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伦理教程 课件 第5章 守护网上精神家园_第1页
大学生网络伦理教程 课件 第5章 守护网上精神家园_第2页
大学生网络伦理教程 课件 第5章 守护网上精神家园_第3页
大学生网络伦理教程 课件 第5章 守护网上精神家园_第4页
大学生网络伦理教程 课件 第5章 守护网上精神家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

5.2网络失范行为概述

5.3大学生主要网络失范行为5.1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1.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阶段性特征到目前为止,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呈现明显的两个阶段性特征:娱乐化阶段和应用化阶段。1)娱乐化阶段(1994—2013年)1994—2013年,互联网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像网络游戏、网络音乐、在线影视、网络视频、网络社交等网上娱乐体验。有人对中美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美国的互联网更多是主流经济的助推器,但中国的互联网大多是用来娱乐的。摘取两项持续多年的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数据(见图5-1和表5-1),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互联网娱乐化的倾向性。大学生互联网娱乐化倾向,与同期中国互联网文化缺失、互联网商业化趋利性是分不开的。中国互联网的接入和发展是在互联网商业化和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完成的。如何赚得互联网的第一桶金?如何通过互联网增长财富?这是第一代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思索的问题。中国的创业者似乎有这样一种共识,互联网财富与点击率相关,而提高点击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娱乐。大学生是一个感性、活泼的群体,也是一个敢于、擅于玩的群体,在没有经过计算机文化熏陶的背景下,赤裸裸地被扔进了一个由商家构筑的娱乐世界,其娱乐化倾向是必然的。2)应用化阶段(2013年至今)2013年“宽带中国”战略加速推进,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网络接入手段日益丰富。2013年前三季度,已有1.3亿户家庭具备光纤宽带接入能力,3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乡镇。2013年12月4日下午,工信部正式发放4G牌照,宣布我国进入4G时代。由3G引发的移动互联网热潮终于在4G时代大放异彩,这为互联网普及应用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手机上网比例的大幅上升,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网络用户拥抱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激情,另一方面说明手机助推了互联网应用的深入化和广泛化。互联网应用化可以理解为互联网应用生活化,即互联网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工具性价值日益强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已经和互联网息息相关,人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都已经被互联网所串联。网上支付、互联网理财、定位导航、网上打车、订购外卖、旅游预订、在线教育课程、健康监测等,几乎包揽了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特征由娱乐化向应用化的转向是一个趋势性、总体性的过程,但还有部分大学生仍然由娱乐性主导,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互联网娱乐化向应用化转向倾向带来的伦理问题蕴涵着“人与互联网”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如何应用互联网?“应该”是道德价值和道德法则的体现,同义词源的“应当”和“应该”,意指道德上的义务、责任,带有理想性和超越性的价值指向,对道德意义上的“应当”的认识,表明人类对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的一种自觉认知和践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创立的第一部伦理学也讲人生之道,认为人生要达到至善和幸福的目的,就要发挥理性的功能,遵照中道原理,以“应当的目的”“应当的手段”“应当的方式”以及“应当的时间”和“应当的地点”,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选择。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应当”这个概念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他的伦理学中,“应当”就意味着至善的理想、人生的目的和行为选择的中道原则。休谟把“应当”作为道德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所遇到的不再是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联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而且我相信,这样一点点的注意就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并使我们看到,恶和德的区别不是单单建立在对象的关系上,也不是被理性所察知的。”康德继休谟之后对道德的“应当”做了系统的论证,建立了思辨的伦理学体系。他的道德学的集中点可以说就是论证“应当”,确立体现道德“应当”的普遍必然性的法则—“绝对命令”。人都趋向于自由和人格完善,追求内在价值的实现,道德“应该”成为人们的意愿,自觉使感性欲求服从理性命令的“应该”,“应该”表述的是把行为本身看作自为、客观必然、行为自身和目的同一的绝对命令。康德认为“应当”深深埋藏在人们伦常生活的最底层,并使人们日常的道德活动与当下的善恶评判成为可能。体现着道德价值的“应当”从康德开始成为一种区别于事实世界的“决然自明的事实”。我们知道,道德规范是他律的,但这种他律必须转化为个体的自律才能成为实存的道德。因此,我们“把道德的‘应当’从认识中提炼出来,表明人类对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的自觉”。“应当”是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也是道德命令和价值标准。互联网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互联网是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之一,是共享的资源平台,是新兴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的一个中心要素,其环境已成为我们的重要生活场景。换句话说,拥有强大功能的互联网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但其本质不是一个娱乐的工具。“应当”如何应用互联网?这不只是个简单的技术工具选择和应用问题,而且是一个价值判断,表征一个人、一个民族对互联网技术理解的程度以及拥有的文明、道德底蕴。2.大学生互联网应用扫描纵观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历史和现实偏好,结合大学生职责所在,接下来就网际聊天(互联网/手机即时通讯)、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和网络学习进行讨论。1)网际聊天网际聊天指用户借助聊天工具/网站,基于互联网所进行的文本、言语和视频传递等交互活动。网际聊天是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功能。大学生喜好网际聊天,原因在于:一是交往需求,二是通信需要,三是娱乐需求。随着聊天工具功能的不断增强,网际聊天娱乐化不断强化,网名、聊天的内容、语言表达形式都可以富于娱乐性、趣味性。大学生网际聊天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意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促进大学生角色重建和社会化进程。第二,有利于大学生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消极意义则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诱发大学生网络沉迷。第二,远离“实像”,人格异化。第三,导致部分大学生情感错位。第四,其他心理伤害。2)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网络文学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网络文学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互联网络为上亿网民提供了多如恒沙的各类文学资料信息,与此同时,一种以这种新兴媒体为载体、依托、手段,以网民为接受对象,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特点的网络文学悄然勃兴。网络文学分为三类样态:一类是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一类是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还有一类是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文学作品进入互联网络,以及几位作家几十位作家甚至数百位网民共同创作的具有互联网络开放性特点的“接力小说”等。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中文文学网站已超过4000家,而国内的汉语原创文学网站也已超过500家。一个文学网站一天收录的各类原创作品达数百乃至数千篇。如果把所有的文学网站、门户网站的文学频道、文学社区,以及一些个人文学主页和博客中属于文学的部分累积起来,恐怕只有巨型计算机才算得出网络文学作品的总量了。首先,无论是网络文学的创作还是受众大多为青年人,其缘由大抵与网络文学的特征分不开。其次,网络文学具有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特征。再次,网络文学内容具有可读性。最后,网络文学的多层次性符合青年人审美趣味的多样化。3)网络视频网络视频是指视频网站提供的在线视频播放服务,主要是流媒体格式的视频文件。在众多的流媒体格式中,flv格式由于文件小、占用客户端资源少等优点成为网络视频所依靠的主要文件格式。各大网站的视频内容,基本分为原创和转载两大类。第一类为原创,内容包括自拍、DV拍摄、影视恶搞等。第二类为转载,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内容的网络化和短小化。在网络视频的创作者和受众中,大学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群体。大学生充满朝气和活力,能不断进取和思考,网络视频拥有了大学生群体就拥有了坚实的后盾。内容是网络视频的核心业务和发展根基。网络视频除了在专门的网络视频网站发布外,还有博客、BBS、论坛等发布渠道,这些视频的来源往往是无序的、不可预见的,很难控制和审查。这些因素受互联网商业主义的驱使,网络视频内容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网络恶搞。二是网络色情泛滥。第三,其他不良视频。2013—2016年,快手和抖音两大短视频传播平台出现,受到广大受众的喜欢。抖音是一款音乐类短视频APP,用户可以任意选择一首歌曲,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后期美化剪辑创作出一条短视频。用户上传视频到抖音平台上进行分享。搞笑有趣的视频内容,全屏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是抖音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抖音与快手的传播内容都会根据用户感兴趣的视频进行推荐。也就是说两个平台的传播内容都是由算法推荐的。后台根据用户的浏览痕迹记录每个人感兴趣的内容,当用户再次点开视频软件的时候,平台就会根据算法向不同的受众推送不同的内容。平台采用算法内容分发机制,使短视频平台传播内容更加高效,它们可以精准地捕捉受众用户喜欢的视频并且向他们推送大量类似的视频,这样的方法可以减少用户的“无效时间”,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4)网络学习所谓网络学习,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学习环境的开放性。二是学习主体的自主性。三是学习手段的灵活性。四是学习关系的交互性。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日益受到瞩目。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这三大平台的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并且像真正的大学一样,有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管理系统。再者,它们的课程都是免费的。2013年,MOOC进入中国,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大学网络教与学的变革。网络学习缺陷之一就是缺乏个性化和情感教育。可喜的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知识服务领域的应用已初见端倪,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等个性特征,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进行学习分析,通过人工智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与学习支持得以实现;同时,情感计算技术的进步有望逐步实现师生间的情感补偿。5.2网络失范行为概述5.2.1网络失范行为“失范”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他将“失范”解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判定网络行为失范,着重需要把握两个尺度,一是要看网络行为本身是否违背或偏离了既有的社会规范,二是要看它们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这样,我们可以将网络失范行为界定为网络行为主体在网络世界中违背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所应遵循的特定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行为偏差。网络失范行为一般归纳为四种类型:网络违规行为、网络侵权行为、网络暴力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网络违规行为主要是指网民在网络环境中违背了基本社会道德和生活规范的行为。网络侵权行为是指网民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侵权行为,其本质与传统侵权行为相同,都是知识侵权的一种形式。网络暴力行为是指网民在互联网络上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伤害性、煽动性等内容的行为现象,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有效延伸。网络犯罪行为是指以网络为工具或以侵犯网络为目的而实施的违反法律规定、扰乱网络空间秩序和危害网络系统安全的犯罪行为。网络失范行为的四种类型中,后三者在严格意义上均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只是侵权(如知识产权的侵犯)和暴力两类行为的程度相对较轻,不一定会对他人构成明显的伤害。在中国,大学生犯罪与互联网的相关性越来越明显。网络不仅成为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工具和场所,也是许多大学生犯罪的主要诱因。大学生网络犯罪有三种: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客体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基于网络诱因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5.2.2虚拟性与行为失范1.网络的虚拟性所谓网络的虚拟性,是指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空间虚拟化特征。这种虚拟世界的存在形态是无形的,它以知识、信息、消息、文字、图像、声音等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而这些存在形式最终都归结为符号。互联网兴起的时候,隔着屏幕和网络,大家可以随意的隐藏身份,男人可以伪装成女人,胖子可以伪装成瘦子,“屌丝”可以伪装成“高富帅”,狗可以伪装成人。《纽约客》杂志里面曾经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2.互联网魔戒存在与否虚拟空间给人一种“不在场”“缺席”的认知,或者自信拥有高超网络技术能让自身实现隐身的虚拟认同,给“互联网魔戒”的存在做了背书,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和助长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在网上所有的行踪都会被跟踪和记录。与传统世界不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身份、脸谱、场所等都模糊化、符号化和平等化,从而为各种可能的犯罪活动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隐蔽的条件。今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你的网络应用点点滴滴进行拼图,复原你的身份、脸谱、场所。总而言之,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你是一只狗,人们不仅知道你是一只狗,还知道你是一只什么样的狗,连你有几根毛都能了解得清清楚楚。

5.3大学生主要网络失范行为5.3.1网络成瘾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网络成瘾综合症与毒瘾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网络成瘾综合症发作时,严重的患者也会出现如同瘾君子那样的手抖、出汗、心力不集中、食欲不振等间断症状,这类现象被称为“网络成瘾综合症”或IAD(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如果网络成瘾综合症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成为一种精神性病症,主要表现为容易兴奋、焦虑、抑郁等,严重者会引发自杀等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网络成瘾可分为五种类型:①网络性成瘾:沉迷于观看、下载和购买色情视频,沉迷于成人幻想和角色扮演的聊天室;②网络关系成瘾:过度沉溺于网络关系而不顾现实生活的关系,如沉迷聊天室、虚拟爱情;③网络赌博成瘾:沉溺于网络赌博、游戏、疯狂购物或进行股票交易;④网络信息成瘾:由于网络存在海量的信息,成瘾者花费特别多的时间浏览、收集和组织信息;⑤使用计算机成瘾:使用计算机成为一种强迫性行为。网络成瘾的人有可能会对自己及其他人造成伤害,带来社会问题,因此,网络成瘾是一种失范行为。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基本信息大学生轻度网瘾百分比基本保持在60%以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重症患者比例呈增长趋势。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第一,心理原因。第二,互联网企业成瘾盈利模式。第三,现实境遇。第四,网络的强大诱惑力。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网络成瘾无论是给成瘾者自身还是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已成为家长和一些教师排斥网络、让青少年远离网络的最直接依据。2005年11月13日,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等五位两院院士在北京联合签名,呼吁全社会“关注网络沉溺,保护网瘾少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后果主要有:首先,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其次,网络成瘾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最后,网络成瘾引发犯罪问题。5.3.2黑客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掌握网络攻击和入侵技术的黑客对网络、社会乃至国家安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1.黑客内涵的演变黑客一词最早源自英文hacker,原指“‘狂热编程’和‘信息共享是至善,编写自由软件,使获得信息和计算机资源更为便利,共享他们的专用技术是黑客的伦理责任’的人”。简单地说,早期黑客是一群热衷研究、撰写程序且具有相应伦理责任的电脑专家。因此,黑客一词早期在计算机界褒义居多。Hacker拥有强烈的激情和一定的伦理责任。一度被称作“因特网之父”的文顿·瑟夫(VintonCerf)曾这样评述那些痴迷的编程专家尽全力编程的魅力:“编程令人愉悦。”制造第一台真正的个人电脑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直率地道出了他对编程的奇妙感受:“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世界。”这是一种精神:黑客精神,因为编程的挑战对他们而言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与编程有关的难题激发了黑客真正的好奇心,使他们渴望学习更多的东西。雷蒙德在他关于Unix黑客哲学的阐述中,也很好地概括了一般的黑客精神:要正确奉行Unix哲学,你必须忠于完美。你必须相信,软件是一种值得你付出全部智慧和激情的艺术……软件的设计和应用是一种快乐的艺术,一种高水平的游戏。要正确奉行Unix哲学,你必须持有(或重新获得)这种态度。你必须去关怀,你必须去玩,你必须心甘情愿去探索。总之,Hacker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而产生、成长,他们对计算机有着狂热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他们不断地研究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发现计算机和网络中存在的漏洞,喜欢挑战高难度的网络系统并从中找到漏洞,然后向管理员提出解决和修补漏洞的方法。一般来说,Hacker不干涉政治,不受政治利用,他们的出现推动了网络的发展与完善。Hacker所做的不是恶意破坏,他们是一群纵横于网络上的大侠,追求共享、免费,提倡自由、平等。Hacker的存在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健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计算机的安全需要更多黑客去维护,“黑客存在的意义就是使网络变的日益安全完善”。中国Hacker成长于20世纪末,到了21世纪初,这一时期国内的黑客基本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中国红客为代表,略带政治性色彩与爱国主义情结的黑客。第二种是以蓝客为代表,他们热衷于纯粹的互联网安全技术,对于其他问题概不关心的技术黑客。第三种就是完全追求黑客原始本质精神,不关心政治,对技术也不疯狂追捧的原色黑客。但到了今天,黑客一词已被用于泛指那些专门利用电脑网络搞破坏或恶作剧的家伙。对这些人的正确英文叫法是Cracker,有人翻译成“骇客”。也正是这些人的出现玷污了“黑客”一词,使人们把黑客和骇客混为一体。根据开放原码计划创始人EricRaymond的解释,Hacker与Cracker是分属两个不同世界的族群,基本差异在于,Hacker是有建设性的,而Cracker则专门搞破坏。黑客行为的最显著特征是未经同意进入他人电脑的数据库与操作系统。在互联网上,存在很多设定了密码、指令等访问权限的区域,这些区域中,往往包含了军事、商业等各种机密以及个人隐私。黑客则以打破常规、挑战约束为追求,力图突破或绕过设定的关卡,进入限制区域。据统计,当今世界平均每20秒钟就有一起黑客事件发生。黑客已形成一个广泛的社会群体,在西方有合法的黑客组织、黑客学会,网上“黑客之家”“黑客俱乐部”之类的虚拟社区比比皆是。他们致力于软件的开发、完善及共享,并积极为初学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随着网络用户的日益增多,黑客行为的影响范围更广,影响强度更大。我国当前绝大多数网络攻击破坏活动的动机是“以黑牟利,以利养黑”,且分工细化,体系庞大,已形成黑色、灰色利益链条,导致地下市场活跃,黑色产业兴起,黑客成为网络黑社会的雇佣兵和急先锋,沦为各种犯罪集团的打手和帮凶。2.大学生黑客认知及其心理因素我国黑客的主要群体是18~30岁的年轻人,大多是男性,不过现在有很多女生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他们大多是在校的学生,因为他们有着很强的计算机爱好和时间,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还有一些黑客有自己的事业或工作,大致分为程序员、资深安全员、安全研究员、职业间谍、安全顾问等。考察大学生黑客心理和行为可以发现,其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原因。大学生普遍认同技术中性观念,无所谓善恶,黑客技术也是一样。事实上,无价值负荷技术如何使用亦有善恶之分。目前大学生黑客行为主要集中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盗取玩家信息倒卖赚钱。二是集中攻击网站收“保护费”。三是入侵正规网站篡改信息。四是网络钓鱼(Fishing)。就目前情况看,黑客大多年龄低,随着黑客技术不断提高,个人财富也在增长,精神和物质同时得到满足,使得大学生黑客的人生观、价值观极易扭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为社会留下不稳定因素。3.黑客的危害2011年2月22日,央视曝光黑客利益链:个人容易获得黑客攻击软件。节目报道:2010年5月至8月间,鄂州警方围绕黑客软件的来源顺线追踪,远赴山东找到了提供黑客软件下载的黑客网站经营者卢某。卢某今年29岁,一年前他看到不少黑客网站生意不错,于是就联系到一些所谓网络高手编写软件及教程,开办起了一家黑客网站,短短半年时间就吸纳会员4万多人。据他交待,最初吸引人的就是入侵网站、盗号、控制别人电脑等技术。记者试着找到了一家黑客网站,简单注册以后,真就很容易地获取了一段教程和一个黑客软件,记者根据教程很快生成了一个木马,然后植入事先准备好的一台电脑,目标电脑马上受到了控制。这样通过远程控制软件,不仅可以控制电脑的屏幕、键盘的操作,还可以拷贝、修改数据等。报道称,有人利用黑客软件,入侵控制电脑后,盗取账户密码,冒充主人进行诈骗。而像这类黑客软件大部分都来自黑客网站。记者通过搜索,半小时内搜出黑客网站近千家,名字也很直白,黑客基地、黑客防线、黑客武林等。黑客网站里大多包含“远程”“捉鸡”“盗号”“压力测试”等软件下载。专家介绍,这些软件大部分是用来捕获肉鸡的。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统计,2007年,我国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被植入木马程序的达91.47%,换句话说,我国每10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中,有8台曾经受到黑客控制,而被控制的电脑,通常就被称为肉鸡。黑客捕获肉鸡后,除了对肉鸡及肉鸡主人进行直接侵害,还会将手上的肉鸡多次卖出。许多黑客网站上,都有买卖肉鸡的广告,一只肉鸡也就一毛钱左右。当收集的肉鸡到达一定数量,就会被组成僵尸网络,发动DDOS攻击,从而使电脑或服务器无法为用户提供正常服务。黑客在虚拟世界中横行,助长网络犯罪。看似虚拟的网络黑手,让人们付出的却是真实的代价。湖南籍大学生曹某毕业后即失业,于是当起了网络“黑客”,伙同他人在网上从事所谓的“危机公关”业务。从2010年年底到2011年年底,他与重庆籍大学生吕某某先后对国内多个大型知名网站、搜索网站、论坛实施入侵,共计删除帖子700多条,获利140多万元。5.3.3网络暴力英国最著名的独立记者、大众心理学家乔恩·罗森(JonRonson)用了3年的时间,周游世界拜访了多起羞辱和人肉事件的受害者,写就《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一书。书中的被羞辱者其实本质上和我们类似,只不过因为在公众场合或者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错误的言论就招致了毁灭性的羞辱和人肉。公众的羞辱如同一阵飓风,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还波及了他们生活半径内的其他人,他们被羞辱、嘲笑、妖魔化,他们无力申辩。1.网络暴力的含义和特征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借助网络技术工具,以道德的名义对当事人甚至亲友施与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使当事人的名誉、隐私等人格权益受损的网络失范行为。从具体形态上看,它主要呈现以下特征:①主体的不确定性。②过程的易操作性。③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暴力,也不等同于网络舆论监督。一方面,网络暴力虽然与现实暴力都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如迫使当事人自我反思、有所改进等。但是前者主要表现为通过道德谴责、侮辱谩骂、侵犯隐私、娱乐恶搞等方式给当事人制造心理压力,而非赤裸裸的流血冲突的现实暴力。它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短。另一方面,网络暴力也不等同于网络舆论监督。后者是网民言论自由、政治民主的充分体现,是保障自身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表现。网络暴力是网络舆论暴力,而非网络舆论监督。深入理解网络暴力还应明确其基本特征。首先,网络暴力具有伪善性。其次,网络暴力具有群体性,是一种群体极化行为。再次,网络暴力具有强制性。最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参与平台更加多样化,渗透到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多样化的网络平台中,增强了信息传播的集中性与迅速性,加剧了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网络暴力行为包括:频繁给当事人发送对其有害的信息和邮件;捏造和散布针对当事人的谣言;未经当事人许可发布令他人难堪的照片和视频;欺骗和引诱他人暴露当事人的高度私密信息;在网上冒充他人,破坏当事人的名誉;威胁和恐吓当事人及其亲友等等。2.网络暴力典型形态: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部分基于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逐个辨别真伪,部分基于通过匿名知情人提供数据的方式去搜集关于特定的人或者事的信息,以查找人物身份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人肉搜索的内在动因,有时候就是为了自我实现,体现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