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后测(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后测(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后测(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后测(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后测(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选择题1.西方第一个将中国戏剧译介给欧洲人的是法国的来华传教士马若瑟。1735年,由他翻译的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巴黎出版,轰动一时。后伏尔泰也将其进行改编,其原因是()A.中国文化能为其提供部分精神资源 B.可推进中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 C.中国传统思想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D.中国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重要来源2.明代时由中外学者共同编著的《崇祯历书》,引入了西方的球面天文学,以及视差、蒙气差等重要天文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还采用了西方较精确的天文数据和通行的一些度量单位,如一周天分为360°,度以下用60进位制等。可见,《崇祯历书》的编著()A.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元素 B.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C.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D.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需要3.考古发现,中原地区的黄山聚落遗址堆积丰富,包含仰韶、屈家岭、石家河等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顶部台地仰韶早期至屈家岭文化堆积厚3—5米,基本由多层房址和墓葬叠压而成,遗迹丰富。这反映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A.统一性 B.创新性 C.包容性 D.连续性4.关于秦人族源的传说有三类:一是《史记•秦本纪》中所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二是称先祖受命为周王在陇西牧马;三是战国竹简中记载,成王派其祖先抵御西戎,“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秦人族源传说实质上反映了()A.宗法等级观念 B.华夏认同观念 C.夷夏有别观念 D.天人合一观念5.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6.中华民族有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执念。这份执念的形成,可上溯至()A.“天下共主” B.“华夏认同” C.“百家争鸣” D.“大一统”7.宋明时期,域外香料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逐渐有了丰富的用香仪式、香事供养、香药养生、斗香挥霍等。中国汉代的被中香炉,13世纪时已传入西亚,后来中国熏香术、中式香疗术、格式香炉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也传到域外。这说明()A.香料传入中国并且逐渐本土化 B.中外交往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 C.香料是中外贸易商品中的大宗 D.香料是欧亚非文明互鉴的载体8.16世纪早期,廷巴克图大规模地复制书籍,复制书籍末尾的标签不仅注明书籍的题目和作者,而且包括手稿复制的时间和抄写本书的书记的姓名,有时甚至还有校对者和工人的全名。这反映出廷巴克图()A.成为西非地区的文化中心 B.图书复制向专业化发展 C.积极参与传播伊斯兰教 D.因学术交流而兴起和繁荣9.中华文明之起源,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也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这表明()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王朝国家形态成熟1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说”,如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以鸟形陶鬶、三足陶鼎为特色;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以双唇尖底彩陶瓶为代表;而西辽河地区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则以简形罐为特征。材料体现了中华文明()A.多元并行格局 B.多元一体格局 C.多元一统格局 D.多元自治格局11.“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A.甲正确,乙错误 B.甲错误,乙正确 C.甲、乙都正确 D.甲、乙都错误12.明清之际曾称耶稣会士传播的西学为“利氏学”,“利”即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史载他先着僧服,后改穿儒服,起中国名字,并试图融入中国社会:“如果你们皇上能看见我现在这样子该多好,我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中国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 B.深刻学习中国的儒学文化 C.打开在中国传教的突破口 D.向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选择题1.西方第一个将中国戏剧译介给欧洲人的是法国的来华传教士马若瑟。1735年,由他翻译的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巴黎出版,轰动一时。后伏尔泰也将其进行改编,其原因是()A.中国文化能为其提供部分精神资源 B.可推进中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 C.中国传统思想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D.中国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重要来源【答案】A2.明代时由中外学者共同编著的《崇祯历书》,引入了西方的球面天文学,以及视差、蒙气差等重要天文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还采用了西方较精确的天文数据和通行的一些度量单位,如一周天分为360°,度以下用60进位制等。可见,《崇祯历书》的编著()A.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元素 B.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C.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D.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需要【答案】A3.考古发现,中原地区的黄山聚落遗址堆积丰富,包含仰韶、屈家岭、石家河等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顶部台地仰韶早期至屈家岭文化堆积厚3—5米,基本由多层房址和墓葬叠压而成,遗迹丰富。这反映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A.统一性 B.创新性 C.包容性 D.连续性【答案】D4.关于秦人族源的传说有三类:一是《史记•秦本纪》中所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二是称先祖受命为周王在陇西牧马;三是战国竹简中记载,成王派其祖先抵御西戎,“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秦人族源传说实质上反映了()A.宗法等级观念 B.华夏认同观念 C.夷夏有别观念 D.天人合一观念【答案】B5.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答案】A6.中华民族有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执念。这份执念的形成,可上溯至()A.“天下共主” B.“华夏认同” C.“百家争鸣” D.“大一统”【答案】D7.宋明时期,域外香料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逐渐有了丰富的用香仪式、香事供养、香药养生、斗香挥霍等。中国汉代的被中香炉,13世纪时已传入西亚,后来中国熏香术、中式香疗术、格式香炉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也传到域外。这说明()A.香料传入中国并且逐渐本土化 B.中外交往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 C.香料是中外贸易商品中的大宗 D.香料是欧亚非文明互鉴的载体【答案】B8.16世纪早期,廷巴克图大规模地复制书籍,复制书籍末尾的标签不仅注明书籍的题目和作者,而且包括手稿复制的时间和抄写本书的书记的姓名,有时甚至还有校对者和工人的全名。这反映出廷巴克图()A.成为西非地区的文化中心 B.图书复制向专业化发展 C.积极参与传播伊斯兰教 D.因学术交流而兴起和繁荣【答案】B9.中华文明之起源,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也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这表明()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王朝国家形态成熟【答案】B1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说”,如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以鸟形陶鬶、三足陶鼎为特色;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以双唇尖底彩陶瓶为代表;而西辽河地区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则以简形罐为特征。材料体现了中华文明()A.多元并行格局 B.多元一体格局 C.多元一统格局 D.多元自治格局【答案】A11.“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A.甲正确,乙错误 B.甲错误,乙正确 C.甲、乙都正确 D.甲、乙都错误【答案】C12.明清之际曾称耶稣会士传播的西学为“利氏学”,“利”即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史载他先着僧服,后改穿儒服,起中国名字,并试图融入中国社会:“如果你们皇上能看见我现在这样子该多好,我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中国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 B.深刻学习中国的儒学文化 C.打开在中国传教的突破口 D.向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答案】C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1)根据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