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标准_第1页
村庄规划标准_第2页
村庄规划标准_第3页
村庄规划标准_第4页
村庄规划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村庄规划标准StandardforplanningofVillages(征求意见稿)201×-××-××发布201×-××-××实施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村庄规划标准StandardforplanningofVillagesGB××××-20××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年××月×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年北京前言根据原建设部建标[2007]125号文《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村庄分级和人口核定;4.村庄用地分类和计算;5.村域用地规划;6.村庄建设用地规划;7.道路交通规划;8.公用设施与工程规划;9.防灾减灾规划;10.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规划;11.规划制图。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第一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西直门外车公庄大街19号,邮编:100044)。本标准第二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0号,邮编:100045)本标准参编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目次1总则 防灾减灾规划9.1一般规定9.1.1村庄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包括消防、防洪排涝、防震减灾、防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防御等内容。9.1.2村庄防灾减灾规划应按照“预防为主,防、治、避、救相结合”的原则,保护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村庄建设顺利进行。9.1.3村庄防灾减灾规划应依据上位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9.2防灾减灾9.2.1消防1村庄具备给水管网条件时,其管网及消火栓的布置、水量、水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不具备给水管网条件时应利用河湖、池塘、水渠等水源规划建设消防给水设施;给水管网或天然水源不能满足消防用水时,宜设置消防水池,寒冷地区的消防水池应采取防冻措施。2村庄消防通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016及农村建筑防火的有关规定;消防通道可利用交通道路,应与其他公路相连通;当管架、栈桥等障碍物跨越道路时,净高不应小于4m。3湖泊、水网密集地区的村庄,可根据其水运特征来设置水上消防站,一般按照其正常行船速度下15min内到达的水域范围来设置。4村庄内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工厂、仓库必须设在村庄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并与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规定的防火安全距离。严重影响村庄安全的工厂、仓库、堆场、储罐等必须迁移或改造,采取限期迁移或改变生产使用性质等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5村庄应设置火警电话和消防室,村庄火警线路不应少于一对,消防室可与村庄行政中心联合设置。9.2.2防洪排涝1村庄防洪标准应依据上位规划中规定进行设防。村域范围内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能源设施、文物古迹等时,在不能分别设防时,应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设防标准及防洪设施。2在易受洪水灾害的村庄修建围埝、安全台、避水台等避洪安全设施时,其位置应避开分洪口、主流顶冲和深水区,其安全超高值应符合上位规划中的规定。3受风暴威胁的沿海地区村庄,应将防海潮纳入防洪排涝规划,统一规划海堤(海塘)、挡潮闸等防治工程建设。4平原、洼地、水网圩区、山谷、盆地等易涝地区的村庄,应根据积涝标准制定排涝规划,其排涝工程应与排水工程统一规划,共同使用。9.2.3防震减灾1生命线工程和重要设施,包括交通、通讯、供水、供电、能源、消防、医疗和食品供应等应进行统筹规划,并符合下列规定:道路、供水、供电等工程应采取环网布置方式;人员密集的地段应规划不同方向的两个出入口。2防震疏散场地应根据村庄人口及救援人数统一规划,应与农田、绿地、广场等相结合,并符合下列规定:应避开次生灾害严重的地段,并应具备明显的标志和良好的交通条件;人均疏散场地面积不宜小于2㎡;主要疏散场地应具备临时供电、供水条件并符合卫生要求。9.2.4防地质灾害1地质灾害区域内的建设活动应符合以下规定: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相关地质勘探资料,明确村域范围内的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严禁在限建区内进行高切坡、深开挖的建设活动;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经过合理治理后,可作为村庄建设用地。限建区内不准规划和建设重大公共设施项目以及易诱发次生灾害的项目。9.2.5气象灾害防御1气象灾害包括暴雨、台风、大雪、寒潮、冻雨、高温、干旱、大风(沙尘暴)、干热风、雷电、大雾、霜冻等气象原因造成的灾害,应按照不同地区的灾害情况在规划中做好有关气象灾害防御工作。2村庄和集中居民点选址应避开雷击区,避开与风向一致的山垭口、谷口等易形成风灾的地段,对于易发生干旱、大雪、暴雨中易形成泥石流等气象灾害的地区,限制规划新建居民点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位于上述区域的村庄和集中居民点,应限制其发展规模,并在规划中逐步搬迁。PAGE4510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规划10.1一般规定10.1.1村庄规划中应严格、科学保护历史文化和乡土特色,延续和体现历史文化传统和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对于各级历史文化名村和文物保护单位,应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划定保护范围,严格进行保护。10.1.2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应保持与延续村庄整体格局;划定保护范围并提出相应保护要求与控制措施;对历史环境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要求。10.1.3特色风貌规划应体现村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色构成;延续村庄特色空间形态格局;明确需保护的特色要素,并与村庄规划各项规划建设相协调。10.2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0.2.1村庄历史文化保护应包括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和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载体空间。10.2.2应将村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划为核心保护范围。在核心保护范围之外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10.2.3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应制订不同的保护措施:1核心保护范围内应严格保护历史风貌,维护其整体格局及空间尺度;历史建筑应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2建设控制地带内应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高度、体量、色彩和形式等,应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相协调;3环境协调区作为保护的背景,应注意建设活动与保护对象和周边环境的协调。10.2.4对反映历史风貌的石刻、古桥、古井、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提出保护要求与整治措施。10.2.5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产业、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要求和措施。10.3特色风貌规划10.3.1村庄特色风貌规划应包括地域特色传承、维系村庄格局、延续村庄建筑风貌。10.3.2应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植被、河流水系等环境要素,延续和体现村庄原有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培育村庄特色主导产业,引导新村建设在空间布局、建筑组合方式、建筑形式、色彩等各方面的特色与村庄地域特色相协调。10.3.3街巷系统、水系、特色公共空间等村庄格局构成要素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延续村庄街巷空间结构和尺度,采用商业街巷、水巷、历史街巷等多种形式,组织富有地域特色的街巷系统;2应保留现有河道水系,并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改善水质环境;河道保持自然走向,宜采用自然斜坡形式,并与绿化、建筑等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河岸景观;3应保护与村庄风俗、节庆、纪念等活动密切关联的特色公共空间,保持与乡土特色风貌和谐。10.3.4根据村庄整体风貌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应确定建筑风貌及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划定保留、整治、拆除建筑的范围,并符合下列规定:1对具有传统风貌特色的建筑,应采取不改变外观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的改善措施;2对不符合风貌保护要求的建筑,除影响较大必须拆除之外,应逐步改造其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达到村庄整体环境的统一;3新建建筑应进行风貌控制,其体量、形式、材质、色彩均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尽量采用地方建筑材料,延续和传承乡土特色风貌。11规划制图11

附录A村域城乡用地分类表表A村域城乡用地分类表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内容大类中类小类H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等H1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城市、镇、乡、村庄建设用地H11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H12镇建设用地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设用地H13乡建设用地乡人民政府驻地的建设用地H14村庄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用地H2区域交通设施用地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和管道运输等区域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H3区域公用设施用地为区域服务的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区域性能源设施、水工设施、通讯设施、广播电视设施、殡葬设施、环卫设施、排水设施等用地H4特殊用地军事用地、安保用地等特殊性质的用地H5采矿用地采矿、采石、采沙、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H9其他建设用地除以上之外的建设用地,包括边境口岸和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的管理及服务设施等用地E非建设用地水域、农林用地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E1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沟渠、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E11自然水域河流、湖泊、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E12水库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不小于10万m3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E13坑塘沟渠蓄水量小于10万m3的坑塘水面和人工修建用于引、排、灌的渠道E2农林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田坎、农村道路等用地E21农业用地耕地、园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田坎等农业用地E22林业用地各类林业用地E23农村道路村域范围内联系村庄与城镇、村庄与村庄、村庄与农用地之间的农村交通联系道路E9其他非建设用地空闲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等用地

附录B村域及村庄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表B.0.1村域现状用地和规划用地统计表类别名称用地面积(hm2)占城乡用地比例(%)现状规划现状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水域自然水域水库坑塘沟渠农林用地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农村道路其他非建设用地总用地100100备注:城镇居民点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和乡建设用地

表B.0.2村庄现状用地和规划用地统计表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m2)占村庄建设用地比例(%)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m2/人)现状规划现状规划现状规划R居住用地其中R1一类居住用地R2二类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生产设施用地其中M1农业生产设施用地M2工业生产设施用地W仓储用地其中W1普通仓储用地W2危险品仓储用地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其中S1道路用地S2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其中U1供应设施用地U2环境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其中G1公园绿地G2防护绿地G3广场用地X空闲地村庄建设用地100100H建设用地(不含村庄建设用地)E非建设用地备注:年现状村庄户籍人口人年规划村庄户籍人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村庄规划标准GB××××-20××条文说明

前言《村庄规划标准》(GB××××—20××),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年××月××日以第××号公告批准发布。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村庄规划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在使用中如发现本条文说明中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外车公庄大街19号;邮编:100044)。

目次1总则 363村庄分级和人口核定 373.1村庄分级 373.2村庄人口核定 374村庄用地分类和计算 394.1一般规定 394.2村庄建设用地分类 394.3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34.4用地计算 445村域用地规划 455.1一般规定 455.2村域土地使用 455.3村域产业布局 456村庄建设用地规划 476.1一般规定 476.2村庄居住用地 476.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76.4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 486.5绿地与广场用地 487.道路交通规划 507.1一般规定 507.2村域道路 507.3村庄道路 508公用设施与工程规划 528.1一般规定 528.2给水工程 528.3排水工程 528.4供电与通信 538.5燃气与供热 538.6环境保护和环卫设施 538.7用地竖向 549防灾减灾规划 559.1一般规定 559.2防灾减灾 5510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规划 5710.1一般规定 5710.2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5710.3特色风貌规划 57

1总则1.0.1系统制订和不断完善有关村庄规划的标准,是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使之科学化、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各地、各部门编制和管理村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以提高我国的村庄规划水平,使村庄规划更好地指导村庄规划管理和建设工作,为广大村民创造优良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从而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1.0.2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是全国城市、镇、乡政府驻地规划建设用地以外的村庄规划。城市、镇、乡政府驻地规划建设用地以内,且近期实施城镇化的村庄应纳入城镇规划统一考虑,远期实施城镇化的村庄可参考本标准执行。自然村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1.0.3本标准是一项综合性的通用标准,内容涉及多种专业,这些专业都颁布了相应的专业标准和规范。因此,编制村庄规划时,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村庄分级和人口核定3.1村庄分级3.1.1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情况相差较大。在规划中各地要根据村庄的职能和特征,对每个村庄进行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进行规模大小类型划分。村庄按其规划人口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种类型,为村庄规划中确定各类建筑和设施的配置、建设的规模和标准,以及规划的编制要求等提供依据。村庄规模分类不是村庄规划的等级,村庄规划等级只有中心村和基层村两种。3.1.2依据全国村庄人口的统计资料和规划发展前景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村庄人口规模分级情况,通过对不同的分级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了人口规模分级的定量数值。人口规模分级采用2、6、10的等差级数,数字系列简明,村庄规模的现状平均值位于中型的中位值附近。同时,规定了小型村庄的人口规模不封底,特大型村庄的人口规模不封顶,以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村庄人口规模相差悬殊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为统一计算口径和避免重复计算,人口规模均以村庄规划范围内的总人口数为准。其中总人口数是指户籍人口和寄住人口之和。3.2村庄人口核定3.2.1村庄人口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为了便于调查统计,将村庄人口分为户籍人口、寄住人口两类。3.2.2鉴于当前农村中青年外出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农村人口大部分时间在外务工,只有年节时期短期回家,但他的宅基地对村庄规模有较大影响,规划时应考虑进去。在村庄的外来人口如果是其他村庄的户籍人口,则该部分人口在其他村庄有宅基地,不能重复计算其建设用地;在村庄的人口如果是城镇人口,则该部分人口占用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也不能重复计算。因此,本标准采用户籍人口作为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主要依据,而不考虑外来人口作为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的基数。寄住人口是指连续居住本村庄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和寄宿在村庄的学生,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集贸市场、道路交通都有影响,在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公用工程设施规划时要与户籍人口一起统筹考虑。因此总人口是配置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的主要依据。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村庄人口从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或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人口也呈现增加趋势。规划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提出当现状人口小于规划人口时,以规划户籍人口作为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的依据,规划总人口作为村庄配套设施配置的依据;当现状人口大于规划人口时,应以现状户籍人口为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的依据,以现状总人口作为村庄配套设施配置的依据。3.2.3目前很多地区都完成了镇村体系规划,体系规划中对每个居民点的人口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预测,村庄人口规模应结合镇村体系规划和村庄人口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村庄规划期内人口规模的预测,主要包括户籍人口和寄住人口两部分的预测。户籍人口按自然增长率进行预测。寄住人口以统计为主,根据村庄发展前景的需要,分析村庄建设条件的可能,综合考虑寄住人口的机械增长情况。对规划期末的人口进行测算,目的是为确定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设施配置等提供依据。计算公式中的自然增长率K和机械增长数P可以是负值,即负增长。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取值,不仅要根据当地的计划生育指标,还要考虑当地人口年龄与性别的构成情况加以校核,以使预测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关于人口机械增长的数值,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加以确定。一般来说,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建设条件等具有较大优势、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庄,有可能接纳外地人员进入本村工作;对于靠近工矿区、耕地较少的村庄,则可能有部分劳动力进入城市或转入工矿区或部分转至外地工作。

4村庄用地分类和计算4.1一般规定4.1.l本标准的村庄用地分类充分考虑了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和衔接。村庄用地分类包括村域用地分类和村庄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覆盖村域范围内所有的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以满足村域土地使用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用地管理等工作需求。村域用地分类在参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的“城乡用地分类”基础上进行适当删减,各地可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增减。4.1.2用地类别应采用字母和数字结合的方法表示,适用于规划文件的编制和用地的统计工作。由于村庄建设用地结构较为简单,规模较小,分类时采用大类、小类二级分类体系。在图纸中同一地类的大、小类代码不能同时出现使用。4.2村庄建设用地分类4.2.1本条文属于强制性条文。为了城乡统筹发展,村庄建设用地分类和名称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相衔接,并参考了近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村庄用地定额指标中有关用地分类和组成的规定。将村庄建设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和空闲9大类,这一分类具有以下特点:1概念明确、系统性强、易于掌握;2突出体现村庄用地的特点;3有利于用地的定量分析,便于制订定额指标;4既与以往国家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的精神一致,又同各地编制的村庄规划以及制订的定额指标的分类基本相符。以下就使用中的几种情况加以说明。1土地使用性质单一时,可明确分类;2一个单位的用地内,兼有两种以上性质的建筑和用地时,要分清主从关系,按其主要使用性能分类。如学校运动场,虽晚间、假日可为村民使用,但仍划为学校用地;3一幢建筑内具有多种功能,该建筑用地具有多种使用性质时,要按其主要功能的性质归类;4一个单位或一幢建筑具有两种使用性质,而不分主次,如在平面上可划分地段界限时分别归类;若在平面上相互重叠,不能划分界限时,要按地面层的主要使用性能,作为用地分类的依据。4.2.2关于村庄建设用地的分类代号的使用规定。类别代号中的大类以英文同(近)义词的字头表示,供绘制图纸和编制文件时使用,也便于国际交流。村庄建设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对各类用地的范围均作出了明确规定。现就有关用地分类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1关于居住用地村庄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的含义不同,村庄的各类居住用地中,不再包括配套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各级各类公共建筑均分类别分别直接计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的数值中。对于居住用地的小类划分,根据农村居住形态特点,按照独立使用宅基地、共同(或集中)使用宅基地,划分为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这样既符合村庄的特点和不同地区村民宅基地使用状况,又便于居住用地的统计工作。一类居住用地(村民独立使用宅基地)的划定考虑与土地确权、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应严格按照村民宅基地边界进行划定。对宅基地与宅基地之间的空闲地、边角地等用地应划为空闲地。2关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村委会等行政机构控制以保障基础民生需求的服务设施,一般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性设施用地。因农村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简单,且多数情况下各类设施往往集中在一至二栋建筑里面。因此为体现农村特点,本规范把对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再细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图纸表达可在制图时采用设施符号分别表示。村务管理用地包括村委会、警务室(保安亭)、团体、经济、社会管理机构及其他管理机构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包括文化站(室)、图书室、科技站(室)、公用礼堂(祠堂)、展览、体育场(所)、老人活动室等。教育用地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农业技术培训机构等。医疗用地包括卫生站(所)、计生站、防疫、保健、休疗养等。社会福利用地指为社会提供福利、社会救济和慈善服务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福利院、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福利设施等用地。文物古迹用地指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用地。不包括已作其他用途的文物古迹用地。宗教用地包括教堂、庙宇、庵、清真寺等宗教活动场所用地。3关于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是指主要通过市场配置的服务设施,包括政府独立投资或者合资建设的设施。考虑到村庄商业服务业用地较少,此类用地不细分。商业服务业设施包括各类营利性的商业服务业店铺、农村超市、宾馆、旅馆、招待所、信用社、保险、娱乐、康体等机构等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括临时占用街道、广场等设施用地。集贸市场指乡村农贸市场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指为乡村旅游服务的用地。4关于生产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按照产业类型分为“农业生产用地”(M1)和“工业生产用地”(M2)。村庄农业生产设施普遍存在,重要性强。因此独设“农业生产设施用地”(M1),这样符合村庄用地的特点。“农业生产设施用地”(M1)包括乡村各类农业建筑,如打谷场、饲养场、晒场、农机站、育秧房、兽医站等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括“农林用地”(E2)中的蔬菜大棚、养殖水域等各类设施农业用地。村庄工业企业数量少,结构较为单一,把工业用地统一归并成“工业生产用地”(M2)。5关于仓储用地将仓储用地独立于生产设施用地,并根据仓储用地对周边环境干扰污染程度分为2个小类。界定仓储用地对周边环境干扰污染的主要衡量因素包括交通运输量、安全、粉尘、有害气体、恶臭等。6关于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综合全国部分地区颁布或在编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结合不同等级规模的村庄分别提出村干路、村支路、巷路的宽度要求。村庄道路不必按照城镇标准要提出红线控制宽度,而应结合村庄实际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能满足车行、人行需要,满足消防通道要求即可。村庄道路可以是按宅基地边界确定后呈锯齿状的。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村庄有渡口、索道等特殊出行交通方式,把渡口、索道的地面部分等特殊交通设施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计入村庄交通设施用地。村庄交通设施用地不包括其他各类用地配建的停车场库用地、广场用地、轮渡码头和临时作为停车场所的场地。村域范围内的农村道路主要是指乡级道路以下联系村庄与城镇、村庄与村庄、村庄与农用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用地。该类用地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归到“农林用地”(E2)。但这类用地在村域规划中应给予细化考虑,因此建议将该类用地从“农林用地”(E2)中细化出来。7关于公用工程设施用地村庄公用工程设施水平较低,用地面积小,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分为供应设施用地(U1)、环境设施用地(U2)、其他公用设施用地(U9)3小类,以便于村庄用地的统计工作。“供应设施用地”(U1)中的通信用地仅包括以邮政函件、包件业务为主的邮政所和储运场所等用地。不包括信件代收、代缴水电气热费用的用地,此类用地以该用地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环境卫生用地”(U2)包括废旧物品回收处理设施用地。8关于绿地与广场用地由于满足居民日常公共活动需求的广场与绿地功能相近,本标准将绿地与广场用地合并设立大类。按照主要功能性质和用途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广场用地3小类。9关于空闲地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会有一些空置地或闲置地,如宅基地与宅基之间的边角地、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空地等。这类用地不属于村庄建设用地表4.2.2“村庄建设用地分类和代号”中前8大类用地中的任何一类,因此建议单列出来,以便于在村庄整治中给予合理利用。4.3规划建设用地标准4.3.1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生产条件、风俗习惯多样,致使现状人均用地水平差异很大,难于在规划期内合理调整到位,这就决定了在规划中,需要制订不同的用地标准。基于这一情况,遵循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应具体制定各地方的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4.3.2建设用地比例建设用地比例是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辅助指标,是反映规划用地内部各项用地数量的比例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编制规划时,要调整各类建设用地的比例,使其用地达到合理。表4.3.2中确定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和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是总结多年来进行村庄规划建设的一些实例,并参照各地制订的用地比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对村庄用地资料的分析表明,上述四类用地所占的比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规定的幅度基本上可以达到用地结构的合理,而其他类的用地比例,由于不同类型的村庄的生产设施、对外交通等用地的情况相差极为悬殊,其建设条件差异又较大,可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加以确定,本标准不作规定。表4.3.2规定了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和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四类用地总和在建设用地中的适宜比例。需要说明,规划四类用地的比例要结合实际加以确定,不能同时都取上限或下限。4.4用地计算4.4.1规定了村庄用地面积的计算要求,要按平面图进行量算。山丘、斜坡均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而不以表面面积进行汁算。4.4.2规定了村域和村庄规划图纸的比例尺。4.4.3规定了村庄用地面积的计量单位和根据图纸比例尺确定统计的精确度。4.4.4规定了村庄现状用地和规划用地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统计,以利于分析比较该村庄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既增强了用地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又便于比较该村庄在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也便于规划方案的比较和选定。在规划图中,将规划范围明确地用一条封闭的点划线表示出来,这个范围既是统计范围,也是村庄用地规划的工作范围;规定了规划用地范围是建设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施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定了分片布置的村庄用地的计算方法。4.4.5规定了村庄用地计算的统一表式,以利于不同村庄用地间的对比分析。5村域用地规划5.1一般规定5.1.1-5.1.5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矛盾加剧,村庄特色在逐步丧失。村庄规划应以上位规划为指导,与地方自然、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特点相结合,突出保护乡土特色、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形成区别于城镇的特色分明的乡村空间格局。同时,村域土地使用应落实上位规划关于耕地资源保护的要求,在空间上明确基本农田和其他耕地的范围。村庄建设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防止大拆大建,促进村庄的合理布局。村庄选址必须避开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区域。5.2村域土地使用5.2.1从保护土地资源出发,村域土地使用提倡集中布局,集约节约利用,减少村庄建设占用耕地,尽可能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未利用土地。5.2.2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地形地貌对村庄布局的影响,顺应地形走势布局,村庄的布局要有利农业生产,方便村民生活,体现乡村特色,避免城市小区式布局。5.2.3以集中布局、集约利用为原则合理安排村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应控制好重大基础设施廊道和两侧用地,防止其他建设占用等带来大的拆迁费用。5.2.4村域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布置应与当地发展水平与实际需要相适应,原则上布局于规划集中建设的村庄。5.3村域产业布局5.3.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积极保护其他耕地、林地,提倡规模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有条件的地区,为切实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可因地制宜的发展适于当地特点、对当地环境不造成影响的其他产业。合理安排好各类产业设施、用地与村民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畜禽养殖业等用地应集中布局,便于治理污染和卫生防疫。5.3.2原则上村庄不得新增工业,现有有污染的工业应逐步向镇以上的工业集中区集中;村庄现有工业已经形成规模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应结合乡镇工业集中区统一考虑。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应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集中布局,无污染的特色手工业、加工业等可结合村庄集中布局。乡村旅游业发展可结合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村民住宅的开发利用合理安排旅游服务功能,但要防止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避免旅游业发展对村民生活的不合理干扰。PAGE576村庄建设用地规划6.1一般规定6.1.1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本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农村建设用地应尽量在现有村庄基础上挖潜用地潜力,避免大拆大建。6.1.2村庄各项设施建设应重点完善功能,保障村民正常生产、生活和安全,改善和提高村庄的人居环境。6.1.3村庄景观风貌建设应充分保护和延续原有空间肌理和历史文脉,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6.1.4为方便规划管理部门的实施管理工作,需制定控制指标。6.2村庄居住用地6.2.1在住宅的布置上应尽量相对集中,集约利用土地。同时应方便居民使用、优化居住环境,体现地方特色。6.2.2关于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中要遵守的具体规定。居住用地的面积标准,应在符合本标准6.3.7建设用地比例的规定范围内。6.2.3居住建筑宜集中布置,应符合相应的居住标准。乡镇政府应在遵守相关土地政策和规划的前提下,审慎制定村民集中建设住宅的相关政策。6.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6.3.1根据本规范4.2规定,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两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行政管理、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商业服务业设施包括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诸如日用百货、食品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理发店、盈利性娱乐场所、农副产品收购加工点以及集市贸易的专用建筑和场地等。从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出发,对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型设施提出配建的最低要求,商业性服务设施则由市场进行调解。6.3.2由于村庄人口较少,商业、管理、文体活动用地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形成公共活动中心,既能节约用地,又方便村民使用。6.3.3村庄公共建筑项目的配置,主要是依据村庄的规模,适当考虑村庄层次,中心村应提高配置标准。本标准在综合各地村庄规划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村庄公建项目的有关规定,制定了表,表中规定了配置的项目。考虑到各地村庄情况的差异,在保证配备基本设施,然后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对表中公共建筑项目的设置,规定了应设置的项目和建议设置的项目两种情况,供各地在村庄规划时选定。表对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的面积提出了下限要求,应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做出适当增加调整。6.4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6.4.1生产设施用地选址同环境、能源、工程设施、交通等布置方面的要求。对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布置的技术要求。强调了对下述用地的选址和布置,要给予特别重视。1规定了农机站(场)、打谷场等的选址要求;2规定集中饲养场地的选址,不仅要防止对生活环境的污染,更要满足饲养的卫生防疫要求;3规定兽医站要布置在村庄边缘。6.4.2仓储用地的规划布置中,要考虑运输便捷并符合防火与安全的规定。6.5绿地与广场用地6.5.1村庄环境绿化在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同时,应注意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原有植被,节约用地,减少维护费用。6.5.2对公共绿地提出要求,旨在保证公共绿地的建设质量。6.5.3防护绿地设置要求。6.5.4对道路绿化的设置要求。6.5.5对村庄公共活动空间的设置要求。

7.道路交通规划7.1一般规定7.1.1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十八条规定了村庄规划内容,考虑到目前村规模都在扩大,村域不仅仅是道路规划内容,涉及到与一些大交通的衔接,与区域交通设施銜接等,故按交通规划进行编制,此外还包括村庄道路规划。同时按照节能减排的需要增加非机动车及步行系统内容。7.1.2明确村庄交通规划的目标及原则。7.2村域道路.2减少过境交通对村庄居民的影响的基本要求和原则。7.2.3与区域交通的衔接原则。7.2.4合理布局村庄路网,确定村庄交通层面的乡级以下道路规划原则。(乡级以上道路非村庄规划内容)7.2.5根据我国乡村建设的具体情况,目前已有大量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机耕路存在,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未在规划中得到重视,本条根据大量的规划调研情况,明确提出机耕路应作为村庄交通规划的内容给予重视。由于目前机耕路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本条只作简单规定。具体可参照相关标准和《基本农田建设设计规范》相关要求规划建设。7.2.6为方便农村居民出行,应提倡公交优先,大力建设农村村域范围内的公交及站场设施。7.3村庄道路7.3.1明确村庄道路规划的内容。7.3.2明确村庄道路等级。7.3.3表7.3.3村庄道路技术指标表,对不同规模的村庄采用不同的道路红线宽度,不能满足此标准的可适当降低标准,但村庄的村干路要至少能保障双向行驶机动车,村支路要保障单向行驶机动车。单车道的道路应设置错车道,间距可结合地形、交通量大小、视距等条件确定,有效长度不应小于5m。巷路的设置宜考虑村庄原有的街巷肌理,不宜简单的划定红线宽度。本表为技术指标参考,特殊情况的村庄应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村庄道路等级及控制宽度。7.3.4-7.3.6结合农村实际,布置适合村民需求的公共交通、非机动车、步行系统及公共停车场。

8公用设施与工程规划8.1一般规定8.1.1公用设施与工程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8.1.2村庄的公用设施与工程的规划原则。8.1.3村庄新能源利用的原则和指导意见。8.2给水工程8.2.1~9.2.2规定了村庄给水工程规划包括的内容和供水的规划原则。8.2.3规定了用水量的预测的方法,为简化起见,选择综合用水量进行预测。8.2.4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按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8.2.5本条是对水源选择的要求。8.2.6本条规定了给水干管布置方向要与给水的主要流向一致,以便降低工程投资,提高供水的保证率。本条还规定了给水干管的最小服务水头的要求。8.3排水工程8.3.1规定了村庄排水工程规划包括的内容。8.3.2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应包括生活污水量和生产污水量。其中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85%进行计算;生产污水量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估算。雨水量与当地自然条件、气候特征有关,可按邻近城市的相应标准计算。8.3.3村庄排水体制宜选择分流制。条件不具备的小型村庄,也可选择合流制,为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污水排入系统前,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进行预处理。对现有排水系统的改造,可创造条件,逐步向分流制过渡。8.3.4规定了对污水排放及用于农田灌溉的要求。8.3.5~8.3.6规定了村庄污水收集处理原则、方法与要求。8.3.7提出了排水管网布置的要求8.4供电与通信8.4.1本条规定了供电工程规划包括的内容和与上位规划的关系。8.4.2本条规定了规划的原则与要求。8.4.3电网规划的技术规定和布置供电线路的要求。8.4.4条件成熟时应充分利用其他发电措施。8.4.5本条规定了通信工程规划包括的内容。8.4.6电信工程规划应包括内容,电话用户预测,电信局(所)的选址要求,电信线路布置应符合的规定。8.4.7邮政网点的要求。8.4.8体现了广播、电视线路应与电信线路统筹规划。8.5燃气与供热8.5.1燃气工程规划主要应包括的内容。8.5.2燃气工程种类的选择。8.5.3燃气量的预测。8.5.4村庄燃料供应设施规划的选址。8.5.5沼气或农作物秸秆制气的使用。8.5.6供热工程规划主要应包括的内容。8.5.7供热工程方式选择。8.5.8集中供热负荷的计算。8.5.9集中供热规划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热源和可再生能源。8.5.10供热管网的规划执行的有关规定执行。8.6环境保护和环卫设施8.6.1新建生产项目应符合的有关规定,空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地下水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的要求。8.6.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的原则和垃圾收集容器的规定。8.6.3村民粪便的处理应符合的有关规定。8.6.4~8.6.5村庄厕所设置要求。8.7用地竖向8.7.1规定了村庄建设用地竖向规划的内容。8.7.2规定了村庄竖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9防灾减灾规划9.1一般规定9.1.1提出村庄防灾减灾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9.1.2提出村庄防灾减灾规划编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