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普高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普高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普高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普高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普高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普高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代之前的中国“学在民间”,教育只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政府所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予以解决。19世纪后半期开始注意技术人才的培养并为国家所用,如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这一变化表明中国A.义务教育开始建立和普及 B.正在顺应工业革命的趋势C.教育体制已发生根本改变 D.学校教育取代了家庭教育2.著名学者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B.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C.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D.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3.“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25年没有交往了。”这句话出现在如下哪一情境中A.毛泽东与田中角荣会面 B.邓小平接见撒切尔夫人C.周恩来与尼克松总统会面 D.乔冠华与联合国秘书长会谈4.据所学知识推断,下表“口口”中应填入的国名是1925—1938年制造业生产指数(单位:1913年=100)A.美国 B.苏联 C.中国 D.英国5.1950年初,周恩来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这一认识A.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B.否定了“一边倒”方针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6.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这在当时产生的最具重大影响的是()A.将人们从权威迷信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教会在人们心中的权威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7.下表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部分条约年份条约1963年《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1967年《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拉美无核区的协定》1968年《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1971年《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1972年《西方—苏联限制核战略武器条约》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B.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C.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D.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8.鸦片战争后不久,资本主义各国就开始在中国设立银行。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东方银行。1889年德国设立德华银行,1893年日本设立横滨正金银行。这些银行的设立意在A.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操纵中国的财政金融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转嫁本国的经济危机9.“冷战是一个多因素的产物”,影响冷战形成的因素包括①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差异②美苏双方互感“安全威胁”③英国等欧洲国家推波助澜的作用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从语意判断,该史料最可能出自A.《魏书》 B.《隋书》 C.《汉书》 D.《晋书》11.“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材料所述的“革命性”主要表现为A.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B.国王权力全部转移至议会C.从传统君主专制向近代民主转变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12.从图一(汉郡国并行图)到图二(元行省分布图)的变化,最能够反映出:A.郡县制仍然是地方一级制度 B.地方势力是中央集权的隐患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消除13.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对于基层乡村治理都十分重视。如表为部分朝代有关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这表明A.乡村军事职能日益增强 B.基层行政效率得到提升C.君主专制得到显著强化 D.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14.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 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15.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和管制。1948年,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在旧金山发表演讲:“我们力求在日本确立稳定而强有力的自主的民主主义,使之独立,并由此在阻止远东可能发生的下一次集权主义战争中发挥作用。”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A.清除法西斯势力 B.实施马歇尔计划C.推广美国式民主 D.应对亚太局势变化16.当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狂涨之时,美国减少了向欧洲的投资,欧洲的经济立即就陷入了危机之中,国际经济所赖以进行的资金循环也就中断了。该现象表明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B.欧洲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更严重C.美国缺乏对经济危机的防范意识D.经济大危机弱化了经济全球化17.“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段文字的作者当属于A.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C.洋务运动中的顽固派 D.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18.“北京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它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它没有见证的是A.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B.在1912年见证了中华民国的成立C.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在1949年的秋天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19.“这种经济危机特别难以应付,用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就会使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用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文中“这种危机”出现于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B.20世纪70年代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20世纪90年代20.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政府直接管辖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21.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中国共产党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了边区政府,它是一个边区的自治性地方政府,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个直辖行政区域;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对材料完整准确的理解是:A.是为了推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B.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与抗战C.是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是为了发动根据地工农群众抗日22.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边疆史地研究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大批探求边疆形胜、谋求保国固土的史地著作,其原因既有“激发于清季之外侮”,更是“胚胎于朴实之学风”。这一“朴实之学风”是指A.经世致用 B.格物致知 C.师夷长技 D.以史为鉴23.下图EF段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原因是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24.1945年8月蒋介石连线三次电意中共领抽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也有多次复电。从双方电文可以推知重庆谈判是A.国共两党不对等的、艰难的谈判B.蒋介石和毛泽东个人魅力的展示C.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先的谈判D.将介石和毛泽东个人之间的对决25.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A.“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B.“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C.“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D.“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26.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A.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B.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C.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D.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27.美国总统麦金莱(W.Mckinley)在1898年年终的国情咨文中担保:“采取与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相适合的一切手段,维护我们在那一地区(中国)的巨大利益”。与这一担保一致,美国推出了A.“门户开放” B.“十四点建议” C.绥靖政策 D.“扶蒋反共”28.春秋时期,郑、陈、宋等诸侯国经常参与会盟。据《左传》记载,楚国就先后两次以土地和重赂求得郑国与之会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国争夺有利的战略地位 B.郑、陈、宋诸国实力相对较强C.周王室努力缓和诸侯争霸 D.中原诸侯合纵连横不利于楚国29.春秋末年,一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说明了A.君主专制权力强化 B.家国政治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初步显现 D.分封制度彻底瓦解30.1921年,北京大学预科招生文言译白话的题目取材《世说新语》,白话译文言题目取材《儒林外史》,标点文章题则选了《稼轩词》,这些选材都是一些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这说明当时的北京大学A.具有勇于挑战正统观念的精神 B.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C.西式的教育理念占据主导地位 D.揭开了反思新文化的序幕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转型期,英国的家庭结构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据本阿莫斯研究,中下层家庭子女在外当仆佣学徒的“立身期”年龄大约在15〜24岁之间;又据斯通估计,他们离家时的年龄一般在10〜17岁之间。因此,尽管个人情况互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当时英国青少年中的大多数在核心家庭结构中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一旦成婚,子女多另择新居,与父母的关系已超出核心家庭范围。——摘编自陈勇《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材料二……随之而来的,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的法律支持也崩溃了。旧的司法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血缘为主的社会结构,它承认家长的特殊地位;男女不平等……它认同儒家教诲,认为父子应互相庇护,逃脱司法审判。这些反映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显然与快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协调的。在晚清和早期民国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家族社会的古老的司法基础瓦解了。——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家庭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的不同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人才与统治能力、人才与治才几乎成为同义语,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全能全知的通才、贤才。19世纪后期,王韬认为:必须要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是具有各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企业家、军人、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人员。清政府宣称: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可直接被聘请为书院的专科教师。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拔去奴隶之根性”的新式国民。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北洋政府的《壬戌学制》中强调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李宜江《我国近代人才观的变迁》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人才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33.[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高宗远比他的前辈伟大的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夸大这个趋势。官员中中举的人依然是少数,大部分官员仍靠世袭的特权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从胥吏升任。高宗统治时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变统治阶级内部社会力量的对比这一难以作为定论的企图,而是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一系列大改变。651年,隋朝和初唐最高级的秀才考试中断;656年新设专科数学考试,与原有的两种考试一样,专为低级官员和庶民的儿子举办;658年创设了为特定应试人举行的殿试:681年明确了明经科考经书及其注疏,进士科考政治事务,从而再次确定了唐朝其后时间的科举形式。为了从取得当官资格的人当中选人担任实职,选举制被采用了。因此,国家的首要的官员选举制在高宗时期得到了彻底改造。8世纪盛唐时期实行的选举制度基本上是高宗时期传下来的。一一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高宗时期科举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高宗的科举改革。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材料信息是,中国培养人才由科举制度转向由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培养实用人才。这一变化表明,在民族危机下,中国被迫顺应工业革命的趋势,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义务教育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教育体制发生根本改变,故C错误;材料没有家庭教育的信息,故D错误。2、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商周分封时代,帝制指的是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民治指的是中华民国时期。由此可知,“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A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B不是最佳选项;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是商周时期,故C错误;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不是最佳选项。3、C【解析】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符合“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25年没有交往了”,故选C;田中角荣是日本首相,日本是君主立宪制,没有总统,排除A;1984年邓小平接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是英国首相,排除B;联合国秘书长不符合“总统先生”,排除D。4、B【解析】

1925年—1938年苏联进入斯大林模式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果苏联的制造业发展迅速,因此应该填入苏联,故选B;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英国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D;1930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工业生产不可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排除C。5、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认识认为在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同时,“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是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1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一边倒”方针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独立自主,盲目地、无原则地倾向苏联,这一认识并未否定“一边倒”方针;C选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不是材料中认识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B【解析】

每个基督教徒都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弱化了教会的地位,动摇了教会在人们心中的权威,B正确;马丁·路德的主张依然提倡宗教信仰,A排除;马丁·路德认为上帝是最高的权威,排除C;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是经济因素,而非信仰因素,排除D。7、B【解析】

据所学可知,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引发了美苏两国间的严重对峙,甚至造成了世界动荡,所以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在内,军备竞赛回归理性和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推动,都是催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扩散协定的原因,B正确;20世纪80年代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A与材料不符;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而不是双方均势,C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大格局对峙局面结束,故D说法违背史实。8、B【解析】

“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设立银行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手段,其本质意图在于操纵中国的财政金融,故选B,排除A;C不是本质意图,排除;D不是资本主义各国在中国设立银行的原因,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资本主义各国就开始在中国设立银行”,联系资本输出的概念分析解答。9、C【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形成的背景。【详解】试题分析: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其形成的因素有:雅尔塔体系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出了“冷战”的最初信号。所以本题选C。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制,而不是瓦解,故排除ABD项。10、A【解析】

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是让少数民族人学说汉话,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故应该出自《魏书》,答案为A;材料内容是北魏的历史,《隋书》是记述隋朝历史的史书,B错误;汉朝和晋朝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不会出现材料的内容,CD错误。11、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统治,对欧洲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君权神授、君主万能、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等思想,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英国属于君主立宪制政体,A选项排除;《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尚有行政权,B选项排除;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D选项排除。12、C【解析】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图二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元朝时期郡县不是地方一级制度,排除A;图片二的信息不能说明地方势力是中央集权的隐患,排除B;中央与地方一直存在矛盾,并没有消除,排除D。故选C。13、D【解析】

依据材料数据可知,自秦汉至清代,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渐减弱,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并未涉及乡村军事职能、基层行政效率和君主专制的变化,其他选项错误。故选D。14、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15、D【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美国由占领日本到“使之独立”,其主要目的是使日本成为美国亚洲战略的棋子,把日本打造成反共堡垒,这主要源于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国民党败退,使美国“扶蒋反共”,进而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的企图成为泡影,美国转而扶植日本,利用日本遏制共产主义,故选D项;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形势变化,利用日本对抗共产主义,故A.C两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欧洲复兴计划,故B项错误。故选D。16、A【解析】

材料“美国减少了向欧洲的投资,欧洲的经济立即就陷入了危机之中”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已由欧洲转移到美国,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欧洲和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的程度,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对经济危机的防范意识,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国减少了向欧洲的投资,欧洲的经济立即就陷入了危机之中,国际经济所赖以进行的资金循环也就中断了”反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密切联系,佐证了经济全球化的存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7、C【解析】

“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拜异类为师”都是顽固派反对洋务运动中开展的活动的说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还没有同文馆,排除A项,洋务派不可能反对自己,排除B项;维新派也追求的是新事物,D不符合题意。18、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是在南京,选项B符合题意,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主要攻打的是北京、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1949年新中国在北平成立,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9、B【解析】

根据材料“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就会使生产停滞……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可知,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赤字财政政策均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仍未解决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滞胀危机”出现,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发展特征,故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20、C【解析】

抗战的爆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陕北革命政权也改称陕甘宁边区,虽然还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但名义上的中央政权还是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所以在此背景下才可能出现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的现象。故C项正确。21、B【解析】

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陕甘宁边区……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个直辖行政区域”“三三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国内的主要任务是抗战,中共的这些调整都是为抗战服务的,都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与抗战,故B项理解正确;从材料时间来看,第二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故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内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发动根据地工农群众抗日只是材料的部分解读,理解并不完整准确,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判断出此时国内的主要任务是抗战。22、A【解析】

根据“激发于清季之外侮”可知,边疆史地研究蔚然成风是因为当时外来侵略不断,这实际上就是经世致用的表现,故选A;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不符合题意,排除B;师夷长技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符合题意,排除C;以史为鉴指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但无法体现“胚胎于朴实之学风”,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激发于清季之外侮”“胚胎于朴实之学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3、D【解析】

据表中曲线可知,1978年以后,城镇人口迅速增长,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D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是“一五计划”的完成,与材料无关,A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21世纪初,B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C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曲线变化的拐点”,据此判断。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24、A【解析】

据电文的信息判断,蒋介石俨然以领导人的身份自居,邀请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去重庆谈判,从双方电文的口吻变化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A正确;据双方电文信息可知,这是双方智慧的较量,但B不是材料主旨:据所学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先,在明知蒋介石是假和平真内战,不顾个人安危,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C说法错误;D说法片面,错误。25、C【解析】

县级政权的职能主要是管理地方行政及地方经济的相关事务,故C项符合题意;“监察百官”是御史大夫的职能,排除A。发展对外贸易与县一级没有关系,排除B;加强边疆防御主要是军事上的,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26、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中国人的抗争和探索,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中“广泛”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不符;C选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洋务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中国人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不能体现儒家文化的与时俱进。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7、A【解析】

根据材料“1898年年终的国情咨文中担保”“维护我们在那一地区(中国)的巨大利益”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为了获得“巨大利益”,在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从而使美国获得“巨大利益”,故答案为A;B是1918年提出,主要内容是为美国争夺世界的纲领,不符合题意,排除;绥靖政策是英法美等国想把德日法西斯侵略的目标引向苏联,不符合题意,C错误;“扶蒋反共”发生在1945年抗日战争之后,当时与麦金莱的“担保”相隔久远,不能与“担保”相一致,D错误。28、A【解析】

春秋形势图中郑国因为处于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许多诸侯国经常与郑国会盟,故B、C、D与材料无关,排除。29、C【解析】

根据材料“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特点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贵族政治趋于瓦解,这说明官僚政治初步显现,C项正确;君主专制权力出现并强化是秦朝及秦朝后,A项错误;家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家族和政权的结合,材料没有体现家国政治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分封制遭到破坏,但不能体现其彻底瓦解,D项错误。30、A【解析】

北京大学在招生考试中的选材选是一些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的做法体现了“挑战正统观念的精神”,A正确;B不是材料主旨;C、D与材料无关。【点睛】材料的关键词是“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读取能力。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以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占有较大的时间比例;青少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子女成婚后超出核心家庭范围。影响:利于培养子女独立、平等的意识;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2)英: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子女外出工作的时间较早;子女与父母的地位日渐平等。中: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子女工作的时间较晚;家庭中父母管制子女相对严苛,且地位仍不平等。(3)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不同;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性质不同;思想解放程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价值观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可以概况分析出近代英国家庭关系的特点是: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子女成婚后与父母的关系超出核心家庭范围。结合所学知识,近代转型期英国孩子较早独立,这样可以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劳动力;另外也有利于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2)本题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作答,英国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而中国是以家族为中心的,故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英国子女较早养成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而中国家长有着的特殊地位。(3)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