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新高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如图可知A.农村经济体制失去活力 B.乡镇企业发展迅速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城乡差距不断扩大2.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喻指A.孔孟之道B.程朱理学C.传统观念D.民主平等3.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近代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 B.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传入中国C.中西交通运输存在巨大差别 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4.下图文物产生的历史背景是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际B.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前夕C.“三大战役”打响之后D.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之时5.民歌《骂蒋匪》“一骂蒋中正,全国下通令,进攻鄂豫皖,围剿我红军。二骂蒋匪军,勾结土豪和乡绅,血腥残杀我红军,手段真残忍……”该民歌反映了A.国民大革命面临失败危机 B.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冲击C.红军主力转战于江南各省 D.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背景6.“如果说1971年中国加人联合国,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C.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7.隋初沿袭了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存在“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开皇三年(583年),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这些政策调整A.强化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民众经济负担C.导致了君主专制强化 D.阻碍了阶层之间流动8.观察下边漫画,图中蜈蚣寓意着A.德国 B.俄国 C.日本 D.美国9.《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这些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A.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需要C.对高利贷者处以严惩 D.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10.“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诗中提到选拔人才的“长策”是指A.军功授爵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11.《论十大关系》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有益探索。下列项中,关于《论十大关系》的说法有误的是A.提出要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B.讨论的是经济问题而非国家政治生活问题C.标志着毛泽东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D.事实上提出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12.20世纪下半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以下对于时代主题确立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②全球化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加深③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努力④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3.针对“现代化是否导致西方化”的问题,美国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认为,希腊和罗马古典文明的遗产、天主教和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或称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等西方文明核心的体制、实践和信念方面是西方文明包含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不是其他的文明具备的。下列对亨廷顿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必然会导致西方化B.平等、开放、包容是各国文明的共同特征C.各国的发展道路依附于本国的历史传统D.西方文明的价值在于其发展的普遍性14.从公元12世纪开始,欧洲流行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高耸削瘦、冷峻深沉.表达出神秘、哀婉和崇高的情感。文艺复兴后,哥特式建筑衰落,新时代的建筑师喜欢使用古希腊的柱式结构和古罗马的穹顶拱门,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A.欧洲建筑美学深受新教的影响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C.复古思潮深刻改变建筑美学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15.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曾指出,只要台湾当局能为国家守住台湾,那大陆就不急于改变对台关系。蒋介石也表示,国共争斗属于“内战”,希望美国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和主权,不要阻碍其“反攻大陆”的计划。上述材料表明,在台海问题上A.“一个中国”是两岸高层的共同认知B.“武力解决”是国共双方的主要手段C.“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D.“倚重美国”是海峡两岸的主要策略16.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署当日上奏清廷“挽救英、俄为同盟,许其保辽、保台”。台湾绅士代表向英国领事提出:在中国保有主权情况下,将行政权与各种捐税交予英国以换取英国的保护。上述行动说明台湾官绅A.在保台策略上分歧严重 B.寄希望于国际干预C.放弃了自主保台的努力 D.主张国际共管台湾17.1907年海牙第五公约规定:“交战国必须尊重中立国的主权,并避免在中立国领土或领水内,从事任何可能构成违反中立的行为。”观察如图,图中标识的国家属于中立国的是二战时期欧洲和北非战场示意图(局部)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18.苏格拉底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哪怕是不合理的或错误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这体现了A.大众与精英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B.苏格拉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C.公民法律意识对于城邦的重要性D.古代雅典的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19.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B.自然灾害的频发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D.人口爆炸式增长20.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由此可知列宁主张A.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发展商业进而向社会主义过渡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反对用行政手段管理国家经济21.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A.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C.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22.有史学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A.使中国蒙受屈辱 B.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C.激发了救亡意识 D.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23.“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A.1989年B.1991年C.1999年D.2001年24.下面表格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的最主要变化在于纪念周年枚数和内容20周年4枚:毛主席的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40周年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50周年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60周年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A.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C.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D.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25.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与此无关的评述是:()A.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创始国B.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创始国C.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26.下图是20世纪著名革命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关于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A.该漫画应该创作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后B.该漫画在辛亥革命前具有醒世作用和教育意义C.该漫画意在讽刺清政府固守石头磨子,不采用近代机器D.该漫画揭露了清政府榨取人民血汗,满足列强贪欲行径2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办了《新小说杂志》,并在上面刊行了自己创作的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他在书中描绘了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迎来太平盛世,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A.体现了明显的空想色彩 B.折射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讽刺了清朝政府的无能 D.凸显了维新派渐进改革主张28.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29.汉武帝以前丞相权重。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为削夺相权,将一些待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逐渐形成一个起决策作用的中朝官系统。此做法A.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 B.旨在调整中央决策体系C.致力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矛盾30.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材料出自()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晚清外交的变局材料一乾隆五十年,我为上国,率土皆臣,无所谓外交也,理藩而已……国朝尚遣使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等国矣,此自抚其藩属,非外交也。——《清朝续文献通考》材料二南京条约之所以为不平等,主要是三项内容:一、割地(第三款);二、赔款(第四、六、七、十二款及第五款后半部分);三、赦免“汉奸”(第九款)。——《天朝的崩溃》材料三通商五口留驻外国领事后,1844年后清朝正式确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负责执行对西方的外交。1860年,外国公使正式入京。次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接管礼部和理藩院的夷务(改称洋务),这是清朝第一个正式外交机构。1866年,五口通商大臣改名南洋通商大臣,归属总理衙门。不久,在总理衙门下又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材料四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以全力应对列强要求。部门官佐逐渐专职,有品秩。关税、邮政、游学、机器、商务、军火、新军等事务,划归税务处、邮传部、学部、农工商部和海陆军等部门。外务部专注驻外使领馆的派设与管理。——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方式和观念。(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清朝外交发生的变化。(3)根据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晚清外交与时局变迁的关系?32.材料重庆国防科技工业在建国后经历了重大改革。解放初期,按照毛泽东关于国防工业要“学会两套本领”的指示,重庆国防工业从50年代初开始利用剩余生产能力生产民用产品。1960年,重庆国防工业民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48.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80年代中期,为解决“吃饭”问题,不少军工企业走上了军转民道路。重庆军工凭借其雄厚的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采取利用军品资源生产民品、将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引进技术发展新产业等方式大举进军民品领域。这一时期,重庆军工科技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在汽车摩托车、电子技术、车辆船舶制造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培育出“嘉陵”、“建设”摩托车等知名品牌。20世纪90年代后,重庆军工技术大量向地方扩散,带动了一批以军工技术为基础的地方产业崛起,同时大量民间资本向军民结合行业涌入。期间,军地双方在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船舶、航天航空等领域共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科技研发体系,长安集团、建设集团等一批军民结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应运而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庆军工企业各发展阶段的特点与我国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重庆军工企业改革的社会影响。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霍布斯邦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写道,从一七八九到一八四八,发生在英法两个国家里的孪生大变革——双元革命。我们不应该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该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问题:(1)霍布斯邦所说的“双元革命”分别是指什么?(2)你认为作者将发生在1789-1848年英法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视为一场孪生“双元革命”的依据有哪些?(3)作者把“双元革命”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其寓意是什么?(4)概述“双元革命”对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变革所产生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调整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显著,C项正确;199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不能说明农村经济体制失去了活力,A项错误;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仅是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的结果,B项错误;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说明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D项错误。2、C【解析】

辜鸿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主要矛头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因此辜鸿铭发式被认为是传统观念的象征,被嘲笑。辜鸿铭认为学生有心中的辫子,即辜鸿铭认为这一心中的辫子是传统观念,选项C正确;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是传统观念的具体构成部分,排除A、B;民主平等是西方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主张,排除D。3、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轮船、铁路、公路等晚清中国交通不是独立自主发展的,即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D正确;近代中国的交通与列强入侵相关,并非主动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排除A;B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未对中西交通运输对比,排除C。4、B【解析】

根据图片中“中共第七次党代表大会”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七大召开时间为1945年,此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选项B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1937年,排除A;“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选项C、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中共七大召开时间。5、B【解析】

根据材料中“红军”的称谓,可知这是1927年到1937年的国共对峙时期,此时国民党正在围剿红军,材料表现的就是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同时国民党勾结土豪和乡绅残害红军,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根据地受到国民党的严重冲击,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是国民大革命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红军主力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解放战争时期,D项错误。故选B。6、C【解析】由题中时间1971年30年后为2001年,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间为199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朝核六方会谈始于2003年,与题中时间不符,且朝核问题属政治方面,故A、D项错误。B项,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但其范围有限,并不代表世界经济,故B项错误。C项,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之一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标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7、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代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并由吏部统一选任官吏等措施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故A正确;这些措施减轻了民众经济负担,故B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故C错误;材料和阶层之间流动无关,故D错误。8、C【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日本占领朝鲜,并将福建纳入势力范围,一战期间日本抢占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故C项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9、D【解析】

材料规定高利贷利率不得过高、债务期限可以放宽,都是为保护借贷、借债的平民,D正确;A、B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材料对高利贷利率过高者,给以罚金处理,C说法不准确。10、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发展了科举制,大大吸纳了饱学之士,因此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之说,故D项正确;军功授爵制是秦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故ABC错误。11、B【解析】

《论十大关系》讨论的问题不仅有经济问题,还包括国家政治生活、外交等问题,B符合题意,故选B;ACD都是关于《论十大关系》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12、C【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带来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影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①不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努力、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力愿望都是促成“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形成的原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排除ABD。13、C【解析】

亨廷顿认为,西方文明包含的主要特征不是其他的文明具备的。其意在强调各国的发展都是具备自身的特点的,各国的发展道路都要依附于本国的历史传统,故C符合题目的要求;A项说法错误,“必然”一词太绝对;材料中没有体现各国文明的共同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方文明的特殊性,故D项错误。14、D【解析】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建筑采用希腊和罗马的风格,是为了“欢快充实”,而这正是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的反映,D项符合题意。新建筑风格是受文艺复兴影响而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受几何学影响,A、B两项不符合题意。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借古希腊罗马之名进行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而不是纯粹的复古,C项不符合题意。15、A【解析】

周恩来要求台湾当局能为国家守住台湾,蒋介石认为国共争斗属于内战,说明双方都认为海峡两岸是一个国家。A正确;蒋介石提出了反攻大陆的计划,而周恩来没有明确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而是说不急于改变对台关系,B排除;国共双方都没有明确“和平统一”的意图,也不涉及“两岸人民”,C排除。材料反映国共双方想自己解决国共问题,而不是依靠美国,D排除。故选A。16、B【解析】

根据材料“挽救英、俄为同盟,许其保辽、保台”、“以换取英国的保护”可得出这是台湾官绅寄希望于国际干预来保卫台湾的主权,看不出国际共同管理台湾,B正确,D排除;台湾的官和绅都主张利用国际力量来保护台湾,A排除;台湾士绅的主张实际上就是自主保台,C排除。故选B。17、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在二战中保持中立的国家是①④⑤,即瑞士、西班牙、土耳其,故选B;②③分别是意大利和保加利亚,二者不是中立国,故排除ACD。18、C【解析】

苏格拉底主张“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是为了树立和弘扬公民的法律意识,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城邦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主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法律对于社会正义的影响,排除D项。19、D【解析】

在康雍乾时期,国家政局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清代人口从五千万左右爆增至四个亿,人口爆增的同时生产力并未有大的提升,人均GDP下降,故D项正确。封建经济并未衰落,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在古代发生频率是比较平衡,对历朝历代的影响差不多,不能作为清代人均GDP下降的原因,故B项错误。人均GDP未涉及赋税,故C项错误。所以选D。20、B【解析】

据“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等信息可知列宁主张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B项符合题意;列宁主张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而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A;列宁主张发展商业向社会主义过渡,不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21、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可知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故选C。22、C【解析】

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故选C;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的是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23、B【解析】题文的“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指的是苏联的解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苏联解体。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4、A【解析】

表格中20﹣50周年均以强调共产党敌后抗战为主,而60周年明显注重全民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在抗战中的作用,故本题选择A项;B、C只是表格中反映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选项D属于20﹣50周年主题,排除。25、A【解析】

1942年,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与联合国无关,A符合题意,故选A;BCD都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26、D【解析】

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一个清政府官员将写有“民”的芝麻倒入写有“政府”的磨盘中,磨出的“香油”淌进了写有“外国”的容器中,说明了《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大肆掠夺人民以满足列强的要求,进而使清政府苟延残喘。D正确;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工具,材料未体现,A错误;漫画无法体现出教育意义,B错误;地主阶级的代表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已经采用了机器生产,C错误。故选D。27、B【解析】

据材料“中国迎来太平盛世,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维新变法,因此其小说内容折射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B选项正确;梁启超小说内容折射出了当时救亡图存的主题,而不是体现空想色彩,故A选项错误;材料与清朝政府的无能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渐进改革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28、A【解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消极反思,造成了王国问题。29、B【解析】

材料表明汉代皇帝通过建立“中朝”削弱丞相的决策权以加强皇权。B正确;中朝官系统的出现是为了分割丞相的权力,不能说中央决策机制走向专业化,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决策机制的变化,由此不能推断政府效率的变化,C排除;D项材料只涉及中朝和丞相,不能体现缓和中央各部门矛盾,D排除。故选B。30、C【解析】

由材料“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可知,所述是对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经历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由此可知,该材料出自《新民主主义论》,故C正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涉及农民和农村革命问题,故A不正确;《论持久战》是对抗战形式的分析,故B不正确;《论联合政府》是对抗战胜利后中国政治走向的预期,故D不正确。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朝贡或理藩(册封、安抚藩属);天朝上国或华夷之别或歧视外国。(2)由朝贡体系变为条约体系;从自主的通商夷务转变为迎合列强的洋务;外交对象从周边邻国扩展到西方各国;外交事务从地方官员负责,转变为设置中央机构统管;外交机构从兼管到专管;人员从兼差到专职。(3)最高层次:能依据材料提取信息,将中国近代外交置于晚清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从东西方交往与冲突,博弈与交融视角诠释和提出较深刻的观点。在西方殖民侵略和工业化的双重冲击下,固守天朝上国的清廷被动调整与变革,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对外政策也要适应现实需要:既要满足列强侵略者的要求,也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从清廷外交的调整中,透视出清廷逐步从闭关锁国向开放通商,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如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时的局部调整,向变革制度的清末新政的全面变化)。第二层次: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结合晚清具体的时代变迁与外交进展双向关系展开论述。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因为鸦片战争失败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被迫接受条约体系的西方外交,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处理外交,中国社会被迫开放,自然经济走向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廷被迫创设总理衙门应对西方列强,也推进了洋务运动,西学东渐进一步展开。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服务洋务的外交无以应对。八国联军侵华后签署《辛丑条约》,适应侵略者要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扩大外交对象,外交人员更为专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末新政。第三层次:能从材料中提取显性的信息,仅从单一方面指出推动外交进展。仅罗列晚清时代变局与对外交关系。第四层次: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或复述教科书的观点。【解析】

(1)根据材料“我为上国,率土皆臣,无所谓外交也,理藩而已”可知清朝认为自己是上国,其他国家都是臣国,是理藩(册封、安抚藩属);是一种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三可以看出由朝贡体系变为条约体系;根据材料三“通商五口留驻外国领事后,1844年后清朝正式确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负责执行对西方的外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接管礼部和理藩院的夷务(改称洋务),这是清朝第一个正式外交机构”、材料四“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以全力应对列强要求。”可知从自主的夷务转变为迎合列强的洋务;从材料中还可以通过外交对象变化、外交事务处理机构变化、外交机构从兼管到专管、人员从兼差到专职等几个方面分析总结。(3)依据材料提取信息,将中国近代外交置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围绕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变对中国的发展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