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启东中学新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启东中学新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启东中学新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启东中学新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启东中学新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启东中学新高考历史五模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入侵内蒙古西部,成吉思汗陵的安全受到威胁,国共两党一致赞成将成吉思汗陵榇(棺)西迁至青海的塔尔寺。这一行动在当时最重要的意义是:A.促进民族发展 B.民族团结,共同抗日C.保护历史文物 D.消除隔阂,国共团结2.一战爆发之初,中国《新群杂志》便公开检讨国家主义(强调国际强权政治和霸权思潮);《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也提出要用和平的“协力主义”来弥补国家主义的不足;梁启超更为彻底地放弃了极端国家主义主张。这些现象可说明当时A.世界局势影响中国思想的路径思考B.一战改变世界新旧文明格局C.中国知识分子全面抨击西方价值观D.国家主义遭到外交公理的冲击3.某同学课堂演讲提纲只写了几个地名,据此推测该同学演讲的主题可能是A.红军长征 B.敌后抗日 C.国共合作 D.北伐战争4.有学者说:“魏晋南北朝之士大夫尤多儒道兼综者,则其人大抵为遵群体之纲纪而无妨于自我之逍遥,或重个体之自由而不危及人伦之秩序者也。”这一论述说明魏晋南北朝A.儒学独尊地位未丧失 B.统治意识出现宗教化C.儒学受道教冲击剧烈 D.社会上流行崇尚道教5.就史料分类而言,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史记》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C.商朝卜辞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6.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7.明清之际的学者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这说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在民间已走向破产B.进步知识分子大力提倡工商皆本C.传统儒学提倡的义利观遭到摒弃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8.政和二年(公元111年),北宋政府不再直接经营茶叶买卖,改由中央发卖茶引(专卖凭证)给商人,商人贩茶时,须持茶引经官府秤量、点检、封记、启封,在指定地点发卖。这一变化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扩大了地方经济自主权C.导致茶叶销量大幅下降 D.取消了官营专卖的制度9.“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下列史书与之相符的是A. B.C. D.10.1962年1月至2月,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著名的七千人大会”,指出了几年来工作的缺点情错误,总结了16条基本经验。同时又强调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三面红旗”不能动。这次会议A.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B.根源于中苏之间关系的恶化C.有利于“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1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领导人曾分别谈到“英国雄狮一吼而天下震撼一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英国已经吓不倒任何国家。”导致英国从“震撼一切”到“吓不倒任何国家”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经济遭到削弱 B.战后国际地位下降C.战后殖民地的丧失 D.战后联合国成立12.下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规定A.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13.自秦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政制的经典架构被明太祖拆散。“然继体之君长于深宫,鲜习政事,凡六部所奏呈者,无法裁决,于是不能不重用作为顾问机关之殿阁大学士,因之,‘票拟’之制行矣,‘内阁’之制成矣。”据此可知,明代A.君主专制的需要致使行政机构的变革 B.以“人治”为本的政权特征开始突显C.内阁由顾问发展至王朝最高权力机关 D.政治体制逐渐趋于多元化和固定化14.下图所讽刺的史实起始于: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15.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16.“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这里的“大炮”是指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17.秦朝的户籍简,类似于今天的“户口簿”。其特点是一木简记一户,又称“户版”“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据此推测,最有可能使用此类简犊的“九卿”是A.奉常 B.太仆 C.将作少府 D.治粟内史18.明朝万历以来,松江地区就有男子以缝袜、制鞋为生的。太仓城中,有许多男子靠操轧花生活。温州地区,除妇女勤于纺织外,许多纺织品是出于男子之手。这种现象表明A.传统社会分工变化 B.租佃关系日渐发展C.工商市镇普遍兴起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19.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王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20.1920年,某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在演讲中说“必须假定,能量在发射和吸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下列有关这一理论的描述错误的是A.弥补经典力学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B.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C.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突破D.打破了自然界无跳跃原则的陈见21.如图是1954年初缪印堂所做的漫画《敬祝进步》。作者为画面上的两位人物设计了这样的对话: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该漫画意在说明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利B.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C.人大代表履行当家做主的职责D.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22.下图为1958年1月我国《人民日报》发表的时政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A.美苏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B.美苏已结成主宰世界的军事联盟C.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D.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主题23.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一度在两个时期掀起热潮,这两个时期是A.中世纪和宗教改革时期 B.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C.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D.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24.下表为在国际体系、利益相关度和力量对比影响下霸权国与非霸权国采取的关系类型。据此可推知,在国际关系中A.追随霸权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B.多极化确实有利于制约世界霸权C.追随和不介入战略居次要地位 D.两极格局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25.伯里克利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官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位高权重的伯里克利在首席将军任上就曾被控渎职而受到法庭审判,并被处以罚金。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对两者的观点的评论不正确的是A.两者都主张法律的平等性 B.两者都主张法律的普遍性C.两者的法律本质完全相同 D.两者都主张重视法治作用26.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的民主改革A.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B.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C.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D.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27.1830年,力主啤酒商自主经营的《啤酒法》颁行,该法加剧了当时社会的酗酒问题并遭到禁酒协会的强烈反对,但英国议会仍然坚持推行,仅在1834年进行了微小的修改以加强社会治安。这反映了当对的英国A.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B.议会背叛了选民的利益C.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D.自由主义成为发展趋势28.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即A.“强干弱枝”B.“重内轻外”C.“重文轻武”D.“冗官冗费”29.“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位君主,又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位君主”。“他”是A.乾隆皇帝 B.道光皇帝 C.光绪皇帝 D.宣统皇帝30.下侧漫画《望“风”而起》描绘了1911年的中国时局。画面中的“风”来自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武昌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诸子分封于边塞重镇及内地各重要城市为王。规定“天子之臣,贵至太师丞相公侯,不得与讲分礼,伏而拜谒。子孙后代嫡长子袭封,余子皆降等袭爵”“凡王所居国城,及境内市井乡村军民人等敢有侮慢王者,即拿赴京……治罪”“凡王所守者祖法,如朝廷之命合于道理,则惟命是听。不合道理见法律篇十二条”“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各王府配备三护卫,约16000人,众子“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并节制地方驻军。亲王禄米万石,郡王2000石……子孙后代按亲疏由国家负责供养,宫室造作、婚丧嫁娶亦由政府负责,王府官员亦由政府支给禄俸。材料二明成祖规定,藩王不得离开封地,不得拥有私兵,王府按朝廷规定配置一定数量的护卫,超员当罚。藩王及其后代不得出仕做官,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不得考取功名。对有过王府,收回其护卫军,并欢迎王府主动献还。永乐一朝,被收缴护卫军的王府已占半数。永乐元年(1403年),命有司“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得擅役一军一民及领一钱一物,听从者有罚。自永乐三年至十五年,齐、晋、谷、代、岷诸王相继因罪被废。但是,明成祖及其后世却没有改变“眷亲支之厚”的祖制,反而对藩王大加赏赐,鼓励他们掠夺土地。据记载,洪武时宗室人口共计58人;嘉靖八年(1529年)“宗室载属籍者8203人”;至万历四十年(1612年),据大学士李廷机、叶向高疏称“万历三十二年,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余位,今袭封新生已逾十四年,又有六十余万位。”——以上材料均摘自朱永嘉《明代分封宗藩制度之设计及实施结果》等(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元璋所实行的分封制给明朝社会政治带来的隐患。(2)据材料二,概括明成祖对待藩王政策的特点,说明其影响。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社会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汉代以后,统治者开始经常性的使用赦免,《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下诏:“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赦免权力开始逐渐的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材料二:从自然法在欧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西方近代法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在西方国家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在治理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手段的争论中,人治观虽显赫一时但瞬间便悠忽不现,“人类理性所体现之正义,高于一切”。启蒙思想家们大都认为,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统治者行使的权力是人民的共同权力。西方法治主义者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敏锐的捕捉到权力专制的天性,因而便给权力重新解构、定为、整合。以近代法的理性主义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以三权分立对权力进行制度约束,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摘编自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治的特征。(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赦免制度和西方近代法治对各自社会产生的影响。33.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随印“命令美国的空海部队给予朝鲜政府部队以掩护及支持”,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中国台湾海峡。美国认为如果不把日本作为美国的后勤基地,在朝鲜半岛以美国为中心的联合国军就难以维持,并要求日本政府派遣扫雷舰队到朝鲜的元山等海域参加扫雷作业,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附近。10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7月,交战双方进行了五次大的战役,美国试图继续向朝鲜增兵,但已力不从心。杜鲁门回忆说“我从来没有使自己忘记,美国的主要敌人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宫里”。1951年6月,美军建议停战和谈。谈判开始时,美方盛气凌人,在连续发动的军事进攻遭到强力回击之后,美方被迫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1953年7月,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摘编自高嵩峰、王小雪《抗美援朝战争始末及历史评价》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最终选择和谈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材料说明国共两党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爱护,表明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日。故B正确;民族发展不是这一行动的主要意义,排除A;保护历史文物是表现的行为,不是重要的意义,排除C;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此行为显然不是消除两党的隔阂,排除D。故选B。2、A【解析】

一战爆发之初中国《新群杂志》杜亚泉、梁启超等当时国内刊物和知名人士均反思和抨击国家主义的弊端和不足之处,他们是在汲取一战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的基础上反思国内近代化路径的选择,除了要实现国家强大、民族独立外,还要更多关注对人类文明的重塑与探索,避免走上一战尔虞我诈、自相残害的局面,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出一战爆发对中国知识界思想路径选择产生的影响,未反映出一战在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排除B;材料虽然提到知识分子对西方国家主义价值观的抨击,但仅限于对国家主义的抨击,并不能说明对西方价值观的全面抨击,排除C;材料并未反映外交公理对国家主义的冲击,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3、A【解析】

红军长征作为伟大的战略转移,涉及到著名地点较多,故由材料“提纲只写了几个地名”,可推测该同学演讲的主题可能是红军长征,故A符合题意;敌后抗日涉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涉及面广,故敌后抗日不只是几个地名,故B不符合题意;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以推翻北洋军阀实现国家统一的军事行动,涉及面广,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A【解析】

根据材料“则其人大抵为遵群体之纲纪而无妨于自我之逍遥,或重个体之自由而不危及人伦之秩序者也”可以看出,虽然此时人们行为符合道家思想,但仍然是在遵守儒家伦理基础之上,说明儒学独尊地位并未丧失,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儒道融合,没有体现出统治意识出现宗教化,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儒道走向融合,无法体现儒学受到道教剧烈冲击,C项错误;根据材料“士大夫尤多儒道兼综者”可得出当时儒家地位仍然十分重要,不能说明社会上流行崇尚道教,D项错误。5、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商朝卜辞是文献史料,可作为直接史料,故C项正确。A项属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与题意不符,故错误。BD两项是神话和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故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要掌握史料的分类,解题时注意限定信息“直接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6、A【解析】根据题干,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获得的荣誉,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观念导致的结果,A正确;题干通过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表现出的是重文轻武的观念,而不是文武并重的观念,也不能体现科举制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的繁荣,排除BC;武将专权表现最突出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排除D。7、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士大夫阶层从“羞与富商为伍”到主动结交富商,甚至与富商通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8、A【解析】

北宋政府通过发放茶引,对茶叶买卖进行指导,给了商人更多的经营权力,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与地方经济自主权的增加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茶叶销量变化的信息,且这一做法会增加茶叶的销量,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对茶叶官营的取消,而不是取消整个官营制度,排除D项。9、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指的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故A正确;《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史通》是唐代刘知几著作的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文史通义》是清代学者章学诚创作的一部史学理论作品,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错误。10、D【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七千人大会总结了过去的一些教训,在经济发展路线上作出了一定的改变,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D项正确;七千人大会强调了“三面红旗”不能动,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反思总结历史问题,因此没有充分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排除A、C两项;七千人大会在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背景下召开,这是由于经济建设思想错误,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无关,排除B项。故选D。11、A【解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的衰落主要原因是二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A正确;国际地位的下降不是英国衰落的原因,而是结果,排除B;战后英国殖民地并未全部丧失,排除C;联合国成立后,英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D不构成英国衰落原因,排除。12、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的是汉代的抑商政策,这项政策推行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即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表格内容只涉及对商人的打击,不涉及对商业经营活动的描述,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如果不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材料中的规定虽限制了商业资本向土地方面流动,但仍可以向其他方面流动,因而不能限制商业规模的扩大,故排除D项。13、A【解析】

根据题干,明太祖因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废除自秦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丞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明太祖的继承者们也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设立了内阁,故答案为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内阁在明朝不是法定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点睛】明朝初年废除宰相制度,逐步形成内阁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14、C【解析】

根据漫画显示将中国撕碎,就是瓜分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从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ABD不符合史实,排除。15、C【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的西学东渐。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与西学有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故C正确。A、B、D仅是原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16、D【解析】

根据材料“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表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批评与改造当时社会制度的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兴起,其中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等,因此“大炮开火”预示的是一个新的开端,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即科学社会主义,D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发生于14-17世纪,A项错误;启蒙运动主发生于17-18世纪,B项错误;材料中“乌托邦式的”是指空想社会主义,C项错误。17、D【解析】

据材料“特点是一木简记一户,又称‘户版’‘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粟内史管理的是国家财政,故D选项正确;奉常是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故A选项错误;太仆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故B选项错误;将作少府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故C选项错误。18、A【解析】

材料体现了明朝中后期,松江地区手工业发展情况,社会分工“男耕女织”发生了变化,男子也参与手工纺织,故选A;材料不涉及土地租佃关系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D;材料只涉及松江、太仓、温州地区手工业发展,不能反映工商市镇普遍兴起,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松江地区就有男子以缝袜、制鞋为生的”“除妇女勤于纺织外,许多纺织品是出于男子之手”,联系“男耕女织”的特点分析解答。19、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选项A从题干引文中看不出来,排除。从引文中的“蔑视”等可以看出当时女工在社会上仍旧受到歧视,排除B项。从“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可以看出作者并未为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而斗争,排除C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20、A【解析】

据材料“必须假定,能量在发射和吸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指的是量子论,弥补经典力学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是相对论,故A选项符合题意;量子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突破,极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念,打破了自然界无跳跃原则的陈见,也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21、D【解析】

该漫画信息是,身着崭新工作服的1954年劳动者骑在崭新的摩托车上,实现了与骑自行车的1953年劳动者关于“五年计划”的接力。这显示了人民群众参与“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胜利是在1956年,而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在1957年,故AB错误;人大代表履行当家做主的职责指的是1954年全国人大的建立,漫画是经济建设,故C错误。22、C【解析】

从漫画信息可知,中国对美国裁军持批评态度,对苏联持表扬态度,这反映出当时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故答案为C项。漫画中美国并未裁军,不能说明美苏共同推动世界和平,排除A项;漫画反映的是美苏裁军,并未反映出美苏结成军事联盟,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23、C【解析】

依据中世纪的欧洲和文艺复兴的背景可知,在中世纪天主教占统治地位,人的思想被神学严重束缚,人的个性被压抑;在文艺复兴时期,针对教会以神为中心的说教,人们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为了突出人的个性,从历史上找出理论依据,这两个时期掀起了研究罗马法的高潮。C正确;宗教改革是在民族主义国家兴起,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兴起的对基督教的改革,未掀起学习罗马法的研究热潮,A错误;启蒙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未掀起学习罗马法研究的热潮,BD错误。故选C。24、B【解析】

本题以国际关系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表中内容看,多极体系与单极和两极体系下的国际关系相比,多极体系更有利于形成对世界霸权的制约,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从材料看不出三种关系类型的主次关系,C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强调两极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25、C【解析】

伯里克利和韩非两者在法律本质上不同,前者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后者将法律作为君主统治的根据,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26、C【解析】材料“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反映了梭伦的民主改革采取中庸原则,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故C正确;梭伦改革协调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梭伦改革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B错误;缓和阶级矛盾是为了稳定统治,故D错误。故选C。27、D【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自由主义成为当时英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英国议会推行的法案不过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趋势而已,故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社会治安问题突出,故A不正确;材料仅仅提到禁酒协会反对该法案,没有涉及议会背叛选民的问题,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不正确。28、C【解析】材料反映了武臣危害更大,所以要重用文臣,即要“重文轻武”,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强干弱枝”以及“重内轻外”,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重用文臣而非冗官冗费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意在强调文臣危害远远低于武臣,所以要“重文轻武”。29、B【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了,这位皇帝跨越了中国古代与近代这一时期,结合所学可知,道光皇帝在位的时间是1820-1850年,包含了1840年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正好处在这一时期,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30、D【解析】

根据材料“1911年”“民权”可以联系到1911年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望“风”而起,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藩王在政治、经济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并且赋予藩王以违反朝廷命令,甚至对朝廷动兵的权力。容易助长藩王成为割据势力,破坏中央政府的权力。(2)特点:在政治、军事上严格限制、削弱藩王的势力,在经济上进一步厚待藩王。影响:一方面解除了藩王对中央的威胁,同时由于宗室人口的日益膨胀,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剧,导致人民负担沉重。【解析】

(1)“隐患”,据材料一信息“天子之臣,贵至太师丞相公侯,不得与讲分礼,伏而拜谒”“凡王所居国城,及境内市井乡村军民人等敢有侮慢王者,即拿赴京……治罪”“亲王禄米万石,郡王2000石……子孙后代按亲疏由国家负责供养”得出:藩王在政治、经济上具有极高的地位;由材料信息“各王府配备三护卫,约16000人……并节制地方驻军”得出: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由材料信息“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得出:赋予藩王以违反朝廷命令,甚至对朝廷动兵的权力;依据所学知识从容易助长藩王成为割据势力,破坏中央政府的权力的角度补充。(2)“特点”,据材料二信息“藩王不得离开封地,不得拥有私兵,王府按朝廷规定配置一定数量的护卫,超员当罚”概括得出:在政治和军事上严格限制、削弱藩王的势力;由材料信息“明成祖及其后世……反而对藩王大加赏赐,鼓励他们掠夺土地”得出:在经济上进一步厚待藩王。“影响”,依据材料信息“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余位,今袭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