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解析】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解析】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解析】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解析】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共100分.考试吋间为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等级制度的顾覆C.礼乐制度的破坏D.分封制度的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乘。材料中诸侯中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无法体现,A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2.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A.地方行政机构发生变化 B.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C.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无法体现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权力,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王国问题是否彻底解决,排除D。3.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反映了明朝A.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C.职权细化提高了地方自主权 D.通过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是明太祖在地方推行三司分权的制度,主要是为了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郡县制就已经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排除;材料未涉及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B排除;朱元璋的三司分权分化了地方的权力,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提高,C排除。故选D。4.(雅典)发生了显贵阶层与大众之间长时间的派别之争。……要是他们未能缴纳地租,他们本人及其孩子就会被掳去,并且所有的借贷均是以人身为担保。”为解决这一问题,梭伦采取的措施是A.给公职人员发津贴 B.废除债务奴隶制度C.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对雅典的债务奴隶制现状的描述,这种制度的存在极大的破坏了公民团体内部的稳定,使城邦的基础不断缩小,贵族和下层公民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为此梭伦废除了债务奴隶制,B正确;A是伯里克利改革的措施,排除;财产等级制适应了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C排除;公民陪审法庭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D排除。故选B。5.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一特点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A.国王为元首但统而不治 B.议会拥有最高立法权C.保留有较多的封建残余 D.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保留国王的前提下,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体现的是在保持自身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创新和发展,A正确;议会拥有最高立法权和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更多体现的是创新,BD排除;C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排除。故选A。6.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有权提名,并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A.民主原则B.制衡原则C.分权原则D.平等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的是总统在获得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拥有的具体权力,体现了宪法的制衡原则,故B符合题意;美国1787年宪法的民主原则体现在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故A不符合题意;“分权”体现在权力的分配,如1787年宪法的分权突出表现为总统拥有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平等原则,故D不符合题意。7.如图《“China”被撕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C正确,ABD排除。故选C。8.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曾对袁进行劝戒,称:“南方寸步不让者,乃国体问题,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授人以柄“,”国体变更必将引起人心浮动,一隅有变,牵动全局,说不定又要酿成大乱,后果难堪设想!”这反映了A.段祺瑞态度转变开始支持革命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段祺瑞劝谏袁世凯进行称帝行为要慎重,这主要是因为国体变更会引起社会动荡,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B正确;段祺瑞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考虑问题,并非是赞成革命,A排除;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C排除;民主革命的完成是在新中国成立后,D排除。故选B。9.下表是1927到1930年中共党员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出身的党员比例统计。这一变化源于A.工人阶级丧失领导地位 B.农民阶级觉悟全面提升C.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D.社会结构出现剧烈变动【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知,从1928年后,农民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比重占据绝大多数,这主要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有关,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仅从党员比例来看,是无法得出社会结构出现巨大变动的结论的,且农民出身的党员占据绝大多数说明当时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D排除。故选C。10.某年9月6日.《大公报》在《瞻望北方胜利》社论中写道:”自上月二十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在全局上的意义尤其重大,此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也是一种进步。”材料中描述的战役可能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太原会战 D.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发生在华北敌后战场沿着正太铁路展开的交通破袭战,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冀晋豫三省”、“运动战”可以判断出是百团大战,D正确;淞沪会战位于上海,A排除;BC中的战役发生在山西,排除。故选D。11.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都交由普选出来的人担任,规定选举者可以随吋撤换被选举者;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这一规定说明巴黎公社A.践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C.真正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具有鲜明的民主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一切职位都交由普选出来的人担任”“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等信息可以看出,巴黎公社强调民主选举,民主监督,体现了民主的原则,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组织原则”,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排除B项;巴黎公社革命运动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C项。12.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认为当前形势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以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此后,布尔什维克党A.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B.要求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C.要求结束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决定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以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体现了结束二月革命以来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故选C;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四月提纲》主张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武装起义”表述错误,排除D。13.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D.“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还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的结果,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故B项错误;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C项错误;“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D项错误。14.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合组织的成立A.开创南北合作发展经济的新模式 B.巩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C.强化了大国之间的军事安全协作 D.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起源于1996年成立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的关于加强边境地区信任和裁军的谈判进程的组织,是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的成立巩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B正确;南北合作主要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技术等领域内的广泛合作,A排除;上合组织属于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强化了大国之间的军事安全协作的说法错误,C排除;材料与联合国无关,D排除。故选B。15.“冷战”时代,美苏两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材料意在说明“冷战”A.使美苏具备共同的国家利益 B.避免了局部战争的爆发C.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D.有效地缓和了美苏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冷战时期美苏的底线是避免直接的战争,这主要是因为美苏双方都有毁灭彼此的能力,形成了一种恐怖的和平,在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C正确;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处于对立的状态,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排除;冷战期间的美苏关系大多数时间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D排除。故选C。16.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西欧加强政治上的联合C.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D.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法国受制于现实的国情导致从属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法国经济实力的恢复,法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因此从材料中的法国行为可以看出当时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D正确;A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并非是加强政治上的联合,B排除。故选D。17.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由图表可知A.政府更加重视南方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C.南方重视多子多孙的思想传统 D.南方生产技术高于北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数据看出,人口由北向南迁移,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故选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政府重视南方地区的开发,排除A;北方也重视多子多孙的思想传统,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8.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到“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货物贸易,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明代A.海禁政策已被废除 B.地方政府主宰海外贸易C.朝贡贸易迅速发展 D.民间海外贸易未能禁绝【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禁令之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货物贸易,往来络绎于海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民间海外贸易仍然存在,故D正确;明代政府实行海禁政策,A错误;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民间海上贸易,并非官府的朝贡贸易,排除C。19.《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欧洲航海家在探险活动中的新发现:“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答案】C【解析】从材料“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可知,这位航海家先到达了西非,然后再到达东非,这与达·伽马的航线相一致,C正确。迪亚士到达了好望角,没有到达东非,A错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B错误。麦哲伦死于菲律宾,未到达非洲,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学生需识记思维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再结合题意即可得出答案。20.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是“世界工厂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出现了多中心的格局。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出于A.英国工业生产速度减缓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普遍确立C.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却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结合所学,19世纪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美国、德国等兴起,英国的经济优势地位受到冲击,故C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发展没有美国、德国迅速,但“英国工业生产速度减缓”不符合史实,排除;B不是最重要原因,排除;19世纪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排除D。21.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这些企业的创办A.有效抵御了西方经济的入侵 B.巩固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C.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起到了诱导的作用,故D项正确;“有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民用企业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无关,排除C项。22.据统计,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工业的资本额平均年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A.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爱国华侨大量投资民族工业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反帝爱国运动抵制外国商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95〜1913年”“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民族工业的资本额平均年增长率为15%”,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故C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增加,故A错误;B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3.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建立工业化的基础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工业化的基础,A项正确;由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远远高于其他内容,可知B项错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材料统计财政预算支出的相关数据与“核心目标”的要求;C项错误;由“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可以得出发展国民经济目标有所侧重,D项错误。24.下表为1982—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建立 D.国民经济比例不合理【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选A;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排除D。25.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这反映了当时的上海A.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B.开埠后工商业发展迅速C.民众消费观念变化 D.文化传媒事业自由开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的许多报纸开始刊登外商广告,这说明当时的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工商业十分繁荣,B正确;材料与崇洋媚外风气无关,A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众的消费观念,C排除;当时的文化传媒事业仍然受到政府控制,D排除。故选B。26.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反映了A.两广地区思想观念最为开放 B.社会文明开化已经蔚然成风C.近代观念推动官府礼节变革 D.革命形势推动社会风俗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可知,部分官员已经接受一些近代习俗,故C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部分省份革除陋习,不足以说明“两广地区思想观念最为开放”,排除A;材料所述部分省份革新陋习、不能说明“社会文明开化已经蔚然成风”,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革命形势对社会风俗进步的影响,D错误。27.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意在A.通过扩大生产来刺激消费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C.扩大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兴建项目”,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通过扩大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故选C;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缓和经济危机,扩大生产会加剧危机,材料中措施不是扩大生产,而是加强基础建设,排除A;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是金融领域,材料很明显反映的是“以工代赈”,排除B;设立工程振兴局并非为了控制市场,而是管理基础建设的部门,排除D。28.从1947年开始,法国政府先后实施了11个经济发展计划,重点发展的汽车、航空、原子能等产业也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同样,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日本也积极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新长期经济计划》等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法国和日本的这些措施A.是对苏联汁划经济体制的效仿 B.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意在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D.可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和日本得到较快发展,因此从材料中法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来看,这都体现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别于苏联排斥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A排除;日本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并非是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排除;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不可避免,D排除。故选B。29.1920年7月,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B.重申征收粮食税的重要性C.恢复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1920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可知,材料反映列宁强调应集中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工农政权,完成经济建设任务,联系所学,这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A正确;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征收固定粮食税,排除B;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排除C;材料强调集中全国粮食,对战胜敌人、巩固政权的重要性,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0.1953年苏联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人为4亿卢布,1960年为16亿卢布,即在产品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人增加2倍以上。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彻底解决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全面推进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 D.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1960年苏联农业和畜牧业有所发展,根据“1960年”可知,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材料反映赫鲁晓夫改革促进了农业、畜牧业收入的增长,故选D;A项“彻底否定”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无关,排除。31.欧洲支付同盟是马歇尔计划的一项国际金融创新。其中规定,欧洲国际贸易与投资按美元计价,各国货币在此基础上实行有限相互兑换,以防止各国随意变动汇率或贬值货币.维持欧美各国间的汇率稳定。这一规定A.强化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特权 B.扩大了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C.使美国掌握了整个欧洲市场 D.稳定了战后资本主义贸易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欧洲国际贸易与投资按美元计价,各国货币在此基础上实行有限相互兑换,以防止各国随意变动汇率或贬值货币,维持欧美各国间汇率稳定”可知,美国意图稳固美元的中心地位,强化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特权,故A正确;美国要求欧洲国际贸易与投资按美元计价,与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是否扩大无关,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按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决定投票权,而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一般首先争取达成一致意见,当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则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这一变化A.反映了国际政治日趋民主化 B.说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C.说明发达国家已丧失主导权 D.有利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国际组织表决方式由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决定投票权,变为一国一票,这有利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故D正确;仅从材料事例无法充分体现国际政治日趋民主化,排除A;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发展中国家的努力方向,还没有形成,故B错误;世界贸易组织表决方式的变化无法说明发达国家已丧失主导权,故C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文官制度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尤其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更是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都没有。——摘编自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文官制度确立的社会原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答案】(1)原因: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租佃契约关系的确立;士族势力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地位的不断上升。意义:改变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有利于政局和社会安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形成重视文化的社会风尚。(2)特点: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借鉴科举制的长处;随着政治变革通过立法形式不断创新完善;文官制度的推行,步履维艰,大多流于形式。评价:近代文官制度是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探索和尝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其作用有限。【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得出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根据“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得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租佃契约关系的确立;根据“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得出士族势力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地位的不断上升。意义:结合所学,可从改变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有利于政局和社会安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形成重视文化的社会风尚等角度分析总结。(2)特点:根据“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得出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根据“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得出借鉴科举制的长处;根据“《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得出随着政治变革通过立法形式不断创新完善;根据“步履维艰,流于形式”得出文官制度的推行,步履维艰,大多流于形式。评价:可从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探索和尝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作用有限等角度分析总结。【点睛】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选取上表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亊件,概括指出这些事件所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某种趋势或特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明确写出趋势或特点,论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趋势: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论述: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为战后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确立了美国在战后世界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倡导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打破贸易保护主义,促进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与发展,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战后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三大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标志着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示例二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论述: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生产力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西欧各国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治合作,1993年成立了欧盟,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成为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域集团组织。为应对欧洲和日本的挑战,顺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1994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是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立的经济区域集团合作组织。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体现和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了区域集团的国际竞争力。示例三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科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有力推动;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了原料、资本、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世界经济朝全球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集团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其他答案如答欧洲一体化的加深等,论述合理亦可给分)【解析】【详解】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可提出趋势: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论述:结合所学,可从二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的关贸总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促进世界金融秩序的稳定和世界贸易发展,标志着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等进行说明。根据“欧共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可归纳出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论述:结合所学,可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的原因、欧共体发展到欧盟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为应对欧洲和日本的挑战,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了区域集团的国际竞争力等角度分析说明。根据“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世界贸易组织”可得出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论述:结合所学,可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集团的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起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说明。【点睛】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