这批采油者离开后,它们过去生活的所有痕迹就永远的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再见,再见,再见,再见,谢谢。试题赏析: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冷湖原为无人区,1954年发现石油后开始建设,1959年青海石油管理局迁至冷湖。20世纪60年代后,冷湖油田陷入开发低谷。现在的冷湖镇不到一万人,到处是沙理下的断壁残垣,几乎成了一座空城,下图为冷湖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1)说明冷湖发展石化工业的优势条件。(2)推测冷湖油田陷入开发低谷的可能原因。(3)为冷湖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答案】(1)石油资源丰富;靠近煤炭、盐沼,有色金属产区;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等。(2)油田原油产量逐年递减;生态环境恶化等。(3)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技术革新,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交通运输业;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利用当地特色发展工业旅游等。13.青海光伏电站文案:柴达木盆地东北,这里的每一面镜子都是太阳的粉丝。它们会在一天不同的时间里,以精准的角度追逐太阳,然后又整齐地将太阳的能量投给中心的高塔。德令哈。每年平均日照3200小时,27135面定日镜使塔前附近温度最高可达700摄氏度。这些热量会在塔底被转化为电能,可供8万户家庭使用。以绿为进的青海,正努力成为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柴达木热烈的阳光也可能驱动你的生活。试题赏析: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位置见下列图1)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每年从这里进入龙羊峡库区的流沙达3131万立方米。2011~2017年,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光伏产业园,其发电能力达3350兆瓦。随着光伏电站与龙羊峡水电站的并网发电,该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能源基地。光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地面热力平衡和地表覆盖状况,促进了塔拉滩地区的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呈明显减缓态势。同时,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和园区灾害风险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如图2),并形成了良性循环。(1)评价塔拉滩建设光伏产业园的区位条件,(2)分析光伏产业对塔拉滩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3)说明引入牧羊业对光伏产业园区的有利影响。【答案】(1)有利条件:位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地形平坦广阔,利于光伏电站建设;戈壁广布,地价低。不利条件:风沙大,沙尘遮蔽太阳能电池板,降低发电效率;基础设施较差,建设成本高;自然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差。(2)太阳能电池板阻挡气流运动,减弱风沙对植被的危害;太阳能电池板遮挡光照,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湿度,促进植被恢复;光伏产业为当地提供能源,减少樵采,利于植被保护。(3)羊群啃食园区生长过盛的草地,降低杂草对电池板的遮挡,提高发电效率;园区光伏发电和牧羊并存,可提高上地利用率;羊群清理杂草,降低人工维护成本,降低火灾风险。14.青藏铁路文案:乌云的下方。正在经历高原暴雨。藏在乌云背后的昆仑山。1984年,一群铁路工作者花了26年完成了814公里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但昆仑山却像一堵高墙,拦住了人们的去路。而它身后的这片高原,更是有着人类铁路修建史上从未遇到的各种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试题赏析: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到达拉萨。全长1956千米,是重要的进藏路线,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克服了世界铁路建设难题,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材料二青藏铁路锡北段位于柴达木盆地,从青藏铁路的锡铁山站接轨引出,向南行至北霍鲁逊盐湖矿区。沿线沙害严重,为了保障铁路安全运营,必须对该地区的风沙进行有效防治。通过对青藏铁路锡北段进行考察研究,专家认为防治该地沙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的方式。(1)修建青藏铁路克服了哪些难题?(2)简述修建进藏铁路的意义?(3)简述青藏铁路锡北段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主要危害?(4)青藏高原近年来冰川萎缩、河流断流、土地沙化现象情况严重。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答案】(1)高原缺氧;生态脆弱;多年冻土(冻土);地形复杂(2)促进铁路沿线经济发展;促进西藏农牧业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加强西藏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完善全国铁路网。(3)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等。(4)全球气候变暖,使三江源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变干;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沙化严重。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线是缓坡上去的,而川藏线是台阶式上去的。川藏铁路采用分段建设运营的方式进行建设,目前成雅铁路已建成运营,拉林铁路已贯通。川藏铁路建成后将对西藏的经济社会拉动作用更强。起点终点里程时速重要城市经过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青藏铁路西宁拉萨1956km160km/h那曲<1川藏铁路成都拉萨1835km200km/h林芝、昌都1—9(1)与青藏铁路建设相比,川藏铁路建设难度更大,且经过多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与生态保护区,桥隧比更高达81%。说明川藏铁路修建桥隧的必要性。(2)说明川藏铁路采用分段建设运营的意义。(3)与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建成后对西藏经济拉动作用更强,分析其原因。【答案】(1)川藏铁路跨越河流、山谷多,修建桥梁、隧道,可以缩短路程;降低坡度,提升运营安全;经多年冻土区,修建桥梁可以克服冻土冻融对路基的破坏;经多个国家级自然与生态保护区,修建桥梁可以为生物留出通道,减少对生态的破坏。(2)可以先修建技术难度低的路段,先运营通车带动经济发展;缩短修建周期;可以为修建难度高的中段积累修建技术;可完善基础设施便于修建难度高的中段地区大型机械进入。(3)经过的地区人口密度更大,重要城市更多,对区域带动作用更强;成都比西宁经济更发达,与东部经济区联系更方便,对西藏经济带动作用更强;川藏铁路设计时速更高、路程更短,西藏与成都联系效率更高。15.风火山文案:凤火山这个名字源自红褐色的山体,像被烈火焚烧了无数次。其实这里非常冷,每年有8个月的寒季。但对青藏铁路的修建者来说,冷可能是一件好事。它们最担心的是热。这片冻土区至少存在了上万年,有些地方一半是土,一半是冰。冻土一旦融化,会导致隧道开裂。在这种情况下修建隧道,全世界都没有经验可借鉴,难度巨大。但即便如此,烽火山隧道却提前了8个月竣工。他们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早在1961年,中国铁路科研人员就驻守在这极寒之地,用40年连续测取了1200万组数据,解决了如何给隧道隔热、如何给路基降温各种世界性难题。如今,火车能够稳稳驶过这片冻土铁轨下,是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用付出与坚守打下的坚实地基。试题赏析:地温季节变化波动为零的深度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这一深度处的年平均温度被称为年平均地温。风火山冻土定位观测站位于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腹部地区,对位于阴坡与阳坡的2个天然孔的地温观测工作。下图示意该观测站所测2个天然孔各深度在2月与9月平均温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表示9月阴坡平均地温变化曲线的是(

)A.a B.b C.c D.d2.在全球变暖环境下,能起到保护多年冻土作用的是(

)A.夏季降水量增大 B.冬季气温升高 C.夏季降水量减少 D.冬季气温降低【答案】1.C

2.A【解析】1.由材料可知,“地温季节变化波动为零的深度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这一深度处的年平均温度被称为年平均地温”。阴坡与阳坡相比,阳坡的年平均低温应该稍高。2月份与9月份相比,2月份处于冬季,地表温度较低。据此判断,图中表示阴坡9月平均地温变化曲线的是c曲线。故选C。全球变暖环境下,多年冻土可能会出现融化,夏季降水量增大,土壤湿度大,阻挡外界热量传入地下,对冻土层有保护作用,A正确、C错误。冬季时气温远低于0℃,略有升高不会导致多年冻土融化,B错误。全球变暖环境下,冬季气温不会降低,即使降低也不能保护冻土,D错误。故选A。16.星宿海文案:星星点点的湖泊就像银河落在大地上。它们有成百上千个,从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面积都不算大,但聚在一起,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星宿海。试题赏析:近些年,在青藏铁路沿线地面坡度小于3°的地方,先后发现100多处规模不大的塘湖,它们成群分布,从远处或高空望去,就像满天繁星一样,形成美丽的“星宿海”(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形成“星宿海”的重要地理背景是(

)A.岩层断裂下陷 B.大气降水增多 C.工程施工不当 D.全球气候变暖2.与“星宿海”成因相同的地貌最可能出现在(

)A.鄂毕河流域 B.刚果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珠江流域3.伴随着“星宿海”的形成,今后一段时期,当地可能(

)A.油气资源储量增加 B.铁路维护成本降低C.居民健康受到威胁 D.生态环境问题减少【答案】1.D

2.A

3.C【解析】1.“星宿海”实际是热融湖,由于冻土融化后地面塌陷积水形成的湖泊,多分布于冻土分布的低平地带。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D正确;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是降落湖,A错误;降水增多通过下渗,难以形成湖泊,B错误;工程施工只对沿线有影响,C错误;故选D。2.“星宿海”形成一般出现在海拔或高纬度地区平坦地形,鄂毕河流域纬度高,冻土广布,容易形成,A正确;刚果河、尼罗河、珠江流域纬度低,没有冻土发育,不能形成“星宿海”,BCD错误,故选A。3.“星宿海”形成,使冻土融化增多,在永冻土里面存在着非常多的亿万年前的病毒,这些病毒随着冻土融化被释放出来,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C正确;与油气储量无关,A错误;冻土融化,路维护成本上升,B错误;全球变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增多,D错误,故选C。17.扎陵湖与鄂陵湖文案:蜿蜒摆动的河流,会把这些星星点点一个个揽进怀中,不断相遇,不断出发。曾经的星星点点终于变作两面大湖扎陵湖与鄂陵湖。试题赏析: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7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地质专家指导下,对黄河源头的“双生湖”——扎陵湖和鄂陵湖(下图)进行为期一周的研学考察活动。他们在鄂陵湖出水口附近见到修建于2001年的M水电站;行至“双生湖”附近,发现湖边有多处古湖堤遗迹。地质专家介绍说,这些古湖堤记录了湖泊“萎缩的足迹”。后来,他们查阅资料获悉:“双生湖”形成于距今1亿多年前,因青藏高原抬升导致的湖区气候变化,而逐渐演变至如今的状态。(1)研学期间,“双生湖”湖区天气多变。简述该研学小组在“双生湖”湖区考察期间,可能对安全构成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