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浙江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浙江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浙江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浙江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提升训练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A.导致战国七雄局面形成B.变更了天下分裂的趋势C.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体现的是士的选拔不再看重血缘关系,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C项符合题意。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是诸侯相互斗争的结果,解除A项。秦朝完成了国家统一,解除B项。百家争鸣属于思想领域上的变更,解除D项。2.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更趋势。这一趋势是()A.官员世袭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布衣为卿相”的出现,说明官僚政治渐渐取代贵族政治,故C项正确。3.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名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更说明()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B.社会阶层的流淌性变弱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秦汉官僚的等级性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淌性增加而不是减弱,解除B项,选A项;秦汉时期血缘世袭制并没有走向终结,解除C项;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官爵已经分不同的等级,D项表述不能反映“变更”,解除。4.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使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下列评析,较为合理的是()①两种制度都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淌②察举制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③两种制度都采纳自上而下方式选拔人才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体现肯定的公允性A.①③ B.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察举制以德行为选官依据,科举制以考试成果为选官依据,都有利于下层民众进入管理层,促进社会阶层的流淌,①正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察举制以德行为选官依据,相对于世官制具有进步性,②正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察举制主要是地方官员针对本地区的优秀人物进行推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而科举制不是采纳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人才,③错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果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肯定程度上避开了任人唯亲的弊端,体现了公允性,④正确。故选D项。5.两汉实行州郡举荐、朝廷考核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解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这一做法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故选D项。6.《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曾说:“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办法,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吸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A.完善朝议谏诤制度B.开科取士广纳人才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D.发挥三省监督牵制作用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群臣既知办法,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主要缘由是专断,不重视纳谏,因此唐太宗留意纳谏,完善谏议制度,故选A项。7.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优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优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有利于削减地方官员滥用职权和贪污腐化现象,但“防止了”“遏制了”的表述过于肯定,解除A、C两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解除B项。8.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维护中心集权的重要方式。以下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监察状况,按朝代依次排列正确的是()①谏官“往往分行御史之职”②“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静”③“分为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④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A.②③①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③②①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①谏官“往往分行御史之职”是在宋代;②“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静”是在汉代;③“分为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是在唐代;④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出现在明代。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国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心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察举官吏违法为职责。汉武帝时,起先在地方设立特地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亲密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全部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终,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元朝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心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全部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唐朝监察制度的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化的相识。参考答案:(1)措施:建立了完善的中心地方监察体制;颁布监察法;扩展监察覆盖面,丰富监察内容;皇帝对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2)相识:政治制度本身的产生、发展和变更,归根究竟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同步的;人类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遵循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有所建树。实力提升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心确定标准,确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朝的“乡贡”,地方官不再驾驭举荐的权力,只不过奉命行事,依据中心规定的详细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事实上成为全部由中心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依据以上材料,分析科举制的确立()A.扩大了统治社会基础B.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C.培育大量高素养人才D.选才标准越来越公允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心确定标准,确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可知中心通过科举制度,可以选拔出符合要求的人才,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心集权,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解除。2.宋朝有一条规则,“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觉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撤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则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则产生的主动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苛捐杂税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限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宋朝实行的种种措施是为了防止官员对百姓进行搜刮,即防止官员权力的滥用,故D项正确。A项中的“遏止了”、B项中的“严密”、C项中的“有效”的说法过于肯定化,故解除。3.监察制度在古代中国历代都有体现,其中元代《滋溪文稿》中记载:“居官难,居宪司又难,治罪夺职而人弗怨,此尤难。”明代《明宣宗实录》中记载:“以法治人,先当自治其身,违法何以责人。”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古代中国监察()A.留意官员自身素养B.事实上充当帝王的耳目和工具C.官吏具有丰富阅历和良好治绩D.肯定程度上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居官难,居宪司又难,治罪夺职而人弗怨,此尤难”“先当自治其身”,可知留意官员自身素养,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说明古代中国监察事实上充当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故解除B项。题干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官吏具有丰富阅历和良好治绩,故解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故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发展史的相识,对此相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