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韶关市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广东省韶关市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广东省韶关市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广东省韶关市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广东省韶关市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广东省韶关市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B.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C.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2.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动B.生产方式的革新C.田庄经济的兴起D.社会经济的转型3.以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在中国的外资大型工矿业企业来计算,1840~1894年为23家,创办时的资本总额共为7631千元。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创办资本总额为103153千元,后者为前者的13.5倍。外资企业在华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B.晚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本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D.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4.西欧中世纪历史中,因商品经济发展而推动的事件有①封建制度的产生②大学的兴起③等级君主制④城市的自治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5.西汉建国后,儒者叔孙通等人定朝仪、封禅等制度;儒者陆贾、贾谊等宣扬儒家德治相对于法家政治的优越性,儒家经典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A.分化为不同的派别 B.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理论体系丰富完善 D.紧密结合现实政治6.古希腊“经济”是“管理家庭经济”之学。1615年,蒙克莱田使用“政治经济学"之名,把“经济”一词的含义从家计扩展到国家层面。“经济”含义的变化体现出A.古希腊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B.自由主义已成国家经济政策C.政治已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 D.国家对经济的意义日益重要7.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以下有关《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该法的公布是平民的胜利 B.该法没有给平民阶层带来任何好处C.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D.审判量刑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特权8.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规定科学家的最低工资为1200卢布,最高工资为4800卢布。同年,《关于改善科学家状况》还规定,供给科学家的口粮增加到500份,专家可以免去与自己业务无关的各种义务,如义务劳动和服兵役等。这些措施旨在A.调动科学家建设国家的热情 B.配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缩小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 D.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9.1615年,法国人孟奇里梯安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中提出:“商业,尤是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源泉,国家应该保护关税和商人利益,达到货币入超”。这一主张立即成为欧洲诸国政府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此理念下,欧洲诸国A.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 B.倡导自由贸易的原则C.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D.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10.近代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案。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1694年《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这说明英国A.国王真正成为“虚君” B.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C.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 D.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11.清初,先是言官本章“是与不是必须封进听旨定夺”,阁臣不得过问。之后又以“陈奏本章,照故明例,殊觉迟误”为借口,规定:“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这表明当时内阁A.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 B.票拟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C.提高了中央机构办事效率 D.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强化12.王国维在谈到中国诗歌时说:“四言蔽而有楚辞,楚辞蔽而有五言,五言蔽而有七言。古诗蔽而有律绝,律绝蔽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材料表明王国维意在A.赞叹中国诗歌发展历史悠久 B.探究中国诗歌发展的规律C.勾画中国诗歌发展递嬗关系 D.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沿革13.17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成为甘蔗种植园。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价格革命的影响C.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D.工业革命的推动14.下图选自资中筠《开放中的变迁》,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A.1898年是清代民间社团创立最多的年份B.甲午战败后几年内民间社团数量增长较快C.晚晴的民间社团以推翻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D.辛亥革命时期民间社团合并为政党故数量减少1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16.费正清在分析1939年初中国战区形势时说:“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却正在渗入日军战线后面的广阔农村扩张势力,并贏得民众的支持。"“日军越来越深的陷入永无尽头的消耗的泥潭中”。由此推知A.国民党的战略是“以空间换时间” B.中共日益积聚力量优势C.日军对华采取持久战战略 D.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17.20世纪20年代,汉口的对外贸易出现了新的特点。输入品主要限于中国不能生产的产品,如煤油、用电设备等。那些中国能生产的且价格高于国货的进口品越来越多地拒之门外。这表明A.中国的轻工业产品物美价廉 B.中国经济格局开始发生改变C.列强经济侵略受到一定抵制 D.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18.历史上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江南大规模的迁移是在①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②公元3—5世纪③公元8—10世纪④公元14—16世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的设置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 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20.维多利亚女王时代。(1837一l901年)被英国人视为大英帝国的“巅峰时代”。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英国的叙述,错误的是A.开始成为殖民帝国 B.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D.现实主义文学走向兴盛21.下表是1942年9月延安“九--运动大会”概况。据此可知,陕甘宁边区A.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B.移风易俗成效显著C.重视军事体能训练 D.形成群众体育体制22.《天演论》的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1906年《民报》主要撰稿人胡汉民评价《天演论》:“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反映了A.《天演论》催生国人民族观念 B.维新思想已逐渐走向成熟C.“物竞天择”观念受民众推崇 D.“进化论”助推革命浪潮23.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中的比重。日军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24.新中国在某一时期采取以下措施:“明确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不得侵犯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和小农具等生产资料;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上述措施实施的背景是A.建国后初期的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实施,开始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面对农村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实施“调整”等八字方针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25.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此举旨在A.建立新时代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B.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C.为向杜会主义过渡奠定思想基础 D.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6.“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一役”直接唤起了国民,催生了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运动 D.辛亥革命27.以下最能体现“远东的事务是由欧洲决定的”文本是A.《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凡尔赛合约》 D.《开罗宣言》28.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29.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高宗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同时废除尚书左、右丞。南宋初年,还曾设“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属执政官之列。这反映出宋代()A.官僚政治发生显著变化 B.中央行政机构走向完善C.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丞相职权范围略有缩小30.在列宁看来,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但社会主义国家并不一定要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俄国完全可以开辟自己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A.十月革命引发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B.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C.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社会主义适合在落后国家建立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部分学者在分析1914年前后的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的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当今的国际格局.状态和百年前的情况有某种类似之处,德国安德烈亚斯赫伯格罗特教授指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并非易事,但是今天亚洲的局势无论与1914年的欧洲有多少相似,其中一条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今天的大国都意识到战争不该轻易发动,这应该是历史给现实的启示。哈佛大学的理查德罗斯克兰斯教授认为夸大今天的国际形势与1914年的相似性是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直接类比。比如,国际社会的战争观已经今非昔比,1914年对战争的狂热美化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是现实的国际环境与1914年的最大差异;核武器的存在是制约大国之间战争的一个要素。但是战争的风险并非完全没有,中美两国只有互相深入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交流和合作才可能避免再次爆发大战——《一战历史给现实的启示》(1)部分学者认为当今国际格局与1914年前后国际格局有什么相似之处?这反映了西方政治家对今天的中国持怎样的态度?(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者认为中美两国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原因。32.材料1944年6月6日,盟军先头部队跨越英吉利海峡,登陆诺曼底。此前,东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扭转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但德国仍占领着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德军兵力损失就超过40万。1944年12月,德军在西线战场上的兵力由原来诺曼底登陆时的60个师增加到了76个师和旅,而东线苏德战场上的德国陆军占陆军总人数的比重,从1944年初的70%下降到1945年初的57%~59%.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后,德军隆美尔元帅竭力主张结束战争,同希特勒发生了激烈争论,部分高级将领还组织了暗杀希特勒的政变。诺曼底登陆后,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武装斗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摘编自洪飞等《试论第二战场开辟的作用》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曼底登陆战役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诺曼底登陆对欧洲战场的意义。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实甫(1260年1336年),大都(今北京市)人。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等三种。《西厢记》是元杂剧的著名作品。《西厢记》描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到了宋代文人诗词以之为典事,元初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列有《莺莺传》。《西厢记》描写了崔、张二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及其与封建礼教、封建门阀婚姻制度的矛盾冲突,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门阀婚姻制度的虚伪性和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的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理想,包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它问世以后,家喻户晓。它的出现,也对后世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像《牡丹亭》《红楼梦》等作品均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实甫《两厢记》的艺术成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实甫艺术成就取得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由明清时期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和刘滋世经商致富,20年后又投资土地“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权与资本互相转化现象,B项正确;材料并非意在强调再生产的资金不足,A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土地经营“开始”市场化的结论,C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不符合史实。2、A【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逐渐淡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商人也可以通过科举成功改变身份成为士人,不论是地主还是佃农都不一定专营农业,大多数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和商业贩运等,甚至进入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工商业者通过经营积累货币,也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或自耕农,也可以通过科举甚至买官进仕。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仍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创新;C选项错误,田庄经济兴起于汉代,不是唐宋时期;D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出现转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C【解析】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表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主要放宽了民间设厂的规定,并未大量引入外资,排除;西方工业革命发展会促进外资在华增加,但是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后外资激增,而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情况在甲午战争前后并无明显变化,选项D排除。4、B【解析】

中世纪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大学、城市和市民阶层兴起,而且市民、贵族与王权形成了等级君主制,B正确;封建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庄园制,而非商品经济,①错误,排除A、C;D概括不全,排除。5、D【解析】

西汉建国后,儒家经典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在积极适应社会现实,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学的不同的派别,故A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儒学理论体系,故C错误。6、D【解析】

17世纪,“经济”一词的含义从家计扩展到国家层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出国家对经济的意义日益重要,故D正确;古希腊不可能推动近代经济的发展,故A错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已成国家经济政策,故B错误;政治已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说法错误,故C错误。7、B【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限制了贵族任意曲解法律的特权,但从内容上看,大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汇编。故选B。8、A【解析】

苏俄的做法是优待科学家,这有助于调动科学家建设国家的热情,A正确;1919年尚未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B;对科学家的优待与缩小社会阶层收入差距无关,排除C;题干未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9、A【解析】

孟奇里梯安主张保护和发展商业,实现货币入超,即实行重商主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欧洲诸国通过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对外进行贸易和掠夺,故选A,排除B;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是在二战以后,排除D。故选A。10、D【解析】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规定限制了王权,强化了议会权力,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D正确;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国王真正成为“虚君”,排除A;国王没有立法权,排除B;责任内阁制形成时间是1721年,排除C。11、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内阁的职责是“听旨定夺”,表明内阁只是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表明票拟权受到严格的限制,说明清朝内阁权力遭到削弱,故选B;A是军机处的职能,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提高中央机构办事效率,排除C;皇权专制得到空前强化的是军机处的设立,D错误。12、B【解析】

由材料信息“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可知,王国维意在探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规律,故B正确;材料主旨没有强调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悠久,故A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强调中国诗歌发展递嬗和沿革,故CD错误。13、C【解析】

加勒比海地区成为蔗糖出产区,主要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国际分工的划分有关,故选C;加勒比海地区出现“蔗糖革命”和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以及价格革命无关,排除AB;17世纪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无法体现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D。故选C。1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中曲线的走势中能够看出1895年-1910年间晚清社会民间社团力量的发展经济的两次大的曲折波动时期,甲午战后的几年间民间社团数量增长较快但至1900年又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迅速跌入谷底;1905年后民间社会力量再次兴起,同样至1910年间民间社团力量再次弱化,所以B项说法符合图中图中曲线含义,ACD三项三项并不能从曲线中直接显示出来。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15、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指出的“程朱讲学之效”在于使“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肯定了宋代理学在塑造中国人的价值信仰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C项正确;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士大夫”死节不符,A项错误;“程朱讲学之效”在于“仗义死节”,不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并且材料也不是在指责理学对个性发展的压抑,BD两项错误。16、B【解析】

“同时中国共产党却正在渗入日军战线后面的广阔农村扩张势力,并贏得民众的支持”反映出中共通过走群众路线,正在日益积聚力量优势,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的战略是什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困局,而不是其策略,排除C项;1938年抗战就进行到相扶阶段,排除D项。17、C【解析】

20世纪20年代,对于中国能够生产其价格高于国货的进口货品越来越多的被拒之门外,说明中国开始有选择的进口外来商品,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故选C;中国的轻工产品物美价廉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材料内容不涉及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排除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20世纪20年代已经不是黄金时期,排除D。故选C。18、C【解析】

我国历史上有三次人口南迁高潮,第一次出现在两晋之际,第二次出现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第三次出现在两宋之际。其中①时间段为战国时期,虽有战乱但无迁移,错误;②时间段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南迁,正确;③时间段为安史之乱后,北方居民为逃避战乱南迁,正确;④该时间段为明朝时期,明朝时期国家统一,没有大范围的战乱,没有出现人口南迁,排除;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ABD排除。故选C。19、B【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如“广通仓、常平仓”的设置,其目的是保障都城长安的粮食供应,B正确;粮仓的设置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新突破,A错误;C、D与材料无关。20、A【解析】

16世纪中叶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对外进行了殖民扩张与掠夺,成为殖民帝国。A符合题意;BC项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利用其优势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暴露,现实主义文学出现并走向兴盛,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21、C【解析】

陕甘宁边区举行运动大会,是要增强边区人民与军队的身体素质,由此反映出边区政府重视军事体能训练,故C正确;仅通过一次运动大会不能证明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形成群众体育体制,排除AD项;材料与移风易俗无关,排除B项。22、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进化论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革命的发生,因此D选项正确;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A选项错误;《民报》宣传的是革命思想而非维新思想,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民众对“物竞天择”观念的态度,C选项错误。故选D。23、B【解析】材料“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中的比重”属于历史叙述;“日军这样做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属于历史解释,故B正确;“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不属于历史观点,故AD错误;“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也不属于历史结论,故C错误。故选B。24、C【解析】

从材料中的“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等信息可以看出,实施这些措施的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农村出现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实施“调整”等八字方针,故答案为C项;A、B项与材料中的“人民公社”不符,均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25、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领域上的方针要为国家建设和为人民服务,肃清旧社会的参与,主要是为了建立新时代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A正确;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尚未完成,B排除;向社会主义过渡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C排除;D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排除。故选A。26、C【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甲午战争之后,爆发了戊戌变法,即统称的维新变法。C正确。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意义【详解】27、A【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三者都是欧洲国家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符合“远东的事务是由欧洲决定的”这一主旨,故A项正确;B项是日本与中国签订的,与欧洲无关,排除B项;《凡尔赛合约》和《开罗宣言》分别与一战和二战有关,并不仅仅涉及远东事务,故排除CD项。28、B【解析】

秦朝的儒家的学者针砭时弊,批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打击。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因此B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A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项说法错误;宋明理学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D项错误。29、C【解析】

据材料“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属执政官之列”等信息可知,北宋参知政事和南宋三省枢密院事均参与执政,其目的是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出宋代中央机构的调整,与官僚政治的变化有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参知政事和三省枢密院事的设置与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丞相职权范围的变化,故D项错误。30、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率先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打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的定论,说明俄国结合自身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表明十月革命引发西方文明危机,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列宁开创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排除C项;各国依据自身实际追求社会主义,D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故选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相似之处:新兴大国崛起冲击传统国际格局。态度:敌视中国崛起;“中国威胁论”(2)原因:战争观不同;双方核武器的制约;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经济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