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任务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先秦诸子散文的专题研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领略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涉及修齐治平、知常达变、爱和平、讲仁爱等人文话题,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选文都围绕着诸子对立身处世之道的论述展开。诵读这些语录和作品,我们可以想见诸子风采,感受到先秦百家争鸣的盛况。研习这些作品,要善于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领会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提高修养、精神成长的启发意义;要善于理解各家论说事理的方法和妙处,比较语录体、专论体、寓言体等不同的论说方式及其表达效果。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2.知人论世,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3.体会孔子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情境导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半部《论语》治天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仙师,闪耀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空。孔子是怎样一个人?让我们回到这位至圣仙师所在的时代,去探寻万古圣人的心路历程。知人论世,初入文本壹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创作背景孔子功业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里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熹(南宋)知人论世孔子的一生幼年—青少年—中年—做官—55岁—晚年3岁丧父生活贫苦15岁立志于学广泛学习,开办私学离鲁适齐,受馋返鲁未得重用,周游列国理想破灭,著书立说《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都是其晚年整理的典籍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现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孔子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论

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论语》多为语录,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论语体式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研读文本,仔细品味贰夯实基础初读文本要求:熟读文本,读准字音,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尝试完成思维导图。文质行为表现内在品质学习途径彬彬:中庸关系实践方式核心外在君子②⑩⑦⑧⑪③④⑨①⑤⑫“君子”

、“小人”本来是就人的政治地位来说的。上层阶级的人称为“君子”;下层阶级的人称为“小人”。在对人的反思中,孔子认为,人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并不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贵贱。

问题一:“君子”是指什么人?怎样的人称得上是君子?课文中哪一章回答了这个问题?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是“文”,什么又是“质”呢?文:质: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如衣着装饰、谈吐举止等文化修养)内在的品质(内心的仁德)中庸之道只有合乎“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虚伪、浮夸。彬彬:配合适当,恰到好处。课外补充: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中庸之道:适可而止,不走极端,把握好度。事情办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好。问题二:“文”指外在的行为表现,阅读思考第⑦⑧⑪三章,君子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读书人停止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问题二:“文”指外在的行为表现,阅读思考第⑦⑧⑪三章,君子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读书人停止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践行仁德贯注于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不仅把道视为超越自身生命的最高价值加以严守,同时也弘扬了刚健进取精神。问题二:“文”指外在的行为表现,阅读思考第⑦⑧⑪三章,君子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比喻,比方

即使盛土的竹筐停下来

填平洼地问题二:“文”指外在的行为表现,阅读思考第⑦⑧⑪三章,君子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比喻,比方

即使盛土的竹筐停下来

填平洼地问题二:“文”指外在的行为表现,阅读思考第⑦⑧⑪三章,君子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译文: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大概,表推测一个字介词,可以翻译成“给”宽恕问题二:“文”指外在的行为表现,阅读思考第⑦⑧⑪三章,君子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仁”是孔子学术中最重要的概念,即“忠恕之道”,“恕”是推己及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和忠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大概,表推测一个字介词,可以翻译成“给”宽恕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现一:把实践仁道作为自己终生的责任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表现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进止由己,为仁由己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三:将心比心,待人宽厚仁爱君子的行为表现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问题二:“质”主要指“内在的品质”,自读第③④⑨章,说说君子需要具备怎样的内在品质(仁德)?又如何来实践“仁”德?3、“朝闻道,夕死可矣”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文本探究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义利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重义轻利

安贫乐道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应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的内在品质为真理奉献的精神重义轻利,安贫乐道仁、智、勇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问题二:“质”主要指“内在的品质”,自读第③④⑨章,说说君子需要具备怎样的内在品质(仁德)?又如何来实践“仁”德?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又如何来实践“仁”德?途径:克己复礼原则:靠自己努力具体方法:四“勿”仁问题三:怎样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请结合第①⑤⑫三章谈谈你的理解。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好学:三种表现自我反省,虚心学习,无处不在举《诗》为例,学习的作用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有德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位之人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排除干扰重在实践锻炼重在虚心请教孔子认为学《诗》有什么作用?文本探究兴--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观--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学习态度好学(第1章)谦虚、反省(第5章)作用以《诗》为例(第12章)

问题四:内心的“仁”和外在“礼”的关系如何,结合第2章谈谈你的理解。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仁:人内心的道德规范两者关系:礼与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乐的核心和本质。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文本探究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仁是内在核心,礼乐是外在表现。总结文本,概括主旨叁总结文本章节主要观点说理方法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11章第12章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礼、乐以仁为基础执着追求“道(真理)”君子重义轻利虚心学习,自我反省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诗》的社会功用理论论证理论论证理论论证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对比、理论理论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理论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克已复礼,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自我约束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君子之德修身养性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情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谨言慎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里如一外求内修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止,吾止也;进,吾往也——锲而不舍学《诗》

兴、观、群、怨——养德增智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重视仁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我反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勇于担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文质行为表现⑦⑧⑪内在品质③④⑨学习①⑤⑫途径⑩彬彬:中庸关系②实践方式核心外在结构导图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总结文本课外拓展,思维提升肆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