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路网-东湖路道路及配套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一期路网-东湖路道路及配套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一期路网-东湖路道路及配套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一期路网-东湖路道路及配套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一期路网-东湖路道路及配套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期路网-东湖路第1页共69页 一期路网-东湖路第四卷第二册第一分册道路及配套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工程概况项目区位协同创新区位于龙盛片区龙兴组团,规划范围6.8平方公里,紧临三环高速,御临河以东、明月山以西,东至明月大道,西至御复路,南至寨子路东延伸段,北至六横线。距江北国际机场约20公里,紧邻铁路枢纽东环线龙盛站,距复盛高铁站直线距离10公里,交通优势明显。协同创新区发展定位:立足两江制造产业,聚焦应用技术创新,以“中外合作”为特点,建设中国最美科技创新城。重点引进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型企业,紧紧围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结合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设立开放式、国际化的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和产业孵化平台,将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生物医疗、新型材料、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教创产”作为重要的着力点,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立“科研与产业协同、产业与创新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的融合发展体系,面向全球创新资源,打造一流的创新资源聚集高地、科技创新示范高地、新兴产业孵化高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地,将成为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是两江新区新的发展极核,将成为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整个片区建设提速,需要加快园区周边及内部路网形成,缓解和改善区域交通压力、完善路网结构,促进龙兴园区产业布局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协同创新区位于龙盛片区龙兴组团,紧临三环高速,御临河以东、明月山以西,东至明月大道,西至御复路,南至寨子路东延伸段,北至六横线,规划范围6.8平方公里。片区内六条次干路组成了本片区“三纵三横”的骨架路网,“三纵三横”分别是站北路、站南路、五横线、西湖路、人高路、东湖路。本次设计东湖路是片区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三纵”骨架路网之一,提供片区对内、对外的交通服务,以服务功能为主,交通功能为辅,是重要的片区路网道路。它一方面是协同创新区内重要的骨架路网,具有重要的区内交通服务作用;另一方面该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新城发展,带动两侧土地开发,同时加强协同创新区与龙兴片区的联系,对龙兴片区及整个两江新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规模工程名称:一期路网-东湖路工程地点:重庆市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项目业主: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建设概况:本次设计东湖路是片区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三纵”骨架路网之一,提供片区对内、对外的交通服务,以服务功能为主,交通功能为辅,是重要的片区路网道路,东湖路设计桩号范围为K0+050~K3+959.285,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4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32m、26m,全长约3.909km。本工程范围内包括3座桥梁、1座地通道。图STYLEREF1\s1SEQ图\*ARABIC\s11东湖路区位图工程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本工程主要设计内容包含工程范围内的道路及配套工程、桥梁工程、管网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地通道工程等。本次东湖路施工图设计为第四卷第二册,共九分册图纸,分别为:第一分册《道路及配套工程》;第二分册《桥梁工程》;第三分册《给排水工程》;第四分册《电力工程》;第五分册《照明工程》;第六分册《交通工程》;第七分册《海绵城市工程》;第八分册《地通道工程》;第九分册《高边坡支护工程》。本册为第一分册《道路及配套工程》。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设计依据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两江新区龙盛片区总体规划(2010-2020)》(2011.08)《两江新区龙盛片区综合交通规划(2010-2020)》(2011.08)【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成果《重庆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概念规划阶段交通专题研究》【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2018.03】一期路网-东湖路初步设计图纸【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1.08】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一期路网东湖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详勘)【重庆市勘测院2021.05】一期路网-东湖路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用字第市政500141202100073号)(2021.10)《重庆两江经济运行局关于一期路网-东湖路项目核准的批复》(渝两江经审[2021]293号)一期路网-东湖路工程规划许可证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投资建设项目2021年第4次投资评审会议纪要(2022.03)一期路网-东湖路初步设计及概算专家咨询暨技术内审会议纪要)渝两江协创投纪要[2022]19号一期路网-东湖路高边坡方案设计专项安全论证专家意见(2021.12)一期路网-东湖路高边坡方案可行性评估报告【重庆汇中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有限公司2021.01】环湖路三期道路及配套工程施工图设计图纸【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0.02】明月大道北段方案设计图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0.02】六横线(御临河东段)-高速连接道立交道路施工图设计图纸【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20.11】寨子路四期东段方案设计图纸【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2020.02】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合川至长寿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HC06标段【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2015.12】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化设计导则【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2005】明月湖水岸线资料【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002】1:500地形图轨道交通8号线、轨道交通20号线设计资料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采用的规范标准国家规范《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2019年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建设部标准(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橡胶沥青路面技术标准》(CJJ/T273-201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交通部标准(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地方规范标准《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50/T-178-2014)《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城市道路橡胶沥青路面技术规程》(DBJ50/T-237-2016)《城镇人行道设计指南》(DBJ50/T-131-2011)《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次设计,道路、管网、照明、交通工程未违反相关规范强制性条文。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上阶段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本工程已取得核准批复及工程规划许可证,其中无技术修改类意见。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及回复本工程为企业自筹项目无初设批复,2022年1月17日,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在协创西格玛小镇二号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一期路网-东湖路初步设计及概算专家咨询暨技术内审会议,道路专业初步设计专家意见如下:1、路线方案比选,比选线采用绕湖避让,减小桥梁规模,有利于水体保护,其思路是合理的。但过湖后应及时回到推荐线位上,否则现在的比较线后段与明月大道太近,明显欠合理,失去了比较的意义。回复:推荐线位沿线结构物众多,且明月湖以北路段地势高差较大,存在多处超限边坡与抗滑桩支挡,投资高、施工难度大。基于以上原因,提出了该比选线位,比选线位通过向明月湖东侧甩线,而后沿东侧的槽谷地形向北延伸,减少了跨环湖路与明月湖的两座桥梁,同时,槽谷地形相对平坦,基本为填方边坡,不存在大填大挖,降低了施工难度,也大幅节约工程建设费用。两个线位方案主要是针对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及道路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比选,比选基本合理。2、K3+360~800段,先后下穿六横线及三环高速,为了避让桥墩采取了分离式路基。该段双向仅4个车道,建议该段尝试车行道采用整体式路基,让桥墩置于人行道区域,通过人行道绕避加宽来实现。回复:六横线与三环高速的桥墩跨径均为40m,但两条路的桥墩布跨为错位布置,三环高速的桥墩正对六横线的跨中位置,可供东湖路下穿的空间不足20m宽,且下穿位置地形高差较大,左侧为高挖方,右侧为高填方,极不利于六横线与三环高速的桥墩保护,在方案阶段经过了多方案的比选论证,最终采用了分幅下穿的方案,不仅可顺利下穿六横线与三环高速,也可最大程度减小对既有桥墩的不利影响。3、K3+360~800段,路基填筑会掩埋部分桥墩,建议设计进行稳定性计算,并附详细的施工方案,确保既有桥墩不受影响。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该部分保护方案详见桥梁相关设计图纸和初步设计总说明6.6节。4、纵断面设计中,设计高程普遍较高,导致设计线“悬浮”于空中。这样一来,出现大量的欠方,挖方60.6万方,挖石方仅37.5万方,而填方达94.7万方,加之换填、不合格料的弃置,欠方量大。回复:东湖路左侧为现状连续山体,高度在40m左右,且控规路网中,东西向的站北路、山顶道路、东2号路等道路需要爬过该山体后再与东湖路平交,东湖路的线位高程需结合东西向道路的纵坡来综合确定,若将东湖路纵断面再次下压,由于与左侧山体高差进一步拉大,则东西向道路穿过山体后将很难与东湖路衔接。综合路网中各条路的填挖高度及纵坡来考虑,目前东湖路纵坡高程基本合理。5、建议边坡点SJD10/SJD13适当下压,对前后交叉路口无影响,既能减小纵坡,又能略微优化填挖量。回复:SJD10位置为山顶道交叉口附近,按目前东湖路高程,该路段最大挖方高度约为47m,为超限高边坡,已挖至现状山顶处,若SJD10下压,对现状山体破坏严重,因此,不宜下压;东湖路K3+762.518处下穿三环高速,该位置有一处现状桥墩,SJD13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尽量减小对三环高速桥墩的影响,SJD13若下压,则桥墩基础裸露,对既有桥梁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SJD13位置的高程也不宜下压。6、横断面设计中,K2之后路段设置的桩板墙,挡墙地面线以上高度均不超10米,考虑设置的必要性。回复:经复核,K2之后的桩板墙即10#、11#桩板挡墙位置岩土界面较陡,经计算后下滑力较大,反压放坡不稳,考虑抗滑桩进行支档,12#桩板挡墙位置岩土界面较陡又临近已建三环高速桥墩,为了保证安全稳定考虑抗滑桩进行支档,除此外其他段基岩线较陡,但右侧地面平缓,结合右侧地块开发,经计算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均考虑反压或放缓坡率等措施。7、部分填方路基坡脚排水沟建议设置到填方坡脚与地面交界处,不宜设置到填方区域内部,且坡向向外,或者对于太宽的情况可设置两道排水沟。如K2+500~540段,否则K2+560截水沟如何接入排水系统?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在三角区回填区域设置两道排水沟,详见道路分平面图(一)~(二十一)。8、部分断面看似填方不高,但是覆盖层太厚,应注意该类断面的稳定,如K0+080、K0+380等左侧新生代覆土很厚,路基直接填筑欠合理。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已复核,对于路面结构以下的深厚(挖方段深度大于6m,填方段深度大于4m且段落长度较大)素填土,优先考虑使用强夯加固措施。挖方路段,强夯加固层面为路面标高以下约3m(按1:5坡比放坡),强夯加固宽度为开挖面全宽,然后再分层碾压回填。填方路段,强夯加固层面为现状地面(需要简单整平),加固宽度为路基边坡覆盖范围的全宽。公司技术内审意见回复:(一)土石方调配应与公司总体土石方调配方案吻合,确保土石方调配方案合理可行。回复:已复核,本项目可从正在实施的站前广场、同步实施的西湖路取土,土石方调配方案合理可行。(二)充分论证低于10米高度桩板挡墙的必要性,尽量避免设计浪费。回复:已复核,10#、11#桩板挡墙位置岩土界面较陡,经计算后下滑力较大,反压放坡不稳,考虑抗滑桩进行支档,12#桩板挡墙位置岩土界面较陡又临近已建三环高速桥墩,为了保证安全稳定考虑抗滑桩进行支档,除此外其他段基岩线较陡,但右侧地面平缓,结合右侧地块开发,经计算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均考虑反压或放缓坡率等措施。建设条件场地现状依据调查资料简述拟建道路沿线控制和影响线路平纵横断面设计的重要建筑物、相交相临的道路、公路、轨道线、铁路线、地上架空线、地下管道、文物、项目建设场地周边土地开发建设以及水电设施等相关情况。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摘自地勘报告)气象调查区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A气温据重庆市气象局资料:调查区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75年12月15日)。B降水量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86.5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其中5月降水最为丰富,平均降水177.2mm。降水不足25mm的少水月为12、1、2月,以1月降水最少,平均18.8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4.2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1.3d,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C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D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水文拟建东湖路线路西侧为明月湖,溪沟内水常年汇聚于明月湖中,现明月湖大蓄水面积约2500m2,水深约3~4m,勘察期间明月湖蓄水水位约206.531m。里程K0+730~K0+770段发育有一小溪沟,现状被其他道路施工堆土掩埋,勘察期间水量很少。里程K1+750~K1+800段发育有白桥院河沟,由东向西汇流至明月湖中,现状被其他道路施工堆土掩埋,勘察期间水量较少。拟建道路里程K0+780~K0+970、K1+130~K1+220、K1+300~K1+380、K1+500~K1+630、K1+700~K1+790、K1+900~K2+010、K2+490~K2+770、K2+850~K2+990、K3+155~K3+185、K3+400~K3+650、K3+870~K3+920段有水田,里程K3+450~K3+492.950段右侧有鱼塘,处于蓄水状态,具体详见平面图。场地总体水文地质条件总体较复杂。工程地质条件(摘自地勘报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貌受构造和岩性明显控制,为构造剥蚀丘陵斜坡地貌单元。沿线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丘包与沟槽相间分布。大部分为原始地貌,地形变化较大,沟谷相间,地面高程191~260m,地形坡角一般15~25°,局部有顺向陡坡存在,坡度可达55°。里程K0+350~K0+480、K0+690~K0+735、K1+450~K1+495、K1+745~K1+800、K2+085~K2+325、K3+650~K3+800段受人类活动影响,为施工区回填区,地势相对平缓。地质构造勘察区位于川东南弧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的次一级构造明月峡背斜西翼。岩层产状:倾向在280°~295°,层面倾角变化较大,在55°~65°之间。在里程K0+000~K1+800段优势产状295°∠57°;里程K1+800~K3+959.285段优势产状280°∠65°。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面平面光滑略有起伏,局部见泥质充填,层面贯通性较好,结合差,为软弱结构面。根据现场的地质测绘调查,基岩内裂隙发育程度为较发育,岩体呈块状结构。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95~105,倾角20~32,裂隙微张3~5mm,裂隙间距3~5m,延伸4~5m;裂隙面较起伏,局部见泥质充填,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J2:倾向0~20,倾角75~86,裂隙张开度多为1~5mm,裂隙间距2~4m,延伸1~3m;裂隙面较起伏,偶见泥质充填,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岩性为砂泥岩互层,砂岩与泥岩之间的层面往往被黏泥充填,尤其是上部砂岩下部泥岩的情况,层面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地层岩性经过调查沿线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填土、粉质粘土,侏罗系沙溪庙组岩层,沿线的岩层以砂岩和泥质岩为主。各地层及岩性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Q4)(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杂色,稍湿,由块石、碎石及粘性土组成,局部夹少量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碎块石粒径一般20~600mm,局部达1200mm以上,含量一般20~30%,局部达40%以上,成份主要为为砂质泥岩、砂岩碎块石,结构一般松散~稍密,回填时间1~2年,人工抛填为主。块、碎石含量比例与深度、部位等无联系呈随机分布状,土中砂岩块碎石含量少于泥岩块碎石,局部存在架空现象。根据钻探揭露所示,场地填土主要里程K0+350~K0+480、K0+690~K0+735、K1+450~K1+495、K1+745~K1+800、K2+085~K2+325、K3+650~K3+800段。素填土厚度差异较大,厚度0~36.2m。填土底部与基岩接触地段,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以软~可塑状粘性土为主。(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粉质粘土: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可塑~软塑状,无摇振反应,切口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厚0~11.9m。此外,里程K0+780~K0+970、K1+130~K1+220、K1+300~K1+380、K1+500~K1+630、K1+700~K1+790、K1+900~K2+010、K2+490~K2+770、K2+850~K2+990、K3+155~K3+185、K3+400~K3+650、K3+870~K3+920段等处地表为水田,一般在0.5~2.5m范围内受长期浸泡呈黄褐色~黑褐色,表层呈软塑~流塑状,局部地段厚度可达3m;拟建场地内里程K3+450~K3+492.950段右侧、K3+540~K3+590段左侧有鱼塘,在1.0~3.0m范围内由于受长期浸泡及有机物浸染而呈褐色、黑褐色,呈软塑~流塑状。~~~~~~~~~~~~~~~~~角度不整合~~~~~~~~~~~~~~~~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砂质泥岩:紫红色,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风化岩芯呈中长柱状,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其中等风化岩石为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完整。(2)砂岩:灰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局部含泥质较重。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中风化岩芯呈中长柱状,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其中等风化岩石为较软岩,岩体较完整~完整。场地分布的砂岩,其成岩矿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泥质胶结而成,因含有亲水矿物使得颗粒间胶结相对较弱,天然状态下色泽偏暗,手摸有湿润感,遇水后易软化、崩解。钻探过程中受机械扰动,岩芯易被磨细,导致取芯困难、钻孔内沉渣严重。采集的岩芯在取出曝露后,尤其经干湿交替作用后呈现处开裂崩解的现象。(3)粉砂岩:黄褐的为主,局部少量为青灰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局部含泥质较重。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中风化岩芯呈柱状,裂隙发育一般,完整性好,局部含泥质重。基岩面起伏及强风化带特征场地岩性主要由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中风化砂岩和砂质泥岩组成。场地基岩面起伏主要随上覆土层厚度而变化。据钻探揭露,场地范围基岩面受岩性、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等因数控制,基岩面倾角总体平缓,一般在3~8°,局部冲沟地段可达15~35°左右,基岩埋深0~36.2m。强风化层岩石厚度一般0.9~4.8m,强风化带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均为极软岩,多呈土状或土夹石状,该层土为硬土,土石等级为=3\*ROMANIII级。水文地质条件拟建道路沿线原始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一般较薄;丘坡地段基岩零星出露,基岩为砂岩和泥质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沉积建造,含水微弱。地下水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为大气降雨补给。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1)松散层孔隙水拟道路地形多为丘陵沟谷相间的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场地覆盖层以粉质黏土和素填土,由于整个场地在里程K0+735~K0+770、K1+199~K1+233、K1+697~K1+782、K2+135~K2+199和里程K2+677~K2+767段处位于缓沟及丘坡坡脚地带,地势较低,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和素填土,层厚一般约3~5m,最厚可达36.2m,利于地下水赋存。地下水富水性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多为上层滞水,就近补给,往西侧低洼处排泄。根据对勘察钻孔进行水位观测,带抽干孔内残余水后,观测恢复后稳定水位,勘察期间水位分别为213.5m、214.38~214.47m、206.531m、210.12m、200.66~200.91m。场地在大气集中降水后,容易在土层中短暂赋存上层滞水。(2)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其水量总体较小,场地该类型地下水含量小。总体来说,勘察区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原始地貌低洼的第四系土层中,水量总体较小,地下水位主要为原地面线附近,基岩风化带裂隙水不发育;地下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较大,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不良地质作用根据现场调查访问,拟建路线范围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危岩和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埋藏的河道、河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特殊岩土及有毒、有害气体场地内特殊岩土为软土、人工填土、风化岩石和局部杂填土。场地范围内存在软弱土,里程K0+780~K0+970、K1+130~K1+220、K1+300~K1+380、K1+500~K1+630、K1+700~K1+790、K1+900~K2+010、K2+490~K2+770、K2+850~K2+990、K3+155~K3+185、K3+400~K3+650、K3+870~K3+920段等处地表为水田,一般在0.5~2.5m范围内受长期浸泡呈黄褐色~黑褐色,表层呈软塑~流塑状,局部地段厚度可达3m。勘察期间雨水较少,若在雨季施工时,粉质粘土含水量增大,施工机械扰动后,土体易变成软塑~流塑状,性状变差,含水大,不易保护,建议施工期间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采取排水措施避免粉质粘土雨水浸泡,施工时,建议对场地内粉质粘土进行翻挖晾晒压实或直接换填,回填密实度达到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以防止路面不均匀沉降,建议设置横向盲沟等排水措施,避免地下水壅积导致施工困难以及软化路基。拟建场地内里程K3+450~K3+492.950段右侧、K3+540~K3+590段左侧有鱼塘,在1.0~3.0m范围内由于受长期浸泡及有机物浸染而呈褐色、黑褐色,淤泥或淤泥质土,呈软塑~流塑状。施工期间应对该类土抛石挤淤或翻挖换填,回填密实度达到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以防止路面不均匀沉降。人工填土主要分布里程K0+350~K0+480、K0+690~K0+735、K1+450~K1+495、K1+745~K1+800、K2+085~K2+325、K3+650~K3+800段,厚度0.80~36.2m,杂色,以粘性土夹砂岩、泥岩碎(块)石为主,块碎石粒径一般20~600mm最大粒径大于1200mm,块碎石含量一般20%~40%,松散~稍密状,其厚度差异较大,均匀性差。人工填土在工程上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非均质性;其块石粒径大小不均,分选较差,其整体均匀性较差,其物理力学等性质差异较大;人工填土在地下水的浸泡渗透下,还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以及对桩基成孔的不利影响(塌孔、沉渣控制等)。风化岩分布于整个场地基岩表层,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岩体破碎,厚度一般1.0~4.8m左右。场地周边存在零星杂填土,主要为房屋拆迁残留及周边生活垃圾等,该类填土均匀性差,不宜直接作为路基填料,建议施工前对其进行清除后再进行路基回填。场地主要为原始地貌,耕植土分布广泛,主要在原始坡地,田地表层分布,一般厚度约0.5~1.5m,施工期间应将该类土体直接清除。根据本次详细勘探成果,结合场地各地层岩性条件和地区经验,该场地各岩土层中本身无有毒、有害气体存在。但桩基采用人工施工时应做好通风、送风工作。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之图B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岩、土体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场地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原则如下:设计参数建议值按不同岩性分别提供:=1\*GB2(1)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①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根据试验结果结合重庆地区经验选取。压实填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压实系数按≥0.96控制。=2\*GB3②沟谷区域软塑状粉质粘土天然内聚力取8kPa,内摩擦角取9°;饱和内聚力取6kPa,内摩擦角取7°=2\*GB2(2)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GB3①岩体物理性质指标直接使用岩石相应指标的统计或平均值;=2\*GB3②岩体的变形模量、弹性模量标准值取岩石室内试验平均值的0.7倍,泊松比取岩石试验平均值;=3\*GB3③岩体抗剪强度设计值:粘聚力C取岩块标准值的0.3倍,内摩擦角取岩块平均值的0.9倍;层面、裂隙面抗剪强度参数结合裂隙性状,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3.1按经验取值;岩土界面c、值按粉质粘土饱和值根据经验进行折减取值;=4\*GB3④岩体抗拉强度取岩块标准值的0.40倍;=5\*GB3⑤岩体完整性系数根据声波测试资料和钻孔岩芯质量综合提供。(3)地基承载力:=1\*GB3①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依据岩体完整性、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岩石破碎程度、岩块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查《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表4.3.3.-1确定。=2\*GB3②支承在基岩上或嵌入基岩内的桩基础单桩轴向受压承载力特征值: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公式(6.3.7)计算,式中抗压强度指标取桩端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黏土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4)裂隙面抗剪强度指标:由裂隙的基本性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表3.7.3-1、3.7.3-2确定。(5)土层地基系数、岩层地基系数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G.0.1-1、G.0.1-2取值。(6)岩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标准值、岩土与挡墙基底面摩擦系数(围岩与圬工的摩擦系数)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8.2.3和表11.2.3确定。岩土体物理力学设计参数推荐值一览表见表4.1~4.2。表STYLEREF1\s4.SEQ表\*ARABIC\s112号桥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一览表岩土参数素填土粉质粘土砂质泥岩砂岩岩土界面结构面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天然饱和裂隙面层面重度(kN/m3)20*19.7*24*25.624*25.0内聚力(kPa)天然5*饱和3*天然28*饱和18*420100020*16*40*25*内摩擦角(°)25*22*14*11*31.940.510*8*16*12*抗拉强度(kPa)22*240抗压强度(MPa)天然7.18.8饱和4.45.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130*250*400300*800变形模量(MPa)560950弹性模量(MPa)7201100泊松比0.400.22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5*40*450*510*挡墙基底摩擦系数0.30*0.25*0.35*0.450.40*0.55岩体水平抗力系数30*60*30*105*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6*15*负摩阻力系数0.25*注:带“*”者根据相关规范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取值。表STYLEREF1\s4.SEQ表\*ARABIC\s12除2号桥以外的路段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一览表岩土参数素填土粉质粘土粉砂岩砂质泥岩砂岩岩土界面结构面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天然饱和裂隙面层面重度(kN/m3)20*19.7*24*2524*25.625.0内聚力(kPa)天然5*饱和296天然28*饱和18*420100020*16*40*25*内摩擦角(°)25*30.914*11*31.940.510*8*16*12*抗拉强度(kPa)65100240抗压强度(MPa)天然3.67.521.9饱和2.24.614.9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130*250*300*250*400300*1000变形模量(MPa)400*8102100弹性模量(MPa)600*10802540泊松比0.35*0.380.16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5*40*330*450*950*挡墙基底摩擦系数0.30*0.25*0.30*0.40*0.35*0.450.40*0.55岩体水平抗力系数30*40*30*60*30*20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6*15*负摩阻力系数0.25*注:带“*”者根据相关规范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取值。工程地质评价东湖路设计里程桩号为K0+050.000~K3+959.285,全线长约3.91km。为便于对道路的评价,现根据沿线微地貌、地形特征及道路的挖、填情况进行分段评价如下:K0+050~K0+100填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50m,该段线路走向30°,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40.586~243.086,地面高程231.210~234.93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6.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两侧主要将形成高约3.8~11.6m的填方边坡。(1)左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1-1′~2-2'可知,左侧将形成高4.5~9.0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反倾,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75的坡率放坡可行,建议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2)右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1-1′~2-2'可知,右侧将形成高3.8~11.6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分阶放坡处理可行,每8m高设置边坡分级平台,平台宽2m,建议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3)路基本段道路主要位于民房废墟区域,回填前应先清除表层杂填土、地表植物、腐殖质及鱼塘中的淤泥,对受地表水及施工扰动影响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应换填处理。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100~K0+160半挖半填段本段上覆土层厚度约为0~0.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砂岩。线路沿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线路走向26°,设计标高237.670~240.586m,地面高程246.910~295.6m。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为半挖半填路段。现对边坡评价如下:(1)左侧边坡按照设计方案,左侧将形成高度0~10.5m的边坡,坡向116°,为岩土混合边坡,上部土层0~0.5m,下部岩性为砂质泥岩、砂岩。从3-3’剖面可以看出,岩土界面较陡,但土层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直接清除。对下部岩质边坡而言,由结构面赤平投影图4-1分析:J1裂隙、J1与J2裂隙的组合交线CO外倾,边坡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控制,为评价该岩质边坡稳定性,选取剖面3-3’按平面滑动法采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的5.2.4式进行稳定性计算。因重庆主城地区类似(外倾结构面较缓)边坡出现过多起垮塌事件,故计算考虑暴雨工况,后缘陡倾裂隙充水的情况。后缘陡倾裂隙充水、形成静水压力作用,同时大气降雨入渗,对裂隙结合面浸泡、软化,降低了岩体裂隙面的抗剪强度,充水后抗剪强度C取34.0kPa、Φ取13.6°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1结构面赤平投影图计算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单滑块边坡稳定系数1.70,楔形体边坡稳定系数2.05,暴雨工况单滑块边坡稳定系数1.08,边坡基本稳定,但安全储备不够,边坡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若直立开挖,边坡岩体易沿J1裂隙滑塌,边坡破裂角取30°,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6。设计拟按1:1.75的坡率分阶放坡处理可行,每8m高设置边坡分级平台,平台宽2m,建议边坡进行防风化和防冲刷护坡处理,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施工中采用逆作法施工,加强监测,在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局部段的掉块和结构面产状和强度的校核。(2)右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3-3′可知,右侧将形成高4.0~11.6m的填方边坡,里程K0+100~K0+118段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分阶放坡处理可行,每8m高设置边坡分级平台,平台宽2m。里程K0+118~K0+160段原地面坡度较陡,若按设计1:1.5坡率放坡回填,边坡土体易沿岩土界面滑塌,由于本段边坡高度较小,建议本段按1:2的坡率放坡处理,回填前先将原地面凿成台阶状或反坡状,并在坡脚设置坡脚挡墙。(3)路基施工开挖后,中风化基岩出露区,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回填区应先清除地表植物、腐殖质。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160~K0+228填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68m,该段线路走向23°,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36.500~237.670,地面高程229.110~236.20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5~8.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两侧主要将形成高约1.5~7.3m的填方边坡。(1)左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4-4′可知,左侧将形成高1.5~2.6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建议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2)右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4-4′可知,右侧将形成高1.5~7.3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建议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3)路基由于该段粉质粘土主要位于水田,厚度在0.5~8.7m的可塑性粉质粘土。勘察期间雨水较少,若在雨季施工时,粉质粘土含水量增大,施工机械扰动后,土体易变成流塑~软塑状,性状变差,不易保护,建议施工期间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采取排水措施避免粉质粘土雨水浸泡,必要时可采用清除换填等工程措施进行处理。本段道路主要位于稻田区,回填前应先清除地表植物、腐殖质,对受地表水及施工扰动影响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应换填处理。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228~K0+300挖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72m,该段线路走向17°,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36.500~237.324m,地面高程236.500~259.50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5~0.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两侧主要将形成高约3.0~20.1m的挖方边坡。(1)左侧边坡按照设计方案,左侧将形成高度0~20.1m的边坡,坡向107°,为岩土混合边坡,上部土层0.5~0.8m,下部岩性为砂质泥岩、砂岩。从5-5’~7-7’剖面可以看出,岩土界面较陡,但土层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直接清除。对下部岩质边坡而言,由结构面赤平投影图4-2分析:J1裂隙、J1与J2裂隙的组合交线CO外倾,边坡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控制,为评价该岩质边坡稳定性,选取剖面6-6’按平面滑动法采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的5.2.4式进行稳定性计算。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2结构面赤平投影图计算结果表明,单滑块边坡稳定系数0.90,楔形体边坡稳定系数1.15;边坡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控制,边坡易沿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滑塌,边坡破裂角取30°,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6。设计拟按1:1.75的坡率分阶放坡处理可行,每8m高设置边坡分级平台,平台宽2m;建议对边坡进行防风化和防冲刷护坡处理,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施工中采用逆作法施工,加强监测,在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局部段的掉块和结构面产状和强度的校核。(2)右侧边坡按照设计方案,右侧将形成高度3.0~10.0m的边坡,坡向287°,为岩土混合边坡,上部土层0.5~0.8m,下部岩性为砂质泥岩、砂岩。从5-5’~7-7’剖面可以看出,岩土界面较陡,但土层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直接清除。对下部岩质边坡而言,由结构面赤平投影图4-2分析:层面、J2与层面的组合交线BO外倾,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和组合交线BO控制,为评价该岩质边坡稳定性,选取剖面6-6’按平面滑动法采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的5.2.4式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单滑块边坡稳定系数0.56,边坡易沿层面滑塌;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和组合交线BO控制,边坡破裂角取58°,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内摩擦角取48设计拟按1:1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每8m高设置边坡分级平台,平台宽2m;建议对边坡进行防风化和防冲刷护坡处理,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该侧边坡为顺向坡,岩层层面较陡,且开挖高度大,岩石抗压强度较低,开挖过程中应做好截排水措施,动态查验岩层变化情况,避免因软弱岩层造成边坡溃曲失稳破坏,必要时可设置锚杆。施工中采用逆作法施工,加强监测,在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局部段的掉块和结构面产状和强度的校核。(3)路基本段开挖后,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区,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300~K0+350半挖半填段本段上覆土层厚度约为0~6.9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砂岩。线路沿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20°,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线路走向16°,设计标高237.670~240.586m,地面高程237.269~237.819m。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为半挖半填路段。现对边坡评价如下:(1)左侧边坡按照设计方案,左侧将形成高度3.2~9.3m的边坡,坡向106°,为岩土混合边坡,上部土层0~0.8m,下部岩性为砂质泥岩、砂岩。从8-8’、9-9’剖面可以看出,岩土界面较陡,但土层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直接清除。对下部岩质边坡而言,由结构面赤平投影图4-3分析:J1裂隙、J1与J2裂隙的组合交线CO外倾,边坡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控制,边坡易沿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滑塌,边坡破裂角取30°,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6。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3结构面赤平投影图设计拟按1:1.75的坡率分阶放坡处理可行,每8m高设置边坡分级平台,平台宽2m;建议对边坡进行防风化和防冲刷护坡处理,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施工中采用逆作法施工,加强监测,在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局部段的掉块和结构面产状和强度的校核。(2)右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8-8′、9-9′可知,右侧将形成高2.5~3.5m的填方边坡,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局部下伏岩土界面坡率在1:5~1:2.5之间的斜边坡地段先将原地面凿成台阶状或反坡状后再回填。(3)路基施工开挖后,中风化基岩出露区,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回填区应先清除地表植物、腐殖质,并对路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既有填土作夯实或翻挖分层碾压回填处理,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不同深度均应满足路基各压实度要求后方可作路基。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350~K0+403、K0+457~K0+470半挖半填段本段上覆土层厚度约为6.8~25.4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砂岩。线路沿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15~30°,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线路走向16°,设计标高237.819~238.311m,地面高程227.200~242.000m。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为半挖半填路段。现对边坡评价如下:(1)左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10-10′~13-13′可知,左侧将形成高度3.1~13.1m的边坡,坡向106°,为土质边坡,下伏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性较好,只存在土体内部滑动。设计拟按1:1.75的坡率分阶放坡处理可行,每8m高设置边坡分级平台,平台宽2m。建议应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但根据13-13’剖面,K0+457~K0+470段按1:1.75坡率放坡开挖后,下伏岩土界面较陡,且剩余填土很薄,建议该段对路面标高以上填土全部清除。(2)右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10-10′~13-13′可知,右侧将形成高4.6~12.8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但新老填土界面较陡,现选取12-12’剖面,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A.0.3公式传递系数法隐式解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验算时按暴雨工况考虑。计算条件:潜在滑面为岩土分界面;计算参数:滑动面参数取岩土界面饱和抗剪强度指标:C=16.0kPa,φ=8°,填土=21kN/m3(饱和参数按天然参数打八折取值)。计算结果表明,边坡土体稳定性系数为1.04,边坡易沿新老填土界面滑塌。建议对斜坡地带进行错台处理,加强新老填土界面的处理,再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并在坡脚修建坡脚挡墙。并应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3)路基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填土区,回填前应先清除地表植物、腐殖质及局部杂填土,并对路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既有填土作夯实或翻挖分层碾压回填处理,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不同深度均应满足路基各压实度要求后方可作路基。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470~K0+540半挖半填段本段上覆土层厚度约为0~1.2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砂岩。线路沿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线路走向16°,设计标高235.707~237.526m,地面高程229.840~246.770m。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为半挖半填路段。现对边坡评价如下:(1)左侧边坡按照设计方案,左侧将形成高度5.8~7.5m的边坡,坡向106°,为岩土混合边坡,上部土层0~1.2m,下部岩性为砂质泥岩、砂岩。从14-14’剖面可以看出,岩土界面较陡,但土层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直接清除。对下部岩质边坡而言,由结构面赤平投影图4-4分析:J1裂隙、J1与J2裂隙的组合交线CO外倾,边坡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控制,边坡易沿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滑塌,边坡破裂角取30°,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6。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4结构面赤平投影图设计拟按1:1.75的坡率分阶放坡处理可行,每8m高设置边坡分级平台,平台宽2m,建议对边坡进行防风化和防冲刷护坡处理,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施工中采用逆作法施工,加强监测,在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局部段的掉块和结构面产状和强度的校核。(2)右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14-14′可知,右侧将形成高4.1~8.3m的填方边坡,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局部下伏岩土界面坡率在1:5~1:2.5之间的斜边坡地段先将原地面凿成台阶状或反坡状后再回填。(3)路基由于该段粉质粘土主要位于水田,厚度在0.5~6.5m的可塑性粉质粘土。勘察期间雨水较少,若在雨季施工时,粉质粘土含水量增大,施工机械扰动后,土体易变成流塑~软塑状,性状变差,不易保护,建议施工期间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采取排水措施避免粉质粘土雨水浸泡,必要时可采用清除换填等工程措施进行处理。本段道路施工开挖后,中风化基岩出露区,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回填区回填前应先清除地表植物、腐殖质,对受地表水及施工扰动影响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应换填处理。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540~K0+580填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50m,该段线路走向16°,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34.667~235.707,地面高程227.88~234.92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8.9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两侧主要将形成高约2.2~8.5m的填方边坡。(1)左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15-15′可知,左侧将形成高0~2.2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反倾,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建议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2)右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15-15′可知,右侧将形成高1.5~8.5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建议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3)路基由于该段粉质粘土主要位于水田,厚度在1.0~8.9m的可塑性粉质粘土。勘察期间雨水较少,若在雨季施工时,粉质粘土含水量增大,施工机械扰动后,土体易变成流塑~软塑状,性状变差,不易保护,建议施工期间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采取排水措施避免粉质粘土雨水浸泡,必要时可采用清除换填等工程措施进行处理。本段道路回填前应先清除上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地表植物、腐殖质、草皮及鱼塘中的淤泥,对受地表水及施工扰动影响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应换填处理。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580~K0+600半挖半填段本段上覆土层厚度约为0~0.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砂岩。线路沿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线路走向16°,设计标高234.147~234.667m,地面高程227.390~240.580m。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为半挖半填路段。现对边坡评价如下:(1)左侧边坡按照设计方案,左侧将形成高度0~6.1m的边坡,坡向106°,为岩土混合边坡,上部土层0~1.2m,下部岩性为砂质泥岩、砂岩。从16-16’剖面可以看出,岩土界面较陡,但土层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直接清除。对下部岩质边坡而言,由结构面赤平投影图4-5分析:J1裂隙、J1与J2裂隙的组合交线CO外倾,边坡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控制,边坡易沿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滑塌,边坡破裂角取30°,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6。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5结构面赤平投影图设计拟按1:1.75的坡率分阶放坡处理可行,建议对边坡进行防风化和防冲刷护坡处理,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施工中采用逆作法施工,加强监测,在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局部段的掉块和结构面产状和强度的校核。(2)右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16-16′可知,右侧将形成高4.6~8.5m的填方边坡,里程K0+580~K0+590段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里程K0+590~K0+600段原地面坡度较陡,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回填,边坡土体易沿岩土界面滑塌,由于本段边坡高度较小,建议本段按1:1.75的坡率放坡处理,回填前先将原地面凿成台阶状或反坡状,并在坡脚设置坡脚挡墙。(3)路基施工开挖后,中风化基岩出露区,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应先清除地表植物、腐殖质,对受地表水及施工扰动影响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应换填处理。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600~K0+665挖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65m,该段线路走向16°,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32.493~234.147,地面高程232.680~249.57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1.1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20°,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两侧主要将形成高约0.4~14.7m的挖方边坡。(1)左侧边坡按照设计方案,左侧将形成高度0.4~14.7m的边坡,坡向106°,为岩土混合边坡,上部土层0~1.1m,下部岩性为砂质泥岩、砂岩。从17-17’~18-18’剖面可以看出,岩土界面较陡,但土层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直接清除。对下部岩质边坡而言,由结构面赤平投影图4-6分析:J1裂隙、J1与J2裂隙的组合交线CO外倾,边坡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控制,边坡易沿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滑塌,边坡破裂角取30°,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6。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6结构面赤平投影图设计拟按1:1.75的坡率分阶放坡处理可行,建议对边坡进行防风化和防冲刷护坡处理,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施工中采用逆作法施工,加强监测,在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局部段的掉块和结构面产状和强度的校核。(2)右侧边坡按照设计方案,右侧将形成高度3.3~4.8m的边坡,坡向286°,为岩土混合边坡,上部土层0.6~1.1m,下部岩性为砂质泥岩、砂岩。从17-17’~18-18’剖面可以看出,岩土界面较陡,但土层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直接清除。对下部岩质边坡而言,由结构面赤平投影图4-9分析:层面、J2与层面的组合交线BO外倾,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和组合交线BO控制,边坡易沿层面滑塌;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和组合交线BO控制,边坡破裂角取58°,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6设计拟按1:1的坡率进行分阶放坡处理可行,每8m高设置边坡分级平台,平台宽2m;建议对边坡进行防风化和防冲刷护坡处理,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施工中采用逆作法施工,加强监测,在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局部段的掉块和结构面产状和强度的校核。(3)路基本段开挖后,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区,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655~K0+695填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40m,该段线路走向16°,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31.677~232.457,地面高程224.500~232.73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4.3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两侧主要将形成高约3.0~5.0m的填方边坡。(1)左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19-19′可知,左侧将形成高0~5.0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较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75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建议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2)右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19-19′可知,右侧将形成高0~3.0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75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建议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3)路基本段位于填土区,回填地段应先清除地表植物、腐殖质及局部杂填土,并对路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既有填土作夯实或翻挖分层碾压回填处理,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不同深度均应满足路基各压实度要求后方可作路基。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695~K0+755高架桥梁段见地勘报告。K0+755~K0+790填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35m,该段线路走向16°,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9.865~230.313,地面高程214.870~227.50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4.2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两侧主要将形成高约5.0~13.7m的填方边坡。(1)左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24-24’可知,左侧将形成高5.0~6.7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较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并应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2)右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24-24’可知,右侧将形成高6.7~13.7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并应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3)路基本段道路回填前应先清除地表植物、腐殖质及小溪沟中的淤泥,对受地表水及施工扰动影响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应换填处理。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755~K0+760段存在一条小冲沟,雨季时水量较大,施工时若直接回填,此河沟将对道路路基存在较大影响,建议采取地下排水措施,或设置涵洞,避免河流对拟建道路路基的影响。冲沟处路基路堤填料应选用渗水性较好、不易风化的砂岩块碎石填筑。K0+790~K0+880半挖半填段本段上覆土层厚度约为0~4.9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砂岩。线路沿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15~25°,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线路走向26°,设计标高229.306~229.865m,地面高程219.120~238.340m。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为半挖半填路段。现对边坡评价如下:(1)左侧边坡按照设计方案,左侧将形成高度1.7~10.4m的边坡,坡向116°,为岩土混合边坡,上部土层0~1.5m,下部岩性为砂质泥岩、砂岩。从25-25’~27-27’剖面可以看出,岩土界面较陡,但土层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直接清除。对下部岩质边坡而言,由结构面赤平投影图4-7分析:J1裂隙、J1与J2裂隙的组合交线CO外倾,边坡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控制,边坡易沿J1裂隙和组合交线CO滑塌,边坡破裂角取30°,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6。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7结构面赤平投影图设计拟按1:1.75的坡率分阶放坡处理可行,建议对边坡进行防风化和防冲刷护坡处理,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施工中采用逆作法施工,加强监测,在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局部段的掉块和结构面产状和强度的校核。(2)右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25-25’~27-27’可知,右侧将形成高6.1~12.0m的填方边坡,横向岩土界面较陡,现选取25-25’剖面,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A.0.3公式传递系数法隐式解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验算时按暴雨工况考虑。计算条件:潜在滑面为岩土分界面;计算参数:滑动面参数取岩土界面饱和抗剪强度指标:C=16.0kPa,φ=8°,填土=21kN/m3(饱和参数按天然参数打八折取值)。计算结果表明,边坡土体稳定性系数为1.22,安全储备不够,按设计坡率填筑后土体稳定性差。建议对斜坡地带进行错台处理,再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并在坡脚修建坡脚挡墙。并应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3)路基由于该段粉质粘土主要位于水田,厚度在1.2~5.5m的可塑性粉质粘土。勘察期间雨水较少,若在雨季施工时,粉质粘土含水量增大,施工机械扰动后,土体易变成流塑~软塑状,性状变差,不易保护,建议施工期间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采取排水措施避免粉质粘土雨水浸泡,必要时可采用清除换填等工程措施进行处理。施工开挖后,中风化基岩出露区,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回填区应先清除地表植物、腐殖质,对受地表水及施工扰动影响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应换填处理。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880~K0+926填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46m,该段线路走向32°,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9.066~229.306,地面高程223.680~226.64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9~5.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两侧主要将形成高约0~6.4m的填方边坡。(1)左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28-28′可知,左侧将形成高0~2.6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较平缓,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建议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2)右侧边坡根据平面图、纵剖面I-I'横剖面28-28′可知,右侧将形成高0~6.4m的填方边坡,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反倾,整体稳定,设计拟按1:1.5~1:2的坡率放坡处理可行,建议对边坡进行护坡处理,防止冲刷等,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3)路基由于该段粉质粘土主要位于水田,厚度在0.9~5.7m的可塑性粉质粘土。勘察期间雨水较少,若在雨季施工时,粉质粘土含水量增大,施工机械扰动后,土体易变成流塑~软塑状,性状变差,不易保护,建议施工期间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采取排水措施避免粉质粘土雨水浸泡,必要时可采用清除换填等工程措施进行处理。回填前应先清除地表植物、腐殖质,对受地表水及施工扰动影响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应换填处理。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建议对坡面及时作好防护和防冲刷措施,坡顶(底)应设置截(排)水沟,作好边坡截排水措施。K0+926~K1+095挖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175m,该段线路走向36°,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8.016~229.066,地面高程225.540~253.41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6.9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20°,局部较陡,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两侧主要将形成高约2.3~22.6m的挖方边坡。(1)左侧边坡按照设计方案,左侧将形成高度2.3~22.6m的边坡,坡向126°,为岩土混合边坡,上部土层0.3~6.9m,下部岩性为砂质泥岩、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