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_第1页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_第2页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_第3页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_第4页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学习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

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L欣赏歌曲《满江红》

导入:一曲《满江红》荡气回肠,抒写了岳飞为国立功的豪

情壮志,报效君主的耿耿忠心。无独有偶,唐朝诗人李贺也在诗

歌中表达了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

习的《雁门太守行》。(板书课题、作者)

2.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是

“长吉体”诗歌开创者。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

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名篇。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

期的重要人物。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用神话传说来托

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他是继屈原、李

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2.解题

这是一首乐府诗,属于古体诗,不讲究押韵,不受太多格律

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

是咏叹征戍之苦。

3.背景链接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

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

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

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

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

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年仅17岁。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读诗韵

1.请一位学生读,读准字音。

2.请一位同学读,读出节奏和停顿。

3.教师范读,你给老师评价一下。

(二)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读,说出诗歌的大意。

2.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

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

间顺序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归纳板书:

白天:敌军攻城,我军严守

傍晚:战斗激烈,气氛悲壮

深夜:夜袭敌营,风疾霜重

(三)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读出紧张、悲壮、慷慨、激昂、豪迈之

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写此诗时李贺17岁:家境贫寒、体弱多病、勤勉写诗、

扬名诗坛、热衷功名、桀鳌不驯。

明确: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

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一方面表

达了诗人自己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3.这首诗咏唱了一个古老的主题一一报效君王,为国赴难。

17岁的李贺家境贫寒,体弱多病,被拒之于仕途之外,但他仍以

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是难能可贵。你从李贺

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再读诗歌,品味特色

点拨: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谪,辞采诡丽,变换缤纷,

刻意创新。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诗歌鉴赏技巧来品一品这首诗。

1.请同学们自选角度,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话,感

受诗中形象,描述画面,理解作者的感情。

2.小结:

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这首

诗就是用黑、黄(金)、红、白、紫等浓艳色调描绘悲壮的战争风

云,对比鲜明强烈,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五、拓展提升

中国古代文人的英雄情结,表现在能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时

代家国,在作品中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你能说出英雄们的

爱国诗句吗?

总结: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总结升华

爱国之情有多种形式,山河破碎,誓死报国的孤臣情,海外

赤子的桑梓恋,外敌入侵的亡国恨。我们今天如何爱国?”努力

学习,报效祖国。”

七、学以致用

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

扩写。

要求:1.展开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要充分运

用颜色词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可以适当抒情。

2.字数在150字左右。

附板书:

雁门太守行李贺

白天:敌军攻城一一我军严守

傍晚:战斗激烈一一气氛悲壮

深夜:夜袭敌营一一风疾霜重

浴血奋战一一忠君报国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

教材解读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有着“鬼才”之称的李贺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

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

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

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

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

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

争。

3.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

战争。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浓艳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CCTV4《雁门太守行》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

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

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

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

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

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

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

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

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

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二、读品全诗

(一)读注意句读

1.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大声朗读。

2.齐读

要求:读出诗味,读出感情。声音洪亮。

3.范读

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抑扬顿挫。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读了解大意

整体感悟

问:通过朗读,你读出了哪种情感?

明确:苍凉、悲壮、豪迈……

过渡语:这首诗很多方面都投射出了战争的紧张、壮烈、悲

壮,请大家在诗中找一找,读一读,可以在书中作标记。

例如:“压”是“逼迫”的意思。一个“压”字,把敌军人

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

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三)读把脉情感

如果给本诗配上一幅画,你打算选用哪些色彩,把背景定格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画面里面有哪些人物?

要求:小组讨论,描述画面

明确: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

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

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

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三、悟诗情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

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

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

其味,谈出你的感受。

明确:“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

龙”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

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例如,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景象,运用了

“黑”、“金”、“红”、“紫”、“燕脂”等字眼,使所描写的

景物更加色调鲜明,又分别就“听”和“见”,“白天”和“夜

晚”等角度,从侧面加以烘托,构成了一幅有神、有形、有动、有

静的战斗画面,给人一种战斗惨烈的实感,从而突出了出征将士

的英勇形象,使全诗气氛紧张而热烈,意境苍凉而悲壮,声情凝

重而激昂。

又如,“黄金、玉龙”,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

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台”,

是求贤若渴的象征。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招揽人

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

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

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四、当堂检测

1.背诵全诗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明确:“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金鳞”比喻铠

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这两句诗写出敌军兵临城下,孤城将破,

守城将士批甲迎战的紧张场面。

3.找出诗中引用的典故,并说说引用典故的用意。

明确:”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刺客荆轲的《易

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北地的秋夜,风

疾霜浓,连战鼓都擂不响,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报君黄金台上意”,引用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台

上置黄金以招贤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

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五、全诗小结

《雁门太守行》以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无声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有声有色的意境。这就是《雁门太守行》

的魅力,这就是诗鬼的才气。

六、教学反思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

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

字的情感。

教学策略:

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意境,组织学生小组自学自悟赏析全诗,

师生、生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发挥再造想象感受诗之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图片、乐曲《十面埋伏》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诗词的世界是一个

如歌如画的世界。诗中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有“晓风残月”

的凄凉;有“把酒问天”的人生感慨,有“铁马冰河”的壮烈情

怀。在诗中,我们认识了“吞吐日月”的曹操,我们了解了“人

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我们明白了“报得三春晖”是天下儿女对

父母的一片深情,我们懂得了“但愿人长久”是炎黄子孙对团圆

的共同企盼。诗中有“曲径通幽”,有“波涛如怒”;有“水光

微潮”,有“绿肥红瘦”。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的世界,

让它来壮阔我胸襟,激荡我心海。

二、朗读品味——读出韵味美

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优》)

2、生配乐朗读、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三、理解诗意

1、问:读出了哪种情感?(苍凉、悲壮、豪迈……)

2、小组讨论: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

出来。

3、小组发言解释诗意。

四、品析词语一一感受形象美

1、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

颗感受美的心灵。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还需要我

们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

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

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

其味,谈出你的感受。

2、学生讨论,谈感受。

3、师归纳:

黑云一一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一一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一一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一一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

“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

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五、再造想象一一品味意境美

1、引导:通过品析,我们发现了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美。

好的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

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

画面。

2、示范:请让我当一回导演,大家轻轻闭上眼睛,随老师的

描述放映首联所表达的画面:

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辽远苍茫的大漠,逐渐推近到一座灰蒙

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乌云。镜头渐渐拉远,只见整

个天空都是阴霾密布,一直到远远的地平线上,黑沉沉的,给人

沉闷肃杀的感觉,犹如大敌当前。偶尔有一丝日光从云间缝隙中

射出。镜头逐渐推移一一这是城门前的一队士兵,他们身穿铠甲,

手握刀枪,持着盾牌,笔直的站着。一个特写镜头一一这是一个

年轻的士兵,他的脸上是刚毅严肃的表情,目光中透着坚定,那

是誓死报国的决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铠甲上,闪出金色的光芒,

仿佛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3、请同学们描述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六、积累比较一一吟诵其他边塞诗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边塞诗

2、反复朗读《雁门太守行》,直至背诵。结束语:我们的祖国

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用他那不凡的魅力感染着我们,我们为诗

歌美妙的意境而心驰神往,为诗人阔达的胸襟而感慨激动。我们

爱诗,更爱孕育诗歌这片土壤的五千年文明古国!雁门太守行教

学设计4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

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

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

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

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

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

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

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

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

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

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

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

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一一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一一塞上、易水

经过一一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

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

么内容?明确:环境一一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一一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

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L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

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一一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

书:视死如归)⑴黑云一一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

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一一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一一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一一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一一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

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7)报君一一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一一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

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

L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

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

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一陆游-《十一月四

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一辛弃疾-《破阵

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一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

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

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

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

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

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

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

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检查背诵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二、学习内容

(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

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早有诗

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

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

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

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他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

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

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经历,他的诗中常有感伤、消

沉情调。被人称为“诗鬼”。又《昌谷集》。

(二)阅读《李凭箜篌引》详析诗歌内容:

(1)“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高秋”一

语除了表明时间是,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

(2)二、三两句写乐声的效果:

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入,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写出了乐声的特点“凤凰叫”写出了乐声的特

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芙蓉泣露”写出了乐声的特点。“香兰笑”写出了乐声的

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4)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分析“老鱼跳波瘦蛟舞”这句话的写作的妙处

具体分析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

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5)小结:这是一曲诗的音乐,一首音乐的诗。美丽的秋空,

多情的云,悲啼的“江娥”,满面愁容的“素女”,出产美玉的

'“昆仑山”,充满神话色彩的“凤凰”,浸染着《楚辞》情调的

“芙蓉”和“香兰”,救世的女娟,骤落的秋雨,闻弦起舞的神

妪,闻声跳跃的瘦蛟和老鱼,无眠的吴质,露湿的寒兔都融入了

李凭惊天地泣鬼神的箜篌的美妙音乐之中。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

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

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

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韩愈的

诗歌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李贺这首

诗的写作特色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诗歌

韩愈的诗歌

李贺的诗歌

(三)学习《雁门太守行》

1、解题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

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

的一种半自由诗。

2、学生朗诵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

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

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

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

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妙处

4、此诗的思想感情

(四)、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

怪异。

三、精品作业

(一)课堂作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

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

作具体分析。

(二)课后练习《新课程》第27页李贺诗二首雁门太守

行教学设计6

教材解读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有着“鬼才”之称的李贺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

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

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

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

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

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

争。

3、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

争。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浓艳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乐曲《十面埋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

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

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

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

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

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

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

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

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

鬼”。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

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引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认知体验。)

(二)读诗韵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大声朗读。

2、齐读要求:读出诗味,读出感情。声音洪亮。

3、范读

(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

(2)、生配乐朗读、齐读。(乐曲《十面埋伏》)要求:读出韵

味,体会情感。抑扬顿挫。(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读通读顺诗歌,

培养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

心品味,入情入境。)

(三)解诗意

1、整体感悟问:通过朗读,你读出了哪种情感?明确:苍凉、

悲壮、豪迈……过渡语:这首诗很多方面都投射出了战争的紧张、

壮烈、悲壮,请大家在诗中找一找,读一读,可以在书中作标记。

例如:“压”是“逼迫”的意思。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

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

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角声满天”“鼓寒声

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2、理解内容本诗既是写边塞征战之事,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场面?明确:描绘了一个战争场面。

3、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自

己的话描述画面。要求:小组讨论,描述画面明确:这首诗描写

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

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

气概和献身精神。(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和理解内容两个环节,

既使学生较快地把握了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其概括能力。)

(四)悟诗情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

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这

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

1.惨烈的战斗一直持续着,大家想象一下,战场上除了有号

角声,还有什么声音?引导分析:有擂鼓的声音、奔跑声、呐喊声、

相互的鼓励声、兵器的碰撞声、战马的嘶吼声、战士临死之前的

惨叫声,以及战斗结束后留下的风声、水声等等。(设计意图:通

过想象,战争悲壮、凝重的气氛就渲染出来了,进而学生也一气

呵成地感受到战争过后的沉寂、惨烈。)

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

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

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

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明确:“金鳞”、

“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不但鲜明而且浓艳,

它们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例如,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景象,运用了“黑”、

“金”、“红”、“紫”、“燕脂”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

加色调鲜明,又分别就“听”和“见”,“白天”和“夜晚”等

角度,从侧面加以烘托,构成了一幅有神、有形、有动、有静的战

斗画面,给人一种战斗惨烈的实感,从而突出了出征将士的英勇

形象,使全诗气氛紧张而热烈,意境苍凉而悲壮,声情凝重而激

昂。又如,“黄金、玉龙”,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

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台”,

是求贤若渴的象征。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招揽人

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

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

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3、请同学们任选一联分别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来描述画面。

要求:字数80字左右,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的基础上,借助丰富的想象,

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领会本诗鲜明的特点,水到渠成,避免了

空洞说教,领悟作品内涵,感受心灵的震撼。)

(五)全文小结《雁门太守行》以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创造了无

限的想象空间;无声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有声有色的意境。这就是

《雁门太守行》的魅力,这就是诗鬼的才气。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改写诗歌,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全诗画面,做

到有声有色、有动有静。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

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

面写

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

能力,

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

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

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

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

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

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

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一一傍晚一一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o

白天一一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一一颔联:

激战后的惨烈;夜里一一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

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

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

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

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

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

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

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

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

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

对比。

5.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

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

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

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

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

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

色,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