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疗技术项目简介_第1页
中医临床诊疗技术项目简介_第2页
中医临床诊疗技术项目简介_第3页
中医临床诊疗技术项目简介_第4页
中医临床诊疗技术项目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简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

二。。四年六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课题名称: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

承担单位: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韩春霞

项目简介:

本项目通过多中心大样本整理与研究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

技术,规范其操作程序,验证其疗效。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中,电针‘二孔”

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疗效确切,起效快,镇痛效果好,治愈显效率在80%U

上,无副作用,临床未见不良反应。本方法操作简单,技术性强,奏效迅速,能

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的治疗。

疾病简介: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独特的慢性疼痛性疾病,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短

暂的、阵发性的、反复发作的电击样剧烈性疼痛,或伴有同侧面肌痉挛,临床上

以第三支疼痛较为多见。本症好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患者占70W80%,女性

多于男性。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适应症:

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

禁忌症:

1、过于饥饿、疲劳者禁针。

2、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禁针。

3、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不宜针刺。

特色:

本技术操作简单、方便,有利于推广应用,疗效确切、镇痛效果好,治愈显

效率高,无副作用。

治疗方法简介:

1、针具选用30*1.0-2.0寸弹性良好的不锈刚毫针。

2、电麻仪选用中国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G6805-1型治疗仪。

3、月俞穴定位:二孔”即解剖学的须孔、下颌孔。

4、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5、用75%酉精常规消毒局部。

6、须孔进针时针尖朝下颌角方向,采用平刺法刺入0.8-1.0寸;下颌孔进

针时针尖沿下颌骨体内侧面向上直刺1.2-1.5寸。

7、病人有酸胀麻木,或沿神经走行方向触电样放散感。

8、医者针有下沉涩、紧滞感。

9、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

10、留针期间连接G6805-1型治疗仪,用低频连续波型,连续开关调至8-9,

输出开关调至1.0-2.0,使面部肌肉有抽动麻木感,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

度。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1、如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出现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晕针现象,立即出

针,同时让患者头低位平卧10分钟左右,亦可加少量糖水。

2、如出现滞针现象,则一方面让患者放松,另一方面在滞针部位周围做轻

微按摩,待缓解后出针。

3、如伤及血管造成出血,应采用指压法按压3-5分钟,同时加以冷敷,以

促进凝血,24小时后嘱患者可行热敷,以促进血肿吸收。

4、如出现断针,则迅速请外科医生会诊,进行相应处理。

注意事项:

1、因孔内有神经、血管通过,所以不能提插,不能捻转。

2、起针时应注意缓慢起针,并按压2-3分钟。

经济学评价:

本病通常采用药物、手术、封闭等方法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

大,费用较高,一般花费1500-5000元左右。而针刺"二孔"方法费用少,见

效快,花费约200-300元,由此可见,本方法操作简单,技术性强,奏效迅速,

一旦推广使用,即可减轻患者的疾苦,又能减轻其经济负担,能够创造良好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配套材料:

电麻仪选用中国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G6805-1型治疗仪。

临床研究结论:

1、电钟‘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疗效确切,起效快,镇痛效果好。

2、规范了月俞穴定位、针刺手法、进针角度及深度。

3、通过对病人治疗前后血、尿、便、心电常规检验观查,经统计均无明显

变化。

4、在270例病人中观察组(须孔、下颌孔)135例,临床控显率80%,总

有效率97.78%;对照组(地仓、颊车)135例,临床控显率在66.67%,总有效

率97.04%两组对照U=2.569,P=0.010,P<0.05,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5、除所有针刺的禁忌症都适用于本方法外,本方法特别强调禁忌提插捻转。

6、无毒副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课题名称:耳尖放血疗法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

承担单位:浙江中医学院

项目负责人:陈华德

项目简介:

按照随机、大样本、多中心的规范化临床研究方法,系统观察和总结了传统

耳尖放血疗法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长期和即时临床疗效,并在此基础上,增

加动物实验研究,从临床和实验两个方面,对该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为该病

症的临床治疗推出了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另外,该疗法还能改善高

血压所致的肾脏病变。尤其适用于肝阳上亢症状明显的高血压患者。

疾病简介:

高血压病可纳入祖国医学"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病因病机复杂

多变,涉及心、肝、肾诸脏,但其变动在肝,根源在肾,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

其主要发病机理。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的最主要证型,据统计高血压病中肝阳上

亢证比例约占87.33%

适应症:

1、年龄在18-70岁之间。

2、属于高血压2级低、中、高危险层,并且有中医肝阳上亢症状的高血压

肝阳上亢证。

3、尤其适用于肝阳上亢症状明显的高血压患者。

禁忌症:

此疗法禁忌应用孕妇及哺乳妇女、合并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及精

神病患者、身体特别虚弱及有出血倾向者。

特色:

耳尖放血法和西药合用,有其独到的作用特点。既能增强西药的降压作用,

又能弥补其症状疗效,消除或减轻其副作用。所以,耳尖放血疗法是一种简单实

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中医针灸疗法。

治疗方法简介:

1、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

2、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

3、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

施术部位迅速刺入约1-2mn深,随即出针。

4、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

临床上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一般是根据病情、体质而定。大概每侧穴位放血5-

10滴,每滴如黄豆般大小。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由于挤压,放血部位可能出现小血肿,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放血部位1分钟,

以防血肿变大。一般两天后消失。

注意事项:

治疗时现对病人耳廓进行揉按,使其充血,并主意进针要达一定的深度,使

其自然出血。另外,挤压不能局限于耳尖局部,而应该从较远的范围进行轻微的

挤按,尽可能消除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经济学评价:

本技术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和特点,并且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易于推广、在

临床上有很多患者愿意接受这种疗法。随着这种疗法的推广应用,一定会为广大

的高血压病患者缓解痛苦,并为社会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配套材料:

技术操作规范文本

临床研究结论:

1、对高血压病的疗效,耳尖放血组30例,显效率16.67%总有效率73.33%;

口服络活喜片组30例,显效率36.67%,总有效率86.67%;耳尖放血合口服络

2

活喜片组30例,显效率60.00%,总有效率93.33%eX=87.93,P<0.01,有显

著差异。

2、对肝阳上亢主要症状的疗效,耳尖放血组30例,显效率46.67%总有效

率80.00%;口服络活喜片组30例,显效率3.33%,总有效率56.67%;耳尖

放血合口服络活喜片组30例,显效率66.67%,总有效率100%。

X2=36.09,P<0.01,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表明耳尖放血组、药物组、耳尖放血合药物组均能降低血压和不同程度

地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病人的主要症状。但以有耳尖放血合卡药物组的治疗

效果最好。

3、耳尖放血组患者第一次放血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作自体对照比较,

P<0.01,说明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下降趋势,即耳尖放血疗法有明显的

即刻降压作用。

因此,耳尖放血疗法与西药法合用,有其独到的作用特点。既能增强西药的

降压作用,又能弥补其症状疗效,消除或减轻其副作用。所以,耳尖放血疗法是

一种简单实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中医针灸疗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课题名称:肛门病术后电针白环俞止痛法技术

承担单位: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项目负责人:周建华

项目简介:

本项目采用电针刺激白环俞,通过疏通气机、祛瘀止痛、缓解平滑肌痉挛等

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肛门病术后疼痛的症状。本项目采用规范的电针止痛法,不仅

减轻患者痛苦而且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花费低廉、尤其适用于对止痛药物过

敏的病人。研究显示,采用电针刺激白环俞止痛的总有效率为97.5咖月显优于针

刺止痛组,与药物止痛组疗效相当。

疾病简介:

肛门疾病术后的肛部剧痛。

适应症:

1、一切肛门病(痔、漏、裂等)术后剧痛。(本试验选择混合痔术后病人)

2、年龄18岁以上,65岁以下。

3、符合混合痔诊断标准及术后U°(需一般止痛药方可缓解I皿°(需使用

哌替嚏类药物止痛)疼痛诊断标准者。

禁忌症:

1、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5岁。

2、I。疼痛(自觉疼痛,不需处理)以下的术后患者。

3、糖尿病、结核病、血液病及心、脑血管、肝肾等系统严重危及生命的原

发性疾病或不适宜手术者。

4、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5、精神病患者。

特色:

电针白环俞止痛法适应范围广,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花费低

廉。该法具有疏通气机、祛瘀止痛、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治疗方法简介:

1、仪器设置:

(1)华佗牌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规格直径0.35x50mm,产品型号H,

产品标准GB202494),

(2)自动定时型电针麻仪6805-C,广东省汕头市医用设备厂。

2、操作方法步骤

(1)准备:无菌2寸毫针2根、自动定时针麻仪1个,消毒备品。注意针

体质量以防断针、弯针。

(2)体位:俯卧位或侧卧位。体位选择以行针方便、病人舒适为度。

(3)消毒:以70%酉精棉球擦拭消毒医者手指及患者局部皮肤,注意消毒

要仔细严格。

(4)选穴:白环俞位于舐部,当撕正中崎旁1.5寸,平第4削后孔。注意

选穴的准确性。

(5)行针:以2寸毫针直刺双侧白环俞,进针1.2-1.5寸,以泻法得气后

留针。

(6)加电刺激:6805-C型自动定时电针麻仪电刺激导线连于针柄,以1426

次/所n的疏密波给予电刺激。

(7)行针时间:每次行针30nhn,行针过程注意有无晕针等不良反应并及

时对症处置。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1、晕针:迅速起针,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或给予温水。重者

指压人中、合谷、涌泉等穴。若人事不省、息弱脉细者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2、弯针:出现弯针不得再提插、捻转,可慢慢将针退出,或沿弯曲方向退

出,不可用力过猛,以防断针。或使局部肌肉放松后退针。

3、断针:浅者以镜子或止血钳取出;深者略压迫针孔旁皮肤使断针端露出

再拔出。更深者需X线定位手术取出。

4、血肿:皮下出血量少可不处理,若出血量大肿胀较剧可先冷敷后热敷,

促使局部瘀血吸收消散。

注意事项:

以泻法得气,行针忌粗暴以免弯针或断针。针感以患者为耐受为度。加电刺

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宜。

临床研究结论: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分为1个治疗组(电针止痛120例),

两个对照组(针刺止痛120例和药物止痛120例》电针治疗组,临床控制81

例,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3例,临床控制率67.5%,显控率84.17%,总

有效率97.5%;针刺止痛对照组,临床控制8例,显效18例,有效62例,无效

32例,临床控制率6.67%,显控率21.67%,总有效率73.3%;药物止痛对照组,

临床控制52例,显效35例,有效26例,无效7例,临床控制率43.33%,显控

率72.5%,总有效率94.2%;治疗组与针刺止痛组及药物止痛组之间比较,临床

控制率有极显著性差别,说明电针止痛组止痛疗效确切,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

总有效率电针止痛与药物止痛组疗效相当,并明显优于针刺止痛组。电针止痛治

疗组止痛起效时间9.1666±3.9735nhn,止痛维持时间4.696±2.328h;针刺止

痛对照组止痛起效时间16.125±6.79niin,止痛维持时间0.9917±0.511h;药物

止痛对照组止痛起效时间19.4583土5.5054niin,止痛维持时间2.42926土

1.8707bo说明电针止痛组止痛起效时间明显小于两个对照组,止痛维持时间明

显大于两个对照组。临床实验过程未发生不良反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课题名称:韩氏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技术

承担单位:杭州市中医院

项目负责人:韩崇华

项目简介:

对BPH引起的排尿困难作了专项研究。从论断、取穴、操作评定、实验室论

证等方面作出一整套适宜的、统一规范的量化标准。治疗效果显著,使患者免除

了手术的痛苦。本课题创新之处在于根据生理解剖位置破常规针法,采用韩氏针

法,取5寸长针,使"针到病所",在体现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且具操作简便、

易于推广。

疾病简介:

前列腺增生症引起的排尿困难,是困扰男性中老年人的疑难病症。它引起患

者昼夜尿频,次数多致无法工作和休息。可导致尿潴留、膀胱炎、膀胱结石、肾

衰等危险。

适应症:

50-75岁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

禁忌症:

1、不符合诊断标准和未纳入标准者。

2、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史者。

3、反复发作尿路感染者。

4、前列腺或膀胱癌患者以及做过前列腺或膀胱手术者。

特色:

1、破常规针法,取用5寸长针使"针到病所”见效迅速。

2、取穴精练,养活针刺之痛苦。

3、将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化等临床流行病学/D院方法应用于针法临床研

究。

4、对针法临床安全性、有效性、适应症、禁忌症等内容的全面评价。

5、对针法远期疗效,生存质量的观察。

治疗方法简介:

1、器具: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28号5寸毫针和28号2.5寸毫针;

•+4-4Z

zjxo

2、操作方法及步骤: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对进行针刺点作局部常规消毒

皮肤,取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28号5寸毫针,作60度刺入秩边穴,

针尖向内侧会阴部进针,针进深度3-3.5寸,以针感向会阴部生殖器放射为佳,

小幅度提插捻转1分钟,留针20分钟,期间每隔4分钟,作小幅度提插捻转1

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起针完毕。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进针点,取

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28号2.5寸毫针,直刺中极穴,以针感向会阴部

放射为佳,取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艾条2cm长一个,点燃插入柄上,灸

2壮。

3、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若出少量血,用干棉球按压片刻;若出血量较多,皮下有血肿,干棉球按压

止血后当日冷敷,次日用热敷。

注意事项:

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试验过程中,由一名专业医师专人实施针法操作,试

验开始前,对实施针灸治疗操作的医师进行培训I,统一操作规范,经考核达到技

术规范要求后,方可实施治疗。

临床研究结论: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共180例,治疗组87例,使用5寸毫针,

对照组93例,使用2.5寸毫针,观察运用不同针法治疗BPH患者治疗前后用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标准(I-PSS)进行症状评定、前列腺体积大小、尿流率及

残余尿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依从性分析。治疗组有效71例,无效16

例,总有效率81.61%;对照组有效39例,无效54例,总有效率41.94%治疗

前后I-PSS积分下降:治疗组15.14,对照组6.77。前列腺体积缩小:治疗组

1.48nli,对照组0.65ntio最大尿流率增加:治疗组6.06nli,对照组1.40ntio残

余尿平均减少:治疗组58.33,对照组19.31o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均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尚无急性尿潴留发生或进行外科治疗,3人反映阳痿情况

得到改善;对照组有1人发生急性尿潴留。两组都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课题名称:针刺清喘穴治疗哮喘技术

承担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医院

项目负责人:蔡志红

项目简介:

本项目通过针刺清喘穴使迷走神经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使支气管扩张,抑

制分泌;并且使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心率减慢,使支气管平滑肌的敏

感度、张力大大下降,具有降逆、平喘、化痰、止哮之功效,可解除或减轻支气

管痉挛。能够明显改善肺功能、增加肺通气量、改善血嗜酸细胞、提高机体免疫

力,具有显著的即刻止喘功能。实验组总有效率92%,并且起效时间短。

疾病简介:

支气管哮喘是支气管由于高反应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广泛气道狭窄性,全球最

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一中变态反应性疾病。

适应症:

1、符合西医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2、中医辨证为哮证发作期冷哮的门诊患者

3、符合1、2中的诊断标准

4、病情分级属轻、中度者

5、18-65岁

禁忌症:

1、妊娠或易晕针者

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

3、合并肺心病、呼吸衰竭的患者

4、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为重度危重(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

5、精神病患者

6、过于饥饿、疲劳者

7、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

8、皮肤有局部感染、溃疡、瘢痕

特色:

即刻止喘速度快,疗效显著

治疗方法简介:

1、32"0.5寸,弹性良好的不锈钢毫针

2、清喘穴定位:位于廉泉穴于天突穴之间,环状软骨正中下方凹陷,以手

指触之有抵触感。解剖位置,位于颈前正中有一体表自然凹陷,环状软骨前方正

中下缘,深至气管表面。甲状腺下动脉有内发出走行在两侧,位置靠后,针刺不

易损伤动静脉。

3、患者取仰头位,用75%酉精(或碘伏)常规消毒针刺穴位,医生以右手

持针于清喘穴垂直进针0.2cm,震颤5秒钟,患者可即刻止喘,若5秒钟时未达

到止喘,可将针提至皮下,先向左斜刺0.5cm,提插3次,再将针提至皮下,向

右斜刺0.5cm,提插3次,将针提至皮下向下斜刺0.3cm,手法以震颤为主。同

时嘱病人全身放松深吸气,深呼气,患者在0.7至1分钟内可达到即刻止喘。

4、10天为一疗程,若病情需要,休息三天,可继续针刺第二疗程。

技术关键环节:

取穴方法:任脉廉泉穴与天突穴之间,环状软骨正中下方凹陷,以手指触之

有抵触感。取穴因年龄、性别、颈部长短以及有无肺气肿和气管奉垂现象而不同,

故只能按自然解剖位置进行取穴,不适合同身寸的取穴方法。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尚未发现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已在哮喘发作较重时进针,因为此时进针可反射性的刺激痉挛的支气管,

使其敏感性降低,解除痉挛;

2、进针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针尖刺入气管内而引起剧烈咳嗽,增加病人

的痛苦;

3、针刺时嘱患者全身放松,深吸气,深呼气。针毕应嘱患者避风寒;

4、针刺时患者有抑痛感,阻塞感,少数有向头部放散,但很少有酸、麻和

胀感;

5、注意操作手法,起针应缓慢,针毕后按压针孔1分钟左右,防止少数病

人有出血倾向。

临床研究结论:

通过临床对比试验,表明清喘穴治疗支气管哮喘相对于传统的定喘穴治疗支

气管哮喘有即刻止喘速度快,疗效显著的特点,具体数据如下:

1、经对照研究试验组临床痊愈率22%,显效49%,有效21%,无效8%;对照

组为针刺定喘穴,其临床痊愈率12%,显效33%,有效36%,无效19%,统计学检

验差异显著。

2、针刺后即刻止喘起效时间平均为0.7一一1分钟,对照组为1.9一一2.1

分钟,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

3、针刺后氨茶碱递减用量比较,试验组从第二日开始显著减少,对照组从

第三日开始显著减少。

4、通过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胸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课题名称:头皮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承担单位: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项目负责人:孔尧其

项目简介:

头皮针是在头部针灸月俞穴和某些区域,被认为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一

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为了探讨头皮针缺陷气法的确切疗效,本项目应用大样本、

多中心、盲法、随机等较为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整理和总结该疗法的临床疗

效,为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功能的恢复提供质量可控,疗效确切的新疗法。通

过针灸针在患者头皮帽状腱膜下层1寸进行手法的操作,提高脑血栓形成后患者

患侧肌力,临床研究表明该项技术有利于及早恢复偏瘫患者患侧肌力,提高生存

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有较好的社会

和经济效益。

疾病简介:

中医称脑血管意外为中风或脑卒中,其中脑血栓是最常见的一种。我国中风

发病率约为80-120人/10万人,为我国疾病谱第二位。据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的公报指出:脑内疾病所引起的

肢体残疾约118万人,占全体残疾患者的15.63%,我国幸存者中的3/4不同程

度丧失劳动力,重度致残者占40阳上。

适应症:

1、脑血栓形成后偏身瘫痪。

2、符合上述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并结合CT或MU诊断为

脑血栓形成的偏瘫病人。

3、中医辩证为中风中经络的实证或本虚标实证者。

4、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偏瘫侧肢体中上肢瘫、

指瘫、下肢瘫、趾瘫肢体功能评分或综合功能评分有一项23分者。

5、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在2至3个月以内(即发病后第31天至第90天)

者。

6、无神志昏迷,血压基本稳定者。

禁忌症:

1、CI或MU诊断为非脑血栓形成的偏瘫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

出血、脑硬膜外出血,脑肿瘤,脑内血管畸形出血,脑炎和脑膜炎等。)

2、中医辩证为中脏腑和虚证者。

3、偏瘫侧肢体功能评分和综合功能评分均42分者。

4、神志昏迷或生命指征不稳定者。

5、发病至接受治疗在3月以上者。

6、年龄在70岁以上者和妊娠者。

7、头皮有瘢痕、肿瘤、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者,施术部位为头卢页手术部

位或未植入颅骨者。

特色:

1、安全性强,在实施过程中无一例意外或明显不适反应。

2、疗效快捷显著,部分病人首次治疗后就可以将患肢肌力提高2—3级。

3、手法规范,要领明确,使事件便,易于掌握,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4、目前与西医康复相比较,有明显的优势和社会认同感。

治疗方法简介:

1、器具:佳辰牌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型号为30-40号(直径0.23nnn0.30nnn\

1寸-1.5寸(25mn40nnn),产地为江苏省吴江市佳辰针灸器械有限公司。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体位:坐位。确不能坐者,可采用仰卧位。

(2)针刺部位:病灶侧(即偏瘫肢体的对侧)头部。

(3)取穴:采用《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顶中线、顶颗前斜线。

顶中线:在头顶部前后正中线,自百会向前至前顶。顶颗前斜线:在头部侧面,

即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

(4)皮肤消毒:采用2湖碘酒拭擦施术部位,再用75琳)酒精棉球将碘酒

拭净,或单用75%勺酒精棉球拭擦针刺部位的皮肤。

(5)进针:采用指切进针法。先用左手拇指切按在治疗线旁边,右手持针,

紧靠指甲快速将针刺入,针尖至帽状腱膜下层。

(6)针尖方向:顶中线由前顶刺向百会;顶颗前斜线由前顶刺向悬厘的上

2/3节段,用两根毫针接力刺法。

(7)手法:在针尖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毫针与头皮呈15度-30度角,

在腱膜下层进入皮肤1寸(25mn)左右,指下有不紧不松的感觉和一种吸针感。

然后进行行针操作,即用爆发力向外速提3次(约5秒钟),每次至多提出1分

(2.5nnn)许,又缓插至1寸,如此反复运针10遍,共计约5分钟。

(8)留针:间歇动留针2个小时,每隔30分钟运针5遍(约2分30秒1

行针和留针期间,可结合患肢的运动。

(9)出针: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慢慢提

至皮下。然而,将针迅速拔出。出针后若有出血,应迅速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

(10)疗程:每日针1次,每周针刺3次,共12次为1个观察疗程。

技术关键环节:该手法动作主要是以向外抽提“一抽数抽"为特点,属小幅

度担插手法范畴,紧提慢按为主,是为泻法。抽气法的操作要领有二:一是力度,

必须将全身的力量集中于手指,然后形成爆发力向外抽提;二是速度,即瞬间速

度要快,但最好针体又不动,每次至多抽出1分(2.5硒许,而不能将针体大

幅度抽出。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1、偶尔出现晕针。主要症状为头晕、眼花、恶心、脸色唇色发白,严重的

血压下降、四肢厥逆、脉象微弱。处理:患者平卧,把针退出少许即可恢复,或

饮少量热开水。

2、可能有头皮板紧、不适、疼痛,甚而牵连到面部、牙关。处理:将针体

适当调整,稍稍提出一点即可解除。

配套材料: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研究结论将180例脑血栓形成后偏瘫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头

皮针抽气法组)120例和对照组(头皮针捻转法组)60例,对2组病人治疗前后

的肌力及综合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偏瘫患肢的肌力,治

疗组基本痊愈9例,显效9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愈显率86.67%,总有

效率98.33%;对照组无基本痊愈,显效3例,有效47例,无效10例,愈显率

5%,总有效率83.3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课题名称: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承担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中心

项目负责人:王文远

项目简介:

通过对比肩痛穴,传统穴两种不同方法对治疗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受

限的症状和体征及疼痛指数的临床观察,客观分析判定快速针刺手法治疗肩周炎

的疗效及对其进行诊疗的规范化研究。本项目将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神经解剖及神

经调控理论相结合,以传统中医巨刺、远道刺和缪刺针法为指导,采用交叉取穴

法,针刺经验穴-"肩痛穴",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该穴为治疗肩周炎的有

效穴位。

疾病简介:

肩周炎是医院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指肩部关节囊、肌腱、肌肉

慢性或受凉等原因引起的损伤,也可以因其他间接原因,引起周围软组织的奉拉

或撕脱而造成。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充血、渗出、水肿或局部组织粘连等变化。

适应症:

1、西医肩周炎诊断标准。

2、40-60岁

禁忌症:

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特色:

1、取穴少,痛苦小;

2、见效快、疗效高;

3、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4、安全无副作用;

5、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治疗方法简介:

取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足三里穴下两寸,偏于腓侧。采用快速针刺的手法(不

留针),刺激腓浅神经强调针感,五日一个疗程,治疗四个疗程。针具选择为苏

州生产的28号3寸无菌针灸针。

技术关键环节:

1、肩痛穴定位: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

2、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

3、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4、快速针刺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

5、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准。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无副作用。晕针是针灸常见的副作用,针刺"肩痛穴",只需3秒,时间极

短,发生晕针的概率很小。

经济学评价:

本法安全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

配套材料:

技术操作规范文本

临床研究结论:

1、找出了治疗肩周炎肩部软组织损伤的专病专穴一一"肩痛穴"。

2、突出即时效应,针刺当时见效率达90%。

3、提出针刺神经支或神经干产生的针感效应假说。

4、采用单穴疗法

5、针刺经验穴一一肩痛穴,临床治疗380例,有效率94.1%o经统计学处

理,肩痛穴治疗组疗效好于传统取穴对照组(P<0.01),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即时

镇痛效果,为揭示针刺原理、效应过程提供客观依据。

6、无副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课题名称:头穴透刺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技术

承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课题负责人:东贵荣

项目简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东贵荣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20余年大量

临床研究及实验验证,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了系统观察,采用多中心,大样本

的临床对比研究,表明透穴刺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其总有效率达94.5%,

高于中药对照组的86.7%及西药对照组的77.0%。

疾病简介: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致死病因之一。其中脑出血占脑血管病

发病率的20—30%,是脑血管病中发病较急、病情较重、死亡率更高的疾病,给

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尽管目前医学界对于脑出血

治疗方法很多,但是无一种疗法是对脑出血所致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有针对性的治

疗方法。脑出血的康复,尤其早期康复至关重要,决定着预后的程度和康复的水

平。

适应症:

1、意识清楚。

2、血压稳ZE。

3、脑叶出血量S30ml。

4、丘脑、基底节出血量W20m1。

5、临床观查出血停止、生命指征稳定为标准者。

6、临床观察分析:病人生命指征稳定者。

禁忌症:

1、脑干出血。

2、脑室出血。

3、脑叶出血N30ml。

4、基底节出血N20m1。

5、脑疝或脑疝倾向者。

6、脑出血并发抽搐发作。

7、深度昏迷。

8、血压高或低血压休克。

9、呕血便。

治疗方法简介:

1、器械应用华佗牌28号1.5寸针灸针。

2、患者采取平卧、半卧位或坐位体位,头部保持中正位。

3、意识障碍较轻取穴神庭透上星、双太阳;精神症状病人取穴:神庭透上

星、双曲差透五处、双本神;头痛病人取穴:双太阳透上关、双风池;尿便障碍

病人取穴:四神聪透百会;失语病人取穴:风府透哑门;面瘫病人取穴:地仓透

颊车、下关;吞咽困难病人取穴:廉泉、金津、玉液、海泉、风府、双风池、双

医风等;瘫痪病人取穴:百会穴透太阳穴连线平均分四段,依次分别针四针;感

觉障碍取穴:络却透承灵透悬厘;眼球运动障碍取穴:印堂、太阳等。

4、针刺方法:采用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针刺方法。以28号1.5寸

针灸针首先垂直刺入皮下或头皮帽状腱膜下后,以15度角的针刺方向沿头皮或

皮肤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L0寸。太阳、风池、下关、廉泉、金津、玉液、

海泉等穴位按选穴方向采用快速直刺或斜刺,刺入L0寸。手法采用快速捻转实

行针刺手法同时,患者主动或被动进行运动、语言、吞咽等神经功能锻炼。

5、疗程:每日治疗一次,每周六次,周日停针一天,28天为一疗程。

技术要领:

1、根据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穴位。

2、取穴要准确,并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3、手法采用快速进针、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手法,捻针200转/每分钟。

4、针刺的同时,要求患者主动或被动进行神经功能锻炼。

注意事项:

1、避免在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进行针刺,对身体虚弱患

者,针刺手法宜轻,不宜过重。

2、注意针刺穴位、针具消毒,出针后按压以防出血。

3、针刺风府、廉泉、哑门、金津、玉液等穴位时,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

深度。

4、急性期治疗为稳定病情以及治疗并发症,需要同时应用西药治疗,尤其

注意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5、若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则不宜针刺。

6、若发生晕针等不良反应时,按常规处理。

临床结论简介:

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所致神经功能障碍疗效显著,而且安全。不仅对于

脑出血的运动障碍具有治疗作用,而且对于意识障碍、感觉障碍、尿便障碍、失

语及吞咽困难等神经功能缺失均有治疗作用。疗效显著,明显提高康复水平,掌

握好适应症,应用安全性可靠,是用于各类医院,具有广泛推广性,炒作简便、

经济。同时可应用于各类脑出血内科及外科手术治疗后治疗。因此应用头穴透刺

法这一有效方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提高疗效、减少致残、

提高康复水平是必须的。是其他疗法无法替代和相比的,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

实用技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课题名称: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技术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王顺

项目简介:

该疗法将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神经解剖学理论相结合,通过生物电刺激,增

强神经元间信息传递,从而对小脑性共济失调起治疗作用。同时改善椎-基底动

脉系统的血液循环、改善小脑的血液循环,发挥治疗作用。课题组对224例中风

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进行了系统观察,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对比研究,

表明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显著,其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35.24%、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18.63%、77.45%X

疾病简介:

中风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病种之一。

中风(包括小脑梗塞和小脑出血)后小脑性共济失调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小脑

性共济失调有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坐立不稳和小脑步态,即行走时两足分开,

步距大小不一,步态蹒跚不稳易倾倒。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对指试验等障碍

并有肌张力减低或消失、关节运动过度、快复动作障碍等,并且不受睁眼、闭目

或照明度影响,不伴感觉障碍。对于中分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症,中药及针灸应

用前景广阔,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更是显著。

适应症:

主治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包括小脑出血、小脑梗塞),年龄在36-70岁

之间;病程在1-20个月病情稳定者。

禁忌症:

1、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者;

2、伴有严重的心脏、肝、肾、造血系统等疾患者、精神病患者及伴有严重

传染性疾患者;

3、体质过度虚弱者。

治疗方法简介:

1、针具选择为华佗牌不锈钢针灸针28号L5-3.0寸毫针

2、患者采取坐靠体位(坐扶手椅或靠背椅),头部保持中正位。

3、脑空透风池穴,进针1.5寸,以快速小幅度捻转,每分钟200转,行针2-3

分钟;玉枕透天柱进针L5寸,以快速小幅度捻转,每分钟200转,行针2-3分

钟;脑户透风府进针L5寸,以快速小幅度捻转,每分钟200转,行针2-3分钟;

风池透风池以快速小幅度捻转,每分钟200转,行针3分钟,不留针。

4、治疗时间及疗程: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30次为一

疗程。

技术要领:

1.选穴准确。

2.押手的使用:针刺前应按压穴位,针刺时辅助进针。既可减轻疼痛又利于

掌握透刺的方向和角度。

3.针刺的角度:呈30度角将针刺入皮下。

4.捻转角度及频率: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手法,捻转角度在180。左右;频率

200转/分钟。

注意事项:

1.避免在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进行针刺,对身体虚弱患

者,针刺手法宜轻,不宜过重。

2.施捻转手法时,避免单向捻转以免产生疼痛。

3.捻转手法应轻快自然,有连续交替性。

4.若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则不宜针刺。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1.针刺前,术者应注意针具的选择,避免使用弯曲、带钩的针具。

2.出针时,术者按压针孔时间应稍长些,并注意观察透刺部位,防止出血

及血肿的发生。

3.嘱患者在留针时,防止挤压或碰撞针柄。

4.嘱患者家属加强护理,防止触碰针柄,注意患者体位,以免发生弯针和

血肿。

5.若出现血肿,小血肿通过按压即可止血不需其他处理;较大血肿,应先

冷敷止血后,再热敷以促进淤血消散吸收。

临床疗效结论:

1、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显著,其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

别为35.24%、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18.63%、77.45%X

2、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无影响,

亦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3、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具有一定的针后作用,远期疗效好。

4、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为该病的临

床治疗提出了一项安全、有效的新疗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课题名称:彭氏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技术

承担单位:辽宁中医学院

项目负责人:田维柱

项目简介:

彭氏眼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简便的、确实有效的能减少中风的发病率、提

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的新疗法。治疗中风病人数以万计,其临床疗效达到国内

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课题组采用随机、单盲、对照、多中心的方法,将颈内动脉

系统初发脑梗死患者分为三组,即眼针组、体针组和药物组,共纳入300例。结

果显示眼针疗法明显优于体针和药物治疗。

疾病简介: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部血流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

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80%。存活者中60%~70%

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人群预测

寿命的延长,脑血管疾病的高病发率和高致残率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的生命,寻

找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祖国

医学中属中风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

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药及针灸治疗应用前景广阔,眼针治疗中风疗效更

佳。

适应症:

本法适于一切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病人。

禁忌症:

1.病情危重,躁动不安者慎用。

2.眼睑肥厚、浮肿者慎用。

3.精神病患者慎用。

治疗方法简介:

1.器械采用华佗牌32号0.5寸不锈钢毫针、75%酒精、消毒干棉球,霭子、

医用盘。

2.患者一般采用坐位,面对术者,病重体弱者可采用仰卧位。

3.选取眼睛双侧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

4.右手持针,在距眼眶内缘外2mm处刺入,从经区的一侧刺向另一侧,表

里二穴区可同时取,但不可刺到其他穴区。下焦区在鼻梁部,不能常规横刺,要

从两内眦连线与鼻梁交点处进针刺向两侧内眦。进针深度:斜刺进针12±2mm,

通过真皮到达皮下。进针要稳、准、快,不施手法,不提插、不捻转,病人感到

酸、麻、胀、重、凉、热等感觉即可。

5.留针:10~20分钟,不可超过30分钟。

技术要领:

1.选穴要准确。

2.右手持针,在距眼眶内缘外2mm处刺入,从经区的一侧刺向另一侧,表

里二穴区可同时取,但不可刺到其他穴区。

3.进针要稳、准、快,不施手法,不提插、不捻转,病人感到酸、麻、胀、

重、凉、热等感觉即可。

4.针灸配合运动,针后要由家属扶持在室内或走廊走动,以增强治疗作用。

5.留针10~20分钟,不可超过30分钟。

6.起针要慢,用拇食二指掐住针柄,轻轻活动一下针柄,然后慢慢拔出,

另一手用干棉球立即压迫针孔。

注意事项:

1.患者针前要进餐,不可过劳,疲乏者针前要适当休息。

2.针前要检查针具,柄体连接要牢实,针体要直,针尖不带钩,最好用一

次性针具。

3.针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和恐惧心里。

4.针后运动时,注意不要摔倒,累了随时休息。

5.针刺后,注意不要碰到针柄,以防出血。

6.留针时间不能过长,以防出血。

7.起针时要慢,要用棉花球压迫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一旦出现出血,要做好解释,先用冷敷,6小时后做热敷,很快就吸收。

特色:

眼针穴区不同于眼睛周围的其他月俞穴,它具有一套较完整的理论、独特的穴

区、取穴原则和针刺方法。具有针具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见

效快、不用宽衣解带、不受场合限制等特点。特别是对中风偏瘫疗效神奇,很多

急性中风偏瘫者针一、两次便可下床走路。

临床研究结论:

彭氏眼针是在眼眶周围针刺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具有针具小、取穴

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见效快、不用宽衣解带、不受场合限制等特点。

眼针对中风的预防和治疗均有显著疗效,推广应用眼针技术对减少中风的发病

率、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有重要作用,为家庭、社会创造了不可低估的价值。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

课题名称:至阳穴埋元利针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技术

承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项目负责人:杨素清

项目简介:

本项目采用至阳穴埋元利针对该穴位产生一种持续性的刺激,加强痛觉调节

系统与痛觉冲动的相互作用,并对痛觉信号加以控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属于

中医外治的针法。经多中心、大样本和平行对照的方法研究显示:至阳穴埋元利

针能有效减轻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